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空间治理术_第1页
都市空间治理术_第2页
都市空间治理术_第3页
都市空间治理术_第4页
都市空间治理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都市空間

治理術王志弘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2012.5.91綱要何謂都市?何謂空間?何謂治理(術)?案例一:流動地景與時空操演:台北捷運系統與新都市經驗案例二:秩序、效率與文明素養:台北市排隊運動分析案例三:台北市人行空間治理與徒步移動性案例四:風險地理、恐懼地景與病理化他者:台灣SARS之治理之空間/權力分析案例五: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案例六:綠色治理體制的崛起:台北都會區河岸轉化的政治經濟學2何謂都市?M.Weber:特殊法權地位與資本主義誕生(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市民(社會)的誕生G.Simmel:大都會與心靈生活;匿名性、過度刺激、blasé、時尚ChicagoSchool:生態區位、都市文化、都市鄉民Marxism:資本主義生產基地、勞動力再生產、集體消費、都市意義與社會運動、都市過程與轉型、縉紳化、空間分工、新自由主義都市化WhatIamproposingisthecityasanintensefocalpointoranodeofsocialrelationsintimeandspace(Massey,1999a:102).Citiesasopenintensities….Citieswerewheredifferentstoriesmeetup(Massey,1999a:134).3理解都市的不同理論取向都市是生產的場所都市是資本積累的所在都市是文本都市是論述的效果都市是擬象與奇觀的建構都市是異質人群相遇的地方

…都市是歷史,是人類界定都市意義之衝突的歷史都市就是社會都市就是人類的行動45都市社會學的知識地圖古典社會學齊末爾馬克思韋伯涂爾幹十九世紀後半葉法國區域地理學LePlay地方/工作/俗民齊末爾對芝加哥學派較有影響其餘學者無甚影響美國芝加哥學派1.人文生態學2.都市民族誌L.WirthR.E.ParkE.W.Burgess1910s—1930s英國都市研究傳統1.社會調查(貧窮調查)H.MayhewC.BoothS.Rowntree2.區域調查V.BranfordP.Geddes1850,1880s—1930s美國區域計畫Howard→花園城市運動;新鎮規劃社會研究焦點轉向抽象理論建構T.Parsons結構功能論量化與統計方法盛行福利國家興起,強調都市的管理與技術性規劃,政治改革的企圖消失1930s—1960s1950s以後強調統計方法強調全國性職業階層分析與階級分析,消去了對地方脈絡的考慮6都市社會學的知識地圖運動與批判的年代反越戰;反核武;黑人民權運動;大城市內城暴動;第二波婦女運動;環保運動;同性戀運動萌芽學術界的自省批判;批判理論;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女性主義理論1960s晚期政經情勢改變石油危機福利國家模型失敗,刪減福利支出新國際分工;經濟全球化;去工業化與再工業化1970s中期新都市社會學M.Castells批判以前的都市社會學,以結構馬克思主義為基礎提出新的都市理論,當代城市的特性是勞動力在生產的集體消費之所在1970s中期激進地理學馬克思主義地理學DavidHarveyDoreenMasseyAllenScottNeilSmithDickWalker政治經濟學取向的都市研究:成長機器、都市政權理論都市社會運動集體消費的概念新韋伯派都市經理人批判都市研究新發展社會與空間後現代主義後結構主義文化研究性別研究、酷兒理論、後殖民論述、生態學1980s以後空間為何重要?人類的生存必有其空間向度,人類的生活有其空間組織和脈絡;社會的存在與運作必有其空間向度,社會並非存在於針尖之上;空間是思考的基本範疇,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基本架構。7空間為何重要?一、社會生活的脈絡性二、社會生活的物質性三、社會生活的層級性四、與空間配對的社會生活之時間面向五、覺察社會生活實際上與比喻上的「界線」;主體認同的空間向度六、空間的社會分析,提示了一種新的實踐方式,一種新的政治策略與視野89空間理論的發展軌跡

