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论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分析_第1页
农业区位论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分析_第2页
农业区位论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分析_第3页
农业区位论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分析_第4页
农业区位论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分析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农业区位论一个理论与实践的分析

该区域是人类经济活动所选择的区域、地点和地点,即空间位置。区位经济理论亦称空间经济论,简称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地域空间组合优化的理论。它含有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的内容。微观区位理论是指关于具体生产部门或经济设施分布地点的优化选择;宏观区位理论则是关于一国总体生产布局或一地区综合布局的优化方案。1杜能环的启示农业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20~30年代,其标志是1826年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J·H·VonThunen)的著作《孤立国》的出版。农业区位论的产生是和19世纪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生产力状况分不开的。当时,90%的人口居住在不大的村庄里,农业生产以粮食为主,根本没有化肥和新式农具以及先进的交通工具,产量十分低下,牧业也是农村重要的生产构成。当时农村发生着巨大的变革,德国某些地区的封建领主以比较优惠的条件把土地出租给农民,导致了领主庄园制、农奴制的瓦解和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体制逐步由庄园制向租佃制的转变,从而发生了以下一些变化,直接促成用来阐明和解决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问题的农业区位论的产生:第一,土地资源成为真正的私产,不再是所有权不明确的封建财产。对地主来说,土地肥沃意味着可以增进地租;对农民来说,土地肥沃就可以提高产量和增加收入。土地的投资问题直接影响到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双方的经济利益。第二,废除了农奴制,土地的耕种者获得了自由,从而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生产规模得到扩大,产品逐渐丰富乃至富余,推动了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发育。第三,市场调节发挥作用。市场机制开始起到激励农业生产规模、品种和产量的作用,农民的产品都注入市场,他们的生活状况也随着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而波动。因而在土地利用时,农产品种类的选择成为必须考虑的因素。第四,农民获得了向城市移民的自由,农村的人口开始急剧地涌向城市。这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工商业和农贸业越来越重要,农村的生产活动与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在庄园制下,土地由许多人耕种,现在土地由较少人耕种)。第五,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导致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数量的增加。相对于有限的土地资源,人口数量的剧增给土地的利用带来很大的压力,因而农业土地的生产规模和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在农业发展中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六,落后的交通运输工具和农村特有的地理位置特点,决定了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成为影响农产品种植种类分布的重要因素。杜能在《孤立国》中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理论:假定有一个孤立国,它全是沃土平原,但与别国隔绝,没有河川可通舟楫;在这一孤立国中有一个城市,远离都市的外围平原变为荒芜土地;都市所需农产品由乡村供给,都市提供农村地区全部加工品。在这种假设下杜能提出了各种产业的分布范围,或者说它们的区位。他把都市外围按距离远近划成6个环带,这些环带后来被称为杜能环。第一个杜能环被称为自由农作区,距离都市最近,主要生产新鲜蔬菜、牛奶等。由此向外,距离变远,运费增加,新鲜农产品可能因来不及运抵城市而腐烂并失去价值。故空间一个圆形带生产新鲜农产品不如其他产业生产有利,从而使这个带转变为别的农作物生产区。杜能根据当时的价格计算,如果在第一个环外生产粮食没有木材生产利润大,因此形成了林业带,生产木材供应都市能源消费。在第一个杜能环内不能发展林业是因为新鲜农产品生产比林业有更大利润,两种资源竞争排挤了林业,完全类似,林业带也呈环状,依次导出第三环为谷物轮作区,第四环为谷草轮作区,第五环为牧业区,第六环为荒芜土地。地租的差别全视距离都市远近而定,越近都市,地租越高,远则反之。杜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了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的理论化模式,从而为以后区位论中两个重要规律,即距离衰减法则和空间相互作用原理的出现作了准备。为此,后来的区位理论界,一致将杜能尊为区位理论的鼻祖。由于杜能的理论最初是针对农业的,因而这一理论被称为“农业区位论”。在实际应用中,杜能的理论不仅适用于农业,而且适合于资源连续分布且市场呈点状分布的情况。2杜能:从农业土地利用到农业生产杜能的区位论有以下基本特点:地域是匀质的、各向同性的;地域是封闭的;资源开发者承担运费和损失,自由竞争并力图获得最大收益;资源开发者相互独立并排除局部地区为自身消费而从事的产业与偶然因素的干扰;区域内只有一个位于中心的点市场,资源分布在整个空间。在杜能的“孤立国”模式的理论假定条件下,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而利润P则是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与把农产品运到市场上的运费T三个因素决定的。用公式表示就是:P=V-(E+T)。杜能的农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是要阐明: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其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这样杜能就从农业土地利用角度阐述了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问题。杜能在论证中广泛地运用了当时已经流行的英国古典经济学中的价值法则、地租等方面的理论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他使用的方法则是当时在理论研究中普遍采用的抽象法,或称为“孤立化”方法。