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城镇化背景下广场舞与传统舞蹈的融合发展研究目录TOC\o"1-3"\h\u22002引言 引言广场舞是当前舞蹈、公共治理等领域的热门话题,非遗语境下的传统舞蹈(以下简称“传统舞蹈”)的传承现状亦是当前舞蹈、非遗等领域的研究热点。值得注意的是,广场舞和传统舞蹈均不属于艺术创作类的舞蹈,而是群众自发性的舞蹈现象,在21世纪的今天,二者的主体既有交叉,又有区别——广场舞的主要舞体是城镇居民及部分乡村地区的群众,传统舞蹈的舞体主要为其舞种播布区域的舞蹈拥有者;二者的功能也有明显的交叉和区别——广场舞的主要功能是娱乐健身,以自娱为主,而传统舞蹈的功能因祭祀、节庆、情感交流等不同情境,有娱人、娱神、自娱等不同的功能。若回溯当代中国舞蹈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广场舞”的概念并非一蹴而就,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在业内存在,其内涵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变化,不同时期出现的“集体舞”“业余舞蹈”“社区舞蹈”等都与广场舞的概念或内涵层面有交集。广场舞是当代中国时代变迁的表征之一,反映了中国近四十年来的社会结构、社会审美风尚等方面的变化,这已是学界的共识。周星认为广场舞具有多样性,不仅有地方特色,还有族群性特色,已成为当代中国城市老龄化社会里部分市民之日常闲暇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胡一峰认为广场舞的确立表明舞蹈或文艺与社会的互动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现有的研究中,学者们或是从中老年女性的身份入手,或是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事实上,广场舞蹈的概念被确立为“城镇公共空间中的群众娱乐健身舞蹈”也是近十年左右的事情,而且并非由舞蹈界定义,而是由公共媒体发起讨论,在社会语境中被大众舆论集体建构起来。换言之,“城镇”“居民”是当前大众认知中“广场舞”的“潜台词”,而“乡村”似乎是广场舞的外溢地区。当前广场舞与传统舞蹈的现状随着现代媒体及通讯的发展,外出务工人员的离乡与返乡,都使乡村和小城镇以一种“碎片化”的方式接收来自大中城市的讯息,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村青年、小镇青年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城市生活方式成为了新一代乡村青年、小镇青年的向往;广场舞、旅游舞蹈、甚至由返乡青年人所带来的街舞,娱乐场所的舞蹈都可能同时发生在村头巷尾;基于农耕生活而存在的原生节庆、民俗或是逐渐在乡村萎缩,或是在旅游的热潮中被商业资本异化,形态和审美同质化。然而传统舞蹈同时也以强大的惯性,塑造着乡村广场舞的形态与样貌。1.城镇化背景下广场舞与传统舞蹈的教育方式、方法发生的改变。在《舞蹈大辞典》有一个关于“广场舞蹈”的解释——主要相对于剧场舞蹈而言的民间舞蹈。大辞典认为广场舞蹈相对于剧场舞蹈而言,不仅是发生空间不同,更在于广场舞蹈的主体多是非职业的舞蹈人。这个观念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费秉勋认为,广场艺术是指我国南北各地在广场上露天表演的、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民间歌舞形式,囊括了汉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内容。吕艺生在《广场民间舞的美学特征》提出了“广场民间舞”的概念,将发生于田间地头、山野庙宇中的民间舞与发生在相对宽阔的公共区域的群体性舞蹈进行区分。此后,部分学者延续他提出的概念,进一步阐释广场民间舞的特点,如崔世莹总结了广场民间舞有审美主客体之间的直接互感,情感的炽热与节奏的明快等特点。刘忠寰认为“舞蹈审美广场化是舞蹈审美普泛化的最集中的表现。…通过传统的和崭新的充满市场消费意识的节令民俗民规活动,应该体悟到活动中广场民间舞的表演凝聚着集体的共同文化的深层情愫。广场效应把作为民俗文化的民间舞蹈的这种社会群体性质和全文化性质高倍放大,电视播映又把它推向极致。这种性质有着振兴民族精神的本质协同性。”吴露生依据表演艺术形式与功能将广场民间舞分为三类:一是散见于节令风俗间以展示为主要目的的自发性的广场活动,二是政府部门或各级群众社团等主办的集聚性广场民间舞蹈表演艺术赛事,三是作为以上两者延伸与补充的准广场民间舞蹈表演艺术形式。