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暴风雨论大历十才子的形成及诗歌的思想内容_第1页
心灵的暴风雨论大历十才子的形成及诗歌的思想内容_第2页
心灵的暴风雨论大历十才子的形成及诗歌的思想内容_第3页
心灵的暴风雨论大历十才子的形成及诗歌的思想内容_第4页
心灵的暴风雨论大历十才子的形成及诗歌的思想内容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灵的暴风雨论大历十才子的形成及诗歌的思想内容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的叛乱将唐代社会带到了一个苦难时期,繁荣的唐朝末年衰落。在这场浩劫中,士人普遍经受了战乱流离之苦,对国家、对人生、对历史都获得了一种深刻而惨痛的体验。当他们将这种体验表达于文学形式,文学就经历了一次洗礼,进入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时期,文学史上习惯称之为中唐。大历十才子便是活跃在中唐前期的重要诗人群体。据姚合《极玄集》记载,他们是钱起、卢纶、吉中孚、韩翃、李端、耿湋、崔峒、司空曙、苗发、夏侯审。从整个文化走向与历史背景来看,大历十才子的聚合与成名正是安史之乱后进士阶层再度活跃的表现,是代宗一朝政治中心由武士向文人转变的产物。代宗与肃宗不同。肃宗因乱得位,不尽合法,政治神经比较脆弱。只以私权保其位,内听张皇后,外任宦官李辅国,自己在政治上并没有什么新作为。代宗为太子时一直处于平乱前线,对王室的危机有更具体的认识,他即位后,既最终平定安史之乱,又两次抵御了吐蕃的大规模入侵,大历政局也至少保证了近十年的稳定,这对一直处于危机中的唐王朝来说,似乎有一些中兴之象。代宗已经感受到唐室不亡实有赖于天下士人对王室的向心力。为改变战乱中武将擅权的状况,他开始重用文臣,有意提高文士的地位,采取了一些收拢士心的措施,着力增强唐王朝对士人的吸引力。如《旧唐书·代宗纪》载“(永泰二年)诏裴冕、崔涣、贾至等十三人集贤待诏。上以勋臣罢节制省,京师无职事,乃分于楚门书院,间以文儒公卿,宠之也。”(286)代宗重用了一批进士科出身的大臣,这即分解了地方军将的权力又遏制了宦官势力的恶性膨胀,使群臣对王室有了一定的信心,也使因战乱而遭贬值的文人又有了以文求仕的希望。此外,代宗时期文人受重用也是唐代进士科文化自身发展的一个历史趋势。正如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卷上云:“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其宰相大抵以文学进身之人。”(573)崛起于武后时代的进士阶层,其政治地位是不断上升的。开元、天宝时代,它造就了一支空前庞大的以诗赋为业的进士文化群,以至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代宗时代宰臣皆是天宝时科举文化培养出的一代士人如元载、王缙、杨炎、崔佑辅等。这是玄宗时代进士科文化在战后的再度延续,实质上也是开元、天宝文化的一个历史惯性。近十年的战乱中断了士人以诗赋求仕的生活道路,但并未改变人们以诗赋求仕的价值观念。随着科场文化的回归,以诗赋为业的士人又恢复了天宝时求仕的热情,因而在战乱平息不久,他们又一次云集京城。大历十才子中钱起是天宝九载进士,韩翃是天宝十三载进士,李端是大历五年进士……他们大多是科场竞争中的成功者。他们虽也感叹:“谁念为儒逢世难”(卢纶《长安春望》)(3173),然而盛世文化的心理惯性使他们仍延续着以诗赋求仕的生活模式与价值标准,依然试图以自己的才华找回自己的生存价值。可以说,天宝进士科文化的惯性是造成大历十才子形成的内在原因。代宗朝的“中兴”幻觉也是大历十才子汇聚京师的一个重要因素。