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者旨于剑_第1页
越王者旨于剑_第2页
越王者旨于剑_第3页
越王者旨于剑_第4页
越王者旨于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越王者旨于剑

最近,在上海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杭州钢铁集团在上海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地从国外救出了失去的国库越王的剑,并要求他回归越南的故乡。越王者旨於睗剑,铜质,全长52.4厘米。剑作斜宽从厚格式,中脊起线,两从斜弧,双刃呈弧形于近锋处收狭。圆盘形剑首,圆茎上有两凸箍,箍饰变形兽面纹,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共八字:字口间镶嵌有绿松石,现有部分脱落,脱落处地纹上显出红色粘接材料痕迹(彩色插页壹;图一、二)。此剑保存情况极佳,全剑完整无缺,剑身呈金黄色光泽,毫无锈蚀,磨砺光洁,刃锋犀利,寒气逼人。不仅附属的漆剑鞘完整如新,乌黑光亮,而且剑茎上的丝质缠缑也保存较好。集如此诸多特点于一身,在出土或传世的吴、越王剑中,是绝无仅有的。越王者旨於睗,也就是《史记》记载的越王句践之子鼫與,经各家考证已成定论。“者旨”读为“诸稽”,是越王的氏,“於睗”是名。《越绝书》作“與夷”,乃“於睗”的同音通假字。《吴越春秋》作“興夷”,“興”系“舆”的讹字。至于《史记》写作“鼫與”,则是以中原音记“诸稽於睗”的急读音之故。而《竹书纪年》作“鹿郢”,“鹿”实为“鼫”之讹字,“郢”则与“於”、“與”的古音相近缘故。根据《竹书纪年》记载,越王者旨於睗在位时间仅六年(前464~前459年),尽管其在位时间不长,但出土及传世的越王者旨於睗兵器却不在少数。仅以青铜剑而言,已知有7件,除1件收藏单位尚不明外,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荆州地区博物馆各藏1件;台湾高雄某氏及香港某氏各藏1件(后者已断成数截),加上浙博新藏这1件,已有8件之多,其数量仅次于越王州句剑。从中也可以看出者旨於睗为王时的越国国力及冶铸规模和水平。《庄子·刻意篇》:“夫有干、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甚至连使用也于心不忍,可见其珍贵至极。吴越青铜剑之所以名贵,除了选用原材料之精,所谓“吴、粤(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考工记》)外,主要是当时吴越地区的冶铸技术远远超过中原诸国。出土文物证明了古书记载并非虚语。浙江省博物馆新入藏的这件越王者旨於睗剑,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冶铸技术水平达到高峰的一个典范。越王者旨於睗剑,香港市肆发现。铭文铸于剑格两面。字为双钩,范铸极精。双钩内填红色,空地处镶嵌绿松石。字划完整,未有任何损坏。剑茎上有半圆之木片填地,其上缠有丝编织之缑,虽有局部腐朽,然大体可见其制度。传世越王剑中缠缑者,仅此一件。茎有箍二周,其上纹饰极其精工,延伸两边,此盖陶范不能为,知其乃失蜡法所铸。剑体宽阔,前端稍收,乃越剑之常制。