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鹤山地区出土的巴蜀图语铜印_第1页
四川鹤山地区出土的巴蜀图语铜印_第2页
四川鹤山地区出土的巴蜀图语铜印_第3页
四川鹤山地区出土的巴蜀图语铜印_第4页
四川鹤山地区出土的巴蜀图语铜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鹤山地区出土的巴蜀图语铜印

1998年1月5日,在蒲江县以东1公里的鹤山市飞龙村的6栋建筑中发现了战国时期的船棺。船棺中发现了一枚巴图什铜印章。到目前为止,该村已发现5个船只和2个巴蜀图什铜印章。新出土的铜印,形制奇特,为鱼形印,张开的鱼嘴,肥硕的鱼身,燕尾似的尾鳍向上翘,形似鳜鱼(蒲江俗称巨婆鱼),背面桥形纽(图一)。这种鱼在四川河中是常见的品种,也是蒲江河溪水域中的常产。过去出土的巴蜀图语印章,形制上有正方形、长方形、八角形、圆形、椭圆形、半圆形(或称山字形)。鱼形印在四川是首次发现。鱼形印长3厘米,最宽处1.9厘米,厚0.2厘米,印面有十字界格,把阴刻的图语划分为4组(图二)。今对鱼形印及有关问题,试作探索,以供讨论。一、少数民族所封禁所印印主使用船棺为葬具,陪葬巴蜀图语鱼形印、桥形印、刻有虎纹的铜矛,此印主当为蜀人,系古蜀国开明王朝贵族,而并非秦国官吏、将士或秦之移民。图语反映的是古代蜀人的崇拜和信仰。印作鱼形,表明古蜀国贵族认为祖先源出于彤鱼氏。彤鱼氏,远古时代与黄帝(轩辕氏)联姻:“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唯青阳与夷鼓皆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1。“黄帝次妃彤鱼氏,生夷鼓,己姓”2。禹的父亲鲧,又作鱼玄,应是属于彤鱼氏的。图语右上方是1条蠕动曲身,正在吐丝的蚕。表示的是蜀的先王蚕丛氏,“蚕丛氏自立王蜀,教人蚕桑”3。古蜀人将蚕作为自己氏族的图腾,作为祖先的保护神和标记,古代鱼龙并称,鱼可化为龙,而“蚕为龙精”4。蚕丛氏是从彤鱼氏中分化出的一支善于蚕桑的氏族。蚕吐丝图语的上方有1条鱼,这是鱼凫氏的图腾。鱼凫或作鱼易、鱼妇、鱼涪,但鱼字是没有变更的。学者认为“实际上应是以鱼为始祖神祟拜的民族和以凫为始祖神崇拜的民族组成的部落联盟。”但这个联盟,是以鱼部落为主的联盟。三星堆出土的金杖刻有3组图案,上方为两背相对的鱼、中为两背相对的鸟,下为两个前后对称的人头。鱼在鸟之上。印面的右下方的火焰,见于昭化宝轮院、荥经烈太乡、芦山清仁、犍为金井、巴县冬笋坝等地出土的巴蜀图语印章。冯广宏先生说:“在巴蜀印章文中,有一火焰状的文字较为常见,……而且此字常与‘王’字并存。……对照甲骨文‘火’字,与之结构一致,故此字当为火。火象征光明,色赤。王家礻右先生论开明蜀王之名鳖灵,与火神炳灵公为一人。且往往在民间有金花帝之称。因此这些印文似为缅怀先祖之意。《华阳国志》称开明王立宗庙时,以色为谥列,且蜀人尚赤,可以为证。”火焰系开明氏的图腾5。火焰下有一字,明显是王字的缺笔。董仲舒:“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此字是中间一竖未将天、地两横连接,表明印主并非蜀王,不是天子,没有代天立言、代天行政的神圣权力。最下横,未向左延伸,表明印主管理人口有限,没有王的权势。