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凌霄中学九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凌霄中学九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凌霄中学九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凌霄中学九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凌霄中学九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11页2022-2023学年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凌霄中学九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8小题,共56.0分)1.李纲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此评价是因为他()A.实现国家统一 B.确立科举制度 C.创立行省制度 D.推行垦荒政策2.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材料主要体现出科举制的特点是()A.注重门第家世 B.取士方式多样 C.关注道德品质 D.公开公平竞争3.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同时连通五大水系,运河沿岸形成大片良田,对灌溉和运输都有重要意义,带动了沿河城市的整体兴盛。这反映了大运河()。A.推动政治中心南移 B.促进了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 D.使江南地区成为经济中心4.“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对诗歌中的“你”评价正确的是()A.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B.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C.中非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D.唐与大食友好交流的使者5.唐朝时,一些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弈棋等活动,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B.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C.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D.重武轻文已成潮流6.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杜甫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的诗句中描述的工具是()A. B.

C. D.7.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个“唐宋变革期”。在唐宋时期,古代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发生着全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转折点在唐朝。下列史实可用于实证该观点的是()A.科举制正式确立 B.曲辕犁的发明 C.景德镇成为瓷都 D.元曲空前发达8.我国古代有很多德才兼备的人,通常被称为“圣人”。“诗圣”诗作的特点是()A.飘逸洒脱,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 B.平易近人,直面社会现实

C.淳朴厚重,抒发悲愤凄婉之情 D.豪迈而飘逸,引人入胜9.甘肃武威吐谷浑(鲜卑族的一支)墓葬群,既具有唐朝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葬的基本特征,同时兼具吐谷浑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特点。这反映出()A.中原文化强大的影响力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C.吐谷浑独特的文明特征 D.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10.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文化经典,大量珍宝、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这体现出唐朝()A.边疆地区发展迅速 B.先进文化传入吐蕃 C.吐蕃经济繁荣昌盛 D.开元盛世成就辉煌11.“此后,盛唐气象已一去不复返,唐人的心态变得不再昂扬,也不再那么自信,往日的繁华已成追忆,盛唐的诗篇也已无法唱响。”这主要源于()A.七国之乱 B.八王之乱 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12.宋初,大臣赵普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此建议针对的问题是()A.农民起义 B.积贫积弱 C.外族入侵 D.君弱臣强13.元朝的创立者来自边境地区,入主中原后,既重视边疆地区的治理,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元朝时,中央政府对西藏、台湾地区行使行政管辖,以下哪些机构能作为佐证()A.宣政院、台湾府 B.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C.安西都护府、台湾府 D.西域都护府、澎湖巡检司14.据如图所示货币可知,契丹和西夏都()

A.在同一区域建立政权 B.由同一民族建立政权

C.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 D.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15.宋词是在唐诗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生活需求而对诗进行的改良。元曲则是在宋词的基础上,融入了胡人特色的词,是随着元朝统治者入主中原而强制性推行的表现形式,所以元曲也叫胡曲。宋词、元曲兴盛的根本原因是()A.统治者的提倡 B.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和壮大

C.科举制的推动 D.宋元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16.《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此生活景象反映的是()A.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B.隋朝统一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C.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 D.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17.“中国硕大的沙漏在南宋时期倒转了”,使得产出稻米的地区在经济上逐渐超过了产出小麦和小米的地区。导致“沙漏倒转”的最主要原因是()A.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 B.南方自然环境优越

C.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D.陆上丝绸之路开通18.史书记载,宋代皇帝曾对大臣说:应派能干的官员去管理市舶司机构的事务,鼓励外商前来贸易,这样既可获利,又可减轻百姓负担。这表明宋朝政府()A.严格限制商业发展 B.推动人口南迁浪潮 C.积极鼓励海外贸易 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9.清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了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清朝采取的有效措施是()A.设置西域都护 B.设置安西都护府 C.设置北庭都元帅府 D.设置伊犁将军20.题表的信息反映了()朝代西周秦元制度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特点以血缘为纽带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中央节制地方A.早期国家的变革 B.中央官制的变化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走向统一的趋势21.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A.事权的分割 B.科举制的完善 C.理学的兴起 D.租佃制的发展22.永乐五年,郑和第一次出使回国,同年“琉球、中山、山南、日本、阿鲁等国来朝进贡。”材料体现郑和下西洋()A.增进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 B.船队航行时间长

C.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了欧洲 D.船队采用最先进的航海技术23.明朝朱元璋时期,福建东山建立军事要塞铜山古城。嘉靖年间,戚继光在此设立兵营。明朝最初建立铜山古城的目的是防范()A.倭寇 B.荷兰殖民者 C.葡萄牙殖民者 D.英国殖民者24.下列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沿革示意图(部分),在相应的空格内依次填入()

A.东汉、北宋、南宋 B.汉、唐、元 C.东汉、唐、元 D.东汉、五代、宋25.雍正五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以监督西藏地方的管理事务。这一举措体现了清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方式为()A.册封首领 B.签订和约 C.平定叛乱 D.设置机构26.清朝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是()A.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 B.保护远洋渔业

