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先秦诸子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1页
第四章-先秦诸子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2页
第四章-先秦诸子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3页
第四章-先秦诸子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4页
第四章-先秦诸子与中国传统文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章

先秦诸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建构一、“轴心时代”提出的意义二、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三、诸子百家的形成及思想主张(一)儒家(二)道家(三)墨家(四)其他各家思想四、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一、“轴心时代”的提出及其含义1、时间和内容作者: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1949年出版)书中认为在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世界范围内的几个古代文明区域都有代表人物对人类何去何从以及是非善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思考,并赋予了普遍的意义。在中国,这段时间相当于春秋战国时代。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先秦诸子百家如道家、儒家、法家、墨家、兵家、阴阳家等都形成于这个时代,各家的代表人物如管仲、孙武、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荀子、庄子、邹衍等也都出现在这个时期。(1883~1969)2、意义:一方面是强调这时期思想文化对后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强调这时期思想文化对以前的总结与继承。3、西方学者对春秋战国文化变革的理解(德)康拉特·赛茨:

《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中国文化结构的形成”中阐释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之所以出现百家争鸣的文化变革的原因。“这个轴心时代在中国却是一个政治与道德秩序遭毁灭的时期。”西周被犬戎灭亡后,“留给东周的诸侯们的权力仅仅是担当所谓的礼仪角色:他们可以单独祭天。另外,有数千名昔日的封地侯,他们事实上独立于周王室,而且彼此为了扩大地盘连年厮杀。”一、“轴心时代”的提出及其含义“如同政治秩序一样,道德伦理秩序也混乱了。中国人信天意,天被看作伦理道德的最高主宰,它对人世间的善恶进行奖罚。公元前8世纪周王朝的没落也动摇了人们对上天的信仰,与此同时,作为另外一根柱石的周礼也倾倒了。所谓礼原本指“礼貌、礼节”,但是周礼作为周朝的礼仪,它在社会等级秩序中规定着从祭祀到每日生活以及个人举止等所有的关系、秩序、方式。”“如何才能使社会重新恢复秩序与安定?中国哲学围绕着这些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不同于其他所有思辨性自然哲学的是,中国哲学是以伦理道德哲学的形式开始的,如同苏格拉底一样,它论述的对象就是人。面对着如何重建和平与和谐这样的问题,在争鸣的“百家”中有三家对于这种思想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法家、道家,尤其是儒家。这三家确定了中国文化。”《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二、春秋战国中国文化出现变革的原因礼坏乐崩,官学难以为继:周初分封的诸侯在春秋和战国时期壮大了,分支超过了主干;卿大夫也壮大了,枝蔓又超过了分支。天子自身的家族却衰落了,于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诸侯也衰落了,于是“陪臣执国命”,这就是所谓的“礼坏乐崩”。它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礼乐文化已经流于形式。西周学在官府,在国都设大学“国学”,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以礼乐为主。“乡学”分庠、序、乡、校四级,皆为小学。礼坏乐崩使得周天子成为附庸,官学的根基被动摇。王室文化官员出走办学:官学难以为继,宫廷文化官员只好纷纷出走,下移列国,混迹民间,大兴私学。于是,学问开始逐渐地由官府走向了民间村野。诸侯争霸对人才的需求:西周为了维护宗法制,用人以“亲亲”为原则,春秋诸侯争霸,用人以“贤贤”为原则,汲汲以求霸业的诸侯又渴求人才的帮助,在诸侯割据纷争的时代,他们不得不“厚招游学”,这又反过来推动了士阶层的兴盛。