代宗(726——779)初,战乱甫平,尽管社会矛盾重重,内外交困,但八年战乱的平息给朝野上下带来了胜利的狂喜,使人们暂时忘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财政窘馈等现实问题,而沉浸于“天下太平”的幻觉中。新兴的权贵以豪华的贵族气派虚构了这种欣欣向荣的“中兴”幻象,他们一方面贪图盛世贵族的奢华气派,另一方面好以文雅之事装点自身的形象,于是他们广揽文士,大兴文场。这时以大历十才子为首的一批地位不高但富有才情的新近诗人便入仕朝廷,作为中兴升平的歌手登上诗坛。与盛唐诗的豪迈、飘逸、奔放不同,大历十才子的诗歌表现出冷漠、悲凉和孤寂的特征。而这一总体风格的形成,虽与十才子所处的时代和个人遭遇不无关系,但更为重要的是与他们复杂矛盾的心态直接相关。他们大都经历过开元盛世,因此他们和盛唐诗人一样,都曾有过积极入世的志向。但安史之乱的爆发,社会的动荡,使他们的功业理想破灭。功名追求的失败产生了两种结果:一方面他们对世事渐趋淡泊,表现的清高超脱,变成一群冷眼看世的文人,因而他们往往能正视现实,看到社会的矛盾与苦难。另一方面,他们的这种超脱又不可能彻底,只能采用中国封建士大夫惯用方法,以追求隐逸来反抗现实。因此,他们对社会的矛盾又不可能有较深刻的理解。他们的心态是:即抵御不了物质享受的诱惑,也不愿放弃一官半职,眼看不能改变自己位低职微的处境,转而贪图起眼前的享乐,留恋于公卿之门和宴会唱和。他们的真正兴致不在政事,理想不在兼济,而在丛簧流水之间。他们往往集情趣于山水,寄心绪于景物,托幻想于隐逸。在这种心态的作用下,写景、宴会、隐逸、送别成了他们诗歌的主要题材。一、对现实的反映大历十才子都经历过安史之乱。动乱的社会现实在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不可能不留下深深的痕迹。然而,他们对这残破的社会不是直接加以正面描写,进而予以热烈的歌颂或强烈的抨击,而是或从侧面来反映,或以旁观者的姿态冷静的反映,或从作品的情调和气氛中曲折地影射现实,表现出关注现实而又缺乏激情的矛盾心态。首先,对于社会的巨变,十才子乐于从某一侧面来反映。如卢纶的《逢病军人》写一位战争的幸存者在回家的路途中,病倒于荒城的情景,却不写在战争中如何死里逃生。李端《宿石涧店闻妇人哭》写一位寡妇向昔日的将军泣诉战争中失去丈夫的悲惨遭遇,却不写丈夫惨死的情景。这样的描写也能反映战争的残酷以及给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和痛苦,但缺乏深刻性与感人的艺术力量。其次,对于现实的描写采取了从旁观者的角度冷静描绘的态度。在他们的笔下,战乱前辉煌壮丽的华清宫如今是“见说只今生草处,禁泉荒石已相知”(卢纶《华清宫》)(3170)。“藤草蔓古渠,牛羊下荒家。骊宫户久闭,温谷泉长涌。”(耿湋《晚次昭应》)(2973)战后京畿一带是“万家废井生青草,一树繁华傍古坟。”(卢纶《早春归周至旧居却寄耿拾遗湋李校书端》)(3156)无论是荒芜人烟的畿县农村还是残败成一片废墟的华清宫、故洛城,虽然都在十才子的笔下有真实的、客观的反映,但诗中却看不到诗人对这种荒凉残败景象的强烈感慨,听不到他们的深深感叹,表现出极为冷漠的心态。再次,十才子的诗歌对现实进行了折射式的反映。司空曙的《贼平后送人北归》展示的是战争所留下的累累创痕。伴随着这累累创痕的是一位面带愁容、久离他乡的难民。诗的情调低沉、暗冷。卢纶的《送万巨》虽然将悲秋离别放在战后荒芜的乡村这个特定的环境来写,整首诗充满了凄苦悲凉的气氛,但诗人对这种残破景象的情感活动却被深深地掩藏起来。透过这种情调和气氛,读者方能隐约地看到战后社会的日趋萧条与衰败的阴影。最后,十才子关心民瘼,同情百姓的不幸遭遇。较低的社会地位和自身的不幸遭遇,使十才子有可能对苦难中的人民表示一定程度的同情与关心。