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幼儿节奏感_第1页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幼儿节奏感_第2页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幼儿节奏感_第3页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幼儿节奏感_第4页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幼儿节奏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引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学前教育艺术领域由上世纪的不受重视到了如今广受社会的关注。在2001年11月,我国教育部制定和发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强调了美育,要求教师应该提供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REF_Ref18312\r\h[1]幼儿从婴儿时期就会表现出律动节奏的天赋,幼儿会随着音乐节奏做出动作或哼出旋律,研究表明,幼儿在学习歌曲时,首先注意到的是节奏。节奏是音乐体验中最重要的因素。幼儿在幼儿园中对音乐节奏的训练,对于培养幼儿音乐能力是有帮助的。作为幼儿教师应该要努力创造幼儿体验音乐的情境,提高他们的节奏感,动手能力、理解能力。REF_Ref13540\r\h[2]随着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研究者进行研究。但是笔者查阅文献得出:在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培养节奏感的研究中,对象为中小学、高中、职高、本科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对象为学前儿童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如何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成为笔者研究的主要话题,为学前儿童音乐活动创新的开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概念界定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指引导儿童支配手脚去配合演唱、伴奏、律动,甚至自己设计音乐。它从朗诵入手,以节奏为基础,并且重视身体的感受,强调幼儿的兴趣。在此教学法的引导下,幼儿会将语言、身体、乐器融入音乐,并且自由地演绎,以个体独特的方式抒发情感。同时,奥尔夫教学法以个体的本性为出发点,通过发挥即兴性、幻想性、创造性等特点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节奏感节奏感是人对节奏的感觉,它主要有两种基本的功能,首先是它将听觉印象加以聚合的本能,第二即听的音乐行为中的节奏感知能力和节奏表现力。REF_Ref16185\r\h[3]49富有节奏感的幼儿,思维更加敏捷、更有活力、感受能力强,同时良好的节奏感能提高幼儿的运动协调能力、促进认知方面发展。因此,奥尔夫教学法对幼儿园音乐活动中节奏感的培养有着重要的启发。奥尔夫语言训练培养幼儿节奏感将语言引入音乐教学是奥尔夫对学校音乐的一项伟大贡献。他谈到他主张的音乐教育时曾说:原本音乐绝不是单独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音乐。REF_Ref26190\r\h[3]51-53由于语言是正常幼儿与生俱来的能力,且语言和音乐节奏有着相通的关系,语言本身就含有丰富的节奏韵律。其次,幼儿从小处于语言环境当中,从语言节奏出发,从而掌握音乐节奏是相对容易的。语言训练无需技巧的准备,在学习和认识节奏的过程中,能相对降低幼儿的心理负担。因此利用语言作为起步的音乐教学,会使幼儿感到亲近。由语言进入音乐教学体现了奥尔夫主张的“适用于开端”的教育理念。例如从日常生活、儿歌、故事中培养节奏感,或者通过节奏、动作、语言三者综合运用,增强节奏感。REF_Ref27810\r\h[4]日常生活认知节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主要的理念有“原本性”,意为用最原本的方法、最原始的节奏开始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日常生活的节奏即是最原始的音乐,语言即是最原始的方法。