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宋明墓出土丝织品考述_第1页
福州宋明墓出土丝织品考述_第2页
福州宋明墓出土丝织品考述_第3页
福州宋明墓出土丝织品考述_第4页
福州宋明墓出土丝织品考述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州宋明墓出土丝织品考述

“海上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航线之一,也是中国和外国之间的海上航线。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往外输出贸易商品主要为丝绸、瓷器、茶叶等大宗商品,而贸易换回的物品主要是香料、花草及一些供宫廷赏玩的奇珍异宝,故通常人们也把“海上丝绸之路”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福州港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福建省著名的四大海港(福州港、泉州港、漳州港、厦门港)之一,也是中国古老的天然良港之一,因此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对外贸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分布在中国漫长海岸线上的蓬莱、扬州、宁波、泉州、漳州、广州、北海等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一起,成为研究中国对外贸易、与世界多种文化交流融合等领域的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资源。本文拟就福州港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有关丝织品对外贸易这一层面,从考古发掘资料、文献记载等方面,加以论证,再现当时的贸易盛况。一、加量物的种类中国作为世界纺织品生产的大国,历史悠久。长期以来,苏、杭作为中国丝织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已经成为中国丝织品的代名词,但从近二十多年来,在福州地区宋、明古墓考古发掘出土的丰厚的随葬丝织品中,研究发现,这些出土的丝织品,质量上乘,品种丰富,制作工艺精湛,从实物和第一手资料的层面见证了除苏、杭之外的福州等东南沿海城市,当时也是主要的生产纺织品的城市。例证一:1975年10月,福建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在福州市第七中学(浮仓山)扩建操场的工地上出土发掘清理一座三合土结构的石圹墓,墓主人黄升是南宋宗室赵氏家族中的一名年轻贵妇,其父亲为福州宋代状元黄朴。共出土随葬品436件,其中丝织品服饰占354件(服饰201件,整匹丝织品及剩料153件),有袍、衣、背心、裤、裙、抹胸、围兜、巾、佩饰、香囊、荷包、被衾、粉扑、花边、丝绒、丝棉、整匹的丝织品剩料等。质地有罗、绫、绮、绢、纱、绉纱、缎等。这些丝织品,绝大部分保存完好,质地比较坚实。丝织品的纹样,除平素外,多为大小提花的折枝花卉纹,只有个别的为印花的花卉、动物纹等1。例证二:1986年8月,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在福州北郊茶园山一处工地,发掘清理一座宋端平二年(1235)夫妻合葬墓,共出土了各种珍贵丝织品400多件,品种有丝棉絮、帛、花绫群、对襟男女衣服、印花背心、麻布鞋、绣花钱包、宽袖袍、开裆裤、麻布等,十分丰富。这些纺织品色泽鲜艳,款式新颖多样,质地有罗、纱、丝、绫、绢、麻等,纹饰组织有素罗、提花罗,花饰主要有牡丹、芍药、月季、芙蓉、菊花,采用混金、描金、印金、贴金相结合的多种印花技术。这些丝织品除了墓中男女主人身上穿的之外,其他都是当时制作的新衣,捆扎好安放在棺木中随葬,出土时保持完好,没有破损现象,而且色彩依然鲜艳。宋端平二年出土的丝织品与黄升墓出土的丝织品,在品种、质地、工艺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处,充分证明了福州在宋代已是一个主要丝织品生产基地。例证三:1980年9月,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在福州西禅寺附近发掘了明代户部尚书马森墓。它是一座三圹并列的明墓,其第二夫人陈妙祯墓圹完好,出土保存较为完好的各种衣物丝织品23件,品种有衣、袍、裙、补子等,质地有纱、罗、绢、紬、绫、缎、锦等七种,以绢、绫、缎、锦居多,有生织匹染,色织、刺绣,多数为提花丝织物。纹饰内容有云纹、水纹、葫芦纹、寿字纹等,表示“吉祥如意”“吉庆”“祝颂”等物和花卉,反映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善良的愿望。纹样气魄豪放,造型简练生动,构图千变万化,雅致细腻,布局严谨,色彩明快,富丽堂皇。从以上考古发掘的三座古墓(宋朝两座,明朝一座)中整理出土的丝织品来看:其一,数量多。三座古墓共出土各种珍贵丝织品700多件,这在福建考古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也较为少见。如此多的丝织品出土,见证了宋至明代,福州已有大规模生产丝织品的工场和作坊,其手工业已成为当时重要支柱产业。其二,品种多。三座古墓中出土的丝织品品种涵盖上层贵族日常生活服饰衣着,以及他们平时生活用品,且选料考究,基本上都是为了满足贵族阶层的需求享用而量身制作。