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和方法_第1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和方法_第2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和方法_第3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和方法_第4页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策略和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的策略和方法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以来,历史学科从课程模式、内容到考试要求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怎样的复习才是科学高效的复习?本文从当前福建省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结合新课程实施以来福建省高考文综历史命题的特点,分析学习备考存在的各种误区,对2014届高三历史学科第一轮复习提出一些建议。一、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复习规划1.转变传统的“副科”观念从初中到高二,历史学科一直被视为“副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重视程度不够,这种“副科”思想往往会延续到高三。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不少学生数学、外语成绩还可以,却似乎非常重视的要经常“补课”,而历史学科成绩一直很差,却从来没考虑要“补课”。更有很多学生,课外基本都被所谓的“正科”占满,历史学科只安排一些“边角”时间或根本无法安排时间,结果历史成绩上不去影响了总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分数比例看,文科综合总分为300分,相当于数学、外语两科分数之和。试问一下自己,你花在文科综合三科的学习时间,有数学、外语两科所花的学习时间多吗?我想绝大多数同学都会做出否定回答的。你把历史当成“副科”,历史就让你“挂科”。这点道理同学们应该理解的。目前省内各校高三历史学科课时安排大约在每周4-6节(含周六),这是相对比较合理的,差异主要在于学生自己的课外安排。每天课外安排30—45分钟学习历史是比较合理的,当然这要根据自己学科不稳状况而定。2.明确复习考试的范围与内容毋须讳言,高三历史复习是完完全全的“应试学习”。要提高复习的有效性,复习就要有针对性,一切与考试要求无关的课程内容可以暂时放在一边。首先要明确哪些才是考试要求的学习内容。几年来的新课程福建高考历史学科均严格依照国家“考试大纲”和福建省“考试说明”要求来命题。福建省“考试说明”每年的变化非常少,第一轮复习时可先依据上年度的“考试说明”确定复习的知识范围;等到下学期新“考试说明”出来,再做细微调整。通常调整内容不到二十分之一。无论是国家“考试大纲”还是福建省“考试说明”都只对考试内容作出总体上的“纲目”要求。要了解“纲目”下更具体的要求,还要参照本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和福建省“教学要求”。特别是福建省“教学要求”,它是综合福建省目前使用的人民、岳麓两种版本教材实际,对“课程标准”的深入解读,它对指导高三历史复习更具可操作性。第一轮复习时,这些指导性文件一般只有老师手中才有,比较负责任的老师通常会把这些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到复习具体过程中,学生按照老师教学内容复习即可。喜欢自学的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复印部分重要内容,用以指导自学复习。对超出“考试说明”要求的内容,必须坚决排除,以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了解学科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在关注“考试说明”的“考试范围与内容”同时,也要关注“考核目标与要求”、“题型示例”等,了解历史学科能力测试对各种能力层次的具体要求示例及命题、答题的各种范式,从中把握高考历史学科命题和解题的一般方法和规律。