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统计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统计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统计学教学大纲_第4页
统计学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统计学》教学大纲学分:3.0,B1类学时:48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适用专业:会计学、管理学、经济学教材:《统计学》主编,孔锐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年;《统计学原理学习指导》,王卫星、范俊杰主编,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年。开课系部:经济管理学院会计系撰写人:范俊杰撰写时间:2010年7月审定人:王文华批准人:江涛涛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课程的性质:《统计学》(非统计专业)是全国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各专业均必须开设的核心课程。《统计学》就是用统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来研究国社会经济活动数量表现和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本课程是论述在社会经济范围内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和解释数据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的科学,这就决定了本课程的地位——经济和管理类各专业共同必修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对社会经济中的数量进行分析,能透过数字看现象本质;能读懂《经济年鉴》、《统计年鉴》等;学会用统计理论和方法写文章。教学的重点是指标的经济意义、数量分析方法的灵活应用。教学方法是启发式、讨论式,课堂讲授与上机实习相结合。与其他相关课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其他相关课程的基础。课程的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认识统计作为国民经济“三大核算”中的地位和作用,为今后学习各类专业统计打好基础;另一方面,统计学原理作为经济类管理课程的专业基础课,有着其他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求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掌握统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并具有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求学生懂得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统计的基本计算公式、计算方法及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为走向社会和学好其它管理类课程打好基础。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总论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从统计学的含义及产生与发展,了解什么是统计,以及统计总体与样本的概念与关系,统计学的应用领域。第一节什么是统计一、统计学的含义统计学是研究总体在一定条件下可变动的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的方法论学科;日常生活中的统计问题;统计的总体性;统计的数量性。二、统计的产生和发展统计的起源;统计学发展的历史;现代统计学的发展趋势。三、统计学的类型描述统计;推断统计;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的关系。第二节总体和样本一、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什么是统计总体;统计总体的特征;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统计总体的数量持征;什么是总体单位;总体单位的特征。标志和指标的概念及特点,区分统计指标与标志,并能在一个具体的统计研究中,指出总体、总体单位、标志、指标及结合实际举出一定范围内,相互间有一定联系的总体、总体单位、标志和指标。二、样本什么是样本;样本的数量特征;样本与总体的关系。第三节统计学的应用领域一、统计学与经济学统计方法是经济研究的基本手段之一;若干实例。二、统计学与经济管理宏观经济管理中统计学的应用,若干实例;企业经营管理中统计学的应用,若干实例。三、统计学的其他应用领域统计学在社会学中的应用;统计学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的应用;统计学在医学中的应用。本章重点、难点:统计学的含义,统计的总体性和数量性,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样本与总体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统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统计学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第二章统计数据的调查与整理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了解统计数据的意义以及统计数据的形成过程。明确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这两个阶段在整个统计工作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正确认识统计调查各种组织方式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能编制变量数列。熟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分类,掌握三种数值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应用条件上的区别,理解变异指标的作用并掌握标准差、离散系数的计算方法。第一节统计数据调查及其种类一、统计数据的概念二、统计数据的种类(一)按是否可以直接用数字表示,统计数据可以分为定性数据和定量数据(二)按是否经过加工处理,统计数据有原始数据和综合数据之分(三)按时间状况,统计数据可以分为截面数据和时序数据第二节统计数据的搜集一、统计数据搜集的意义统计调查的概念、统计调查的任务、统计调查与社会调查的区别、统计调查在整个统计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二、统计调查方案(一)确定调查目的(二)确定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三)确定调查项目(四)确定调查方式方法(五)确定调查时间(六)确定其他事项三、统计调查的方式(一)统计报表统计报表的意义、特点和局限性;统计报表的种类;统计报表的基础工作(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和统计信层、库);统计报表制度。(二)普查普查的意义、特点及其适用条件;普查工作的原则;快速普查。(三)重点调查重点调查的意义及其特点;重点调查的适用条件。(四)抽样调查统计调查中典型调查的意义、特点及适用条件。(五)典型调查抽样调查的意义、特点和作用。我国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统计数据的直接和间接获得。四、统计数据的质量统计误差;登记性误差;代表性误差第三节统计数据的整理一、统计整理的意义和步骤(一)统计整理的意义(二)统计整理的内容(三)统计整理的步骤