期社會學領域地理學領域相關知識和社會之發展十九世紀末古典社會學;城市與資本主義(K.Marx)現代性(G.Simmel)及理性化(M.Weber)的關係法國學派﹔區域地理學的傳統﹔德國的人–地關係論地緣政治學英國都市問題與調查都市規劃的興起廿世紀前半葉芝加哥學派都市社會學都市生態學﹙人類生態學﹚都市民族誌區位理論、中地理論實證主義風潮﹔量化革命﹔空間科學區域科學的發展都市規劃的體制化郊區化﹔高速公路興建建築的國際風格空間經濟學101960年代晚期至1970年代發展理論﹔核心及邊陲的依賴發展與不均發展議題結構馬克思主義的都市社會學(M.Castells)激進地理學人文主義地理學時間地理學行為地理學都市規劃的挫敗與反省﹔都市社會運動﹔社區運動環境心理學環境–行為研究1980年代新都市社會學社會理論的空間轉向﹔Giddens,H.Lefebvre地域性研究環境社會學性別與性議題的衝擊馬克思主義地理學﹔D.Harvey,D.Massey空間分工地理學理論的社會學化地域性研究女性主義地理學建築符號學解構主義建築後現代建築論建築與社會新國際分工縉紳化現象﹔全球城市﹔兩極化的現象時

期社會學領域地理學領域相關知識和社會之發展111980年代晚期至1990年代後現代社會學的空間議題全球化研究流動議題後殖民理論酷兒理論綠色政治學文化轉向→媒體研究與文化社會學的盛行後現代地理學文化轉向→新文化地理學認同、主體、再現與空間政治的議題後殖民城市研究自然與環境的議題社會學∕地理學∕文化研究的匯合人與自然關係的持續反省電腦與新科技的衝擊﹔網路空間﹔虛擬實境後冷戰、後國族、後殖民情境時

期社會學領域地理學領域相關知識和社會之發展從「空間的社會生產∕建構」到「社會的空間組織∕構成」12背景論空間是社會生活的容器、劇場、舞台、脈絡(空間被當成消極的布景)反映論空間是社會的反映(reflection)(空間化約為社會關係與過程的反映)構成論與表現論空間是社會的基本物質向度∕空間是社會的具體表現(expression)(空間是社會之所以為社會的構成部份)(M.Castells)偶然因素論空間不具有產生社會事件的因果力量,但空間是促進或阻礙社會事件發生與否的偶然因素(contingentfactor)(實在論〔realism〕觀點,JohnUrry,AndrewSayer)辯證論空間–社會辯證論(E.

Soja):空間性(spatiality)是社會的具體化,是社會藉以形成的構成元素;空間同時是社會行動與關係的中介和結果、前提和具現。空間是由社會所生產和建構的結果,社會也有其空間之構成,社會過程與關係必定有空間之中介13空間理論發展的幾個趨勢1415三種探究社會與空間之關連的方式從社會到空間社會的空間建構第三空間空間是科學與幾何性的,充塞著累積的社會事實,提供比較複雜的「真實」世界精確但簡化的再現。空間兼具物質現實及象徵意涵,並有自己的生命。空間模式既表現又塑造了社會關係。這是那些由於種族歧視、父權體制、資本主義和殖民主義及其他壓迫而被邊緣化的人,選擇當做發言位置的空間。具體的、可以量化與繪製的地理形勢。可以協商和鬥爭的地理形勢。因某種意圖而創制的地理形勢,被挪作他用,重新定義和佔據以做為策略性的(真實或象徵)位置。一種認為空間模式乃是社會和政治過程的指標與結果的解釋架構。認為空間模式乃是支持社會–經濟過程且與之互動的解釋架構。這裡牽涉的是存有而非解釋——這個取向關注解放,而非預測或詮釋。社會類別與社會認同是既定的。群體之間的社會距離表現於空間區隔;社會互動則由空間整合標示出來。社會類別與認同乃是透過具有空間差別的物質實踐(市場、制度、資源分配系統)和文化政治(控制想像的鬥爭)而建構。那些被強加社會類別的人起身反抗。邊緣空間提供了建立開放且彈性之認同的位置。此處既強調共通性,又容忍差異。資料來源:Smith(1999:14).16區

