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巴拉地区古代岩的发现与研究
一、西藏岩石学和矿物学特征喜马拉雅是世界上最大的山脉。从西到帕米尔高原,东至雅鲁藏布江,全长2000多公里。以吉隆一带为界,喜马拉雅山分为东西两段。西段简称“西喜马拉雅”,是青藏高原与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的亚洲大陆中部“山结”地带相连接的极高地区,包括现今我国西藏西部的阿里高原、印控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北部和尼泊尔西北部。这一地区平均海拔达45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属亚洲干旱内陆的腹心地带,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即便在当代仍然相当封闭。同时,这里也是现今世界史前史中考古学家了解最少的区域之一。然而,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外考古学家在西喜马拉雅地区已经发现了大量古代岩画,西藏西部的阿里印控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巴基斯坦北部三个毗邻区域的岩画尤为集中,由此可确认西喜马拉雅地区是世界岩画分布区中一个相当重要而集中的“岩画丛(PetroglyphCluster)”。为方便讨论,以下对发现和研究的情况略作介绍。1902年,在印度西北部拉达克一带探险的德国学者弗兰克(A.H.Francke)就已经注意到这一地区的古代岩画并作了简单记录。稍后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S.Hedin)、美国旅行家史密斯(N.Smith)、法国学者科洛辛斯基(D.Klodzinski)、英国藏学家邓乌德(P.Denwood)先后发表了对拉达克岩画的调查报告,多数学者认为有些内容无疑属于前佛教时期。巴基斯坦北部的岩画迟至1970年代中巴公路修建期间才被大量发现和刊布。1975年,德国海德堡大学的耶特玛(K.Jettmar)与巴基斯坦考古学家丹尼在这一地区组织了近10年的联合调查,在印度河上游的巴基斯坦北部地区发现了大量古代岩画,特别是以奇拉斯(Chilas)至夏提欧(Shatial)之间以及更北的洪札(Hunza)河谷的一大批岩画和多种语言文字的题记最为引人注目,年代跨度从史前到历史时期晚期。西藏岩画最早见诸西方学者的报道。如杜齐1940年代曾提及在江孜附近发现的岩画;1950年代德国人奥夫斯乃特(P.Aufschnaiter)和哈雷(H.Harrer)于拉萨城东发掘辛多山嘴遗址时曾注意到距遗址100多米的山腰上一块大圆石刻画有马的形象。但上述零散发现仅局限于西藏中部,西藏西部地区仍是一片空白。1985年,中国学者首次在阿里地区日土县日姆栋、鲁日朗卡、恰克桑三个地点发现古代岩画。此后随着西藏文物普查工作的展开,中外学者调查的西藏高原岩画地点达几百处,多见于高原西部和北部,阿里日土县境内尤为集中。近20年来,多位中国学者对西藏岩画研究做出了相当重要的贡献,涉及岩画分类、区域风格等重要问题,尤以1994年出版的《西藏岩画艺术》一书最具代表性。李永宪将岩画分为早中晚三期,早期为青铜时代前期(公元前第一千纪),中期为青铜时代晚期(公元1世纪至公元7世纪),晚期为佛教时期(公元7世纪至近代)。这一结论被视为西藏岩画研究的基本框架,至今看来,仍是中肯的。但由于资料限制,上述研究对与西藏毗邻的境外岩画发现和研究未及措意。