尤其珍贵者,剑体未有绿锈腐蚀,大部光亮如新,青铜质地未有任何改变。虽前端有黑色附着物,但清除容易。距今二千四百余年左右之剑,仍能光亮湛然,在已发现千件古剑中,难能有一件与之相匹,此乃剑中之极品,稀世之珍宝。者旨於睗即越王勾践之子鼫与,学术界早有定论。其人残损之剑,本世纪曾发现过二件,但质地或松蚀,或脱胎,字划及剑刃损伤甚多,绝不能与此相比,但也列为一级藏品。本剑的金属质地之完好,已超过湖北发现的越王勾践剑。勾践剑表面有浅薄之腐蚀层,两者相比,差异立显。此剑附有漆鞘,表面光洁如新,而且有平行之密棱,是越国王室的髹漆工艺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整体来看,质地崭新,有缑,有鞘,此其胜于越王勾践剑者。因而,此者旨於睗剑与越王勾践剑,可并列为越剑之双绝,而为国家之重宝。承浙江省博物馆之邀,我得有机会观察新入藏的越王者旨於睗剑。这柄剑铸工精绝,保存良好,令人叹为观止。实在是罕见的珍品。越王者旨於睗剑,前此已著录过7件,大多数有锈,甚或残断,不能与浙博这件相比。保存情况近似的,只有1986年在湖北江陵官坪9号墓出土的1件。试相对照,可以使我们对这种越王剑有更多的了解。据发掘简报,官坪9号墓系战国中期楚墓。所出越王者旨於睗剑存有剑鞘,可惜未附图形,不能和浙博剑的鞘比较。官坪剑的形制,总的说同浙博剑近似,只是浙博剑通长52.4厘米,官坪剑则为65厘米,要更长大一些。两柄剑的茎、首彼此相像。茎部都是实心的,近首处渐粗,呈喇叭形。在茎上均有两道突起的箍,浙博剑箍上饰很细的夔纹,官坪剑箍上为四道凸棱。首部都作圆盘状,饰同心圆环,浙博剑五道,官坪剑七道。官坪剑茎近首处可见用木片包夹,成为圆形。箍间均用丝绳缠裹,与箍相平。浙博剑也是这样,据云在丝绳下衬有木片。不过,两剑丝绳即缠缑的缠绕方式有所不同。官坪剑是一层平绕,一层交叉,彼此交替;浙博剑是多层平绕,未见有明显交叉之处。两柄剑的格部形状一致,都铸有阳文鸟书“越王者旨於睗”等字。字间皆嵌以绿松石。官坪剑铭拓本可看《湖北出土商周文字辑证》《吴越徐舒金文集释》,字的结构与浙博剑相同,其“旨”字附有鸟形。这不同于30年代安徽寿县发现的一件。剑身的形制,两剑相同,但浙博剑表面平素光滑,官坪剑则据云“有丝”。由此可见,两柄越王者旨於睗剑相当接近(已著录的其他这种剑也是这样),然而又有差异,互不雷同,均为当时工师匠心独运的成果。吴越名剑,恐怕都是如此。越王者旨於睗剑同大家熟悉的越王句践剑、越王州句剑属于同一类型,其特点是圆茎,宽格,两刃近锋处内收呈弧线形。传世的越王之子句践剑,作于句践之父允常在位时,较此要原始一些。《竹书纪年》、《史记》、《越绝书》等所载春秋末至战国时楚威王灭越之间越世系为:允常句践(菼执)朱句(翁)翳(不扬)诸咎(诸咎粤滑)孚错枝无彊曹锦炎先生近日讨论越王嗣不光剑,以为属于翳即不扬。这如果不错,对越王剑的型式演变有很关键的意义。不光的剑大多数是窄格的,剑身轮廓也与句践等剑有异。越王嗣不光剑当作于朱(州)句之世,这样,越王剑由宽格类型转向窄格类型就发生在朱句晚年。这个问题尚可进一步研究。无论如何,越王者旨於睗剑从型式看,不会属于过去推想的诸咎粤滑,定为鼫与是恰当的。句践的剑,若把越王之子句践剑计算在内,已见3件;鼫与、朱句的剑,数量更多。鼫与在位六年,不寿在位十年,奇怪的是不寿的剑迄未确定,或者还不曾发现。从类型学观点推断,他的剑也应该是圆茎宽格的,有待今后的发现和探究。春秋战国时期征战频繁,各诸侯国都需要铸造大量的、各种形式的兵器。