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二周答疑互动课记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_第1页
(7)-第二周答疑互动课记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_第2页
(7)-第二周答疑互动课记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_第3页
(7)-第二周答疑互动课记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_第4页
(7)-第二周答疑互动课记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周答疑互动课记录:判断题:在环境法的体系中,《环境保护法》这一综合性的环境保护基本法的法律位阶高于各部环境保护单行法。正确吗?为什么?在与新型冠状病毒抗战的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部署启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工作,打击滥食野生动物的行为。请问:《野生动物保护法》是我国环境法体系的组成部分吗?如果是,它在性质上属于环境法体系八类组成部分中的哪一类?判断题:环境保护规范中的环境标准不属于环境法体系的组成部分。我国《环境保护法》对基本原则的规定中,采用的是“损害担责”而非“污染者付费”的表述,这体现了怎样的环境保护理念?三同时制度,是指对于一切可能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包括小型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资源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工程建设项目,防治污染和防止其他公害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请问:三同时制度主要体现了环境保护法的哪一基本原则?目前,我国的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什么/它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判断题: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环保部门对同级政府内其他负有环境保护职责的部门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领导和被领导、监督和被监督的关系。加强环境资源保护法制宣传教育,增加环境资源管理和执法的透明度,鼓励和支持各种环保团体的活动。这是贯彻环境法的哪一项基本原则的要求?九、损害担责/污染者付费原则的经济学理论基础是什么?法学理论基础是什么?1.经济学理论基础:负外部性理论污染者负担来源于经济学中的污染者付费,确立的其理论依据之一便是经济学中的负外部性理论。(1)外部性与负外部性在经济学中,外部性是市场失灵的一种表现,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外部性理论:(externality):某经济行为主体给其他第三方造成了收益或损失,而这种收益或损失无法通过市场交易体现出来。正外部性(positiveexternality):某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negativeexternality)是指某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致损者无需支付成本。例如,上游的化工厂排放污水导致下游的养鱼场养殖成本大增,在这样的情况下,化工厂就对养鱼场产生了负外部性。针对社会中各种负外部性现象,经济学家提出了两种解决负外部性的方案:庇古的税收理论和科斯的产权交易理论。19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庇古指出,针对化工厂等污染主体征收税收可以实现负外部性的内部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庇古税”。“庇古税”理论在环境立法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目前,我国采取的排污收费制度以及其他国家采取的环境税就是源于“庇古税”。“庇古税”理论自提出以后,在很长时间里一直被经济学家们津津乐道,但是,“庇古税”理论本身也存在很多缺陷,它是为了应对市场失灵问题,但是它过于依赖政府、忽视了政府失灵的存在。因此,人们又提出了利用市场解决负外部性的方案,典型的便是科斯的产权交易理论。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发表了名为《社会成本问题》的论文,在该论文中,他指出,外部性具有相互性,解决外部性的关键是明确权利赋予哪一方,即明确产权。在明确产权的基础上,通过权利双方的自由协商可以实现负外部性的内部化。目前我国正在试行的排污权交易制度以及森林碳汇交易制度就来源于科斯的产权交易理论。法学理论基础法学理论基础:环境正义理论环境正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深入开展提出的一个新命题。环境正义开始于美国的一场抗议运动。1982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华伦县(WarrenCountry,NorthCarolina)的居民上街进行游行示威,抗议在阿夫顿社区附近建造多氯联苯废物填埋场,其中有500多名示威者遭到了逮捕。这场游行抗议活动成为了美国民权运动的一部分,并引发了美国境内一系列有关穷人和有色人种权利的抗议行动,被统称为“沃伦抗议”(WarrenCountyProtests),环境正义运动的序幕由此正式拉开。沃伦抗议是第一次把种族、贫困和工业废物的环境后果联系在一起的社会运动,它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抗议行为本身,还在于这场运动所引发的全国性的关注和之后对政府决策所产生的影响力。1983年,美国审计总署(U.S.GeneralAccountingOffice,简称GAO)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南方一些州的四分之三的场外商业有毒废料填埋场都设在黑人社区附近。1987年,美国联合基督教会(UnitedChurchofChrist,简称UCC)在一份题为《有毒废弃物与种族》(ToxicWastesandRaceintheUnitedStates)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美国境内的少数民族社区长期以来不成比例地被选为有毒废弃物的最终处理地点。