原本的音乐是接近自然的、生活的、适合儿童的,为幼儿进入音乐提供了途径。由于幼儿的思维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培养节奏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教师首先可以用日常的方法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有趣的声音和节奏,从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体会音乐的节奏或大自然的节奏,使幼儿善于发现节奏,从而循序渐进的使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进行培养。REF_Ref20384\r\h[5]其次训练节奏的内容制定也应该在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之后,再将幼儿生活的素材运用到音乐活动中,这样有利于幼儿以自主的、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环境、体会音乐。除此之外,游戏是幼儿一日生活重要的活动。培养幼儿节奏感,比起枯燥的教幼儿数拍子、认拍子,音乐游戏更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游戏中所采用的音乐大多是贴近生活、便于幼儿理解的,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幼儿更容易掌握节奏,并且在游戏中能感受音乐的节奏,增加对音乐的理解。例如:教师在开展《猜猜动物怎么叫》游戏时,首先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动物声音,并能有节奏的模仿出动物叫声,教师将其编成童谣。例如(谱例1)“小狗小狗,汪汪汪、小猫小猫,喵喵喵、小兔小兔,蹦蹦跳、小鸟小鸟,喳喳叫”。同时师幼可以采取一问一答的形式引导幼儿创编其他动物的叫声与节奏,使幼儿乐于探索生活中的节奏。谱例1幼儿园日常生活中,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常规编写成有节奏的口令,例如早晨需要下楼到操场做操或进行体育活动时,可以带领幼儿边念口令,边有序的下楼,有节奏的口令能够引导幼儿的肢体动作跟随口令有序进行。如(谱例2)谱例2幼儿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感受并喜爱音乐、感受生活中的音乐美,才会有兴趣参与音乐活动,并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音乐节奏。传统的节奏练习以反复的单一练习为主,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则更加重视幼儿的亲身参与。幼儿在掌握节奏的同时,也能亲身感受音乐在生活中的魅力。由于生活的节奏素材非常丰富,幼儿园教师能够创造更多的机会引导幼儿听节奏、唱节奏,并通过日常生活的语言和声音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节拍的时值、强弱、速度和节奏型,为幼儿以后理解音乐作品奠定了基础。字词的节奏练习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中有着一个词,把原本性音乐教育的特征展现出来,这个词就是“节奏基石”,词意为用语言中最小单位,具有音乐意味的字词组成的节奏单元。REF_Ref26190\r\h[3]54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感知节奏以后,可以从字词的节奏练习开始,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节奏型,以及体会节奏型代表情境的异同。生活万物中有许多拟声词,不同的节奏往往可以代表着不同的环境,例如《下雨啦》(谱例3、4)谱例3谱例4同样是由雨声“哒”字创编的语句,由于(谱例3)是由四分音符与二分音符组成的,因此它所表达的雨声较平缓。(谱例4)的雨声是由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组成,相较于前者,节奏更加的急促。