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对策_第1页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对策_第2页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对策_第3页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对策_第4页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对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与对策

1粮食安全观的演变根据该联合成立的《食品安全》组织(fao)的定义,“食品安全”是指人类的基本生活权利,也就是说,任何能够在任何地方都能获得所需的食物。1983年4月,世界食品组织(WFO)对粮食安全概念进行了修改,即“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我国也于1992年提出了自己的食物安全概念,“能够有效地提供全体居民以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达标的包括粮食在内的各种食物”。而在新形势下的粮食安全观,已经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绝对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也不仅仅要求只在某一个时点内,拥有最大现实数量的粮食,而是要求在一个时期内,具有相当强的现实和潜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2粮食行业“走出去”,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亟待完善要养活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是中国最大的国情,因此,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显得比任何国家都重要的多,严峻的多。这就要求中国的粮食安全要着眼于长远和未来,根据当前中国粮食产量和库存量计算,只是达到了国际的一般标准———吃饭标准,而粮食的工业化用途标准却没有估算在内。同时,我国耕地面积的不断下降、粮食生产条件的不断恶化和粮食总产量波动式减少增加了我国粮食需求对外依存度,粮食进口压力也在逐步加大,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我国21世纪粮食安全的基本战略是“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度进口,促进交换”,国家粮食安全问题是时刻不能轻视的。而国家粮食安全体系建设要达到的目的是,保证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实现国内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动态平衡,将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的波动水平控制在一个科学合理的范围之内,用最小的成本和代价实现最大的粮食安全收益。同时也明确了在考虑粮食安全问题时,对于口粮和饲料粮以及对于商品粮和农民自给粮不可等同视之。解决该问题的基调应该是以口粮安全为主,兼顾饲料粮。3饲料粮的问题将是我国饲料生产发展的首要问题近几年我国居民的粮食消费中,口粮和种子的需求都在小幅下降,饲用粮已上升为我国粮食消费的第一大项。目前,我国已经出现了饲料工业原料短缺的情况,饲料粮问题将成为我国饲料生产的主要问题。在这样的新形势下,一方面是畜牧业的发展对粮食的需要和依赖度提高,另一方面是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急剧减少,使得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了极大挑战。3.1饲料用粮需求大幅增加一方面,我国人口总量仍将保持惯性增长势头。据有关报告,未来20年,中国的人口总数还将继续增加,至2033年前后达到15亿人的峰值后方可缓慢下降。这直接推动了粮食需求总量的刚性增长,也将使我国本已偏紧的粮食产需形势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更趋严峻。另一方面,随着人对肉、奶、蛋需求比例上升粮食需求也大幅提升。这样越来越多的粮食都被用来饲养牲畜推动了粮食价格的上涨,加剧了粮食危机,危及到我国粮食安全。而根据现在的畜禽需求及产量的增长速度预测,到2010年我国饲料用粮将达到1.5~2.1亿t,在粮食需求中的比重将上升到30%~45%。在未来5~6年间,饲料用粮的增长速度也将远远超过粮食单产的提高速度。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饲料用粮的过快增长,食用粮食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将会受到严峻挑战。另据有关部门预计,2015年饲粮需求2.4亿t,这就要求我国粮食产量年均增长1000万t,这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人畜争粮的局面将直接威胁口粮安全,进而威胁到我国整个的粮食安全体系。