而一些国外学者如法兰克福(H-P.Francfort)等早在1990年代指出拉达克岩、西藏阿里以及中亚的岩画有着诸多相似,但由于对中文材料的占有不足,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比较研究。西藏考古先驱杜齐曾在1973年指出:“在拉达克、西藏西部、后藏及藏东发现的岩刻又引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如果能得到更多的例证,将值得做进一步探讨。……在亚洲,这种岩刻相当普遍,但我们还不能对其起源以及地区间的相互影响得出明确结论”。目前,西藏西部及其周边积累的岩画资料已经十分丰富,我们可以沿着杜齐提出的命题做进一步探索。限于材料和篇幅,本文无意就西喜马拉雅地区岩画做全面讨论,而仅以西藏西部及其周边地区岩画为中心,结合中亚岩画研究成果,对藏西岩画中某些可辨识的、具有欧亚因素的主题风格提出讨论,以期从“图像”层面揭示早期金属时代跨西喜马拉雅的文化互动。二、人物品画中的用创物物就整个西喜马拉雅区域而言,克什米尔布鲁扎霍姆遗址出土的岩刻是目前考古资料中年代最早的作品。该遗址第二期新石器文化层中发现了一块刻有图案的石板,虽然有图案的一面朝向房子内部,但发掘者推测此石板并非房子内部的有意陈设,而是二次利用,真实情况尚且存疑。石板略呈长方形,最宽约70厘米,上半部已残,其上以啄击剪影的手法绘出长48、宽27厘米的画面,表现了两人狩猎的场景。中心为一头带角的雄鹿,头部前方一个男人持弓射鹿,鹿尾部后方一女人持杆状物刺向鹿臀。画面上方有两个带光芒的太阳,在持矛单手叉腰的女人身后,还有一只雄性猎狗(图一,1)。画面描绘相当精致,人物性征都被明确表现出来。这是目前已知的西喜马拉雅地区年代最早的狩猎岩画,年代可定公元前2000年前后。西喜马拉雅其他地区尚未见到可确定为新石器时代的岩画,但拉达克赞斯卡(Zanskar)的查尔(Char)地点一幅狩猎岩画颇值得注意。它表现了一人腰佩圆锤形武器、手持弓箭猎鹿的情景,最值得注意的是狩猎者腰部佩有一长杆,上面悬挂了四个物件,其中一个呈圆头状(图一,3)。法兰克福认为这是在表现权杖头并以此为据将这幅狩猎岩画的年代确定为公元前第二千纪的青铜时代。西藏西部明确表现权仗头武器的岩画较少,仅鲁日郎卡岩画中有一人物形象的腰间似有一长杆圆头武器,由于画面漫漶,暂不能确认。另外,《西藏原始艺术》图55中手持之物也为长杆圆头状(图一,2)。在中国西北地区岩画中类似岩画亦多有发现,如内蒙古阴山岩画第1212号画面(图一,5),表现了多人持弓,弓的形状、头顶的表现方式(蘑菇头)、身后的锤状物都和阿尔泰一带的岩画十分相似。类似的装饰似乎还见于阿里日土塔康巴地点。新疆呼图壁县康家石门子岩画第Ⅱ、Ⅲ、Ⅳ、Ⅴ、Ⅵ组画面中人物腰部有一锤状物,王炳华认为这表现的是性器,这也是石门子岩画被定为生殖崇拜岩画的主要依据。实际上,王炳华文中图六所显示的Ⅳ组岩画,有一人手臂、腰前后都有此类锤状物,似有作不同解释的余地。这种形象在欧亚草原岩画中屡见不鲜,俄罗斯考古学家库巴若夫(V.D.Kubarev)曾经指出见于图瓦、阿尔泰地区、蒙古等地岩画中人物腰部的锤状物是一种“权杖头”(图一,4),是决斗武士的标志,与中亚的奥库涅夫(Okunevo)和安德诺沃文化相关,可断代在公元前第二千纪。最近李水城、林梅村等也注意到中国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以至早期铁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一些“权杖头”实物,认为这些仅见于西北地区的权杖头并非华夏传统,而属于近东或中亚传统。中国西北以及西藏西部岩画中的权杖头也可归结到这一传统中,断代在公元第一千纪以前。西藏西部岩画中的某些“盾牌饰”也值得注意。西藏西部岩画中,一些人物形象经常手持一个很大的圆形或方形物件,有学者认为这是表现盾牌,如阿垄沟地点,争斗人物各手持圆牌形饰(图二,1)。