此印完好,没有伤损、锈蚀,字是铸印时有意为之,此字当为蜀人创造。蜀人从武王伐纣,作为周的盟国,深受周制的影响。“蚕丛氏初为蜀侯,后称蜀王,”开明氏初称帝,“开明帝下至五代有开明尚,始去帝号,复称王也”6。开明王朝仿周制,《华阳国志》说:“蜀王别封弟葭萌于汉中,号苴侯。”秦灭蜀,擒其王、侯。但“戎伯尚强,乃移秦民万家实之。”可知蜀王之下,分封侯、伯。图语缺两笔的字,当系蜀王所封伯爵之印。图语左上方的竖立的梯形,分析当是表示这位伯爵封疆的山川形胜平面示意图。短的一竖,表示蒲江河西岸的浅山(丘陵)五面山,长的一竖,表示蒲江河东的高山长秋山。梯形的两腰斜线,表示蒲江河谷的两端,梯形是表示蒲江河谷,系该伯爵的封地。梯形下方有1个三蒂纹。1982年该处出土的1枚巴蜀图语铜印,无十字界格,印面由铎、、矢、璧、四蒂纹5种图语组成,时代在战国中期。当系此次出土三蒂纹铜印印主之先辈,三蒂纹印面列古蜀国重器ue337、璧,地位次于四蒂纹印。三蒂纹印,表示为五等爵位中的第三等级伯爵之印。四蒂纹印,表示为第二等级侯爵之印。左下方图语,是1件倒立的铎。陈显丹认为类似图形是“牙璋”7。李天勇、谢丹说这类“牙璋”应叫“刀形端刃器”8。但“牙璋”或“刀形端刃器”是长条形玉器。“牙”(突起的齿)在柄部,上端虽是凹刃、双岐,但无舌。蒲江鱼形印上图像,“牙’在顶端,不在柄部。柄为曲柄。有舌,舌特别大。因此,此图像是铎,不是牙璋,也不是刀形端刃器。“牙”当是表示铎的表面上铸造的突起的图案花纹。铎倒立,表示正用手举起铎摇动,在“振铎”发号施令。倒立的铎,新都马家乡出土的方印上有2只倒立的铎。什邡、荥经出土的印章上各有1只倒立的铎。巴县冬笋坝出土的矩形印上,有1只倒立的铎,铎内的舌,清晰可见。犍为金井出土的圆印上,有2只倒立的铎,有舌,曲柄。芦山清仁出土的圆印上,有1只曲柄的铎,有舌。蒲江鱼形印上的铎与芦山、犍为印章上的铎形象一致,都是曲柄,有舌,倒立。古代“武事奋金铎,”铎象征着军队指挥权。蒲江鱼形印图语寓意,试释如下:“彤鱼氏蚕丛王、鱼凫王、开明王天潢贵胄,蜀王陛下钦赐伯爵,受封于浅山(五面山)与大山(长秋山)之间的蒲江河谷,第三等爵位。有号令指挥驻军队之权力,尔等宜服从命令,凛遵毋违!”印主头部左上方及肩部附近,陈放秦半两50余枚,右腿边有古蜀国桥形币2枚。表明这位古蜀贵族,在公元前316年秦灭蜀时,他没有因抗拒秦军而被诛,也没有从蜀王子南走,而是投降了秦国,秦王仍然认可他的“戎伯”地位。仍保留了旧贵族爵位、封地和武装。因为投诚,得到秦国大量钱币的赏赐。但秦国对这位“戎伯”并不放心,所以在蒲江河谷东口设置蒲阳县(今邛峡市新场),在五面山北筑临邛城“周回六里,高五丈,造作下仓,上皆有屋,而置观楼射兰”,徙上郡民实之。对蒲江河谷的“戎伯”严密监视。二、、蜀人的图腾—从蜀人文物看四川上古史“鱼”、“鸟”斗争秦灭蜀,古蜀国、古蜀人的记载被毁,荡然无存。唐代李白已感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连续出土的巴蜀青铜器、图语印,是古代蜀人铸造的文物,研究这些古蜀文物,可以揭示神秘的古蜀历史。出土文物揭示蚕丛氏在巴蜀发展蚕桑,以蚕为图腾,是史实,不能否定。历代封建皇帝将一切创造发明归属于轩辕黄帝,蚕桑丝绸业也说成是黄帝首创,每年遣官“以一太牢祠先蚕皇帝轩辕氏”,或者归功于黄帝之妃嫘祖:“黄帝元妃嫘祖……首创种桑养蚕之法,抽丝编绢之术”。