由此看来,当时丝织品作为高档品,一般百姓是没有这福份享用的,即使畅销海外,也是为了满足贵族阶层的需求。其三,工艺精。所用的丝织材料较为名贵,制作样式讲究,涂金、印金、贴金、描金、彩绘、刺绣已在服装缀饰上广泛应用。能生产出如在黄升墓中出土的重量仅16.7克的纱罗背心,和在宋端平二年墓出土的纱罗对襟女上衣,这与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所说的福州宋代能生产出“举之若无,裁之为衣,真若烟雾”的丝织品记载相印证。这种衣物轻薄如蝉翼,可与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蝉衣相媲美。代表中国古代织罗技术最高峰的四经绞罗技术,现早已失传,成为纺织界解开该技术的历史之谜。值得欣喜的是在这两座宋墓中挖掘出土了四经绞罗丝织品,成为揭开这一历史谜团的珍贵实物资料。“而这些出土丝织品在继承传统的技法基础上,创造了新产品,如:二经绞花罗、三经绞花罗以及绉纱的制造技术,代表了宋代纺织技术工艺的新成就,足见宋、元、明时期,福州与蜀地、江浙同为全国丝绸纺织中心。”1为此,第一手考古资料和出土实物,有力地见证了福州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古港城市,是古代丝绸畅销国外的重要生产基地。二、唐、代以来,福建是一个重要的对外贸易机构,福州港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古港之一,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占有重要一页。自古以来,闽越人就“习于水斗,善于用舟”2。凭借着濒临台湾海峡的独特地域优势,不断发展海外贸易,使福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汉代福州港称为东冶港。《后汉书》记载:“建初八年(83),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至今遂为常路。”3说明东汉时,东冶与中南半岛已经开辟了定期航线,成为当时东南海运的枢纽和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并与日本澶洲开辟有海上交通航线。唐末五代,王审知治闽期间开辟甘棠港,致力发展海外贸易,与高丽、日本、东南亚各国已有贸易往来。福州已成为“闽越都会,东南重镇”4,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的港口城市和经济文化中心,并与广州、扬州并列为唐代三大贸易港口5。晚唐诗人薛能《送福建李大夫》诗也称颂福州对外贸易之盛况:“洛州良牧师瓯闽,曾是西垣作谏臣。红旆已胜前尹正,尺书犹带旧丝纶。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行过小藩应大笑,只知夸近不知贫。”5“船到城添外国人”则是对福州舶船辐辏、外商云集、交易繁盛情景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有唐一代福州对外贸易长盛不衰。宋元时期,福州已成为当时“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丝绸的主要生产地之一,福州港已呈现出“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重要对外贸易港口城市繁荣景象。中外商泊来福州港贸易连绵不绝,因此诗人曾用“南来海舶浮云涛,上有游子千金豪”5和“海舶千艘浪,潮田万顷秋”6之句,来形容福州海外贸易的盛况。明代福州是全国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造船工艺先进,装备精良,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所造的“福船”以坚固著称,既用于航海交通,也用于海上作战。福州的太平港成为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出发地。从航海线路看,北上航线:从福州港出发,经东海海域到达日本、新罗、高丽等国。南下航线:从福州港出发,经南海海域可到达占城、三佛齐、印度、大食等国。从福州港在中国“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所设立的管理机构看:唐武德四年(621)置泉州都督府(福州在隋和唐初称为泉州);唐景福二年(893)在闽安镇设税课司,负责来往福州港对外贸易的课税业务;唐光华元年(898),王审知被授予福建威武军节度使,开辟甘棠港;唐、五代时期还分别设立榷货务、市舶司、鸿胪寺丞等管理海外贸易的专门机构。这些管理海外贸易机构的设立,充分证明福州港在唐、五代时期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港口,也同时奠定了宋、元以后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格局,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明成化十年(1474)把宋元时期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原设在泉州),移置福州,从此福州港取代了泉州港,迎来了对外贸易又一鼎盛时期。同时福州港又地处闽江下游,控扼台湾海峡,地理位置重要,是“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东南福地的控海咽喉。