前辈学者们未将“广场”认定为城镇独有的公共区域,而是发生在露天公共场所的演出,即是广场舞蹈。这些概念后来影响到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建设中“一条线”(广场民间舞——课堂民间舞——舞台民间舞)的逻辑构建。2.人们对广场舞与传统舞蹈观念的转变舞蹈界的学术语境下,亦有“群众舞蹈”“集体舞”等概念。群众舞蹈主要指群众自娱性的舞蹈,包括广场民间舞以及城市居民所跳的创作型舞蹈、交谊舞等等。廖志迈描述了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群众舞蹈的图景:业余舞蹈艺术创作方兴未艾;经过加工的沙头角《渔灯舞》,参加全省民间欢乐节演出,受到好评;在广大青年中出现了跳舞热,全市举办了上百期交谊舞培训班;“大家乐”式自荐舞台表演十分兴旺,两年间有70万人次参加该活动,其中有5000多人次登台自荐表演。他提到,“大家乐”式的自荐表演体现了“参与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价值观念的变化,强化了个人的独立意识,“你演我看”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人们需要有选择的自由,“大家乐”体现的正是这种自由[10]。这似乎为20年后广场舞的风靡吹响了时代的前哨,“自由选择”“自由参与”正是广场舞者们乐此不疲的重要原因。崔世莹同样认为在80年代社会巨变之际,广场民间舞灵活随意的表情方式可以满足当代中国人介入型的参与欲望[11]。集体舞一词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出现,1955年石木在《舞蹈通讯》上发表了《关心群众舞蹈活动》一文,讲到“在上海,由于长期没有新的创作,或者创作出来也还是老一套,群众们不爱跳(集体舞),有不少工人和学生跳交际舞入了迷,对集体舞却十分冷淡。在北京,过去红火一时的集体舞也低沉了。”由“过去红火一时”可以推断出,“集体舞”概念发生要早于1955年。到80年代,集体舞仍然在舞蹈理论界使用,吴晓邦认为集体舞属于群众在社会活动中一种庆祝和节日纪念的舞蹈,以表示男女之间的欢乐情绪,不需要细致地刻画人物,只要有统一规定的步法就可以了,礼堂与广场都适合开展此类舞蹈活动,可以与周围观众打成一片。但集体舞在剧场艺术中受一定限制。可见在理论界,群众舞蹈是对舞蹈参与者身份——“群众”的强调,其所涵盖的舞蹈种类与样式更为多样,而集体舞则强调“集体统一”的形式,与交谊舞等舞蹈形式有所区别;从研究语境中,集体舞可以是少数民族的舞蹈,也可以是创作的舞蹈。目前大家所提的“广场舞”,其形式更接近于“集体舞”,区别在于“集体舞”往往是由工厂、单位组织,而广场舞多是自发性。尽管舞蹈素材来源多样,但集体统一的动作是广场舞的重要特点,这与同样发生于广场的“交谊舞”“街舞”“霹雳舞”等有所区别。有趣的是,当男女成对跳交谊舞时,多数会被群众认为是跳“交谊舞”,只有在部分学者的研究中,纳入广场舞的范围;而当交谊舞的舞步与套路被用于集体的、统一的舞蹈中时,不再男女成对而舞时,同样都是伦巴、恰恰或快三、慢四等等动作,大家则很容易将其认为是“广场舞”的一种。3.舞蹈教育政策的支持本文所聚焦的乡村传统舞蹈与广场舞的互动,其实质是乡村农民面对城镇化的一个缩影。从舞体所处的文化生态来看,乡村的城镇化至少有两类关系:一种是走向城镇化的乡村,如胶州秧歌的传承点之一斜沟崖村和东小屯村,已是一派富裕新社区景象,即所谓就地城镇化;另一种是村民走进城镇,融入城市生活。无论是哪一种城镇化路径,都面临着“人的城镇化”。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坚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如何在广场舞与传统舞蹈之间寻找到一条既可传承地域特色、民族特点,又能适应城镇生活方式,倡导文明生活,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互动途径,是舞蹈学、社会学等学科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从目前的现象来看,如红河州弥勒县阿细跳月协会每晚组织的阿细跳月,在大理州巍山县民族文化工作队的老师们辅导当地群众学习打歌等,都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传统舞蹈,也不是千人一面的广场舞形式。他们对地域性身体经验的重塑过程值得我们注意。