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知环境与翻译过程中的显化与隐化
典故也被称为经典,是指文学作品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具有起源和起源的词语。它的来源包括历史故事、文学作品、神话、传说、宗教故事、忠诚和民谣等。语言是一定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典故作为语言的一部分,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内涵及浓郁的民族特色,要把言简意赅又往往意在言外的典故译成异国文字,就成为翻译中的一大难题。对于典故的翻译,许多翻译名家都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翁显良教授在《意态由来画不成?》一书中提到了翻译表达中“隐与显”的矛盾,认为典故的翻译要化隐为显,即将典故的含义融入译文。如果典故的含义不能融入译文,那就要意译。而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化”原则也同样适用于诗歌中典故的翻译,即等化、浅化、深化。“等化”是原文内容与译文形式统一的相等翻译,“浅化”即是化隐为显,“深化”是原意的强化、细化。笔者拟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古典诗词中典故翻译的隐化与显化问题。一、语言的共同体语言由符号和意义组成。认知语言学认为,符号与意义是导引与被导引的关系。不同的语言用完全不同的语言符号来导引意义,而语言符号导引意义是通过认知框架起作用的。所谓认知框架,是指“贮存在人脑中的经验和知识的认知结构,或根据经验建立的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对固定的关联模式”。语言符号是激活认知框架的触发器,而语言意义则存在于被激活的认知框架中。语言符号只有跟认知框架建立起关联才能导引意义,意义才能被人们理解。语言的意义有显和隐之分。显义是指必须由符号导引的意义,而隐义则指隐匿于符号之下的意义,又称默认值。两种语言中同一框架的默认值并不总是完全对应的,在翻译过程中应控制好默认值的量以确保目标语的符号量能有效激活相应的认知框架。如果默认值太多,即符号量不足以激活框架,译文就不知所云;反之,如果默认值太少或符号过量,译文就会因不符合目标语的行文习惯而显得不够地道。二、文化符号显化和隐化从交际的角度来看,交际对象对信息意图的识别是交际取得成功的关键,而信息意图的识别又取决于交际对象能否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由于文化差异会影响读者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因此,承载特定文化信息即某种特定概念意义的语言符号在翻译过程中较容易发生显化和隐化。Shuttleworth&Cowie认为,显化是指目标语以更明显的言语形式来表述源语信息,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增添解释性短语或连接词等来增强译文的逻辑性和可读性。隐化则与显化相反,是将源语中显现于符号的意义隐匿于目标语的符号之下,即设为目标语的默认值(隐义)。(一)全诗的“显化”策略典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其深远的社会历史渊源。源语符号导引的框架如果带有文化特色,就意味着框架带有文化默认值。这些文化默认值对来自目标语文化的人来说通常都是陌生的,因此翻译时需要将源语的默认值作显化处理,即“补充说明文化背景知识”。诗人用典可以通过类比更好地说明一件事,表达一个愿望或陈述一个观点,即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中所说的“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全诗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下笔,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其中龙城、飞将这两个典故是全诗的点题之笔,通过类比表达当代(唐代)人民的愿望,希望能有像汉代飞将李广一样骁勇善战、用兵如神的将军保卫边境,平息胡乱,安定边防,“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这两个典故已属活用,不能死讲,即非特指某地某人,而只是说能打败敌人的名将。因此,在翻译这类典故时,可以采取“显化”策略,使译文衔接自然,让译文读者更易接受。翁显良教授认为:“用典的隐,翻译时却宜化隐为显。……与其直译加注,不如将典故的含义融入本文。”(P10)他把这首诗的后两句译为:“Hadtherebeenonecommanderofanyprowess,/noTatarmarauderwouldhaveventuredintoourdomain.”(P10)把“飞将”的文化内涵化解为更明显的言语形式——“有才能的将军”,这样处理就消除了文化差异可能导致的理解障碍,使译文自然流畅,明白如话。(二)对不同韵律的提取隐化是指将源语的显义隐匿于目标语的符号之下,即变为隐义(省略)。然而,典故的含义并非显现于源语符号之上,翻译时也不可能将其省略隐匿于目标语的符号之下,因此,典故翻译中的隐化是指将原文中的典故在译文中保留下来,以求译诗达到原诗的隐约之美或含蓄之美。众所周知,诗贵含蓄,一览无余、言尽意尽是诗之大忌。诗人通过典故以婉转曲折的手法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诗歌主题蕴含在语言形象里,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揣摩,最终达到与诗人的心灵碰撞、情感共鸣。