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仪式的社会功能
一、y村人仪式与社会生活的内在重构仪式与社会关系的讨论一直是人类学仪式研究的重点。杜尔干对于宗教的分析就曾充分说明了团体仪式在社会完整上的功能。特纳也从仪式的象征系统或象征结构入手,指出“仪式的举行,不但可以解决社会文化内部原有的矛盾,更可以吸纳外来不同的力量,调节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间的冲突”。(P258)这些研究都强调了仪式在实现社会团结、建构社会秩序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并深入探究了仪式与社会的相互构成的关系。然而,仪式与社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处于变迁中的仪式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将能够深刻地揭示出仪式的“社会再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结构对于仪式的作用。有学者也试图通过对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仪式内涵差异的分析进行解答。汉特曼认为,传统社会拥有的是仪式,现代社会拥有的是展演。“展演的内在逻辑是分类与展现,而仪式的内在逻辑则是分类与转化。”(P288)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要看到社会参与者在构建自己的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发挥的能动作用。由对促成仪式变迁的行动者的分析,能够反映出其对仪式的内涵和象征结构进行创造和改变的过程,而且也能够通过对其行动的分析呈现出特定的群体能动地建构和调整着社会秩序以适应社会变迁的实践。由此,对于仪式与社会关系的探讨要转向特定的仪式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下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同时特定的仪式又是如何呈现出该社会的特质,该社会的秩序又是如何在仪式中呈现的问题。作为一个移民村的Y村的个案就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这一互动过程。Y村是一个位于滇越边境河口县境内的难民村。该村建立于1979年,是为安置中越自卫反击战期间由越南孟康县境内迁往中国的难民而专门设立的村庄,在设村时有174人。由于Y村人来自越南多个不同民族的村寨,进入中国的时间也有先后,因此形成了多民族杂居的状况,主要由苗族、布依族、傣族、壮族、彝族和少量的汉族构成。为了便于管理,在建村之初中国政府便把这些不同民族的难民进行了初步的划分,分为三个小的生产队。其中一队以布依族为主,二队由壮族、傣族、彝族和布依族构成,三队则全部是苗族,每队户数大致相当。截止到2009年年底全村已发展成为一个有483人的村庄。来到中国以后Y村人在民族习惯、生活习俗都有着一定的差异。当被强制地组合成一个难民村后,Y村人也面临着如何把原已中断的文化再修复起来的问题。在这一文化重构的过程中,仪式的重构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然而由于“仪式本身是由文化秩序塑造而成,反过来又塑造了文化秩序”。(P285~286)因此,Y村人仪式重构的过程,不仅表现为不同的难民群体以及难民村民们主动的文化复兴行动,同时也集中地体现了该村社会秩序的建构。下文将从村落层面的公共仪式的整合和族群层面的宗教仪式的复兴来进行呈现。二、y村的祭龙仪式Y村是一个由多个民族拼凑而成的社会。在来到中国之前,各个民族中都保有各自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尽管在来到Y村以后,由于条件的限制使得很多仪式活动没有办法开展,但是在每个民族的记忆中都留存有这些仪式活动。