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用量与用法【目的要求】1、熟悉用药剂量与药效的关系及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2、熟悉中药的煎煮时间与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等不同要求)。一、剂量(一)剂量的含义:
用药量,称为剂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也有是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二)计量单位:
1、古代重量单位:铢、两、钱、斤。2、古代度量单位:寸、尺。3、古代容量单位:合、升、斗。4、古代较粗略计量方法:(1)刀圭:量药末专用量具,1刀圭约0.1方寸匕。(2)方寸匕:古尺一寸见方的药匙。(3)撮:三指撮取的量。(4)枚:个数。
由于古今度量衡制的变迁,后世多以重量为计量固体药物的方法。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现在我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1两=30g1钱=3g1分=0.3g1厘=0.03g(三)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剂量是否得当,是能否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的性质、临床运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的具体用量。
在确定药物剂量时,除应注意上述因素外,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及居处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1、药物方面:(1)药材质量:质优者药力充足,用量勿须过大;质次者药力不足,用量可大一些。(2)药材质地:花叶类质轻的药,用量宜轻。无毒药一般用量为3~10g。金石、贝壳类质重的药物量宜重。无毒药一般用量为10~30g。鲜品一般用量也较大。无毒药一般用量为30~60g(3)药物性味:药性较弱、作用温和、药味较淡的药,用量可稍重;药性较强,作用强烈,药味较浓的药,用量则宜轻。(4)有毒无毒:无毒者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者应将剂量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用量:马钱子:内服剂量,0.3-0.9g。樟脑:内服剂量,0.1-0.2g。蜂房:内服剂量,1.5-3g。(散剂)蟾酥:内服剂量,0.015-0.03g。轻粉:内服剂量,0.1-0.2g。砒石:内服剂量,0.002-0.004g。雄黄:内服剂量,0.3-0.9g。硫黄:内服剂量,1-3g。胆矾:内服剂量,0.3-0.6g。瓜蒂:内服剂量,0.3-1g。甘遂:内服剂量,0.5-1g。大戟:内服剂量,0.5-1g。(散剂)芫花:内服剂量,0.3-0.6g。巴豆:内服剂量,0.1-0.3g。牵牛子:内服剂量,1.5-3g(散剂)乌头:内服剂量,1-2g。麝香:内服剂量,0.06-0.1g。牛黄:内服剂量,0.2-0.5g。珍珠:内服剂量,0.3-1g。2、应用方面:(1)方药配伍:一般药物单味应用时,用量可较大;入复方应用时,用量可略小。同一药在复方中作主药时,一般较之作辅药时为重。(2)剂型:多数药物作汤剂时,因其有效成分多不能完全溶解,故用量一般较之作丸、散剂时的服用量为重。(3)用药目的:
临床用药时,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可不同。如槟榔,用于消积、行气、利水,其用量为6~15g。再如洋金花,如用以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g,每日量不超过1.5g,但若用作麻醉药时,可用到20g。即使是利用药物的同一功效,也可能因为用药目的不同而使用不同剂量。如牵牛子,有泻下之功,若用量轻,则通便导滞;用量重,则峻下逐水。
3、患者方面:(1)年龄大小:小儿、老人与成年人的用药剂量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由于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健全,老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均较弱,特别是作用峻猛,容易损伤正气的药物,用量应低于对青壮年的用药量。小儿五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五六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使用。(2)性别:对于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别不大,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经药用量一般不宜过大。(3)其他:体质强弱的不同。体质强壮者,对药物的耐受力较强,用量可稍大;体质虚弱者对药物的耐受力较弱,用量宜轻(尤其是攻邪药),即使是用补虚药,也应从小剂量开始,以免虚不受补。病程长短的不同。新病对患者正气的损伤尚小,患者对药物的耐受力还较强,用量可稍大;久病患者多体虚,对药物的耐受力已较弱,用量宜轻。病势轻重的不同。病情急重者,用量宜重;病情轻缓者,用量宜轻。若病重药轻,药不能控制病势,病情会发展加重;若病轻药重,药物也会损伤正气。职业、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体力劳动者的腠理一般较脑力劳动者致密,使用发汗解表药时,对体力劳动者的用量可较脑力劳动者稍重一些。平素嗜食辛辣热烫食物者,需用辛热药物时,用量可稍大,反之则宜小。
此外,确定药物的具体用量时,还应当注意季节、气候、居处环境等自然条件,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二、中药的用法
用法,指中药的应用方法,内容十分广泛。这里主要介绍中药的给药途经、应用形式、煎煮方法和服药方法。(一)给药途径:
中药的传统给药途径,除口服和皮肤给药两种主要途径外,还有吸入、舌下给药、粘膜表面给药、直肠给药等多种途径。本世纪30年代后,中药的给药途径又增添了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穴位注射和静脉注射等。临床用药时应怎样选择给药途径?
