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气候变化的国际趋势
气候变化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全球环境问题。气候变化的经济分析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环境经济学研究中一个相当活跃的应用性研究领域。一、气候变化问题的政治现状早在1824年,法国科学家J.B.Fourier描述了自然温室效应现象,认识到自然温室效应对地球保持适合生物生存环境的重要作用。到1900年前后,瑞典科学家S.Arrhenius首次提出人为温室效应问题,指出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导致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可能造成气候变暖。然而,在70年代早期,人们一度关注的并不是气候变暖,而是气候变冷。直到1985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气象组织(WMO)和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在奥地利Villach共同召开国际会议,科学界才就气候变暖基本达成共识。Villach会议标志着气候变化上升为一个国际性问题。1988年来自48个国家、联合国机构、其他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的300多位代表在加拿大多伦多召开国际会议着手探讨减排温室气体的具体目标,这标志着气候变化问题作为一个国际政治议程的开始。1990年9月,欧共体代表在第二届世界气候大会部长级会议前夕提出立即启动气候变化公约”谈判的主张,拉开了国际社会气候变化政治谈判的序幕。1992年5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第二次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正式签署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1994年3月,公约在得到50个国家批准后生效。从1995年开始,每年举行一次公约缔约方大会(COP)。其中,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第三次缔约方会议(COP3)通过了《京都议定书》,首次为附件I国家(包括发达国家与转轨经济国家)规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具体减排目标,成为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基本沿着两条线同时推进。一条线是政府间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另一条线是气候变化的科学研究和评价。1988年,由UNEP和WMO共同发起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IPCC),作为科学咨询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和汇总全球学者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提出科学评价和政策建议,在推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起到了重要作用。IPCC于1990、1995年先后两次提出《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第三次评估报告目前正在准备之中预计在2001年提出。气候变化问题具有广泛性、滞后性、不可逆性和不确定性四个基本特点,决定了认识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需要世界各国从保护全人类共同利益出发,开展广泛的全球合作。但问题远不这么简单。气候变化问题表面上是一个环境问题,实质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主要原因在于:(1)现实的经济成本。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来源,减排温室气体意味着限制化石燃料的使用,必然影响经济发展。由此带来的经济成本不仅是现实存在的,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相当昂贵的。效率成为人类行动追求的主要目标。(2)利益的不均衡。