制定统计整理方案;对原始资料进行审核;数据处理;编制统计表或绘制统计图。二、统计整理的基本方法——统计分组统计分组的概念和作用;统计分组的原则(科学性原则、完备性原则、互斥性原则)。三、统计整理结果的基本表现形式——分布数列(一)分布数列的意义和构成分布数列的概念、作用和构成要素;分布数列的种类。(二)分布数列的种类品质分布数列、变量分布数列、单项式变量数列、组距式变量数列、等距数列、异距数列、组限、组距、组中值(三)变量数列组数和组限的确定(四)累积次数与累积频率四、统计表统计表的形式;编制统计表应注意的问题五、次数分布图和类型(一)次数分布图直方图、折线图、曲线图(二)次数分布图的类型1、钟型分布2、U型分布3、J型分布第三章统计指标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熟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分类,掌握三种数值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及其在应用条件上的区别,理解变异指标的作用并掌握标准差、离散系数的计算方法。—、总量指标(一)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总量指标的概念和作用;(二)总量指标的种类1、按反映总体内容不同,总量指标可以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2、按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总量指标可以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1、实物单位2、价值单位二、相对指标(一)相对指标的意义(二)相对指标在社会经济分析中的应用(三)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应注意的问题(四)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异同:总量指标所含的共性成分教多,个性成分较少;相对指标所含的共性成分教少,个性成分较多。或者说:总量指标提供的总体水平或平均水平的信息量可能大一些,而相对指标提供的个体特征和个体水平的信息量可能大一些。三、平均指标(一)平均指标的意义平均指标的概念和作用;平均指标的特点。(二)平均指标的种类及其计算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的概念、计算和适用条件;位置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作用和适用条件。算术平均数的数学性质。(三)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四)平均指标代表性的测定——变异指标变异指标的作用;全距、平均差、方差、标准差、离散系数的概念、计算及其适用条件。方差和标准差的数学性质。(五)计算和应用平均指标应注意的问题本章重点、难点: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计划完成相对指标的计算;几种数值平均数的计算及适用条件;变异指标的概念;标准差和离散系数的计算。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和掌握动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会运用指标分析法和成份分析法揭示事物动态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熟练掌握各种动态分析指标的计算,能对时间序列的成份进行分解和阐述;第一节时间序列及分析方法慨述一、时间序列的意义二、动恋序列的种类(一)总量指标时间序列(二)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时间序列三、时间序列的编制原则四、时间序列的常用分析方法(一)时间序列的指标分析方法(二)时间序列的成份分析方法第二节时间序列指标分析法时间序列的水平分析指标发展水平发展水平的概念、期初水平与期末水平、报告期水平和基期水平(二)平均发展水平平均发展水平的概念;现象总量水平的平均(时期水平的平均和时点水平的平均);现象相对水平的平均和平均水平的平均。(三)增减量和平均增减量二、速度分析指标(一)发展速度和增减速度发展速度的意义和计算;增减速度的意义和计算(二)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减速度平均发展速度的意义和计算;平均增减速度的意义和计算;应用平均发展速度指标应注意的问题。第三节时间序列成份分析法一、时间序列的分解与组合(一)时间序列的组成成份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不规则变动。(二)时间序列的组合模式加法模型、乘法模型。二、长期趋势的测定和分析(一)研究长期趋势的目的和意义(二)测定长期趋势的基本方法平均法;最小二乘法。本章重点、难点:平均发展水平的意义及其计算;发展速度的意义及其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意义及其计算;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法和方程式法的不同特点;时间序列长期趋势的测定和分析。第五章统计指数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统计指数的概念,掌握并应用总指数的编制方法测定(分析)影响总量指标及总平均指标变动的两因素的影响作用、程度。综合评价的意义及有关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第一节统计指数的概念、作用和种类一、统计指数的概念一般地讲,凡是表明社会现象变动的相对指标都叫指数;严格地讲,统计指数则是一种特殊的相对指标,是用来表明不能直接加总的各要素所构成的复杂现象总体变动的相对指标。狭义指数具有综合性和平均性两个特点。二、统计指数的作用统计指数是动态分析的深入和发展,是统计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其具体作用:综合反映复杂现象总体变动的方向和程度;用指标体系对现象的变动进行因素分析;编制指数数列,反映现象变化的长期趋势。三、统计指数的种类:个体指数与总指数;数量指标指数与质量指标指数;环比指数与定基指数;静态指数与动态指数。第二节总指数的计算一、综合法指数(一)数量指标综合法指数:(二)质量指标综合法指数:二、平均法指数(一)作为综合法指数变形的平均法指数加权算术平均法指数:加权调和平均数指数:(二)采用固定权数的平均法指数四、实际经济生活的几种重要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生产指数第三节指数体系与因素分析一、指数体系的概念和作用指数体系的概念;指数体系舶作用。二、现象总量变动的因素分析(一)现象总量变动的两因素分析(二)现象总量变动的多因素分析三、总平均指标变动的影响因素分析本章重点、难点:综合指标的编制及应用指标体系对总量指标和平均指标进行因素分析。第六章抽样调查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抽样调查的意义和一般步骤,掌握从总体中随机抽取样本并用样本信息估计总体参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抽样调查的意义了解:抽样调查的概念、特点和适用范围。(二)抽样调查的概念及理论依据了解:总体和样本、全及指标和抽样指标的概念、内容、抽样调查方法和样本可能数目。理解:抽样调查的理论基础——大数法则的意义。(三)抽样平均误差了解;抽样误差的概念,影响抽样误差的三大因素,抽样平均误差的意义。掌握:抽样平均误差的计算方法。应用:在重复和不重要抽样条件下的样本平均误差和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方法。(四)全及指标的推断了解:抽样极限误差、抽样可信程度的概念。掌握: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方法。(五)抽样方案的设计了解:抽样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五种抽样方法的概念及计算方式。(六)必要抽样单位数的确定了解:确定抽样单位数的意义、原则、依据。掌握:抽样单位数的计算公式及方法。本章重点、难点:抽样调查的意义和一般步骤;抽样误差的概念;简单随机抽样的抽样平均误差和抽样极限误差的计算;简单随机抽样的总体均值和成数的区间估计及其抽样数目的确定。第七章相关与回归分析教学目的与要求:现实世界中,变量之间有函数关系和相关关系的区别,且相关关系更具普遍性。回归分析是分析和处理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一种数理统计方法。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判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掌握建立具有相关关系的变量之间的数学表达式(即经验公式)的方法;掌握如何利用概率统计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出所建立的经验公式的有效性方法,从而进一步做出分析和预测。第一节相关分析一、相关分析的意义相关分析的概念;相关分析的种类。二、相关关系的测定相关表和相关图;相关系数和判定系数。第二节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一、回归分析的意义回归的概念;狭义的相关和回归的区别。二、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确定a、b的确定。三、回归估计标准差回归估计标准差的概念;回归估计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的关系。本章重点、难点:相关关系的概念;相关关系的测定;变量之间定量关系式的建立。三、课程学时分配章节讲课实验上机第一章总论5第二章统计数据的调查与整理5第三章统计指标8第四章时间序列分析8第五章统计指数8第六章抽样调查8第七章相关与回归分析6合计48四、考核方式和要求本课程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