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纺织品的科技考古与保护修复_第1页
中国古代纺织品的科技考古与保护修复_第2页
中国古代纺织品的科技考古与保护修复_第3页
中国古代纺织品的科技考古与保护修复_第4页
中国古代纺织品的科技考古与保护修复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纺织品的科技考古与保护修复

0我的历史和纺织科技史以纸上谈兵的意思,自然是个2000年中国纺织鉴定保护中心成立时,中国丝绸之路博物馆举办了一次展览,总结和完善了当时的纺织品鉴定工作。展览的标题是“巧妙的手,整理丝绸,理解隐藏的世界”。现在,八年过去了,中国的纺织品科技考古和保护修复工作又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当我读到这几个字时,倒是不敢轻易再用。试着从昔日旧句中变出一个新的题目,其中却多了犹豫和踌躇,明白其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昨日霓裳在穿越历史的过程中,无疑会受损或褪色,如何对其进行科学研究和修复保护,是我们文化遗产工作者的历史任务。虽然我从来没有说过自己是一个纺织品保护工作者,连对纺织科技史的研究,我也承认只是一个Paperweave(即纸上谈兵的意思)。但将近三十年学习丝绸历史的过程,特别是近十八年来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从事丝绸科技考古和鉴定的工作,以及近八年关注纺织品保护工作的经历,让我感到很有必要回顾一下中国纺织品科技考古和保护修复的现状并思考它在明天的发展,或会有助于昨日霓裳成为明日华章的实现。1长沙马王堆出土文物的科技考古发现虽然中国的纺织品考古从丝绸之路的汉唐织物到地下宫殿的皇家服饰发现也不少,但对于纺织品文物的科技考古和保护修复而言,它的第一页是从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开始书写的。西汉初年下葬的軑侯夫人的盛装出世,为我们古代纺织品的研究者和保护者带来了大量的新课题,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当时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王序参与了整个发掘和保护过程,特别是对出土的大量丝织品进行了揭取,并同时进行了修复和加固保护,使得马王堆出土的丝织品至今依然十分完好地保存在湖南省博物馆内。与此同时,以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和上海丝绸工业公司组成的文物研究专家组也来到了长沙,用现代测试手段和科学技术对其进行了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众多的成果,并出版了《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纺织品的研究》一书,成为中国纺织品科技考古中的经典之作。马王堆出土纺织品的研究成果不仅局限于文物界,它还引起了整个纺织工业界的巨大热情。在当时纺织工业部陈维稷副部长的主持下,在上海、北京、杭州等都开展了对中国纺织科技史的系统研究,并于1984年出版了《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古代部分》中文版,随后,此书又被译成英文出版,由此并诞生了古代纺织工程这一学科和大量的纺织、丝绸类的博物馆,纺织品文物的研究和保护有了一批专业的机构和队伍。在马王堆之后,纺织品的考古发现依然十分众多。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考古工作的大发展,也为纺织品文物的出世带来了巨大的可能性。自从1991年全国进行十大考古评比以来,平均每年都有一项以上的十大考古发现中包括纺织品的出土。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应运而生,它是全国第一家以纺织品文物的科技考古和保护修复为目的的专门机构。在它之后,国内又有陕西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馆等单位在各自的科技保护部门中设立了专门的实验室,从事纺织品文物的科技考古和保护修复工作。2关于标准图谱的数据库的建立利用现代科学仪器设备进行测试是科技考古的基本手段,就纺织品而言,它的主要测试项目是纺织品所用的纤维、组织和染料或颜料的种类,有时也包括织物在埋藏或传世过程中附着的污染物种类分析,以及使用14C方法对出土纺织品进行测定年代。事实上,从马王堆到今天所用的分析测试方法并无大变。鉴定纤维种类和组织结构的主要手段是形貌观察,用高倍的显微镜,或是用扫描电镜,对各类纤维和组织进行观察。就纤维而言,考古界还常用红外光谱来加以判断,对于丝纤维而言,有时还采用氨基酸分析进行深入研究。对于部分不常见的金属类纤维或矿物颜料,则可利用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方法来确定其所用种类。在纺织品测试方法难度较大的是染料的分析检测,包括色谱法和光谱法两种。色谱法中最为常见的是HPLC即高效液相色谱,是具有高分离效能的柱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现在更为先进的是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的技术(HPLC-MS),后者提供了更高的分析灵敏度以及更详细的染料分子结构。