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大承气汤方证辨析_第1页
《金匮要略》大承气汤方证辨析_第2页
《金匮要略》大承气汤方证辨析_第3页
《金匮要略》大承气汤方证辨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匮要略》大承气汤方证辨析

1大承气汤的方证特征1.1宿食和宿食各有宿食《金钱匮乏要领》中的大承气汤治疗痉挛、腹部饱满、宿食、下权和产后恶露。食谱似乎很复杂。其实,张仲景的主要着眼点是用之治疗腹满、宿食、下利三病,而三病之中又聚焦在宿食病。至于痉病、产后恶露不尽乃是大承气汤的拓展应用。何谓宿食?《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篇云:“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指出膏粱厚味内结胃肠,经久不消化,即为宿食。宿食未必都需用大承气汤攻下,消导、理气、健脾均可辨证使用,用大承气汤治疗之宿食具有4个特征。特征1,宿食经久不消。《伤寒论》云:“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若宿食内结二三日,胃脘胀痛,不欲食,嗳噫食臭,可消食和胃。若已有六七日不大便,宿食呈固结之势,病变部位也逐步下移。特征2,腹部持续性胀满、按之疼痛。《金匮》云:“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持续性腹部胀痛拒按,是宿食内阻、腑气不通的表现。特征3,化热化燥的舌脉。《金匮》云:“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类似的文字也见于《伤寒论》256条。宿食初结,舌苔必白腻,若舌苔由白转黄、脉呈滑数,则已化热化燥。特征4,虽下利仍见实脉实证。一般泄泻、下利后积滞已去,腹部胀痛随之缓解,但大承气汤证则不然。《金匮》说:“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下利脉和是体内本有宿食;心下坚说明宿食呈固结之势。下其宿食则里和,里和则心下自然不坚,而下利必然自止,这是通因通用之范例。由于下利缘于宿食内阻,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大便必溏而不爽或呈稀水样,粪渣较少。由是观之,《金匮》大承气汤并非用于一般伤食证,而是宿食日久固结、阻滞气机、化热化燥者。以具有伤食病史,便秘日久,腹部持续胀痛拒按,或虽下利而腹胀腹痛不减,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辨证要点。宿食是病因,腹满、下利是症状,用大承气汤攻下宿食,荡涤积热,是张仲景审证求因、治病求本的具体体现。1.2大承气汤的特征《伤寒论》论述大承气汤证的共19条,明确提出有燥屎的6条,大便硬的3条,大便难的2条,不大便的3条,可见大承气汤主要为燥屎内结而设,其特征如下。1.2.1潮热之解—日晡所发热(简称潮热)的热型论中云:“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阳明气旺之时发热或发热加重,说明散漫之热邪已聚敛于胃肠。1.2.2热邪和热邪契合的语论中云:“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大便必硬,硬则谵语”,“汗(汗一作卧)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据此,谵语乃是燥屎与热邪相合的结果。胃肠燥热,浊气不得下泄,上扰神明,乃发谵语。有时谵语症状不典型,而出现“烦躁,发作有时”,“心中懊而烦”,在日晡阳明气旺时烦躁加重,其机理与谵语相同。最严重的情况是出现“独语如见鬼状”,“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此时不仅热邪与燥屎互结,而且阴津极度耗损,预后不好。1.2.3燥瞳的含气—不能食论中云:“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能食与否是大便硬与燥屎的鉴别要点。燥屎坚结,腑气不通,浊气上逆,则影响胃之受纳;若燥结程度轻,仅出现大便硬,并不影响胃纳。1.2.4大下,六七日“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也是《伤寒论》应用大承气汤之指征。且云:“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燥屎阻结,腑气不通,气血郁滞,故见脐腹疼痛,有时还可触及肠中之结块。1.2.5“四气”—手足汗出或然汗出,然均形容汗出多而连绵不断论中云:“手足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由于四肢禀气于脾胃,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外泄,则四肢多汗。由全身出汗发展为手足多汗,也表示热势由充斥全身演变为聚敛胃肠。