C.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D.禁海闭关政策27.如图可用于佐证()

A.元朝时期战争频繁 B.明朝后期环境破坏 C.清朝前期经济繁荣 D.清朝后期文化兴盛28.台湾统一后,施琅上疏说:“台湾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岛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一弃留之际,利害攸关。臣思留之诚永固边疆。”对此清政府采取的举措是()A.派郑成功收复台湾 B.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C.在台湾海峡增设兵力 D.重新在台湾设置官职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4.0分)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宋代经济的发展情况表类别发展成就发展区域粮食作物南方水稻产量居粮食作物首位,复种技术得到推广,出现拔秧工具秧马苏州、湖州等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棉花种植由南向北推进福建、成都平原等纺织业丝织业南方胜过北方;棉纺织工具改进和棉纺织品品种增加四川、江浙、海南岛制瓷业众多名窑;景德镇瓷都;南宋制瓷业中心在江南地区江西、江南地区造船业造船业世界领先;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广州、泉州、明州都市商贸大规模的都市;街市、早市、夜市、草市、市镇出现杭州货币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四川海外商贸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广州、泉州——《中国历史教学参考》(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布的特点。(2)小历认为,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3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期,关中地区既是全国的经济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地位十分优越和显赫。同期的南方,经济一直远远落后于北方。虽然对于农业来说,南方拥有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等优越条件,但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和人口稀少的局限,直至东汉末,江南地区还是一个林莽地带,土旷人稀,经济停滞在原始状态,有广大肥沃的土地未得到开发利用,农业经济很不发达,商品经济更不待言。

--摘编自《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历史地图册》材料三:宋朝取得了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造船业突飞猛进,制瓷业、纺织业等手工业也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商业经济的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朝的海外贸易超过了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汉时期的全国经济中心,概括此时江南地区的发展状况。(2)根据材料二,简述这一时期南北方人口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材料二: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

——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2)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及兴盛的原因。

材料三: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时期措施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旨在于管辖西域36国,保证商道畅通。唐朝先后设立北庭都护府和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天山南北地区。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清朝乾隆时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的管辖。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下册》(1)根据材料,指出使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机构名称。(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中国古代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581年,外戚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亡南方的陈,结束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因此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知道589年隋文帝灭亡南方的陈,实现国家统一。

本题考查隋朝的建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答案】D【解析】隋炀帝时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做官,使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结合题中材料可知其主要体现出科举制的特点是公开公平竞争。

​​​​​​​故选D。

本题考查科举制度。隋朝时科举制度诞生,成为我国古代选拔人才重要制度。

掌握科举制度的诞生及影响,理解这一制度的特点。3.【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便利江南粮食,布匹的北运,进而巩固隋王朝对去全国的统治。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或最北点)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点)余杭(今杭州),全长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大运河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按由北到南的顺序);从北到南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中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有重大意义。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隋朝大运河相关知识,重点掌握隋朝大运河的开通的意义。

本题主要考查了大运河相关知识,识记大运河开通的历史意义。4.【答案】B【解析】“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根据题干可知,这是对玄奘的表述。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今印度),促进了中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故玄奘是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故选:B。

本题以““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为切入点,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

本题考查玄奘西游,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唐太宗时期玄奘西游天竺。5.【答案】C【解析】唐朝时,一些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弈棋等活动,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当时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本题考查盛唐气象,知道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充满活力。

本题考查盛唐气象,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6.【答案】C【解析】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杜甫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的诗句中描述的工具是筒车,图C符合题意。唐朝经济繁盛,农具有了很大的改进。唐朝人民发明了新的犁地工具曲辕犁,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农民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随水流自行转动,竹筒把水由低处汲到高处,便于灌溉。

本题以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为依托,考查筒车。

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隋唐时期科技、文化和艺术成就。7.【答案】B【解析】唐朝农民发明曲辕犁,促进了农业发展。ACD都不是唐朝出现的,科举制正式确立是隋朝,景德镇成为瓷都是明朝,元曲空前发达是元朝。

本题考查曲辕犁,知道唐朝农民发明曲辕犁,促进了农业发展。

本题考查曲辕犁,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8.【答案】C【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诗史”。他的诗,有的气魄雄浑,有的沉郁悲怆,语言淳朴厚重,抒发悲愤凄婉之情,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技巧,人们称他为“诗圣”。“诗圣”是杜甫,其诗作的特点是选项C,选项C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杜甫的诗歌特点的相关史实。唐朝是中国古代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代表人物有李白、杜甫、白居易。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杜甫的诗歌特点的相关史实。9.【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吐谷浑(鲜卑族的一支)墓葬群,既具有唐朝中原地区高等级贵族墓葬的基本特征,同时兼具吐谷浑文化、吐蕃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特点”可知,吐谷浑墓葬群体现了多民族交融的特征,即中华文明多元一体,B项正确;中原文化强大的影响力、吐谷浑独特的文明特征、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ACD项。

故选:B。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关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0.【答案】B【解析】A.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是从中原带入边疆,材料体现不出边疆地区发展迅速,排除A。