而塔康巴岩画地点二区四号画面中有手持方形盾牌格斗的人物形象。类似的还见于《西藏原始艺术》图50的几例人物形象(图二,4),手持盾牌者都一手举武器,一手持盾,盾亦见方形和圆形两类。从上述所列几例材料看,西藏西部似乎存在两类盾牌,一类为圆形(有些可能为镜、鼓一类的萨满道具),一类为长方形。勒克科曾经指出:“用柳条或竹条编结而成的圆形盾牌(也有的用韧树皮或粗树皮)也传播得十分广泛。正如前述,塞种人就使用这种盾牌它也出现在西藏劳弗甚至认为,这种盾牌是藏人的民族盾牌。不过正像铠甲一样,此种盾牌也肯可能是由中亚突厥地区的伊朗人那里传来的”。在古格故城曾发掘清理出藤条编成的圆形盾牌,看来劳弗的意见具有一定正确性。但勒科克还指出:“印度人用的盾牌则是多角形的,似乎是雅利安人的传统”。在蒙古鹿石的背面,常在一些具有固定位置饰有(在腰带稍上面)五边形图案(图二,3),其内排列着被称为“云杉式”的斜线。沃尔克夫认为这种五边形的物件是盾,与巴泽雷克墓葬出土的以皮条将树枝编扎出框架的盾牌相似。可见,树枝编织的多边形盾牌并非属印度人专有,中亚地区早期铁器时代的游牧人群也有使用。这一点还为一件发现于蒙古的带柄铜镜所证实。此镜背面刻有纹饰,表现了骑马相向争斗的武士形象,其中一人手持的便是一面四边形的盾牌,中有栅格(图二,2)。类似的盾牌还见于塔康巴岩画4号画面,亦可归于欧亚传统。西喜马拉雅地区岩画中亦可见到一些面具形象。如法兰克福等指出,在赞斯卡的查尔(Char)地点发现的面具岩画亦见于巴基斯坦北部的杂亚特(Ziarat)I号地点以及奇拉斯。在西藏西部则较少报道,以笔者所知,目前仅见于日土热邦区的果拉地点。而在南西伯利亚图瓦内蒙古宁夏贺兰山岩画中,此类题材十分普遍。蒙古萨彦河谷一带就有三百余幅面具图像。德维特(M.A.Devlet)对此类面具题材做了详细分类和讨论,指出它的范围西至亚美尼亚,东至阿姆河下游,北至安加拉河,南则可以印度河上游为界。早先许多学者都认为这类图像与奥库涅夫(Okunevo)文化有关,属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法兰克福也赞成将赞斯卡的面具图像归为这一时期。而实际上,如德维特指出面具本身也有类型差异,有些可晚至斯基泰时期。西藏西部果拉地点和赞斯卡查尔地点的人面差异显著,可否归为一类还可再讨论,但它们显然和欧亚面具图像有强烈可比性。三、“《鹿》”s在西藏西部岩画中,1985年西藏文物普查中发现的阿里日土县日姆栋(或“任姆栋”)地点格外引人注目。日姆栋山岩距现地表约100多米,岩画分布于距地表0.5~12米高的岩面上。画面以动物为主,既有单体也有组合。岩画发现者依据自然分布将该地点分为四组,共四十余幅。其中以12号(图三)、13号画面由于场面叙事生动、画面风格突出,最为学者重视。据介绍,12号画面凿刻有四鹿、三豹(虎?)、两鸟、一羚羊;位于12号画面右侧1.2米处的13号岩面刻一兽、三鹿,一豹在后猛追。12号、13号画面主题、风格都基本雷同,位置接近,可合并为一个大画面。从技术上讲,日姆栋岩画都属于“以线造型”的类型,从刻线的粗细和深浅程度言,12号和13号画面都要比同地点其他画面精细得多。关于这组岩画的年代,张建林曾以凿刻技法和造型风格将之分为三期:早期以轮廓线表现的动物双角、双耳、腿裆间不相连;中期动物身饰横置“S”纹;晚期动物身饰繁缛旋涡纹,并提出此地点岩画整体年代当在吐蕃早期以前。这两幅画面主要以侧视的方法刻画了猫科动物逐鹿场面。鹿均作“回首”奔跑状,鹿角宛如飘带,以双线表现了鹿角多达三个以上的分叉,前后肢均饰以旋涡纹,尾部很短,略微上翘。后面追逐的豹张口翘尾,作奋力奔跑状,嘴部已经接近鹿尾,豹的身体饰有同向或者异向的“》”纹。日姆栋岩画的动物追逐场面具有明显的“动物纹风格(AnimalStyle)”,这在西喜马拉雅地区并非孤例。