吴越之地水多陆少,它与北方大面积的土地不同,地形决定吴越之间作战不能用车战的形式。吴越之人长于泅水、习于乘舟而又健步善走,因此,使用的兵器以短柄剑为主。春秋晚期吴越的铸剑技术已达到高峰时期,这与吴越的铜和锡品质的优良直接有关,《考工记》载“燕之角、荆之干、妢胡之笴、吴粤(越)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出土和传世的越王剑发现很多,但确知越王之名并能考查出哪一代越王的剑就比较少,据目前所知,具有越王之名的有勾践、者旨於睗、丌北古、州勾等。越王勾践剑仅见一件,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越王者旨於睗剑有5件,1986年湖北江陵官坪楚墓出土1件,上海博物馆藏2件,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各藏1件。者旨於睗是勾践之子,在位于公元前464~前459年,是史籍中名鼫与的剑,这一说法是马承源先生在60年代初所首创,并已得到学术界的公认和运用。越王丌北古剑有2件,1987年安徽安庆市出土1件,上海博物馆藏1件。丌北古即越王盲姑,为勾践之孙。越王州勾剑有13件,1973年湖北江陵藤店、1980年湖北归秭香溪镇、1981年湖南益阳、1987年湖北荆门子陵岗各出土1件。此外上海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台北古越阁、美国哈佛大学福格博物馆、法国巴黎Cernuschi博物馆和瑞典私人各收藏1件。州勾即朱句,是勾践的重孙。最近浙江省博物馆得到了1件越王者旨於睗剑,我有机会见到了实物,觉得它是者旨於睗剑中最好的,其余5件都有不同程度的氧化和缺损,而此剑几乎保持了当年的原貌,表面没有被腐蚀痕迹,这是越国高水平的产物,是极为罕见的珍品。剑格正背面有铭文,正面是“戉王王戉”,背面是“者旨於睗”,共8字,皆双钩鸟书,清晰可辨,有无数块经打磨过的绿松石镶嵌其间,此外还有红色的填嵌物,这种填嵌物略低于剑的表层,属初次发现,需经科学分析后,方能知其为何物。此剑至今能保存很多的红色填嵌物也属少见。战国时期出土的青铜剑甚多,在剑茎上应该都有缑,但多数朽蚀无存,此柄者旨於睗剑的圆茎有两道凸起的箍,空间有填嵌物,在填嵌物上再缠缑,一般填嵌物多为圆形薄木片,此剑似为织物之类,与众不同,由于保存完好,至今我们尚能见到当时缠缑的样子。这件剑出土时是插在剑鞘内的,相当密合。剑鞘是用两块木片,中间有与剑相对应的凹槽,剑鞘外表用丝缠好后再髹黑漆,保存很完整。在越王有名的二十几件剑中,只有越王勾践剑和江陵藤店出土的越王州勾剑有漆鞘。此剑之鞘无璏,当时佩剑是插入腰带之内的,曾侯乙墓编钟钟虞的角上有青铜人,其所佩之剑也是插入右面腰带内的。这是越王者旨於睗的自用剑,铸造特别精致,剑体磨砺光滑,刃部极薄,异常锋利,反映了吴越青铜兵器铸造技术的高超。这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宝剑。此件越王者旨於睗剑经过2500年漫长的时间,又从境外重新回到了故里,成为浙江省博物馆的藏品,真是不幸中之大幸。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夫差自杀,句践受命为诸侯伯,霸业达到顶峰,逞雄不到十年,给后人留下剑师为他精制绝伦的一把宝剑。句践死,被史书称为鹿郢,本名者旨於睗的儿子即位。