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沈丘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1页
河南省沈丘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2页
河南省沈丘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3页
河南省沈丘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4页
河南省沈丘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省沈丘县第三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沈丘县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热播剧《功勋》取材于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艺术化的拍摄手法与震憾人心的功勋故事相得益彰,共同诠释了功勋人物崇高的人生境界,令无数观众热泪盈眶。功勋人物不仅是国家栋梁、行业翘楚,也是可爱可敬的榜样典型。在全国范围内营造尊崇功勋的氛围,不断培育国人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必能让中华大地群英荟粹,从而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1)依次给语段中加划线的字注音。

翘楚()氛围()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应改为()()应改为()

(3)下面词语中的“盈”与语段中“热泪盈眶"的“盈”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彼竭我盈B.自负盈亏C.盈盈秋水D.盈盈顾盼

2.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就是要把孩子们的视线从电子屏、作业堆里解放出来。

②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把孩子们的身体从教室里解放出来。

③让他们有时间畅快思考,有时间奇思妙想。

④就是要把孩子们的大脑从刷题、机械操练中解放出来。

⑤“双减"的根本目的是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⑥让他们多到户外运动场、大自然中去强健体魄和感受世界。

⑦让他们有时间仰望星空,有时间去看一看花草芳姿。

A.②③①⑥④⑦⑤B.⑤②⑥①⑦④③

C.②⑥①③④⑦⑤D.⑤②⑦①③④⑥

3.古诗文默写

古典诗词中,运用色彩更能增强表现力。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红白映衬、色彩鲜明的边塞雪天美景;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用浓重的胭脂色和紫色渲染出凝重的氛围,烘托出战地的悲壮;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用墨色点染风云,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情;白居易《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_____"用“白”和“黑"两种鲜明的色彩表现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名著阅读(4分)

4.阅读社举办“绽放在名著中的青春故事”系列阅读活动,活动海报会根据每期名著人物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底色。请从下面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位,仿照示例,结合名著内容说说他(她)的海报底色应采用哪种颜色。

备选人物:简·爱(《简·爱》)

鲁迅(《朝花夕拾》)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示例:祥子的海报底色应采用灰色。十八岁的祥子来到北平成了一名人力车夫,他本想靠自己的努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却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下屡次受挫。在经历了三起三落后,祥子的理想完全破灭,最终堕落为麻木、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灰色与祥子悲惨的命运更契合。

综合材料题(7分)

5.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班级开展以“规律睡眠,健康未来"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材料一2021年3月1日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有95.5%的小学生每天睡眠不足10小时,平均为8.7小时;有90.8%的初中生每天睡眠不足9小时,平均为7.6小时;有84.1%的高中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平均为7.2小时。

材料二2021年4月,针对外在因素影响学生睡眠的问题,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校外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直播类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此外要确保每日22:00至次日8:00,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

(2)在“什么动了孩子的睡眠”研讨环节,假如你是主持人,想用下面两幅图中的一幅引出这一话题,你认为用哪一幅效果更好?请结合选图简述理由。要求:理由充分,语句通顺。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共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爱的面前柔软

①公交车来了,人们纷纷赶去。我看到远处路口有一对母子也正急匆匆赶来,儿子六七岁,跑在母亲前面,母亲三十多岁,行动有些迟缓。不一会儿,孩子上了车,他并没有急匆匆地找寻座位,而是站在司机旁边。“叔叔,我妈妈还在后边,您能等一会儿再开车吗?"

②司机看看孩子,点了点头。车上一片安静,人们都静静地等候发车。可是,一分钟过去了,车子还未开动,人们便躁动起来。我旁边的一位女乘客分明听见了孩子说的话,她大声斥责起来:“你妈没上来就赶紧下车,别耽误我们大家的时间。”

③车上抱怨的乘客越来越多,司机准备发动车。这时,孩子更急了,对司机说:“叔叔,求求您,再等等,我妈妈马上就赶到了。"然后,他走向车门,焦急地望向车外,招手,呼喊,然后又跑向司机,“叔叔,我妈妈就要来了。”

④母亲终于赶来了。一上车,她就感觉到车上异样的气氛,脸上满是尴尬和歉意。那位女乘客又开口了:“公交车又不是为你一人开的,凭什么让我们一车的人都等你?"

⑤孩子突然大哭起来。这一哭,反倒让车上的乘客安静了下来。母亲心有所感,紧紧地搂住孩子,不住地安慰。刷了卡之后,她向里走去。面向那位女士,母亲说了声“抱歉”,然后用眼神示意了一下她的腿。

⑥我在旁边,看得分明,她的腿有残疾。我立即起身让母亲和孩子坐下。那位女乘客在母亲眼神的示意下,也注意到了她的腿疾,于是神情不自然地望向窗外,不再作声。女士安静了下来,汽车发动,其他的乘客也安分了下来。倒是孩子的哭声愈见增大,伴着车子的哐当声,令人不安地响起。

⑦母亲不断地安抚着孩子。“妈,我怕你被丢下了……"“孩子不哭……你看,妈不是好好儿地在这里吗?……”听着母子的对话,我心底突然有种被痛击的感觉。车里的气氛很沉闷,人们的神情也变得不安起来。车子开了一路,孩子也在母亲的怀里哭了一路。几站后,他俩要下车了,乘客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他们身上。尽管母子俩都在极力掩饰,但是,大家都察觉到了母亲的腿疾。

⑧许多乘客纷纷站起。先前那位咄咄逼人的女士竟迅速起身,伸手欲扶母亲。可是,母亲却微微一笑,摆摆手,儿子抢着说:“我妈妈能行!"泪痕未干的脸上写满坚定和骄傲。

⑨下了车,孩子已经不哭,母子俩有说有笑,孩子挽着母亲的手,欢快地走着;母亲则一如既往地在人群中努力从容,努力前行,不让人看出异样。车子久久未开,人们竟然没有一声抱怨,所有人都在目送母子,直至他们消失在视野里。

⑩我终于知道,不论世间有多大的厌与恨,在另一种东西面前,我们都会被它软化、暖化,最终变得像它一样温暖,像它一样明媚,像它一样坚强。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爱”吧。

(作者罗伟。有删改)

6.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请分析本文标题“在爱的面前柔软”的内涵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7.朗读要把握人物情感,注意语气、重音等方面的处理。请对文中画线句进行朗读设计。

(1)叔叔,我妈妈还在后边,您能等一会儿再开车吗?

