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顺应论与翻译_第1页
语言顺应论与翻译_第2页
语言顺应论与翻译_第3页
语言顺应论与翻译_第4页
语言顺应论与翻译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言顺应论与翻译

1语言遵循理论翻译是从翻译中再现原语信息的。翻译研究的重点是对翻译原文的理解,以及对翻译中原文意义的重建。而语用学是关于实际应用中的语言以及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关系的学科,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与理解。由于二者具有共同的研究对象,语用学理论对翻译研究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许多颇有影响力的翻译理论,如奈达的功能等值、纽马克的文本功能分类说等,都是将语用学的观点引入翻译研究而提出的理论。随着语用学研究的蓬勃发展,语用学理论也被越来越多地吸收到翻译理论研究中来并指导翻译实践。在过去的20多年的时间里,语用学研究发展迅速,而语言顺应理论的提出让人们对这一学科又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使国际语用学理论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顺应理论是极富解释力和适应性的理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现象,它摒弃传统语用学关于研究对象具体性的划分,而是将语言的使用视作一个在不同意识程度下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综合地、整体地考虑语言使用的各个环节。语言顺应论的提出给翻译研究也注入了新的活力。语言顺应论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具有指导性。2语言的顺应性研究语言顺应论是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耶夫·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创立的理论。维索尔伦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而这种选择是从语境、语言结构等方面,根据不同的心理意识程度做出的动态顺应。语言选择具有三个重要特性,即变异性、协商性和顺应性,其中顺应性是保证交际成功的关键。维索尔伦指出,顺应是“语言的一种特性,它使人们能够从多种可变的因素中灵活地选择语言表达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交际的要求。”61在语言实践中,语言使用过程中所做出的语言选择必须顺应交际的环境和交际的对象。语言顺应论为语用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也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语言顺应论主要通过四个方面阐述语言的顺应性特征,即语境关系顺应(contextualcorrelatesofadaptability)、结构客体顺应(structuralobjectsofadaptability)、顺应的动态性(dynamicsofadaptability)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salienceoftheadaptationprocesses)。这四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同时发生,共同作用于语言产出的结果。(1)语言环境的差异语境关系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必须与交际语境相顺应。交际语境包括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社交世界是指社交场合和社会环境对交际者言语行为所规范的原则和准则。物理世界主要是时间和空间的指示关系。心理世界包括了交际者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译者在理解原文与选择译文语言时都应注意语境因素对语义的影响。“(同志们)辛苦了!”这句在汉语中司空见惯的话可以表达很多种含义,如关怀旅途劳顿的客人、上级对下级的鼓励、对别人的帮助表示感谢等。译成“You’reverytired”显然无法传达原句的意思,因而必须针对西方人的交际习惯做出顺应性调整,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句话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分别使用“Youmusthavebeenverytiredafterthelongtrip”,“You’vedoneagoodjob”以及“Iappreciateyourhelp”等来表达发话人的意思。在这句话的翻译处理中,既要注意译语对社交场合的顺应,又要考虑对社会文化环境的顺应。另外,由于地域文化语境不同,人们对同一形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表达方式。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关于中西方文化中对“东风”、“西风”之含义的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在两种文化中二者表达的意象大相径庭。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东风”象征“春天”、“温暖”,有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之感;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寒冷干燥,传达“寒冷”、“萧索”的内涵信息。相反英语中的“西风”是“温暖”、“和煦”的象征,和汉语中“东风”具有相近的意义。因此,翻译时应考虑不同地域特点导致的文化语境差异,顺应译语文化,而不能简单地对应两种语言的字面义进行机械的文字转换。再看一则旅游广告:亚龙湾最突出、最引人入胜的是她的海水和沙滩。这里湛蓝的海水清澈如镜,能见度超过10米,海底珊瑚保存完好,生活着众多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热带鱼种,是国家级珊瑚礁重点保护区,因此也成了难得的潜水胜地。亚龙湾柔软细腻的沙滩洁白如银,延伸约8公里,长度约是美国夏威夷的3倍。Themoststrikingviewofthebayistheseaandthebeach.Theseawateriscrystalclear,withvisibilityasfardownas10meters.Underthesurfaceareallkindsofcoralandcolorfultropicalfish,makingitanidealdestinationfordivers.Thebeach,coveredwithsilver-whitesand,extends8km,threetimesthelengthofthebeachinHawaii.原文语言顺应汉语表达方式与读者的审美习惯,大量地使用四字形容词,对美丽的风景进行细致的描摹与渲染。