此外,还要认真阅读近几年福建省新课程高考历史真题,也可适当选择阅读一些其它省份新课程高考题,从总体上了解新课程高考历史命题的基本特点,把握好历史学科复习的正确方向。4.初步制定复习计划和目标通常老师都会制定一个或详或简的教学进度计划。目前省内各校一轮复习进度各不相同。开始时间有的是高二期末,有的是暑假补习,有的是高三期初;结束时间有的是上学期末,有的是下学期的第一次市质检或省质检前。无论怎样安排,在复习进度上,同学一般是紧跟老师的教学进度,或适当超前预习。在复习顺序上,多数学校是按照必修Ⅰ、必修Ⅱ、必修Ⅲ、选修Ⅰ顺序;也有学校直接按“考试说明”内容要求顺序复习。选修部分绝大多数学校只开选修Ⅰ,同学也可根据自身兴趣,选择选修Ⅱ或选修Ⅳ。复习计划除了进度,还应该有各阶段的学习“标高”:包括期望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及体系化程度;学科能力层次提高的程度;阶段考核成绩的期望值等。“标高”的制定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切合自身发展实际。计划制定后,要尽可能严格执行,不要半途而废。二、优化知识结构,巩固学科基础第一轮复习在知识方面主要任务是巩固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形成主次分明、融会贯通的历史知识体系,做到提纲挈领,纲举目张。1.重新梳理知识,构建符合高考要求的全新知识体系一轮复习的最大特点是从“回归教材”开始。“回归教材”必须防止简单地进行历史知识的重复学习,要对照“考试说明”要求,在全面阅读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突出重点,查漏补缺。可以大胆的舍弃那些“考试说明”不要求的内容,重新理清必考知识线索,构建符合高考要求的全新知识体系。通过第一遍梳理,需要阅读记忆的知识量就减少的大半,大大减轻了识记负担。同学如果有条件,可以将人民、岳麓两种版本的教材进行对照阅读,你就会发现:原来学习的教材有很多内容在另一个版本上根本没有涉及,这部分内容也可以大胆舍弃,或只做简单了解,不必熟记。还有一些内容是两种版本意思大体相当,只是词汇或语句表述上有所差异,这部分内容可以将两种版本适当整合。一般来说两种版本在具体事件、史实上的差异可采用“舍弃”不管。在分析、评价上的不同表述,可以进行相互补充整合。通过第二遍梳理,进一步减轻了识记负担。多数学生没有自己梳理的条件,可按老师梳理的知识进行复习。在模块知识复习的基础上,还必须是重新整合,优化知识结构。要重视历史阶段特征的归纳概括,强化同一时期中、外历史事物的联系和对比,同时注意不同时期同类历史事物的相互关系,形成纵横交错的知识网络体系。要特别关注重大历史事物所处的时间(时期)及其与前、后出现的历史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到:一看到某一历史事物,马上就能找准它的时间定位(包括起止时间),同时能联想到同一时间或此前、此后出现的重大历史事物。考生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内容,尝试设计一份《中外历史大事年表》。前后有序的知识排列,能提高“调动和运用知识”的效率。2.精确理解历史基本概念,保证判断清晰新课程高考重视考查与重大历史事件相关的历史概念,如:“市坊”、“重农抑商”、“民主与科学”、“人文精神”、“平等、自由、人权、博爱”、“自由贸易”、“自由放任”等。这些概念是对史实的提升和抽象概括,既是需要识记的历史具体知识,也是需要理解的历史抽象概念。高中历史教材涉及到的历史概念较多,由于篇幅的限制,教材对相关历史概念作出详细解析的往往很少。特别是对一些内涵相近或交叉、包含关系的概念辨析,学生往往“似是而非”。对历史概念的精确理解尤为重要,特别要注意对一些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容易混淆概念的辨析。要分析清楚不同历史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如:相似概念“封建统治、君主制度”,组合概念“民族、民主”等。复习中可以借助数学的“集合”分析方法,更加直观形象,容易理解和区别。3.务实的分配识记内容,好钢用在刀刃上高中历史教材近百万的文字,几百幅的插图,即使是通过对照“考试说明”和不同版本教材的再三筛选提炼,至少还有十多万字、几十幅重要图片的识记量。要想准确无误的记牢也是很难做到的。从高考历史命题要求层次看,对识记能力要求可分为“再认”和“再现”两个层次。选择题除分析能力要求之外,对识记的要求基本上是“再认”,即只需要凭记忆的“印象”判断是正误,无需完全表述出来。