(2)叔叔,求求您,再等等,我妈妈马上就赶到了。

8.文中提到女乘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9.有人认为第⑩段应该删去,你赞同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阐述理由。

(二)(共12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说风度

①提到风度,我曾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风度,就是吹向别人的风,带有适宜的温度。"词典上说是指人好的举止、姿态。可是,生活中,很多人对风度的理解往往仅限于表面,在他们看来,外表好看、衣着光鲜、里外都是名牌甚至行为怪异之类就是风度。这哪里是什么风度?简直是对风度的误解和亵渎。而真正的风度,是一个人由里及外自然渗透出来的内容,它包括学识、趣味、追求、修养、品格等等。

②一个人到底有没有风度,自己说了不算,还得看你的举止和内涵。

③活在世上,难免与人发生矛盾,每每这时,你是宽恕别人,还是睚眦必报,这就看你有没有风度了。有风度的人总会选择前者。当年,傅斯年在国民参政会上,因为中医问题跟孔度争执起来,孔庚辩不过他,就开始骂他,傅斯年听了之后很生气,于是对孔庚说道:“你侮辱我,会散之后,我要和你决斗。”可是,当他面对瘦弱、苍老的孔庚时,却说道:“你这样老,这样弱,我不和你斗了,让你骂吧。"这样的人,心宽肚大,里面有海、有洋,能撑船呢。

④显而易见,容人是风度,卑己,更是风度。有一次,托马斯·杰斐逊在华盛顿的一个朴素公寓里醒来,穿好衣服,去参加他的美国总统就职典礼。典礼结束后,他来到餐厅就餐,发现餐厅里每个座位都有人坐,没有一个人站起来把座位让给这位刚刚就职的总统,只有参议员约翰·布朗夫人提出把她的座位让出来,托马斯·杰斐逊彬彬有礼地谢绝了她的好意,默默遵守“先来先就餐”的规定。可是,很多官员、富人之流,往往仗着自己的权力和财富,高高在上甚至为所欲为、不可一世。这是十足的俗,当然,其中也就不存在什么风度了。其实,人们如果除掉外在的一切光环,都是一个个平凡、平等的人,不同的是他们的内涵。有风度的人,不会拿着这些东西去耀武扬威,相反,他们会把自己放低,跟一个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⑤卑己归卑己,人照样要自信,不需要仰仗什么,也不往自己脸上贴金,顺其自然,本色生活,这也是一种风度。文史学家王利器就是这样的人。他著作等身,有人曾问他:“您怎么还不是国家古籍小组成员和顾问呢?"他淡淡一笑,说道:“欲传后世,原不待此。"后来,在他80岁寿辰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一些朋友打算为他编辑出版纪念集,他却婉言谢绝:“欲传后世,原不待此。”《伊索寓言》里有则“鼓和香草"的故事:鼓对花瓶里的香草说:“我能发出洪亮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面对鼓的扬扬得意,香草只默默发出阵阵清香。有自信的人,不需要用外在的东西来“炒作"自己。他自己就是一株自信的香草,那浮动的暗香就是他的风度。生活中像王老这样的人很多,他们用自信的力量告诉我们:真正的风度,不是你说出来的,而是你做出来的。

⑥容人、卑己、自信,这是风度者的标签,同时也说明:他们的心里装着别人和自己。这正如诗人席勒所言:“美的风度的第一条法则是:请尊重别人的自由;第二条法则是:请表现自己的自由。”而容人、卑己就是对别人最好的尊重,不对外物心存依赖;自信则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这才是真正的风度。

(作者:韩青。有删改)

【文本二】

①有这样一个人,他的胃口很大,从来不给同桌的人留任何食物。有一次,当一条大鱼被端到桌上后,哲学家芝诺拿走了它,并装出一个人要把它吃掉的样子。那个人死死地盯着他,芝诺对他说:“如果我的贪吃让你难以忍受,那么,你不妨想想那些与你一同吃饭的人每天都在承受着什么。"由此可见,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常常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对方的感受或需求,这样更能显出我们的风度和境界。

②人都有一定的劣根性,比如,看到别人身陷困境,你却幸灾乐祸。所以,要想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别人着想,就必须将这些见不得人的东西除掉。顾城说:“只有在你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就像灯一样,自己发光,才能照亮这个世界;自己漆黑一团,怎么给世界带来光明?所以说,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好,才是正道,因为只有自己足够强大,足够善良了,才能对别人好,进而也能为别人着想。

③叶圣陶讲过一件事,一位父亲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没想到,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对他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过来,如果没有笔帽,还会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类物品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可见,站在对方的角度,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角度,让别人感觉舒服,才是真正的温暖之举。

④佛说:“有人听闻我守道,修行大仁慈,因此反而骂我。我默然不语,等这人骂完后,问他:‘你以礼待人,但他人不纳你所行之礼,礼是否归还于你自己?'这人回答说:‘是归于自己啊!'我说:‘那么今天你骂我,我今天不接受;这是你自己持有的祸患,祸患就归于你自己身上了!'这就像发出声响必有回音一样,最终是没有免离祸患的。”别人怎样是他自己的事,不仅不影响我们的正直、高尚等,相反,还能衬出我们的璀璨。