在印度河上游地区的巴基斯坦北部塔潘(Tahlpan)地点、奇拉斯(Chilas)Ⅰ号地点以及拉达克阿契寺(Alchi)地点岩画(图四)中,都有豹追逐山羊的画面,只不过其表达手法远不如日姆栋精致。在青藏高原北部的青海岩画中如海西州、海南州和里木、野牛沟、海西沟也有类似题材。这一主题令人不由想起欧亚草原青铜时代晚期和铁器时代早期所谓“斯基泰-西伯利亚动物纹”。这类纹饰中,猫科捕食动物的口或蹄爪都非常靠近草食动物的尾部,而草食动物则在惊恐奔跑中回首,以表现“痛苦折磨的一瞬间”,更确切地说是表现怪兽、肉食动物吞咽草食动物的刹那。这是斯基泰-西伯利亚艺术一个非常流行的母题。类似的画面在中亚北部的许多岩画中也有表现,如在内蒙古阴山岩画中许多画面表现虎食牛虎食羊等,而且上述母题都在“鄂尔多斯青铜器”上亦屡见不鲜,一般认为其年代大致都不会晚于公元前2世纪。日姆栋地点的鹿也被刻画成回首状,亦可视为此母题之表达。西藏西部与之相仿的回首动物形象还见于鲁日朗卡地点、塔康巴地点。西藏之外,还见于拉达克地区的奇科斯蒂(Choksti)地点、巴基斯坦北部的塔尔(Thor)地点。法兰克福曾经指出,这类回首鹿的形象最接近于中国西周时期的玉鹿饰,如陕西宝鸡茹家庄出土者。虽然西周玉器可能受到某些草原地区的影响,但这未免相距太远。西藏西部地区的动物回首形象不必远溯至西周,两者年代相差很远,如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早期铁器时代的考古学文化中,回首动物形象亦屡见不鲜。总体上,将上述岩画中动物纹饰的年代定为公元前第一千纪的后半期大致不差。日姆栋12号画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在鹿的前后肢均饰以类似横置“S”形“涡纹”(见图三),同样的装饰亦见于同地点8号画面、10号画面、43号画面。在西藏阿里地区,这种以装饰S纹动物形象还见于日土县如下地点:鲁日朗卡地点14号画面、康巴若久地点(图五,1)、左雍湖西北岸地点、塔康巴地点。但上属地点中装饰S纹的动物种类已不局限于鹿,还见于牦牛、羊等动物身上在精细程度上亦有很多差别多数情况下仅沦为一种装饰。很多地点的岩画一般多见单个动物,表达动物追逐的具有某种“叙事能力”的场面(如日姆栋)较少,显示了此类装饰风格可能有早晚演变。在西藏阿里地区以外,动物身体上以S纹风格的岩画尚见于拉达克地区以及巴基斯坦北部地区,例如赞斯卡的查尔(Char)地点(图五,3)、奇科斯蒂(图五,2)、拉达克的玛托(Matho)地点、巴基斯坦北部的塔潘地点、奇拉斯Ⅰ号地点、米纳噶(Minar-Gah)地点,其与西藏西部岩画的密切联系已经为一些学者注意到。在中亚地区草原艺术中,类似的动物S纹装饰也非常普遍,如著名的阿尔泰巴泽雷克文化中,这种装饰非常精美(图五,4);阿尔泰地区的阿尔赞王陵前的鹿石上,鹿的腹部也刻画有双S涡纹装饰,其年代被认为是在公元前9~8世纪;在图瓦地区墓葬出土具有类似双涡纹的木雕以及青铜器,年代从公元前7~1世纪不等。看来,这种装饰手法断代在公元前第一千纪应该可信。在中国境内,类似的涡纹装饰还见于陕北神木纳林高兔出土金冠饰、上村岭虢国墓出土青铜镜背面纹饰中,动物前后肩部也刻画出类似的漩涡纹,这两件器物也属战国时期。此外,在西喜马拉雅地区发现的一些青铜器上亦有类似装饰如在巴基斯坦北部发现的一件卧鹿牌饰上,鹿的前后肢也有类似的S纹;1999年德国考古学家曾在尼泊尔穆斯塘地区一处墓葬过发现一件铜质马牌饰,具有抽象的动物纹风格,亦装饰以横置S纹。德国考古学家认为:“从墓葬出土物显示出的民族文化背景来看,蒙古北部与鄂尔多斯草原文化关联的中亚模式是清楚的,此件鄂尔多斯牌饰不仅反映了与中亚草原的联系,同时阐明了中亚铁器时代游牧人对于同时代喜马拉雅北侧文化的影响”。可见欧亚草原艺术的影响在西喜马拉雅并不局限于岩画,此当另文讨论。除了这些极富特点的动物身体装饰,还应注意日姆栋岩画中对动物四趾的表现。