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丧葬文化对现代梨园景观设计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丧葬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而光明的体系。它包含着深厚的人本主义思想。这为中国现代陵墓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深入的研究价值。人工文化与园林公园的设计理念的融合,不仅使现代陵墓既能内涵丰富,也能为去世和受害者创造诗意的环境。天津东华林陵园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真正成为了“人生的后花园”。1家族宗法制度中国殡葬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殡葬道德观念、殡葬道德原则和死亡观的总和。殡葬本身只是一个遗体处理过程,但它关系到社会结构、家族、亲情关系等等,因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规则和文化礼仪。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的都离不开农耕这个物质基础,75%以上的人都居住在农村,土地是人们最基本的财富。农业生产全凭经验,而老人的经验多,自然成为家庭和宗教的权威者,因此,晚辈对老人就要孝。农民靠天吃饭的心理自然容易生成安土重迁、尊敬祠堂、崇拜祖先等观念。农业社会是血缘家族存在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这就形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独特的结构——家族宗法制。梁启超在《新大陆游记》中指出:“吾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也”。在“家国同构”的古代社会中,家族是重要的社会单位,具有经济、教育、娱乐、宗教和殡葬等多种功能。为了巩固这种制度,增加这一制度的权威性、神圣性,从周代开始就制定了一套与这种宗法等级制相应的殡葬制度。1《礼记·大传》说:“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这种殡葬伦理思想就是适应家族宗法制度而建立的伦理生活规则。农耕又使人与自然形成了一种不可分离的关系。天、地、人处在自然规律的制约下,人们期望与自然建立依存的关系。《管子》中“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开乎万物,以总一统”,《老子》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形象的阐明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殡葬文化的哲学基础,其首先表现在葬法上。而土葬就是强调这种人与自然相合的葬法,中国人几千年来认为“万物不能越土而生,人亦万物中一物”,“人由五土而生,气之用也,气息而死,必归葬于土,返本还原之道也”,又因为家族宗法制的社会结构,崇拜祖先的民族心理,孝道文化的思想根源和中央集权的干预,所以,人死后埋葬于土中,就是使灵魂得到安息的最好办法,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入土为安的思想,土葬就成为中国传统的主要葬法。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由于所处的历史地理环境的不同,生产方式的不同,也就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独特的殡葬方法(表1)。中国历代的葬法有土葬、火葬、天葬(鸟葬)、树葬、野葬(弃野)、瓮棺葬、悬棺葬、岩棺葬、洞葬、水葬、海葬、衣冠葬等等。随着中国历史的演变推移,同一葬法也不停的发展变化,从而形成多种多样的殡葬习俗和文化。多样化的葬法葬式又为墓园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了许多切入点。2园林景观设计说起墓园,人们常常会想到帝王陵、烈士陵和名人陵园,而现今发展最快的是现代陵园,既在城市周边开发的,满足社会公众墓葬需要的,以企业性质经营的商业陵园、大众陵园。随着我国城市建设和园林绿化事业快速发展,陵园规划设计作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也逐渐受到了广泛重视。但是,《城市规划原理》和有关教科书缺乏城市陵园内容,陵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也就更显出其重要性和迫切性。笔者有幸参与了天津东华林陵园的规划设计,现以东华林为例,对陵园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分析。2.1外环线调整线东华林陵园位于天津市东北方位的东丽区大毕庄镇,首期占地19hm2,远期拟发展总面积约200hm2,墓园南临金钟河,北临永金引河,二河在地块以东相交汇,使其与外界相对隔绝。拟建的外环线调整线距离墓园250m,交通十分便利。这里地势西高东低,两条河堤及外环线相围抱,形成一个藏风聚气的小气候区,同时也隔绝了尘世的喧嚣。解放后,先后在东丽区发现了战国古葬地33座和唐代墓地两处,东华林秉承了这里建置葬地历史悠久的遗风,弘扬滨海地区的墓葬文化。