下层“士”人的身份独立化:他们可以走公室,走私门,希望得到任用,同时又可以“合则留,不合则去”。成为不同阶级或者集团的代言人。这样一个阶层的崛起,意味着“学在官府”的结束,从而逐渐产生了以“劳心”为特征的知识分子。知识阶层“士”的身份的蜕变士在商周时期是贵族中的最低等级,春秋时期的士多受过六艺之教。到了春秋后期,士成了知识阶层的通称,已无宗法等级身份。布衣卿相在春秋战国间已不罕见。作为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士受到各诸侯国的重视,还出现了四大养士贵族(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士的背向,举足轻重:“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王充《论衡·效力篇》)他们争脱了宗法枷锁、不用完全依附王室、赢得了相对独立人格的士,与中国第一批文化人巫史祝卜比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品格:①胸襟博大,以天下为己任。②政治参与意识强烈。③道德自律严格。

三、诸子百家的形成及思想主张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六家;刘歆《七略》十家九流: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农家、纵横家、杂家为九流,加上小说家为十家,合起来就是人们常说的“九流十家”。(一)什么是诸子百家?刘歆(约前50一后23)三、(二)诸子百家的兴起-1、儒家儒的含义:《周礼·天官》说“儒以道得民”,《后汉书·杜林传》说儒者“博洽多闻,时称通儒”,也指从巫史祝卜中分化出来专门为贵族人家相礼的知识分子。即精通六艺的知识阶层的“士”,亦即学者或教师。儒家创立者:孔子发展继承者:战国时期子思、孟子和荀子孔子生平:生前551,卒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30岁开始收徒,对象都是“士”(钱穆考证),直至死。“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在那个时候可以视为全才,礼、乐、射、御、书、数无一不精。前515年已官至司空。前510年问礼于老聃。前505年,季氏家臣阳虎操纵鲁政,孔子不满。前501年重新从政,第二年升大司寇。前498年,提出“隳三都”,加强了中央集权。三月鲁国大治。但他的几项政治的主张都没有实现。孔子54岁时因兴鲁无望,离鲁去卫,开始了他周游列国的十四年流浪生活,前484年回鲁,尊为“国老”。前479年病故,享年73岁。弟子们为他守孝三年。现存孔府、孔庙、孔林建造于明清两朝,1994年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留下言论集《论语》一书。

三、(二)诸子百家的兴起-1、儒家徐复观在《两岸思想史》中说,“士”本是国民中的农民,农民脱离了土地,成为参政辅政的预备军,这是“士”的来源。这只是“士”阶层的一部分来源,还有一部分来源,就是由于支脉延伸,族系扩大而逐渐沦为平民的贵族后裔,因此它还有一个这样由上而下的过程。因此很多先秦的“士”有那么高度的自觉,主体性的自觉,道德的自觉,知识的自觉,是因为他在贵族的教养之中,有了这个教养之后,物质文化,以及官位地位他会失去,但是文化教养的基本氛围,还是能在家世的继承中得到保持。所以我们看孔子的教育对象主要是这批人。后来孔子教育弟子的名声迅速传播。

孔子孔林孔府孔庙《论语》残片孔子的学术思想:(以《论语》为主)第一、一贯之道道治人政治的修己伦理的一贯中庸仁政治的伦理的政治的伦理的对己对他忠恕厚重克己悦乐杨东纯:《中国学术史讲话》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由上而下的仁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之道,实以中庸与仁为本,而仁之本则为爱。然孔子的思想,未尝离开家族主义,它实欲以家族主义的道德,而谋当时社会的改革;此种思想,正是家长的农业经济的反映,他既以家族主义的道德为改革社会的工具。所以他特重孝悌。他认为孝悌,就是为政。孔子的学术思想:(以《论语》为主)第二、孝悌第三、政治论从上而下的政治以德为治之本正名主义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六经即《礼》、《乐》、《诗》、《书》、《易》、《春秋》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典籍。除了《春秋》,都形成于西周王宫。孔子兴鲁无望后“退而修史书”,这里的修既是整理,也是创造。于是学术界大部分认为“六经”是孔子所作,并且将之整理为教材。六经的性质与作用:“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志、《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史记·滑稽列传》)。中华文化元典“五经“初步建立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公理体系和思维模式:循天道、尚人文、轻鬼神、近世俗,通变异、寻圜道,崇教化、求经世,重民尊君,直觉体悟等。这些东西经孔子整理、传播,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发生了深刻影响!