分物質性的空間實踐(經驗)空間的再現(感知)再現的空間(想像)可及性與距離化貨物、金錢、人、勞動力、資訊等等的流動;運輸與通訊系統;市場與都市層級;凝聚的團塊。距離的社會、心理與物理量測;地圖製作;「距離之磨擦」的理論(最小努力原則、社會物理學、貨物的範圍、中地理論和其他區位理論)。吸引∕排拒;距離∕慾望;接近∕拒絕;超越性;「媒體即訊息」。空間的佔用與使用土地使用與營造環境;社會空間與其他「地皮」的指派;溝通與互助的社會網絡。個人空間;被佔用之空間的心靈地圖;空間層級;空間的象徵再現;空間「論述」。熟悉;心與家;開放的地方;群眾景象的地方(街道、廣場、市場);圖像學與塗鴉;廣告。空間的支配與控制土地的私有財產權;國家和空間的管理性劃分;排他性的社區與鄰里;排他性的土地使用分區與其他社會控制的形式(警察與監督)。禁忌的空間;「領域的必要性」;社區;區域文化;國族主義;地緣政治學;層級。不熟悉;恐懼的空間;財產與擁有;紀念性與建構的儀式空間;象徵性的障礙與象徵資本;「傳統」之建構;壓抑的空間。空間的生產實質基礎設施之生產(運輸與通訊;營造環境;土地開發等);社會基礎設施的領域組織(正式與非正式)。製圖、視覺再現、溝通等的新系統;新的藝術與建築「論述」;符號學。烏托邦的計畫;想像的地景;科幻小說的空間與存有論;藝術家的素描;空間與地方的神話;空間詩學;欲望的空間。17物質空間(經驗的空間)空間的再現(概念化的空間)再現的空間(生活的空間)絕對空間牆、橋、門、樓梯、樓板、天花板、街道、建築物、城市、山嶺、大陸、水域、領域標誌、實質邊界與障礙、門禁社區…地籍與行政地圖;歐式幾何學;地景描述;禁閉、開放空間、區位、定置和位置性的隱喻;(指揮與控制相對容易)–

牛頓與迪卡兒圍繞著壁爐的滿足感;封圍所致的安全感或監禁感;擁有、指揮與支配空間的權力感;對於「範界以外」他者的恐懼。相對空間(時間)能量、水、空氣、商品、人員、資訊、貨幣、資本的循環與流動;加速與距離摩擦的縮減…主題與地形圖(倫敦地鐵系統);非歐式幾何和拓樸學;透視畫;情境知識、運動、移動能例、移置、加速、時空壓縮和延展的隱喻;(指揮與控制的困難需要更複雜的技巧)–

愛因斯坦與黎曼上課遲到的焦慮;進入未知之境的驚駭;交通堵塞的挫折;時空壓縮、速度、運動的緊張或歡快。關係空間(時間)電磁能量流動與場域;社會關係;地租與經濟潛勢表面;污染集中驅;能源潛能;隨風飄送的聲音、氣味和感覺超現實主義;存在主義;心理地勢學;網際空間;力量與權力內化的隱喻;(指揮與控制極度困難)–