在位六年中,冶师为他铸造过著名的、可惜已不传世的错金甬钟,也为他精铸了一批宝剑,其中留至今日最完整的一把,虽曾背井离乡、长眠地下,又复漂泊异土,但昔日蒙辱的故国,今已非昔,这一於睗剑终于回到被他的后裔解放了的越土,重现光彩。於睗剑与江陵望山一号墓出土的句践剑不同,后者以剑身上美丽而富神韵的菱格纹、鸟篆刻铭和碧玉般的玻璃珠饰令人神往,而於睗剑则以完整无损,金光闪烁,铭文铸于剑格,笔锋犀利而又泠泠然为胜。铭文缝隙镶嵌绿松石,薄似蝉翼,真似神工鬼削。剑刃已非新口,但砺痕尚隐约可见;剑身脊从虽经磨砺,金黄熠熠夺目,而锋、锷、刃线依旧,青黛漆锈尚存,寒光犹蓄。此剑铸于2450年前,历经沧桑,已无从探述,或曾奉于高阁,或眠于地下,神剑无言,任人遐想,其中点滴,惟赖臆绎,是真是谬,尚有待于贤明。於睗剑风尚与句践夫差一代所尚迥异,铭文移至剑格,锲错让位于精铸;使当时已名扬四海的吴越金锡,更增奥彩。鹿郢之剑,铸于越通中原、句践霸伯诸侯、迁都琅玡之后;时值晋国侯马铸铜遗址中晚期之交;遗址所见鉴模纹样极细,“毫米可填斜线三根,或圆点四枚,构图严谨,技艺精湛”。越国称霸后,与中原交往频繁,齐鲁与晋赵争战不断;灵犀相通,技艺互染,瓯冶、干匠、越师,从中得到启发,当可想见,根据是否充分,尚有待于证实。於睗剑使用时和随葬后,受到腐殖质作用氧化反应,产物沉积,形成以氧化锡为主成分的灰黑保护膜,这是锷、锋处青黛锈层尚存的来源。剑身锈膜,经过打磨,恢复了合金原色,其成分虽尚待化验,但从色泽估计,含锡当在16~18%之间,所用铜锡质纯,少铅无铁,几经精炼脱气,表面光洁无瑕,得以辉煌闪烁,与漆鞘交相辉映,反映出吴越的灿烂文明。於睗、盲姑、朱句几代风流名剑,漂泊他乡,於睗此剑,更流落于香港,幸遇知音,提挈归来,先于失土,早归故乡,后裔有情,重登殿堂,瞻仰永享,故主有知,怎能不涕零叩揖于九重云上。吴越青铜兵器的科技水平,早在《周礼·考工记》中即有很高的评价:“吴粤(越)之剑,……迁乎其地而弗能为良。”《越绝书》中更将越王句践五件宝剑的制作传为神助,并且价值连城。从现有出土的著名吴越铜兵器来看,其合金技术,剑格、剑箍和剑首的成形技术,表面装饰技术,剑身磨削技术等等,确实包含丰富的科学技术内涵,有待揭示和认识。这次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越王者旨於睗剑,完好无损,制作水平极高。经粗略考察,这柄铜剑至少有下列几个饶有兴趣的技术问题,有待研究。一、一般来说,带有精细铭文或纹饰的剑格、剑箍和剑首,与剑身是分次铸造而成,亦即先铸剑身,同时铸出一段外径较小的剑茎,再另外制出有剑格、剑箍、剑首(有的剑首尚须单独制范另行铸接)和剑茎的对分外范,将其合于剑身(格部)及外径较小的剑茎之外,第二次浇铸铜液,形成整体的剑格、剑箍、剑首和剑茎,并使之与剑身铸合成一体(图三)。由于这柄剑铸造水平很高,肉眼很难查觉铸痕,需作X射线透视方可明了其制作工艺。二、两个剑箍满布各向均有突起的纤细纹饰,却只在沿剑茎水平分范的方向有一极细的连贯范线。若按当时通行的组合块范法成形,对分的块范是无法从剑箍模上脱出的。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剑箍范是如何制作的?一种可能是剑箍范先从不带纹饰的剑箍模上脱出以后,再用特制的工具在范腔上刻出细窄的凹槽,合范后浇注铜液,铸成突起的纤细纹饰。然而工匠必须有十分高超娴熟类似内雕的技艺。同时范料必须具备良好的雕刻性能,以及良好的铸造充型性能方可实现。