蚕丛氏在巴蜀发展蚕桑一事,目前受到一些中外学者的怀疑。童恩正先生《古代的巴蜀》,断言蚕丛氏“和养蚕实际上是没有关系的。”李金彝先生《先秦时代的成都》一文也说:“蚕丛,旧谈认为与发展蚕桑有关,……出于附会。”美国学者史蒂文F·塞奇认为:“因为蚕字是因为古蜀王蚕丛而得名,此种解释类似史实,某些史学家据此认为蚕乃蜀人神话之源,且为后来蜀人之图腾。这种观点在成都出土的青铜戈上有蚕状装饰图案这一点上,一些微小的证明,但是蚕为蜀地图腾标志,要接受这种观点需得有一种信念上的飞跃”9。相继出土的古代蜀人铸造的青铜兵器、礼器、工具、印章上的蚕桑图像是很多的,有力地证明了古代巴蜀确实把蚕当作自己的先王、祖宗崇拜,当作自己国家和氏族的图腾。1954年,新津出土铸有虎纹、王字的古代巴蜀铜钟,钟面铸有两条正在吐丝的蚕。1954年,巴县冬笋坝出土的1件古代巴蜀铜戈上,铸有1条正在吐丝的蚕,其左面有1丝织品的图形。1958年,奉节瞿塘峡盔甲洞取下的棺木中,发现1件铜剑,柄部铸1条吐丝蚕。1959年,彭县竹瓦街出土古蜀国铜ue337的盖上,铸有曲身的蚕。1965年,成都百花潭中学出土1件古蜀国错银铜壶,壶上铸有采桑图。在茂密的桑树林里,一群妇女采桑,有的提篮、有的持钩、有的攀到树上采摘桑叶、有的在树下歌舞。1976年,成都市交通巷出土1件古蜀国铜戈,后部铸有1条蚕的图像。1985年,大邑县五龙乡木椁墓出土1件古蜀国铜斤,其腰部刻1条蚕正在吐丝。1998年,蒲江县鹤山镇船棺中出土1方古代巴蜀图语印章,右上方阴刻一条肥壮的蚕,曲身蠕动,正在吐丝。另据巴家云同志《试论成都平原早蜀文化的社会经济》一文说:“据参加三星堆遗址发掘工作的陈显丹同志称,该遗址的铜器纹饰中,有蚕的形象出现。”一系列出土文物上的蚕图像,证明蚕确是古蜀人的图腾,蚕丛氏教民蚕桑,是史实而非传闻。任乃强先生《四川上古史新探》,认为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的蚕陵县为蜀王蚕丛氏死葬于此,故以蚕陵名之”。说蚕丛氏起源于蚕陵(叠溪),活动于茂汶,其“南界当至绵(旧汶川县治)与草坡而止”。根本没有进入成都平原。到了鱼凫氏才“从汶川翻越九顶山脊进入(彭州市)海窝子的”。按《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益州记》、《水经注》皆无蚕陵县即蚕丛氏陵墓之说。陵,本为高山之意,《尚书》:“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说蚕陵县曾设于蚕崖关:“其处江山险绝,凿崖通道,有如蚕食,故名,汉於此置县,后废。”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罗泌撰《路史》,才说“蚕,蚕丛氏国。今彭之导江有蚕崖。而汉之蚕陵县,在翼(州)之翼水县,西南有蚕陵山。”罗泌自我作古,并无依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评论说:“皇古之事,本为茫昧,泌多采纬书,已不足据。”明曹学亻全《蜀中名胜记》蚕崖关引《志》云:“石路如簇蚕,困名。”蚕陵县、蚕崖关得名与蚕丛氏无关。清代乾隆时,湖北京山县举人李元在四川作地方官,著《蜀水经》,说:“蚕陵山,故蚕陵县,以山名也,古蚕丛氏之国。”