尽管优劣未知,却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对当地的文化风尚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二、城镇化背景下广场舞与传统舞蹈的融合关系1.城镇化背景下广场舞与传统舞蹈互动在当代舞蹈教育中现状就舞蹈本体而言,城镇居民所跳的广场舞里的民族舞大部分不等同于非遗语境下原生于乡村的传统舞蹈,而是一种以舞台审美为主导,经过艺术整理、提炼的“民族民间舞”——自20世纪50年代起,专业舞蹈工作者(包括专业院团、艺术院校及地方文化工作者)对传统舞蹈采风后,以舞台表演的审美对节奏型、主被动部位、显要动作部位、步伐以及舞动序列等方面都进行了整理、加工、提炼。当专业表演和教学领域的民族民间舞移植到广场舞后,其在动作的幅度、风格的韵味、空间的调度等方面均有所简化。可以说,传统舞蹈为专业化的民族民间舞提供素材,而艺术化的民族民间舞又为广场舞提供素材,三者形成了一个素材提供的生态链。在部分少数民族歌舞传统较深厚的地区,存在一部分将本地歌舞直接融入广场舞的现象,虽从体量上看,不是城镇广场舞的主体,但同样也形成了一个素材提供的生态链(如下图1)。图1传统舞蹈与广场舞式的民族舞传统舞蹈通过这样的生态链为广场舞提供素材,而广场舞对传统舞蹈的渗透是舞蹈的表演逻辑——面向、节奏、动作以及舞蹈审美的改变,即改变了舞体对舞蹈现象的观念——从生活和仪式的行为转向“可以表演给大家看”的舞蹈艺术,以及镜框式舞台带来的审美规律。在乡村生活中,非遗式的传统歌舞仍然在祭祀、丧葬、节庆等场合进行具体实践,其功能仍然在延续。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外接触到其他的文艺形式,如其他形式的广场舞,再带回乡村生活,其审美也多少影响着乡村传统歌舞的传承。广场舞面向统一、节拍统一、动作统一的舞台式表演逻辑,在乡村青年一代中颇受欢迎。在采访中,部分村落中的年轻女性认为学自城镇的广场舞是时尚的、好看的,言语中流露出一种“向往”,可见村落的年轻人是认同舞台表演式的逻辑,也接受城镇广场舞这一类突显个体性的自娱形式。这与年轻一代的生活已趋向城镇生活模式密切相关。同时,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许多农民已经从乡村迁入就近的城镇,一方面保持原有乡村生活形态的地区仍然流传着非遗式的传统舞蹈,另一方面迁入城镇的农民,或者已城镇化的农民或是将传统歌舞带入城镇生活,或是学习城镇已有的广场舞。带入城镇中的传统歌舞,因为已脱离其原有的文化场域,许多形式较易发生变化,相当一部分会在较短时间内接受广场舞舞台表演式的形态逻辑———统一面向、统一舞曲、统一动作,以汉族秧歌尤为突出。目前这种互动关系的背后是广场舞将传统舞蹈的素材“技能化”的趋势。广场舞通过空间、节奏、动作的“统一”重新结构了传统舞蹈素材,弱化了地方的、个体化且独特的身体经验,并且有将之引向趋同化、扁平化的倾向。这一趋势强调舞蹈的动作和健身、娱乐的功能,传统舞蹈原有的祭礼、教化、族群认同的功用往往更被边缘化。虽然广场舞的种类多了,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参与,但身体表达的主体性被削弱了,作为某一族群文化身体传承的脉络被弱化了。广场舞作为当下在大众中广为流传的舞蹈形式,作为“表明与社会的互动进入到了一个新阶段”的现象级舞蹈形式,它已经借助群众的“参与度”,深入社会各层面,因此它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能量不应仅仅停留于自娱、健身。在城镇化进程愈发深入的今天,非遗生存的文化语境慢慢在转变,中国广大乡村仍需要有群众参与度的文化艺术形式来连接过去,迎接未来。2.城镇化背景下广场舞与传统舞蹈共融在当代舞蹈教育中现状广场舞“统一”的特征给群众留下了根深蒂固的印象。“统一”对广场舞的形式有更加隐性的要求。首先是节拍的统一,这易于参与者的跟学,也影响着音乐的选择,许多广场舞音乐在重拍上加强音效,重低音通过公放音响尤为突出,刺激听者的听觉(这也是后来广场舞被诟病噪音扰民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是面向的统一,大多数广场舞往往是同一个舞队的面向统一,这同样易于参与者跟学。这就意味着,除非是广场舞比赛中舞队的编排,自娱性的广场舞形式大多为单人的动作套路,舞者之间较少身体接触,也较少互相配合的动作,易于参与者随时加入与退出。最后是动作的统一,这与发生于乡间节庆的传统舞蹈有相似之处,也是二者可以互相借鉴、融合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广场舞往往是在四拍或二拍音乐中,舞句的左右重复加上方向的变化,附点切分变化、空间的高低变化较少,且动作多集中于四肢,躯干的主动运动较少,且舞蹈练习时间多在半小时以上,曲目较多。