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信息的载体问题的句法与结构层次
问题是信息的载体,感知是通过感知知识来执行的行为。问题除具有一般语言构成的逻辑属性外,还具有法律性、策略性等基本特征。问题的呈现或者是正面、直接的,或者是侧面、间接的,甚至是隐瞒真实意图的。前者是讯问中的主要发问方式,其结果具有直接的法律意义;后者即所谓的诱导性问题,其结果不具有直接的法律意义,但具有相当强的策略意义。一、诱惑的诱导性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N-CHOMSKY)于本世纪五十年代提出了句子的双重结构理论,对句子的结构成分和规则进行了句法分析。他认为句子有两个结构层次,即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前者指句式或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后者指句式所表达的意义。同一深层结构可能有不同的表层结构,如“他看见你进屋了吗?”与“你进屋,被他看见了吗?”表达同一种意思。而有时,意义两歧的句子可以有几种深层结构和一种表层结构,如“难道你的同伙就那么值得信任吗?”一问,可表示疑问,也可表示否定。还可表示嘲讽。这些正是重复讯问、圈套设计的依据之所在。对言语的理解依赖于人的知识经验、语境、言语材料的组织等,因此,发问的词序、语序、句式、上下文及如何针对受讯人的特定生活经验都需仔细斟酌。如一般情境下,人们都会主动地联系语境来避免两歧句,但在讯问中有时却反其道而行之,故意选择两歧句来发问,使受讯人难辩真伪、摸不清底细,这正是模糊语言的巧妙之所在。就心理学角度而言,语言的双结构层次是一个方面。即一个问题的提出可能是一目了然的,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是一对一的关系,但也可能是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对应关系。问题的表层结构只是一个形式,其深层结构才是真正所要表达的内容,而诱导的意思可能就蕴含在其中。除此外,对诱导性问题的心理解释还有错觉、定势、暗示等方面。三者的共同点在于外界刺激是一种客观存在,即符合事实的,但由于主观上对于信息的加工处理或非智力因素最终使判断背离了事实,这正是讯问中运用诱导性问题的依据之所在。例如,在审理团伙案中,常常通过对另一同伙亲近的言行暗示突破对象我们对这一同伙的接纳态度,从而给他造成“这小子招了”的错觉,此时若进一步提出“难道你就那么相信哥们义气吗?”之类的诱导性问题,攻守同盟倾刻间就会被击垮。当然应注意的是,少数人对暗示持违拗态度,其行为反应恰与对他的暗示相反,是谓负性暗示性,对此类人则不宜使用暗示。而实际上,由于特殊的羁押环境,绝大多数受讯人戚戚然、惶惶然不可终日,其心态一般倾向于强的暗示性。由逻辑学、修辞学作为基础的诱导性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圈套。常用的逻辑型诱导性问题是复杂问句。对于复杂问句预设的真假明确知晓时运用它是无可厚非的(假预设问句可用来检测受讯人是否撒谎)。如确切知道是其偷了金项链,就可直接问“你把金项链藏在哪儿啦?”若把握不大,但有事实可作为推论依据的,使用诱导性问题也是合法、合理的。但若毫无事实根据,完全是凭空想象、个人好恶得出的预设则是不允许的。如前例,已有事实证明不是此人所为,而施讯人仍坚持“贼眉鼠眼,不是好东西”之己见,提出“你把金项链藏在哪儿”的诱导性问题只能使自己处于尴尬、被动的地位。修辞型的诱导性问题指运用了双关、借喻、模糊、含蓄等修辞手法的问题,这些手法本身就蕴含着多层含义,意思具有不确定性。当施讯人摸透了受讯人害怕罪行被揭穿、拼命想逃避处罚的趋利避害心理时,便会运用上述的“不确定性”引导受讯人走上交待实情、供述罪行的正途。从传播学看诱导性问题,“诱导”的关键在于受讯人对信息的理解。传播的各个环节都会对“理解”产生影响,如信源的伪装、信息本身的歧义、信道的修饰、信受的心理状态等等。