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及呼吸道给药新剂型_第1页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及呼吸道给药新剂型_第2页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及呼吸道给药新剂型_第3页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及呼吸道给药新剂型_第4页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及呼吸道给药新剂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及呼吸道给药新剂型1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12缓释、控释制剂靶向给药系统34经皮给药系统微球与微囊5纳米粒1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67纳米/亚纳米乳脂质体89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1.1.1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①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的依从性。②保持平稳有效的血药浓度,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③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④服用方便⑤给药方案缺乏灵活性,遇到特殊情况时不能立刻停止治疗⑥制剂处方常常是按正常人的动力学参数进行设计,并未考虑患者,而药物在疾病状态的体内动力学特性可能会有所改变。⑦生产设备和工艺复杂,较之常规制剂价格昂贵1.1缓释、控释制剂1.1.2口服缓释制剂的几种基本结构类型(1)骨架控制型缓释控释制剂①亲水凝胶骨架制剂②溶蚀性骨架制剂③不溶性骨架制剂④离子交换型骨架制剂(2)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①不溶性薄膜包衣②肠溶性薄膜包衣(3)渗透压控制的控释制剂(渗透泵制剂)

其他还有控制溶解给药系统等,应用控制溶解原理和适当的技术将药物制成具有缓释作用的制剂。1.1缓释、控释制剂靶向给药系统(TDS)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选择性地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其设计的目的是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患者的顺从性。靶向给药系统可分为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三类。1.2靶向给药系统1.3.1经皮给药的特点(1)优点①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②使药物长时间以恒定速率进入体内,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药间隔③可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避免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④使用方便灵活,患者可自主用药,也可随时中断给药,患者顺应性好⑤可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差异1.3经皮给药系统(2)局限性①一般只有具有合适油水分配系数的小分子量药物可达到治疗要求,多数药物通过经皮给药无法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②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不宜设计成经皮给药系统1.3.2经皮给药系统的分类1.3经皮给药系统(1)膜控释系统(2)基质控释系统1.3.3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工艺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依其组成和类型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1)涂膜层合工艺(2)充填热合工艺(3)骨架黏合工艺1.3经皮给药系统1.4.1微球与微囊化载体材料(1)天然高分子材料(2)半合成高分子材料(3)合成高分子1.4.2微球的制备方法(1)加热固化法(2)加交联剂固化法(3)液中干燥法(4)照射聚合法1.4微球与微囊1.4.3微囊的制备方法(1)物理化学法①单凝聚法②复凝聚法③溶剂-非溶剂法(2)化学法(3)物理机械法①喷雾干燥法②喷雾凝结法③空气悬浮法1.4微球与微囊1.5.1纳米粒的制备(1)化学聚合法①化合物单体聚合法②天然高分子聚合法(2)液中干燥法(3)自动乳化溶剂扩散法1.5.2药质体与固体脂质纳米粒(1)药质体(2)固体脂质纳米粒1.5纳米粒1.6.1常用乳化剂与助乳化剂(1)天然乳化剂(2)合成乳化剂(3)助乳化剂1.6.2纳米乳的制备

纳米乳处方的必需成分通常是油、水、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纳米乳的形成需要大量乳化剂,乳化剂的用量一般为油量的20%-30%,而普通乳中乳化剂多低于油量的10%。1.6.3亚纳米乳的制备1.6纳米/亚纳米乳1.7.1脂质体的组成

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类脂和蛋白质。类脂是脂的衍生物,动物细胞膜中的类脂主要是磷脂和胆固醇,植物细胞膜中的类脂主要是磷脂和植物甾醇。各种脂质和脂质混合物均可用于制备脂质体,而磷脂最为常用。1.7.2脂质体的制备(1)薄膜分散法(2)逆相蒸发法(3)溶剂注入法1.7脂质体(4)去污剂分散法(5)钙融合法(6)冻结融解法(7)主动包封法

其他还有冷冻干燥法和复乳法等。1.7脂质体1.8.1载体材料(1)水溶性载体材料(2)难溶性载体材料(3)肠溶性载体材料1.8.2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固体分散体常用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熔融法、溶剂法、溶剂熔融法,另外,可利用共熔原理,采用研磨法制备形成低共熔物,将药物溶液分散吸附在惰性材料形成粉末溶液。1.8固体分散技术1.8.3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1)溶解度及溶出速率(2)热分析法(3)X射线衍射法(4)红外光谱法1.8固体分散技术1.9.1包合材料

常用的包合材料有环糊精、胆酸、淀粉、纤维素、蛋白质、核酸等。制剂中最常用的是环糊精及其衍生物。1.9.2包合物形成的条件1.9.3包合物的制备方法(1)饱和水溶液法(2)研磨法(3)冷冻干燥法(4)喷雾干燥法(5)中和法1.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