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区域性特点,气候变暖可能给一些地区带来发展机遇,给另一些地区带来灭顶之灾。同时,不同国家、地区或经济部门的减排成本不同,也带来利益的不均衡。公平成为人类行动的另一个基本准则。由此可见,气候变化是一个极其复杂而长期的全球性问题,关系到各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必将对21世纪的全球社会、经济和政治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二、对气候变化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成果的分析(一)关于世界范围环境价值的货币化计量和评估是环境经济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气候变化领域,经济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气候变化损失的经济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相当广泛,如直接财产损失(防御性支出、耕地减少等)、生态系统损失(湿地减少、物种灭绝等)、基础产业部门损失(农业、林业、渔业等)、其他产业部门损失(能源、水、建筑、交通、旅游等)、人类福利损失(人类舒适性、疾病增加、空气污染、迁移等)和灾害风险(洪水、干旱、飓风等)等。这些影响大致可分为与市场有关的和非市场的两大类。前一类影响可以在国民账户中得到反映,后一类是间接的,如对生态系统和人类舒适性的影响等。气候变化损失的评价模型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部分均衡法,对损失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计量并简单加总,也称列举法(enumerativeapproach);二是一般均衡法,在一个各经济部门相互作用的市场体系中综合考虑气候变化的损失,也称为综合评价法。1.部分均衡方法。Nordhaus是较早对气候变化损失进行经济评估的著名学者之一。他估算了农业和海平面上升的成本大约为GNP的0.25%,考虑到非市场的影响,损失可能达到1%左右(误差为0.25—2%)。尽管研究的基础数据来自美国,但他相信估算结果可以推广到世界范围。Tol对其方法进行改进,将世界主要地区区别对待。这些研究所考虑的影响范围虽有所不同,但总的结果比较近似,当CO2浓度相比工业革命前倍增(以2xCO2表示)使地球平均温度上升2.5—3℃时,发达国家的损失约为GNP的1—2%。Nordhaus(1994)曾就气候变化损失进行了一次专家调查,对于2090年温度上升3℃的情况,专家预测损失在GNP的0.7—8.2%(置信区间90%),中值为1.9%,与上述研究结果基本吻合。2.一般均衡方法。一般均衡方法更综合地考虑了与市场有关的损失,如农业产量的变化对食品、烟草或纺织工业的影响,克服了部分均衡方法对各部分影响简单加总的缺陷,但往往忽略非市场的影响。Kokoski和Smith抽象分析了两种方法的差异,认为部分均衡方法可能造成相当大的误差。随后,Rosenberg和Crosson等将一般均衡法的思路应用于美国密苏里等四个州(简称MINK)的地区综合损失评估项目,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反映农业对经济的反馈作用,同时考虑了适应性问题。研究结论是气候变化对农业和水资源的影响较大,在2030年上升约1℃情况下,对地区收入的影响约为GNP的1%。Scheraga等采用Jorgenson和Wilcoxen开发的一般均衡模型,从农业生产、能源需求和海平面上升三方面就气候变化对美国的宏观经济影响进行了综合评估。当采用比较悲观的气候变化构想时,假设到2060年CO2浓度倍增引起地球温度上升5.1℃,GNP较不考虑气候变化时将降低0.8%。许多学者对上述气候变化损失的经济评估提出批评,并努力使其更加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仍有待加强(Fankahuser,1995):非市场的影响。目前的损失评价往往只针对与市场有关的影响,很少涉及非市场的影响。非市场物品的经济评价方法尽管存在很多争议,气候变化影响的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也决定了不可能进行精确评估,但忽略这部分损失的价值显然是不全面的。发展中国家。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只针对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损失的经济评估仍十分缺乏。Grubb对Nordhaus将以美国数据为基础的评估结果推广到世界范围的可行性提出质疑。