故为了保证福州丝绸对外贸易顺利进行,早在宋代,针对福州丝绸业的发展,在当时的中央机构中,有两个掌管皇族内务,同时又与外贸有关系的机关,一个叫“西外宗正司”,一个叫“南外宗正司”。南宋初年这两个机构全都迁移到福建。“西外宗正司”设在福州,“南外宗正司”设在泉州。到了明代,闽商(包括福州商人)就常运生丝到吕宋去。徐光启的《海防迂说》:“我边海亦真实戒严,无敢通倭者;即有之,亦渺小商贩,不足给其国用。于是有西洋番舶者,市我湖丝诸物,走诸国贸易;若吕宋者,其大都会也。而我闽、浙、直商人,乃皆走吕宋诸国;倭所欲得于我者,悉转市之吕宋诸国矣。”7根据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九月初四日,福州海关给琉球使臣马维章携带回国的货物免税清单上,记载的货物品名中涉及到丝织品的有:土丝720斤、中绸2270匹、中绉纱385匹、中绫74匹、中缎278匹、土绢30匹、湖锦20斤、缎腰带10条、棉纱带110斤、蚕绸37匹8,还有一些瓷器、纸张等物品就不一一列举。此时,中国的丝织品已在国外成为“最赚钱和最畅销的货物”。在墨西哥城,中国丝绸在“漂亮的圣阿古斯丁大街上销售”5。在秘鲁,“东方的货物,充满了利马的商店。”5。利马的“商人大街”上有40家出售中国丝绸等货物的大商店,有些店主的资本超过百万比索5。中国丝绸不仅在墨西哥和秘鲁出售,而且“沿着南美海岸,无处不有中国丝绸的踪迹”5。足见丝织品已成为福州对外贸易中备受异国青睐的贸易商品,在福州港“海上丝绸之路”贸易中,一直是占据重要的位置。三、明代福州市的丝织品世界大航海时代的伟大先行者——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奉明成祖之命,从1405~1433年,先后七次率领庞大的中国船队,“以勇于探索的精神与坚韧不拔的毅力,冲破艰难险阻,踏碎惊涛骇浪,纵横驰骋在浩缈无垠的大洋上,共同缔造了一个亘古未有而持续200余年的世界大航海新时代”9,足迹遍及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每次出海前都在福州太平港驻泊伺风,等待北风起时,扬帆出五虎门开洋。明王应山《闽都记》说,当郑和在长乐太平港驻泊时,长乐十洋街“贸易如云”10。位于长乐郑和纪念馆内的《天妃灵应之记》碑写道:“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满载着丝绸、陶瓷等物品,每到一地,或以贸易换取当地的物产,或以馈赠的形式,加深国与国之间的友谊。根据明代文献,将郑和所到的国家和地区、传出中国的丝绸列表如下(表一)。上表按郑和船队的航线排列,只有个别国家郑和未到。这就再一次证明郑和船队到达哪里,中国丝绸也就传播到哪里。而这次丝绸外传的规模之大,超过历史上的任何时期11。而这些丝织品中,虽然文献没有对其生产地作详细记载,但一定有产自福州的丝织品。其一:郑和下西洋每次都要从江苏刘家港航至福州太平港,驻泊伺风,扬帆出洋,人数达2.7万多,驻泊的时间最长达到10个月之久,驻泊期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补充物资,整装休整,而这些物资中丝绸是大宗商品,而福州当时已是重要的生产丝织品的产地。当时福州有一位名叫林洪的人将以往用五层的闽缎机改为4层,创制的新产品,名为“改机”12。由改进的织机织出来的丝织品,提花织物质地轻薄,纹饰简明,花地青白,织造简便。《闽书·风俗志》称省会纺织之利,“乃有改机之绢,衣丝”。按《明会典》卷一七九《记脏时估表》:纻丝,一匹,二百五十贯;纱,一匹,八十贯;绫,一匹,一百二十贯;改机与罗每匹俱,一百六十贯。改机之绢,能列入记脏时估表中,亦足见其畅销外地,其时价与罗同等,远在纱绫之上。而仅次于纻丝。亦足见在当时的丝织品中,改机绢颇为名贵7。改机的发明,可以看出明代福州纺织业的进步。《八闽通志》卷廿五又载《福州府帛之属》云:“绢绫缎纱罗,往年俱于苏杭售以充贡,近方有织者。”13且根据《闽书》记载:当时跟随郑和从征的福州军人有沈斗宝、董智、屠俊、庄辉、翟斌、姚政、张剪住、罗福生、孙瑛、谢拴住、严观、王通保、赵智、胡贵、陈连生、夏麟等7。他们一定会把当时备受中国贵族阶层和外国人所青睐的,堪称高档的贸易产品——丝绸,作为当时补充物质的主要品种进行采购,随船远航。其二:1980年9月,在福州西禅寺附近出土的明代户都尚书马森第二夫人陈妙祯墓的丝织品;以及2001年,在福州西洪路牛头山工地上出土一具明代棺木,死者为女性,身上穿着的棉衣和绸缎保存良好,充分证明了明代福州是丝织品的主要生产中心。还有现藏于鼓山涌泉寺内来自缅甸、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巴利文“贝叶经”,有明、清版本。这些“贝叶经”经过水沤、压干、修剪等处理,以代纸书写佛经,并深以颜色,不但字迹清晰,且不易褪色,还可防虫、防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贝叶经”每片之间都以产自福州的丝绸做成精致绸带将“贝叶经”一片片串联成册,精致美观,足见当时的福州丝织品已畅销海外,并已经打破了在服饰领域内使用,运用到文化、宗教领域中去。再如:现藏于鼓山涌泉寺内的《大藏经》的封面裱绫,为卷草纹绫,用的是内库旧藏零料,精美绝伦。其三:明代福州的丝织品,在宋、元丝织品业发展的基础上,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宋、元、明三朝均在福州设文绣局作为管理福州丝织业生产外销的专门机构。元诗人范梈,任明海道知事,有《闽州歌》,描写福州文绣局:“去年居作匠五千,耗费府藏犹烟云。”《元史·成宗记》二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