首先应考虑各种剂型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其优势。
其次还需注意病证与药物双方对给药途径的选择性。(二)应用形式:
无论从什么形式给药,都需要将药物加工制成适合医疗、预防应用的一定剂型。
传统中药剂型中,有供口服的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滋膏剂、露剂;供皮肤用的软膏剂、硬膏剂、散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熏剂;还有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酊剂等等。本世纪30年代研制出了中药注射剂,以后又发展了胶囊剂、冲剂、气雾剂、膜剂等新剂型。其具体内容可参见《中药药剂学》。(三)煎煮方法:中药的疗效除与剂型的类别有关外,还与制剂工艺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汤剂是临床应用中药最常采用的剂型,并且大多由病家自制,为了保证临床用药能获得预期的疗效,医生应将汤剂的正确煎煮法向病家交待清楚。
1、煎药器具:(1)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因其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药物发生化学反应,且导热均匀,保暖性好。(2)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3)煎药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金属元素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使药效降低,甚则产生毒副作用。
2、煎药用水: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3、加水多少:按理论推算,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虽然实际操作时加水很难做到十分精确,但至少应根据饮片质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时间长短确定加水多少。4、煎前浸泡: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一般以冷水浸泡,普通药物一般浸泡20~30分钟;种子、果实类药浸泡一小时左右;夏季不宜浸泡时间过长,以免腐败变质。5、煎煮火候:煎煮火候
火候指火力大小与煎煮时间长短。煎药一般宜先用武火使药液尽快煮沸,以节约时间,后用文火继续煎煮,使药液保持微沸状态,以免药汁溢出或过快熬干。解表药及其他含挥发性有效成分的药,宜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0~15分钟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物及补虚药,一般宜文火久熬,使有效成分能充分溶出。6.榨渣取汁:榨渣取汁
汤剂煎成滤出药汁后,药渣中还含有部分药汁,如不经压榨取汁就将其抛弃,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有实验证明,从压榨药渣中得到的有效成分约相当于原方的1/3。尤其是一些遇高热后有效成分容易损失或破坏而不宜久煎的药及只煎一次的药,药渣中所含有效成分比例会更大,榨渣取汁的意义就更大。7.煎煮次数:煎煮次数
一般来说,一剂药可煎三次,最少也应煎两次。因为煎煮时,药物的有效成分会首先溶解在进入药材组织内的水液中,然后再通过分子运动扩散到药材外部的水液中。当药材内外溶液的浓度达到平衡时,因渗透压平衡,有效成分不再扩散了,这时,只有将药液滤出,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才会继续溶出。为了充分利用药材,避免浪费,一剂药最好煎三次。
8.入煎方法:入煎方法
一般药物可同时入煎。部分药物因其性能、临床用途及药材特性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尽相同。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会发生变化。所以煎制汤剂还应讲究入药的先后。有的药材入汤剂还需用纱布包裹入煎。
(1)先煎:如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川乌、附子等药无论生用或制用,因经久煎可以降低其毒性、烈性,宜先煎。如制川乌、制附片也应先煎半小时再入它药同煎,生用煎煮时间应加长,以确保用药安全。(2)后下: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因其有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安全栏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天然保湿剂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复合人工皮肤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国内美术书籍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竞争策略与投资发展研究报告
- 2025-2030国内清香型白酒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2030国内中医器械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竞争格局与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 2025-2030吹风机产品入市调查研究报告
- 2025-2030厨具行业风险投资发展分析及投资融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卫星导航产业深度调研及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医用胶片扫描仪市场投资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研究报告
- 2019年辽宁省普通高考志愿填报表(一)
- x-y数控工作台机电系统设计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个人自荐信
- 工程交付使用表
- 电子物证专业考试复习题库(含答案)
- 公司清算报告计划工商局版
- 欣赏 牧童短笛
- (完整版)BrownBear绘本附配音课件
- T∕CADERM 3035-2020 严重创伤院内救治流程和规范
- 脐血分血及CIK细胞培养流程
- LNG站、槽车事故案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