人们从直觉认为,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较低,且更多依靠与气候直接相关的产业部门,损失可能更为严重,应在决策过程中受到更多的关注(Winter,1998)。Fankhauser的研究结果是,除去前苏联,发展中国家的损失将比OECD平均水平高出60%。Tol甚至得出一些发展中地区的损失比OECD平均水平高4倍的结论。小概率极端事件。一些学者指出,上述对CO2浓度倍增损失的研究只考虑了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bestguess),没有考虑发生小概率极端事件的可能,如极地冰盖的融化、海洋传递带的中断、温室效应的正反馈或气候模式突然、非线性的变化等,此时人类社会蒙受的损失将是巨大甚至无法估量的。因此,损失评价不应是一个点,而是整个概率分布。从Nordhaus专家投票的调查结果看,损失评价的分布曲线明显呈现不对称,说明人们对小概率极端事件的关注。尽管其发生和规模都是不确定的,但从谨慎预防的原则出发,采取一定措施以降低风险是非常必要的。长期影响。现有损失评估大多考虑CO2浓度倍增的特殊情况。但它只是气候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点,既不是最优点,也不是稳定状态。气候变化影响的长期性要求将研究领域扩展到更长远时段,并找出系统的潜在阈值,即温室气体的危险浓度水平。Cline(1992)是极少数曾尝试进行长期损失评价的学者之一,认为损失可能以浓度的指数规律上升,但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理论推测。Nordhaus进行的专家投票调查在预测长期损失时很难取得结果,基本上仍趋向保持在GNP的1-2%水平。不确定性。当代人几乎不可能预测气候变化对后代人的影响,正如Schelling形容1900年的预言者不可预测1992年气候变化对航空运输、电子通讯和摩天大楼的影响一样。因此,即使能够消除气候变化的科学不确定性,损失评价也永远不能克服不确定性的问题。目前,许多研究常常将CO2浓度倍增放在与今天经济结构相同的状况下进行损失评价,并假设基准年损失与GNP按同比例增长,这显然不能令人信服。(二)适当的适应措施许多学者认为损失的评估必须基于成本有效响应(costefficientresponse)的假设,即应通过适当的适应性措施将损失控制在最低水平。Schelling(1992)甚至认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最好的适应性措施就是经济发展。实际上全球气候变化损失的成本应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适应气候变化的成本,二是采取措施仍未能减轻的损失成本。而目前,适应性问题仍未受到国际社会的应有重视,对适应潜力、影响适应的因素以及如何增强适应能力的政策等方面研究都很不够。由于数据限制,实际损失的计算往往难以考虑采用最优适应性对策的情况。实际上采取适当的适应措施可以明显降低损失程度,如Easterling等估计,在其研究地区近60%的农业损失是可以避免的。对于海平面上升,很明显不采取措施,中等的风险也可能造成严重的灾害。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保护也存在一个社会最优水平,它决定于充分保护的成本与不采取措施时的总损失之比。(三)对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理论的启示1988年多伦多会议提出减排目标后,经济学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重点从建立未来正常情况下的排放曲线(即假设不采取减排措施,Business-as-usual,BAU),逐渐转向减排温室气体的经济成本评估。从90年代初至今涌现了大量文献和研究成果。目前,几乎所有OECD国家都建立了自己的减排模型,也有一些研究工作针对发展中国家或全球减排模型减排成本评估模型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自下而上”(bottom-up)模型和“自上而下”(topdown)模型。其中,“自上而下”模型又可分为宏观经济模型和资源配置模型(又称均衡模型)。不同种类模型根据其研究对象,又可分为全球模型和国别研究模型。1.“自下而上”模型。“自下而上”模型以技术为导向,以工程为基础,侧重单个能源供应技术的性能和可得性。现有技术可以用技术成本曲线表示,根据减排成本排列成清单,并与能源需求相比较。由于假设总能找到最有效的技术,以低于现有状况的成本提供所需能源服务,因此,应用这类模型计算出的减排成本一般很低,甚至是负成本,即获得净效益。2.“自上而下”模型。“自上而下”模型以经济学方法为基础,能源作为一个生产和经济运行模型中投入的生产要素。在假设生产是有效的前提下,不可能有“免费的午餐”。