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与报道扶贫济困报道的社会认同_第1页
报道与报道扶贫济困报道的社会认同_第2页
报道与报道扶贫济困报道的社会认同_第3页
报道与报道扶贫济困报道的社会认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报道与报道扶贫济困报道的社会认同

一些家庭突然被社会边缘包围,让处于快速发展的时代的人感受到社会变化的震惊。对那些因为贫困、疾病、意外伤害、婚姻触礁和一些不可抗力而走到极端生活情境的个人和家庭,新闻媒体也乐意为之———这类选题总有极佳的故事,通常能激起公众的温情、暖意,甚至引发善行、义举,对栏目社会影响力的提升显而易见。那么,屏幕上众多遭遇了苦难的当事人,为什么有的格外令人同情,有的却不太打动人心?对自己找上门来的或者应邀到演播室的弱者,媒体试图通过报道帮助他们时,又需遵循什么伦理原则来凸显它的人文诉求呢?北京电视台和北京市民政局合办的《真情互动》栏目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感受真情、呼唤真情、传递真情、回报真情”为其宗旨。有一期节目,可作为考察苦难叙事与公众善意行为关系的范例。这期节目同时访问了两个困难家庭,而且两家遭遇几乎一样:女人瘫痪,一家三口生活艰难。第一个家庭中的丈夫和妻子原本在街上摆摊卖小吃,可无情的病魔夺走了他们家原本的平静和幸福。患病的妻子花光了家庭所有的积蓄,债台高筑。为了不拖累这个家,妻子几次想自杀,所幸每次都被丈夫及时发现。丈夫整天在家守着妻子,寸步不离,害怕妻子寻短见。读初中的成绩优异的儿子也不得不辍学,去当学徒工为父母分忧。他们靠政府救济艰难度日。在节目中,丈夫倾诉内心的痛苦,说起自家的遭遇时泣不成声,坦言期望获得社会的帮助,让他们家能好起来,让孩子再回到学校继续读书。第二个家庭中的丈夫是一家工厂的普通职工,为了治好妻子的病,欠下了不少外债。为陪护生活不能自理的妻子,他辞了工作。读高中的儿子要辍学去打工,父母坚决不同意。爸爸说:“如果你不念书了,你妈妈会觉得连累了你,心里会多难过。你是咱们家最大的希望,现在咱们苦点,等你将来考上大学,毕业了找份好工作,咱们不就翻身了吗?再说家里还有我呢?咱们两个都是男人,这个时候都需要坚强起来。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儿子最终没有辍学,学校免了他的学费。没有经济收入仅仅靠政府救济是不够的,丈夫就在家里利用自己的手艺做些小工艺品,卖给街上的商店。妻子也跟着丈夫学做工艺品,夫妻俩在家里一边艰难谋生一边却有说有笑。丈夫还学会按摩,每天坚持为妻子按摩两个小时,妻子瘫痪的双腿渐渐有了知觉,在拐杖的支撑下练习下地行走。讲述遭遇时,他们也流泪,但脸上总带着笑容,没有说一句企求帮助的话。谈到来电视台做节目的目的,丈夫说:“我希望那些和我们一样有着不幸遭遇的家庭,看了节目,能勇敢起来,坚强起来,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只要我们自己不垮,再大的坎儿也能迈过去。”这期节目播出后,捐款献爱心的热心观众持续不断。在3天时间内电视台就收到了30多万元捐款。可让工作人员困惑不解的是,捐款观众大多指定捐给第二个家庭。按照捐款数来分,指定捐给第二个家庭的高达25万元。为什么捐款数额会出如此之大的悬殊呢?同样不幸的遭遇,是什么使第二个家庭博得了社会广泛的同情?为解开这个疑惑,节目组打电话采访了一些为第二个家庭捐款的观众,得到的回答竟然惊人一致:被第二个家庭感动了。有位观众(他为第二个家庭捐款3万元)的解释具有代表性,“我被感动不是因为他们的不幸、他们的苦难,而是被他们面对苦难时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所感动,他们不向苦难低头,乐观,自强,这很令人敬佩。帮助他们让我觉得很有意义。”