诱导性问题的目的就在于充分调动各环节的有利因素,促使受讯人将信息理解成为“所有证据都已被公安机关掌握”,从而由拒供走向供述。二、诱问、引供利用诱导性向题进行发问的讯问方式叫作诱问。一些人易将之与一字之差的“诱供”相提并论。实际上,二者含义相差甚远。诱供是指施讯人以给受讯人某种不可能实现或者不准备实现的许诺为诱饵,以套取其口供的一种非法讯问方式。作为一种可行的讯问策略的诱问则较少运用许诺,更多的则是运用逻辑推理、修辞歧义等智力方式或暗示等非智力方式,即使用到许诺也是合乎原则、顺乎情理的许诺,如答应给烟抽,改善伙食等,而非一口咬定会减刑、会改判等等。真正难以区分的则是诱问与引供,尤其是与引供中的暗引的区分。引供是指施讯人在讯问时,按照自己的推测和假设引导受讯人供认问题的一种非法讯问方式。若将推测和假设明确告知对方,让对方承认是事实是谓“明引”;若将自己的意向通过言语、动作等间接传递给对方,引导对方供认则为“暗引”。要区别诱问与暗引,依然要从主、客观两方面着手。主观方面,一要看是以欺骗为目的还是为手段,为目的则为暗引,为手段则为诱问;二要看是否以事实依据,至少是为推论的依据,毫无依据,完全凭主观臆断和个人好恶则为暗引,有事实作为依据则为诱问。客观方面,一要看是否有“无中生有”的欺诈行为,如同伙还未招供就说“xx已招了,你还不招吗?”这是暗引,但可说成“都是要招的,只是早晚的问题,难道不是吗?”这是符合客观事实和规律的,是为诱问(此别是否可理解成为“允许量变,禁止质变?!”);二要看是否可能造成无罪的人承认有罪,“是”为暗引,“否”为诱问。有鉴于此,作为侦查策略的诱导性问题是合法合理而可行的,但使用过程中必须谨慎,对其结论要进一步查证属实,操作时要注意方法与技巧。三、诱导检测方法和技能诱导性发问起着传递特定信息、体现讯问对策、引导讯问方向的作用。根据是否直接以诱导性问题发问可将诱问划分为直接诱问法和间接诱问法。(一)直接绑架法直接诱问法不需铺垫,不需其它诱因,而直接从思维命题入手,与人的智力因素紧密相联,有逻辑学和修辞学两大类型。1、法律诱问的使用此类方法的实质是运用了复杂问语。复杂问语中隐含着一个可能与事实相符也可能不符的预设,而无论回答“是”或“否”,都等于承认了这个预设。例如:“你到上海去过几次了?”(你去过上海)“你偷东西时没人进来吗?”(你偷东西了)“你把手表藏在什么地方了?”(你偷了手表)“你三月中旬在广州呆了几天?”(你三月中旬去了广州)“你到底捅了人家几刀?”(你用刀捅了人家)“你x月x日到东升商店找谁?”(你x月x日去了东升商店)“你向别人询问时间的时候,是在凶杀案发生以前,还是以后?”(你知道凶杀案发时间)“晚上是怎样进门的?”(晚上进门了)“昨晚你和xx在一起呆了多久,都干了些什么?”(昨晚你和××在一起。)“你谈一下偷鸡的事?”(你有偷鸡的事)“你是怎样对张宁之子下毒手的?”(你对张宁之子下了毒手)“以前你也是用这种方法偷吗?”(以前你偷过)“主动干的,别人叫你干的?”(你干了)复杂问语之所以能使回答者陷入困境,其逻辑形式是一个包含有性质判断(P)和选言判断(Q或者非Q)的联言判断[P并且(Q或者非Q)],所以,不论P并且Q,还是P并且非Q,都等于承认了P。根据人的注意指向性和知觉选择性的规律,答问者在短时间内易把思考和回答的重点放在“疑问点”而非“预设义”上,从而有可能在答话中真实而不自觉地流露出“预设义”是否存在的判断及其他有关的信息。在运用中应注意所确定的“疑问点”应起到控制受讯人注意力的作用。它或者能引起极强的注意,刺激其立即回应;或者能分散注意力,使其脱口而出。因为预设意图被隐藏或所设事实以非完整或非习惯化的方式出现,加之其它问题的铺垫,受讯人就会在麻痹大意状态下,“自愿”地口吐真情。逻辑学的这种诱问方法具有短频快,出其不意的特征,它运用含有预设的复杂问语、利用人的心理定势诱使对方说出真话,从而探测真假。在运用中应注意必须有事实作为预设是真或假的依据,或至少作为推论的依据。明知预设是假的情况是允许的,譬如运用假预设探测对方是否在撒谎等等。真正要杜绝的则是毫无目的地或仅凭主观臆断地运用预设。2、理解自己罪犯的真实身份修辞学的诱问方法指利用模糊语、双关语、借喻语、含蓄语、暗示语等修饰语发问,从而达到隐已露彼的目的。