后来的区位论,特别是空间相互作用和城市地域结构理论,都是以杜能的学说为出发点。杜能对区位经济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杜能采用的“孤立化”研究方法,为以后区位论学者所采用;杜能从极差地租出发,建立了合理的农业集约化经营模型,不仅被广泛地应用于农业,而且也广泛地应用到工业和地区布局的研究中;杜能以从生产地到消费地之间的运输费用差异,建立了农业生产的空间差异模型,这一主导因素分析法成为区位研究的基本立足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技术的发展,杜能的理论模型与现实存在的农业区位之间出现了差异。例如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经济距离和时间距离较之它们的地理距离大为缩短;通过经济政策,制定特殊运价率,使得远离消费地的地点也可能生产单位重量价值较低的产品。因此,到了运输业高度发达、运费在农产品市场价格中所占比重愈来愈小的今天,过分突出运输费用显然是无法与现实模型相一致的。新的农业布局区位论认为,任何农业模式都是多个因子综合作用的产物,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因子所起的作用也会随之发生变化。3农业区位理论对中国农业发展的现实意义(1)农业区位论中的空间规律任何经济活动都发生在一定的区域内部,区域经济的产生离不开这样的几个客观基础:首先是区域间存在自然禀赋的差异。它包括自然条件的不同,资源的稀缺性、分布的不均衡性和不完全流动性。其次是区域空间距离的不可消除性。人类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地域空间,有空间就有距离。既然要进行经济活动就会产生运动,产生位移,就要克服空间的距离限制,支付距离成本。即使是一切条件都均质的情况,距离的远近也会导致距离成本的不同。第三是经济活动的趋利性。任何经济活动都有谋求利益的目的。经济活动的趋利性在空间上表现为集聚经济或规模经济(效应)。在此基础上的经济活动都表现出一种空间上的客观规律,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宗旨就是寻求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所表现的这种空间规律,也称为“空间法则”。它主要表现为:最低运输费用和最低生产成本,这是杜能提出的区位目标;最低的购买价格;最大市场区位和最大利润,最低运费和最低生产成本的区位不一定能保证取得最大利润,为了保证最大利润,必须寻求具有最大市场的区位,相应地要求最大的吸引范围和腹地,如中心城市的区位;最优地利用社会经济基础,以求获得最佳的生产、生活条件。由于这一基本“空间法则”与市场经济通过市场机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内在要求具有一致性,因此,中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必须遵循农业区位论的基本宗旨。(2)信息市场的发达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所增加。在中国从中国的现实国情来看,农业区位论还存在着巨大的适用空间。首先,中国的城乡关系还基本上体现为农村包围城市,城市为农村提供加工产品,农村为城市提供农产品的这样一种相互依赖的现实情况。例如城市居民日常所需的蔬菜、禽蛋、水果乃至肉类大都来自城市郊区或周围的农村,跨区域的农产品在城市的市场上并不占主导地位。因而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可以实现孤立国的假设。特别是中西部一些边远地区的农村,由于交通闭塞,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一些地方还处在刀耕火种的阶段,农产品只能供给就近的城镇。而农村的日用品和工具则通过城镇获得(有城镇生产的,也有外部供应的)。在这些地区,城乡的距离成为影响农民收入的关键因素。这种情况与杜能所处的19世纪初的德国农业状况极为相似,农业区位论在这些地区会普遍适用。其次,从市场特点来讲,中国虽然建立了粮食大市场,但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信息不灵通,造成农副产品丰收成灾和资源浪费的例子数不胜数。而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每城每镇的小农贸市场却异常发达,参加交易的仍然是城镇居民和来自城镇周围的农民。现在一些地方还有赶集或者赶墟的习惯,所谓“集”或“墟”实际上是资源分布在周围的点状市场。这些点状市场的长期存在为农业区位论的运用创造了条件。再次,中国的交通格局非常复杂,交通状况和运输手段的区域差异较大,发达和很不发达交错并存。西部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地形特点,多山地和高原,交通运输相对落后,这些地区的农产品运输成本比较高,而且由于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如在山坡地,不同高度要求种植不同作物),对农产品生产的分类和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农业生产要减少成本必然要考虑土地的天然特性、运输距离和农产品种类等因素。东部地区虽然水陆交通发达,但运输手段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比较落后,特别是大型运输能力差,运输途中的农产品贮藏保鲜技术水平低,如果运输距离和时间过长,途中的损耗可能较大。因此,从中国交通运输的实际状况来看,运输费用和生产成本最低的农业区位目标显得尤为重要。最后,中国农村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农业生产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民在完成规定产量和上缴任务的同时可以自主地决定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为了获得最大利润,在决定农产品种类和产量时,农民必须考虑区位因素,如市场距离、土地状况等。所以通常城市近郊的农民种植蔬菜等新鲜易腐产品,稍远一些则种植果林,更远的才会种植小麦、水稻这些粮食作物。(3)根据地区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中国是一个以落后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人多地少、可耕地面积尤其稀缺,这是基本国情,也是中国农业政策选择的基本出发点。按照农业区位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应当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第一、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同生产力水平相一致。由于中国地域广阔,地区发展差异很大,生产力水平高低不一,对农业结构的要求也大相径庭,因此农业的结构调整一定要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第二、农业结构调整必须因地制宜,使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符合国情,符合广大农村的实际情况。在农业集约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问题上,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