2.2恐惧的感悟,重新赋予麻黄的氛围(1)陵园公园化:现代陵园要摒弃阴森、恐怖的感觉,重新赋予祥和、宁静的氛围。通过墓位的合理摆放、园道的曲径、绿化的自然遮掩、园林小品的有机结合,建成一座陵园“公园”。2.4干部、军事类空间(1)艺术墓区:艺术墓是一座座艺术雕塑。墓形丰富多变,墓位随意、活泼,可作为小的景观节点。艺术墓区可依职业、身份的不同划分为不同区域,如老干部区,教师区、军人区、艺人区等(图6)。(2)树葬墓区:树葬是以树葬墓园代替立墓树碑。利用园内坡地环绕的树林,发展树葬墓区业务,满足热爱自然的人群需求(图7)。(3)草坪墓区:在青青绿草中,点缀鲜花和小巧的墓碑,刻上几句人生格言或精美的浮雕,使墓区呈现出一片灿烂(图8)。(4)传统墓区则在绿树的簇拥之下,做到远看只见树不见碑(图9~10)。(5)其他形式:根据需要因地制宜,努力开拓生态美观的葬法葬式。2.5园外环线及通行组织两轴:是主要的视线景观通廊,主要的观光路线。沿线设置若干景观节点,同时兼具集散休息、祭奠服务等职能。其他道路在大的交通框架控制下避免直线,以营造曲径通幽的自然环境氛围。园外机动车环线:为保障墓区内景观环境的整体性,优化区域小气候,达到低噪、低尘、无污染等环保特征,墓区内严格控制社会机动车的进入,交通组织以电瓶车和步行为主。社会机动车可通过环绕用地外围的园外环线到达最近的出入口,出入口附近均设有面积可弹性发展的绿荫停车场,同时提供换乘的电瓶车及相关祭祀服务。园内车行主路(外环与内环):沿丘陵带布置的园内外环线是供电瓶车环行三大中心墓区外围的主要道路,而贯通三大墓区中心的电瓶车主路则作为内环线,担负中心区的交通主干。他们属于区内的二级道路,常年通行宽度5~6m,可供双向电瓶车及步行人流同时使用。园内车行支路:园内双环线由纵横交错的支路相联系,支路间距约200~300m,以不超出人步行的愉快距离(250m左右)为控制标准。支路宽可为3~4m,不设立道牙,以获得临时借用草坪增加通行宽度的需要。园内步行主路:由园内车行路围合的小区依据面积再次划分为组团,每个组团面积约5000~10000m2,组团间主要采取步行交通,步行主路固定通行宽度1.2~1.5m,两侧或一侧设半铺装半草坪的过渡带,满足人流高峰时通行宽度可扩充至2.5~3m。园内步行支路:组团内交通具有相对的自由性和多样性,直达每个墓位的墓前小路结合景观需要采用汀步等手法,或直接以草坪代路。2.6松寿园的生命意识除主次入口的集散广场外,区内各车行路节点处均设有广场,其中位于内环线四角的四个服务性广场设有小体量辅助建筑,提供基本的服务功能。以松寿园为例:其为于园区中心,是园内重要的景观节点。松寿园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来诠释中华民族的生命精神。中心广场层层抬起构成一幅抽象绘画,象征生命由胚胎向成熟的发育。三块长石由地面生长出来,一块圆滑光泽,代表生命的幼年,一块坚硬沉稳,代表生命的壮年,另一块裂痕多孔,代表生命的晚年。水则代表生命之源。十二生肖地雕和挺拔的雪松寓意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象征伟大祖国的纯洁与永生(图11~12)。2.7充分利用植物配置原则植物是墓园规划设计的重要因素,根据现代殡葬观念,墓园逐渐向花园靠拢,除了传统的松柏等常青树种,各种色彩缤纷的花木也被引种到园区中,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东华林绿化系统由外围防护绿化(丘陵带)、轴线绿化、水体绿化、车行道绿化和墓区绿化构成(图13~14)。分别采取不同的植物配置原则,如矩阵式种植可用于丘陵区,作为防护绿化带,或用于暂未开发小区营造背景林;乔灌木在水平向与竖直向均分层配置,用于轴线绿化,创造宽阔的视觉通廊;乔灌木在竖向分层,水平向相重叠用于车行道两侧,以减少人流车流对墓区景观的干扰,同时创造“曲径通幽”的道路景观;疏植则用于池畔河边或艺术墓区等可资借景的区域;孤植用于节点或墓区内造景。2.8评估,古为今用,设计城市园区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传统风水理论中的重要元素。水体是一种特殊的绿化形式,不仅可以达到丰富植物景观的效果,同时,也可用来排蓄水,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节小气候的作用。《葬经》云:“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在古代风水中,平地以水为龙,抱环曲弯的水态为龙脉,可见水是生气之所在。墓园基地两面环水,地势较平坦,因此在规划中引水入园,盘曲缠绕呈龙脉势,增强景观层次。现代墓园作为城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墓园公园化已成为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东华林体现了“生者为重”和“人文关怀”的思想,营造出祥和、安逸的氛围。把已故的亲人安放在一个风景优美、如诗如画的环境中,是每一个晚辈所希望的,用设计公园的手法来设计陵园,而不是传统意义上排排坐墓碑的形式,不但为已故的亲人,也为祭奠者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在让逝者入土为安的同时,还能给后人留下一片绿色。3实现园区文化的传承随着对帝王陵的发掘开发、烈士陵园的兴建和对名人墓的建设、保护,传统陵园旅游发展态势良好。现代陵园在某些方面虽有不及,但其一般处于城市边缘地带,交通便利,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提高,城市休闲旅游已成时尚,现今都市旅游圈已经形成,现代陵园可以融入其中。