开展此类活动,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将生活中的字词创编为节奏不同的童谣或儿歌,引导幼儿思考不同节奏型代表的情境有何不同。例如开设“天气预报员”的活动,让幼儿用拟声词形容天气;或者开设“森林运动会”等活动,邀请幼儿为大自然和动物配音。在学习儿歌、童谣之前,教师可以先通过一些词语游戏来帮助幼儿理解简单的节奏。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幼儿喜欢吃的食品作为内容,创设游戏《美食节》。游戏规则:教师组织幼儿开展美食节活动,教师示意拍子的节奏型,提出需要某种节奏型的食物,幼儿轮流说出固定节奏型的食物,不可重复,如(谱例5)谱例5活动进行到后期,对幼儿来说,难度会增加,但这不仅能活跃幼儿的想法,也能够增加幼儿的词汇量,使幼儿能掌握词语的节奏,增加节奏感。同时以上两种节奏型尝试以后,还可以增加其他节奏型,加大难度,拓展幼儿形容词的词汇量以及促进了幼儿对组合词的节奏感的掌握。如(谱例6)谱例6教师还可以创设《水果商店》等情境,给出4/4的拍子,引导幼儿根据节奏型玩造句游戏。说出“我想要买……,怎么样的……。”如(谱例7)谱例7通过字词的节奏练习,能够提高幼儿的节奏感知能力。在听大自然和动物的声音过程中,锻炼了幼儿将声音转换为某种节奏型的能力,例如听到雨声转换为“嘀哒”的节奏型,这都是节奏感知力提高的体现。其次字词游戏能够使幼儿乐于开口,乐于探索不同字词的节奏,这不仅培养了幼儿在字词中的节奏感,而且也为朗诵的节奏练习奠定了基础。朗诵的节奏练习朗诵的节奏练习是奥尔夫音乐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特点简要概括为“以儿童为本、即兴性、诉诸感性”,即教学更多关注的是幼儿的感性,而不是理性。根据这一特点,朗诵的节奏练习正是切合幼儿“自然会讲话”的本能特点,朗诵材料选取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朗诵练习活动。儿歌、童谣、手指操是幼儿园中语言和艺术活动较常见的形式,其内容通常具有节奏感、韵律感。其句式简短,节奏鲜明,内容充满童趣,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并且童谣配合手指操进行手部动作,幼儿具有极大的兴趣。儿歌、童谣的节奏练习不仅在内容上能扩大幼儿的知识面,而且对于培养幼儿节奏感有很大的作用。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生动的图片进行导入。导入儿歌的主题,使幼儿产生兴趣,并出示谱例,使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在活动中不断地加深印象,多次练习。活动可以采用对接儿歌、“开火车”轮流接儿歌等形式,训练幼儿的节奏感。笔者在实习期间观察到,幼儿非常喜欢手指操的形式来诵读童谣,例如《小白小白上楼梯》手指操(谱例8)谱例8本首童谣包含了八分、四分和二分节拍。若是单纯逐字逐句教童谣,幼儿兴趣较小,掌握的情况不乐观,节奏会有偏差。但是如果采用手指操的形式,将童谣创编成一个小故事,配上手指动作,就增加了童谣的趣味性,同时在手指活动的过程中也加强了对节奏的记忆。在幼儿已经熟悉本童谣以后,教师可以适当的将童谣进行变奏,可以将原来的四分或八分变奏为十六分,使速度变得急促,让幼儿体会到与八分节奏的不同。儿歌童谣的朗诵是运用嗓音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二次创作的艺术实践活动。通过变奏的活动,使幼儿对原奏和变奏有所了解,逐步理解了八分、四分音符与十六分音符或附点节奏的不同,感受到嗓音节奏训练的多样性。通过节奏朗诵儿歌的训练,也能够帮助幼儿了解一些粗浅的乐理知识,体会原奏与变奏朗诵的乐趣。REF_Ref10795\r\h[6]奥尔夫声势训练培养幼儿节奏感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个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要注重音乐教育应当从元素性音乐教育入手。奥尔夫认为音乐中的节奏是比旋律更为基本的元素。受“元素性”音乐教育思想的启发,奥尔夫提出结合语言,提取节奏基石——“声势”,建立起将动作、舞蹈和音乐相结合的“节奏教育”。REF_Ref12121\r\h[7]“声势”教学是指幼儿将身体当作“打击乐器”,运用最具元素性的动作,如通过自由律动、拍手、跺脚、拍肩膀等表达节奏。在这过程中能够培养幼儿对节奏的敏感,有效的提高节奏能力,激发幼儿潜在的音乐本能。