(节选《站在对方角度,你会更有风度》)

10.两个文本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11.文本一第⑤段和文本二第③段都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12.文本一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三、古诗文阅读(15分)

(一)(共11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景濂四持文衡,得人为多,接引后学,雅恐弗及。色温气和,近之者如大寒之加重裘,盛暑之濯清风也。天下之能文者,多经先生指授,朝廷英俊,咸以先生为法。四方士得一见先生,夸于人以为幸,承一言之赐者,人辄改观视之,不敢与齿。

(节选自《玉堂丛语》)

【注】①文衡:指科举制度下主考官,掌握判定文章高下以取士的权力。②齿:并列。

1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趋百里外"中的“趋”,根据其偏旁“走",可推测其意与“走、跑”等动作相关。

B.“卒获有所闻"中的“卒”,以成语“无名小卒"来印证,可知其指身份低微,在这里是作者的自谦之语。

C.“咸以先生为法”中的“咸",通过勾连“咸来问讯”中的“咸",可理解为“全,都”。

D.“夸于人以为幸"中的“夸”,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夸耀"。

14.把甲文段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15.老师围绕上面两个文段向同学们发出提问,请你帮忙补全对话。

老师:两个文段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都很有特色,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小语:(1)甲文段巧妙运用①___________的手法凸显宋濂对学习的虚心执着;乙文段善用②_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_相结合的方法凸显宋濂的人格魅力。

老师:说得不错。读完文段,同学们有怎样的感想呢?

小文:(2)网上流行一句话——“因为淋过雨,所以总想给别人撑伞”。这句话用来描述宋濂再合适不过。因为_________________。

(二)(共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6.诗人笔下的大海和诗人的志趣之间有哪些相通之处?

17.有人认为“秋风萧瑟"一句,使诗歌增添了一种凄凉之感。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四、作文(50分)

18.请从下面两个写作任务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

我们的教材中处处是梦想: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是梦想;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梦想;邓稼先在茫茫大漠隐姓埋名是梦想……

任务一:请你以“梦想因__________而美丽”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和大家分享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波折、收获和感悟。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7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任务二:在你学过的课文、读过的书、看过的新闻中,哪个人的追梦之路深深打动过你?

请结合你积累的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谈谈你对实现梦想的思考。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②700字左右。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沈丘县第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

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四个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本试卷上不要答题,请按答题卡上注意事项的要求,直接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7分)

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热播剧《功勋》取材于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真实故事。艺术化的拍摄手法与震憾人心的功勋故事相得益彰,共同诠释了功勋人物崇高的人生境界,令无数观众热泪盈眶。功勋人物不仅是国家栋梁、行业翘楚,也是可爱可敬的榜样典型。在全国范围内营造尊崇功勋的氛围,不断培育国人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必能让中华大地群英荟粹,从而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

(1)依次给语段中加划线的字注音。

翘楚()氛围()

(2)语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应改为()()应改为()

(3)下面词语中的“盈”与语段中“热泪盈眶"的“盈”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彼竭我盈B.自负盈亏C.盈盈秋水D.盈盈顾盼

【答案】(1)①.qiáo②.fēn

(2)①.憾②.撼③.粹④.萃(3)A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翘楚"的“翘”应读作“qiáo";“氛围”的“氛"应读作“fēn”。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震憾人心"的“憾”应写作“撼";“群英荟粹”的“粹"应写作“萃”。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热泪盈眶"的“盈”意为“充满",“热泪盈眶”的意思是:因感情激动而使眼泪充满了眼眶,形容感动至极或非常悲伤。

A.“盈",充盈。充满。彼竭我盈:他们的勇气已丧失,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B.“盈”,盈利。自负盈亏:对自己所做事情的成败由自己负责。

C.“盈",清澈。盈盈秋水:形容女子眼神饱含感情。

D.“盈”,仪表美好。盈盈顾盼:形容举止、仪态美好。

故选A。

2.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就是要把孩子们的视线从电子屏、作业堆里解放出来。

②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要把孩子们的身体从教室里解放出来。

③让他们有时间畅快思考,有时间奇思妙想。

④就是要把孩子们的大脑从刷题、机械操练中解放出来。

⑤“双减"的根本目的是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⑥让他们多到户外运动场、大自然中去强健体魄和感受世界。

⑦让他们有时间仰望星空,有时间去看一看花草的芳姿。

A.②③①⑥④⑦⑤B.⑤②⑥①⑦④③

C.②⑥①③④⑦⑤D.⑤②⑦①③④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的衔接与排序的能力。

仔细阅读所有句子可知,这是一个议论性语段,论述了“双减”的根本目的。

⑤句直接提出“‘双减’的根本目的"这一中心话题,应为首句,排除AC;

②句承接⑤句,引出对“双减”目的的通俗的解释。

②中的“身体"“教室”对照⑥中的“户外运动场、大自然"“强健体魄”,①中的“视线"对照⑦中的“仰望”“看一看",④中的“大脑”对照③中的“畅快思考"“奇思妙想”。由此可知,②⑥、①⑦、④③两两一组,紧密衔接,排除D。

故选B。

3.古诗文默写。

古典诗词中,运用色彩更能增强表现力。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_________,_________"描绘出红白映衬、色彩鲜明的边塞雪天美景;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______”用浓重的胭脂色和紫色渲染出凝重的氛围,烘托出战地的悲壮;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用墨色点染风云,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的心情;白居易《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_____”用“白"和“黑”两种鲜明的色彩表现卖炭翁生活的艰辛。