模糊语指没有明确外延或性状不确定而使语义不明确的词语。“模糊观念要比明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在模糊中能够产生知性和理性的各种活动。”(康德:《康德传》)。模糊语向受讯人传递某一可作数种完全不同的理解的信息,使其在特殊环境中得出错误的判断,从而减轻其畏罪心理或打击其侥幸心理,达到促使其真实供述的目的。例如,“这个茶杯,你可以说没摸过,也可以说摸过,但是难道你不知道上面的指纹是十分清楚完整的吗?”此问未讲明指纹是谁的,但却使人确信铁证如山。又如,若施讯人不清楚对方是初、偶犯还是累、惯犯时,可以问:“你打算从哪里开始交待呢?”可使对方理解为自己过去所犯罪行已被掌握,不说不行;也可理解为按作案的先后顺序或性质的大小顺序开始交待。因此,此问无论对初、偶犯还是对累、惯犯均适合。再如,“你的家属是铁板一块吗?”,“不是铁板”又是什么?又“不是”到什么程度,是一个意在言内的模糊概念,使受讯人产生“家属是否巳交待了”的矛盾斗争。受讯人为了减轻或掩盖自己的罪责,逃避打击,总是希望或不希望某种结果的发生,即具有某种意向。模糊语的确无固定的内涵和外延,但它具有某种意向。在运用此法时应使这两种“意向”合二为一,即使模糊语的意向近似或趋向于此语言的合义可能包合的受讯人需要或害怕的那种情况。因此在运用此法前应对受讯人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包括其受暗示性、对语言的理解水平及最关心及最担心的问题等等。双关语表面上是一层意思,暗中却曲折地蕴含着另一意思,它表达双重意思,而重在隐含之意。常用的双关语有语义双关、谐意相关、形象相关等形式,一方面可避免矛盾,另一方面使受讯人在思维定势支配下。对问题“心有灵犀一点通”,不得不如实供述。如讯问一个将被害人尸体坠入井中又压上石头的受讯人:“你真会落井下石呀,不是吗?”受讯人一震,自知无法隐瞒,只好交待实情。借喻语是比喻的一种,用喻体来作本体的体代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借用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去点示不便明讲的意思,给人以启迪和教育,若与谚语、歇后语、俗语、方言土语等结合使用,则更具感染力。如“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只要干了坏事,哪有不留痕迹的?”常用借喻语还有“马到悬崖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亡羊补牢,犹未为晚”“狐狸再狡猾也斗不过好猎手”“你是关公卖豆腐——人硬货不硬”“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泥人经不起雨打,谎言经不起调查”等等。含蓄语措词隐晦,在避免引起对方反感、恐惧、抵触等消极情绪的同时让对方受到震慑。如问一个从劳改农场挖洞逃出后又作案被抓的受讯人:“你属什么?”答:“属鼠。”放慢语调:“鼠会盗洞。(突然严厉地)你明白吗?”受讯人马上意识到其真实身份已经暴露。暗示语是有意用某种言此而意彼的言语方式向听者暗示。如“我们历来办案都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否则,为什么抓你而不抓别人呢?”此问是“有证”的暗示。再如“你的这筒茶叶可不寻常,好象份量不轻啊?”暗示着筒中隐藏着黄金的罪证已被掌握。(二)间接诱问法如果受讯人不接受思维命题,思维命题法是无法奏效的,这时就须运用间接诱问法。间接诱问法是在某种诱因,如某个情节、某种气氛、某类环境的基础上再提出诱导性问题的方式。间接诱问法与人的智力因素相关,更与人的非智力因素相联系,主要是指由错觉、定势、暗示等引起的心理学方法。1、施讯人态度转变此法中的“无”是相对的“无”,即无确切证据证实,但一定要有事实作为推论,作为“生”的依据。此法可分为用人术、用物术及用事术。用人术常用于团伙案中的离间计。