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41+42页,相关链接教学目标1。探索并发现“一个因数不变,另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积也随着扩大(或缩小)到原来的多少倍。运用这一规律,还能将这个规律怡当的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中。2。经历“观思考、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探究过程,初步感悟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3。通过针对性、,层次性的练习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及于考、乐交流、勇于探索的限好习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像料学家一样研究问题、发现规律的艰辛和乐趣。教学重点:探索规律的方法;感受函数思想。教学难点:学生正确地发现规律。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合作学习纸一.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握出问题:1。快速口算8×2=24x2=8×20=12×2=8×200=6×2=学生独立口算,教师课件逐步出示答案2提出问题观家每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自主学习,小组探究在乘法中发现规律。观察我的统计结果,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注意:观察什么不变,什么变,变化中有什么规律。学生汇报交流,学生说并且发现,边板书,设计一:只研究一个数的。你是怎么观察的?你和那个算式相比较?都和8×2比较,把第一个算式描成。师问:以第一个算式为标准,你发现了什么?(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也乘几。)其他同学还有什么发现?还可以怎么样观察?设计二:补充除以一个数的。师问1.你是怎么观察的?2你以哪个算式做标准?都和24×2比较,把第一个算式描成。师问:根据你们的发现,能用这两种情况用一句话来概括吗?板书: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个因数乘以(或除以)几。积也随着乘以(或除以)几。小组合作,举例验证。(1)设疑:同学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只从这一组算式中发现了这么一个规律,这个规律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乘法呢?你觉得行吗?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可,还要大量的例子,你能列举出几个和老师不一样符合这个规律例子吗?大家可以写在练习本上。(2)同学们举例验证。(3)小组成员在各自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1.展示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纸,引导学生评判例子是否符合规律,并评价学生小组合作的情况。2.设问:刚才同学们举了这么乘法算式,老师也举了一个例子。7×2=142×18=367×6=422×6=12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几,积也乘几。3。总结提升:首先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发现规律一一想到在乘法中也有这样的规律一一总结验证出规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大胆清测,小心求证”确保了规律的正确性。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1。基本练习(1)课本41页第1题5×14=24x2=8x7=50×14=24×4=80×70500×14=24x8=800×700=学生独立练习,教师巡视。算完的同学在小组里交流是怎么算的?汇报时,让学生重点说说是怎么应用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得出结果的。2)课本42页第2题根据67×35=2345,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得数。670×35=6700×35=670X350=67X350=学生独立练习。汇报时让学生重点体会可以灵活的应用积的变化规律直接得出结果。还要注意交流出错原因,可让其他学生避免同样的错误。2。课本42页第3、4题(1)第3题,学生独立填写,集体订正时,说一说是怎样填写的(2)第4题这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宽不变即一个因数不变,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即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所以,积(公园的面积)也扩大到原来的3倍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3.拓展练习出示信息图,让学生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并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哦,你很棒!我用的天数和你一样多,每天看的页数是你的4倍。爸爸,我每天看同样多的页数,20天我看了180页算一算:爸爸一共看了多少页呢?这也是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问题,看书的天数一样即一个因数不变,爸爸每天看的页数是孩子的三倍,即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4倍,所以,爸爸看的页数也扩大到原来的4倍4.总结,你能说说在这一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吗?板书设计:积的变化规律大胆猜想: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一个数,积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举例8×2=1624×2=488×20=16012×2=248×200=16006×2=12在乘法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或除以)一个数积也(除以)相同的数。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一、在充分经历中感悟。在本课教学中,我就充分注意这一点,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积的变化这个规律的发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大量的举例、充分地观察中去感悟积的变化的规律,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二、在充分感悟中提炼。在本课教学中,学生通过举例、观察对积的变化规律有了初步的感悟、也有了初步的理解,但学生在描述规律时,语言总是不够准确、表述总是不够完整。此时,我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抓住一些关键的例子、抓住一些关键的词语让学生去推敲、去体会,最终引导学生完整、准确地描述出积变化的规律,并通过一些重点词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规律,构建起完整的认知体系。不足之处:一、教师的语言不够凝练。如:引导学生用计算器探索变化规律时,提的问题太多,不利于学生独立分析和思考。二、缺乏耐心,不善等待。如:第1题练习,当学生没有自觉地应用规律进行计算时,教师缺乏耐心,直接请发现规律的同学起来说。如果当时能引导这位同学观察一下,因数怎样变化的,能不能不计算就报出积是多少?等待会让课堂和谐和大气。三、练习设计可以更有深度。如:设计逆向思维的练习,加入已知积的变化求因数的变化;拓展练习--因数同时变化,求积等。《积的变化规律》课标分析根据新课程的理念,结合教材自身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要求学生根据规律,能够总结归纳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若干倍,积也缩小相同的倍数。《积的变化规律》学情分析本节课是第三单元的内容,教材安排了积的变化规律的例题学习,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的计算方法做准备。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和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这节课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计算,去比较,再通过我的适时引导,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积的变化规律。《积的变化规律》效果分析这节课引导学生经历规律发现的过程,让过程在孩子的经历中变得清晰。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经历规律的发现过程,把发现的过程细化、广泛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在起初的观察里思维灵活的学生尝试说出“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接着引导学生理解“也”的含义,强化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和积的变化是相同的”。在这里学生的已有水平已经达到了初步认识“积的变化规律”,接下来让学生举例,深化规律。这节课,让学生感悟到规律的得出要经过探索、猜想、验证,归纳。培养了学生各方面能力。每个孩子都有所收获。每个孩子都期待成功,每个孩子都能成功,数学要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在举例子的过程中,举不同的例子来验证规律,运用规律,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消化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得到了成功的喜悦。《积的变化规律》教材分析在乘法运算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例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积的变化规律练习题1、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缩小5倍,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2、两数相乘,如果一个因数扩大8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3、两数相乘,积是36,一个因数扩大2倍,另一个因数缩小4倍,那么积是().4、两个因数的积是360,如果一个因数除以3,另一个因数不变,积变为().5、两个因数相乘,一个因数乘6,另一个因数不变,那么积().6、两个因数相乘的积是560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外一个因数除以10,那么积是().7、两个数相乘是75,如果一个因数乘7,另一个因数除以7,积是().8、已知AxB=400,如果A乘3,B除以12,则积是().9、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乘8,另一个因数也乘9,积().10、两个因数的积是420,如果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