【答案】①.纷纷暮雪下辕门②.风掣红旗冻不翻③.角声满天秋色里④.塞上燕脂凝夜紫⑤.俄顷风定云墨色⑥.秋天漠漠向昏黑⑦.满面尘灰烟火色⑧.两鬓苍苍十指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暮、辕、掣、凝、顷、鬓、苍。

名著阅读(4分)

4.阅读社举办“绽放在名著中的青春故事"系列阅读活动,活动海报会根据每期名著人物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底色。请从下面备选人物中任选一位,仿照示例,结合名著内容说说他(她)的海报底色应采用哪种颜色。

备选人物:简·爱(《简·爱》)

鲁迅(《朝花夕拾》)

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示例:祥子的海报底色应采用灰色。十八岁的祥子来到北平成了一名人力车夫,他本想靠自己的努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却在黑暗的社会现实下屡次受挫。在经历了三起三落后,祥子的理想完全破灭,最终堕落为麻木、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灰色与祥子悲惨的命运更契合。

【答案】示例一:简·爱的海报底色应采用绿色。简·爱被舅妈送往寄宿学校,那里的校长冷酷无情,受冻挨饿疾病时常威胁着学生们的生命安全。简·爱不但没有向苦难屈服,反而在那里认真学习知识和各种技能。她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生机勃勃的绿色最能体现简·爱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示例二:鲁迅的海报底色应采用红色。鲁迅少年时离开绍兴前往南京求学,在乌烟瘴气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艰难求知,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等著作。后来他前往日本仙台学医,经过“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认识到拯救国民精神的重要性,于是弃医从文。红色最能体现鲁迅的求知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示例三:保尔的海报底色应采用红色。保尔从一名具有反抗精神的倔强懵懂的少年逐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他的青春充满着生活的压迫、工作的磨炼,伤病的折磨。但他始终满腔热血,坚定地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红色最能体现保尔坚韧的精神、火热的理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名著内容、人物的能力。

作答时,要在对名著内容有所了解了解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个符合名著的主题或人物精神品质的颜色,然后结合名著情节和人物其经历、精神等作答,表达出自己的感悟。

比如:《简·爱》的海报底色可采用绿色。然后简述简爱遭受的苦难——被舅妈送往寄宿学校,那里的校长冷酷无情,受冻挨饿疾病时常威胁着学生们的生命安全;接着指出简爱不向苦难屈服,反而努力学习知识和各种技能,凭借自己的能力找到工作,改变命运的坚强精神;最后重申生机勃勃的绿色最能体现简爱积极上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简爱》的海报底色也可采用紫色。首先指出紫色象征着高贵,因为简爱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反抗精神,她是高贵的;然后简要概括简爱悲惨的童年——自幼父母双亡,寄住在舅妈家,童年曾和骄横的表哥、舅妈及冷酷的学校司库对抗;重点指出长大后的简爱,坚强勇敢、人格独立、心理强大,令人敬重。

鲁迅《朝花夕拾》的海报底色应采用红色。然后抓住鲁迅的求学经历以及留学期间让他弃医从文的事件,——“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这两件事让鲁迅认识到拯救国民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出红色最能体现鲁迅的求知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先说保尔《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海报底色应采用红色。然后简要概括保尔从具有反抗精神的倔强懵懂的少年成长为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过程。最后指出红色最能体现保尔坚韧的精神、火热的理想。

综合材料题(7分)

5.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班级开展以“规律睡眠,健康未来”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任务。

(1)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你从中得出的结论。

材料一2021年3月1日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我国有95.5%的小学生每天睡眠不足10小时,平均为8.7小时;有90.8%的初中生每天睡眠不足9小时,平均为7.6小时;有84.1%的高中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平均为7.2小时。

材料二2021年4月,针对外在因素影响学生睡眠的问题,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校外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直播类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00;此外要确保每日22:00至次日8:00,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

(2)在“什么动了孩子的睡眠"研讨环节,假如你是主持人,想用下面两幅图中的一幅引出这一话题,你认为用哪一幅效果更好?请结合选图简述理由。要求:理由充分,语句通顺。

【答案】(1)①中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整体不足。

②中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

③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占比最高,高中生每天睡眠平均时长最短。

④针对外在因素影响学生睡眠的问题,教育部从作业完成时间、校外培训结束时间、游戏服务等方面作出相关规定。

(2)示例一:图一效果更好。它以漫画形式反映了中小学生睡眠时间被繁重的作业、过长的在校时间和课外辅导班时间所挤占的现象,与研讨话题密切相关;画面生动形象,用它引出话题,能更好地激发同学们的研讨兴趣。

示例二:图二效果更好。它用柱状数据图显示影响青少年睡眠的各项主观因素占比,科学直观,有说服力;其中每天作业时间过长这一因素占比最大,用它引出话题,贴近学生实际,更能引发同学们对造成青少年睡眠不足主要原因的关注。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我国有95.5%的小学生每天睡眠不足10小时,平均为8.7小时;有90.8%的初中生每天睡眠不足9小时,平均为7.6小时;有84.1%的高中生每天睡眠不足8小时,平均为7.2小时”可得知:中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整体不足。中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小学生每天睡眠时间不足占比最高,高中生每天睡眠平均时长最短。

根据材料二“针对外在因素影响学生睡眠的问题,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和“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中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校外线下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线上直播类培训结束时问不得晚于21:00;此外要确保每日22:00至次日8:00,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可得出:针对外在因素影响学生睡眠的问题,教育部从作业完成时间、校外培训结束时间、游戏服务等方面做出相关规定。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探讨问题、分析原因的能力。

图一效果更好。图一的漫画可以一下子就吸引读者的眼球,更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同时中小学生睡眠时间被作业、在校时间和课外辅导班时间所挤占的现象都体现在漫画里,及有内涵有有趣,画面生动形象,并结合了“睡眠不足"“作业多”这些文字,用它引出话题,能更好地激发同学们的研讨兴趣。