3.2粮食生产发生极不稳定从粮食产量来看,要保持粮食增产面临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土地和水资源的制约,目前我国统计的粮食播种面积已下降到1.04亿hm2,这近乎到了不能继续减少的临界水平。人均可利用水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二是气候变化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极端天气趋于频繁,加剧了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三是农民依靠种粮增收的空间有限。虽然国家不断加大农业扶持政策、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但总体上农民种粮收益仍然偏低,且未来提高的空间也有限。从畜产品消费看,我国畜产品每年以5%~6%的速度增长,那么饲用粮也得以4%~5%的速度增长。而根据我国目前的耕地情况,粮食生产以4%~5%的速度增长是绝对不可能的。再从与其他国家的比较来看,如美国,是产粮大国,占据全球近3亿t谷物贸易总量的50%,掌握着世界粮食市场的命脉,但其猪肉产量仅占全世界的9.5%;我国作为一个贫粮国,猪肉产量却占世界的47.57%,这也凸显了我国饲料粮供应与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综上所述,我国因人食与畜食不分,猪食挤占了人食,谷物生产自然不堪重负。长期的“人畜共粮”、“粮—猪农业”给粮食生产带来巨大压力,限制了农业的均衡发展;我国粮食生产状况亦不容乐观,短时期增产空间小,也为粮食安全带来压力。4国家粮食安全的解决对策粮食安全是关系到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在努力寻求有效途径来积极应对粮食危机。从粮食储备来看,应逐步改善农户储粮条件、完善粮食储备库制度;从供给来讲,要激励农民,提高粮食产量,引导国内粮食市场价格的恢复性上涨和适度涨价,并尽可能的为农民提供财政支持;从流通来看,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性作用,建立粮食生产与消费的最经济联系平台,完善国家粮食储备、调控体系。但是,解决好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不仅要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研究,更应该着眼小处,从微观方面入手。本文则主要研究解决人畜争粮矛盾所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并针对这一目标进行探讨,提出以下对策:4.1发展高效节粮型、非粮型饲料畜牧业中国饲料用粮已成为粮食安全主要压力,传统的“粮—猪农业”饲用粮的需求数量巨大,对中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优化畜禽结构,推广食草家畜则是一项可行性很高的产业调整策略。通过建立草地农业系统,发展节粮型、非粮型饲料畜牧业,将“人畜共粮”、“人畜争粮”改变为“人畜分粮”关系。我国拥有4亿hm2草地资源,年降水在1000mm以上的有7333万hm2,加上草甸草原和具备灌溉条件的干旱草原,可建成约1.33亿hm2稳定、优质、高产的优质牧草基地。同时,全国还有1/3的低产田,可以间种或轮种豆科牧草,既可改土肥田提高粮食单产,又可生产豆科牧草饲料。此外全国还有疏林或林间隙地可种植豆科牧草,达到林茂草盈。所以,从草地资源的拥有量上来看,我国有足够多的可利用牧业资源,用“草地农业”取代“粮猪农业”充分利用了国土资源,使4倍于耕地的其它土地发挥作用,大大缓和了粮食安全问题。4.2不收籽实的农业生产系统营养体农业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的新概念,它是一种以收获植物的根、茎、叶等营养器官为主要目的农业结构形式。近年来,建立“营养体农业”的倡议又先后被许多学者提出,其主要目的是为解决饲料问题而建立不收籽实而专门生产植物茎叶为主的农业生产系统。特别在光照不足或热量不足的地区,发展营养体农业生产是对传统籽实农业系统缺陷的有效矫正,可充分地利用气候、土地和生物资源,使生物量和营养物质产量大幅度提高。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展营养体农业对促进草业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及生态环境建设都将发挥重要作用。而在种植计划中安排部分营养体农业,改被动地采集野生饲料为主动地增产与养殖业对路的营养体生物量,无疑在解决饲料原料不足问题方面有着巨大潜力,也对解决因人畜共粮而导致的粮食安全问题产生巨大缓和作用。4.3种植结构的改变该项工程是指调整种植业结构,拿出一部分耕地种植饲料作物,变“粮食—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为“粮食—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它是实现人畜分粮最有效的办法之一。经济作物、粮食作物中的棉花、菜籽、花生及部分豆类、谷实类的加工副产品等也都通过饼粕、糟渣等途径转入饲用。从目前我国农业主、副产品的市场流向分析,至少有2/5是以各种形式用于饲料,为此,若把养殖业所需的饲料作物品种作为独立的产业,事先安排在整个农业生产计划中,对减缓饲料原料的地区间大调运以及因地制宜提高配合饲料产品质量是有益的。