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哈蒂姆与梅森的语境维度论对英汉篇章翻译的启示_第1页
语篇分析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哈蒂姆与梅森的语境维度论对英汉篇章翻译的启示_第2页
语篇分析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哈蒂姆与梅森的语境维度论对英汉篇章翻译的启示_第3页
语篇分析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哈蒂姆与梅森的语境维度论对英汉篇章翻译的启示_第4页
语篇分析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哈蒂姆与梅森的语境维度论对英汉篇章翻译的启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篇分析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哈蒂姆与梅森的语境维度论对英汉篇章翻译的启示

20世纪后,翻译理论的研究取得了迅速的进步。60年代以尤金·奈达为代表的的“等值”派翻译理论将研究重心转向了信息的接受者;80年代以来以卡特福德和范·勒文-兹瓦特为代表的翻译“转换”学派则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具体的翻译活动中发生在微观语言层面的细微变化,而同期以赖斯和维米尔为代表的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从交际角度出发的功能主义翻译分析方法完全摆脱了传统翻译研究的静态语言学基础,把翻译活动中发生在语言层的变化完全归结为交际目的的产物。就在这些相对自成体系的翻译学流派沿着各自的思路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目光敏锐的翻译研究者逐渐把视线转向了语言学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核心——话语分析和语域分析,从而拓宽了翻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为翻译学科的建立和发展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这些有前瞻眼光的学者中,哈蒂姆与梅森可谓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理论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二人合著的《话语与译者》(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LondonandNewYork,1990)一书中。书中回顾了功能语言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其中尤以关于交际、语用和符号的三个语境维度的论述对语篇翻译的启示最为深刻。本文拟从这一视角切入,深入分析哈蒂姆与梅森的语境维度论对英汉篇章翻译的指导作用及解释力。一、语域能反映全部的语境哈蒂姆与梅森指出的第一个语境维度就是“语域维度”。语域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最核心的概念之一,它是用来考察一个语篇所处的动态情境的具体参数的集合。这一概念揭示了系统功能语言学最核心的精神:即考察语言交际必须要把语言放置在语言、功能、情境这样一个行为框架里予以阐述。韩礼德认为,语言是由概念、人际和语篇三个纯理功能构成的意义潜势,而它们的实现又受制于具体的情景语境和语篇所处的大的文化语境。文化语境是从生活中的各种社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是一个较笼统的概念。而一个语篇只能是实际社会交往中的一种形式,它只能也必然发生在某一文化语境下的某一具体情境中。所以,译者分析原语篇时必须要考虑语篇所处的情境变量,即语域。语域是联系篇章和语境的中间环节,它包括语场(发生的事情)、语旨(谁参与了该事)和语式(传递信息采用了何种语言手段)。弄清楚了这三个因素,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在目的语环境中努力重建一个与原文的语场、语旨和语式相切合的新的语域环境。完成了这一步,译者才能开始通常意义上的“翻译”任务,即选词构句、联句成篇等具体的翻译活动。传统的基于语域分析的翻译理论家的研究步子基本上到此就停止了,如豪斯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关注的就是原文与译文是否在这三个语域变量上做到最大程度的近似,具体的做法就是考察译者是否做到了利用词汇、句法及语篇手段在译文中再现原文的三个情境变量,从而实现原文情境在目的语中的重建。但哈蒂姆和梅森却对语域是否能够反映语境的全部内涵提出了质疑。二人认为,翻译一个具体语篇时所遇到的难题当然包括在语场方面再现对应原文的事件,在语旨和语式方面在目的语中寻找恰当的表达法,但译者在分析原语境在原语语篇材料中的种种反映时,所诉诸的手段应该不止是语域的三个情景变量。坚持语域反映全部语境的译者应该问问自己,“翻译活动是否仅仅是以直觉感知或是以外部因素得到界定的“风格”习惯为依据使原语语域和目标语语域相匹配?”“语篇能否被简而化之为是三个情景变量的积累,而识别这些变量就足以确立对等?”从这两个问题可以看出,二人首先是对三个情境变量的获取手段存有疑问,即全凭“直觉的感知”和“外部的因素”所捕捉到的原文“情境”未必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原作者心目中的那个“情境”,而这些“尚待求证”的情境变量的累加当然不足以确立原文与译文的“情境对等”。为了证实二人的存疑“疑之有理,疑之有据”,笔者以一具体语篇为例进行了分析求证。