图二效果更好。图二的“66.8%"“15.6%”等柱状图的数据以及影响青少年睡眠的各项主观因素一目了然,而且各项数据对比明显,给人视觉上的冲击。另外,柱状图给人严谨的感觉,让人觉得关注青少年睡眠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更能引发同学们对造成青少年睡眠不足主要原因的关注。

二、现代文阅读(共28分)

(一)(共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爱的面前柔软

①公交车来了,人们纷纷赶去。我看到远处路口有一对母子也正急匆匆赶来,儿子六七岁,跑在母亲前面,母亲三十多岁,行动有些迟缓。不一会儿,孩子上了车,他并没有急匆匆地找寻座位,而是站在司机旁边。“叔叔,我妈妈还在后边,您能等一会儿再开车吗?"

②司机看看孩子,点了点头。车上一片安静,人们都静静地等候发车。可是,一分钟过去了,车子还未开动,人们便躁动起来。我旁边的一位女乘客分明听见了孩子说的话,她大声斥责起来:“你妈没上来就赶紧下车,别耽误我们大家的时间。”

③车上抱怨的乘客越来越多,司机准备发动车。这时,孩子更急了,对司机说:“叔叔,求求您,再等等,我妈妈马上就赶到了。"然后,他走向车门,焦急地望向车外,招手,呼喊,然后又跑向司机,“叔叔,我妈妈就要来了。”

④母亲终于赶来了。一上车,她就感觉到车上异样的气氛,脸上满是尴尬和歉意。那位女乘客又开口了:“公交车又不是为你一人开的,凭什么让我们一车的人都等你?"

⑤孩子突然大哭起来。这一哭,反倒让车上的乘客安静了下来。母亲心有所感,紧紧地搂住孩子,不住地安慰。刷了卡之后,她向里走去。面向那位女士,母亲说了声“抱歉”,然后用眼神示意了一下她的腿。

⑥我在旁边,看得分明,她的腿有残疾。我立即起身让母亲和孩子坐下。那位女乘客在母亲眼神的示意下,也注意到了她的腿疾,于是神情不自然地望向窗外,不再作声。女士安静了下来,汽车发动,其他的乘客也安分了下来。倒是孩子的哭声愈见增大,伴着车子的哐当声,令人不安地响起。

⑦母亲不断地安抚着孩子。“妈,我怕你被丢下了……"“孩子不哭……你看,妈不是好好儿地在这里吗?……”听着母子的对话,我心底突然有种被痛击的感觉。车里的气氛很沉闷,人们的神情也变得不安起来。车子开了一路,孩子也在母亲的怀里哭了一路。几站后,他俩要下车了,乘客们的目光再次聚焦在他们身上。尽管母子俩都在极力掩饰,但是,大家都察觉到了母亲的腿疾。

⑧许多乘客纷纷站起。先前那位咄咄逼人的女士竟迅速起身,伸手欲扶母亲。可是,母亲却微微一笑,摆摆手,儿子抢着说:“我妈妈能行!"泪痕未干的脸上写满坚定和骄傲。

⑨下了车,孩子已经不哭,母子俩有说有笑,孩子挽着母亲的手,欢快地走着;母亲则一如既往地在人群中努力从容,努力前行,不让人看出异样。车子久久未开,人们竟然没有一声抱怨,所有人都在目送母子,直至他们消失在视野里。

⑩我终于知道,不论世间有多大的厌与恨,在另一种东西面前,我们都会被它软化、暖化,最终变得像它一样温暖,像它一样明媚,像它一样坚强。我想,这就是所谓的“爱”吧。

(作者罗伟。有删改)

6.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请分析本文标题“在爱的面前柔软”的内涵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7.朗读要把握人物情感,注意语气、重音等方面的处理。请对文中画线句进行朗读设计。

(1)叔叔,我妈妈还在后边,您能等一会儿再开车吗?

(2)叔叔,求求您,再等等,我妈妈马上就赶到了。

8.文中提到的女乘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9.有人认为第⑩段应该删去,你赞同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阐述理由。

【答案】6.①母亲上车后在母亲身边哭了一路的男孩,在母亲未上车时勇敢地央求司机等妈妈。

②为了成为儿子的骄傲,母亲努力让自己走得从容、坚强。

③被男孩对母亲的体贴感动,司机延迟了发车。

④谅解于母亲的腿有残疾,乘客不再抱怨,并提供帮助。

⑤被这对母子的坚强、从容感染,一车人目送他们下车离开。

7.(1)这一句前半句主要是陈述事实,应用叙述的语气读;后半句“等一会儿"应重读,读出商量和请求的语气。

(2)这一句,语速要稍快;“求求您”“再等等"“马上”要重读,读出焦急和乞求的语气。

8.①女乘客责备小男孩,要求小男孩下车,代表了其他乘客的心声,掀起“波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女乘客责备小男孩的妈妈后,看到小男孩的妈妈腿有残疾,“神情不自然地望向窗外,不再作声”暗示了她内心的歉意,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变化做铺垫。

③母子俩下车时,女乘客主动帮助他们,突显了“在爱的面前柔软"的主题。

9.示例一:赞同删去。第⑨段描述乘客看着母子二人相携离去的情景,“车子久久未开,人们竟然没有一声抱怨”表明大家对母子二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心生敬意;“所有人都在目送母子,直至他们消失在视野里",文章如果到此戛然而止,能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想象的余地。