4.4饲料粮的基本保障从我国粮食安全现状看,普及全国的养殖规模化、工业化,虽在经济效益上达到最优,但使得饲用粮难以满足需求的矛盾更加凸显。而在传统的饲养方式下,原料采食面广,农家饲料资源利用率高。资料显示,传统饲养方式下农户养猪用粮仅为规模化养猪的1/3~1/2,虽然生产效率不如规模化养殖业,但可以充分利用农村闲散劳力及构不成商品的农家饲料粮资源,既可增肉、增收,又可变“废”为“宝”。为此,中长期内还应因地制宜,“两条腿走路”,千家万户养猪惯性的持续将成为缓解争粮问题的有效的、可行的途径之一。在传统饲养向工业化饲养过渡的过程中,为粮食的增产潜力的挖掘提供了缓冲时间。4.5生态畜牧业发展对策鱼类可以提供人们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易于消化的高生物学价值的优质动物蛋白及丰富的必需脂肪酸,同时还具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是人们重要的营养来源以及重要的食物来源。而在动物饲养业中,我国的养殖主体是生猪,其次是家禽等。它们的饲养主要靠粮食为依托。而在水产养殖中,因为水生生物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高,对粮食的依赖性远低于生猪和家禽。同时,水产养殖对饲料利用率比生猪、肉鸡等恒温动物高得多。鉴于淡水养殖是属于节粮型的饲养业,对提高百姓的健康作用相当显著。因此,应大力宣传水产品的消费,减少猪肉等肉类在膳毕节试验区生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及发展对策金深逊1,周凯2,方光敏3(1.贵州省毕节地区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贵州毕节551700;2.贵州省大方县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贵州大方551600;3.贵州省大方县羊场镇畜牧兽医站,贵州大方551600)[摘要]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毕节试验区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重要举措。在对毕节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对策。[关键词]生态畜牧业;发展对策毕节地区畜牧养殖业资源十分丰富,是贵州省畜牧生产大区,草食畜牧业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初步形成了产业化发展的格局,成为我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毕节试验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地委、行署十分重视,将其作为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突破口、作为推进农村科技扶贫的重点任务来抓,国务院扶贫办、省政府特别加大了对毕节地区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的支持力度,有力地推动了我区草地生态畜牧业的发展,为今后畜牧产业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区生态畜牧业稳步发食中的比例,将是未来我们缓解人畜争粮矛盾的又一行之有效的举措,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4.6秸秆养肉提高农业生产良性循环我国每年有大量农业秸秆产生,利用秸秆养畜、过腹还田技术可以使秸秆变成饲料,还可以使经过处理的家畜粪便变为有机肥回归大田。若用秸秆直接还田,最明显效果就是保护环境、增加土地的有机成分、肥力和水分;但同时也增加了地温,保护了过冬的害虫,增加了来年农药的使用量;而且直接还田也不易形成生态链,更不会形成增值产业链。而秸秆养畜既节粮又解决畜产养殖蛋白质饲料不足,还可提供大量有机肥,减少了化肥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又改良了土壤,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所以,综合来看,只有秸秆养殖、过腹还田才能形成循环生态、增值经济产业链,缓和饲料用粮紧张的现状,缓和人畜争粮矛盾,缓解粮食安全危机。5建立草地生态畜牧业的需要经过本文对粮食安全问题及人畜争粮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剖析,以及相关对策途径的提出,我们可以更清楚的认识到,虽然我国粮食供给状况已有所改善,但粮食在人与畜之间的分配仍展,对大农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及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都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草地生态畜牧业是以生态平衡为前提,以畜牧业为主的复合生产体系。是模拟草地生态系统的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将多种现代生态技术组合对接,并将各种生产环节用食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