另一种可能是应用了焚失法铸造技术(参见《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1994年第2期拙著《中国古代失蜡铸造起源问题的思考》),即先用木材一类可焚烧的材料雕刻出对半分范的、各向均有突起纤细纹饰的剑箍木模(若与剑格、剑茎和剑首一体铸出,则木模也制出这些部分),在模上制对分外范,外范干燥后,将外范连同木模入窑烘焙,木模燃成灰烬,吹去灰烬,可得各向均有纤细纹饰的外范(若用蜡模,则外范不须对分,因为蜡料受热后可自行由浇口流出)。木模的灰烬须依靠人工除去,所以必须分范。这柄剑的剑箍究竟应用了上述何种技术,有待详细考察。三、剑的中脊呈一条笔直的线条直至锋尖;剑从与两锷面的交线左右十分对称,且始终与锷线平行;剑身从中脊向从部与锷面交线处作光滑的弧形凹面过渡,并且左右两个弧形凹面相当规整匀称(图四)。这种磨削水平反映出制剑工匠掌握了极为高超的磨剑技艺,并且设计了一套相当有效的夹具和工具,否则无法磨出如此出色的剑身。这套磨剑用的工夹具颇值得研究。四、青铜器上镶嵌绿松石,虽然在二里头文化时期已出现,然而先秦时期采用了何种粘结剂使绿松石一类镶嵌物不至于脱落,尚无翔实研究。这柄剑的格上不仅残留有绿松石,并且残留有罕见的浅土红色物质,这种物质究竟是否粘结剂,它由哪些材料组成,亦是很有研究价值的资料。五、由于剑的表面几乎无锈蚀,肉眼即可估计铜剑的锡含量。从其成色近于黄白估计,其含锡量相当高,约达15%。若能对剑身及剑茎分别作合金成分及金相组织检测,无疑对于剑的材料、制作工艺及其水平,可以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越王者旨於睗剑为中国冶铸史、金属工艺史以及兵器技术史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是毋庸置疑的。最近,浙江省博物馆自香港购得一件有越王者旨於睗铭文的铜剑及其剑鞘。并于11月下旬专程将剑鞘由杭州送湖北省博物馆进行文物保护,并请我们进行分析研究。这件越王者旨於睗剑的剑鞘,我们在进行保护之前作了初步观察。剑鞘近末端处已断裂,且两半边已裂开为两块。从断裂处看,可以确知其系木胎制成,并非夹纻胎。它由两块薄木片分别制作后粘合而成,即鞘内依剑身的形制与大小尺寸挖制成形,使剑身紧凑地套入鞘内。剑鞘外形为上宽下窄,从鞘口至31.4厘米处弧形内收。上部断面为扁棱形,鞘口扁棱形并微内凹,下部断面呈扁圆形。剑鞘通长44.3、上宽4.8、下宽3.5厘米。木片的厚度不尽相同,边沿仅厚0.1、中部厚0.5厘米(图五、六)。木胎制作后,两薄木片相粘合,然后在剑鞘外每距0.21厘米处用丝线缠缚一道,进行加固,最后于鞘外髹以黑漆。迄今发表的越王句践、越王之子句践、者旨於睗、盲姑、州句和越王等有铭文记载的铜剑已有24件,加上这件越王者旨於睗剑就达25件之多了。其中传世的越王剑,均无附剑鞘,而考古发现的越王剑,已发表的附有剑鞘的也只有2件。1件是1965年冬在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的越王句践剑,出土时插于黑漆剑鞘里。这件越王句践剑为圆茎空心,广格,格的两面分别镶嵌蓝琉璃与绿松石花纹,剑身满饰黑色菱形纹,近格处有两行八字鸟篆铭文:“越王句践自作用剑。”保存非常完好,且刃薄而锋,并具辉目光泽。通长55.6厘米。剑鞘也是由两半边薄木片制作后粘合而成,其形状与这件越王者旨於睗剑剑鞘基本相同,即鞘的上部断面作扁棱形,鞘口呈扁棱形并微内凹,下部呈扁圆形,末端有一凸榫作缚线用,通长48.7厘米。