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与西域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中)_第1页
敦煌与西域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中)_第2页
敦煌与西域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中)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敦煌与西域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中)

3、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繁荣。隋唐时期,中原王朝屡次对突厥用兵,一举控制西域各国,设立“安西四镇”作为中国政府控制西域的机构,兴修玉门关,再度开放沿途关隘,并打通天山北路丝路分线,将西线打通至中亚。于是,丝绸之路东段再度开放,新的商路支线被不断开辟,丝绸之路贸易迎来了繁荣时期。裴矩开中央政府主持贸易之先河,在西北民族尤其河西民族贸易史上具有重要意义。隋炀帝时,西域各族或政权使者纷纷前来河西地区从事贸易,为发展与西域的商路交通,中央政府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前去张掖主持中原与西域各民族和西方各国间的相互联系、贸易及交流等事宜。隋大业元年至九年(公元605~614年),裴矩利用和胡商接触的便利条件,倾心结交西域各国官吏、商人等,注重了解西域各国的山川地势、风土人情、服饰物产等,尽力搜集西域各国山川险易、君长姓族、风土物产等资料,绘画各国王公庶人服饰仪形,“丹青摹写,为《西域图记》,共成三卷……仍别造地图,穷其要害”。《西域图记》还详细记录了当时从敦煌通往西域的三条道路,即北道(又叫新北道)、中道(即汉代的北道)和南道。这三条大道“故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辏敦煌,是其咽喉之地”。三条道路具体走向为:北道从伊吾出发,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国,达于西海。中道从高昌出发,经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又经钹汗,苏对沙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至波斯,达于西海。南道从鄯善出发,经于阗、朱俱波、喝槃陀,度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挹怛、延漕国,至北婆罗门,达于西海。隋大业五年(公元609年),隋炀帝西巡河西,成为中外交往的一次盛会。这次出巡意图包括以武力解决吐谷浑侵扰,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亲赴张掖巡视西域各国贸易情况,接受各国君王及使者朝见,举行盛大集会,宣扬国威;沿途访风问俗,优抚耆老等。大业五年(公元609年)正月二十日,炀帝一行离开洛阳,经长安、扶风旧宅(今陕西凤翔县)、陇西(今陇西、渭源一带)、狄道(今临洮),武威,出临津关(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黄河南岸),渡过黄河到达西平(今乐都),过星岭(今青海大通县北)、浩门河(今大通河),收降吐谷浑十余万口。六月初八经大斗拔谷(今民乐县扁都口),十一日至张掖。二十一日在张掖举行盛会,“上御观风行殿,盛陈文物,奏九部乐,设鱼龙曼延,宴高昌王、吐屯设于殿上,以宠异之。其蛮夷陪列者三十余国”,充分显示了隋王朝与河西的繁盛。隋炀帝西巡解决了长期以来中西交通不畅的矛盾,进一步促进了丝绸之路贸易和文化繁荣。隋炀帝西巡和对吐谷浑征伐的胜利,彻底解除了丝绸之路上的威胁,隋的疆域一直拓展到且末、鄯善、伊吾等广大地区。中原与西域、西亚交往的所有道路全部畅通,南北门户洞开,为后来丝绸之路贸易的更加繁荣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张掖盛大商品交易会的举行,不但向域外各国显示了中国的强大与富有,更重要的是向各国表达了与之进行经贸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的强烈愿望。大业五年,炀帝西巡两次盛会西域诸国首领后,次年,“突厥启民以下,皆国主亲来朝贺”,“大献方物”。因之向诸国展示中原深厚文化的歌舞活动在这一年达到顶峰,洛阳、长安两地万人空巷。在洛阳“天津街盛陈百戏,自海内凡有奇伎,无不总萃。崇侈器玩,盛饰衣服,皆用珠翠金银,锦罽烯绣,其营费巨亿万……金石匏革之声,闻数十里外。弹弦撅管以上,一万八千人。大列炬火,光烛天地,百戏之盛,振古无比”。通过规模宏大、精美绝伦、喧腾欢跃的艺术活动,隋朝自豪地向周边各族及域外展示了中原文化的多彩,将自身艺术成就完全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呈现。大业十年,又有“突厥、新罗、靺鞨、毕大辞、诃咄、传越、乌那曷、波腊、吐火罗、俱虑建、忽论、诃多、沛干、龟兹、疏勒、于阗、安国、曹国、何国、穆国、毕、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国并遣使来朝”。这说明,炀帝西巡彻底清除了丝路障碍,以文化活动和优惠待遇大力招商,中原与西域各国,尤其是丝路沿途各国的政治、经贸、文化关系在受阻数百年后全面恢复。