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的趋势与特征家族企业研究一个文献计量分析_第1页
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的趋势与特征家族企业研究一个文献计量分析_第2页
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的趋势与特征家族企业研究一个文献计量分析_第3页
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的趋势与特征家族企业研究一个文献计量分析_第4页
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的趋势与特征家族企业研究一个文献计量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的趋势与特征家族企业研究一个文献计量分析

企业是一种古老而现代的企业组织形式。家族企业是古老的,因为自从人类商业活动出现以来,家族与企业的结合就应运而生,并成为人类经济史上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胡润百富榜2006年发布的“胡润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显示,1世界上最长寿的家族企业是日本大阪寺庙建筑企业金刚组———它从公元578年创立迄今已传承40代,历经1400多年。在该榜单上,即便是排在第100名的美国家族企业St.JohnMilling公司也拥有200多年的历史。同时,家族企业也是现代的,它曾经并且将继续遍布于全球的各个角落。Gersicketal.(1997:p.2)指出,“即使是最保守的估计,在全世界范围内家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比例也高达65%—80%”。家族企业的大量存在,使得其在世界经济领域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比如,NeubauerandLank(1998)研究表明,家族企业对世界GDP的贡献可能达到45%—70%。Chrismanetal.(2005)甚至认为,当今世界上多数国家的经济是由家族企业控制的。虽然家族企业历史悠久并在经济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学术界对家族企业进行深入考察却仅有数十年的历史。近年来,国外学者围绕家族企业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逐渐推动家族企业研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Birdetal.,2002)。而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家族企业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相关研究则始于20世纪90年代。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国内的家族企业研究已开始成长和发展,并涌现出了许多经典的研究文献。尽管如此,我们目前对于中国的家族企业研究还缺乏系统性的梳理,对于国外研究的特征和发展趋势尚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于如何更好地推进我国的家族企业研究也缺乏足够的认识。可以说,及时总结我国家族企业研究的发展脉络,厘清研究现状,进而把握未来研究方向已显得极为迫切和必要。近年来,文献计量分析(BibliometricAnalysis)作为一种可以客观、量化地揭示学术研究发展规律的文献分析工具,已在经济与管理学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运用。所谓文献计量分析,是指以文献信息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计量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研究方法。该方法强调采用数学与统计方法来考察文献的外部特征,从而描述、评价和预测某一学术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邱均平和王曰芬,2008)。通过对文献信息进行计量分析,如题名、关键词、作者、期刊、年份、文献内容以及引文信息等,可以定量地揭示某一学术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重点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目前,文献计量分析已被看作总结历史研究成果、揭示未来研究趋势的一种重要工具。本文旨在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首次对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特征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进而为推进我国的家族企业研究寻找有价值的借鉴经验。本文的主要研究贡献在于,第一,基于ISIWebofScience文献检索结果,较为全面地回顾和分析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外家族企业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即便与国外同类型的文献相比(如Birdetal.,2002;CasillasandAcedo,2007;Debickietal.,2009;Benavides-Velascoetal.,2013),本文也体现出了明显的研究改进。相比而言,本文的文献区间更长(近80年)、文献来源更广(所有社会科学类的SSCI期刊)、文献数量更大(1136篇)、研究视角更广(除了作者和科研机构,还考察了期刊、国别、学科属性以及高被引文献等特征),这有助于增进对国外家族企业研究的深入理解。第二,运用中国知网(CNKI)进行文献检索和分析,较为全面地总结和揭示了我国近20年来家族企业研究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特征。少数学者对我国家族企业研究概况进行了有意义的探讨(如杨在军,2007;杨玥,2011),但在文献样本和研究视角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相关分析稍显浅尝辄止。我们手工整理了近20年来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的1193篇家族企业研究文章,试图刻画我国家族企业研究的整体趋势,并较为系统地识别了国内家族企业研究的重要期刊、研究方法、研究内容、高被引文献、高产作者以及主要研究机构,从而为厘清近20年来我国家族企业研究的现状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在深入比较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差异的基础上,阐述了推进我国家族企业研究的政策建议。