并且我国文化旅游正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作为特有的墓葬文化、风水文化也可以与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一样得到人们的关注,吸引人们前来参观、游览。美丽的洛杉矶玫瑰墓园内道路两侧都是大片的玫瑰花园,高大的树木点缀其间,整个墓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当地人会到墓地结婚、游览甚至露宿,更是让人惊叹不已。上海已出现了“公墓一日游”。芳草连天,楼亭叠翠,疏朗开阔的上海福寿园走出了一条园林化、艺术化、人性化、市场化的道路。经上海市有关部门批准,福寿园被正式纳入“上海一日游”的景点。通过对我国殡葬文化历史渊源的了解及对现代陵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研究,我们从中深刻认识到,园林设计工作者应从悠久的殡葬历史中,发掘新的设计理念,运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努力营造园林化、艺术化、人文化的新型现代城市陵园,使陵园与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科普教育结合起来,倡导墓志文化,墓园、公园、科普园、德育园……多园合一,为后世创造文化胜地,积淀人文精神与人生哲理,为后辈儿孙营造淡化生死、淡化贫富、淡化贵贱、净化灵魂、美化生活的园区胜地。陵园管理者要加强对陵园的继续开发与创新,力争形成品牌,拓展陵园的功能,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使现代陵园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健康发展。2.3向可持续发展的小区(2)平原葬区位于地块西南部。平原葬古称平阳葬,是适合于平地与低矮丘陵区的风水格局,设计中采用“高一寸为山、低一寸为水”的意象营造舒朗的平原景观。(1)平洋葬区位于墓园西北部。设计理念源自于古代的珍珠葬,即岛屿葬,这种葬法常见于江南水网密集的地区,取“环抱有情”之意。平洋葬区以河流结合水溪的模式营造平洋岛屿的意象,同时又起到了丰富景观与排蓄水的双重功能。(2)可持续发展:陵园的建设与一般的房地产建设不同,是以“逐步建设、滚动开发”的模式运作的,建设一块,销售一块,既避免了浪费土地资源,同时也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东华林近远期结合统筹布置是设计的重点,如主轴线方位及其节点的选择、水系回路的设置等等,都是考虑到分期实施的可能性而设计的(图1~2)。陵园路网控制了每个小区的合理规模,随着项目的滚动开发,每个小区将随着市场需求具有不同的个性,这是一种弹性模块设计的方法,既不失整体性也保障了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多元文化 多样魅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 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
- 第二学期学校后勤工作计划范文(3篇)
- 学习部招聘计划(3篇)
- 2025至2030年中国电源盘柜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珠架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柳草编织品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工业级一体化工作站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推广普通话演讲稿400字(5篇范文参考)
- 2025年中国骨痛贴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2024-2025学年下学期高一物理教科版同步经典题精练之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 数据中心储能应用需求技术报告2024
-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必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含答案解析)
- DL∕ T 949-2005 水工建筑物塑性嵌缝密封材料技术标准
-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教案
- 2024年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竞赛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TD/T 1061-2021 自然资源价格评估通则(正式版)
- 2024年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中考数学二诊试卷
- 2024年社区工作者考试必考1000题附完整答案【典优】
- WMT8-2022二手乘用车出口质量要求
- 30题质量检验员岗位常见面试问题含HR问题考察点及参考回答
- 智能灯具故障排除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