文字解答题中的“结合所学知识”部分就需要“再现”,即要把识记的知识完整准确的表述出来,有时还要进行必要的知识迁移、归纳整合。新课程高考更侧重能力考查,历史学科要求“再现”即需要“背”的知识其实很少,无非是一些影响重大的历史事物,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历史名词、概念等。如“1840年鸦片战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等。这些重要内容也不要死记硬背,必须通过反复识记、运用来不断增强熟悉程度。对教材中绝大部分文字内容和几乎所有的图片材料的识记只要达到“再现”程度,也就是说只要有个“印象”就够了。一些相对冗长的如: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通常也只要能“再认”就可以了,不必一字字准确的记住。只要结合高考实际,务实分配“再认”、“再现”识记内容,学习效率将大大的提高。4.合理的安排学习时间,防止知识遗忘很多家长和学生都有一种传统的观念:“历史无非是靠背诵,到考前两三个月甚至是一个月,突击背一下历史就能考好。”更有不少学生平时不重视历史,到临考前才找老师“补课”,希望老师帮他讲些“重点”或抓些“必考点”,突击背一下就想成绩突飞猛进。这种方法在早期旧课程时代也许还有些效果,在重视历史能力考查的新课程时代就显得收效甚微了。要学好历史,必须保证每天持续不断地学习,不可一曝十寒。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在学习了新知识以后,遗忘速度最快的是学习后的24小时之内,一半以上的学习内容会在这一时间段内遗忘。每天坚持不断的学习实际上是克服遗忘的最好的,也是唯一的办法。每天学习一门课程的时间不要太长,以保证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的效率。就历史学科特点而言,坚持每天课外抽出半小时左右时间复习,效果就相当不错。5.尝试不同记忆方法,提高记忆效果在重新梳理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对必考历史知识的熟读,并牢记其中的重点内容。可以尝试以下几种加深记忆的好办法:首先,理解记忆是最好的记忆。历史教材中的文字表述通常可以分为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知识成分(如时间、地点、人物、历史名词、概念等)通常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也是高考阅卷中的“采分点”,应该准确地把握。而语法成分在表述上是有很大自由度的,这也是不同版本教材差异的重要因素。只要能把知识成分正确地串联起来,无须拘泥于特定的说法。在学习中主动地思考区分教材表述中的语法成分和知识成分,在这样的理解和甄别过程中,理解和记忆也就开始形成了。例如对“五四精神”的分析,各版本教材在语法成分上表述各不相同,但知识成分上基本上围绕“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文化启蒙”这三个“关键词”。提取“关键词”是理解记忆的重要方法之一。经过甄别以后的记忆内容精炼紧凑,记忆量大大的减少,记忆也更深刻。其次,复述是检验和强化记忆的有效手段。通过反复的再认、再现知识,可以让记忆不断的强化、修正和充实。复述时可以先确定一个事件或小专题,从某一点切入,逐条回忆和落实。复述过程中尽量不去翻看教材,实在难以回忆起来的知识点,可暂时跳过,复述结束后再对照教材,这样对缺漏的知识印象就会更深刻。复述最好是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同学之间一人提问,另一人回答,必要时可适当作启发性提示,这样效果非常好。其它同学也可“休闲”的旁听,形成一些“无意记忆”往往会留下更深的印象。此外,还可采用其他多种方法如:联想记忆方法——既注意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纵向联系,又注意中外历史的横向联系,培养一种动态时空历史观念。浓缩记忆法——抓住复杂的历史内容的主要头绪,紧扣关键性字眼,把繁杂的材料加以概括和压缩。图示记忆方法——把历史凝聚成点,化点为面,一目了然地反映历史的演变轨迹。特点分类记忆法——抓住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自身的特点,把所学知识,按内容性质、特征归纳分类,使本来分散的历史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三、精练有效习题,探索解题规律创新是高考试题的生命。