如在办理一起特大盗窃案中,将从犯严某铐起不问,却给主犯王某解除警具;施讯人故意和王某有说有笑,多次提讯,吃饭时让王某在一起。严某从施讯人态度的冷热对比上误以为王某已交代罪行,很担心王将罪行全推到自己身上。再讯问严某时,一句“都是要交待的,只是看谁早谁晚了,不是吗?”终使严某按捺不住,主动要求交待,一举破案。(警告:施讯人不能说:“王某已交持了,你还等什么?!”否则为骗供。)用物术常用于间接使用证据。如可用一撂白纸作为他人证言,在翻动的同时可以说:“难道你不知道证据除了口供外,还有其他6种吗?”给其造成已有证人证言的错觉。(警告:不能说‘东西都在这儿了。”“证人证言在此,你还抵赖?!”,否则为骗供。)用事术常用于检测受讯人有否撒谎。如著名的京都预审官汲潮智审“总统副官”一案中,问蒋介石哪颗牙齿安的是假牙的问题,就是利用虚构情节,设置心理圈套,诱敌上钩的绝妙之作。再如为了证实受讯人是否在某个非犯罪现场,可虚构特定地点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特定时间电影院放了某场电影等问题,诱使对方作答,若对方坚决地否定则为无辜者,若对方犹豫不决,或干脆沿着虚构情节“顺杆爬”则多为嫌疑者。2、运用外部证据来对罪犯和被讯人的调查指运用边缘证据作为突破口,让对方误以为全部证据已被掌握而招供。如利用隐私的以虚代实。某情杀案中,清理女受害者遗物时发现死者的日记,讯问时巧妙运用日记中所记录的与罪犯的密情,使受讯人认为被害人还未死,并出具了所有证据,因此防线全面崩溃。再如利用外围证据的以虚代实。某强奸杀人埋尸案中,施讯人已获悉受讯人将尸体埋在山上,但冒雨奔波了一天,却仍没有找到受害人的确实下落,施讯人并无沮丧,带着满身泥泞走进了讯问室,首句发问即是“你知道我们今天到哪儿去了吗?”‘我们爬山去了!,受讯人误以为施讯人已确知埋尸地点,遂交待了一切。3、主犯“嘴唇不符,骨不硬”,全招并待其工作指出示部分有罪证据使对方误以为全部罪证在握而如实供述。在一起团伙抢劫杀人案中,从犯无意中说起主犯在某地行窃时胳膊被刺的伤情,讯问主犯时以此为突破口,让主犯误以为从犯“嘴巴不严,骨头不硬,全招了”,从而交待出在主要案发地“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3-1-Carboxyvinyloxy-benzoic-acid-生命科学试剂-MCE-7834
- 二零二五年度船舶入股船舶船员培训合作协议
- 2025年度时尚产品销售总额提成与时尚趋势合作合同
- 2025年度离职员工保密协议及竞业禁止条款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班组承包市场营销合作协议
- 2025年度酒店客房装修风格设计与施工合同
- 施工现场施工防生物毒素泄漏制度
- 施工日志填写中的常见错误及避免方法
- 现代科技下的学生心理发展研究
- 学校如何实施绿色化教学与管理
- 《宫颈癌筛查》课件
- 2024年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社会招聘考试真题
- 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单元备课教学实录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 DB31-T 596-2021 城市轨道交通合理通风技术管理要求
- 华为智慧园区解决方案介绍
- 2022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县乡卷)及答案解析
- 【招投标管理探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 一例蛇串疮患者个案护理课件
- DB63-T 2269-2024 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费用清单计量规范
- 低压电工理论考试题库低压电工考试题
- 国家电网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