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导学案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单元特征】政治:由政权并立到走向大一统,民族融合;中央集权加强,宋代在中央和地方全面实行分化事权的改革;元代行省制度影响深远。经济:江南经济快速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在农业、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呈现繁荣的局面;纸币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海外贸易更加发达。文化:宋代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了文化的高度繁荣。科技发明出现高峰,三大发明在此时期完成并外传;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历史时空】知识梳理\自修笔记解决基本知识问题X1X2X3X4X5X6X7知识点1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统治者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采取一系列强化专制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赵普)2.措施(1)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内容具体措施行政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军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分别拱卫京师和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2)分散机构权力,互相牵制。中央:①由枢密院专掌军权,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宋朝设X1为宰相办公机构,其职能并不等于隋唐时中书省和门下省之和。)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地方:①先后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3)为抑制武将势力膨胀,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重文轻武是统治者反思唐代X2的结果。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文化的发展,推动了宋代科技、文化和艺术的全面繁荣,但不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3.影响(1)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因素,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消极:制度束缚过死,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保守疲沓的政治风气。知识点2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1.宋辽和议(1)背景①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②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2)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宋代的民族政策虽然对宋政权来说是耻辱的,但客观上为当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和平的环境,并促进了X3。)(3)影响: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2.宋夏和议(1)背景: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2)内容: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宋辽、宋夏之间有战有和,X4,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民族的融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3.财政危机(1)原因:北宋供养了一支空前庞大的军队,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2)表现: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北宋中期“积贫”的主要原因是北宋的“三冗”局面,而三冗局面的形成在于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X5“”措施。)知识点3王安石变法1.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宋仁宗在位时,范仲淹发起“庆历新政”(改革重点是整顿吏治,涉及官员选拔与任用),由于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2.开始: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3.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农业、军事训练等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4.措施内容具体措施富国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5.评价(1)成效: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大笔收入,消除了财政赤字。(王安石变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内容广泛,但富国之法对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触动最大。)(2)不足: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围绕变法问题,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当时社会问题的主题是加强中央集权所导致的官僚机构的臃肿,而王安石变法只集中在X6的层面上,即使改革真的可以消除财政赤字、增强军事力量,也会进一步加剧政治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矛盾。)知识点4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1)靖康之变: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2)南宋建立: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2.宋金和战(1)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宋高宗和宰相秦桧却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岳飞也被杀害。(2)绍兴和议: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3.偏安局面形成(1)背景: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2)政治地位: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南宋统治者面对异族的入侵,没有采取积极的有效抵抗,而是X7,甚至花钱买和平,送钱求息事,偏安江南,直到最终被蒙元灭亡)[图说历史]北宋结束割据局面[历史解释]北宋地方机构分工示意图[历史解释]北宋中央机构“二府三司”设置示意图[概念阐释]唐宋之变[归纳总结]北宋体制改革的利弊[图说历史]辽、宋、西夏“三国演义”[由题证史]宋辽边境“生息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这说明宋辽议和()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知识拓展]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取士之法[由题证史]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舍是取非,兴害除利”。梁启超盛赞王安石“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后人评价更加真实客观B.评价是否可信取决于阶级立场C.历史评价具有主观色彩D.变法是历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归纳总结】多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历史解释]宋金三大和议对比[课时小结]考向突破\讲练结合解决考试能力问题考向一北宋的制度创新及其利弊【史论精讲】一、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制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吸取藩镇割据的教训,从集中兵权入手,全面分割地方节度使的权力。(2)重文轻武,文人治国。(3)地方派文臣做知州。(4)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将地方精锐部队调到中央组建禁军。2、影响(1)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专制集权。(2)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3)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二、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原因及意义1、形成原因①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②政策上: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③选官上:科举制度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④教育上: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历史意义(1)积极性: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2)局限性: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典例互证】1、(2019·浙江高考)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举一反三】(2021·河南开封)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 B.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提升C.权力中枢运行出现异化 D.人事任免便于加强皇权2.(2018·全国Ⅲ卷)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宰相人数北宋(71)南宋(62)高级官员208中级官员1510低级官员128无官职记录2436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举一反三】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A.官僚体系的成熟B.科举制度的完善C.君主专制的加强D.