声势训练不需要复杂的概念和高超的技巧,也不需要道具,在幼儿园中易开展。每个儿童天生都会使用,即随着音乐自由的对身体做出支配,因此幼儿的兴趣较大。声势的训练对于培养幼儿节奏感、反应能力、听辨能力以及想象力都有很大的帮助。REF_Ref13258\r\h[3]69奥尔夫声势训练培养幼儿节奏感,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自由节奏声势,第二是规律节奏声势,第三是旋律节奏声势。自由节奏声势奥尔夫原本性的音乐教学提倡的是幼儿不仅仅作为听众,更重要的是作为参与者、表演者,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体会音乐。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开放的,教师不应该过多的限制幼儿的发挥,幼儿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表达出他们对音乐最初的理解。自由节奏声势指的是幼儿在音乐中,教师不对动作和节奏做具体的要求,允许幼儿自由的律动,使幼儿能用简单的肢体动作表达对音乐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设置“森林舞会”情境,播放《洋娃娃和小熊跳舞》儿歌,邀请男生女生扮演小熊和洋娃娃。首先组织幼儿听儿歌,引导幼儿发挥想象,洋娃娃和小熊可以做哪些动作,并邀请幼儿上台展示;随后,教师播放音乐,组织幼儿找到好伙伴,共同在音乐中舞蹈。在过程中,幼儿会发挥想象,自行设计动作,加入一些跺脚、转圈、垫脚等动作,表达了他们对这首儿歌旋律、节奏的感觉。幼儿通过此类开放性的音乐活动,能够增加幼儿对音乐的理解,是一个幼儿抒发情感体验的过程;同时,也能够给身体不太协调或性格较内向的幼儿一个展示的机会,提高幼儿自由律动的能力、增加幼儿对动作、舞步的积累。规律节奏声势规律节奏的声势训练指的是将身体作为乐器,并且通过身体动作发出声响,这是人类最早抒发情绪的方式,其方式可以采用拍手、跺脚、拍腿、拍肩膀、捻指等。对于3-6岁幼儿,前四种方法较适用。拍手包括两手掌合拢对齐拍,也可以单手的指尖拍打另一只手的手掌,可以引导幼儿尝试并听辨两者的不同;跺脚可以是脚尖或脚跟点地,也可以是整个脚掌着地;拍肩膀可以是双手拍自己的肩膀,或幼儿坐成前后排,拍前一位幼儿的肩膀;拍腿的形式多样,也较其他方式容易;捻指不太适用于幼儿,因为儿童很难打出捻指的声响,且音量较小,多次使用手指会酸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引导幼儿探索身体其他部位的声音。训练准备在活动中,幼儿较多,且幼儿天性好动,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并且幼儿会不自觉地发出声音。如果没有给出同步开始的信号,会造成节奏的杂乱。因此在声势训练之前,需要开展准备活动,让幼儿了解节奏开始的时间以及信号。教师可以用拍手示意并且口头提醒“一、二、开始”后,开始节奏训练,这样可以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的目光集中在教师身上,且“开始”的指令会使幼儿有好奇心探索接下来的节奏游戏。节奏模仿在准备之后,教师可带领幼儿先开始玩模仿游戏,例如《我做你学》游戏(谱例9),教师用手和脚拍做出某个节奏,幼儿看教师并作出模仿。(谱例9)中高音谱号代表教师的节奏,低音谱号代表幼儿模仿的节奏,后期还可以设置闯关模式,难度逐渐加大。谱例9除了(谱例9)将四拍都打满的情况,还可以引导幼儿了解空拍,教师用点头来提示幼儿空拍。(谱例10)谱例10规律声势节奏模仿能够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以及节奏能力,初期可以以四分为主、幼儿掌握情况较好以后,可以适当变换节奏,加入八分、十六分、前八后十六等节奏,加快速度,也能增加游戏的刺激感,吸引幼儿兴趣。听辨节奏在观察的基础上,为了更好地锻炼听辨能力,可以让幼儿闭上眼睛听节奏模仿。在过程中,幼儿不仅要听辨节奏,还需要听是哪个身体部位发出的声音。例如(谱例11),高音谱号代表教师的节奏,低音谱号代表幼儿模仿的节奏,教师做前四拍的动作,幼儿闭着眼睛模仿出教师的声势动作。在初步学习了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的拍子以后,可以适当加入大附点,并且可将多种声势混合,增加难度。这样可以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听音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邀请幼儿充当小老师,亲自设计节奏型,使其懂得用声势表达节奏。