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金流通量的调查与分析_第1页
关于现金流通量的调查与分析_第2页
关于现金流通量的调查与分析_第3页
关于现金流通量的调查与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关于现金流通量的调查与分析

一、现钞货币的运行理论一般来说,现金流量应是指特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内第三方的总支出货币量。但是戴相龙在《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第三章第三节的定义是“所谓现金发行量是指银行投放出去的现金和收回来的现金轧差以后,净投放到社会上的那部分现金。这些现金又被称为市场货币流通量或流通中现金。商业银行业务库中的现金是流通中的现金,不计入市场货币流通量”(P120)这一现钞货币运行理论是正确的,但现金流通量调查,尤其是调查分析一个地区现金流通量情况是复杂的、变化的。现金流通量是一个变量,它与多种因素有关系,我们的着眼点不能仅仅限定在轧差以后的那部分现金上,而应该更注重导致这个结果的“过程”的调查分析。因此我们调查研究的重点在于揭示相关因素与现金流通量的规律性关系。二、19现金支出结构。《2002年3月这五年的现金收入分别是2201亿元,2685亿元,3368亿元,3494亿元和4605亿元,现金支出分别是2136亿元,2593亿元,3284亿元,3416亿元和4559亿元,收支轧差以后分别净回笼65亿元,92亿元,84亿元,78亿元和46亿元。这五年现金收支主要特点是:(1)收支总量增长趋势基本同步,但是到2003年增幅均有大幅波动。增幅前四年基本同步,即2000年、2001年、2002年三年现金收入依次比上年增长22%、25%和3.74%,而现金支出分别增长21%、27%和4%。但2003年现金收支分别增长32%和63%。造成大幅度波动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方面主要是储蓄收入和商品销售收入分别增加840亿元和138亿元,是一般年份的4倍和1.5倍。支出方面储蓄、工资性和管理费支出增加近1000亿元。(2)60个月逐月分析表明,现金收入总体大于现金支出,总体呈小幅净回笼态势。1999-2003年每月金融机构现金收支曲线图表明:60个月中收入大于支出为46个月,收入小于支出为14个月,总体呈小幅净回笼。前四年收支曲线基本贴近,没有大的起伏。但是2003年1-3月份有较大幅度的波动,收入和支出的波峰与谷底值差分别达223亿元和132亿元,比一般月份高出许多倍。(3)资料分析表明,商业银行现金收支每年12月份开始进入旺季,次年1、2月份形成高峰,3月份趋缓。一般情况下,9、10月间形成一个次高峰,这主要跟春节和国庆长假有密切联系。三、家商业银行的现金支付支出情况鉴于2002年以前人民银行的统计资料尚未对现金收支进行分行别统计,要逐个收集工作量巨大,故我们仅对2002年和2003年南京全辖商业银行的现金收支总量进行了归类分析。我们分别排出2002年、2003年现金收支总量前10名的商业银行。其中2002年现金收入前10名的是省工行营业管理部788亿元,交行781亿元,省建行455亿元,省农行营业部427亿元,中国银行261亿元,农信224亿元,商行210亿元,招商111亿元,中信74亿元,华夏48亿元,同年现金支出是省工行营业部796亿元,交行714亿元,省建行450亿元,省农行营业部404亿元,农信268亿元,中国银行268亿元,商业银行196亿元,招商108亿元,中信74亿元,华夏42亿元。这10家商业银行的现金收支总量分别占当年全辖现金收支总量的96.7%和97.2%。2003年现金收入前10名是:省工行营业部1087亿元,交行829亿元,省农行营业部706亿元,省建行619亿元,中行346亿元,农信293亿元,商行276亿元,招商139亿元,中信76亿元,华夏59亿元。同期现金支出是:省工行1059亿元,交行762亿元,省农行营业部683亿元,省建行639亿元,农信372亿元,商行259亿元,招商136亿元,中信77亿元,华夏54亿元,光大50亿元。这10家商业银行现金收支总量分别占全辖的96.2%和89.7%。这些商业银行的特点是现金交易量大,收支渠道稳定,他们的收支变化决定南京地区现金流通的特点。四、发行基金的季节分布人们习惯把发行库里的发行基金称作现金,这是不准确的。