这类典故有助于表述诗歌主题,表达诗人情感,突显诗歌的含蓄朦胧美,翻译时若显化为更明显的语言形式,则有损源语的隽永含蓄美,故宜隐化处理,保留典故的语言形象。下面以辛弃疾《摸鱼儿》下阕中的典故为例,对其两种译文进行比较。辛弃疾的这首《摸鱼儿》上阕描述自己“点春、惜春、留春、怨春”的消极悲凉心迹,借春意阑珊来衬托自己的哀怨,下阕借几个典故慨叹自身遭遇并针砭当朝小人。所用的典故有“(汉武帝)陈皇后失宠被打入长门冷宫”、“屈原自比娥眉艳女受谗遭妒”、“陈皇后重金买得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希望打动汉武帝的心”、“唐玄宗爱妃杨玉环马嵬坡被缢死身亡”、“汉成帝刘骜之皇后赵飞燕失宠自尽”。但词人用典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悲天悯人或抱怨朝廷。词人通过这几个典故,以含蓄的笔墨写出自己对南宋朝廷暗淡前途的担忧。词人运用“脉脉此情谁诉”的反问语句,让人体察到其“忠君爱国”的心绪。另外,“玉环飞燕皆尘土”一句,通过杨玉环、赵飞燕死于非命的历史典故将她们暗喻为那些只会妒忌、邀宠的“奸邪小人”(即辛氏时代的南宋小朝庭上的投降主和派人物),“历史罪人”,“败国亡君的佞臣”,从而对比反衬“报国无门”、“建功不成”的辛氏忠臣“闲愁最苦”之真心。整首词运用比兴的手法婉约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忠心报国、力主抗战的拳拳爱国之心。典故在这种婉转曲折的表现手法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这些典故,这首词也就失去了内在的隐约曲折美。以下是两种译文对这几个典故的处理。译文1:Alas,theaffairofLong-gate!Likely,thehoped-forreunionagainmiscarriedWhenDelicateBeautyhasearnedanother’sspite!True,athousandtaelsofgoldcouldbuyareconciliation;Yet,sofullanddeep,towhomcouldthislongingbetold?Pleasedonotdance!HaveyounotseenJadeBraceletandFlyingSwallowallreturnedtodust?……(P395)译文1表面上保留了原文典故形象,似乎对典故做了隐化处理。实际上,这种译文既谈不上“隐”,也谈不上“显”。读完译文后,读者怎么可能意识到Long-gate是失宠的皇后或嫔妃居住的地方?又怎么会联想到“有了另一个人的敌意”的“娇柔的美人”(DelicateBeauty)会是失宠的陈皇后(汉代)?而“花一千两黄金买和解”(athousandtaelsofgoldcouldbuyareconciliation)也未能表达出“千金纵买相如赋”这个典故的内涵,读者无法理解这个上下均无铺垫的“和解”何以在此突然冒出。而“玉镯”(JadeBracelet)和“飞燕”(FlyingSwallow)这两个典故也过于直译,与原义实在相去甚远,译文读者想象力再丰富,也无法联想到“玉镯”和“飞燕”“都化为尘土”与“娇柔的美人”有什么内在或必然的联系,译文中的人物、地点、时间等大概念都不清楚。译文2:Couldadisfavoredconsortagaintofavorrise?CouldBeautynotbeenviedbygreeneyes?Eveniffavorcouldbeboughtbackagain,Towhomofthisunansweredlovecanshecomplain?Donotdance,then!HaveyounotseenBothplumpandslenderbeautiesturntodust?……(P415)译文2所表现出来的主题与原词崇高的主题相去甚远。译文读者读到的只是嫔妃争宠、怨妇哀怨的故事,根本无法体会到词人以陈皇后来比拟自己的失意以及对国家前途深深的担忧。译文2这样处理,主题无法升华,甚至无可再现,可谓因小失大。另外,译文2对“玉环、飞燕”的处理也欠妥,原文典故中丰富的历史内涵完全被阉割。笔者认为,最好采取音译,同时显化点出其妃子身份。在处理这类典故时,显化的同时也要隐化(加上必要注释),一方面,尽量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典故内涵,使译文读起来比较流畅,不致晦涩拗口,不堪卒读;另一方面,力图通过保留原语典故形象来表现原文的婉转曲折、含蓄隽永之美,让译文读者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三、对不同韵律表达的制度化处理在翻译蕴涵丰富文化意义的典故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智慧农业园区开发与运营合作协议
- 事业单位工会活动方案
- 税务顾问服务协议书
- 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合同
- 桩基工程施工专业分包规定合同
- 合同付款补充协议书
- 烟草产品购销合同
- 公司商铺租赁合同书
- 独家代理销售合同
- 办公效率提升解决方案实践
- 视频号运营规则
- 初三语文总复习全程计划表
- 九年级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训练及答案
- 班规班约高一班规班约及考核细则
- 《幼儿文学》 课件全套 第1-8章 幼儿文学概述- 图画书
- 41篇小学三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 《旅游学概论》第一章
- 马克笔绘图方法培训PPT课件(内容详细)
- 二年级下册综合实践活动教案-遇到危险怎么办 全国通用
- 幼儿园中班开学第一课文案(55句)
- 网络测试报告模板网络测试报告模板八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