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1页
小学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2页
小学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3页
小学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4页
小学数学-《认识周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83~84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2、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在观察、描一描、摸一摸等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在与同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周长。3、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教学难点]能够正确计算图形的周长。[教具准备]课件、毛线、学习纸。[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个周我们学校举行了运动会,现在动物们也要举行运动会了,让我们一块去看一看把。瞧!小蚂蚁把树叶作为运动场,你喜欢这只爱运动的小蚂蚁吗?那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只小蚂蚁,并说一说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1、描一描,感知一周师:小蚂蚁是怎样运动的?生:蚂蚁绕着树叶跑了一圈师:在数学上“一圈”也叫做“一周”(板书),那什么叫做一周呢?从起点开始,绕树叶的边线运动,最后又回到起点,这就是树叶的一周。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一周,你能找出下列花坛的一周吗?谁想上来试一试?他找的对吗?小明学过了周长之后也找到了花坛的一周,你认为他找的对吗?(反例)生1:没有回到起点。生2:不是沿着花坛的边线运动的。生3:回到起点又多了一块。师:最后,小明终于找到了花坛的周长。同学们,想一想,花坛边线上的任意一点都可以作为起点吗?在这里开始可以吗?这里呢?师:刚才我们找到了圆形花坛的一周,你能描出下列物体的一周吗?让我们一块来看看吧。2、摸一摸,感知长度师:同学们,请拿出课本,摸一摸课本封面、课桌面的一周,同桌说一说他们一周的长度一样吗?生:……大家一起来说:课本封面的长度短,课桌面的长度长。他们的长度(板书)是不一样的。师:有长有短,他们的长度(板书)是不一样的。3、出示定义所以说,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板书)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周长。(课题)4、说一说①物体表面同学们,树叶一周的长度是树叶的周长,你能说一说课桌面和课本封面的周长吗?②图形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物体的周长,老师手里有3个图形,你能说一说图形的周长吗?③封闭图形师:同学们,这个图形有周长吗?为什么?生:没有周长,因为它是分开的。师:像这样的图形,我们叫做不封闭图形,不封闭图形是没有周长的。像这样的图形叫做封闭图形,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因此,封闭图形(板书)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5、测量周长(长方形、正方形,圆)老师有一个任务要交给你们,这个任务只有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任务就是测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但是,我还有2个要求:1、小组协作,2名同学测量,2名同学记录。2、交流的声音要小,组内成员听到即可。师:同学们,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得?观察这2个算式,他们有什么共同点?生:他们都用的是加法。师:是的,都是求相加得和。也就是说,计算一个图形的周长,实际上是求所有边长的总和。师:老师手里有一个圆,但是无论怎么测量,都无法求出它的周长,你能想办法帮一下老师吗?生:……师:圆的边线是曲的,而线拉直后是直的,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化曲为直法。6、智勇大闯关刚才,同学们帮助老师测量出了圆的周长,你们都是乐于助人的好孩子,在老师心里,你们都是小勇士。小勇士们,让我们一起来闯关吧。444444444499666677第二关:火眼金睛辨对错(1)花坛②的周长比花坛①长。()(2)花坛①的周长比花坛②长。()(3)两个花坛的周长一样长。()三、联系生活师: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关于周长的运用?生:我们在测量腰围的时候,就是测量腰的周长……四、回顾反思,总结提升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老师在这节课收获了快乐,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五、布置课外实践作业回家测量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腰围。[板书设计]《认识周长》学情分析   《认识周长》是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并已掌握这些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要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铺垫。 教学时,学生的动手操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活动过程,而是在操作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同时让学生逐渐感受到动手操作的必要性。通过展示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对这些测量方法进行思考,一方面让学生得以理解不同图形不同测量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学习要善于从不同的现象中发现本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对象发生了兴趣,就有了行为内动力,学习便成了一种自觉的活动。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及形象的展示促使学生对周长认识更感兴趣。     《认识周长》效果分析 学习“认识周长”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也是将来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此谈一谈我的一些感受:周长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实物或实物图形中引出的,教学中观察与操作的成份很大。儿童的智慧就在他观察与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在这一环节的处理上,通过让学生在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中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积极合作,这样做有利于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体验成功的喜悦,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在这里学生的学习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它的周长”,还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它的周长”。诸如此类的认识,都反映出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的不同层次。所以,我在教学中,还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角度入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加强对周长的认识,教学时我充分利用电脑演示操场一周的过程,向学生渗透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使学生体会对周长的认识。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能够自己学习的,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如:对于学习测量图形周长,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总结。只有经过亲自动手实践,才能更确实地体验测量周长的感受,进而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两种方法及测量方法不同的原因,才能对周长含义及测量方法,有相对深刻的认识,这样做符合实践第一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刚刚形成的知识得到活学活用,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练习又注重与生活的联系。 