孟子学说:孟子(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亦周游列国,“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腾文公下》)。宣称“如欲治平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直到唐代韩愈复兴儒学,始为“亚圣”,颜渊亦尊为“复圣”。孟子思想孔子死后,儒分为八,贡献大的有子思和孟子,称思孟学派。子思(前483—前402),孔子之孙,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中庸之道”,《中庸》乃其笔录。“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孟子著有《孟子》十一篇,今存七篇。主要发展了孔子的仁学和德政。孟子民贵君轻的“仁政”论:孟子把孔子的仁爱思想扩展道政治上,孟子认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这便是“仁政”论,方法是由下而上的人治主义。仁政的内容首先要“治民之产”,其次是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孟子性善论和“四端”说的伦理观:孟子认为人性之善犹如水之就下,是自然而然,是生来就具备了的。“四端”为仁、义、礼、智(恻隐之心为仁之端、羞恶之心为义之端、辞让之心为礼之端,是非之心为智之端)看到了人生所具有的良知、良能,把“仁”看成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依据。荀子荀子学说:荀子(约前313—前236?或前340—前236?),战国末思想家、教育家,赵国人,名况,字卿。生卒年不详。政治和学术活动约在前298—238年之间。曾三次出任稷下学宫“祭酒”,“最为老师”。著《荀子》三十二篇。有名弟子为韩非和李斯。荀子的主要思想“天行有常”和“天人相分”的天道自然观“隆礼重法”、王霸并用、“平政爱民”的政治观“化性起伪”(化恶为善)的性恶论“解蔽”、“征知”的认识论利义兼顾的利义观总结:荀子学说在总体上比较符合当时社会的和科学的实际,比之于孔子的礼治、孟子的德治,荀子的礼法兼治(或王道德政,不排斥法治)更符合当时社会的需要,它对汉代以后中国阳儒阴法、德主刑辅政治形式的形成影响极大。儒学的历史变迁:①“儒分为八”,先秦与各家学说并列,百家之一子思《中庸》、郭店楚简《子思子》孟子:曾受业于子思之门人荀子:“儒家别宗”,②秦汉,上升为官学地位,汉“明儒阴法”,经学的兴盛③魏晋玄学盛行以及佛教传入,构成新的冲击④唐宋之间,士人认识到只有儒学才能兴国、安身⑤宋明理学的兴起标志着儒家思想的成熟。新儒学的兴起显示了儒家思想的开放精神和强大的生命力。⑥近代社会精英援引儒家学说进行救亡图存,但和传统儒家思想已有明显区别。三、(二)诸子百家的兴起-1、儒家思孟学派儒学的深刻影响:政治上:德治传统。哲学上:在人生和社会问题思考中,哲理化倾向很明显。如中庸思想的影响至今不衰。教育上:儒家的影响至深至广。(孔孟)史学上:儒家思想是整个中国传统史学的灵魂信仰上:冲淡了宗教精神对国民意识的渗透文学领域:许多儒家经典也是古典文学的重要典籍。四、(二)诸子百家的兴起-1、儒家道家四、(二)诸子百家的兴起-2、道家学说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道,本意为道路,引申为规律或宇宙本源;德,与得相近,指具体事物从“道”中得到的特殊规律或性质。以“道”为核心内容的学派称道家。老子简介及其著作:(约前580—前500),春秋时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创始人。姓李名耳字老聃,又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做过周室守藏史。西隐时留下《道德经》一书,又名《老子五千文》,文约义丰,哲理深邃,学说系统,博大精深,玄妙幽远,理论性强,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影响深远。它与《周易》、《论语》同为中国古代三大文化典籍,为人类文化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和福建泉州的老子雕像老子的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七点:1、以“道”为本的自然主义世界观

2、“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的政治观3、去礼取道的伦理观4、回归原始的社会历史观:向往小国寡民的社会5、冥想直觉的认识论6、有无相生的辩证法7、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审美观