相比之下,译文语言通顺流畅、简洁明了,译者显然十分了解译文读者的心理。这段文字的意图就是要具体客观地描绘“海水和沙滩”的实际景色,因此,译者将划线的文字加以处理,对汉语辞工句丽的抒情表达进行改写,并且把原文中一些与游客游玩目的相关度低的信息干脆省去,充分顺应了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和心理期盼。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译者只有充分考虑译入语的文化背景,并顺应具体的交际语境,才能够完成准确传达原语信息的任务,才能够使译文取得与原语同样的表意效果。(2)语言结构的顺应性结构客体顺应是指语言使用过程中依据语言各层次的结构和结构组成的原则而做出选择。翻译过程中的结构客体顺应就是译者在译语的词汇、句式、语篇等层面做出选择的同时顺应意义的生成。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二者之间的差别较之同一语系的欧洲各语言之间的差别更为显著。英语以抽象字母为基础,汉语以象形文字为基础;英语是表音文字,汉语是表意文字。二者在句法结构和语篇结构上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前者的句法结构侧重形合,后者的句法结构侧重意合。前者结构缜密,注重语篇的形式衔接,后者结构松散灵活,连贯依靠语义和逻辑。因此在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以顺应译入语的语言结构。仅以《狂人日记》的开篇一段为例: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Twobrothers,whosenameIneednotmentionhere,werebothgoodfriendsofmineinhighschool;butafteraseparationofmanyyearswegraduallylosttouch.Sometimeago,Ihappenedtohearthatoneofthemwasseriouslyill,andsinceIwasgoingbacktomyoldhome,Ibrokemyjourneytocallonthem.Isawonlyonehowever,whotoldmethattheinvalidwashisyoungerbrother.译文中加下画线的词语在原文中根本不存在对等语,可见汉语无须种种形式接应的标记即可达意。而在英语译文中如果删去这些词语,就完全破坏了其形式连接,使表意功能受损。结构客体顺应除了语言的表层结构顺应也包括文体风格的顺应。不同文体风格的作品对于翻译的要求也各不相同。诸如文学翻译需要领会原作的创作心理,保持原文的意境和语言风格,其中对话型的语言除了要顺应作者的写作风格外,还要符合作品中人物的个性、身份、教养与文化背景;而应用文体的翻译要尽量使用简明的语言来表达,突出此类文体的实用性特点;论述文体的翻译则应在措辞和篇章结构上都有较强的严谨性、逻辑性等等。(3)新的译语环境动态顺应主要指语言使用中“意义的动态生成”,是顺应论的核心。语言的选择与顺应贯穿翻译活动的始终,体现于译者与原文、译文之间的互动过程。每一个译文都是译者遵循顺应语境和语言结构的原则而不断做出选择的结果。然而生成译本也并非翻译活动的终结,语言所固有的特性决定了语言选择中存在不确定性,永远可以进行再协商。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即语言的变异性。这种选择的范围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语言的这一特性导致了语言的协商性。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尽管做出一个选择就有可能排除能够满足当前交际任务的其他的选择,然而选择效果总是可以反复协商、重新讨论的。“语言不是已经完成的产物,而是一种正在进行的活动,是某种继续的、每时每刻都在向前发展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也在不断更新,新词、新典故层出不穷。一种语言中产生新词往往会导致在另一种语言中出现暂时的词汇空缺。出于对译文读者文化背景的考虑,往往按照译语习惯作意译处理。不过随着交流的频繁与文化的日益融合,各民族都在逐渐吸纳其他文化,有些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语言在翻译时不再做意译处理。这种译文的好处是可以保留原作原汁原味的感觉,保留原语的文化特色,从而使读者更好地通过译入语去感受原作的文采。有时透过译语文字的变化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字产生的时代背景。可见译语文本也在时刻改变着译语语境。例如,英语中因有“Watergate”事件而产生了“-gate”这一词缀,用来表达“scandal”之意。在提及克林顿的性丑闻事件时,美国时代周刊就使用了“Monicagate”一词。现在受媒体传播与文化交流的不断影响,汉语中也接受了这一说法,人们开始习惯使用“…门”来替代“丑闻”、“事件”的意义表达。这一现象表明,翻译活动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之中,不断地改变着自身活动的环境。“Pandora’sbox,forbiddenfruit,crocodiletears”等一些饱含异域文化色彩的典故、习语已随着翻译活动的进行移植到了汉语文化当中,而“papertiger;longtimenosee”也早已被西方人接受并广泛使用。因此将原语向目的语的转换中,目的语既要顺应文本创作时的时代环境,也必须顺应译文读者所处的时间环境,顺应认知语境与审美需求。因而虽然一些翻译大师早已将一些国外的经典之作译成汉语,并且推为典范之译作,但仍然有重译的必要性,以顺应不同时代读者的阅读期待。简言之,语言的产生和理解受时间因素的影响,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不仅要顺应语境与语言的结构,也应根据时间的差异而做出适当的调整,顺应语言运用的动态性特征。(4)对语言的顺应性,提高翻译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并从实践角度城镇顺应过程的意识突显指“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有一定语用功能特性的自返意识”61,它是由语言处理机制与特点决定的意义生成的过程状态。语言选择的心智过程带有不同的意识突显度,其运作过程既可以是完全有意识的,也可以是完全无意识的,中间会有各种程度不同的细微差异。一些功底深厚的翻译家可能是在下意识情况下自动地顺应语言表达的各种要素,而大多数翻译工作者需要在较高意识程度下完成翻译活动。因此,翻译工作者必须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对翻译理论的学习与探索,逐步提高自身的能力与水平,做到从潜意识层次对多种语言因素的自然顺应。顺应论还就范畴化模式中语言的标记性程度进行了探讨。在范畴化图式中,标记性越高的语言成分其突显度就越高,其提取也就越顺畅。它从另一个角度再次证实,关于翻译理论的探讨对提高翻译水平十分有助益,它可以促进翻译过程中策略的选择,并且可以提高翻译者对翻译过程中语言顺应的意识程度。广大翻译工作者在进行大量翻译实践的同时仍然有学习翻译理论的必要,只有理论与实践并重,才能较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