光谱法有很多种,常用于染料测定的有紫外-可见光谱法,此外,质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全内部反射激光分光法和毛细管电泳法也时见使用。由上所述来看,纺织品文物的分析测试手段基本没变,近年来的主要变化是所需的取样量小了,测试的灵敏度大了,得到的信息也就更多了,分析记录的手段更为先进,一般均可以直接用电脑进行操作和处理。但由于文物的测试需要大量的标准样品,而我们无论是在纤维方面还是在染料方面均缺少基本的数据库,因此,所有开展的测试依然不够系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建立各类纤维、染料、组织结构等的标本库,同时对各类纤维的形态结构、各类织物的技术特点、各种矿物颜料与植物染料的相关数据等做成标准图谱的数据库,这是纺织品科学考古测试工作中无法回避的工作。这样,在将来的测试中,就可以对比测试数据和标准图谱,以找到相应的答案。分析测试中较难的是污染物的分析,在众多的分析检测技术中,能够应用于纺织品污染物分析的手段与纤维和染料的分析手段相似,但对于其判断,更多地要从纺织品出土和保存环境方面进行分析。3加大对古代纺织工艺的调查和研究科技考古在相当程度上属于科技史的研究,夏鼐的《考古学与科技史》是这一方面的典范。在我的理解中,科技史的研究是一门解释古代科技真相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属于人文和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需要有三个方面的知识基础,首先是对纺织专业知识的背景、二是科学测试分析的结果、三是对于传统工艺的调研和理解。一个研究的结论,应该符合它的专业原理,应该与文物的测试结果相吻合,而传统工艺,一则可以帮助学者在其中找到启示,同时也可能作为判断其是否合理的一个标准。而在我们的研究中,最为缺乏的是对于传统工艺的调查研究。事实上,传统纺织工艺的调查首先来自民族学和民俗学。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宋兆麟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少数民族传统纺织工艺的调查,发表了大量的调查报告以及基于民族学上对古代纺织技术的研究。自从对古代纺织科技史研究的开始,纺织界对传统工艺的调查和研究又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特别是南京云锦研究所、苏州丝绸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民间、民族丝织工艺方面的调查和收集方面,以及技术传承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由钱小萍牵头进行的《中国传统工艺调研——丝织染绣》则是这一方面成果的集中体现。正是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这三个机构先后展开了古代纺织品文物的复制研究,南京和苏州复制成功了相当数量的历朝各代的丝织文物,其中部分已成为博物馆展示中的重要展品,并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而中国丝绸博物馆更多地进行纺织工具和织造技术的研究,不仅复制成功了踏板立机、踏板斜织机等织机,而且还在复原织机的同时利用多综多蹑机复制汉式织锦,复制罗织机织造提花的四经绞罗织物,利用夹缬版进行夹缬工艺的研究,在这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是,中国传统纺织科技的发明创造十分丰富,其中还有大量内容需要研究。就以织造方面最为重要的两大发明踏板织机和提花程序而言,只是前者的研究较为充分,但对提花机的研究基本上还只是局限于束综提花机,而对于提花程序的发明和演变,特别是与西方提花机的交流研究还非常不够,应该加大这一研究。此外,还应该加大对天然纺织纤维和天然植物染料的研究,研究其种类以及各种加工和使用的工艺,即使如蚕丝等常见纤维以及红花、靛蓝等常见染料,其实我们也没有做到了解透彻。可以充分利用近年来全国上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在博物馆界,大力开展对传统工艺的调查、抢救和研究,一方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为科技考古所用。4加固丝织品文物纺织品文物保护无疑是近年来这一学科的发展中最为突出的部分。文物保护总体是一种应用技术,但由于保护对象状况的不确定性,在实践过程中主要是在一定理念指导下的经验性应用。其中又可分成为两大类,一类是针对具体文物进行具体处理的技术,另一类是可以标准化的规范性技术,前者主要包括考古处理、清洗、加固各环节中的技术,而后者主要是在文物进入博物馆之后的修复、保存、环境等技术。考古现场提取和保护需要极为丰富的经验,在这一方面,文物保护工作者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经验。王序亲自主持了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湖北荆州马山楚墓和陕西法门寺地宫出土丝织品的考古发掘和清理,并把考古现场和纺织品的出土状况分成几大种类,分别对某一状况总结和提出了不同的处理措施。