有一批现代学者更说:“蜀王蚕丛死葬于此,故以蚕陵名之。”皆无文献依据、文物佐证,纯属“想当然耳。”汉代在今北朝鲜设有蚕台县,照望文生义,也可称为什么“蚕丛氏之台”了。河北滦县有蚕沙口,又名蚕丛口,照此,不也成了蚕丛氏故居了吗?宋人章樵注扬雄《蜀都赋》引《先蜀记》:“蚕丛氏居岷山石室中,”被作为蚕丛氏在叠溪、茂汶石碉房生活的依据。按古代所说岷山实指成都平原周围高山,如《汉书·扬雄传》:“溯江处岷山之阳曰郫。”石室并非指川西北那种“累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为邛笼”的石碉房。而是指汉代崖墓,如江北县龙王洞乡崖墓题刻:“阳嘉四年三月造作延年石室”10。所说岷山石室,乃指今都江堰市白沙乡的大型崖墓——玉女房。梁李膺《益州记》:“凿山为穴,深数十丈,中有廊庑堂室,盖房乃古雷槌庙,即青衣神祠,班固称庙在离堆下,玉女房是也”,乃是纪念蚕丛氏(青衣神)的神祠所在。地处成都平原边缘,不在叠溪、茂汶。更重要的是叠溪、茂汶所在的汶山郡,地处高寒山区,从古到今不是生产和发展蚕桑丝绸之地。《华阳国志》:“汶山郡……土地刚卤,不宜五谷,惟种麦,而多冰寒,盛夏凝冻不释。”《后汉书》:“汶山郡……土气多寒,在盛夏冰犹不释……又土地刚卤,不生谷、粟、麻、菽,唯以麦为资,而宜畜牧。”远古到南北朝,叠溪、茂汶一带无蚕桑丝绸业,连麻也没有种,唐代才开始种麻织布。过去只生产用牦牛毛、羊毛为原料的毛织品。迄今叠溪、茂汶并未出土过古代蜀国时期有关蚕桑丝绸的文物。因此将蚕丛氏起源、立国、死葬定在叠溪、茂汶,是不符合史实的,是牵强附会之说。蚕丛氏立国何处?《方舆胜览》:“成都,古蚕丛氏之国。”“蚕丛祠,蜀蚕丛氏祠也。今呼为青衣神,在圣寿寺。”清嘉庆《四川通志》卷44陵墓:“古蚕丛氏墓,在(成都)县西南隅,圣寿寺侧,金花桥东。”明曹学亻全《蜀中广记》卷49:“齐永明二年(484年),肖鉴剌益,治园江南,凿得石冢,有椁而无棺,贝宁铜器数十种,玉尘三斗,金蚕虫数万,朱砂为阜,水银为池,珍玩多所不识,有篆文:‘蚕丛氏之墓。’鉴责功曹何亻宁坟之,一无所犯,于上立神,衣青衣,即今成都青衣神也。”《南史》卷43肖鉴传:“于州园故地得古冢,无复棺,但有石椁,铜器十余种,并古形。玉璧三枚,珍宝甚多,皆不识。金银为蚕、蛇形者数斗,又以朱砂为阜,水银为池,遣功曹何亻宁为之起冢,诸宝物,一无所犯。”此古墓,有青铜器、金蚕、银蚕、石椁。《华阳国志》:“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石棺葬应是自蚕丛氏始,古蜀人遗风,保持到汉代,都江堰市、郫县、大邑、新津、彭山、金堂、简阳、芦山、荥经、乐山、宜宾、长宁、内江、永川、富顺、沪州、合江、南溪、江安、重庆等地都出土汉代石棺。明天启《成都府志》:“蚕丛祠。府治西南,蚕丛氏初为蜀侯,后称蜀王,教民蚕桑,俗呼青衣神。”成都蚕市,据费著《岁华纪丽谱》:“(正)月五日,五门蚕市,盖蚕丛氏始为之,俗往往呼为蚕丛。”苏辙诗:“蚕丛在时已如此,古人虽没谁敢更?”蚕市源远流长,唐宋时极盛。宋罗泌《路史·前纪》卷4:“蜀山氏,其始祖蚕丛,纵目,王瞿上。”其子罗苹注:“瞿上城在今双流县南十八里。”明《一统志》:“瞿上城在双流县东十八里,蚕丛氏所都。”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与此相同。