其中,宏观经济模型重点研究减排措施对宏观经济指标,如通货膨胀率、失业率、银行利率等的短期和过渡性影响,并通过采用历史趋势进行经验性的检验。资源配置模型是长期均衡模型,相对价格变化是影响市场长期表现的主要因素。这类模型可以是综合的一般均衡模型(CGE),也可以是针对能源部门的部分均衡模型。CGE模型在减排成本评价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如OECD开发的GREEN模型,Manne和Richels的动态非线性优化全球模型Global2100等。国别研究方面,如Jorgenson和Wilcoxen以及Goulder对美国的研究,Blitzer等对埃及的研究以及Glomsrod等对挪威的研究等(IPCCWGⅢ,1995)。“自上而下”模型对减排成本一般规律的描述是相似的:即开始减排成本很低,随着减排量的增加,后续减排成本逐渐上升。一个常常被引用的标志性的结论是:到2025—2050年在基准排放水平上减排50%,将使GNP减少1—3%。一些学者指出,GNP减少1—3%,从绝对量来看也许是大的,但从相对量来看,仅仅意味着未来10年平均增长率下降0.1%。如果考虑到溢出效应(spill-overeffects)或次生效益(secondarybenefits),减排成本还会进一步降低。例如减排温室气体同时也减少了局部空气污染和越界污染物转移造成的酸雨。许多国家或区域层次的研究,如Pearce等对英国的研究,Alfsen对挪威的研究,Amano对亚洲的研究,都认为次生效益是相当可观的,至少可以抵消1/3的减排成本,使许多减排措施变成“无悔”(noregret)选择。由于不同模型研究范围和基本假设的不同,对模型进行直接比较十分困难。为此,1993年,OECD和斯坦福能源建模论坛分别开展了模型比较研究,通过对关键假设的标准化,如人口增长率、GNP增长率和碳排放限制,改善不同模型之间的可比性。不同类型模型的比较研究,揭示许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新课题。如:能源效率改进和未来排放趋势。模型比较研究发现,即使采用标准化的GNP增长率,不同模型产生的基准排放曲线(BAU)也相差很大。模型的重要参数“自发能源效率改进”率(AutonomousEnergyEfficiencyImprovements,AEEI)代表了所有非价格引导,如技术进步和结构变化,所引起的能源效率提高。选择较低的AEEI会产生较高的基准排放,必然得出较高的减排目标,如Global2100模型。许多学者认为这种假设过于悲观。一些学者对不同国家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来检验AEEI的大小,但气候变化问题的长期性使历史趋势能在多大程度上外推值得怀疑。除AEEI参数之外,政策措施(如增加R&D费用)对提高能源效率的外生作用也值得研究。Manne和Richels通过专家调查预测未来AEEI为每年0.7%。现存能源税和补贴。减排成本与现存能源市场的扭曲有关,如贸易壁垒或垄断的存在,最常见的市场扭曲是能源税和补贴。据Hoeller和Coppel估计,OECD国家现有平均能源税约为70$/吨碳,用纯碳税来改造现有税收结构将使OECD减少12%的排放。Larsen和Shah估计全世界的能源补贴约为2300亿美元,巨额补贴较能源税对市场的扭曲更严重,取消补贴可以大幅度降低减排成本。收入再循环。碳税将给政府带来可观的收入,如何合理使用这笔收入呢?Pearce(1991)提出应以碳税替代部分现有税收,如收入税。这样征收碳税不仅可以实现减排,还取得了改善税收结构的次生效益,即所谓“双倍红利”(doubledividend)。一些学者通过比较指出,两类模型在减排成本评价上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Grubb等(1994)认为“自下而上”模型忽略了隐含成本,如落后旧设备替代的建设成本,或者新技术未必适合替代现有技术,从而高估了廉价减排措施的范围。况且,能源市场并不像“自上而下”模型假设的那样有效,市场或信息失灵会导致市场的无效率,如贫困家庭由于家庭预算不足限制对改进能源效率的投资,私人租用的财产由于租金不变而不愿改进能源效率等等,模型可能低估了消除上述因素后的低成本减排机会。一些学者试图将两类模型的研究思路结合起来,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如Manne和Wene在MARKAL-MACRO中的尝试。(四)代际公平原则的确立—气候变化的综合评价气候变化问题的经济分析归根到底是一个在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下,对采取行动的成本与避免损失的收益进行权衡取舍,以寻求最优决策的过程。气候变化的综合评价主要有两类方法(Toth,1995):1.成本-效益分析法(CBA)。这是经济学最常用的方法。气候变化CBA模型,也称综合评价(IntegratedAssessment,IA)模型,可以由损失模型、适应性模型和减排成本模型三个基本模块经适当连接和集成构成。