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语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语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语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语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教学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教学过程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出示第七单元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这一单元从音乐、绘画、戏曲等不同的角度折射出艺术的魅力,2.阅读单元主题。3.思考: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艺术之美呢?齐读阅读要素。4.出示课题,齐读课题。5.解读课题题目是文章的灵魂,解读一篇文章是从解读它的题目开始的。“鼓琴”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结合注释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伯牙鼓琴”呢?6.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我们之前学过哪些文言文呢?想一想,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些文言文的?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1.自由朗读课文。这些词语你能读准吗?善哉少选汤汤破琴绝弦复为鼓琴者2.关注多音字“少”和“为”,我们可以根据语境确定读音,快速浏览,结合字音字义,说说你的理解。少shǎo数量少shào年纪轻为wéi做,是wèi表示行为的原因、目的、对象等。3.关注叠词“汤汤”和现代汉语相比,汤汤这个词,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表示什么意思?在中国的古代汉语中,早就为撰写事物的形状固定了一些叠词,在我国的《诗经》当中就有很多,描写杨柳随风摇曳的样子,就是依依,描写雪下的很大的样子就是霏霏,描写蒹葭茂盛的样子就是苍苍。而在《伯牙鼓琴》这篇文言文中,我们又积累了两个叠词,描写太山就是巍巍,描写流水就是汤汤。积累这些叠词有助于我们今后对文言文的学习。好,难读的字音已经解决,再读这些词。三、再读课文,读通语句1.课文不仅要读准,还要读通读顺,读出节奏,同桌合作,借助注释,读通句子,在合适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好标记。2.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指生读。“乎”字是语气词,在朗读语气词时把声音延长,一停顿,古文的节奏和韵味就出来了,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自己试一试。谁再来?再慢一点,声调拉长。3.出示: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指生读。4.根据提示,大声朗读一遍吧。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下面我们来展示展示吧,女生读红色的字,男生读黑色的字。同学们,你们读的很有韵味,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读,我们一起来合作。我读红色的字,大家读黑色的字。四、聚焦句子,想象画面1.我们读了课文,大致了解了它的意思,这篇古文讲的是谁的故事?你能用简单的话说一说这个故事吗?2.伯牙和锺子期是怎么相遇的呢?课文只用了一句话,(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相传,中秋佳节之际,伯牙回乡探亲,晚上见林中景色奇丽,他兴致大发,于是在此地弹琴,砍柴的樵夫子期,路过这里,听到了琴声,他就驻足道“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3.什么是善哉?(好啊,太棒了,太好了)这是由衷的赞叹,你能不能由衷的赞叹一下。(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带着你内心的感受,再读一遍。4.什么是巍巍乎若太山。像大山一样高峻。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钟子期,伯牙的琴声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借助语言文字,展开你的想象。就是这样巍峨的高山。多么又气势呀,我们一起来读。5.不一会琴声又响起来了,钟子期又赞叹道“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在古诗文中,只要没有点明,“江”指的就是长江,“河”指的就是黄河。这又是一副怎样的画面。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就是这样浩荡的流水,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诗句呢?(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这样有气势的江河,我们一起来读。6.伯牙的琴弹得好呀,他能让我们感受到高山之高,流水之远,我们想象着画面,一起来读一读。就是这样的音乐,让人仿佛能看到高山(板书:高山)能让人看见流水(板书:流水)。这就是意境高远的音乐,从此以后,高山流水就是乐曲高妙的象征。五、结合材料,体会情谊1.钟子期听懂的仅仅是伯牙的音乐吗?方古琴而志在太山,志在流水,志是什么意思?(心志、情志)伯牙有着高山一样高大的志向(板书:志向),流水一样广阔的胸怀(板书:胸怀)。2.老师课前去查过资料,我发现好多古书上都说到伯牙琴艺妙绝天下!许多人都以听到他的琴声为荣幸,他们也都能感受到伯牙琴声的美妙,但是伯牙寄托在琴声中的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他们能听得懂吗?唯有谁能听懂?是的,伯牙无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懂。他不仅听懂了伯牙的琴声,更听懂了伯牙的心声,像这样心心相通的人,我们就称为知音。(板书:知音)3.知音难觅,伯牙终于遇见了懂他琴声,懂他心志的子期,那此时此刻,伯牙的心情会怎样呢?4.传说这一次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让伯牙和子期都相见恨晚。他们约定了第二年中秋再来相会,终于等到第二年的中秋,当伯牙兴致满满地赶来与子期相会,只可惜天意弄人啊!伯牙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此时高山默默,流水无语,天地之间也为伯牙的痛失知音而黯然失色啊!我们一起读。(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什么是破琴绝弦,你感受到了什么?(伤心悲痛)子期已逝,知音不再,带着你的伤心悲痛读一读。请你来,你再来,我们一起读!5.明代作家冯梦龙的笔下,也对这段进行了动人的描述,伯牙悲痛欲绝,盘膝坐于子期坟前挥泪弹琴,见此情景村里人却鼓掌大笑。伯牙问锺公(子期父亲):“老伯,下官悲不能已,众人为何发笑?”锺公道:“乡野之人不懂音律,以为琴声是取乐之具。”伯牙转头问:“老伯,你能听懂吗?”锺公道:“模糊不懂久矣。”伯牙悲从心来,口诵一首短歌悼念子期。“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诵完取出刀子割断琴弦,举起自己心爱的瑶琴摔碎于子期的祭石台上,锺公大惊,忙问:“这是为何?”伯牙道:“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6.人生短暂,知音难求;唯其难求,方显其珍贵。再读“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是弹琴高手,被人尊为“琴仙”。琴就像他的生命一样。此刻,伯牙“破琴绝弦”,你感受到了什么?(友谊深厚)7.这个故事因得遇知音,痛失知音,而显得荡气回肠。后人一代又一代的传颂着他们,根据这个故事编写了同样动人的乐曲,下面,我们就和着这个音乐,再读全文。六、配乐悟情,背诵积累1.人生在世,得一知己足矣。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常常在诗句中提及伯牙子期的传说。在课后的资料袋中,还展示了许多,请你自己读一读。时间在流逝,500多年过去了,秦朝的《吕氏春秋》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这对知音相遇时那最美好的瞬间。1000多年后的唐代,孟浩然和李白在古诗中也都为那伯牙的破琴绝弦叹息不已:锺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锺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1400多年后的宋朝,王安石用古诗传诵着这个千古佳话: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2500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在无限神往地传诵着这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我们一起来背一背。