示例二:不赞同删去。第⑩段用抒情、议论收束全文,表达了对母子二人的敬意;回扣标题,画龙点睛,明确了主旨。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由“叔叔,我妈妈还在后边,您能等一会儿再开车吗?”“叔叔,求求您,再等等,我妈妈马上就赶到了"“孩子突然大哭起来”“妈,我怕你被丢下了……"可见,标题“在爱的面前柔软”的内涵在文中的具体表现之一为:母亲上车后在母亲身边哭了一路的男孩,在母亲未上车时勇敢地央求司机等妈妈。

由“母亲则一如既往地在人群中努力从容,努力前行,不让人看出异样"可见,标题“在爱的面前柔软”的内涵在文中的具体表现之二为:为了成为儿子的骄傲,母亲努力让自己走得从容、坚强。

由“司机看看孩子,点了点头"可见,标题“在爱的面前柔软”的内涵在文中的具体表现之三为:被男孩对母亲的体贴感动,司机延迟了发车。

由“许多乘客纷纷站起。先前那位咄咄逼人的女士竟迅速起身,伸手欲扶母亲"可见,标题“在爱的面前柔软”的内涵在文中的具体表现之四为:谅解于母亲的腿有残疾,乘客不再抱怨,并提供帮助。

由“车子久久未开,人们竟然没有一声抱怨,所有人都在目送母子,直至他们消失在视野里"可见,标题“在爱的面前柔软”的内涵在文中的具体表现之五为:被这对母子的坚强、从容感染,一车人目送他们下车离开。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1)这一句前半句“叔叔,我妈妈还在后边"主要是陈述事实,应用叙述的语气读;后半句“您能等一会儿再开车吗”中的“等一会儿"应重读,读出商量和请求的语气,由此体现在母亲未上车时孩子勇敢地央求司机等妈妈的心情。

(2)这一句,语速要稍快,因为此时“车上抱怨的乘客越来越多,司机准备发动车”;“求求您"“再等等”“马上"要重读,读出母亲仍然未到时孩子焦急和乞求的语气。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由“你妈没上来就赶紧下车,别耽误我们大家的时间”可见,此时女乘客责备小男孩,要求小男孩下车",而“车上抱怨的乘客越来越多,司机准备发动车”则体现出女乘客说出了其他乘客的心声,因为其他人也都赶时间。因此,女乘客的话掀起“波澜",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由“我在旁边,看得分明,她的腿有残疾。我立即起身让母亲和孩子坐下。那位女乘客在母亲眼神的示意下,也注意到了她的腿疾,于是神情不自然地望向窗外,不再作声”可见,女乘客责备小男孩的妈妈后,看到小男孩的妈妈有腿疾,“神情不自然地望向窗外,再不作声"暗示了她内心的歉意。从文章结构上看,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变化作铺垫。

由“许多乘客纷纷站起。先前那位咄咄逼人的女士竟迅速起身,伸手欲扶母亲”可见,母子下车时,女乘客主动帮助他们,凸显了“在爱的面前柔软"的主题。

女乘客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小说主题更丰富,由责备到理解再到帮助,使文章的主旨得到升华。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

赞同删去。

文章第⑨段描述乘客目送母子二人相携离去的情景,“车子久久未开,人们竟然没有一声抱怨,所有人都在目送母子,直至他们消失在视野里”表明大家对母子二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心生敬意;“所有人都在目送那对母子,直至他们消失在视野里",至此,文章已经完整,也凸显了“在爱的面前柔软”的主题。再写第⑩段,显得“画蛇添足",文章如果到此戛然而止,能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想象的余地。

不赞同删去。

第⑩段用抒情、议论收束全文,如文中写道“我终于知道,不论世间有多大的厌与恨,在另一种东西面前,我们都会被它软化、暖化……这就是所谓的‘爱’吧”,由此表达了大家对母子二人的敬意,表现了陌生人对爱的理解,以及作者对爱的赞美,呼唤社会感受爱、尊重爱、发现爱。这样结尾回扣标题,画龙点睛,明确了文章的主旨。

(二)(共12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说风度

①提到风度,我曾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风度,就是吹向别人的风,带有适宜的温度。"词典上说是指人好的举止、姿态。可是,生活中,很多人对风度的理解往往仅限于表面,在他们看来,外表好看、衣着光鲜、里外都是名牌甚至行为怪异之类就是风度。这哪里是什么风度?简直是对风度的误解和亵渎。而真正的风度,是一个人由里及外自然渗透出来的内容,它包括学识、趣味、追求、修养、品格等等。

②一个人到底有没有风度,自己说了不算,还得看你的举止和内涵。

③活在世上,难免与人发生矛盾,每每这时,你是宽恕别人,还是睚眦必报,这就看你有没有风度了。有风度的人总会选择前者。当年,傅斯年在国民参政会上,因为中医问题跟孔度争执起来,孔庚辩不过他,就开始骂他,傅斯年听了之后很生气,于是对孔庚说道:“你侮辱我,会散之后,我要和你决斗。”可是,当他面对瘦弱、苍老的孔庚时,却说道:“你这样老,这样弱,我不和你斗了,让你骂吧。"这样的人,心宽肚大,里面有海、有洋,能撑船呢。

④显而易见,容人是风度,卑己,更是风度。有一次,托马斯·杰斐逊在华盛顿的一个朴素公寓里醒来,穿好衣服,去参加他的美国总统就职典礼。典礼结束后,他来到餐厅就餐,发现餐厅里每个座位都有人坐,没有一个人站起来把座位让给这位刚刚就职的总统,只有参议员约翰·布朗夫人提出把她的座位让出来,托马斯·杰斐逊彬彬有礼地谢绝了她的好意,默默遵守“先来先就餐”的规定。可是,很多官员、富人之流,往往仗着自己的权力和财富,高高在上甚至为所欲为、不可一世。这是十足的俗,当然,其中也就不存在什么风度了。其实,人们如果除掉外在的一切光环,都是一个个平凡、平等的人,不同的是他们的内涵。有风度的人,不会拿着这些东西去耀武扬威,相反,他们会把自己放低,跟一个普通人没什么两样。