其中,作为几个民族共同保有的一个仪式活动便是祭龙。祭龙是通过人们对龙神的祈求和祭祀,以寄托其企盼世事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良好愿望的一种仪式活动。“龙山是村寨周边生态环境比较好的靠近村寨的山箐,有时也在山箐中选择一棵较为茂盛、树干粗大的树作为献祭的地点。”基本每个村寨都有一个龙山。平时对龙山有严格的禁忌,不准到龙山上砍柴,不准在龙山上大小便,不准将牲畜放入龙山。每到年初则是祭祀龙神的时节,不同的民族在献祭的时间上有一定的差别。据Y村布依族介绍,本民族祭龙是在农历正月三十。每个村寨都会在龙神那里盖一所房子,在里边放几块石头,全村人去那里献饭。正月三十祭龙,由公头收钱,购买祭品。祭龙当天,公头负责搭台、献祭,并把酒、肉、饭弄好放在那里。献祭完成之后,就通知全村人在龙神下聚餐,并忌工三天。壮族祭龙也是在农历正月三十。每逢祭龙时,全村每个家庭都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钱或者肉,由每年轮流当值的人家也即公头统一保管,并负责购买和准备其他祭品。正月三十当天由村内年长的人主持献祭,献祭时要看鸡卦,了解今年村寨及农业生产是否顺利,并确定忌工时间的长短,一般是一天至三天。献祭完成之后村里每一个家庭必须派一个男性代表到龙树下吃饭,并宣读上述结果。如若在忌工期间,有哪个家庭违反规定外出工作,或者采摘绿色的植物回来,或者在家里劈柴,则由他负责重新购买祭品献祭。傣族祭龙也同样在农历正月三十这天举行。全村人要到龙山上去献祭龙神。家家户户还要舂粑粑,染花米饭,杀鸡宰鸭,请亲朋好友过来聚会。祭祀完龙神之后要忌工三天。Y村苗族在提起祭龙仪式时也说时间是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在祭龙的日子到来之前,寨子里便会按照一定的顺序事先安排好几个家庭的男性作为公头,准备和主持祭龙活动。公头产生后,便逐户收取购置祭龙物品的钱款。仪式当天,全村所有男性户主汇集龙山,宰猪、杀鸡、烧香、焚纸,对龙神进行祭祀并协商制定一些乡规民约。仪式毕,所有参加活动的人员一起进餐。吃剩的食物,平分给每户一份带回家去。初三便开始忌工,禁止一切农事活动。过去要忌三天整,也有只忌一天的。上述Y村主要的几个民族关于祭龙仪式的讲述,反映出祭龙仪式的特点。它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宗教仪式,与上述几个民族共有的山神信仰有关。它表达出人们对于自己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的一种崇敬的态度。人们通过对主管本地方的龙神的献祭,规避可能存在的潜在的危险,希望获得神的护佑,能够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一强化仪式与人们四季轮回的农业生产密切相关,在传统的农业生活中,人们的一切活动都要遵从四时的律动,必须顺应自然的规律来进行生产。但是由于往往自然界的力量是强大的,并且也是无法控制的,因此需要借助集体行动和社会规则去克服这些恐惧。当Y村人来到中国后,同样要进行农业生产,同样也可能面临一些不可知的因素对农业和家庭生活影响的问题。因此,Y村人在经历了短暂的祭龙仪式的中断后,便开始恢复这一仪式。Y村刚建立时,Y村人没有举行祭龙仪式,村民们解释说,那时生活条件不好,“神都不会敬,想都不会想”。事实上是因为在Y村建立的前两年里,主要进行了房屋的建设和农田的开垦,Y村人当时所有日用品和粮食都由政府供给,生活还处于集中控制之下。到1982年年初,Y村的土地划分给个人以后,村民才获得土地开始从事独立的农业生产,也在这时他们才开始确定祭龙地点,恢复祭龙仪式。在开始举行祭龙仪式之初,由于多个民族都有这一传统,就分别选择了各自的祭龙地点。一队和二队的壮、傣、布依族挑选位于寨子左侧的一片树林,也就是位于一队和二队的左侧;三队苗族挑选位于寨子右侧的一片树林,也即位于三队的右侧。村民们回忆说,当时村上也提过大家选同一个地点进行献祭,但是三队的人不同意。