庄子学说: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一说为河南商丘)人,名周。庄子的人生观:“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迎,聘请),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愿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庄子列传》)。《庄子》一书10余万字,浩瀚恣肆、意蕴深广、思辩玄妙、放任无羁、恢诡谲怪,很难读懂。庄子的思想:1、继承并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否认有鬼神主宰世界。2、“万物齐一”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或诡辩论3、“心斋”、“坐忘”的得道途径和逍遥无羁的人生观4、“同与禽兽居”的消极悲观落后历史观5、“马生人”的生物循环转化论6、自然朴素、至大自由的审美观道家思想简单评价: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

——《史记·论六家之要指》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汉书·艺文志》老庄道家思想缺乏冒险和创新精神,并有贬低人类理性和进步的倾向,但决不纵欲妄为,它主张顺应自然,不为利趋,不为物累,不为得喜,不为失悲,得之高瞻远瞩,失之以不变应万变,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四、(二)诸子百家的兴起-3、墨家学说:墨子:(约前468—前376),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政治家,名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后长期在鲁国。《墨子》一书原有七十一篇,亡佚十八篇,今本五十三篇。墨子十义:尚同、非攻、尚贤、兼爱、天志、明鬼、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墨辩:墨学中的“墨辩”开中国逻辑学之先河,与古希腊的形式逻辑和印度的因明学并列为世界古典逻辑的三大流派。此外。墨学中的《墨经》记载了当时的科技知识,在几何学、光学、力学等领域多有卓见。四、(二)诸子百家的兴起-4、法家学说先驱人物有齐国管仲(?—前645)、郑国子产(?—前522,颁布了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创始人物:魏国李悝(前455—前395)、申不害(前385?—前337)、商鞅(前390—前338)等人,他们重视农业,制定了发展农耕的政策,改革田制;主张严刑峻法,不论贵贱亲疏,一律绳之以法。法家思想体系的最终确立者:韩非(约前280—前233)。著《韩非子》一书,今存五十五篇。主要思想:法(成文法令)、术(国君统御臣下的手段)、势(指国君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威)三者缺一不可;受到家和荀子的思想影响,认为人生来就是自私自利的,只有用暴力进行镇压才能使统治稳固。四、(二)诸子百家的兴起—5、其它私学简介名家:初称辩者、察士、名辩之人、刑名家,后称名家,主要分析和研究概念的同异关系,相当于今天的逻辑学。早期代表人物为邓析(约前545—前501),著有《邓析子》。主要代表人物是惠施(约前370—前310)和公孙龙(约前325—前250)。惠施公孙龙兵家:以探讨军事问题为主要任务,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谋家和兵技巧家。代表人物有孙武(春秋末期,约与孔子同时)、孙膑(约前380—前325)、尉缭(战国中期)。孙武及后学所著《孙子兵法》确立了一系列观照久远的战略战术原则,将军事辩证法发展到极至,被尊为“百世兵书”,孙武子也被全世界尊为“兵家之鼻祖”。孙子兵法孙子像四、(二)诸子百家的兴起—5、其它私学简介阴阳和五行的观念产生的很早,最晚在西周时期已经形成。那时的人们用阴阳的对立和相互作用来说明自然变化的原因,用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来说明各种事物的构成,这对先秦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战国时期,形成了阴阳五行的学派,及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他们以五行为基础,夹杂一些巫术、宗教的神秘内容,用以解释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邹衍进而把自然界的五行运转规律用于论证历史朝代的更换,形成了“五德终始”的历史观。社会历史遵循五行相克的规律,即按照土克水、水克土……的顺序进行循环。故属于神秘的历史循环论。木火水金土五行相生相克图阴阳家纵横家:张仪、苏秦,外交、战略家农家:许行,农艺家杂家:吕不韦,杂取各家之言小说家:与“大道”相对的街谈巷议、民间故事、奇闻轶事即为“小说”,小说不登大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