⑤卑己归卑己,人照样要自信,不需要仰仗什么,也不往自己脸上贴金,顺其自然,本色生活,这也是一种风度。文史学家王利器就是这样的人。他著作等身,有人曾问他:“您怎么还不是国家古籍小组成员和顾问呢?"他淡淡一笑,说道:“欲传后世,原不待此。"后来,在他80岁寿辰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一些朋友打算为他编辑出版纪念集,他却婉言谢绝:“欲传后世,原不待此。”《伊索寓言》里有则“鼓和香草"的故事:鼓对花瓶里的香草说:“我能发出洪亮的声音,很远都能听见。”面对鼓的扬扬得意,香草只默默发出阵阵清香。有自信的人,不需要用外在的东西来“炒作"自己。他自己就是一株自信的香草,那浮动的暗香就是他的风度。生活中像王老这样的人很多,他们用自信的力量告诉我们:真正的风度,不是你说出来的,而是你做出来的。

⑥容人、卑己、自信,这是风度者的标签,同时也说明:他们的心里装着别人和自己。这正如诗人席勒所言:“美的风度的第一条法则是:请尊重别人的自由;第二条法则是:请表现自己的自由。”而容人、卑己就是对别人最好的尊重,不对外物心存依赖;自信则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这才是真正的风度。

(作者:韩青。有删改)

【文本二】

①有这样一个人,他的胃口很大,从来不给同桌的人留任何食物。有一次,当一条大鱼被端到桌上后,哲学家芝诺拿走了它,并装出一个人要把它吃掉的样子。那个人死死地盯着他,芝诺对他说:“如果我的贪吃让你难以忍受,那么,你不妨想想那些与你一同吃饭的人每天都在承受着什么。"由此可见,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常常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对方的感受或需求,这样更能显出我们的风度和境界。

②人都有一定的劣根性,比如,看到别人身陷困境,你却幸灾乐祸。所以,要想站在对方的角度,为别人着想,就必须将这些见不得人的东西除掉。顾城说:“只有在你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就像灯一样,自己发光,才能照亮这个世界;自己漆黑一团,怎么给世界带来光明?所以说,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好,才是正道,因为只有自己足够强大,足够善良了,才能对别人好,进而也能为别人着想。

③叶圣陶讲过一件事,一位父亲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没想到,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对他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手方便不方便。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过来,如果没有笔帽,还会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剪一类物品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可见,站在对方的角度,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角度,让别人感觉舒服,才是真正的温暖之举。

④佛说:“有人听闻我守道,修行大仁慈,因此反而骂我。我默然不语,等这人骂完后,问他:‘你以礼待人,但他人不纳你所行之礼,礼是否归还于你自己?'这人回答说:‘是归于自己啊!'我说:‘那么今天你骂我,我今天不接受;这是你自己持有的祸患,祸患就归于你自己身上了!'这就像发出声响必有回音一样,最终是没有免离祸患的。”别人怎样是他自己的事,不仅不影响我们的正直、高尚等,相反,还能衬出我们的璀璨。

(节选《站在对方角度,你会更有风度》)

10.两个文本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11.文本一第⑤段和文本二第③段都使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12.文本一采用了怎样的论证结构?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答案】10.①文本一:先引用别人对风度的看法以及词典上对风度的解释,然后举出生活中很多人对风度误解的例子,进而提出中心论点:真正的风度,是一个人由里及外自然渗透出来的内容,它包括学识、趣味、追求、修养、品格等等。

②文本二:由哲学家芝诺教育他人的故事引出本文论点:懂得换位思考,常常站在对方的角度,更能显出我们的风度和境界。

11.文本一第⑤段列举文史学家王利器的例子以及“鼓和香草"的故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自信也是一种风度”。文本二第③段列举了一位父亲教育儿子如何给别人递东西的故事,具体有力地论述了“站在对方的角度,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角度"。

12.①总分总式。

②文本一开头两段作者先提出中心论点,明确自己对“风度”的看法。然后从“容人是风度"“卑己,更是风度”“自信也是风度"三个方面具体论述。最后一段进行总结:容人、卑己、自信,这是风度者的标签。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本一先从对风度的错误理解谈起,引出论题,点出什么是真正的风度,然后从容人、卑己、自信三个方面,举傅斯年、杰斐逊、王利器的事例进行论证,如文中写道“当年,傅斯年在国民参政会上,因为中医问题跟孔度争执起来,孔庚辩不过他……”“有一次,托马斯·杰斐逊在华盛顿的一个朴素公寓里醒来,穿好衣服,去参加他的美国总统就职典礼……"“文史学家王利器就是这样的人。他著作等身……”;最后总结中心论点:真正的风度是对生命最好的化妆。

文本二先列举了哲学家芝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事例来教育一个人的事例引出了中心论点“我们要懂得换位思考,常常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对方的感受或需求,这样更能显出我们的风度和境界"。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本一第5段“文史学家王利器就是这样的人。他著作等身”“在他80岁寿辰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一些朋友打算为他编辑出版纪念集,他却婉言谢绝",列举了文史学家王利器的事例;“《伊索寓言》里有则‘鼓和香草’的故事”“面对鼓的扬扬得意,香草只默默发出阵阵清香。有自信的人,不需要用外在的东西来‘炒作’自己。他自己就是一株自信的香草,那浮动的暗香就是他的风度",列举了《伊索寓言》里“鼓和香草”的故事,这两个事例有力地论证了“真正的风度,不是你说出来的,而是你做出来的"。