近30年来,在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共同关注和推动下,国外家族企业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日益发展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学术领域。遗憾的是,家族企业研究在我国并没有获得与家族企业经济地位相匹配的足够重视,在研究实践中也存在许多缺憾。通过对比和分析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的差异,汲取经验、扬长避短,无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家族企业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推动基于中国制度和现实背景下的家族企业研究向更加成熟的方向发展。本文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回顾,主要对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领域的文献计量分析研究进行综述;第三、第四部分分别考察国外和国内家族企业研究的趋势及其特征;第五部分对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是本文的研究结论。二、为公司治理提供更多有效的研究方法,从关注无创投资到拓展了企业研究领域在早期,文献计量分析主要是被情报学、图书馆学以及档案学等学科的研究者所使用。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以及交叉学科的兴起,这一分析方法目前已被广泛运用于经济和管理学科的诸多领域。比如,一些学者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考察了会计类期刊和文章的影响力(BrownandGardner,1985)、金融文献的产出效率模式(ChungandCox,1990)、市场营销学术期刊的排名(HeischmidtandGorden,1993)、管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Acedoetal.,2001)、战略管理研究的知识结构(Ramos-RodríguezandRuíz-Navarro,2004)以及演化经济学的研究路径(SilvaandTeixeira,2009)等等。近年来,家族企业研究领域的不少综述性文章也开始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试图更深刻地描绘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其中,一部分学者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家族企业研究涉及的关键主题进行了考察。比如,DyerandSanchez(1998)较早对此进行了统计分析。他们以1988—1997年发表在《家族企业评论》(FamilyBusinessReview,FBR)上的186篇文献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家族企业研究关注的主题主要包括“家族成员关系动力学”、“家族继承”、“个人与企业关系动力学”以及“企业绩效与成长”等。类似地,Birdetal.(2002)对发表在FBR、《企业理论与实践》(EntrepreneurshipTheoryandPractice,ET&P)、《商业风险期刊》(JournalofBusinessVenturing,JBV)以及《小企业管理期刊》(JournalofSmallBusinessManagement,JSBM)等四个期刊上的148篇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学者们对“家族企业管理/战略”、“家族继承”、“家族企业特征”以及“家族企业冲突”等研究主题兴趣浓厚。进一步地,Chrismanetal.(2003a)基于战略管理视角对家族企业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他们对1996—2003年发表的190篇文献进行调查发现,“家族继承”、“经济绩效”、“公司治理”以及“领导与所有权”等主题依然是家族企业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另外一部分学者则尝试采用更为复杂的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来探索家族企业研究领域中的一些有趣话题。CasillasandAcedo(2007)以1988—2005年发表在FBR上的339篇文献为样本,运用作者共引分析法(AuthorCo-citationAnalysis)考察了家族企业研究的知识结构。结果显示,与其他年轻的、成长性的学科一样,家族企业研究的文献重复引用率较低(约有79.17%的文献仅被引用一次),这意味着学者们对家族企业研究还缺乏共识。Stewart(2008)采用共词分析法(Co-wordAnalysis)考察了14个最有可能与家族企业研究产生合作的学科领域。研究显示,家族企业学者与来自创业学和企业战略领域的学者进行合作是最方便的,而与法学、历史学和人类学领域的研究者进行跨学科合作则是最合适的。Debickietal.(2009)运用合作者关系网络分析法(NetworkAnalysisofCoauthorRelationships)对2001—2007年发表在30个重要管理学期刊的291篇家族企业研究文献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家族企业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包括J.Chrisman、J.Chua、J.Astrachan以及P.Sharma等人,而且其中不少学者之间有密切的合作。Chrismanetal.(2010)采用引文分析方法(CitationAnalysis)识别了25篇高被引文献,研究表明,代理理论和资源基础观仍然是家族企业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最近,Benavides-Velascoetal.(2013)整理了1961—2008年发表在75个商业、经济和管理类期刊的703篇SSCI文献,对家族企业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统计表明,发表家族企业研究文献最多的四大期刊依次为FBR、ET&P、JSBM以及JBV。从发表文章总数的国别来看,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位居前三位。而在高产机构的排名方面,加拿大的阿尔伯塔大学和卡尔加里大学以及美国的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名列前茅。对研究方法的统计则显示,已有文献采用实证研究的比例达到了56.3%。此外,在家族企业研究主题方面,“代际传承”、“管理与组织理论”以及“公司治理”是学者们最关注的话题。在国内,仅有少数学者对家族企业研究进行了初步的文献计量分析。杨在军(2007)考察了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各学科排名第一的期刊上的25篇文章,研究认为,我国家族企业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集群”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科分布、研究对象、研究主体、研究主题较为集中。