另1件是1973年湖北江陵藤店1号墓出土的越王州句剑,剑茎上有两道凸箍并满缠丝绳,剑身近格处有两行八字错金鸟书铭文:“越王州句自作用剑。”剑通长56.3厘米。并附有剑鞘,形制与越王句践剑的剑鞘基本相同,近末端处还缠有丝带,鞘通长47厘米。目前湖北出土的东周铜剑数以百计,例如1975年江陵雨台山发掘500余座楚墓,发现172件铜剑(4);江陵天星观1号楚墓出土33件铜剑(5)。从这些铜剑所保存较好的漆木鞘形制分析,可大致归纳为两个类型,其中绝大多数与上述两剑的形制相同,只是有的尚在漆木鞘外缠有丝带,另一类型也是由两半边薄木片制成,但不是粘合,而是鞘的两边有小圆孔以穿缠丝线。例如江陵望山1号墓边箱出土的1件铜剑的漆木鞘(6),鞘两边各有18个小圆孔以穿缠丝线,将鞘扎紧,鞘身与鞘口的断面均为扁圆形,近鞘口处还有浮雕的变形兽面纹等图案,通长46.1厘米。从上所述,这件越王者旨於睗剑的漆木剑鞘,其形制与制作方法,不仅与过去湖北江陵发现的越王句践剑、越王州句剑的剑鞘相同,而且同属于东周时期楚墓中最常见的漆木剑鞘形制。其木质与东周楚墓出土的木质相似,并非现代仿制品。再从剑鞘断裂处实测可知,剑尖距鞘末端长1.4厘米。而越王句践剑的剑鞘通长比剑身长1.4厘米,越王州句剑鞘则长出剑身1厘米,可见当时的剑鞘一般比剑身长1~1.4厘米左右。从这点分析,这件越王者旨於睗剑的剑鞘,也不可能是其他铜剑的剑鞘。者旨於睗越王剑剑柄上所缠裹的纺织品经目测和手感可判断为丝质,又分为两类。一是丝带,已呈黑色,带宽约2毫米,松散地卷绕在整个剑柄之上,虽有几处断头,但保存状况还是非常好,丝带仍富有弹性。从卷绕的圈数可以推测丝带的长度,丝带共卷绕约40圈,以剑柄平均直径为1.5厘米计,丝带长度约为190厘米;在靠剑柄顶端约宽2.5厘米处,用高倍放大镜可发现在丝带之下还裹有数层平纹丝织品。通过仔细观察,可以推测其缠裹方法是:在剑柄的顶端先有宽约2厘米的木圈垫底,木圈外由宽约2.5厘米的数层丝织品包缠,同时将丝带的一头压住,然后再将丝带绕在丝织品之外,而在剑柄的其余部分则是丝带的直接缠绕,剑柄之上尚能看到丝带的印痕。丝织品和越王剑相伴共处出土,这还是首例。由此我们可以判断这些丝织品是目前所知唯一的越国生产的丝织品,在中国丝绸史研究上具有极大的学术价值。史载越王句践曾卧薪尝胆,“省赋敛,劝农桑”,并“身自耕作,夫人自织”(《越绝书》、《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在民间亦有“西施浣纱”故事的流传,可知当时越国的蚕桑丝绸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而这次越国丝织品的发现,正是对文献资料的印证,同时也填补了浙江自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距今4750年前的丝线、丝带与绢片之后到南宋近四千年间无任何丝绸文物出土的空白。从出土的丝绸实物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当时越国的蚕桑丝绸生产技术水平。丝织品上所用丝线极细而平滑,用普通放大镜已不能看清其组织结构,推测这是由极为纤细的蚕丝制成。从后世文献如《吴都赋》、《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