越来越多类似的抗议活动引发了对环境正义的普遍关注。1991年,第一次有色人种环境峰会在华盛顿召开,确立了17条“环境正义”原则作为行动宗旨。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了环境正义的完整定义:“环境正义是所有人,无论种族、肤色、国籍,或收入的差异,都能被公平对待;有意义地参与开发、实施和执行环境法律、法规、政策中去。这将实现人人都能够获得免于遭受环境污染损害健康的相同程度的保护,实现人人都平等地参与到环境决策过程中并因此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地生活、工作、学习。随着环境正义运动的开展,人们发现,在传统处理环境污染的问题上,存在着环境不正义现象。长期以来,人们认为环境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境的价值常常被人们忽视。在社会中,企业造成的环境污染往往由国家进行治理,而国家治理环境污染的资金主要是纳税人的贡献,这就形成了“企业赚钱污染环境,国家、社会治理环境”的不公平现象。因此,人们提出,为了实现环境正义,应该由污染者承担治理污染的费用以及进行损害赔偿。十、公众参与基本原则的理论基础1.公共信托理论公共信托理论是环境民主原则重要理论基础。公共信托理论源于罗马法,基本含义是:空气、水、河流及其他自然资源本质上属于公民的共同财产,应基于公共利益之目的由政府或其他组织以信托的形式加以管理和利用。而现代的公共信托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萨克斯教授发展而来的。萨克斯教授认为,在不侵害他人财产的前提下使用自己的财产——这古老的法谚是对环境资源具有公共权利属性的最好写照,而大气、水等公众所有的环境资源属于全体人民共同的资产,对其管理、使用应当符合公共利益;公民和政府之间形成一种信托关系,公民作为委托人把有关环境资源管理、使用的权利授予政府,政府必须履行有关受托人的义务,在基于社会公益的前提上合理地处置、使用这些公共财产;因此,为了确保政府更好地履行受托人之义务,体现环境民主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就是必要的。2.环境权理论环境权理论是环境民主原则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根据。1970年3月,在日本东京召开了公害问题国际座谈会,会后发表的《东京宣言》提出了环境权,即把每个人享有其健康和福利等要素不受侵害的环境的权利和当代传给后代的遗产应当是一种富有自然美的自然资源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环境权实证化的直接结果是为公民的环境知情权、环境参与权和诉诸司法的权利提供坚实的权利基础。比如日本学者原田尚彦指出的,“环境法的最终课题是通过居民的参加,提供民主的选择环境价值的实现与其他的基本人权的调和的法律结构,创造出能够把环境价值也考虑进来的谋求国民最大福利的社会制度。”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萨克斯教授也认为环境权是一种法律上的合法权利;环境权可以通过公众参与法律机制以及诉讼机制得以保障和实施;环境权应当成为构建环境法制的根基。在他的倡导下,密歇根州于1970年通过了《密歇根环境保护法》。该法规定:“为保护空气、水和其他自然资源和这些资源的公共信托免受污染、损害或破坏,检察总长或任何人可对任何人维持诉讼,请求确认性救济和衡平法上的救济。”此规定通过公益诉讼制度使公众参与法律制度得到了保障,从而成为美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法律的典范。3.政府失灵理论由于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使得国家公权力有必要介入到环境问题的解决中去。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管制俘虏”等原因的存在,又导致“政府失灵”。作为管制者的政府掌握的信息和作为被管制者的企业、单位相比,是不完全的、不充分的,因此政府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处于劣势地位,导致管制的效率低下,甚至管制失败。公共选择理论已经论证了人们必须破除凡是政府都会全心全意为公众利益服务的观点。政府也存在缺陷,这不仅表现为政府干预经济过程中由于政策操作失误而导致的缺陷,更严重地表现为政府官员制度本身的缺陷。由于市场自身无法解决环境问题,必须有赖于国家干预和政府管制,但又由于政府管制本身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市场和公众参与予以弥补。在环境保护中,政府和市场、公众参与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环境保护既要靠政府,又要靠公众参与。4.治理与善治理论治理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而善治,则是良好的治理,是指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理论有十个基本要素: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责任性、回应性、有效性、参与、稳定、廉洁和公正。因此,体现环境民主原则的公众参与是善治理论的核心要素之一。“这里的参与首先是指公民的政治参与,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但不仅仅是政治参与,还包括公民对其他社会生活的参与。在互动课中,我们讨论了环境法的法律性质以及其与民法的区别。那么,由此可引申出的另一个问题是,私法在保护具有公共性的环境资源方面有什么不足?我们为何制定环境保护法,用公法/社会法的手段进行干预?读完美国学者GarritHadin发表的TheTragedyoftheCommons一文,你对此有何认识?这一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大家在问答板块的作答均存在一定道理。我曾经以“我国环境侵害民事责任法律规制二元化之证成——基于民法与环境法本位的思考”为题写过一篇小文,从法的本位角度分析民法这一私法与环境法在保护环境利益方面的不同角色和分工。我会见此文上传至平台,大家可以去下载阅读。推荐阅读:关于环境法的体系蔡守秋、王欢欢:“改革开放30年:中国环境资源法、环境资源法学与环境资源法学教育的发展”,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