发行基金只有在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的户头里实现了账务转换才能真正称为现金。这说明发行基金并不就是现金,但是这两者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1)发行基金投放旺季与商业银行投放旺季基本吻合,且旺季投放值占全年比重也与商业银行旺季现金付量占全年比重接近。据统计,发行基金的投放高峰一般在每年春节30-40天时间内,这与商业银行旺季完全吻合。1999-2003年营管部中心金库旺季投放发行基金分别是31亿元、29亿元、42亿元、42亿元和58亿元,分别占当年发行基金投放总量的22%,21%,27%,30%和33%。而以省工行营业部为例,1999-2003年该部旺季现金付量分别为69亿元,75.9亿元,85.1亿元,157.4亿元和248.4亿元,分别占该行全年现金付量的29%,25%,26%,27%,22%。(2)商业银行本期库存与发行基金关系密切。五、按年龄和年龄计算分配分配居民身份证,计算城乡居民民事主体持现金量城乡居民手持现金和企事业单位库存现金这两个概念和数字在银行统计数据中不存在,但是与现金流通量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现金流通量增加则居民手持现金量和企事业单位库存现金增加,现金流通量减少则两者的数量也随之减少,反之亦然。这说明现金流通量、城乡居民手持现金、企事业单位库存现金之间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由于时间紧迫,这次我们只能调查了解南京地区城乡居民手持现金量。具体的计算方法是:根据南京市统计局数据,计算出每年城乡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减去城乡居民人均现金支出,算出每年每人剩余现金,再乘以城乡居民总人口,得出每年城乡居民的手持现金总量。我们认为统计局数据比较准确,这样的计算应该比较接近真实。据此,我们得知1999年城市居民人均现金收入是7694元,农民3862元,同期城市居民人均支出是6448.68元,农民3384元,则城市居民人均手持现金为1245.32元,农民手持478元。1999年南京总人口537.44万,其中城区287.03万,农村250.41万。则1999年城市居民手持现金35.74亿元,农村居民手持现金11.97亿元。1999年城乡居民手持现金共计47.71亿元。以此类推2000年城乡居民手持现金总额为36.69亿元和17.32亿元,共计为54.01亿元。2001年城乡城乡居民手持总额分别为49.3亿元和17.8亿元,城乡居民手持现金共计67.1亿元。2002年乡居民分别手持61亿元和20.3亿元,城乡居民手持现金共计81.3亿元。2003年由于县改区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人口391.67万,农村人口180.56万,故城市居民手持96.7亿元,农村人口手持12.4亿元,城乡居民手持合计109.1亿元。六、固定资产投资增支较多我们已经强调了现金流通量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银行关注的因素可以影响现金流通量,银行不关注或无法关注的因素同样对现金流通量产生影响。例如居民收藏人民币、非法买卖外汇、洗钱等均涉及大量的现金交易。我们主要来探讨一些经济活动和社会因素与现金流通量之间的关系。(1)固定资产投资的大量增加对现金流通量的影响比较明显。南京市1999-2003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是373.01亿元,412.2亿元,464.91亿元,602.95亿元和954.05亿元。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2001年增长13%,2002年增长30%,2003年增长60%。按固定资产投资的转现率为18.4%计算,那么1999年-2003年仅固定资产投资就增加现金投放分别是68.6亿元,75.85亿元,85.5亿元,110.9亿元和175.6亿元。这些现金主要用在支付农民工工资、现金采购等方面。这种增长与同期银行现金支出增长是同步的,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大多是新开工项目,对增加现金支出更加明显。