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登高》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2《登高》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2《登高》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2《登高》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2《登高》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登高》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登高》是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8课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这首诗以秋景为背景,通过描绘风急天高、猿啸哀鸣、渚清沙白等景象,表达了诗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的苦闷情绪。诗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被誉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唐代诗歌的魅力,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具备较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学习这首诗之前,他们已经学过一些唐诗,对唐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然而,杜甫的诗歌风格独特,学生可能需要进一步引导和点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语文核心素养】

1.语言的建构和运用:通过学习《登高》,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水平。

3.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学生可以通过学习《登高》,领略唐代诗歌的审美价值,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4.文化的理解和传承:通过学习杜甫的《登高》,学生可以了解唐代的文化背景和诗人的精神世界,进一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诗歌意境的鉴赏、语言特点的分析、诗人情感的把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如何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感教学:以诗歌的情感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文本细读:通过详细分析诗歌的文本,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

4.对比教学:将《登高》与其他唐代诗歌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杜甫诗歌的特点。

5.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媒体手段,如播放诗歌朗诵、展示相关图片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激发学生兴趣:播放《登高》的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韵律。

2.简介作者背景:介绍杜甫的生平、时代背景以及诗歌创作特点,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一号杜陵野客、杜陵布衣,是我国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弘大的社会写实著称,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因此有“诗史"之称。

杜甫家族源于京兆杜氏的分支,唐朝时京兆杜氏多自称为杜陵人,所以杜甫晚号杜陵。他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又称杜少陵、杜草堂(曾隐居于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为了与晚唐的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又称作“大李杜”。明清以后,他也常被尊称为“老杜"。

杜甫的诗歌取材广泛,富时代性,包括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等。他的诗善于描写当时历史实况,反映唐代由盛转衰的现况。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乱,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其名篇中,特多写实之作,如名作《丽人行》,反映上层社会的奢淫。融情入景,情景交融,创造出深刻动人之意境。

二、诗歌背景和意境感知

1.介绍诗歌背景:简要介绍《登高》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诗歌创作的缘由。

《登高》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当时杜甫已经五十六岁,他正在夔州(今属四川)旅居。这一年,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杜甫原本在严武幕府工作,依靠严武的庇护生活,但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成都草堂,南下至夔州。在夔州期间,他的生活依然困苦,身体也一直不好。

在重阳节这天,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看到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身世飘零、老病孤愁的悲哀。

2.诗歌意境感知: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中的意象、景物等,感知诗人所描绘的秋江景色,感受诗歌的意境之美。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人以风、天、猿啸、鸟飞等元素,勾勒出一幅秋江景色的轮廓。诗人通过“风急天高"四字,传达出秋天的凉爽和天空的辽阔。同时,“猿啸哀”三字,让读者感受到秋江的寂静和忧伤。在这个画面中,江水清澈,沙滩洁白,飞鸟在空中翩翩起舞。秋江景色的壮美和萧瑟,在诗人的笔下得以完美呈现。

次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将视线从江面转向江岸,描绘出一幅落叶飘飘、江水滚滚的画面。诗人以“无边”和“不尽"两个词,分别描绘出落叶和江水的广阔和浩渺。在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面对自然景色时的渺小之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无奈和哀叹。

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将自己融入画面,抒发了登高望远的感慨。诗人以“万里悲秋"和“百年多病”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悲哀和病痛。而“常作客"和“独登台”则传达出诗人在困苦生活中的坚韧和自强。

《登高》一诗通过诗人对秋江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和萧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身世飘零、老病孤愁的悲哀。诗歌的意境之美,令人陶醉。

诗歌情感剖析

诗人情感解读:通过诗歌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诗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的苦闷情绪。

在《登高》一诗中,诗人杜甫通过关键词句,表达了自己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的苦闷情绪。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诗人以“无边”描绘出落叶的广阔,暗示自己的命运如同这落叶一般,无法把握。这里的“萧萧"一词,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凉和忧伤。

--“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运用“不尽"一词,描绘出江水的浩渺和奔腾,暗示自己人生的艰难和无法止息的困苦。这里的“滚滚”一词,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抑郁。

--“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以“万里悲秋”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悲哀,而“常作客"则传达出诗人在困苦生活中的漂泊和无奈。

--“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运用“百年多病"表达了自己的病痛和岁月的沉重,而“独登台”则传达出诗人在逆境中的坚韧和自强。

通过以上关键词句,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将自己的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的苦闷情绪,寓于秋江景色的描绘之中,使读者在欣赏诗歌意境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情感意境关系:分析诗歌意境与诗人情感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明白诗歌是情感与意境的完美结合。

--意境的创造:诗人通过描绘无边落木、长江滚滚等景象,塑造了一个宏大、辽阔的秋日江山意境。这种意境不仅表现出自然之美,还蕴含着诗人内心的感慨和悲凉。

--情感的表达:在诗歌中,杜甫通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关键词句,直接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悲哀、病痛和无奈等情感。这些情感与诗歌意境紧密相连,相互映照。

--意境与情感的关联:诗歌意境与诗人情感之间的联系表现在诗人通过对意境的描绘,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在《登高》中,杜甫通过对秋日江山的描绘,成功地传达了自己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的苦闷情绪。这种联系使得诗歌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感染力。

《登高》诗歌意境与诗人情感之间的联系在于诗人通过对意境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这种联系使得诗歌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强烈的感染力,使读者在欣赏诗歌意境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

四、诗歌艺术手法赏析

1.抒情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抒情手法,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等。

2.修辞手法解析: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偶等,领略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

--意境营造:诗人通过描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景物,勾勒出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意境开阔,富有变化,充分展现了自然之美。

--对仗工整: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关键词句,直接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悲哀、病痛和无奈等情感。情感真挚,沉郁顿挫,含蓄深沉。

--艺术手法:诗歌运用了远望、俯瞰、萧萧、滚滚等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形象地展现了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情感。同时,诗歌结构紧凑,首尾呼应,展现了诗人深厚的语言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五、课堂讨论与分享

1.学生分组讨论,围绕诗歌的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展开交流,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2.教师适时点评,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巩固拓展

1.展示杜甫的其他著名诗歌,让学生体会杜甫诗歌的风格特点。

2.学生尝试进行诗歌鉴赏写作,训练自己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七、小结作业

1.教师总结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掌握。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登高》,并进行诗歌鉴赏写作练习。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意境、情感和艺术手法。在解析诗歌意境时,我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景物为切入点,让学生领会诗人如何通过描绘景物表达内心的孤独、悲哀和无奈。同时,我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对仗工整、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等特点,以提高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站在诗人的角度,体验诗人在《登高》中所表达的情感。通过讨论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