杨玥(2011)检索ISIWebofScience和中国知网(CNKI)获得了2000—2010年发表的498篇国外文献以及583篇国内文献,主要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显示,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包括“公司治理”、“成长与发展”、“创新”以及“继任管理”。此外,国外学者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还有“战略”、“财务管理”和“创业”等。不同的是,国内学者似乎更关心“人力资源”、“代理问题”和“企业文化”等主题。毫无疑问,上述国内外文献为进一步厘清家族企业研究的现状与进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多数研究综述的文献来源较为狭窄。比如,DyerandSanchez(1998)、CasillasandAcedo(2007)的研究对象仅仅是FBR上发表的文章,而Birdetal.(2002)的文献期刊来源有所扩大,但也仅包括FBR、ET&P、JBV以及JSBM这四个期刊。类似地,杨在军(2007)也将文献来源限定为国内顶尖期刊。同时,即便是文献来源较为广泛的一些文章,期刊类型也局限于经济管理类期刊,如Debickietal.(2009)和Benavides-Velascoetal.(2013)。第二,不少研究综述的文献样本量较小。由于筛选文献时往往将时间限定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大多不超过10年),许多文献综述考察的文献量都不超过300篇,如DyerandSanchez(1998)、Birdetal.(2002)、Chrismanetal.(2003a)、Debickietal.(2009)以及杨在军(2007)。第三,大部分研究综述的研究视角较为单一。比如,DyerandSanchez(1998)、Birdetal.(2002)、Chrismanetal.(2003a)、杨玥(2011)侧重于探索家族企业研究的主题,而CasillasandAcedo(2007)和Chrismanetal.(2010)则更加关注家族企业研究的知识结构。第四,国内学者对近20年来我国家族企业研究现状缺乏系统性的文献计量分析。以往一些重要的评述性文章并未对家族企业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如储小平(2000)。而杨在军(2007)、杨玥(2011)的文献计量分析,则存在文献选择不够全面抑或研究视角相对单一的不足。可以说,上述研究局限为后续研究留下了许多空间。本文旨在运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以ISIWebofScience与中国知网(CNKI)系统中手工整理获得的1136篇SSCI国外文献以及1193篇中国核心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更加全面和系统地分析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的趋势与特征。相比以往国内外研究,本文的文献区间更长、文献来源更广泛、文献数量更大、研究视角更广,这将有助于弥补已有文献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我们试图进一步对比分析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中存在的差异及其原因,并从中寻找推进中国家族企业研究的有效路径。三、国外企业研究文献的计量(一)家族研究文献在历史上,家族企业一直是古代西方经济发展的基石,也在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2尽管如此,家族企业进入国外学者的研究视野却还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学术界对于家族企业研究的漠视令人惊讶(Birdetal.,2002)。本文利用著名的文献检索系统———ISIWebofScience3,统计了近80年来国外家族企业研究文献的发展脉络(见图1),4印证了这一判断。可以看到,虽然从20世纪20—50年代开始就有西方学者零星散落地探讨家族企业问题,但几乎没有引起任何关注。直到进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术界才开始对家族企业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Gersicketal.,1997)。值得注意的是,学术界真正较为密切地关注家族企业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CasillasandAcedo,2007)。这一阶段国际主流学术杂志每年大约发表20篇左右的家族企业研究论文。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末,并使得家族企业研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Bird,2002)。直到进入21世纪,随着对家族企业经济地位的日益了解和重视,学者们的目光才开始聚焦于这个曾被长期冷落的领域。尤其是近几年来,家族企业研究涌现出一波热潮———每年在SSCI收录的重要期刊上发表近百篇家族企业研究文献。5尽管如此,从整个研究脉络来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家族企业研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一些学者对理论界长期忽视家族企业研究的现象提出了批评。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1999:第29页)就曾直言不讳地提出,“尽管大部分企业———包括美国的和所有其他发达国家的———都是由家族控制和管理的,……但是有关管理的书籍和课程却几乎完全是针对公共的和专业管理的企业———它们难得提到家族经营的企业”。Chrismanetal.(2003b)也敏锐地指出,考虑到家族企业数量众多、贡献极大并代表了经济组织的一种主导形式,主流文献对于家族企业的忽视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令人印象深刻的是,AronoffandWard(1995)在FBR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家族企业:明日黄花还是未来模式?”的文章并展开了深刻讨论,以期唤起人们对家族企业以及家族企业研究的关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对家族企业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意义。Chrismanetal.(2003b:p.441)在“介绍家族企业理论”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学术界未能认识、接受以及谨慎地将家族企业纳入到主流企业与管理理论中可能导致三个严重后果:第一,忽视了那些本可以使已有理论更加稳健、更有价值的因素;第二,这种忽视意味着一些理论的建立并不适用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已经存在的或即将存在的组织;第三,家族企业对于研究某些特定的组织现象提供了特别有吸引力的情境,忽视家族企业研究无疑将对推进相关研究形成一定的阻滞”。