一样的家庭变故,一样的呼告,又在一样的时间和场合亮相,只由于不一样的心态,竟产生了很不一样的回应。就政府救济制度而言,二者在资格上是不分上下的,即使有家庭因为畏难情绪而裹足不前,也不影响它享有受到救济的权利。问题在于,电视台引发的慈善行动毕竟不同于政府救济范畴,伸出援手的观众,除了力所能及和志愿原则,一般会考量选什么对象更合宜,这时,当事人叙述苦难时表现出何种人生观和教养,就不是无关紧要的了。在前面的节目里,我们看不出受助更多的那个家庭比另一个家庭使用了什么叙述策略,事先经过了什么谋划,那都是真实天性的自然流露。30多万元的捐款数额表明,公众对遭受不幸的人没有无动于衷,这符合常理;被感动的程度不同,又说明公众不因为善良的人陷身苦难就给予他们同等的对待,所以,有人评论说,感动人的并不是苦难,面对苦难时是否展示乐观、自强、自立的精神,至关重要;如果自己已经在苦难中趴下,不想站起来,哪怕苦苦企求,也难打动人心。(1)苦难不是博取别人帮助的资本,自己的命运首先由自己负责,身陷窘迫也不轻言失败,才会赢得他人的同情、敬意和帮助,西方谚语说“自助者天助”,即此之意。这个节目还告诉人们,或许是政府救济途径还在完善之中的缘故,媒体的伦理关怀往往比其他途径奏效,因而也是弱势群体寄希望最大的选择。家庭、家族和亲朋好友,能帮的都帮了之后,这时当事人自然期待社会爱心弥漫。然而,求助者在屏幕亮相时,要注意释放足够的肯定性情感,或者肯定性情感不能被否定性情感抵消了。流露太多的诸如怨恨(这都是你的错)和内疚(这都是我的错)等消极心态,在公众面前不仅负面,也有损节目的品味。从传播学角度看,苦难者的人格元素对局外人和旁观者达成资助行动至关重要。没人喜欢与负面的对象一同迷失在黑暗之中,单纯地体验他人的窘迫之境,只会唤醒人们关于苦难的记忆;而不能让人体验到当事人在逆境中奋发拼搏、跌倒了再站起来的意志,志愿资助人会掂量奉献的同情或者捐献的钱物,是否真能帮他带离困境,并勇敢地应对下一个困难。不过,撇开功利目的,屏幕上的苦难文本一般都有助于当事人缓和生存压力。不管最终是否受助,苦难叙述行为本身就能化解当事人身心的苦涩和恐惧,让苦难失去重量。与罹难伴生的身心交瘁感,通过讲述而清理出了症结,重构了主观感受,从晦涩阴冷的场景和悲观情绪的漩涡里脱身,就变容易了。可以肯定,完整地讲述苦难,对当事人多少是种“心理疗法”。何况,处于转型期的人们,灵魂与肉体的创伤必然增多,加上历史书写往往有压抑底层声音的惯性,普通个体的苦难以及相关叙述,常被淹没、被遮蔽、被忽略,媒介投放一定数目的类似文本,对大众疗治“创伤”也有直接意义。因为个人的苦难往往是社会结构性矛盾的产物,媒体组织普通人进行自我讲述,能帮助其他普通人洞察眼前的矛盾和问题,梳理超越苦难的方式和方法,激励他(她)不仅反抗“痛苦”,而且以“责任”来超越“痛苦”,不仅直面“绝望”,而且以“信仰”来照耀“绝望”,最终帮助他(她)在尘世扎下根,又用发愤来突破自身的心理生理极限。这期节目促使我们思考,媒体对社会转型期的弱势群体践行伦理关怀,应该可以有更多的担当。社会伦理关怀一般有下列几种实现途径:一是完善政府关怀弱势群体的制度建设,调动法律援助、政策扶持、物质救济等来体现政府的公平正义诉求;二是建立由社区主导的伦理关怀网络,如就业指导、志愿者服务、社会团体关怀等等;三是动员民间的乐善好施;四是发挥媒体远程传播特性,把只对亲人熟人的传统伦理关怀扩展到整个社会,营造扶贫帮困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在整合政府行为和非政府组织行为、社区行为和个人行为方面,媒体的伦理关怀往往不同凡响。以《真情互动》栏目为例,2008年底是该栏目开播8周年,播出的四百多期节目,一直在聚焦那些行进于人生崎岖道路上的残疾人、下岗职工、绝症病人,又用福利彩票所得的部分福利金和募捐到的善款资助他们,8年间共发放千万元计的公益金,七、八百个生活困难的家庭从中受益。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抗风险能力低的家庭,极易被甩到社会边缘。