王亚蓉是他的忠实实践者,也在王序去世之后主持处理了北京老山汉墓和江西靖安东周墓出土的丝织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来,德国专家也在西安对封存15年之后的法门寺地宫出土丝织品文物进行了分离,获得了成功。其总的原则就是通过温湿度的改变逐步使织物之间的粘连强度改变,而进行揭取。这一方法,需要得到大量的考古实践来完善,目前已逐渐成为一种纺织品保护的经验和共识。加固是近年来纺织品文物保护研究取得较大成果的另一方面。自从丝网加固法发明以来,这一方法曾经风靡一时,被用于各种服饰文物上,虽然在很多文物上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时间长了之后也有不尽如意处。近年的一个新突破是由湖北省的文物保护人员用微生物法来加固脆弱丝织品,这是一种用乳杆菌、醋酸杆菌加固丝绸的生物化学方法,其工作原理是利用乳杆菌分解丝绸角质化的物质为糖类和有机酸,并将这些代谢物用醋酸杆菌转化为纤维素,从而达到加固无强度丝绸的目的。较此稍后,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浙江理工大学开始尝试用丝蚕白来加固脆弱丝织品,希望开辟丝织品加固的另一蹊径。与特殊的脆弱丝织品相比,大量的纺织品文物都可以通过针线法进行修复。在这一方面,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进行了大量的实践,他们中心成立八年来修复了百余件纺织品文物,目前已取得国家纺织品文物修复的甲级资质。同时,中国丝绸博物馆还主持起草了《馆藏丝织品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馆藏丝织品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馆藏丝织品病害分类与图示》等行业标准,并与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省博物馆一起研制和开发纺织品文物的修复、保存和包装材料,并着眼于推广应用。5与其他专业的研究面对21世纪的中国纺织品文物保护和科技考古,我们应该明确我们的目标:我们是地球上生产纺织品和使用纺织品最多的国家,我们有着最为丰富的纺织品与服饰的文物资源,在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历史上,纺织品一定会成为一个重要门类,我们的任务就是对这些纺织品的鉴定、研究和保护。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们不仅需要规划我们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一支专业的学术队伍,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两个层面上设置合理的机构和人员。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十一·五”规划期间文物科研规划的布局,在纺织品保护领域内无疑应该有一个国家级的专业基地,成为这一领域内的核心,同时与其它合适的、专项的文物保护机构一起形成一个研究的框架,我非常希望中国纺织品鉴定保护中心能担当起这一核心的角色来。这个中心虽然以纺织品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的直接研究和实践为主,但必须与科研院校相联系,必须与若干个生产厂家相联系。由于纺织业目前的状况,已几乎没有专业的纺织科研机构从事基础研究,主要的科研力量是曾经有着纺织科学背景或是文物保护背景的院校。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无疑就是上海的东华大学,它最早称为华东纺织工学院,曾改名为中国纺织大学。它是国内最早招收纺织科技史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大学,目前在纺织学院有着独立的中国古代纺织工程学科博士点,目前招收中国传统纺织技术、古代纺织品分析与保护技术、传统纺织科技与艺术的现代应用研究的工学硕士,以及中国传统纺织技术、古代纺织品分析与保护技术和纺织衣装传统科技艺术加工的工学博士,同时还在服装学院中招收服饰史论等方向的硕士和博士生。浙江理工大学是另一个培养纺织科技史和纺织品文物保护方向硕士的大学,原为浙江丝绸工学院,有着全国最早招生丝绸科技史的硕士点,后来的方向改为传统纺织品的发掘与工艺现代化研究,现在又在功能高分子材料下增加了丝绸文物保护材料一个方向。除此以外,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的文物保护专业也曾对纺织品保护技术感兴趣,其中有部分学生以丝织品保护作为他们的毕业论文。清华大学、苏州大学也对于纺织科技史或传统工艺较感兴趣,也有部分教师和学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由于学校的面较广,应该在不同院校中培养不同背景、不同兴趣、不同方向的硕士和博士,并进行不同方向的学科研究,其中应该包括纺织科技史、纺织品文物保护、纺织艺术史、以及纺织传统工艺的保存等。虽然纺织品文物保护的应用面不会很广,但其研究也应该与生产厂家相结合,需要形成一定的产品,甚至形成一定的产业。特别是在纺织品文物修复材料、加固助剂、保存的材料和设备装置等,有些材料也可以同时推广到其它的有机类文物保护领域中去。纺织品文物保护的最后一道是技术推广。这一成果的应用主要是在纺织品文物保护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