文本二第3段“叶圣陶讲过一件事,一位父亲让儿子递给他一支笔,儿子随手递过去,没想到,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列举了叶圣陶讲的“父亲教育儿子怎样递给对方笔"的故事,有力地论证了“站在对方的角度,同时还要选择合适的角度,让别人感觉舒服,才是真正的温暖之举”,这些事例都能够进一步证明中心论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阅读文本一可知,文本一“可是,生活中,很多人对风度的理解往往仅限于表面,在他们看来,外表好看、衣着光鲜、里外都是名牌甚至行为怪异之类就是风度。这哪里是什么风度?简直是对风度的误解和亵渎"先从对风度的错误理解谈起,引出论题“而真正的风度,是一个人由里及外自然渗透出来的内容,它包括学识、趣味、追求、修养、品格等等”,点出什么是真正的风度,明确自己对“风度"的看法。

然后2-5段从容人、卑己、自信三个方面,举傅斯年、杰斐逊、王利器的事例进行论证;最后总结中心论点:容人、卑己、自信,这是风度者的标签;容人、卑己就是对别人最好的尊重,不对外物心存依赖;自信则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这才是真正的风度。即:真正的风度是对生命最好的化妆。

三、古诗文阅读(15分)

(一)(共11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宋景濂四持文衡,得人为多,接引后学,雅恐弗及。色温气和,近之者如大寒之加重裘,盛暑之濯清风也。天下之能文者,多经先生指授,朝廷英俊,咸以先生为法。四方士得一见先生,夸于人以为幸,承一言之赐者,人辄改观视之,不敢与齿。

(节选自《玉堂丛语》)

【注】①文衡:指科举制度下的主考官,掌握判定文章高下以取士的权力。②齿:并列。

13.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趋百里外”中的“趋",根据其偏旁“走”,可推测其意与“走、跑"等动作相关。

B.“卒获有所闻”中的“卒",以成语“无名小卒”来印证,可知其指身份低微,在这里是作者的自谦之语。

C.“咸以先生为法"中的“咸”,通过勾连“咸来问讯"中的“咸”,可理解为“全,都"。

D.“夸于人以为幸”中的“夸",运用组词法,可解释为“夸耀”。

14.把甲文段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15.老师围绕上面两个文段向同学们发出提问,请你帮忙补全对话。

老师:两个文段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都很有特色,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小语:(1)甲文段巧妙运用①___________的手法凸显宋濂对学习的虚心执着;乙文段善用②_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_相结合的方法凸显宋濂的人格魅力。

老师:说得不错。读完文段,同学们有怎样感想呢?

小文:(2)网上流行一句话——“因为淋过雨,所以总想给别人撑伞"。这句话用来描述宋濂再合适不过。因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3.B14.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

15.①.对比②.正面描写③.侧面描写④.求学时,宋濂饱受无书之难、无师之难、叩问之难;显贵后,宋濂尽心尽力提携后辈,为他们指授文章,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后辈。

【解析】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正确。句意: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

B.“以成语‘无名小卒’来印证,可知其指身份低微,在这里是作者的自谦之语”理解错误,卒,最终,终于。“卒获有所闻"句意: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无名小卒”句意:泛指没有名望、不受重视的人。

C.正确。句意:都把先生当成榜样。

D.正确。句意:都以见过先生为荣耀而向人炫耀。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援",提出;“质”,询问;“倾耳",侧着耳朵;“以”,目的连词,来;“请",请教。

15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知,甲文写出了宋濂在老师生气时和高兴时请教的态度,运用对比手法,凸显了宋濂对学习的虚心执着。

②③乙文“宋景濂四持文衡,得人为多,接引后学,雅恐弗及。色温气和,近之者如大寒之加重裘,盛暑之濯清风也"是从正面描写宋濂的学识和让人格魅力;“天下之能文者,多经先生指授,朝廷英俊,咸以先生为法。四方士得一见先生,夸于人以为幸,承一言之赐者,人辄改观视之,不敢与齿”是从侧面描写宋濂的学识和人格魅力。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甲文“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可知,宋濂因为家贫,求学时饱受无书之难、无师之难、叩问之难,可理解为他“淋过雨”;根据乙文“宋景濂四持文衡,得人为多,接引后学,雅恐弗及。色温气和,近之者如大寒之加重裘,盛暑之濯清风也"“天下之能文者,多经先生指授”可知,显贵后,宋濂尽心尽力提携后辈,为他们指授文章,用温和的态度对待后辈,可理解为他“总想给别人撑伞"。

参考译文:

【甲】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乙】宋景濂四次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发现很多人才,援引后生晚辈,恐怕很多人远远比不过他。他待人态度温和,接触他的人如寒冬得到裘皮大衣,如盛夏清风拂面。天下文章写的好的人,大都经过先生指点,朝中的贤士,都把先生当成榜样。四方的贤士,都以见过先生为荣耀而向人炫耀,能得到先生墨宝的,大伙都争相去看,无人敢于先生并列。

(二)(共4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6.诗人笔下的大海和诗人的志趣之间有哪些相通之处?

17.有人认为“秋风萧瑟”一句,使诗歌增添了一种凄凉之感。你对此有何看法?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6.①诗人笔下的大海水波浩渺,汹涌澎湃,吞吐日月,包蕴万千。

②这壮阔的景象和诗人胸襟开阔,奋发进取,一统天下的伟大抱负是相通的。

17.不凄凉。①正是这萧瑟的秋风,让诗人看到了大海汹涌奔腾、波涌连天的气势。②表现了大海无穷的威力和磅礴的气势,使诗人生发壮阔、豪迈之感。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观沧海》这首诗选取的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浩大之景。

联系诗人是在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作此诗,很自然就能联想到此时诗人昂扬奋发、雄心勃勃的精神追求和人生志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