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达60%,同期全辖银行现金支出增长63%。例如省建行营业部某年一个季度就对5家建筑公司投放现金15亿元。当然这不是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2)房地产热导致现金支出大幅增加。主要表现在拆迁补偿款的大量发放和居民首付款多用现金支付。例如2003年仅江宁房地产企业的现金支出增加就达1亿元。一般买房户首付款均在10-20万元。同时政府提高了拆迁补偿比例,有的拆迁补偿每平方米4300多元,以每户60平方米计算就需要25万元左右。(3)个体私营业主以现金结算也大量增加现金支出。这些小型企业均以储蓄帐户代替结算帐户,不仅取现方便还可以偷漏税款,仅2002年和2003年银行对个体企业的现金支出就达124亿元和112亿元,比前几年高出近1倍。(4)企事业单位管理费和其他支出增长也是现金增加重要因素。企业编造用途和非基本户取现情况比较普遍,老的《现金管理条例》无法准确核定企业库存现金,都是导致现金支出增加的重要原因。仅2003年企业管理费支出就增加近100亿元。同时一些新的支出项目无法归入现有统计项目导致其他支出增加较快,例如商业银行2003年支出社保基金近亿元,无法归类。(5)工资的刚性增长导致现金支出总量增加。全市工资性支出1999-2003年分别是191.3亿元,189亿元,207亿元,251亿元和346亿元,仅2003年就比上年增加94亿元。(6)随着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现金外流也是增支因素。境外旅游、购物、随身携带等均会将大量人民币输出国境,南京地区赴境外旅游每年5万人次,按每人境外消费5000元人民币,总数即达2.5亿元。七、券别供应不平衡我们把“市场需要怎样的券别结构”作为一个问题向商业银行和重点企业展开调查咨询。我们着重分析现有券别哪些比较受市场欢迎和理想的券别结构应该是怎样的这两个大问题。目前比较受欢迎的、起骨干作用的券种是第五套人民币的100元券。南京地区2001-2003年共投放414亿元,占三年总货币投放量的87%。10元券、5元券和20元券也比较受欢迎。10元券2002年投放3646.2万张,2003年投放3789万张;5元券2002年投放3346.1万张,2003年投放3189万张;20元券2002年投放1650.5万张,2003年投放1828.8万张。50元券处于尴尬境地,2001-2003年仅分别投放18亿元,8亿元和4.5亿元。分币使用极少,2001年投放1.36万元,2002年投放2.19万元,2003年投放0.43万元。硬1元2001-2003年南京地区共投放84382万元,但是仅满足市场需求量的2/3,仍有1/3左右的硬缺口。券别供应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有:(1)硬币使用范围广泛且整洁耐用,但供应渠道有限。大型超市、公交车、投币电话、自动售货机等都要使用硬1元。但是目前除人民银行增加投放外,硬1元的回笼主要是公交公司,且回笼数字有逐年萎缩的趋势,2001-2003年分别回笼2.2亿元,2.055亿元和1.9亿元。(2)分币已经基本退出流通领域。目前商业企业计价结算已经没有分单位了,银行计付利息的分币已经没有人愿要,大多投入爱心捐款箱了。(3)10元券投放量大但是破损率高。南京地区2002-2003年回笼残损10元券4633.9万张,占同期投放量的62%。(4)50元券由于色彩偏冷和起不到找零作用,倍受市场冷落。据货币金银处统计,2003年的券别结构实际需求总量是:100元164901千张,5元31890千张,硬1元386454千枚。而2003年的实际投放量是:100元161848千张,50元9160千张,20元18288千张,10元37980千张,5元31890千张,硬1元257636千枚。从上述数据对比可知100元尚有2%缺口,10元有10%缺口,硬一元有33%缺口。而50元超量200%投放,20元和5元基本平衡。八、金流通中重要作用经过上述调查分析,我们认为(1)南京地区现金收支基本稳定,旺季收支也有一定规律,没有出现大起大落的状况,总体呈回笼态势。(2)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现金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