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语里仁》篇解疑
《论语》是儒家最经典的著作之一。自这本法典诞生以来,它受到了学者们的赞誉,成为几千年来的科举考试中的经典。许多人对其进行了评论并解释了许多评论。但是因为成书年代久远,加上又以语录体写成,各家自取所需,阐发其微言大义,致使歧义颇多,可谓章章皆有众说。其中《论语·里仁》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P2471)对这一章的解释,千百年来众说纷纭,语焉不详。尤其是对“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人们避之唯恐不及,却还要“得之”且是“不以其道得之”,这一不符合常理和逻辑论断的解释更是相去甚远。考之,前人主要有四种观点,下面我们逐一分析。第一种观点,也是主流观点。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清朝刘宝楠等。他在其《论语正义》中详细讨论了此章:“时有否泰,故君子履道而反贫贱,此则不以其道得之,虽是人之所恶,不可违而去之。正义曰:《说文》:贵,不贱也。贱,贾少也。古称有爵禄者为贵,无爵禄者为贱,引申之义也。富贵人所欲,贫贱人所恶,亦是言好恶也。若于不以其道之富贵则不处,不以其道之贫贱则不去,斯惟仁者能之。盖仁者好恶,有节于内,故于富贵则审处之,于贫贱则安守之。”(P92)这里刘宝楠等主流经学家皆从宏旨大义出发,阐释儒家“仁”之精义,对仁者君子如何“不以其道”而得贫贱没有作出解释。第二种观点,认为“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中的“得”应为“去”。持此观点的代表认为主要有东汉王充、今人杨伯峻等。王充在其《论衡》中作了详细论述:“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此言人当由道义得,不当苟取也;当守节安贫,不当妄去也。夫言不以其道,得富贵不居,可也;不以其道,得贫贱如何?富贵顾可去,去贫贱何之?去贫贱,得富贵也。不得富贵,不去贫贱。如谓得富贵不以其道,则不去贫贱邪?则所得富贵,不得贫贱也。贫贱何故当言得之?顾当言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则不去也。当言去,不当言得。得者,施于得之也。今去之,安得言得乎?独富贵当言得耳。何者?得富贵,乃去贫贱也。”(P137)这里,王充通过细致分析,明确指出其文不通达,意不合情之处。并指出“顾当言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去之,则不去也。当言去,不当言得”。认为后一“得”当为“去”。今人杨伯峻继承该说,并把句子转译为现代汉语为:“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不摆脱。”并认为:“‘富与贵’可以说‘得之’,‘贫与贱’却不是人人想‘得之’的。这里也讲‘不以其道得之’,‘得之’应该改为‘去之’。译文只就这一整段的精神加以诠释,这里为什么也讲‘得之’,可能是古人的不经意处,我们不必再在这上面做文章了。”(P36)这里,杨先生的翻译“只就这一整段的精神加以诠释”,对“贫与贱”与“得之”的问题,仅用“可能是古人的不经意处,我们不必再在这上面做文章了”一句敷衍而过,笔者以为这是对问题的回避,更重要的是没有领会孔子的微言大义,显然不是科学的态度。第三种观点,认为“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中第一个“不”字非衍则误。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金代王若虚等。王若虚在其《滹南遗老集》中指出:“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说者虽多,皆莫能通。予谓:‘贫与贱’当云‘以其道得之’,‘不’字非衍则误也。若夷齐求仁,虽至饿死而不辞,非以道得贫贱而不去乎?夫至而富贵不必言不处,生而贫贱亦安得去?此所云者,盖倘来而可以避就者耳,故有以道不以道之辨焉。若谓圣人之经不当变易以就己意,则宁阙之而勿讲,要不可随文而强说也。”(卷4)这里,王若虚虽然解决了“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人们避之唯恐不及,不得言“得之”的问题,但是改变了该章句式整齐、对仗严谨的结构,显然不符合作品行文的一贯风格;且这样一来和第二种说法同样是改变了该章的深层语义对举结构。所以,用简单地删除“不”字疏通文意,是不可取的,第四种观点,认为应该以“不以其道”、“得之”各为一读,句读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南宋朱熹等。