这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努力,为丝路贸易在唐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隋朝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保证了河西丝路贸易的正常开展,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往更加密切。河西地区是多民族居住区,有汉、突厥、吐谷浑等民族,又是外来商人往来的必经之地,农耕区与畜牧区犬牙交错,民族间的经济贸易异常活跃,构成了河西地区经济的一大特色。尤其重要的是,丝绸之路贯穿全境,使得中原地区的纺织品尤其丝织品、纸张、瓷器等手工业品,源源不断地通过河西地区流入西域、中亚、欧洲等世界各地;西亚、欧洲等地的马匹、金银珠宝等奢侈品又通过河西流向中原地区。隋代丝路贸易分为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两种形式;从贸易经营者身份可分为民间贸易和官府直接控制的各国贸易。形式多样的丝路贸易,一是加强了民族交往,使各民族间得以互通有无、共同发展、优势互补,促进了民族团结,有利于中华民族一体化的形成。二是丰富了丝绸之路的内容,进一步扩大了中原王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和外国的影响,同时积极吸收外来民族新鲜血液,并为盛唐时期的开放风气及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三是活跃了丝绸之路沿途的社会经济。国内贸易和国际交往,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丝路贸易的活跃,扩大了商品贸易范围,丰富了贸易内容,有利于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业及服务业开发,为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导地位的社会经济注入了一定的商品经济成分,因而更具活力。唐代政治稳定,经济、文化全面繁荣,唐政府以全面开放的姿态参与东西方交流。当时,丝绸仍是丝路贸易的主要过境商品。西域诸国使团来华进贡名贵的土特产,唐的回赐也很丰盛,其中以丝绸为大宗。胡商也携带大量珍宝来贩取丝绸及丝织品。《吐蕃历史文书》记载,“汉之财物往运河西,贮存于瓜州,悉为吐蕃所夺”,普通的吐蕃百姓也能穿上上等丝绸,证明运至瓜州的丝绸数量很多。唐代诗人张籍描述丝路:“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除丝绸之外,西域商客还需要瓷器、药材、粮食、驼、马等物。大批胡商因丝绸贸易客居敦煌、酒泉等丝路沿线城镇,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唐代丝路贸易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西北民族贸易中的茶马贸易逐渐取代了贡赐贸易和绢马贸易,成为西北地区民族贸易的主体。茶马贸易主要指我国西北地区从事畜牧业经济的少数民族,用马匹换牲畜及畜产品与内地农耕民族生产的茶叶、布帛、铁器等生产和生活必需品的比较集中的大规模的集市性贸易活动。少数民族的饮食结构,决定了其对于茶叶需求的迫切,不仅吐蕃如此,其他游牧民族对茶叶的需求也大体相同。但是受交通运输工具的限制,进入游牧民族的茶叶数量毕竟有限,交易成本比较高,因此茶叶一开始只是作为少数民族上层的高级奢侈消费品,社会下层一般与茶叶消费无缘。茶马贸易的兴起,则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在西北游牧民族中普及茶叶饮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此外,唐代部分边境贸易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还具有禁榷的性质。禁榷制度是把诸如盐、铁、酒、茶等商品的经营,从私人手中夺取过来,由政府实行统购统销,并完全由政府垄断。实际上这是将私营商业变为官营商业,使私人商贾失去牟取暴利的机会,或者说即使商人从事经营,也必须在官府的严格控制下进行。茶马贸易中政府对于茶叶的控制,不仅仅只是出于对这种资源垄断或配置的考虑,它同时还涉及国家安全、国家职能、民族利益、经济均衡发展等诸因素。唐代,河西走廊丝绸之路沿线城镇在中外贸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成为中外使节、客商聚居和频繁交流的重要平台和渠道。以敦煌为例,其作为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外来商品极为丰富,仅市场上常见的就有几十种之多。这一时期,敦煌市场上的商品大都从外地进口,进行中转贸易,这主要依靠粟特人来完成。从敦煌带出的物品以丝绸居多,贩来的物品有银器、棉布、铁器、药材、化妆品、消费品等。这些外来商品,既有产自朝鲜的高丽棉,又有来自波斯和拜占庭的胡锦和蕃锦;既有从印度进口的香料,又有从今蒙古高原一带流入敦煌的兵器。在众多的外来商品中,胡粉、棉布、玉器、珠宝等商品极具西域特色。传入敦煌贸易市场的珠宝比较常见的有琉璃、玛瑙、珊瑚等,琉璃原产地是波斯,是波斯倾销于唐代中国市场的主要商品;珊瑚主要出产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和南亚地区,是敦煌地区的典型进口商品,反映敦煌对外贸易的范围之广。敦煌设有供胡商贸易的“市”。敦煌周围还设有清泉、白亭、阶亭、双泉、悬泉、黄谷等21个驿站、邸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