语篇A:Oralhealthcaredoesnothavethemakingsofadramaticissue.Veryfewpeopledieofanoraldisease,anditseffectontheeconomiesofnationsisinsignificant.Yetverypeoplemanagetoavoidoraldisease,andthetwomajorvariants-dentalcariesandperiodontaldisease-cananddocauseirreversibledamage.Intheprocess,dentalcariescancausesomeofthemostseverepainthattheaveragepersonislikelytoexperienceinhislifetime.In1978,anationalsurveyintheUK,where4%ofthenationalhealthbudgetisspentondentalcare,showedthat30%oftheadultpopulationwasedentulous.译文:口腔卫生保健并不会引起轰动性的争议。很少有人死于口腔疾病,而且口腔卫生对于国民经济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很少有人不得口腔疾病,况且它的两个主要变体——龋齿和牙周炎——会引起而且的确会引起无可挽回的损害。在这一过程中,龋齿会引起一些剧痛,这是一般的人在其一生中很有可能会经历到的。在英国,4%的国民保健预算花费在牙齿保健上。该国在1978年的一次全国范围的普查表明,在成人人口中,有30%的人是缺齿的。这是一篇题为“牙齿的公共卫生与牙病预防”的科普文章。对原文进行语域分析结果如下:语场:从社会医学的视角来评价牙齿卫生;语旨:由医学专家为半专业读者而撰写;语式:文章的写成是希望从学术写作的习惯得到阅读,从而为建立人们所熟知的“医学英语”这样一种特殊用途的语言打下基础。如果我们再对译文进行同样的分析,不难发现译文在语域上基本做到了与原文相切合。即便这样,我们是否可以说原文的语境已经在译文中完整地再现了?如果我们对语篇的解读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层次,我们就会发现情况并非这般“一目了然”。就拿语篇A原文的第一句为例:“Oralhealthcaredoesnothavethemakingsofadramaticissue”。读完这句话,读者自然而然地便会推导出作者想表明“口腔卫生保健十分重要”这样一个潜在的意图。逻辑推理能力强的读者甚至读完这一句就能借助语篇的处理机制感知到后续部分大致会是“itmaynotbedramaticbut…”(也许不会引起轰动,但……)这样一种交际意图。可是,这种语篇处理机制不能单单凭借语域分析得到说明。由此可见,用语域分析的方法重建原文的情境从而在宏观上指导篇章翻译这一看法很有价值,但本身并不充分。为了弥补语域分析模式自身的不足,哈蒂姆与梅森提出语境的交际维度这一说法,并指出语境是“立体的、多维的”。二、语用学的“语用行为”能力正如我们在语篇A分析中看到的,借用语域分析法在宏观上把握整个语篇所处的大语境这一做法是行之有效的,但缺点是很难做到准确地凸显微观语言层面(如短语、句子)上的动态情境。哈蒂姆与梅森针对这一矛盾的存在提出语境的另外两个交际维度,用以弥补单纯语域分析的不足,其中之一就是“语用维度”,具体指的是“借用语言行事”的能力。语用学与传统语言学相比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它并不研究抽象的语言系统本身,而是关注交际者在特定的交际情境中传达和理解的意义以及理解和传达的过程。而翻译研究所探讨的不外乎是译者如何联系具体的语言情境解读原文以及如何在译文中重构原文的语境意义。由此可见,不论是在研究对象(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方面,还是在研究手段(联系具体的语言情境)方面,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理论研究都有借鉴意义。尽管前者更重视口语交际及其动态特征,后者多关注文本和书面语言,但哈蒂姆与梅森认为书面语篇同口头话语一样具有交际的性质和特点,即具有动态性,作者在创作原文时也会把读者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语境考虑进去。有鉴于此,不考虑文本的语用因素是无法全面、准确、细致地体会原文的情景语境的。由于哈蒂姆与梅森认为语用因素主要影响句子层面的微观语境,所以二人在揭示何为语用维度时,借用了斯托尔内克(Stalnaker)关于“语用学”的定义,即语用学探究使用句子的目的,在于探究一个句子作为一个言语可能得到恰当使用的真实世界中的诸种条件。根据语用学的基本精神,句子具有因实施行为(performaction)和超越词义(sense)而产生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为了说明句子具有“语用行为”能力,我们再回到语篇A中,其中有一句关于数字统计的陈述:“4%ofthenationalhealthbudgetisspentondentalcare”。当然,准确而快速地处理统计数字、百分比、比率等与语场相关的信息是口译人员培训早期阶段所必需获得的一项重要技能,但是,诸如上例中关于统计数字本身的重要性,只有通过语用分析才能得知这个给定的数字正在实施什么样的“行为”,其内涵才能被充分把握:4%是被理解为太少(‘只有4%’),还是被理解为太多(‘多达4%’),抑或是被理解为对事态的一种中性陈述(‘4%基本合理’)哈蒂姆和梅森认为对句子语用行为能力的诠释至关重要,有时语篇中会有一些明显的标记词(如在上例中的4%前加上‘多达’或‘只有’的字眼),使得特定的语用解读十分明了,但多数情况下,译者要借用语用学中有关言语和行为关系的理论知识深入分析才能把握。考察句子这种能力的开先河者,就是牛津大学的哲学家奥斯汀(Austin)教授。她认为一个语言使用者在发出一个言语时,就实施了下述行为(即言语行为理论):言内行为(locutionaryact),又名“以言指事”或“表述性言语行为”,指通过说出一句合格的有意义的句子而得以实施的行为;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act),又名“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指伴随诸如承诺、警告、让步、否认等言语的交际力;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act):又名“以言成事”或“成事性言语行为”,指言语对听者/读者所产生的作用,即言语接收者的思想、知识或态度因这一言语而受到改变的程度。