谱例11节奏游戏教师可以设置情境、展开声势训练的游戏活动,幼儿在游戏情境中,将更有代入感,例如游戏一《坐标行走》,教师出示十六方格(谱例12)作为地图,图中的坐标代表一拍,用拍手表示,空格代表空拍,双手摊开表示。教师将幼儿分为男生女生队,并且队伍各自有不同的方向图(谱例13、14),幼儿需要按照方向来拍打节奏,教师首先带领小组练习,再将男生女生队伍合并起来,形成二声部。谱例12谱例13:男生队谱例14:女生队幼儿熟悉了简单的方向以后,可以改变方向,由上至下或斜方向等加大难度,同时幼儿也可自己设计地图和路线。通过游戏的方式可以使幼儿逐步理解二声部的形式,并且能提高节奏感和反应能力,对方位分辨、同伴合作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游戏二《我和椅子一起做》,教师可以在教室中将十六张椅子排成一排当成十六拍,一张椅子代表一拍(谱例15),抽掉的椅子表示空拍,此活动用实物能给幼儿直接的感受,幼儿通过观察椅子的位置,做出相应的拍手、跺脚等动作。等幼儿初步掌握了看椅子能打出节拍时,教师可以加大难度,教师给出固定的节奏型,邀请幼儿来摆椅子(谱例16)。除此之外,游戏设计还可以安排幼儿站在椅子后,若两人同时站在在一张椅子后,则表示两个八分音符,四个人四个代表十六分音符。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师幼之间的互动,且有效的提高了幼儿识谱的能力和节奏感。谱例15谱例16游戏三《卡农接龙》,卡农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原意为“规律”,研究表明利用卡农进行声势训练是有效培养幼儿节奏感且有趣的方式。卡农接龙游戏规则为,教师打出前四拍的节奏,幼儿模仿前四拍,教师连续拍下去,幼儿接着模仿。因为卡农接龙不仅训练的是幼儿的节奏能力、听辨,而且还需要幼儿的记忆力和应变能力,因此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在班级幼儿大致具有较好节奏感以后再进行此游戏。最初教师出的节奏尽量以四分音符为主,后期再加入八分和十六分的节奏,到小学阶段,卡农接龙的花样可以更多样化,加入的节奏型更加丰富。REF_Ref23714\r\h[8]如(谱例17)谱例17游戏四《吃饼干》,老师用手打拍子念童谣:“是谁吃了我的饼干丢在饼干盒里”教师问向第一位幼儿“是你吗”幼儿回答“不是我”,师问:“那是谁?”幼儿自行指向下一个任意幼儿回答“是张真”,教师和幼儿再一起边打拍子边问张真,“是谁吃了我的饼干丢在饼干盒里”“是你吗?”接下来再由第二名幼儿想出第三名幼儿的名字,以此类推,直到幼儿说出的名字是重复的,游戏结束,找到真正吃饼干的幼儿。如(谱例18)谱例18笔者在幼儿园实习期间观察到幼儿十分喜欢此类接龙的游戏,因为在问“那是谁?”的时候,每个幼儿对接下来的名字充满未知,有神秘感,且必须集中精神的听节奏和名字。同时在边打拍子边念顺口溜时,儿童的节奏不易乱,这类接龙顺口溜的小游戏有助于幼儿集中注意力,也能够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旋律节奏声势奥尔夫说过,“原本的音乐决不单单是单独的音乐,而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的结合”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具有旋律的节奏声势训练既培养了幼儿对音乐的审美和节奏感,同时对身体也起到了锻炼的效果。旋律节奏声势是指在音乐伴奏下,儿童根据音乐的旋律进行节奏模仿,通过身体动作来表达。例如小班音乐活动《头发肩膀膝盖脚》(谱例19)是一首2/4拍、C大调的儿歌,在节拍上,主要以一拍子和两拍子为主,较简单,适合小班幼儿初步认识节拍;内容上,包含了人体的身体部位和器官,教师能够设计韵律动作,使幼儿跟节奏轻轻拍打身体部位,增强身体的协调能力和对节奏的敏感度;旋律上,该歌曲活泼轻快,能吸引幼儿兴趣。这是将动作、音乐、语言相结合的音乐活动。韵律动作设计为歌词“头发肩膀膝盖”指导幼儿轻轻拍头发、肩膀和膝盖,唱歌词“脚”时跺一只脚,最后四节“眼睛耳朵鼻子嘴”,用手指指向五官。谱例19奥尔夫体态声势训练是幼儿身体直接抒发情感的途径,它放大了节奏训练的目的,不仅对之后打击乐的训练起到基础的作用,也有助于幼儿更加准确的用身体表达音乐、表达情绪。同时体态律动还包括了对幼儿协调能力的培养,在学歌唱活动或打击乐活动之前,用手打拍子,熟悉节奏都是必不可少的。