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麻黄青枯病的诊断与防治_第1页
木麻黄青枯病的诊断与防治_第2页
木麻黄青枯病的诊断与防治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木麻黄青枯病的诊断与防治

木麻腐败(h.smith.)是中国东南海岸的一种毁灭性疾病。最早在1951年毛里求斯报道木麻黄青枯病受害,1984年印度发现木麻黄青枯病。1964年,梁子超教授最早在我国广东省阳江县海陵岛首先发现木麻黄青枯病危害。迄今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省(区)均有该病发生危害。木麻黄青枯病从苗期到成年大树均可发病,高温高湿是青枯病易发生的环境条件,特别是台风过后是青枯病发生的高峰期。木麻黄防护林二代更新中面临的非常严重的问题也是木麻黄青枯病。林木青枯病的防治一直是困扰林业生产的一大难题,木麻黄青枯病也不例外。导致青枯病难以防治的主要原因有病原菌寄主范围广,本身易发生变异,没有寄主条件下土壤存活时间久,病原菌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专化型等。木麻黄青枯病的发生与流行同环境条件、寄主树种、栽培措施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的防治方法亦是从其致病的环节入手实施。1抗青枯病无性系的筛选研究木麻黄青枯病最好的防治方法是栽植抗病品种(无性系)。长期的选育种研究发现木麻黄自然杂种表现出较高的生长力和抗病能力,但天然杂交木麻黄表现分化严重,抗病力也参差不齐。1982年,梁子超等对广州市郊的10株5年生粗杂木麻黄进行抗病性测试,结果表明粗杂木麻黄比普通木麻黄抗病,不同粗杂木麻黄母树抗病性有差异。魏素梅等对不同地理种源的木麻黄抗青枯病进行了测验,结果表明粗枝木麻黄抗性最高,普通木麻黄抗性最弱,并且来自海南、广东湛江和广州的不同种源表现抗性差异。除杂交育种外,抗病育种研究从病区残留木麻黄植株中筛选抗病无性系也是发现高抗种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梁子超等用室内盆栽接种后病圃栽植筛选的方法,对选自华南沿海青枯病病区的5个粗枝木麻黄,10个短枝木麻黄,19个杂种短粗木麻黄残留株无性系的抗病性进行了测定。结果选出了4个生长较快、树干挺直、抗病性较强的短粗木麻黄优良品系,并提出了一个木麻黄抗青枯病的无性系筛选程序。在此基础上,广东、福建、广西等省(区)的林业科技工作者对多个抗青枯病无性系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筛选出高保存率的无性系在东南沿海沙地推广造林。但值得一提的是抗病育种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青枯病病原菌的变异,导致抗病品系的抗性丧失。王军研究指出,沿海木麻黄林地已经出现能够侵染高抗木麻黄无性系601的菌株,部分克服了无性系的抗病能力。近年来的研究项目抗病木麻黄无性系筛选已经同速生、抗风、抗逆等指标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2生理生化指标抗病育种需要有一套标准、完整的抗病性检测程序及抗病性评价指标。梁子超和岑炳沾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了木麻黄抗青枯病植株小枝水培繁殖法,短时间内大量繁殖抗病材料,迄今仍然在林业生产上广泛应用。梁子超等还报道了木麻黄青枯病区内残存10年生以上单株的抗性以及它和细胞膜透性、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细胞膜的相对透性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第4条谱带的比移值与植株感病率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的谱带数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与感病率的关系不大。