类似地,Dyer(2003)也认为,家族是主流管理学文献中常被忽视的变量,而将家族作为变量加入到研究设计中,可使得研究结果更为稳健,也更具普适性。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家族企业研究渐渐走出了被学术界遗忘的尴尬境地。在家族企业日益崛起的经济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家族企业予以了重新认可、关注和深入研究。应该指出,国外家族企业研究领域一些重要学术期刊的涌现对于推进家族企业研究功不可没。譬如,随着专门探讨家族企业的期刊FBR于1988年创刊,6以及ET&P、JBV与JSBM等一些知名学术杂志越来越关注家族企业问题,学术界对家族企业研究的重视与日俱增。表1统计了国外发表家族企业研究文章最多的前15种期刊。结果显示,这15种期刊发表的家族企业研究文献数量占该领域文献总数的42.69%。这意味着,在国外拥有相对集中的一些学术期刊(如FBR、ET&P以及JBV)关注家族企业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表1中所列的15种SSCI期刊总体而言具有较高的质量。从影响因子7(ImpactFactor)来看,有10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大于1.0(占2/3),只有5种低于1.0(占1/3)。其中,JournalofManagementStudies的影响因子达到了4.255,是管理学领域的一本权威期刊;而FBR、ET&P以及JBV等几个主要期刊的影响因子都超过了2.5。此外,国外家族企业研究并未局限在经济管理类期刊上发表文章。比如,表1显示,诸多历史类学术期刊对家族企业研究给予了较多关注。另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近年来,管理、战略、金融、经济等领域的许多顶尖期刊也开始纷纷发表一些家族企业研究文献,如《管理学会期刊》(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AMJ)、《管理学会评论》(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AMR)、《金融学期刊》(JournalofFinance,JF)、《金融经济学期刊》(JournalofFinancialEconomics,JFE)以及《经济学季刊》(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QJE)等(ZahraandSharma,2004;Poutziourisetal.,2006;Chrismanetal.,2008;Debickietal.,2009)。这说明,国外主流学术界已越来越关注和认可家族企业研究。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学术期刊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国外家族企业研究的发展也与良好的外部支持密不可分。第一,专业的家族企业研究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大学、产业界、大型家族企业纷纷创建了一些家族企业研究中心(苏启林和欧晓明,2002),这些学术机构有力地推进了家族企业研究。第二,大量家族企业协会、家族企业研究基金会的成立为家族企业研究提供了支持。Sharma(2004)曾断言,近年来无论是从已出版的文章数目、出版物、家族企业研究项目、由私人捐赠或基金会提供的研究支持还是家族企业协会的成员数量来看,家族企业研究都呈现出日益增长、蓬勃发展的趋势。8从世界范围来看,家族企业研究也已在许多国家(地区)逐渐兴起。表2报告了家族企业研究的国别(地区)分布情况。表2统计显示,在国际上家族企业研究仍然是发达国家(地区)占据主导地位,9在发表家族企业研究文献数量排在前15名的国家(地区)中仅有中国和南非是发展中国家。在文献数量方面,美国长期以来在许多学术研究领域中处于“领头羊”位置,家族企业研究亦不例外———美国学者发表的家族企业研究文献数量占文献总数的四成以上。此外,欧洲国家对于家族企业研究的兴趣浓厚。进入表2前15名的国家(地区)中有近一半来自欧洲,发表的文章数占论文总数的26.32%。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加拿大的家族企业研究风生水起。加拿大发表的相关文献数量在所有国家(地区)中排在第三位,已成为家族企业研究的重镇。一些国际著名的家族企业研究学者,如J.Chua以及P.Sharma都是在加拿大从事相关研究工作。(二)特征统计与分析我们进一步考察了国外家族企业研究的特征,主要基于家族企业研究的学科属性分布、高被引文献、高产作者以及重要研究机构等视角进行文献计量分析。1促进了国内外研究学科的全面发展和对研究具有人文关怀综观表3的统计结果不难得到这么一个有趣的结论,即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国外家族企业研究是一项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综合性研究课题。表3显示,约有68%的文献基于商业学、管理学等传统的视角研究家族企业。尽管如此,仍有超过三成的家族企业研究文献涉及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企业财务学、家庭/家族研究、心理学、人类学、法学、发展规划学、政治学以及劳资关系学等十多个学科方方面面的内容。由此可见,在国外家族企业问题不仅吸引了商业管理领域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也受到了为数众多的跨学科研究者的关注。Stewart(2008)认为,不同学科研究者的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有助于带来其他领域的思考方式、研究技能、文献以及发现,从而更好地激发研究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说,来自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对于完善和推进家族企业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2公司治理与代理问题表4显示,“企业绩效”仍是国外家族企业研究最为关注的一个焦点话题。被引次数和频率最高的AndersonandReeb(2003)、VillalongaandAmit(2006),都是探讨家族企业绩效的重要文献。值得注意的是,在15篇高被引文献中有6篇文章聚焦于研究“公司治理与代理问题”,这无疑表明该主题已成为家族企业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此外,关于家族继承的研究文献也有3篇,显示“代际传承”依然是国外学者重点考察的一个经典话题。因此,从表4的高被引文献统计结果来看,近年来国外家族企业研究感兴趣的主要问题包括“企业绩效”、“公司治理与代理问题”以及“代际传承”等,这与许多国外学者对家族企业研究主题的统计发现非常一致(DyerandSanchez,1998;Birdetal.,2002;Chrismanetal.,2003a;Debickietal.,2009)。