如果我们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再来解释语篇A中的第一句话“Oralhealthcaredoesnothavethemakingsofadramaticissue”,我们不妨说,这句话的言内行为涉及到将一个概念编码到本句中的各个词项中,而这些词项的的排列是符合英语句法的制约机制的;言外行为是以一种隐性的让步形式作出一个陈述,而这一让步随着篇章语义的推进将被撤销;言后效果也许是会获得读者对起初被认为是一种无可争议的观点的认同。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实际的言后效果可能并不是作者所预期的,因为读者的反应并不是作者所能控制的,但重要的是,语篇之所以具有交际能力正是由于言外行为的作用。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三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我们所熟悉的“言语行为”。除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外,语用学中关于规约意义、礼貌、指示语及合作原则等领域的研究对把握句子层面的动态语境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都是对“语域分析”模式的有益补充,可是“语域维度”与“语用维度”是否就构成了原语篇的全部语境?哈蒂姆与梅森认为,“多维、立体”的原文语境至少还有一个维度,即符号语境。三、合理的符号信息很多翻译理论研究者都试图对语境进行界定,但现实中的语境却是千罗万象,足以说明现实中所使用语篇的复杂性。在《话语与译者》一书中,哈蒂姆与梅森假定了语境研究的两个基本提前:首先,在某一特定语篇的语域条件下原作者对词汇和句法的“斟酌”,最终取决于语篇的交际目的;其次,为了全面领会一个语篇的交际意图,我们不仅要重视语篇的语用行为,还需考虑到其符号价值。符号学研究处于自然环境—社会—之中的各种符号,其关注的焦点是何谓符号?什么因素调解着符号之间的互动?什么因素制约着符号的形成或消失?正如雅各布森(1971)所说的:“每一条讯息都是由符号组成的;因而,被称之为符号学的符号研究,是探究潜隐于一切符号结构底下的那些普遍性原则、使用于讯息中的符号的特性以及各种不同符号系统的具体情况。”于是,译者在准确感知原文的的语域和语用行为特征的同时,还要时刻关注符号的处理并力图保留由符号表现出来的符号方面的诸种特征,比如说,语言中隐喻的使用始终传递着附加的“联想”意义,在决定怎样翻译隐喻时,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就是隐喻的符号地位。语境的“符号维度”能够规范形形色色的作为符号的语篇要素的交互作用。一方面,这种交互作用发生在语篇内的各种符号之间,而另一方面,这种交互作用也作用于符号的发出者与发出者所预期的接收者之间。译者只有在准确体会了这种具有交互作用的符号价值之后,具体的翻译活动才能够开始,语场、语旨和语式等情景变量才能够在各种“交际性交易”(communicativetransactions)中发挥具体的作用。为了说明符号学在语篇分析的实际探索中所发挥的作用,我们来看下面一段文字。语篇B:Whilefreelyconcedingthattheregimeexhibitscertainfeatureswhichthehumanitarianmaybeinclinedtodeplore,wemust,Ithink,agreethatacertaincurtailmentoftherighttopoliticaloppositionisanunavoidableconcomitanttotransitionalperiods,andthattherigorswhichitspeoplehavebeencalledupontoundergohavebeenamplyjustifiedinthesphereofconcreteachievement.译文:这一政权已暴露出人道主义者或许往往深感悲哀的某些特征。虽然我们可以不受约束地承认这一事实,但我认为,我们也必须承认,在某些方面剥夺政治对抗权,这对各种过渡时期而言是一种无可规避的共存现象,而且我们还必须承认,在具体的成就面前,即使是该政权号召其人民去忍受这些严酷事实,也被充分地合理化了。原文的第一个小句“Whilefreelyconcedingthattheregimeexhibitscertainfeatureswhichthehumanitarianmaybeinclinedtodeplore…”起到了一个符号的作用,传递了一个“虚弱甚至是虚假的信念”。这是一个主题,出现在这里是为了让人提出相反的意见,原作者期待的是读者注意力的转移,其符号的内含信息可以被解码为“让我们不要再想当然地认为事情就该是这个样子的,事实上的情况是……”。因此,除了各单独的词项可以被理解为符号外,语篇的整个序列排布也具有符号特征。这就是说,一旦一个语篇的语场、语旨和语式等特征被用来传递某种特殊效果,那么这些特征也就必然会传达各种有意图的行为,而且作为符号具有潜在的意义。比如紧接着上面那个小句的主句“wemust,Ithink,agreethatacertaincurtailmentoftherighttopoliticaloppositionis…”可以被解释为“对已援引的论题的反驳”,这才是作者希望读者能领会到的他潜藏的意图。可是,能否解读到这一层有赖于读者对作为符号的整个语言单位的前期理解,即“对你们来说某些理所当然的观点我已作了口头的承认,现在你们该听听我的看法了”。我们可以用图示的形式来展现这种语篇排布序列的符号特征,即:“虚弱的承认”(Whilefreelyconceding…)→→“相反意见”(wemust,Ithink,agree…)→→“具体内容”(……)。其实,一旦我们体会到原作者正在利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