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念之善则恶消矣,一念之恶则善消矣,故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又曰:未有小人而仁者也,此意亦是。然语太轻率,似是习之病,更当警察疗治也。行不由道而得富贵是侥幸也,其可苟处乎?行不由道而得贫贱是当然也,其可苟去乎!然则君子处贫贱富贵之际,视我之所行如何耳。行无愧于道,去贫贱而处富贵可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当以‘不以其道’为一句,‘得之’为一句。”(卷41)朱熹认为,应该“以‘不以其道’为一句,‘得之’为一句”。这样一来,“得”字的语义指向就是“处”和“去”。这样,因为“不以其道”而得“富贵、贫贱”则是自然。这里,朱熹距离真相只有一步之遥了,但他却没有注意到仁者君子何以“行不由道而得贫贱”,应该说,能成为仁者君子的人,他们的为人处世必定是“以其道”,顺天应人的,不会沦落到贫贱的状态中。笔者以为,以上四种观点均没有论证君子处于贫贱状态的原因,察言之,无非有两种,其一是自己为人处世“不以其道”,最终沦落到“贫贱”的状态,这是因为自身内部的原因,这种贫贱的状态想去也去不了,正如前文朱熹所说“行不由道而得富贵是侥幸也,其可苟处乎?行不由道而得贫贱是当然也,其可苟去乎!”这种人也不能称之为君子。其二是自己的为人处世“以其道”,顺天应人,沦落到“贫贱”的状态是因为外部环境的原因,如政治的黑暗、君主的无能、时机的不成熟等,这是被动的沦为贫贱,即贫贱的获得是“不以其道”的,贫贱不是应得的,但却贫贱了,但仁者君子却能“于富贵则审处之,于贫贱则安守之。”接着孔子又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君子以其道做事却沦落到贫贱,现在如果要去贫贱,必须要不以其道,君子不以其道去贫贱不就是‘去仁’吗?君子‘去仁’了,还怎么能称为君子呢?君子应该是‘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考察孔子的生平,我们发现这句话正是他一生的写照。公元前501年,鲁国国君鲁定公任命孔子为鲁国中都宰,后来很快提升为掌管刑狱的司寇。但后来鲁定公接受了齐国挑选的一批美丽善舞的美女,从此便沉湎于女色,不理朝政,孔子为此气愤至极,但又无能为力。公元前497年,孔子领着一批学生离开了鲁国。离开鲁国后,孔子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活,在这期间,孔子周游了卫、宋、曹、郑、孙、蔡、楚等国,历尽千辛万苦,寻找从政的机会。但是,在各国奔波劳累十三年,孔子最终却没有得到各国诸侯的重用。公元前484年,年近七旬的孔子失望地回到了鲁国。这之后直到他去世前的五年间,孔子开始将全部的精力用于从事教育弟子和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的工作。公元前479年,孔子在鲁国因病去世,享年72岁。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孔子一生为人处世可以说“以其道”了,但一生中多少次他成了“下岗职工”。但孔子有三千弟子,而且这三千弟子可不是一般人,大多都是各国的精英,从外交、经济到军事各方面的人才都有,像子路,可以带兵打仗;像子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础路面土方合同范例
- 天津滨海职业学院《电磁场的数值方法》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专用装备采购合同范例
- 施工投标合同范例
- 会计合伙合同范例
- 仓房搭建合同范例
- 叉车购销转让合同范例
- 商铺租赁续租合同范例
- 口腔内科学模拟练习题(附答案)
- 2025年铁岭货运资格证考试有哪些项目
- 大数据+治理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广州大学
- 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2014)电子表格版
- 病理生理学试题及复习资料
- 预防接种门诊流程
- WXZ196系列微机消谐装置说明书
- 震雄注塑机Ai_01操作说明书(中文)
- 四川省煤矿探放水基准线“两把锁”管理规定
- 压力管道元件产品合格证
- 10KV变电站供电系统设计
- 15立方米的液氯储罐课程设计说明书
- 发现所授薪律师及律师助理管理办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