此外,在研究方法上,这15篇高被引文献中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数量平分秋色,各占7篇,仅Burkartetal.(2003)为理论建模文章。3国外家族研究团队合作的现状表5总结了国外家族企业研究领域的代表性作者。与Debickietal.(2009)的研究结果相似,国际上家族企业研究领域的高产学者包括J.Chrisman、J.Chua以及F.Kellermanns等人,这些学者大多来自美国和加拿大。有趣的是,在国外家族企业研究是团队合作非常盛行的一个学术领域,不少知名的家族企业学者之间都存在合作关系。检索发现,仅表5中排名前三的高产作者共同合作的文章就至少有4篇。更令人惊讶的是,Chua发表的19篇文章几乎都与Chrisman进行合作。Debickietal.(2009)认为,这些家族企业研究者之间的合作渊源主要在于他们目前或曾经在同一个高校或研究机构供职,或者经常通过其他方式进行联系(如同为某学术杂志的编辑、常在学术会议或专业组织中碰头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外家族企业研究的合作者以及研究团队中不乏跨国、跨校的合作方式。比如,合作最为频繁的两位国际知名的家族企业研究学者Chrisman和Chua就是典型,前者在美国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和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两地任职,而后者是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任教。4国际三大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分布情况对比表6总结了国外发表家族企业研究文献最多的前15大科研机构。与Debickietal.(2009)、Benavides-Velascoetal.(2013)的研究发现较为一致,阿尔伯塔大学、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卡尔加里大学位列家族企业研究高产机构的前三名。总体而言,发表家族企业研究文献最多的研究机构分布情况与表2中的国家分布情况是非常类似的。除了一所来自澳大利亚的邦德大学,其余的高校几乎都位于美国、欧洲以及加拿大。同时我们还发现,这15所科研机构几乎都是国际知名院校,其中甚至包括诸如哈佛大学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这样的世界顶尖高校。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家族企业研究已经引起了许多著名大学科研人员的重视。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这15所高校发表的家族企业研究文献仅占全部文献数量的22.2%。应该说,这一比例并不算高,显示出家族企业研究并没有集中在少数高校。这似乎印证了Sharma(2004)的观点,即除了高校,在国外还存在许多科研机构从事家族企业研究。对尚处于上升期的国外家族企业研究而言,大量学术机构参与、关注和深入研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对于推进该领域的研究深度和广度无疑是一件幸事。四、中国企业研究文献的计量(一)国内家族研究文献回顾在中国,家族企业同样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王国敏和郑晔(2002)认为,家庭作为社会结构最基本的“细胞”,支撑着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封建社会广泛存在的手工作坊就是典型的家族式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中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巨商富贾———从春秋时期的“陶朱公”范蠡到战国时代的“商圣”白圭,再从明初的“江南巨富”沈万三到清末的“红顶商人”胡雪岩,都是以个人或家族经营的形式富甲一方。李刚和邱静(2010)则指出,我国明清时代涌现的各地“商帮”大多建立在家族、宗族的基础之上,比如著名的晋商、徽商、浙商等无不如此。这些“商帮”内部通常沿袭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以血亲、姻亲、乡亲等关系为纽带维系内部结构和管理秩序,可看作中国现代家族企业的雏形。由于历史的原因,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家族企业在改革开放后才出现。在中国三十多年来高速增长的经济奇迹中,家族企业或者说更广泛的民营企业无疑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强大驱动力(Amitetal.,2009)。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2007)调查认为,目前以家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已占我国GDP的65%左右,占经济总量的70%—80%。在资本市场中,我国家族上市公司同样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Amitetal.(2009)对2007年年底我国A股市场进行统计发现,33.8%的上市公司由家族所控制。而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中,家族上市公司甚至占据了八成以上(朱宇,2008;刘英和徐向阳,2011)。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这样一种共识,即家族企业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家族企业迅速发展和崛起的经济背景下,家族企业问题开始引起我国学者的思考和关注。李新春(1998:第109页)较早意识到,“在缺乏对家族制度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对中国经济特别是企业组织的发展将是难以准确把握的”。类似地,储小平(2000:第51页)也认为,“长期忽视对家族企业的研究,可以说是我国经济学和管理学界的一大缺陷”。令人欣慰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家族企业逐渐进入了国内学者的研究视野,并陆续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为数众多的家族企业研究文献。为更好地了解中国家族企业研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我们对国内家族企业研究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本文利用国内最权威的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ChinaNationalKnowledgeInternet,CNKI)10来检索我国的家族企业研究文献,11并手工整理了近20年来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上的1193篇相关研究文章(见图2)。