民国《双流县志》:“瞿上城在治南十八里,蚕丛纵目,王瞿上城”,“蚕丛故宫在治南十八里宜城山上。”所载《蚕丛王祝文》:“维王蜀山肇绩,瞿上设都,原陌桑柔,井络起丝衣之颂,川崖黍茂,华阳开粒食之风,农桑始盛于边陲,贡赋遂通于上国,际隆圣代,春祈分蚕之辰,庙飨故都,岁礻巳采蘩之月。”上述有关蚕丛氏祠墓等古迹皆在成都及成都平原,不在叠溪、茂汶。尤其重要的是,在成都出土古蜀国有蚕纹的铜戈,有采桑图案的铜壶,成都平原上新津、蒲江、大邑、彭县、广汉三星堆等处出土有蚕纹的铜钟、铜印、铜斤、铜ue337等古蜀文物,证明蚕丛氏立国于气候温暖,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以蚕为图腾,而不是立国于茂汶、叠溪高寒山区。孙华先生《巴蜀文物杂识》说:“过去研究巴蜀历史的学者大多数认为蜀人起源于四川西北部,是由川西北高原逐步进入成都平原的,这种看法与考古学和文献资料均不相符”11。蚕丛氏来自何方?孙华先生《蜀人渊源考》提出:“蜀人无疑应与东方有密切的关系,统治过四川地区的蜀蚕丛族、柏灌族以及鱼凫氏……都应来自东方”12。考蚕桑丝绸业起自长江中下游农业区,而不是起自北方高寒的甘青畜牧区。七千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已出土陶蚕、陶鱼、圆雕木鱼、木雕鱼形器柄等文物。五千年前的浙江吴兴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我国年代最早的丝织品,江苏吴江县梅堰发现黑陶上有浅刻的蚕纹。蚕桑丝绸业溯长江由吴越西传江汉平原,湖北江陵等地出土周代大量的丝织品,在陕鄂川交界地区居住的鱼人即彤鱼氏,彤在今陕西华县,鱼国在陕西安康、川东奉节一带。《路史·国名纪己》引《通典》:“夔州,春秋鱼国也,故城在(金)州西十五(里),沔河东十五(里)”。鱼人的一支学会了养蚕织丝先进技术,组成以蚕为图腾的蚕丛氏,在奉节盔甲洞留有蚕纹铜剑,溯长江经重庆(巴县遗留有蚕丝铜戈)、宜宾(有“故蜀王兵兰”),溯岷江到乐山。范成大《吴船录》:“泊嘉州,渡江游凌云,在城对岸,山不甚高,绵延有九山头,故又名九项,旧名青衣山。青衣,蚕丛氏之神也。”《乐山历史》:“吾邑有蚕丛之礻巳久矣,早有青衣神庙,在今乌尤山上。”梁代于此立青州,隋代曾改县为青衣县。蚕丛氏由此再溯江至青神,明余承勋《青神考》:“《一统志》:蚕丛氏着青衣,劝课农桑,土人思而礻巳之,号青衣神,邑因名焉。……青衣之野,蚕丛尝主之,土人名其邑以寓思焉。”西魏置青神县“本治思氵蒙水口”。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4)李严开凿天社山(新津宝资山)“循江通车道”以前,横亘于青衣江北岸、岷江西岸的长秋山脉,是成都平原与川南眉嘉平原的天然屏障。未凿天社山以前,古代通道,系从思氵蒙水口(青神县治)溯思氵蒙水,经眉山思氵蒙、修文、东馆、万胜、盘敖鱼敖鱼、晋凤、登上平缓的长秋山南坡,下关子门,就到达蒲江河谷,直达成都平原,建立古蜀国,大力发展蚕桑丝绸业的。蚕丛氏后被柏灌氏所代,《史记·三代世表》《正义》引《谱记》:“周衰,先称王者蚕丛,国破,子孙居姚等处。”孙华先生《蜀人渊源考》:“柏灌族,其名称无疑也与鸟有关。