萊布尼茲、懷海德、德勒、班雅明視域、幻想、慾望、挫敗、記憶、夢想、幻象、心理狀態(例如廣場恐懼症、眩暈、幽閉恐懼症)絕對、相對與關係的空間如果我們認為空間是絕對的(absolute),它就成為一個「物自身」(thinginitself),有獨立於物質之外的存在。於是,空間擁有一種結構,我們可以用來替現象分類歸位或是賦予個性。相對的(relative)空間觀則認為,空間應理解為物體之間的關係,其存在只是因為物體存在且彼此相關。有另一種意義的相對空間觀,而我決定稱之為關係空間(relationalspace)——依照萊布尼玆(Leibniz)的方式,空間被認為包含在物體之中,亦即一個物體只有在它自身之中包含且呈現了與其他物體的關係時,這個物體才存在。ByDavidHarvey1819絕對空間相對空間關係空間空間本身既不是絕對的、相對的,或是關係性的,它可以視情境而定,成為其中一種,或同時是全部。空間之適當概念化的問題,是透過與空間有關的人類實踐而解決的。換言之,有關空間性質的哲學問題,沒有哲學上的解答——解答在於人的實踐。因此,「空間是什麼?」這個問題,必須代之以「不同的人類實踐,如何創造和使用了不同的空間概念?」例如,財產關係創造了壟斷性控制可以操作的絕對空間。人群、貨物、服務與資訊的移動,在相對空間裡發生,因為它採取了貨幣、時間、能源等,來克服距離的摩擦。小塊的土地也可以獲取利潤,因為它們包含了和其他小塊土地的關係……展現為地租的關係性空間,本身成為人類社會實踐的重要面向。20何謂治理(術)?公共治理:國家和市場之外的第三條路?

Ex.公私合夥、治理聯盟、水平溝通網絡。

理想:從層級性的統治支配,到網絡化的治理溝通

批判:治理術

→傅柯式權力施展的(自我)技術;行為的引導;知識、權力、規訓。

治理→文化治理

文化治理是反身性自我治理的新駕馭方式

文化治理是文化領導權的塑造過程與機制

文化治理是資本積累的新調節模式;文化修補

21空間治理、文化治理、自然治理空間治理即以空間為對象、媒介和場域的權力施展,涉及各種制度組織、論述、知識、技術、程序的運用,以及相應之治理主體的形成。ex.都市計畫、交通規劃、行政區劃。文化治理即:「藉由文化以遂行政治與經濟(及各種社會生活面向)之調節與爭議,透過各種程序、技術、組織、知識、論述和行動等為操作機制而構成的場域」。文化治理有相應的主體化,也有空間向度,ex.歷史保存、地方意象塑造。自然治理即以自然為對象、媒介和場域的權力施展,涉及各種制度組織、論述、知識、技術、程序的運用,以及相應之治理主體的形成。ex.國家公園、濕地保育、防洪治水、綠建築標章。2223核心關切以都市空間治理(包含文化治理和自然治理)