12图2显示,国内学者对家族企业的关注和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是,直到进入21世纪才真正出现了一波家族企业研究的热潮。特别是在2003年以后,几乎每年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的家族企业研究文献数量都在100篇以上,并在2006年达到了高峰(155篇)。但令人稍感意外的是,近几年国内家族企业研究文献的数量呈现出明显下滑的趋势,这与国外家族企业研究高歌猛进的势头似乎形成了鲜明对比。考虑到家族企业在我国经济领域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重新唤起学术界对于家族企业研究的热情和关注无疑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表7进一步统计了国内发表家族企业研究文章最多的前15种期刊。可以看到,与国外不同,在我国发表家族企业研究文章的期刊几乎全部集中在管理学和经济学领域,这意味着国内学者很少从事跨学科的家族企业研究。另外,国内关注家族企业研究的重要学术期刊较少,主要有《管理世界》、《科研管理》以及《经济管理》等。在表7报告的15种期刊中,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2012—2013)的期刊仅占40%(即6种),而发表文章数量位列前茅的《商场现代化》、《生产力研究》以及《企业经济》都不是CSS-CI来源期刊。这似乎意味着,家族企业研究还没有得到国内重要期刊的足够重视。此外,StewartandMiner(2011)认为,某一研究领域专门学术期刊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该领域的进步。目前,国外已出现了一些专注于家族企业研究的重要期刊(如FBR、JFBS以及JFBM等)。遗憾的是,据我们所知,目前国内还没有出现此类学术期刊。这似乎也意味着,家族企业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尚未完全获得国内主流学术界的认可。(二)我国企业研究文献的计量我们接下来对国内家族企业研究特征做进一步分析,主要考察研究方法、研究主题、高被引文献、高产作者以及重要研究机构等几个方面。1实证研究是主流方法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已经成为国外家族企业研究的主流趋势(DyerandSanchez,1998)。比如,Birdetal.(2002)对发表在FBR、ET&P、JBV以及JSBM等期刊上的148篇家族企业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中66%(97篇)为实证研究。最近,Benavides-Velascoetal.(2013)对1961—2008年发表的703篇家族企业研究文献进行考察发现,56.3%的学者采用了实证研究方法。13为了与国外文献进行比较,我们对中国家族企业研究文献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手工整理,14统计结果报告于图3。图3显示,规范研究目前仍是我国家族企业研究的主流方法,其占比高达65.1%(777篇)。相比而言,采用大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的家族企业文献仅占13.9%(166篇)。值得注意的是,案例研究与问卷调查已成为国内家族企业研究不可缺少的方法,其占比分别为6.5%(78篇)和4.8%(57篇)。整体来说,在实证研究已成为国际主流研究方法的今天,我国学者过分依赖规范分析从事家族企业研究的现象应引起重视。当然,随着我国家族企业研究的不断推进,上述现象已渐有改观。根据我们对分年统计数据的观察,最近五年国内文献对家族企业进行规范研究的比例已下降到55%左右。相反,实证研究文献占比则增长到近20%,而问卷调查与案例研究文献的占比也有明显上升(前者约占9%,后者则超过了6%)。这种良好的发展趋势似乎表明,我国的家族企业研究方法正日臻完善。2家族研究主题的基本特征研究主题反映了家族企业研究者在关注哪些家族企业现象和问题。因此,对研究主题进行分析有助于揭示家族企业研究的热点话题以及整体研究趋势。如前所述,已有大量国外学者致力于这项工作(DyerandSanchez,1998;Birdetal.,2002;Chrismanetal.,2003a;Debickietal.,2009)。尽管不同学者对不同时期和不同文献样本进行统计获得的结果稍有差异,但概括来说,“公司治理与代理问题”、“代际传承”、“企业绩效”以及“产权与控制”等经典问题一直是国外家族企业研究关注的核心主题(ZahraandSharma,2004;Debickietal.,2009)。本文统计了近20年来中国家族企业研究主题的分布情况,具体报告见表8。15从表8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获得一些有趣的发现———中国的家族企业研究主题与国外相比呈现出了四个明显的特征。第一,关键研究主题相似。国内学者也高度关注“公司治理与代理问题”、“代际传承”以及“产权与控制”等主题,这与国外的主流研究一致。第二,紧密联系中国现实。与国外不同,排在第二、第三位的“家族企业成长与发展”、“家族企业管理与对策分析”这两个主题成为了国内家族企业研究的核心问题。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家族企业诞生迄今不过30年左右,尚处于成长发展阶段的家族企业面临着种种困惑和困难,这引起了学术界的密切关注和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的家族企业研究主题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制度背景,学术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第三,侧重于关注家族企业的内部问题。注意到这15个焦点问题中,基于外部社会制度环境视角(如文化、信任、社会资本、法律与制度环境、宏观经济与政策等)的家族企业研究主题无一进入前5名。这反映出国内学者将研究重心聚焦于家族企业内部的成长与发展问题,而较少关心企业面临的外部制度环境。第四,跨学科研究还很少见。与国外迥然不同的是,国内家族企业研究主题几乎完全集中于管理与经济学领域,跨学科视角的家族企业研究为数寥寥,排在所有研究主题的末位。3储小平教授:宏观把握高被引企业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我们进一步从文献影响力的视角总结了国内家族企业研究的高被引文献(见表9)。根据表9,我们可以归纳出两个明显特征。第一,国内高被引文献的作者和发表的期刊具有明显的“群聚”现象。在15篇高被引文章中,中山大学的储小平教授独占5篇,彰显出其在我国家族企业研究领域的重要影响力。类似地,高被引文章中有5篇发表于《管理世界》,显示《管理世界》在推动国内家族企业研究方面不遗余力,并成为了该研究领域的前沿“重镇”。第二,高被引文献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与国外稍有不同。在研究内容上,与国外相比,我国家族企业研究的高被引文献侧重于关注“家族企业成长与发展”、“公司价值”、“职业经理人”以及“信任”等问题。