3.城镇化背景下广场舞与传统舞蹈共生在当代舞蹈教育中现状广场舞到了乡村,则是另一幅图景。中国传统乡村仍然是人情社会。广场舞的形式、审美影响着传统舞蹈的舞体,可以说广场舞对传统舞蹈的冲击最为显著,以往传统舞蹈为广场舞提供了大量动作素材,而当下广场舞的趋同化特质又反噬了传统舞蹈的经验性与个体性。传统舞蹈的发生情境一部分是祭祀、节庆、葬礼、婚礼等仪式,一部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交流(以爱情为主),与人们生活融为一体,既反映着当地人的生活经验,又涵括当地舞者多样的身体个性经验,同时还是地方性知识的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形式。而广场舞多发生在城镇社区,以自娱怡情、健康身心为主,附带着社区交际的功能,审美往往是同质的,易于统一,不承载生活的经验与知识,但形态易于传播。广场舞通过空间、节奏、动律等等途径消解着传统舞蹈所蕴含地方的、个体化且独特的身体经验,并且有将之引向趋同化、模式化、扁平化的倾向。广场舞的舞蹈面向统一,这种单面向的空间形式是难以在队形中表达舞蹈的文化内涵,形成本地村落的社交氛围,既而达到寓教化于仪式、寓教化于自娱的效果。比如火把节庆祝活动中有大量舞蹈与传统舞蹈有一定关系,但其形态是广场舞。例如一个叫《月亮出来了》的节目,其舞蹈动作与传统彝族舞蹈几乎相同,但舞者背靠幕布,面向观众而跳舞,男人不再是整个队伍的领头者,而是寥寥几个站在女舞者的后面亦步亦趋地跟着学习,而女舞者的站位,大概是按谁跳得好(在队伍里认为的“好”),谁更漂亮更自信来排位置。另一个舞蹈《七月火把节》,舞者身穿带有彝族元素,但款式是职业套装的服饰,扎着马尾辫,越靓丽的年轻女生就越有自信站在观众面前跳舞。这个现象在左白冲村邀请的五彝扎(音译)村当晚的花腰跳乐也有体现,虽然保持了圈舞,但男女间隔而站,在舞台上对称整齐。这种以“美”(虽然各人对美的阐释不一样)为原则的站位方式,消解了彝族“圈舞”中暗含的人际关系纽带,同样也消解了其附带的教化方式。4.城镇化背景下广场舞与传统舞蹈在互动、互融与共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更需要注意的是未走向城镇,或仍处于城镇化转型过程中的乡村,他们仍然占我国农村的大多数。当前乡村文明建设是三农问题的重要议题。乡村主要是熟人社会,由宗族、家族、乡里构成的一个人情社会。然而在武汉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对全国25省(市、区)118村的调查显示,一是农村社会的差序格局松动和瓦解,具体表现为人情关系日益淡薄、邻里关系逐渐陌生、宗族关系日益淡化、代际关系逐渐疏离、干群关系发生微妙变化;二是风俗习惯的变迁,具体表现为传统节日习俗内容形式的传承与变异、传统礼仪习俗仪式由繁琐趋于简化、日常生活习俗中传统难觅、现代生活方式普及;三是价值观念的变迁,具体表现为家庭价值观、教育价值观、婚姻价值观、消费价值观、乡情价值观的变化,包括亲情日益淡薄、“读书无用论”开始蔓延、婚姻明显趋利化、非理性消费增多、乡情观念淡化等。该调查还显示,农村文化“新旧并存”的过渡形态带来国家公共文化供给的困境:一方面是农村传统文化呈现加速萎缩之势,另一方面是城市现代文化在农村缺乏扎根土壤,二者都由于农村的“空心化”现象导致文化的内生力量不足。在城镇化的冲击下,农村的传统价值观念体系正面临着许多不确定性,由此带来的风险也是明显的,特别考虑到进城农民面临的严酷的生存环境以及文化知识的局限,各种功利主义、非道德主义价值观念极易被他们不加思考、不加辨别地接受,甚至极易迷失于个人生存的目标,或者陷于道德虚无主义的泥坑。一方面由于当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生活的变化,许多原有乡村生活中具有教化意义的仪式或民间文艺活动正在消失,使得原有的寓教化于仪式、寓教化于文艺的文化生态萎缩。另一方面,城镇文化的渗透却难以填补乡村传统文化萎缩所腾退的空白,加上家庭教育多易缺位,学校教育资源匮乏,这就使乡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出现巨大漏洞。“与传统文化活动消失相对应的并不是现代文明的新型公共文化活动的兴起,而是趋于同质化、格式化的政府主导文化下乡活动,造成了青黄不接的现象。为弥补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缺失,各级政府用心良苦地送文化下乡,但这种投喂式的文化供给体制缺乏乡土基础,与农民的生活和需求不尽一致,很难引起共鸣,难以有效激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5.