1.2.6热结旁流的病理变化燥屎内结,大便干结难解,是大承气汤证的正局。乍难乍易、下利清水是大承气汤证的变局。肠道燥屎阻塞,故大便难,若此时小便不利,而津液又未至枯竭,则部分津液尚能还入肠中,故有时又出现大便乍易之象。下利清水则是热结旁流的表现,一方面肠道有燥屎阻塞,另一方面燥热逼迫津液下趋而致腹泻,泻下之物多为稀黄水样,量较少,臭秽异常,且下利后腹满痛、绕脐痛等腹征始终未减轻。热结旁流最易伤津,需尽早以大承气汤泻热通便,破滞除满,通因通用。1.2.7焦黑起刺之舌象腑实内阻,气血运行涩滞,其脉应之而迟;实邪内壅,故脉象应之而实。燥热内结,则舌苔黄而燥;若津液枯竭,则可见焦黑起刺之舌象。以上七大特征,以大便异常、腹征、热型、舌脉为辨证要点。由于热邪不耗胃津,必劫肾液,故汗出多寡、神志异常程度,是判断热势轻重、津伤程度、病情缓急的着眼点。1.3宿食、燥瞳内结大承气汤所主的宿食和燥屎具有明显的区别。在疾病属性方面,宿食属于内伤杂病,燥屎属于外感热病。在病因病机方面,宿食起于饮食失常,食滞日久固结化热;燥屎起于外邪化热入里,热燥津伤。在症状体征方面,两者虽均有多日不大便或热结旁流之下利,持续性腹胀满之腹征,但宿食具有明显的伤食病史,宿食内结按之则痛,不按则不痛;燥屎具有明显的外感发热病史,腑气不通,气血郁滞,出现腹满痛、绕脐痛,不按亦痛,按之疼痛更剧。宿食无明显的神志异常,虽发热但体温却不甚高,汗不多,舌黄而浊腻,脉滑而数;燥屎内结则神志异常,甚则可见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的危候,日晡所发潮热,手足汗出,舌苔黄燥,或焦黑起刺,脉迟而实。以是为辨。但宿食和燥屎也有密切的联系。《伤寒论》241条、256条分别提到“本有宿食故也”、“有宿食也”。说明有宿食内结之患者,当外邪化热入里,更易形成燥屎。宿食固结化热,外邪化热入里内结成燥屎,虽然热之来路不同,但热邪与有形之糟粕互结之病机是一致的,故均可用大承气汤攻下热结。2必齿的“抽薪”作用大承气汤可一方多用。《金匮》痉湿病篇用之治疗痉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实际上是取其“釜底抽薪”作用。当今临床治疗急性热病之高热抽搐,属于热盛阳明者均有效验。《金匮》产后病篇用之治疗产后瘀阻、恶露不尽兼里实证,一方面泄热通便,另一方面清除瘀血,一攻两得。综合古今医家的经验,其应用思路有以下几种。2.1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的临床价值临床上,大承气汤证与各种因素导致的肠梗阻颇为吻合,如黏连性肠梗阻、急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炎性肠梗阻、老年性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单纯性肠梗阻等,而热结旁流之下利又与不完全性肠梗阻相吻合。临床报道显示,大承气汤对多种原因所致肠梗阻均显示出良好效果。《伤寒论》提出“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今人对于肠梗阻呕吐严重者,常突破其禁例,采用大承气汤灌肠同样可以治愈。而急性胰腺炎、胆道感染、阑尾炎、腹部绞痛、胆道蛔虫症、胃结石、食积腹痛及腹部各种手术后的胃肠功能弱化等伴有阳明腑实证者,用之也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2.2统疾病病例疗效肺与大肠相表里。《伤寒论》242条以本方治疗喘冒不能卧伴有燥屎者。临床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小儿肺系热症、大叶性肺炎、哮喘、肺部感染、严重创伤呼吸窘迫综合症、失音等属里实证者均有效验。阳明浊热上扰心神,出现神志异常,临床见于肝性脑病、急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脑病、脑血管病意识障碍、狂躁抑郁症、癔病、子痫等,用之亦疗效显著。2.3大承气汤证的方证特征病理生理研究表明,阳明腑实证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两者发病基础相同;具有相同的关键致病因子——内毒素;具有相同的发病机制,即肠道机械、免疫、生物、化学屏障损伤,导致内毒素移位,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释放细胞因子及其他炎症介质,加之内毒素本身的生物活性,引起一系列损伤;有相似的临床表现,出现邪热内炽,又伴有腹部实证症状的一组全身性综合证候。而大承气汤直接抑制细菌生长和代谢,减少内毒素的产生;通过攻下作用使大量细菌和内毒素随肠内容物排出体外,减少内毒素的吸收;通过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强网状内皮细胞功能,抑制内毒素的吸收并使其失活。上述研究提示我们,当急腹症、急性感染性疾病、急性传染病、中枢神经系统中毒、伤食或食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