温室气体是典型的“累积型污染物”(stockpollutants),影响气候变化的不是年排放流量,而是在大气中的累积量。因此,这是一个优化控制问题,最优决策结果不是一个点,而是一系列最优点构成的最优排放路径或最优减排水平。2.碳预算法。由于气候变化的科学不确定性以及在经济评估方法上存在的巨大争议,人们往往对气候变化影响的量化结果持怀疑态度。科学上的谨慎原则、伦理学的道德原则,加上政治谈判的讨价还价成为解决问题的惟一出路。碳预算()法又称成本有效性(efficiency)法,与CBA法的最大区别在于最优减排水平不是权衡成本和效益决定的,而是为了减少发生巨大不可逆损失的风险,在综合考虑政治、科学和伦理因素基础上人为确定的。此时,经济分析的任务只是寻求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来完成给定的减排目标。上述两种方法相比,前者更重视追求效率目标,优化结果倾向于较低的减排目标,后者比较强调风险最小化和公平原则,确定的近期减排目标相对较高。在现实中往往不得不采用谈判的方式确定减排目标,但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出发,CBA法仍在经济学研究中占主导地位。Nordhaus较早应用CBA法进行气候变化的综合评价,由于资源稳态以及排放与气候变化损失间线性关系的简化假设,早期模型显得比较粗糙。随后许多学者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如Peck和Teisberg在Global2100基础上开发CETA模型的结果是,在21世纪前四五十年,各种最优排放路径都非常接近基准线,其后最优排放路径主要取决于损失函数的斜率。Nordhaus后来又开发了DICE模型,结果是到2100年优化减排方案与基准状态相比减排量仅为15%。目前,主要的综合评价模型有:Manne等在原能源模型基础上开发的MERGE模型,Alcamo等开发的IMAGE模型,Hope等考虑参数不确定性的PAGE模型,以及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将OECD的GREEN模型与一个小规模全球循环模型GISS和地区生态系统模型结合开发的综合评价模型等(ParsonEA&Fisher-VandenK,1997)。目前,大多数模型普遍采用经过折现的净现值方法作为决策标准,折现率的选择成为影响模型长期优化结果最重要的参数。折现率包含了代际公平的含义,具有深刻的哲学和伦理学内涵,是经济学本身不能解决又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对此争论颇多(Lind,1995)。一类观点主张采用正常的社会折现率,另一类观点则主张采用低折现率,甚至零折现率,以体现当代人和后代人的利益平等,但其隐含储蓄率和投资率高速增长的假设显然是不现实的。还有的学者认为根本问题不在于折现,而在于可持续性。和从代际公平的伦理学角度,提出了与一般持续性概念反向的减排温室气体的“持续性原则”,即当代人为后代人的利益所采取的减排温室气体的行动不应显著降低今天的生活质量。由于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对公平的不同理解,有关折现率的争论也许永远也没有答案。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实用方法是通过进行不同折现率情况下的敏感性分析,给出多种方案供决策者选择。综合评价模型的发展趋势是考虑更多因素和更多不同选择,如CO2以外的其他温室气体,去除或贮存CO2的可能性,多种不同适应性措施,以及气候脆弱性和适应水平的地区差异性等等,以更全面地反映气候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复杂的反馈和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对人类福利的影响。除折现率问题外,还有不少与决策标准有关的问题存在争议,值得进一步研究(TomanMA,1998)。如:不确定性下的行动原则。不确定性是所有经济分析模型面临的共性问题。对待不确定性下的人类行动,一部分人持“保险”(insurance)的观点,认为减排温室气体的成本可以看做是为避免未来可能损失而购买保险;Manne和Richels以及Parry等通过定量分析主张政府尽早推进减排措施的实施。而另一部分人,如Nordhaus等,持“等等看”(waitandsee)的观点,认为不确定性不是推进减排措施的理由,而正是推迟行动以等待获得更多信息的重要依据,因为减排温室气体的风险过大而不宜投资。Broome对此提出反驳,认为重要的不是单个投资项目的风险,而是整个人类社会面临的风险。虽然学者的争论仍未停息,但UNFCCC第3条已明确接受了谨慎预防的原则。小概率极端事件。在谨慎预防小概率极端事件上,有两类不同的决策理论:期望效用(expectedutility)法和最大最小(maximin)法。