三队的村民HYW是这样解释的:“才到Y村的时候,过来一两年我们就有土地了。本来说是一起搞祭龙,但是我们这边老人说那里(一队二队选的祭龙地点)有点远,我们三队又住在这边。这样就在我们三队旁边选了一个地点,分开祭祀。”从他的表述可以看出,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三队人不同意在同一地点祭祀的原因。这仅只是从现象上对于这一选择的动因进行的表述,事实上还有更深刻的原因,这可以从三队人改换祭祀龙神地点上呈现出来。三队另一名村民WXC解释说:“原来献饭是在这边(三队下边)的寨脚,后来大家反映说那个地头太矮了,管不着,所以又移到现在这个位置。神和人一样,要站得高一点儿,才看得到下边,才可以关照到下边,这样才像一家人。”可见,三队与二队、一队祭龙地点的划分,实际上体现出三队人与一队、二队人在居住空间上的分异,同时也体现出在Y村建立之初,三队人与一队人在日常交往、村落认同上的差别。这可以从三个队的人在祭龙时间和祭龙钱款的分开收缴中体现出来。在开始祭龙之初,依照传统,苗族和其他几个民族举行祭龙仪式的时间不同,所以Y村人分成了两个部分分开进行。一队、二队在农历正月三十献祭,三队在农历二月初二献祭。两边祭祀完之后又分别忌工一天。每年收祭龙的钱物时,也同样是分开的,分别由每个队的队长收。聚餐也是各自在自己的祭龙地点举行。祭祀完成之后也分别看鸡卦,只不过两边在看鸡卦时要相互参考,如果一边鸡卦不好,一边鸡卦好,好的那边要随鸡卦不好这边的安排,适当延长忌工时间。三个队举行祭龙仪式的分与合,也呈现出Y村建立之初的社会结构的特征。Y村在建立之初被划分成三个队,这三个队中只有一队和三队是由单一民族组成的,二队则是夹杂了布依族、傣族、壮族、彝族等。由于一队和二队都有布依族,并且这两个队的几个民族间在风俗习惯上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并且,从族源上看,除了彝族以外,壮、傣、布依都属于百越系的民族,文化上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因此,他们更倾向于组合起来,共同举行祭龙仪式。而三队的苗族,尽管从内部构成上看不是由同一个支系的苗族构成的,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常常会强调自己是青苗、白苗、黑苗等,但是与一队和二队的几个民族相比,支系之间的亲缘性要远大于这几个民族。因此他们更倾向于整合在一起,共同举行祭龙仪式。这一解释也可以从三队人提供的一个反例来说明。三队人介绍,“原来侬族1才来的时候是跟着我们三队的人一起搞,后来觉得我们搞得不好,就跑去跟着他们布依族一起搞了”。一队、二队和三队在文化上亲缘关系的疏离,又由于居住空间上的划分被固定下来,并在祭龙仪式中不断强化。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分化的过程中,Y村人也开始形成了一定的地域认同。因为无论是三队的献祭,还是一队和二队的献祭,在看鸡卦时彼此都要相互参考。这实际上就强调了无论是哪个民族,无论献祭哪个龙神,都是为获得龙神对这一片土地和这一群人的护佑,大家的行为对于村落和农田的平安都有同等的作用。由此,在Y村人早期的祭龙仪式中,已经开始出现了村落共同体整合的倾向。分开献祭的方式一直延续到2006年年底,Y村人开会讨论要把三个队两个祭龙的地点合并在一起,把时间也统一在一起。Y村人是这样解释提出这个的建议的初衷,“一队、二队和我们三队祭祀的时间不一样,他们是正月三十,我们是二月初二。这样做是因为大家好忌工。不要有些人在搞,有些人忌工”。从这一变化中可以看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交往,一队、二队和三队人之间的联系被不断强化,Y村人不仅考虑祭祀结果的关联性,同时也考虑到忌工等仪式禁忌也具有关联性。这实际上反映出存在于社会文化脉络中的仪式象征性结构已经初步整合,无论是哪个队对这些象征性结构的操弄对会对整体产生影响。这也进一步推动了祭龙仪式的整合。自2006年Y村人把举行祭龙仪式的时间统一在农历正月三十以后,又各自分开祭祀了几年。