為切入面,了解台灣都市社會的特性和轉型,並藉此掌握台灣社會的核心特質和歷史轉化。兼納宏觀結構力量與微觀行動及心態。空間、治理、移動系統、基礎設施→物質和技術的分析。24案例一:空間與文化治理流動地景與時空操演:台北捷運系統與新都市經驗252627案例二:空間與文化治理秩序、效率與文明素養:台北市排隊運動分析28293031結語本文嘗試分析排隊的文明素養、秩序和效率觀念,透過排隊的意義和形式來探知都市治理模式的轉化:從國家領導權下的教化角色,到集體消費服務的提供者;從文化作戰、文化建設到文化消費;從官派市長政權到民選政權的治理風格。本文的初步分析成果,可說是以排隊為例,呈現了庶民日常生活裡,尋常事物所透露的宏觀社會的延續和轉變。32從日治時期殖民體制下現代生活規律的引進,經過戰後初期國民政府結合現代化期盼、反共復國意識與中華國族道統的社會秩序維繫,以及因應都市集體消費秩序混亂而倡導的排隊運動,到1980年代後期都市消費生活蓬勃、企業和官方服務心態提升下,以科技介入的新排隊方式,乃至於捷運時空的新排隊文化,排隊一點也沒有遠離我們的生活,而是以不同的姿態呈現在城市日常生活裡。排隊現象已然成為城市生活的重要象徵和實踐。我們也已經從幾個經過挑選的事例,看到了從紀律型排隊到服務型排隊的轉移趨勢,紀律型排隊漸次讓位給了服務型排隊。33紀律秩序的要求並未完全遠離,反而經常會以安全和效率之名反覆重現。從紀律型排隊到服務型排隊的移轉,以及這種現象透露的,從都市治理威權模式到消費者–效能導向治理模式的變化,並非徹底的類型替代,而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兩種治理方式的不同偏重或突顯。兩種排隊形式和治理模式,其實有共通之處或內在關聯。表面上,一方是紀律和秩序,一方是效率和服務心態。但是,紀律和秩序原本也是確保效率的一種方式,只是經常會演變為僅僅重視形式的紀律美學,反而變得僵化凝滯,不能符合效率要求。34相對的,服務心態雖然是比較軟性緩和的治理方式,也不表示其完全無須某種秩序,只是這種秩序不再是形式上的整齊劃一,而是以順暢的運作效能為標準。一旦比較講求顧客或消費者自主與尊嚴的服務型排隊和效能治理,遇到了危機,在安全至上的顧慮或托辭下,個人的自主和尊嚴就經常會臣服於形式化的秩序要求(個人自主或自由,經常意味了混亂失序的威脅)。例如:台北捷運發生推擠受傷事件後,電扶梯快速通行的效率,就臣服於大量人員現場監控,不斷要求緊握扶手的形式紀律了。35無論是紀律型或服務型排隊,在秩序和效率之外,都有共通的文明素養期待,若對應到治理的威權模式和消費者–效能導向模式,或許可以說,兩者都有維繫治理正當性和領導權的共通關切,而這種正當性和領導權,還經常是以文化或文明的修辭出現。不變的是附著於排隊現象的文明或文化素養意涵,只不過,文明的意義從集體紀律和動作效率,轉變為尊重、隱私和服務的效能,以及從國家主導的道德化訴求與國族意識,轉為由資本或商業促動的、消費領域裡的顧客至上邏輯。36誠如排隊秩序總是意味了會有脫隊和失序的情況,無論何種治理模式,也都不是毫無疑問而能夠順暢運行;誠如傅柯的權力觀念暗含了有權力運作之處必有抵抗,無論那是積極反抗或是逃離迴避。以主體形構或主體化的角度來看,可以說一方面有排隊的主體形構,以及治理的主體定位,但是另一方面,主體並非毫無能動性的傀儡,而有其發出異議或偏移規範的能力,只是程度隨著情境條件和能力高低而有差異。37紀律型排隊和服務型排隊預設了不同的主體特性,前者可能是守法守分、缺乏個體性的紀律秩序成員,後者則是以顧客或消費者為模型,有其由市場機能中介的契約關係;這種主體形構也對應於威權治理下的馴化國民或市民,以及消費者–效能導向治理同樣的消費者∕顧客模型,容許看似無窮、實則有限的消費性選擇。如果兩種排隊形式和治理模式,並非全然替換,而是並存互補,甚且有其一貫的內在關聯,那麼,兩種看似不同的主體定位方式,其實也有其內在聯繫:消費者∕顧客也須有一定的紀律規訓,方能發揮其遵從有限選擇的能力;紀律秩序成員和馴化市民也容許一定程度的自主選擇,才能有遵守秩序所需的自我意志和要求。38這裡缺少或有待強化的是,能夠更深刻質疑治理機制的反身性公民主體位置,這包括了各種覺察到差異性和不對等社會關係的性別主體、族群主體、性傾向主體、階級主體等,都市政治過程裡多元異質而富有反思能動性的主體形構過程。