比如鹿前肢和后肢跨度很大,且前肢中的一只往往和后肢中的一只几近衔接,趾部都刻划成尖锥悬立状;而豹则只表现两趾,前后各一,前肢、后肢分别并拢,呈跳跃状。鹿的蹄甲、豹的爪部几近写实。说明古代人对这两种动物已经具备相当认识,而且表现手法已具“套路”。这类蹄足的表达在西藏岩画中并不多见,处理手法与阿尔泰巴泽雷克墓葬动物纹样有一定相似性。日姆栋岩画中逐鹿的猫科动物身体上饰有同向或异向“》”花纹,无疑是表现它们的皮毛。同类的表达手法在西藏西部还见于鲁日郎卡等地点以及拉达克赞斯卡的查尔、巴基斯坦北部的奇拉斯地点。如查尔地点刻画了一头低头觅食的猫科动物,身体部位以斜线刻画斑纹。这种手法也是基于“斯基泰西伯利亚动物纹”图式,如在蒙古鹿石上,追逐、折磨、吞噬草食动物的猛兽也常有此类折线表达的“斑纹”。日姆栋岩画1号画面被发现者释读为生殖丰产岩画,而另有学者名之“大型血祭”场面。其中一个盘曲的动物被认为是一条腹内孕育小鱼的大鱼,但实际上这个盘曲动物与其下方一望而知的鱼形象差异太大,所谓腹内的小鱼,可能只是该动物的斑纹。巴基斯坦北部的奇拉斯Ⅰ号地点有一个被狼科动物追赶的奔跑的山羊形象,在山羊后蹄下亦有一蜷曲状动物,体格比画面中的其他动物小的多,其身体上也有类似蜷曲动物的条格斑纹。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蜷曲成环状的形象亦见于蒙古鹿石上,如巴彦洪戈尔省巴彦布拉克县胡硕蒂努尔鹿石下方就有类似的两个小蜷曲动物。蜷曲动物纹样被认为是斯基泰动物纹的核心母题之一。几十年来,诸多学者对此类图像的起源多有论争,有学者认为它应该起源于斯基泰东部区域,还可能与中国东北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有连续发展的脉络。乌恩更指出,这类纹样起源于中国青铜时代末期,盛行于早期铁器时代,流行年代为公元前9~5世纪。倘若笔者的上述对比合理,则又为西藏西部早期岩画的断代提供了依据。换言之,日姆栋岩画1号画面年代不会晚于公元前5世纪。四、日姆防治与西藏西部火山岩通过上述讨论可知西喜马拉雅地区的岩画包含不少公元前第一千纪甚至公元前第二千纪的作品。这一点还可从日姆栋岩画中某些特殊图像与近年西藏西部地区早期金属时代的考古发现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国企建筑分包合同协议
- 大蒜储存合同协议
- 夹芯板业务合同协议
- 大唐供煤合同协议
- 国内来料加工合同协议
- 工程单位入股合同协议
- 多样化原料采购合同协议
- 壁纸壁布施工合同协议
- 国际货运代理合同协议
- 小户型双卫生间改造灵感大全
- 浙江省嘉兴市2025届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测试化学+答案
- 私人水源转让协议合同
- 汽车冷却系统课件
- 防脱洗发水培训课件
- 2025年河南省三门峡黄河明珠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北京市网球运动管理中心2024年下半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电视台采编岗试题及答案
- 《罗莱生活公司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业绩评价应用案例》9700字【论文】
- 第19课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互动课堂教学设计宝典
- 舟山西堠门大桥mmm课件
- 世界读书日主题活动-书香润童心阅读伴成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