《认识周长》教材分析《认识周长》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几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平面几何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的认识。周长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实物或实物图中引出的,所以教学中观察与操作的成份很大。 学习“认识周长”使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初步感知周长的含义,为后面认识各种图形的周长,及周长的计算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在基础知识上,应考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特别应考虑到在平面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中,本班学生在认知上的薄弱环节是什么,这样才能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2.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明确使学生学会知识,还应考虑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在本课时中,对于周长的含义及图形周长的测量并计算,都是建立在课堂演示,动手操作基础上的,所以动手操作、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应做为培养能力的重点目标。 3.一个正方形,沿中间曲线分开成两个图形,比较两个图形的周长。不规则图形的周长比较等,诸如此类的认识,都反映出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的不同层次。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还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角度入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能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在观察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 ,在交流中认识周长,探索简单图形的周长。 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知识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本课时内容从本单元整体角度考虑,并非重点课时。从教材内容上来看,似乎也很简单:可以概括为从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引入周长的概念,再讲周长的测量方法及实际应用。就是这样一节看来简单的课时,其实并不简单,关键是要重视对基本概念的教学。 为了加强对周长含义的教学,教学时充分利用动画演示操场的一周,向学生渗透周长是从起点出发,沿操场边线一周又回到起点的过程。同时通过学生认识三角形、圆的一周的长度,进而引出周长的含义。”使学生体会对周长含义的理解。这是教学中的难点。对图形周长的测量,采取描一描、围一围、量一量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这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到位,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深化过程。在本课时教学中,也体现了这一原则。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散难点,逐步深化。 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本课时是起始课。所以课前准备主要是重温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简单图形的特征等基本概念清楚。对平面图形的语言表达要准确。要精心设计好“周长的含义”这一电脑软件或投影。特别是对软件或投影的设计意图以及在演示中应提出哪些问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认识周长》评测练习1、用笔描出下面物体的一周。2、小组合作,量一量,求周长。图形数据记录记录各边的长度(取整厘米)列式周长长方形正方形计算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4、火眼金睛辨对错。(1(1)花坛②的周长比花坛①长。()(2)花坛①的周长比花坛②长。()(3)两个花坛的周长一样长。()《认识周长》课后反思《认识周长》这节课属于概念教学,下面我从准备和上课两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首先是对这节课的准备。《认识周长》是属于几何概念的教学。在课的设计上我紧扣“概念教学”这一主题进行设计。从日常生活出发引出课题周长——探究周长的含义——测量图形的周长——解释应用。 关于课堂教学的体会:基于各方面的准备,我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周长的含义,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测量不同图形周长的不同方法。我还让他们不仅要动脑筋想,动口说,还要动手指、画,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空间观念。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 具体有两方面完成较好: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课的开始,以小明锻炼身体围操场跑一圈开始,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恰当地处理教材,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探讨周长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几个环节循序渐进:1.课件运用,小明每天围操场跑一圈,让学生充分理解操场的周长的含义。 2.有了上一环节的铺垫,让学生边学概念边找规律,通过指一指、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认识周长的含义,并通过课件、图形对比演示,说明只有封闭图形才有周长。这一环节较好的突出了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培养。3.最后通过量一量及课件演示,认识不同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也不相同,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本节课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没有完全充分地发挥出来。 《认识周长》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能力,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的“第一学段”中指出“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结合实例认识周长,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通过实践活动,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获得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提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数学活动经验需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是在数学学习活动过程中逐步积累的”。 课标解读(一)以实践活动引领学生学习,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能力。 本单元教材在各知识板块的编排中,都体现了上述的理念与内容,即以实践性的活动让学生“做”起来,在“做”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主动探索,最终理解概念(或得出结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多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描一描、围一围、量一量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认识周长的含义,探索图形周长的测量及计算方法。 当然,在实际教学时,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作为活动的目的,而应该引导学生以动手操作为基础,探索和发现周长的有关知识。如此,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