从近年福建文综历史试题看,与平时所做的练习试题完全相同、相似的部分极少。要提高练习效率,不能依靠“题海战术”来实现,而是通过解题过程与方法的训练,总结解题的基本规律,达到提高解题能力效果。1.读与练结合,制定切合实际的练习计划选择一套切合实际的配套练习是一轮复习的关键环节。目前省内各校普遍采用现成教辅的配套练习。这些配套练习大多是根据某一版本的教材编写;有的虽然综合各种版本教材,但考虑到发行量,多数采用全国各省通用的模式,有相当部分的习题超出本省考试要求。“无效练习”增加了学生不必要的学习负担。选择配套练习最好是完全由本省老师编定的,其它出版机构专门针对本省高考复习编定的版本也可适当考虑。通常各校练习均由老师统一征订,负责任的老师会严格把好关,精选出一套最切合本校学生和高考实际的教辅练习,学生只要按老师要求,做好相应的同步练习。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依据上述原则再自己选择一两套教辅练习,进行补充训练。精选出来的教辅练习,不必要、也不可能整套按顺序一题不漏的做。一轮复习通常是一天一课时,每天可按知识复习的内容做同步的习题,对部分超出同步内容的题也可适量做;超出考试要求的题目要坚决舍弃不做,以免浪费时间精力。历史学科一天要做多少练习比较合适?高考历史试题是12道选择题再加上一大一小两道文字解答题。平时训练不一定要严格按这一模式,学生依据自身情况确定练习量。一般坚持每天做10-20道选择题,1-2天做一道文字解答题,整个一轮复习的练习量就相当可观了。练习和记忆知识一样,也不可一曝十寒,要坚持每天常练、精练。2.“精练”与“泛解”结合,提高练习效率“精练”与“泛解”是提高学生单位时间学习效率的有效性途径。高三复习接触的习题繁多,可精选出部分较有代表性的“经典”题目,动手练习,即“精练”。大多数练习题,特别是一些耗费大量时间的主观题,则不是直接进行完整的解题,而是多看,多了解、多感悟。通过对题目设问、答案的对比,感悟解题方法,并进一步模仿和提高,即“泛解”。学生可依据实际水平不同,按以下四个层次“泛解”:一知道:通过浏览题目及答案,了解各种类型的题目的不同解答方式,并从众多的解答方式中,初步感悟解题的一些基本方法。二模仿:通过模仿参考答案的答题方式,尝试对相同类型的习题进行解答,逐渐熟悉运用答题的基本模式、过程和方法。三整理:逐项对照习题设问,从题目原有的参考答案中提炼出“关键词”、“得分点”,并进行重新“分点”,理顺答案结构。逐步养成答题简洁、高效的习惯。四创新:通过对多个同类题目的比较,找出各自在问题设置、解题过程、答案组织等方面的优、缺点,取长补短;对原题目的设问或答案作出修改、补充和优化整合,使题目更完善,答案更合理。考生站到命题者、评题者的高度,就可以“高屋建瓴”,发挥更高的解题水平。3.“一题多解”与“一解多题”,做到举一反三首先,同一题目可以尝试多种解法,如选择题的直选法、排除法、迁移类比法、常识判断法等。知识丰富的同学可以运用知识直接判断;逻辑推理能力强的同学可以在知识模糊的情况下,通过推理判断。同一个主观题,答案也可采用不同的表述组合方式。通过“一题多解”,可以增强考生解题的灵活适应度。其次,一个题目可以尝试通过变动材料、选项或问题,重新分化、组合,演变出不同知识、能力层次要求的新题目。“一题多变”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解题训练,熟悉各种条件下的不同解题过程与方法。考试中遇到“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题目,就能清晰的区分,避免“生搬硬套”造成的失误。最后,通过对一个题目的多角度、不同层次分析,可掌握解答此类问题的一般规律,并运用这一规律,解答其它新试题,达到“一解多题”。掌握了解题的基本方法,今后不管考题以哪种形式出现,涉及哪个考点,考查哪些层次能力,都能轻松应对,不必挖空心思的猜题、押题。4.探索解题规律,提高得分能力首先,审题要详细,理解题意要全面、准确。审题过程中,要注意设问的“限定用词”。一是对“信息来源”的限定,是依据材料还是所学知识?或是两者结合?二是对“时空范围”的限定,即时代上下限、区域范围限定;三是“类别属性”限定,界定是经济还是政治、文化?是原因还是过程、影响(积极、消极)?四是“表述方式”限定,如列举、概括、简述、评述、比较异同等。在此基础上,分解问题为几个具体“问点”,并草拟出答题框架。其次,提取信息要全面、有效。文字材料信息的提取,可按材料大意进行“断句”,提取“关键词”,还要注意材料引文的出处等。图表数据材料信息的提取,应包括标题、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