不忍社会细胞暗淡下去,呼请同舟共济,原本是媒体的一项道义责任。在这个意义上,媒体应更多地关注普通家庭的苦难,因为这也是在自觉参与现代伦理关怀体系的建构。首先,苦难故事最能触发人的换位思考。日常生活中,对某人的同情和怜悯,往往与自己的苦难、病痛、创伤性记忆等联系在一起,每逢看到别人遭了殃,倒了霉,走上穷途末路,人们会把自己摆在别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体会他人此时的思想、感情和需求,并给予及时的关心、安慰、支持。对同胞苦难视而不见,纯粹的良知会提醒他自惭、负疚、不安。从换位思考跳跃到慈善行动,又离不开想象。目睹一个悲惨景象,对内联想到自已可能会出现类似处境,进而把个体性痛楚扩展成族群的受难景象,这也属人之常情。“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首《爱的奉献》常在扶贫济困的场合响起,即缘自它激发了我们的换位思考能力。公众缺少这种能力,同情和怜悯随即蒸发,冷漠和怨恨必然滋生。媒体也讲述过种种见死不救现象,表明社会的相互善意之风稀薄。既然苦难故事能召回、唤起同情和怜悯,驱散、克服冷漠和怨恨,何不珍视苦难叙述?其次,转换传统伦理资源需要正视苦难。孟子在与公都子的对话中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中华文化倾向于预设人人都具备这种善根。但在今天的语汇里,恻隐既有同情又有怜悯的意思。我们想创造性地转换传统的这个伦理资源,要辨析同情与怜悯的差异。同情一般以受苦个体为对象,多半限于熟人圈;怜悯主要不在亲人、熟人之间,而发生在陌生人之间;同情的反面是冷漠,怜悯的反面是恶意;“怜悯是对他人苦难的一种关切,恶意是对他人苦难的一种喜悦。”(2)这个“他人”即指陌生人,与当事人无关的人。我们正处在告别“熟人”社会又迈向陌生化社会的路途之中,最需要媒体讲述各种应对苦难的故事,引导公众不时地以陌生人为对象,释放爱心,表达善意。没有在亲人、熟人之外集聚大量的同情心和怜悯感,现代伦理制度的建构最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次,以苦难文本阐释互利互惠的辩证关系,可推动公民的公德意识。大家能感觉到,正在完善中的国家保障救济机制,已使互利互惠关系具有可靠性、可预知性和可积累性。公共善意有扎实的依托十分重要,学者慈继伟说,“稳定而持久的互利局面能导致人们之间的相互善意;反过来,人们之间的相互善意又能促进互利局面的稳定与持久。”(3)遭遇重大变故的家庭,靠国家提供的有限救济,毕竟只消解其险阻中的一小部分,此时媒体动员公众伸出援手,为别人重新回到生活常轨而尽绵薄之力,是在营造一种社会善意的氛围。因为真正讲良心的人“注重的首先不是我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而是我的行为对我自己的影响。”(4)既然不计私利地关怀他人也等于是自我关怀,社会成员对待遭遇苦难的人的态度,也可折射出当下社会的基本人格结构和公共道德水准。最后,要以积极的情感类型增进现代核心价值观建设。由顺境转入逆境,由正剧变成悲剧,是苦难文本的标准模式,但其中的当事人应该是没有什么邪德败行的,他(她)遭受的厄运给人感觉是不应遭受的。亚里斯多德的见解很深刻:“悲剧在于好人的失败、毁灭而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感情得到陶冶,具有净化灵魂的教育意义”。(5)当我们看到一位被埋在井下160多米深的的矿工用粉笔写在矿帽外檐的遗书:“骨肉亲情情难舍……欠我娘200元,欠邓曙华100元……”,当我们看到家园被毁后,家徒四壁的主人仍在残损的茶几上放着一枝绽放的玫瑰,总是被深深地震撼着,主要是因为我们看到了好人在受难。在大灾大难都摧折不了的生命意志的后面,包涵着各种弥足珍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