而在研究方法上,15篇高被引文献中有9篇规范研究、3篇实证研究以及3篇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结合前文对于家族企业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我们认为,在国内,家族企业规范研究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优势,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引用和关注。4研究领域的影响表10显示,我国家族企业研究领域中的高产作者同样出现了“群聚”现象。在前15名作者中有4位来自浙江大学,3位来自中山大学,这两所高校占据了高产作者排名的近“半壁江山”。其中,不少高产作者已成为国内家族企业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比如浙江大学的陈凌教授、中山大学的李新春教授和储小平教授等。毋庸置疑,高产作者对于推进家族企业研究以及增强该领域的影响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国内家族企业研究者之间进行跨校合作的现象似乎远远不如国外普遍。以表10中排名第一的陈凌教授为例,在其发表的16篇家族企业研究文献中,仅有2篇文章其第一合作者是外校学者。5国内法上的家族研究文献数量较多,地域较发达表11显示,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以及暨南大学位居高产研究机构前三甲。从统计数据来看,浙江大学在国内家族企业研究领域遥遥领先。以浙江大学为作者单位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家族企业研究文献近百篇(约占文献总数的8%),这甚至比排在第二、第三位的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发表的文章总和还要多。有趣的是,在我国从事家族企业研究的高校也显得较为集中。表11中排名前15位的高校发表的家族企业研究文献约占国内文献总数的34.5%,而表6显示在国外这一数据仅为22.2%。这表明家族企业研究在我国尚未得到广泛开展,目前主要是部分知名高校的学者在关注这一领域。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国内家族企业研究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在发表家族企业研究文章最多的前15所高校中,超过半数的高校位于民营经济和家族企业较发达的地区(如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上海市等)。16换言之,目前我国的家族企业研究深深根植于所在地区的经济和制度环境背景,不少研究围绕当地家族企业展开,研究成果对于当地家族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可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五、行业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发展需要多元协同发展综上所述,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呈现出了非常明显的差异。深入分析这些差异并挖掘其潜在的原因,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方向,也可以为进一步推进和完善中国的家族企业研究提供重要的借鉴。概括而言,我们认为,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在研究氛围(发展趋势、学术期刊与外部支持)和研究实践(研究视角、方法、主题、学者与机构)方面存在诸多差异(见表12)。第一,研究氛围差异。毋庸置疑,家族企业研究在国外已然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应该说这得益于国外学术界与实务界的共同关注和推动,我们可以用图4来形象地概括。一方面,在FBR、ET&P、JBV以及JSBM这些关注家族企业研究的学术期刊的极力推动下,17主流的管理学和经济学顶尖期刊(如AMR、AMJ、ASQ、OS、JF、JFE)开始接纳和认同家族企业研究,并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领域。另一方面,国外家族企业协会、家族企业研究基金及其支持的家族企业研究中心大量设立,为家族企业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动力。与之相反,在我国尽管家族企业研究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远未汇聚成为一股研究热潮,近几年甚至有降温的趋势。究其原因可能在于,无论是学术界的关注还是实务界的支持都与我国家族企业的经济影响力不匹配。在学术界,尽管出现了如《管理世界》等一些关注家族企业研究的重要期刊,但尚未带动更多的核心刊物重视这一新兴研究领域。在实务界,我国家族企业虽然不计其数,但真正关心和支持学术研究的家族企业却是寥寥。据我们所知,我国虽然成立了众多的民营企业协会,但专门的家族企业协会却甚为少见,更遑论由家族企业协会来支持和推动家族企业研究。18此外,2009年9月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向浙江大学捐赠200万元设立了“方太·浙江大学家族企业研究基金”,这是中国首个家族企业研究基金。但此后类似的研究基金鲜有出现,对于推动国内家族企业研究显得势单力薄、作用甚微。第二,研究实践差异。本文将国内外家族企业研究实践差异归纳为研究内容(包括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主题)和研究主体(包括研究学者和研究机构)两方面的差异。首先,从研究内容差异来看:(1)在研究视角方面,有较大比例的国外学者尝试跨学科的家族企业研究,而国内学者研究视角相对狭窄,主要局限于从经典的管理和经济学视角进行探索;(2)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外学者更加倡导和重视实证研究,而国内学者仍以规范研究为主;(3)在研究主题方面,国外学者主要关注“公司治理与代理问题”、“企业绩效”、“代际传承”以及“产权与控制”等问题,而国内学者除此之外还关注年轻的中国家族企业群体面临的成长与发展困境、企业管理瓶颈等问题。其次,从研究主体差异来看:(1)在研究学者方面,大量国际知名的家族企业学者广泛从事跨校甚至跨国合作研究,而国内学者相对封闭,几乎都是校内团队合作;(2)在研究机构方面,仅美国就拥有数百个由高校或者家族企业研究基金会支持成立的家族企业研究机构。但据我们目之所及,国内成立了家族企业研究中心(或类似研究机构)的仅有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以及中山大学等寥寥数所高校。杨在军(2007)认为,我国家族企业研究在学科分布、研究对象、研究主体以及研究主题等方面存在“集群”的现象,本文的文献计量分析无疑有力地印证了其观点。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要推进中国的家族企业研究亟须在研究氛围和研究实践方面都有所改善。第一,应进一步呼吁主流学术期刊以及实务界的关注和支持。一个学术领域的确立与发展,与学术期刊的重视程度密切相关。Litz(1997:p.62)就曾感慨道,“如果学者们发现只有个别期刊可以发表家族企业研究领域的文章,那么没有人愿意从事家族企业研究也是情有可原的”。