REF_Ref29060\r\h[9]奥尔夫打击乐器教学培养幼儿节奏感奥尔夫打击乐器的产生来源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到音乐”的教育原理。音乐活动的学习不是仅仅学习理论就能够培养节奏感,而是要将实践带到理论中,即从音响开始的新教学法。奥尔夫乐器演奏是给与幼儿亲自尝试、体会音乐的方法之一,并且肯定了幼儿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奥尔夫打击乐器在幼儿园中常见的有:手鼓,音量大,较稳定,适合低声部;单响筒、双响筒、响板、蛙鸣筒,此类声音较清脆,常用在一些快的节奏型;三角铁、碰铃声音较明亮;串铃、沙锤等等。在奥尔夫打击乐器培养幼儿节奏感中,笔者将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单声部的演奏,第二是多声部的合奏。单声部的奥尔夫乐器演奏单声部的演奏意为在乐曲中,幼儿使用某种乐器为歌曲或儿歌配伴奏。在幼儿使用奥尔夫乐器之前,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幼儿探索奥尔夫乐器,允许幼儿自行尝试各乐器的音色,使幼儿对乐器有理解。鼓励幼儿激发想象力,给乐器起名字或描述乐器的音色。在幼儿心中建立起了对乐器的认识,有利于之后为歌曲或童谣配乐。单声部的演奏,可以先从童谣或简单的儿歌开始,例如《大鼓小鼓》(谱例20)只采用一只鼓的音色,节奏一小节两拍,敲鼓的节奏为一小节两下,整首歌曲都是均匀的节奏。让幼儿初步尝试用乐器给歌曲伴奏,先从均匀的节奏开始训练,这为之后的多声部合奏奠定基础。在后期多声部练习时,可以配上大鼓和小拨浪鼓两种乐器。或在简单一拍一下的节奏基础上,可以引导幼儿思考还有哪些节奏型可以运用在这首歌中。通过尝试乐器亲自创造演奏,探索不同节奏带来听觉的不同,从而选用最合适的节奏,逐步培养节奏感。谱例20通过单声部的奥尔夫乐器演奏,可以使幼儿初步的认识奥尔夫打击乐器的音色。幼儿尝试探索乐器的使用方法,并运用不同的打击形式演奏,初步感受为音乐配伴奏的乐趣,为多声部的演奏奠定基础。多声部的奥尔夫乐器合奏多声部的奥尔夫乐器合奏,指的是幼儿之间形成一个小型乐团,幼儿拥有不同的乐器,共同为歌曲或诗歌伴奏。在过程中不同的乐器演绎不同的节奏型,幼儿互相配合完成伴奏。多声部的打击乐训练,可以为朗诵配乐,例如《沙沙沙》诗歌(谱例21),由于沙沙沙的声音与沙锤相似,为了增加朗诵的丰富性,可以在诗歌朗诵时搭配沙锤,一声部为幼儿诗朗诵,二声部为沙锤。这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还能够促进幼儿之间互相合作。谱例21在与多种节奏型的朗诵配合后,幼儿能够初步掌握简单的节奏型,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互相配合,多添加几种声部,选择多一些的音色,这能够锻炼幼儿的听觉敏锐能力和合作能力。除了为诗歌朗诵配乐,还可以为歌曲配伴奏,教师可以选择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曲目进行编配打击乐伴奏,边打节拍边唱,边伴奏,这对幼儿之间的合作是一种新的方式和体验。在过程中幼儿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乐器,还需要关注其他乐器的节奏。例如器乐伴奏《木瓜恰恰恰》(谱例22),这是一首欢快的印尼民歌,节拍为2/4拍,教师将本首歌安排多个声部,每个声部由以小组负责,幼儿可以选择合适的乐器,并打出两拍子的节奏型。在幼儿尝试之后,教师可以给出建议,第一声部为响板,在每一拍按响板一次,谱例上表示为圆圈;第二声部为碰铃,在大附点的节奏上击打一次,谱例表示为铃铛;第三声部为沙锤,在歌词(恰恰恰)时摇三次。活动结束后,可以邀请幼儿分享他们运用其他乐器设计的谱例进行演奏。谱例22打击乐伴奏练习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方式,教师在带领幼儿接触奥尔夫乐器运用在儿歌、童谣或舞蹈当中,能够增强幼儿的音乐审美,有效的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并且即兴创作是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教育最核心的观念要点之一,奥尔夫打击乐的训练同时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和参与性,使幼儿在参与中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