行政效率的提高考向二王安石变法【史论精讲】一、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及启示1、失败原因:①触犯了官僚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立场动摇,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且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利益。③变法本身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没有真正给农民以最大利益,因而不可能获得农民的支持,更不能很好的解决社会的根本矛盾。2、启示:①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革除社会弊端,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兴盛的重要手段。②改革必然会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要充分认识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要体现百姓利益,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要注意用人。二、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1、进步性①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②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③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2、局限性①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典例互证】1.(2020·山东高考)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举一反三】(2021·宜宾模拟)(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这段材料反映的情况是下面哪一个法令实行的原因A.青苗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募役法2.(2020·全国Ⅱ卷)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1085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熙宁七年,开始实行“将兵法”,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通常为5000人左右,设正、副将为长官,选择有作战经验和才能的人担任。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将兵多数戍守本路,在本路辖区内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将兵到指定的别路更戍。——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实行将兵法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安石将兵法改革。对点演练\精练模拟解决考试能力问题1.(2021·六安模拟)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汉中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宋二府三司。共同体现了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专制皇权不断加强 C.相权不断加强 D.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2.(2021·吉林模拟)宋朝,州县长官都改叫“知州”或“知府”,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的意思,他们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长官。这说明宋朝A.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B.宋朝中央的权力强化C.中央与地方相互制衡 D.根本上杜绝割据隐患3.(2021·湖南模拟)“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据此可推知青苗法A.使农民摆脱了高利贷的繁重盘剥 B.实际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差距C.使政府实现了对经济的有效调控 D.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4.(2021·湖北模拟)司马光评价王安石变法时说:“…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砣砣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由此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A.头绪过多,操之过急 B.遭到天下人普遍反对C.取得了富强的效果 D.增加人民负担5.(2021·哈尔滨模拟)澶渊之盟中规定,宋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称为“岁币”,“岁币”A.保证了宋金之间的和平 B.继承了秦代民族关系政策C.增加了宋朝的财政压力 D.造成了矛盾加剧战争不断6.(2021·潍坊模拟)“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句所反映的时代背景是A.淝水之战 B.宋与金的对峙 C.汉匈对峙 D.大运河的修建答案部分知识梳理\自修笔记X1“中书门下”X2藩镇割据、武将专权X3民族融合X4战是支流,和是主流X5“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X6社会经济改革X7长期消极防御考向突破\讲练结合考向一1.B【解析】宋代,参知政事正式作为宰相官名,目的是通过分割相权,削弱相权,故选B项;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具有世袭的特权,排除A项;汉代逐渐形成以皇帝为中心的“中朝”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通过强化“中朝”来加强皇权,排除C项;察举制是汉代以道德标准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排除D项。【举一反三】D【解析】北宋时期,参知政事是为了限制宰相行政权而设,但是参知政事任职时间普遍较短,这种状况说明当时参知政事更多的是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而设,D正确;参知政事任期较短不能证明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尖锐,排除A;宋代通过增加官职来分化事权,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B;参知政事任期短不能证明当时中枢运行的异化,异化多表现在权力的转移与架空例如宦官专权、外戚干政,排除C。2.B【解析】材料中从北宋到南宋,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的宰相人数在减少,世家大族影响削弱,故A项错误;随着宋代科举制的发展,材料中无官职记录的平民子弟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从而跻身于社会上层,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宰相的来源,与其权力变化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功能加强,而不是弱化,故D项错误。【举一反三】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不能说明官僚体系的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和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官、职、差遣的划分使得权力分散,便于皇帝掌控,故C项正确;这种官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考向二1.C【解析】根据材料“募饥民修水利”“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措施既可以救济受灾农户,又可以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给农户创造就业机会,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故选C项;根据材料“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措施既可以救济受灾农户,又可以修建水利设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给农户创造就业机会,未涉及“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排除A项;“募饥民修水利”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煮粥赈灾”“开仓放粮”都有利于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并非其与其他赈灾方式相比的不同点,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募饥民修水利”,未涉及其他抗灾救荒措施,无法得出“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项。【举一反三】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青苗法指的是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贷款给农民,加收一定的利息。因此材料“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反映的是青苗法,A项正确;市易法指的是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排除B项;方田均税法是指宋代改革田赋制度的措施,排除C项;募役法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自行出钱雇人应役,排除D项。2.【解析】(1)由材料“宋廷开始精简军队,压缩编制,到元丰八年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得出冗兵众多,老弱兵士多;由材料“诸将长官统领并训练本将士兵,以达到将知兵,兵知将的目的”得出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由材料“熙宁二年1069年”结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得出战斗力低下,积贫积弱。(2)由材料“把当地各部分禁军以及有战斗力的厢兵、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为将,下设指挥,每将自2000多人至1万多人不等”得出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由材料“精简军队,压缩编制”、“禁、厢军总数减为80万左右,比原先减少30多万”得出减少军费开支,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压力;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得出未从根本上解决北宋的社会危机。【答案】(1)冗兵众多,老弱兵士多;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战斗力下降,积贫积弱。(2)改变了宋军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减少军费开支,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