到2009年的时候,Y村人又提出分开祭祀、分开收钱很麻烦,是否可以统一在一个山神处统一祭祀,统一聚餐。于是,在2010年的祭龙仪式上就开始实施了。现在,一队、二队、三队人都由村长安排,统一缴纳祭祀用的钱物,并统一安排轮流当值,购买祭品和准备祭品,祭祀地点统一在原来一队和二队的山神所在处,完成之后再统一到旁边学校里聚餐。公头则是在全村范围内选择年纪较大、记性较好的男性来担当。这样就通过仪式的共同举行,把全村人都整合在一起,共同参与祭龙活动。推动这一仪式整合的一个原因是从2009年开始,Y村获得了一块村内的公共场地,这一块场地是原来Y村小学校操场。Y村从建村之初房屋的布局被因地制宜地设计成了阶梯状,同一排不同队的房屋只有通道相隔,空间极为局促。因此,在村内不可能有什么空余的场地可以给大家开会、聚会等。而作为村落公共空间的学校操场的获得,使得Y村人可以把大家组织在一起,举行各种活动。由于学校操场位于村寨的左侧,距离一队、二队的献祭点更近,而且献祭的人数也比三队多,所以最终确定统一到一队、二队的龙神所在地献祭。村落公共仪式的整合,也是三十多年Y村的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改变促成的结果。Y村人从最初的被拼凑成一个社区,到现在彼此之间已经建立起一定的关联。通过日常的交往和喜事白事上的交流,使得Y村人已经逐步认同这个村落。通过在这片土地上的长期耕作,Y村人也与这个地域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由于祭龙仪式也是强化村落认同感、建构村落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的方式。通过全村的共同参与以及轮流充当公头,更明确了全寨人的义务。通过对主管本村落范围内的山神和土地神的献祭,强化村民的地域认同感,同时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和禁忌,把村民个体的行为与村落的发展联结在一起,从世俗上和宗教上都强化了村落共同体的建构。共同举行祭龙仪式,也呈现出Y村人与村落关联的加强以及Y村人社会关联的增强。由此,Y村人对于祭龙仪式的操弄,也促使Y村实现了村落社会的整合。Y村人主动地对祭龙仪式的调适和整合,也使得“通过公共仪式的研究,能够把握农业社会维系自身关系秩序的模式。”(P124)三、y村的月日:六月节“在四季分明、人们的活动要随之变化的地区,强化仪式以一年一度的庆典形式出现。这种庆典在从事园艺和农业的民族中特别常见——他们在栽种、第一批果实的收获时举行庆典。”(P407)除了前文的祭龙仪式外,Y村人还有很多与这些庆典或者庆祝相关的节庆活动。只不过与祭龙不同,这些仪式大多是嵌入于各民族的节日中的,成为独特的节庆仪式。在Y村人的记忆中,在越南时他们各自都拥有独特的节庆仪式。比如,布依族节日有春节、祭龙节、牛王节、端午节、六月六、七月半、九月十九。壮族的节日有春节、祭龙节、清明节、端午节、六月节和九月十九。傣族的节日有春节、祭龙节、清明节、端午节、六月二十三。苗族的节日有春节、祭龙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在这些节日仪式中,虽然有些节日的举行时间是相同的,但是在内涵和风俗习惯上还有一定的差别。然而,当Y村人离开他们在越南居住的村落来到中国,并被安置在了一起组成一个村落,这些节日和仪式活动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改变。摆在他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在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过程中,重新调整和构建他们的仪式体系,并建构起一套相应的社会秩序。Y村人采用了把不同民族的不同节日逐步整合的方式。下文将以其中的一个节日来进行说明。在Y村人的生活中,最为典型的一个被整合的节庆仪式是傣族的六月二十三和壮族的六月节。在传统壮族人的生活中,六月节是与农事生产有着密切联系的一个节日。