如耿湋的《代园中老人》、《路旁老人》、《赠山老人》、《塞上曲》,卢纶的《村南逢病叟》,李端的《代村中老人答》等诗都描写了经由战乱而无依无靠的老人的悲惨命运,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钱起的《观村人牧山田》真实反映了农民在沉重的赋税压迫下,辛苦耕作的真实情况,表达诗人对统治者过分聚敛的不满以及自己不耕而食的惭愧心情。此外,十才子的一些诗作对社会的黑暗与官场的污浊也进行了一定的揭露和批判。司空曙的《送郑明俯贬岭南》表现了诗人对是非颠倒、奸佞当道的强烈愤慨。钱起的《送李明府去官》对当时直道难行、政治腐败进行了愤怒的批判。但是,十才子像这样直抒胸臆、淋漓尽致地表现诗人情感的诗作并不多。他们的诗更多是以“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面貌呈现出来的。诗人的感情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之中,让读者从时光的情调和气氛中去体会,显得理致清淡、态度冷峻。这种诗歌的创作倾向,自然是由其矛盾痛苦的心态所决定的。二、理想的模式与精神的痛苦曾亲身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十才子,从噩梦中惊醒过来以后,表现出惊魂未定、不知所措、茫然若失的心态。他们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和残败局面,精神上没有丝毫准备,心灵的天平瞬间失去了平衡,伴随着深沉的时代衰落感而产生的,唯有理想的破灭与历史的幻灭感。如卢纶的《春江夕望》:“洞庭芳草遍,楚客莫思归。经难人空老,逢春雁自归。东西兄弟远,存没友朋稀。独立还垂泪,天南一布衣。”(3184)夕阳西下,暮色苍茫,天涯孤旅,心绪悲凉。全诗弥漫着一种悲凉、落寞的感伤,一种前途未卜,不知所向的渺茫。从十才子经常描写的黄昏、夕阳、烟岚、孤鸟等意向中,我们更可以感到这种幻灭、迷惘:“旅思蓬飘阳,惊魂雁怯弦”(钱起《寇中送张司马归洛》)(2653)。再如钱起《湘灵鼓瑟》:“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人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不见人,江上数峰青。”(2654)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评曰:“虽堪佳而气象萧瑟。”这种令人凄然、萧瑟的感应,就是欣赏者对十才子心态与诗歌的体验。伴随着理想的幻灭感而来的,必然是精神的苦闷与危机。这种苦闷与危机,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儒学的否定,如耿湋说:“如何守儒行,寂寞过年华”(《题杨著别业》)(2990)。崔峒说:“而今用武尔攻文,流辈于时独卧云。白发青袍趣会府,定应衡镜却惭君。”(《送贺兰广赴选》)(3349)。另一方面,他们又沉浸于对过去那个太平盛世的怀恋与伤悼之中,如钱起的《过鼓洛城》。又如耿湋的《晚次昭应》写到:“落日向林路,东风吹麦陇。藤草蔓古渠,牛羊小荒冢。骊宫户久闭,温谷泉长涌。为问全盛时,何人最荣宠?”(2973)留恋、回忆过去,自然是对现实的不满而又无可奈何的结果。卢纶的《长安春望》明白的表述到:“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3173)。诗中的物象都与诗人百无聊赖、浮生若梦、迷失怅茫、悲凉寂寞的心态有关,是诗人由眼前之景向历史时空的回溯。他们在视觉物象与内在心象的交叉点上,同中求异,表现了时光流逝、繁华已去的悲哀,寄寓了诗人对现实衰败无望的深沉感慨。