Heal是较早应用期望效用法研究气候变化不确定性的学者。他将大气作为一种可耗竭但存量未知的资源,认为人们减排温室气体的行动取决于回避风险的意愿和对气候灾难的预见。Peck和Teisberg应用Heal的观点以及Nordhaus的专家调查结果对未来排放构想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未来人类温室气体排放仍会增长到一个较高水平。与此不同,最大最小法关注的是在最坏情况下(即较早发生气候灾难)的效益最大化。Krause等的分析结果表明,如果允许最大温升变化率为每10年0.1℃,总温升为2.5℃,2015年应在1985年基础上减排20%,2050年减排75%。实际上这两种方法都存在明显的局限性,前者过分依赖专家对概率分布的主观判断,后者忽视了灾难发生概率和行动成本。不可逆性。Kolstad分析了“保险”和“等等看”两种观点,提出在减排行动和气候变化损失两侧都存在不可逆性,占主导地位的一侧决定了模型结果的趋向。他应用DICE模型研究认为,假设投资成为沉没成本,资金成本因素将起主导作用,因为气候变化的长期性使损失侧不可逆性对决策结果的影响十分有限,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折现率。学习问题与信息的价值。学习是减少不确定性的过程。Peck和Teisberg应用模型分析了随时间推移进一步获取知识(即自发学习过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认为,对气候变化损失科学知识的价值与变暖程度方面的几乎相同。而在气候变化损失的经济评价方面,对损失函数斜率的知识比CO2浓度倍增的后果更为重要。值得一提的是,Azar(1998)跳出具体模型和方法的争论,总结了气候变化经济分析中影响决策的四个基本问题:即小概率极端事件、成本评价方法、折现率及决策标准的选择。指出气候变化经济分析中任何模型工具都不是中立的,模型的计算结果和政策结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四个基本问题所包含的伦理学假设。(五)环境管理的优化除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外,环境经济学的另一个基本任务是设计适当的政策工具,以校正市场失灵造成的环境外部性。政策工具的选择多种多样,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行政管制手段,二是基于市场的政策工具,在实际应用中往往是多种方法相结合。经济学家格外推崇以市场为基础的环境管理手段,因为它们不仅以最小的经济成本完成某一给定的减排目标静态有效性还为长远开发更廉价的减排技术提供动态激励(动态有效性)(Xepapadeas,1998)。污染税和排放权贸易(EmissionTrading,ET)是环境管理两类重要的政策工具。1.污染税。环境经济学的奠基人庇古(Pigou)早在本世纪初就利用福利经济学理论进行了环境污染的经济分析,提出了污染税(也称庇古税)的概念。到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如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Baumol)等人应用一般均衡理论,研究了帕累托(Pareto)准则下污染控制的最优途径。证明:(1)需要征收庇古提出的污染税,以实现一般均衡体系的最优状态;(2)统一税率,决定于污染的边际损失,与企业排污边际收益和边际控制成本无关;(3)污染税应对排污量征收,与企业产品产量无关。庇古税及以此为基础的Pareto最优条件分析,成为环境经济学理论和政策研究的一条主线。但在实践中,污染税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如信息不足使税率偏离最优状态,政府干预带来较高的监测和管理成本,征税不能控制企业的进入,并使排污总量增加等等(潘家华,1997)。2.排放权贸易。科斯(Coase)的产权管理思想是环境管理的另一种重要手段。假设产权明晰和没有交易成本,拥有产权的各方可以在不需要政府干预的情况下,通过讨价还价协调利益,实现没有社会成本的环境优化管理。对于如大气等人类共有资源,产权不易界定,可以通过国际组织或各国政府间的谈判分配许可额度(permits),并建立许可额度的交易市场,以实现市场优化配置。这是对产权管理方法的一种近似。气候变化中的排放权贸易制度的设想即是如此。但此时,许可额度的分配不是产权拥有者与使用者之间协商的均衡产物,不能保证Pareto最优条件。此外,交易双方的误导问题、交易成本以及收入效应等问题也限制了科斯产权管理方法的优化机理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环境管理的污染税和排放权贸易两种政策工具孰优孰劣,曾是学者探讨的热点问题。