因为此时恰逢开春的农忙已经告一段落,田里的秧苗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举行这个节日是与对本村寨的土地神和山神的献祭联系在一起的。在农历的六月三十,全寨人便会组织起来,每家凑一点肉和酒,到山神处献祭。在七月初一的早晨,还要到本村的土地神那里献祭。献祭完成之后,也要忌工一天,全寨人都染花米饭,制作粽包,家庭聚餐。可见,举行这个节日的目的是为了祈求获得本地土地神和山神的护佑,获得粮食的丰收。此外,作为农忙之后的间歇,举行这个节日也使大家得到放松和休息,为即将到来的农忙做准备。而傣族的六月二十三,也和一定的祭祀仪式相关。在二十三那天,要到本地的山神那杀猪献祭。六月二十四这一天是献祭田公地母的时节,要从田里选来谷子做“谷娘”,把谷娘放在供桌上,摆上刀头酒菜,点燃火把献,也有到田边地头献祭的。献祭完成之后就要忌工三天,请亲戚朋友到家做客,接姑娘回家过节。两个民族的两个节日在内涵和功能上有相似的地方,都是在农忙之后祈求山神和土地神的护佑。节日的活动上,都要制作粽包、染五色米饭,邀请亲朋聚会。只不过由于宗教信仰的差异,在具体的仪式操弄上有差别。傣族献祭的土地神是居住在田间地头的田公地母,而壮族献祭的土地神是位于寨子上方的大石板。节日时间的相近,节日仪式和内涵的相似性也促使了Y村两个民族的这两个节日被整合起来。Y村布依族是这样讲述这个过程的,“他们壮族一开始也是自己过自己的六月节,但是他们人少,就跟着傣族过(节)了”。这样的说法也得到了Y村壮族的证实。64岁的LDC说:“我们侬族过的是六月节,过了两三年之后,发现人少了过也过不起来,喊他们其他民族的人过来吃饭也不好喊,后来才跟着他们傣族一起过的,时间改在了六月二十三。”Y村的傣族也不无自豪地说:“我们傣族的节日比侬族节日多,现在寨子里只有两三家侬族,他们人少就跟着我们一起过节了。”从上述三个民族的村民的讲述中可以看出,他们把壮族改变过节日期的原因归咎于壮族人少、不好请人吃饭。这反映出了Y村社会的结构特征。在Y村刚刚设立时,只是考虑到了Y村人从越南进入中国的地理区域。据当时CH管理区的工作人员回忆,安置时是把中越边境线大南溪农场以上的地区过来的难民都统一安置在管理区里。具体安置在哪个村则是根据来到的先后顺序,统一安排的。因此,在Y村安置数量最少的民族是壮族,其次是傣族,最多的就是布依族和苗族。由于相近的民族习惯,Y村的壮族来到这里以后,与傣族多有通婚。尽管与布依族也有通婚,但是通婚的数量要远远少于与傣族之间的通婚。这就为傣族与壮族共同过节创造了条件。然而,从文化上看,布依族与壮族之间也有着较为亲密的关系,那么为什么没有形成布依族与壮族之间的联合。这就要从布依族的节庆仪式谈起。布依族与壮、傣两个民族一样,也有类似的祭祀田公地母的节庆,只不过时间是定在四月初八,这个节日又被称为牛王节。在这个节日中,布依族除了与傣族一样,要祭祀田公地母,还要祭祀家里的耕牛。同样,在节日中,也要染花米饭,邀请家庭成员聚餐。可见,从仪式举办的时间、内涵上看,布依族的年中祭祀与傣族和壮族的仪式有一定的差异,这也促使壮族在选择联合的对象时,更倾向于选择傣族。值得注意的是,在三个民族来到Y村以后,这几个节日中的献祭活动都极大地减化了。傣族和壮族在六月二十三和六月节中对土地神和山神的献祭都已经没有了,仅只保留有对家族祖先的献祭。而布依族在牛王节中对耕牛或者牛王的献祭以及对于田公地母的献祭都已经没有了,仅保留有染花米饭、聚餐的活动。三个民族节庆仪式的变化,也反映出三个民族来到本地后去传统化的地域整合方式。他们对节庆仪式的有选择性恢复,体现出在族群联合中的策略。通过对最具有社会整合意义的聚餐活动的强化,以及对于祖先祭祀的传承,使得Y村布依族、壮族和傣族更容易参与到节日的庆祝活动中。Y村一队、二队几个民族的联合,也进一步强化了一队、二队人与三队苗族之间的分化。四、哥姐会的“越界”与祭龙仪式不同,“哆嗦”则是作为家族的一种宗教仪式不断强化着Y村人苗族群体的地域认同。“哆嗦”是苗语的音译,在不同支系的苗族中有差异,直译过来就是哥弟会。据Y村人介绍,哥弟会是为了凝聚每个家族内哥弟之间的联系,每年在各个哥弟家中轮流举行的家族性仪式活动。举办仪式时,同一个家族内的哥弟要聚集在一起,献祭祖先,上坟,而后所有哥弟再进行“砍火心”仪式,最后再聚餐以示兄弟团结。