在国外,“家族企业研究目前已成为许多顶尖期刊发表企业管理类文章时的一个重要选择”(ZahraandSharma,2004:p.331)。毋庸置疑,若想扩大我国家族企业研究的影响力,凝聚更多的学术力量从事这一研究领域,还需要有更多、更高质量的学术期刊对家族企业研究予以密切关注。同时,实务界对于家族企业研究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也不容小觑。在国外,大量的家族企业协会、家族企业基金为家族企业研究人员提供了实地调研的机会、赞助学术会议的召开以及资助家族企业研究论文的出版和发行等(Poutziourisetal.,2006),强有力地支持了家族企业研究。遗憾的是,我国家族企业目前对家族企业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与学术界的交流非常有限。这不仅可能导致理论研究与实践割裂,也将反过来使得家族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缺乏理论指导。因此,尽管我国的家族企业群体尚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但家族企业更多地关注和力所能及地支持家族企业学术研究无疑是一个共赢的选择。第二,应进一步增强家族企业研究的学术力量和学术交流,以及进一步推进国内家族企业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我国目前从事家族企业研究的专业学术机构并不多见,研究者也集中分布于国内少数知名高校。但是,过度的“集聚”显然不利于家族企业研究的交流与发展。可以说,吸引更多的学者和科研机构关注家族企业问题、进入家族企业研究领域将成为活跃和繁荣家族企业研究的关键举措。同时,增进国内家族企业学者之间的跨校甚至跨国交流与合作,也将是促进家族企业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要更加强调国内家族企业研究的科学性。尤其是要提高实证研究的比例(DyerandSanchez,1998),减少重复性的规范研究,推进研究深度。同时,我们要鼓励学者们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如案例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更加复杂严格的统计技术(如结构方程模型、分层线性模型等)来完善家族企业研究(Debickietal.,2009)。此外,学者们还应该尝试进行跨学科研究。Steward(2008)认为,家族企业研究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开展跨学科研究,而与其他领域的学者进行合作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比如来自历史、法律或人类学领域的学者可以带来与传统的管理学和经济学不同的文献知识、理论与研究方法,与这些不同学科的学者合作将有助于拓宽家族企业研究的视野。类似地,陈凌(1998:第32页)也提出,“没有各领域社会科学家的积极研究和大量案例的收集分析,我们对家族式组织的理解是不会深入的”。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国外家族企业研究的发展经验和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我们并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对于中国的研究者而言,不仅应审慎借鉴国外家族企业的研究经验,还应该更多地考虑中国独特的制度和现实背景,构建适合中国的家族企业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从而在增进世界家族企业研究的知识积累方面发挥应有的贡献。与国外相比,中国的家族企业研究可能在以下方面存在明显的特殊性,值得在未来研究中予以更多的关注。首先,“家文化”对我国家族企业研究的影响。李新春(1998)指出,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文化沉淀的家族制度是支撑中国社会的基础。储小平(2000)也认为,中国是“家文化”传统最为悠久和深厚的一个国度,中国“家文化”对人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之大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比拟的。可以说,缺乏对中国“家文化”的了解与融入,国内的家族企业研究将是不完整甚至是不准确的。进一步地,“家文化”以及家族对中国家族企业的影响无论是在程度、性质以及方式等方面可能都与国外家族企业截然不同。这就意味着,国外的家族企业定义、理论甚至研究发现都未必适合或者至少是难以完全解释中国的家族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家族企业研究者必须建立和发展符合中国情境的家族企业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进行有“中国特色”的家族企业研究。这不仅是研究中国家族企业的需要,对于国外学者了解中国独特的“家文化”与家族企业、丰富国际家族企业研究也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次,中国的家族企业群体尚处于成长和发展阶段。中国现代家族企业最长的历史不过30年左右,与国外许多家族企业相比更为年轻也更加缺乏经验,这一群体目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更好地成长与发展。但伴随而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许多家族企业在制度设计和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缺陷,也缺乏现代化管理制度(李新春,2010)。同时企业的经营管理也面临着更多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种种因素叠加最终使不少家族企业深陷发展的泥沼。此外,我国家族企业在成长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窘境还牵涉经营管理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如企业战略、财务决策、经理人聘任、公司治理等等。可以说,年轻的中国家族企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契合中国现实的理论研究来释疑解惑,这值得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再次,我国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特殊性。基业常青是许多家族企业亘古不变的梦想,如何成功交班给下一代几乎是所有家族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Handler,1989;Wortman,1994)。正因如此,代际传承问题一直是国外学者研究的核心话题之一(ZahraandSharma,2004)。遗憾的是,现实中家族企业传承成功率并不高。DeVries(199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