Weitzman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提出当边际效益曲线的斜率大于边际减排成本曲线斜率且减排成本具有不确定性时污染税较排放权贸易制度更优越。Peck和Teisberg在分析气候变化问题时,认为上述结论是正确的。Berger等则提出在国际化石燃料市场不完全竞争条件下,排放权贸易制度相比全球碳税制度会导致较高的生产价格。Hoel指出当一个国家足以影响排放权市场时,税收制度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尽管争议颇多,但大多数学者分析认为二者在理论上是等价的。对于气候变化问题,考虑到实际操作的难度,一般国内政策更多考虑税收制度,而在国际合作领域更多探讨建立排放权贸易制度的可能。应用税收政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多种不同选择,如按含碳量或含热量征税,向生产者或消费者征税,以及税率随时间的不同而变化等等。根据环境经济学原理,由于CO2的排放量与燃料的含碳量关系最为直接,因此按含碳量征收碳税较按含热量征收能源税更为合理。大量研究工作针对美国及欧盟国家,具体分析完成特定减排目标所需的碳税水平以及不同税收效果的比较。如Jorgenson和wilcoxen的研究结果表明,美国通过能源税稳定碳排放的成本将比碳税高出20%。目前已有一些国家(如丹麦)已经开始推行碳税或能源税制度。从国际碳税制度看,向生产者或消费者征税不会影响全球总减排成本,但对能源出口国和进口国的利益影响重大。在最优税率随时间变化规律方面也有不少研究成果。动态优化模型的结果往往是随着边际成本的增加引起最优税率的上升。Kverndokk等应用可耗竭资源理论认为,随着化石燃料的耗竭,税率最终应逐渐下降,最优税率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能呈现“倒钟”形状。但一般认为,储量丰富的煤炭在可预见的未来还不会受到资源耗竭的限制。征收碳税的目的在于校正市场失灵带来的效率损失,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但碳税必然带来不同社会阶层、经济部门乃至国家(相对国际碳税而言)之间利益的不均衡。如:收入分配效果。Symons等探讨了碳税对不同收入阶层的影响。在采用当前消费模式的情况下,多数分析结果认为,低收入家庭相对高收入家庭用于燃料支出占收入的比重较大,因而会因碳税遭受较大的损失但一些学者指出采用当前消费模式忽视了家庭需求对价格的反应,因为耗能产品因碳税而价格上涨也会间接影响消费需求。Poterba提出应重新考虑分配问题研究的评价尺度,他认为支出分析比常用的收入分析更可靠。部门分配效果。碳税对不同经济部门的影响较大。美国和欧盟国家内部工商界都极力游说政府对脆弱工业部门实行免税措施,以保护其竞争力。Jorgenson和Wilcoxen等通过模型研究认为,至少在美国,碳税将极大地打击煤炭工业,但对其他能源相关部门,如电力工业和天然气工业影响小得多。目前,针对其他国家的研究结果还不多见。几乎可以肯定,碳税对能源密集型工业部门的影响较大,但最终结果还取决于政府征税和免税的具体政策措施。(六)国家边际减排成本在国家层次上,政府通过政策制定和统一管理协调不同经济部门的利益。而在国际层次上,不同国家及国家集团间的利益冲突上升为主要矛盾,其复杂和尖锐程度是国家层次所不能比拟的。国际气候公约就是各方为维护各自利益而相互斗争、相互妥协的产物。西方学者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气候变化问题时,将大气作为人类共有资源(openaccessresource),温室气体排放表现为全球外部性。他们用集体行动理论解释全球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合作,从“经济人”假设出发,所有国家都希望别国努力而自己坐享其成,集体理性结果不可能自发出现。他们应用博弈论模型研究国际气候公约谈判中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对抗与结盟关系。在非合作条件下,一国的减排水平决定于本国边际减排成本与边际效益曲线交点的局部最优。在合作条件下,减排水平决定于自身的减排成本与全球总边际损失曲线的交点,即社会整体最优。此时,一国拥有的廉价减排机会应为全球共享,其经济损失可通过国际资源转移加以补偿(Mabey,1997)。依据上述理论,一些学者应用模型进行定量分析。如Fankhauser等(1995)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非合作条件下,不同损失(低、中、高)情况时的减排量都主要集中在欧盟和美国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国家虽然气候变化损失更严重,但相对减排成本较高,几乎不可能采取减排行动。在中损失情况下,全球平均减排仅为1.7%。而在合作条件下,全球平均减排增长到5.4%,全球总福利上升了0.017%GDP。