随着哥弟的流动,哥弟会的举办有时会跨越很多个地方,比如生活在越南的苗族如有哥弟在中国,那么如果轮到那一年在中国举办,居住在越南以及周边地区的哥弟都会过来参加。可见,哥弟会是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强化家族认同感的仪式活动。在越南时Y村的苗族也同样举行“哆嗦”仪式。从Y村人对家族的历史记忆上看,Y村的很多苗族家庭祖辈上都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只是在随后由于战争、抓壮丁等原因被迫迁徙到越南。因此,很多家族在讲述自己家哥弟时,都谈到在越南和在中国都有,而“哆嗦”仪式就成为联系这些哥弟的重要手段。Y村苗族在谈到“哆嗦”仪式时,是这样描述的。个案1WLD家哥弟会我们家的哥弟会是在农历九月二十七举行。来到Y村之后,2008年办过一次,办了15桌。搞一天,吃一顿就算完了。我们家哥弟会的老总是在桥头东瓜岭,有60多岁。我自从分家以后就开始办哥弟会,到越南、马关、河口都有去参加过。办哥弟会最少都是八碗,而且全部都是肉,有钱的还可以多弄一些。当天,先到坟上献祭自己家的祖宗,留一些人在家里做饭。等回来就差不多可以吃饭了。吃饭前很重要的仪式就是“砍火心”。“砍火心”时先到神龛上献祭自己家的老祖宗,然后所有哥弟来到户外站在一起围成一个圈。然后用线在外圈把大家缠在一起,这样让老总再念一下,就可以把线剪断了,每个哥弟带一段线回去。如果以后手被割破流血了,或者被刀砍伤了,就要这些线缠一下,就不会流那么多血了。这些线可以是黑的,也可以是白的或者绿的,但是不能用红的。线是哥弟来参加哥弟会的时候从家里带来的,每个人都会带一尺左右的一根,统一交给老总。这样做的目的是,表示哥弟都被困在一起了,也就是团结的意思。个案2HCY家哥弟会我们家哆嗦仪式是每年腊月十七搞。去年在HJY家那边搞过。自己家上前年也搞过,不过才来了三桌人,一般情况来齐的话有七八桌人。凡是堂哥弟都要来,也可以带家属。要买一只红公鸡,还要准备硬币、苞谷、红色的和绿色的三角形纸。先手拿着鸡用黄豆在家里念一下,边念边撒,绕房一圈,然后把鸡扔到门外,请其他家族的哥弟帮忙杀。还要杀一个猪,作为哥弟聚餐时吃。今年(2009年)哥弟会是在越南老寨办的。我们家的哥弟会在美国也有,当时他们来认的时候,要看能不能讲出老祖先的名字,并且能准确地说出祖先埋葬的底单,这样才可以认。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是不得认的。在上述Y村两个苗族家族的“哆嗦”仪式中都反映出,多个仪式的操弄都是为了加强同一家族内各个哥弟之间的联系以及家族内部的认同。比如,共同祭祀本地哥弟的祖先,实际上是强化了对于家族祖先的认同。因为苗族没有家谱,在家内设置的祭祀祖先的神龛上不会书写祖先的名字,仅只是贴三张黄纸,这样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于祖先的献祭是很有限的。通过哥弟共同献祭祖先,可以强化家族成员对祖先的记忆。通过象征哥弟团结的“砍火心”仪式,又强化了哥弟之间的血缘联系。哥弟带来彩线并把线接在一起,缠绕大家,最后又分成几段,带回各自家中,这实际上是通过具象的线隐喻了家族哥弟间的血缘关系。当一个人失血过多的时候,通过缠绕这根线蕴含着从家族血脉中获得了支持。尤其是这根线的选择不能用红色,也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一隐喻关系。哥弟间权利义务关系的强化,家族内关于献祭祖先的传统的延续,都使每个家族共同体得到强化。当Y村苗族离开越南来到中国后,也面临着家族联系被中断的状况。由此,如何尽快修复家族网络,适应中国的生活便成为Y村人进入中国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在经历了头几年的家庭经济困难时期后,Y村苗族便开始恢复这一仪式活动。个案3XGH家哥弟会我们家哥弟会是每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九举行。只是自己哥弟间团聚,有钱就喊一队二队的人来吃饭,没钱就不喊了。