城镇化背景下广场舞与传统舞蹈互动、共融和共生的重要性广场舞到了乡村,则是另一幅图景。中国传统乡村仍然是人情社会。广场舞的形式、审美影响着传统舞蹈的舞体,可以说广场舞对传统舞蹈的冲击最为显著,以往传统舞蹈为广场舞提供了大量动作素材,而当下广场舞的趋同化特质又反噬了传统舞蹈的经验性与个体性。传统舞蹈的发生情境一部分是祭祀、节庆、葬礼、婚礼等仪式,一部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交流(以爱情为主),与人们生活融为一体,既反映着当地人的生活经验,又涵括当地舞者多样的身体个性经验,同时还是地方性知识的传播与交流的一种形式。而广场舞多发生在城镇社区,以自娱怡情、健康身心为主,附带着社区交际的功能,审美往往是同质的,易于统一,不承载生活的经验与知识,但形态易于传播。广场舞通过空间、节奏、动律等等途径消解着传统舞蹈所蕴含地方的、个体化且独特的身体经验,并且有将之引向趋同化、模式化、扁平化的倾向。在红河县车古乡端午节的文艺汇演中,我们还看到打扮得如城市丽人一般,上着白衬衫,下着半身窄裙,脚踏半跟皮鞋的青年女性,跳着《健身舞》,实质是节奏简化、动律简化,并带有爵士舞元素的广场舞。这是青年女性外出打工后,回到家乡,又通过网络视频跟学的舞蹈。城镇生活、大众传播重塑着年轻一代舞体们的审美,而其审美又通过舞台式表演得以表达。在这个舞蹈里,我们看到了乡村青年对城镇生活的“印象”,对当代“美”的理解更接近城市文化,远离本土文化。传统舞蹈的调度所形成的祭祀语境下的族群认同感、庆贺情景下的社交氛围,并不是乡村青年对“当代生活”想象的主要部分。三、城镇化背景下广场舞与传统舞蹈的未来发展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文章中指出:“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因此同样需要立足于当代乡风文明建设,在广场舞和非遗式传统舞蹈之间寻找一条既可传承地域民族文化,又可填补乡村文化生活空白,同时也可以引导乡民积极面向当代生活的途径。在笔者看来,“参与”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群众参加有“参与”过程的文化活动,尤其是具有一定仪式感或互动过程的文化活动,可以提高对该活动背后隐含文化内涵、精神的认同感。例如在古代中国,包含舞蹈在内的礼乐仪式是教化万民的重要手段,通过年复一年的仪式,“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音乐与舞蹈是一种参与门槛较低,且参与过程较长的文艺活动,且寓教于乐,使群众易于接受。鼓励群众参与具有本地特色的音乐舞蹈活动,除了可以传承本地域民族文化,更可以从中进行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使当地形成“厚人伦,美风俗”的良好乡风文明。结语广场舞与传统舞蹈并非对立的关系。尽管在具体的现象中,广场舞挟城镇化之“先进”,强势地重塑着乡村的传统舞蹈,但传统舞蹈既有非遗保护的“防火墙”,同时也具有传统乡村文化的巨大惯性。他们所要共同面对的是,如何在当下更好地成为“文明”的引导者,而不仅限于健身娱乐的手段,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非竞争保密协议
- 2024年项目合作外协合同2篇
- 2024年装饰设计服务合同5篇
- 2024私人合伙健康养老产业股权分配与运营管理协议2篇
- 2024年项目策划共同开发合同3篇
- 2024年:跨境电商平台建设与运营合同
- 2025年度智能交通系统研发与应用合同6篇
- 2024年游乐场地租赁合同附场地设施租赁及运营协议
- 2024年物业监管下业主装修合作合同版
- 教师业务档案管理办法
- 2025年中小学春节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河南省地图含市县地图矢量分层地图行政区划市县概况ppt模板
- 九年级上期末考试语文质量分析报告
- 五年级英语名词冠词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练习题
- 脑室外引流管护理操作流程
- 售前经理技能提升课件
- 人教精通版小学英语级单词词汇表
-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2024期末试题及答案
-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总结
- 编织密度自动计算
- 冶金电气调速设备交接试验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