其中,欧盟获得0.023%GDP的净利益,这从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欧盟在推进气候变化公约谈判中的积极态度。又如Escapa等(1997)应用博弈论模型分析了TheFirstBest(FB)、NashBargaining(NB)和KalaiSmorodinsky(KS)三种不同的合作情况,结果表明全球水平的利益相差不多,但各国利益的分配效果大相径庭。依据上述经济学理论,西方学者强调如果不能通过国际公约约束大多数成员,少数成员的单边行动(unilateralaction)会带来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搭便车”(freerider),二是碳泄漏(carbonleakage),即部分国家的单边减排可能因其他未签约国家排放增长部分抵消。对此,国际上两种主要分析方法,一是博弈论模型,如Hoel认为碳泄漏的原因是非签约国家因“搭便车”而减少了气候变化损失。另一种更常用的方法是一般均衡模型,忽略气候变化损失,集中研究单边减排行动的经济影响。在多个国家通过国际贸易相互联系的一般均衡体系中,碳泄漏可能有两种不同途径:一是通过价格和收入的影响,减排国家对能源密集型产品的需求下降可能导致国际市场价格和供需关系的变化;二是直接通过贸易的影响,减排国家能源密集型工业因成本增加、竞争力下降导致生产的转移。因此,碳泄漏的存在不仅不能带来全球环境效益,反而会使单边减排国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蒙受经济损失。研究表明,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单边减排幅度越大,减排国家联盟规模越小,则碳泄漏越严重。Manne通过模型比较研究指出,除具体建模方法和化石燃料的需求弹性外,国家间产品是否完全替代的假设也对结果有较大影响。西方学者上述理论和分析的基本出发点是经济效率最大化,实现条件是使各国边际减排成本均一化。Martin等利用GREEN模型比较了均一比例减排和均一全球碳税两种条件下减排成本的分担,得出了应将减排负担从发达国家和比较发达的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以获得更高的全球效率的结论。西方学者只追求效率忽视公平的基本立场,严重侵害发展中国家利益,必然遭到发展中国家的强烈反对。发达国家过分强调现实成本和未来损失影响,而发展中国家更多强调历史责任和公平原则,以及人均排放水平很低的现实,以争取合理的发展权。围绕公平与效率的权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南北矛盾成为气候变化国际斗争的主要矛盾之一。减排义务的分担是气候变化公约谈判的核心问题,也是公平与效率关系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集中反映。A.Rose(1992,1998)总结了一系列伦理学标准来阐述公平以及在减排义务分担上的含义,如均等主义、基本需求与罗尔斯最大最小(Rawlsianmaximin)原则、污染者付费、历史责任、支付能力、支付意愿、福利经济学的分配理论等等。目前已开发的具体分担方法更是数不胜数。如按人口、能源效率、国土面积、福利水平等指标的分担方法,或对不同指标进行加权组合。《京都议定书》实际采用以1990年排放量为基准,通过谈判决定具体减排目标的方法。京都会议前夕,巴西政府提出量化历史责任的有效排放标准,简称“巴西案文”,是发展中国家首次提出减排义务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丁香结》精美课件
- 摩托车手买卖合同手摩托车买卖合同模板
- 平整场地合同书
- 围栏安装合同范本
- 回归分析教育课件
- 酒店保洁外包合同范本
- 《工程质量问题汇编》课件
- 产品销售协议合同范本
- 财政请示报告范文
- 区域独家代理合同模板
- 2024年度品牌方与带货主播合作推广特定商品的合同范本
- 《精装修成品保护》课件
- 小学合唱团活动评估与改进方案
- 专利实施独占合同范例
- 2024光伏发电项目设备采购与安装合同
- 2022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
- 2024护理个人年终总结
- 人文与历史知识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2024版抗菌药物DDD值速查表
- 2024二十届三中全会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 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规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