即使是请一队二队的人过来,也只是参加聚餐,不能参加“砍火心”。“砍火心”只有自家哥弟能参加,姑娘嫁出去了都不能参加。不管是哪家办,都是要弄成八大碗。来到Y村以后办过一次,是前年,总共办了十五桌。如果是在沙坝老家那边办的话,肯定有二三十桌。这里远多,一家只来一个人。在上边(沙坝)一家人全家老小都会来。哥弟走散了也可以来认,不过认的时候一要看姓氏,必须是同一个姓。二要看字派,如果是哥弟,那么同一辈字派都是相同的。三是看老人去世时摆放桌碗献饭时是否是一样的。有的家族是摆9个碗,有的家族摆7个碗,有的家族摆5个碗。如果这些都是一样的,才能认作哥弟。从时间上看,Y村人是近年来才开始争取承办“哆嗦”仪式,同时从举行的规模上看,也要比老家的规模小。可见,“哆嗦”仪式的举办也是家庭财力的一种体现。有能力的家庭举办的“哆嗦”仪式的规模和菜品的样式都比较大。一个家庭如果能够举办一个比较有规模的“哆嗦”仪式,也使得该家庭在家族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和地位。Y村苗族在讲述时一再强调与老家人“哆嗦”仪式举办的差异,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家族中Y村苗族与其他哥弟地位上的差别。事实上,有部分Y村苗族是来到中国之后才又回到老家认自己的哥弟,也是较晚才加入到“哆嗦”组织中。与早期加入“哆嗦”组织中的哥弟相比,他们的地位要略低一些。加入“哆嗦”组织,举办“哆嗦”仪式也使得Y村的苗族尽快地适应了中国的生活。前文也提及,与一队和二队的布依族、壮族、傣族相比,三队的苗族从一开始就形成了一个内向性的群体单元。在遇到困难时,度过节日时,他们更倾向于在本民族内部解决。比如,Y村人来到中国后很多家庭孩子成年以后,找对象多是从越南娶过来的。但是三队的苗族则大多是通过哥弟在中国本地找。由于中国的户籍管理政策规定孩子可以选择跟从父亲或者母亲的户口,娶中国媳妇就意味着可以保证自己的子女获得中国国籍,也解决了后代身份问题。而一队和二队的几个民族,由于未能办理正式的结婚手续,越南媳妇来到中国后也成为了“黑户人”,他们的子女也延续了这一身份。事实上,通过“哆嗦”仪式的举行,也使得Y村的苗族在适应地方社会的生活中,获得了有力地支持。这也正是“哆嗦”仪式的内涵所在。通过“哆嗦”仪式的举办,使得Y村苗族家庭被嵌入于不同的家族中,并通过哥弟之间的联系整合入不同的家族和地域群体中。在共同体内部,大家共同承担家族的义务,同时也从共同体内部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Y村苗族也被融入到由各个家族组成的更广泛的地域社会中。五、y村社会的建构“仪式不仅是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农村住宅设计与装修合同范本
- 2025金融服务合同协议
- 2024年发电机油投资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房屋租赁合同范本模板
- 2025版权使用权转让的合同范本
- 2025音乐制作人聘用合同范本
- 2025茶叶购销合同范本茶叶购销合同
- 2025金属热处理合同
- 2025租赁合同范本协议
- 《创业与创新管理》课件
- 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投标方案(专家团队版-)
- 2024年广东省中考生物+地理试卷(含答案)
- 苏园六纪简介及解说词
- 陕西房改工作文件汇编
- (含图纸)啤酒废水处理工程(UASB-CASS工艺)毕业设计_优秀完整版
- 第二章导体周围的静电场
- 和利时DCS控制系统组态
- 05S502阀门井图集
- 光电子学(第三章2)
- 【课件】第9课 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剪纸课件-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 幼儿园幼儿花名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