谢卿楣测定了海岸木麻黄、细枝木麻黄和粗枝木麻黄的小枝与枝干,在含水量、不同酶的活性、单糖与蔗糖含量、树皮的单宁含量及小枝的pH值等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这些生理生化方面的差异程度与不同物种木麻黄在林间抗青枯病的表现是一致的。认为这些生理生化指标,可以作为鉴别不同木麻黄对青枯病抗性差异的重要依据。郑惠成等选择经二次人工接种后表现出典型的不同抗病性的4个普通木麻黄无性系和梁子超教授经多年筛选的1个普通木麻黄抗病无性系,研究表明,不同抗病性普通木麻黄5个无性系在含水量、pH值、细胞相对渗透性及多酚类物质含量等均存在差异,其小枝的组织结构无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初步阐明了普通木麻黄5个无性系抗病性的机理,可作为早期测定普通木麻黄对青枯病抗性的参考指标。但是,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存在不够稳定、重复性差等问题,不同研究难以达成一致标准。王军对影响木麻黄青枯病抗性测定的几项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木麻黄无性系对青枯假单胞杆菌的抗病性测试受到植物材料、接种条件及病级测定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研究认为在室内以中等浓度的青枯菌液接种木麻黄无根褐梗苗是快速测定其抗性的一个可靠方法,并就采用相对病害强度代替发病株率作为病级指标等问题进行了讨论。3青枯病无性系植株的分离和诱导生物防治在植物病害,特别是土传病害防治上具有巨大潜力。利用资源微生物繁殖速度快等特点,可以调节林木根部微生态环境,参与生态位的竞争并限制土传病原菌的繁殖和抑制土传病害的发生发展。郑惠成研究表明,抗病性强的无性系植株结瘤量、固氮活性比抗病性差的植株高1倍,抗病无性系植株生长高大,生物量和含氮量明显比感病无性系植株高。康丽华报道了木麻黄弗兰克氏菌和木麻黄根瘤浸提液能抑制青枯菌生长,苗圃试验表明根瘤量高的苗木对青枯病具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罗宽等研究了从番茄、烟和木麻黄根围土壤中分离了606株Pseudomonasspp.和Co60和紫外线诱变的青枯病菌无致病力菌株的拮抗效果,发现从植物根围土壤筛选有拮抗作用Pseudomonasspp.拮抗效果好于无致病力突变菌株。从抗病木麻黄中提取抗病物质也开展了一些工作。郭权等发现木麻黄组织的乙醇抽提物在琼脂平板上能抑制青枯菌生长,抗病品系粗提物的抑菌活性均比感病品系粗提物的抑菌活性高。小枝粗提物的抑菌活性较高,茎皮层、根粗提物的次之,茎木质部粗提物的较低。接种青枯菌后15天内粗提物抑菌活性无显著变化。初步化学分析表明粗提物成分包括有机酸、酚类、丹宁、还原糖、黄酮类等物质,其中黄酮类是主要抑菌成分。康丽华研究发现,粗枝木麻黄的根瘤浸提液抑菌效果较山地木麻黄和普通木麻黄的抑菌效果好。4推广造林青枯病防治木麻黄青枯病是典型的林木土传病害之一,很多农业上证明有效的防治青枯病的措施在木麻黄人工林中并不可行。如大面积的土壤消毒,有效的化学药剂防治等等。但是一些强调生态调控为主的措施在林业生产上得到了推广应用,如尽量不要在前作是桉树、茄科等易发生青枯病的林地造林,培育无菌苗木、清除病株挖除树桩、病残株烧毁、发病迹地石灰消毒、合理施肥等等。营建混交林对青枯病亦有一定的防治作用。黄锋研究表明,在贫瘠、青枯病危害严重的立地,营造木麻黄与大叶相思混交试验林,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改善林分内小气候,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其中混交林青枯病致死率为8.4%,纯林青枯病致死率为17.2%。郭坚城报道窿缘桉与木麻黄混交造林也能减轻青枯病的发生危害,混交林中木麻黄青枯病死亡株为5%,而木麻黄纯林死亡株为8%左右。5木麻黄青枯病防治技术研究综上,我国对木麻黄青枯病防治研究虽然历经近50年之久,但在木麻黄人工林中发生危害仍然相当严重,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多为台风高发地区,夏季高温高湿造成病害易流行条件,台风导致的木麻黄根系伤口为青枯菌侵染提供了侵入途径。笔者认为,对木麻黄青枯病的有效防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