2.同学们,你知道这篇课文选自哪里吗?了解吕氏春秋这本书的作者,吕不韦曾经说过,我的吕氏春秋,谁能改一个字,我就送他一千金。《伯牙鼓琴》这篇文章83个字,写出了伯牙子期相识相知,情深意长,实乃千古绝唱。作业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希望你能在阅读中感受古文的魅力。课后,请你背诵《伯牙鼓琴》,把《伯牙鼓琴》的故事讲给自己的家人听。《伯牙鼓琴》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比较多的古诗,古诗与文言文有着密切的联系,此外,从三年级开始,学生便尝试接触文言文的学习,例如三年级的《王戎不取道旁李》,五年级《自相矛盾》《杨氏之子》等,学生初步形成了对文言文比较浅显的印象,也积累了一些文言词语。但是这种知识储备是不成体系的,且缺乏对文言文句式、语法等的理性认识,因而在理解文言文上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教师进行更加积极的引导。在能力水平上,六年级学生以及具备了初步自学的能力,能够通过反复朗读、查阅资料、对照注释疏通文本,理解文章的大致含义。 在小学前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学习了大量记叙性的文章,因此在疏通文章之后,经过教师适当的点拨,学生能比较容易的梳理文本的主要脉络,体会到文章中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深厚的情感。六年级学生正处在儿童向少年的过渡时期,大脑在不断发展完善,思维发展出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授课方式上应以直观的授课方式为主,同时以抽象的语言进行辅助。 从心理上来说,六年级学生处于一种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且学生接触的古文比较少,对古文会存在畏难情绪和强烈的疏离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设置一些有趣的环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学习的效率。《伯牙鼓琴》效果分析《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故事感人至深,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一节课下来,觉得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音乐渲染,营造氛围。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反复朗读,感受文言文之美。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读”,而“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反复地品味语言,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三、资料补充,升华主题。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让学生体会到那种知音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生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挖掘与扩充,引导学生想象别人是如何称赞伯牙的,让学生体会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的难求。补充介绍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时所写下的一首短歌,帮助学生感受伯牙对于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让学生真正体会伯牙鼓琴的那种悲壮而又感人的行为。《伯牙鼓琴》教材分析《伯牙鼓琴》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中的其中一篇。本单元既有文言文也有白话文,涉及中外的艺术与文化,学习本单元时,应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同时将这种艺术之美化为笔下的文字,增强写作能力。 《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本味》,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它展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动人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知己之情令人动容。本文篇幅短小,只有短短的百余字,但故事性强,语言简洁,浅显易懂,但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文本的人文内涵上不作过度挖掘,而是学生通过学习本文能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同时体会到友情的真正含义。《伯牙鼓琴》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语言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语言层层深入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实现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伯牙鼓琴的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伯牙鼓琴》测评练习一、填一填,根据预习,填写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汤汤乎若流水() 破琴绝弦() 二、试一试,与小组讨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方鼓琴而志在太山() 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 汤汤乎若流水()以为世无足为之鼓琴者()三、知识补充: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出处:冯梦龙《警世通言》原文: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粉。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四、练一练:说说你和好友的故事,谈一谈你想拥有怎样的友情。《伯牙鼓琴》课后反思《伯牙鼓琴》是六年级上册第七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这篇课文虽然是文言文,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注释进行理解,因此我我把重点放在了理解“知音”上。理解伯牙摔琴之举及其次举背后隐喻的含义——子期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故破琴绝弦。在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关注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和阅读要素,接着让学生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把课文读准、读通、读懂,最后读出感情。在把课文读准这一部分,我引导学生关注文中难读的词,着重强调多音字“少”和“为”,并给学生方法,搭建支架,结合词意明确读音,关注文中的叠词“汤汤”,并进行叠词的拓展补充。在把课文读通这一部分,我运用多种方式带领学生朗读课文,例如自读、同位读、男女分读、师生共读、齐读等。旨在让学生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带领学生划分节奏,强调“乎”的读法,指导学生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在把课文读懂这一部分,我引导学生关注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以及句子的体会。让学生结合文言文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品味知音之情,这是难点。在设计这一教学环节中,在备课时我花费的时间最多,也是最用心的一个环节,怎样让学生理解伯牙与子期互为知音,情投意合,我设计了几个情景教学:(一)是伯牙听不到子期的赞美和听到了子期的赞美心情分别是怎样的?让学生品味出伯牙遇到知音后狂喜的心情;(二)是如果你是子期听到伯牙弹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让学生体会子期和伯牙心灵相通,是一对情感共鸣的知己。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中让学生明白知音就是世界上最懂你、知你的那个人。在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有感情朗读,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