39案例三:空間與文化治理台北市人行空間治理與徒步移動性404142都市意義機動城市消費城市市民城市治理機構政府單位:工務局;建設局;交通局;警察局;新聞處交通與土木工程專業機構中小學校媒體政府單位:都發局;交通局;工務局;捷運局;建設局;警察局;民政局;文化局;新聞處商業街區促進會交通與景觀工程專業機構媒體歷史保存專業者與地方文史團體、藝文界人士政府單位:社會局;都發局;警察局;文化局;民政局;捷運公司;新聞處交通與景觀工程專業機構媒體社會倡議和運動團體治理目標機動城市運轉效率與秩序之有效控制消費城市商業利益與休閒體驗之有效刺激市民城市安全與權利之正義主張與協商43技術系統人行道、地下道、天橋、斑馬線、行人號誌、交通法規、國民生活須知、宣傳系統徒步街設施、美學化鋪面、郊山步道與解說系統、河濱公園設施、城市導覽無障礙設施、通學道路、行人專屬號誌時相、騎樓整平、監視器系統知識形式實證真理實證真理美學論述實證真理權利論述感知形式計量的客體化計量與質化的美感計量與質化的權利行人主體的特質內化規訓之溫馴身體vs.不守規矩的落後身體具體驗力之消費主體vs.不合時宜的厭棄主體具反身性之權利主體vs.低移動力的邊緣主體步行移動性的空間特徵速度邊緣及混雜使用的曲折路徑+限制型安全裝置速度邊緣及混雜使用的曲折路徑+不連續的保留區段+專屬型安全裝置速度邊緣及混雜使用的曲折路徑+不連續的保留區段+優先型安全裝置都市意義機動城市消費城市市民城市44都市意義機動城市消費城市市民城市案例四:空間與文化治理風險地理、恐懼地景與病理化他者:台灣SARS之治理之空間/權力分析454647案例五:空間與文化治理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質與轉變,1967-2002484950歷史分期1960s至1970s中期1970s後期至1990s初期1990s中期迄今都市政權的性質與挑戰強人威權國家下的都市官僚政權,回應完備基礎建設的壓力開明威權國家下的都市官僚政權,回應經濟持續發展及城市生活品質提升的壓力新國家下的民選都市政權,回應全球競爭、資本發展與市民權利意識的多重壓力經濟產業構造商業、輕工業、市郊農業製造業衰退、商業繁榮、國際貿易、生產者服務業、傳統產業總部、市郊農業遊憩化、房地產、股市投機流行餐飲業、零售業、個人服務業、生產者服務業、全球金融市場、資訊科技產業總部、媒體文化產業民間∕市民社會形構戰後城鄉移民;國家統合主義下噤聲的社會團體郊區人口擴張;消費者與環保運動、街頭抗爭、民主化運動城市核心區人口減少;市民城市與社區意識浮現文化治理主軸與模式「精神建設」:中華道統與道德領導權的確立「富而好禮」:文化建設、精緻藝文消費與自然遊憩的倡導多元文化政治:歷史記憶重塑、地方意象塑造、文化產業與象徵經濟的提倡51文化的意義傳統與道德價值的核心有教養品味的生活品質多元意義與認同爭論的場域文化治理要項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國民生活須知、婚喪喜慶節約、國劇欣賞、官方志書編纂、民族與愛國教育、史蹟巡禮藝術季、假日表演廣場、圖書館、社教館、美術館、木柵動物園、招牌美化、環境美化與綠化、大安公園、登山健行∕自強活動、古蹟保存、歷史溯源與城市書寫、鄉土教育、公共藝術設立文化局、強調本土與多元文化、客家文化節、同玩節、當代藝術館、閒置空間再利用、名人故居、飆舞∕跨年晚會與節慶、國際城市交流、庶民記憶與書寫、母語教育與英語教學、文化資產保存空間文化形式傳統宮殿式建築等國族象徵空間、西區商業地景有中國色彩的現代化建築、東區高樓地景、新興消費景觀、遊憩導向的綠色地景重視都市景觀設計、風格化的建築、高科技建築、信義副都心的支配地景、歷史地景的重建和爭議歷史分期1960s至1970s中期1970s後期至1990s初期1990s中期迄今52都市意義與主要功能戰時首都、三民主義模範市、戒嚴城市、威權統治中樞、經濟文化發展中心、生產城市現代化與國際化城市、依賴城市∕非正式城市、消費遊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