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乡村生态旅游灾后重建规划初探_第1页
四川乡村生态旅游灾后重建规划初探_第2页
四川乡村生态旅游灾后重建规划初探_第3页
四川乡村生态旅游灾后重建规划初探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乡村生态旅游灾后重建规划初探

这个村庄不仅是人类生活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大多数人口最重要的生活区域。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热衷乡村旅游活动。但是,传统的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游客增多导致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盲目开发造成旅游资源破坏等;乡村特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生活方式等逐渐丧失。因此,如何保护乡村景观的特色和完整性,挖掘乡村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发展具有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已经成为实现我国乡村可持续发展,建设传统、优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面。“5·12”大地震发生以后,四川旅游的支柱产业之一——乡村旅游业也遭到了重创。一方面,作为乡村景观本底基础的乡村民居几乎被夷为平地,使乡村景观失去依托;另一方面,乡村基础设施严重损毁,交通、电力、通信、供水等系统大面积瘫痪,已不能满足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再者,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耕地、林地大面积毁坏,生态功能退化,产业链被破坏,导致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为此,国务院先后颁布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等相关重建政策条例,为四川灾后重建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四川乡村生态旅游重建面临“自然环境受损严重、生态旅游资源破坏、旅游服务设施损毁、居民点受灾严重”等新的问题,但是,国家“灾后重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等政策也是其发展的新机遇。在此大背景下,如何在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发展新型乡村生态旅游成为我国乡村旅游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课题。1成都西花溪带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位于绵竹市西北部,处于成都平原向盆周山地的过渡地带,距绵竹市区8km、成都90km、绵阳82km。现建成绵竹至德阳快速通道,德天铁路(德阳—天池)和三条地方铁路专线与宝成铁路连接。绵竹三环路经过该村,全村辖区面积4.8km2,辖12个村民小组。2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根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2008年8月)、《四川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规划》(2008—2010)的要求,突出“三生两创新”原则,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在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发展特色优势乡村生态旅游业,建设创新体系,以科技示范带动效益,促进新农村建设。在进行乡村生态旅游规划过程中,突出强调对地震破坏的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标准进行评估,保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兼顾和统一,使乡村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综合规划、统一指导、区域布局、分步实施的方式,到2010年基本完成预定目标,2015年初见成效,2020年建成符合西部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方向的科技示范村。3内容和结果3.1加强思想教育,注重感恩总体布局(图1~图3)呈“一心八点”的格局,表达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思想以及灾区人民永不忘记的感恩的心。数字“1”和“8”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幸运吉利之数,且“1+8=9”,9为至尊之数,也寓意棚花村人民幸福生活长久,其旅游形象定位为“自然生态体验,精神心灵栖所”。3.2乡村景观规划3.2.1坡上农田文化乡村景观和农耕文化是绵竹沿山乡村旅游带的灵魂所在,棚花村所属龙门山段的山坡上以梨树为主的植被和山下平原的种植业布局规划和旅游结合起来,农耕文化要在农家乐和当地乡镇民居中体现出来。依据原有规划建成一镇一景,做到以农养旅,以旅促农的良性循环之中,显现出绵竹乡村生态旅游带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3.2.2棚花村功能区分区结合棚花村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现状、社区建设要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和棚花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将该村分为6个功能区,分别为田园风光区、接待服务区、现代农业展示区、度假休闲区、果品采摘观光区、森林游赏区(图4),并规划形成“新棚花二十四景”(图5)。3.2.3道路网的建造棚花村景观体系为“一心八点两廊”景观结构,一心八点为总体规划的九个村民聚居点。其中,一心为规模最大、聚居人口最多、位于村落中心的聚居点(图6),棚花中心广场位于该聚居点内;两廊为村内两条新旧年画走廊——进村道路和沿山公路,其中沿山公路为旧年画走廊,是绵竹市开发的沿山风景观光带景点之一,进村道路是此次重建规划的新年画走廊(图7),通过精心规划,可以营造棚花村年画之乡的文化氛围。绵竹年画是一个全局性的景观元素,也是该村有别于其他村落的关键性因子。道路布局上,形成“三纵四横”的整体格局,主次干道结合,最终形成网状道路格局。在棚花村整体规划建设住宅中,保证村内灾后住宅选址的合理性、安全性以及住宅风格的一致性、传统性,对传统民居的进行保护与继承;同时保证拥有合理建设标准住宅的统一建设,实现用地紧凑布置,住区道路与设施统一安排,方便农民生活,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与水平。按8~10户居民,以传统的核心家庭为单元,形成院落空间。建筑风格以川西民居为整体基调,在统一的前提下,各居民点又分别采用不同的变形形式并融入风火墙等建筑元素。为展现川西民居既继承传统又适应社会发展,建筑由古穿斗式逐步向现代民居过渡,同时结合绵竹年画,实现一点一景,为生态旅游开发奠定良好的基础(图8)。3.3旅游计划3.3.1开发生态环境,开发农村旅游产品对于棚花村境内的龙门山景观段,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风光秀丽,将其建成为森林公园,既可保护当地生态系统,改善地震破坏的生态环境,同时在可建区开发农家乐;根据玉妃的传说,将鹿堂寺开发为龙门山的一大景点;而山下平原地区,充分开发原有资源,提升层次;在不同季节和重大的节日开展相应的参与性专项旅游活动,将中国传统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进行深度挖掘,作为该村龙头的旅游产品,并开发与之相关的其他旅游产品。由此提出了6项主要游赏类别和其具体的项目(表1)。3.3.2突出主题,构建乡村生态旅游新轴线根据棚花村生态旅游道路系统规划,构筑乡村生态旅游精品路线(图9)。突出意境和主题,通过资源整合,将分散的主题活动游连成一线,逐步形成以村委会为中心的游客接待中心,以年画走廊和农家乐一条街为两轴和“新棚花二十四景”为乡村生态旅游的主轴线(表2)。3.4打击损失后果“5·12”汶川地震的发生对棚花村以农家乐为主体的传统乡村旅游方式造成毁灭性打击,损失殆尽。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须充分考虑地震对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造成的影响,以及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对当地造成的不良影响,对环境进行监控,使环境系统向良性循环发展,主要对策包括生态建设和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工程(VERP)等方面。3.4.1生态恢复的措施生态建设是对旅游区的生态环境进行积极的保护和主动营造,改善遭受地震破坏的生态环境,使旅游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得以不断提高。生态建设的具体措施包括:在近期的地质环境适宜性差区(Ⅲ)内采取措施,恢复遭受破坏的龙门山自然森林生态系统;采用高设计标准,提高民居的抗震级别,同时使其风格与周围森林环境和生态旅游区的功能相协调,在建设“棚花二十四景”时,充分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对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旅游区生态环境进行日常维护,对“三废”进行科学处理。3.4.2坝—实施VERP工程从棚花村生态旅游景区的实际出发,游客体验与资源保护工程(VERP)的要点如下:对棚花村所处的龙门山马角坝—道济场—双石断裂前支晓坝—金花断裂处长期进行监测,同时改善其森林生态系统;修复地震中破坏的道观、道场等道教景观;在具体旅游活动中,考虑设计多条游览线路以供游客选择和组合;对旅游者普及生态教育,使游客自觉以生态意识贯穿整个旅游活动,并且自觉保护旅游资源;将可能引起较大环境破坏的商业活动以及设施集中到风景游览区和生态敏感区以外,设置游客投诉电话和专用电话;设立醒目且生动有趣的保护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标志牌。4川乡村生态旅游灾后重建规划的技术对策乡村生态旅游业作为四川旅游支柱产业,具有举足重轻的地位。灾后重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