这种感慨常常带有一种对人生哲理的体认,是理性思维对现实和历史的审视,体现了整个时代的普遍社会心态。三、孤独情绪体验社会的动乱以及理想的破灭所带来的苦闷,促使十才子们反观内省,视野狭窄,又进一步发展了他们抑郁孤独的心理,导致了他们的羸弱多病。如:“蹇辞渐自寡,谒病老难痊。”(卢纶《秋幕中夜独坐迟明因公》)(3161)“病中贫好景,强步出幽居”(李端《卧病寄闫寀》)(3256)。生理上的未老先衰、肉体上的病痛折磨又反过来加剧他们内心的孤独、寂寞与抑郁。然而,更使他们悲哀的是这种孤寂的心情不被人理解,又无处诉说,从不同的侧面映照出了整个时代生活的变迁,曲折地包含着他们的心灵世界与外部世界的特殊联系。考察十才子的诗作不难发现,送别之作在他们的诗集中占的比例很大。这一方面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及当时风气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他们孤寂的心态有关。精神苦闷,内心压抑而又无处诉说,这样便自然产生了大量的饯别之作。此外,人世隔膜,知音难求,而四方多事,颠沛流离,相会不易。正因为心境孤独,一旦离别就会倍加感伤;而偶然相逢,又会喜出望外,倍觉亲切,互诉衷肠。司空曙的《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崔峒的《喜逢妻弟郑损因送入朝》、李端的《江上喜逢司空文明》等诗作,无不深刻揭示了诗人忧患余生、忽遇忽别、初疑后悲、惊喜交加的复杂心绪,同时也隐约表现了诗人孤寂的心态。由于心态的抑郁孤寂,十才子普遍存在着一种迟暮之感,这突出地表现在悲秋上。这种情绪体验伴随着僧、道两家致乐山水的审美意识的泛化,形成了借悲秋而慨叹人生孤独的普遍现象。他们将自己孤独寂寞的心绪,巧妙地融合于萧条冷落的秋意中,在客体的物理性与主体的生理感觉和心理体验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在冷清的气氛中,体会着被遗弃,被埋没的痛苦,咀嚼着无可言说的孤独,显示了欲求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态。四、参禅礼佛、精神疾病大历十才子的精神苦闷还表现出一种喈老叹穷的情绪。如李端的“贫病期相惜,艰难又忆归”(《将之泽潞留别王郎中》)(3273),卢纶的:“龙钟拾野蔬,石泉空自咽。”(《郊居对雨寄赵涓给事包佶郎中》)(3156)。他们反复咏叹着贫病老穷,始终感到:生涯难自料。当然,十才子的生活状况并非他们所说的那么寒酸。他们毕竟都是士大夫,虽然官职不高,但还不至于贫穷如斯。实际上,叹穷喈老,与其说是表现他们的贫穷落寞,不如说是严酷的社会现实激起的心理反应;为生计而苦闷、满怀愁绪的衰老形象,正是十才子内心充满苦闷的反映。他们只好借酒消愁,但酒只能起暂时的麻痹作用,并不能完全解脱、消释苦闷。他们又将消释苦闷的目标转向了山水意趣与田园风光。当然,参禅礼佛也是十才子解脱现实苦闷的途径之一。《新唐书·五行志》说:“天宝后,诗人多寄兴于江湖僧寺。”(951)十才子寄情山水田园是欲通过山林泉石田园情趣的净化,使痛苦的心绪暂时得到缓解,恢复平静,而参禅礼佛才能使这种苦闷得以彻底解脱。如司空曙“素有参禅意”(李端《忆故山赠司空曙》)(3271),现实使之郁郁不得志,他只好“心归尘俗外”(《深上人见访忆李端》)(3335)。但是,十才子并没有真正忘情地投入到空门中去,参禅礼佛只是他们消释苦闷的一种途径。他们的心中并未彻底忘怀尘务,依然存有一种忧患心态。面对纷纭变换的社会现实,十才子的心态始终处于深深的矛盾之中。一方面积极进取,另一方面,由于内忧外患的社会局势,决定了他们壮心难酬的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