柏灌,古籍中或作“柏”、“柏雍”,但无论是写作“灌”还是写作“”、“雍”三字,都从“佳”,以佳为义者,显而易见。“柏灌族应是一个以鸟为族名的古族”12。按《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或作,佩之不惑。”青丘在山东广饶县北。《穆天子传》注:“古伯字多从木。”柏即柏。原为山东东夷鸟图腾部族的一支。后迁居山西。《墨子》:“舜渔于泽。”《水经注》:“泽水,在阳城西南,源出临涧里,东流至县东南入沁水。”《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九年,晋取泫氏、泽。”再迁陕西潼关附近水、灌水。《西山经》:“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水经注》卷4河水,“(黄)河在(潼)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水注之,水出松果之山,北流径通谷水,世亦谓之通谷水,东北注于河,《述征记》所谓潼谷水也,或说因水以名地也。”卷18渭水:“小赤水,即《山海经》之灌水也,水出石脆之山,北经萧加谷,……北注于渭。”伯族由陕西又进入川北阆中。《水经注》卷20:“汉水(嘉陵江)又东,与溪水合,水出獠中,世亦谓之为清水也,东南流,注汉水。”伯族入蜀,驱逐蚕丛氏,取得蜀国统治地位。温江县寿安乡清村有柏王墓,墓长13米,宽30米,高3.7米。柏灌氏后为鱼凫氏所代。王家礻右、李复华、邓廷良等先生早就指出鱼凫氏来自东方,经长江——岷江水道西迁而王蜀的。奉节古为鱼复县,南溪有鱼凫津,眉山有鱼鱼耶江,鱼鱼耶镇,彭山有鱼涪津,温江有鱼凫王墓,彭州“古蜀王祠,盖即阳平化,祀蜀王鱼凫也。”巴县冬笋坝船棺出土铜钺有鱼图腾,成都羊子山出土铜ue337王字左右各有1条鱼,下为水波纹。省博物馆、川联大博物馆收藏钅享于上有鱼图腾,秀山、梁平、万县、奉节出土钅享于都有鱼纹,荥经烈太乡出土圆形铜牌饰上有5条鱼,同心村出土铜矛、铜剑上有鱼、水波纹,蒲江鱼形印上有1条鱼、广汉三星堆金枚上为两条背相向的鱼、再下为两只凫,绵竹船棺出土的铜钺、铜戈、铜斧上有鱼、凫图腾。可见鱼凫氏是以鱼人为主,联合凫人组成的氏族联盟,从川东溯江入蜀,不是从茂汶山区进入彭县海窝子立国的。后来以杜鹃为图腾的杜宇氏从南方云贵高原的朱提(云南昭通)北上,岷江,据南安,宋祁诗“嘉月嘉州路,峨接画船,山围杜宇国,江入夜郎天。”沿思氵蒙水,越长秋山,先占有蒲江河畔濮(蒲江,汉代叫濮千水,晋代上游叫布濮水)人的蒲邑,再进入成都平原,占据卑(郫邑),毁灭了鱼凫氏在广汉三星堆建立的政权。“自称望帝,更名为蒲卑。”蒲卑之称,犹如尧“初居陶,后徙唐,”故号陶唐一样,为先据蒲,后徙卑之称。有的学者认为蒲卑之蒲指都江堰市之蒲阳河。按蒲阳河乃汉文帝末年文翁为蜀守“穿湔江口”形成的引水渠,向东流经彭县九陇、崇宁、蒙阳而至广汉之名隹水。《宋史·河渠志》称为“三石洞河”。清同治七年(1868年)水利同知曾寅亮《四川成都府水利全图说》才出现“内江之蒲阳河”的称呼。远古尚无蒲阳河,也无蒲阳河的名称。蒲江,又名蒲水,早见于《山海经·中山经》:“蒲薨鸟之水出焉,东流注城(岷)江。”蒲薨鸟之水的薨鸟字,只此一见,《康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