B.根据题干“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结合所学,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增进了蕃经济和社会发展,可知,唐朝先进文化传入吐蕃。B符合题意。

C.材料主旨不是吐蕃经济繁荣昌盛,排除C。

D.文成公主入藏是在贞观之治时,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识记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相关知识。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熟记文成公主入藏增进了蕃经济和社会发展。11.【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导致了北方长期战乱,使唐朝由盛转衰,C正确;七国之乱是汉朝诸王叛乱,A错误;八王之乱是西晋晋惠帝时期的叛乱,B错误;黄巢起义是唐朝末年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唐朝统治。但黄巢起义晚于安史之乱,不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安史乱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盛唐气象已一去不复返”。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安史之乱的影响。12.【答案】D【解析】针对五代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大臣赵普向宋太祖提出“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的建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故选:D。

本题考查北宋的政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北宋的政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13.【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首次对西藏实施行政管辖;还在福建晋江县所属澎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央政府首次在西藏、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注意识记澎湖巡检司的设置。14.【答案】C【解析】从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图片可以看出,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都采用圆形方孔样式,这是与中原文化联系密切的结果。ABD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故选:C。

本题以契丹货币和西夏货币图片为切入点,考查辽的建立、西夏的建立。

本题以辽的建立、西夏的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15.【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宋代和元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城镇兴起,文学需求量大,市民阶层的扩大,对通俗文学的需求大,宋词、元曲兴盛起来,B符合题意。

本题考查宋词、元曲。宋词、元曲兴盛的根本原因是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和壮大。

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宋词、元曲兴盛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出正确答案。16.【答案】D【解析】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东京”“酒肆瓦市”等,我们可以判断出该材料反映的是北宋时期的情景,又通过“茶坊、买卖衣服”等,我们可判断出这一场景描述的是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注意掌握宋代的社会生活。17.【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使得产出稻米的地区在经济上逐渐超过了产出小麦和小米的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稻米地区是指南方地区,小米小麦地区是指北方地区,这体现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技术,故D正确;AB不是最主要原因,D不符合材料沙漏倒转的含义,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解答本题关键是学生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和材料信息解读能力18.【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应派能干的官员去管理市舶司机构的事务,鼓励外商前来贸易,这样既可获利,又可减轻百姓负担。”可知,这表明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对海外贸易持积极态度,C项正确;严格限制商业发展与题干“鼓励外商前来贸易”不符,排除A项;推动人口南迁浪潮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B项;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与“积极鼓励海外贸易”不符,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的相关史实。1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D项正确;西汉设置西域都护,排除A项;唐朝设置安西都护府,排除B项;元朝设置北庭都元帅府,排除C项,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对西域地区管理的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古代对西域地区管理的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20.【答案】C【解析】根据表格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朝疆域广阔,为了巩固西周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跟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分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西周的分封制主要以血缘为纽带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统治,开发了边疆,使西周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秦始皇建立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国家一切大事,都由皇帝一人裁决,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制为后来封建王朝长期沿用。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元朝时期为了统治辽阔的疆域,实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御史台和枢密院,分别掌管行政、监察和军事事务,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即行省。结合所学知识,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重大改革,是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表格内容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相关史实,掌握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元朝的行省制度等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相关史实,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21.【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主要思想就是采取分化事权的方式加强集权,这造成了机构臃肿庞杂,效率很低.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宋代为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军事上,强干弱枝即杯酒释兵权,并调集各地区的精兵入汴京充当禁卫军.在财政上,设转运使.政治上,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三司使分割财权,提督分割兵权,并派通判监督地方行政长官.22.【答案】A【解析】据材料“郑和第一次出使回国,同年琉球、中山、山南、日本、阿鲁等国来朝进贡”可知,这表明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海外诸国的联系,增进与其他国家的友好往来,A正确;材料未涉及船队航行的时间、到达的地点、采用的航海技术,故B、C、D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知道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

本题考查郑和下西洋,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2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嘉靖年间,戚继光在此设立兵营”可知明朝最初建立铜山古城的目的是防范倭寇。戚继光组建的一支抗倭队伍,经过严格的训练,纪律严明,英勇善战。戚继光率戚家军开赴浙江台州,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下,九战九捷,迅速荡平了倭寇。后又率领部进入福建,广东,与当地另一抗倭名将(俞大猷)共同作战,剿灭那里的倭寇,东南沿海的倭患都被平息了。

故选:A。

本题考查戚继光抗倭。戚继光抗倭保卫了我国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抗倭功绩永载史册。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

掌握戚继光抗倭的过程和历史意义。24.【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西汉灭亡以后,西汉宗室刘秀在公元25年,定都洛阳,史称东汉。隋朝灭亡后,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明军占领元大都,结束了元朝的统治,综上所述西汉后的主要朝代是东汉、隋朝后的主要朝代是唐、明朝前面的朝代是元,C正确;北宋位于五代十国以后,南宋被元所灭,排除A;汉朝分为西汉、东汉,题干示意图已有西汉,排除B;五代是在唐朝灭亡后,排除D。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的更替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东汉、唐、元的建立的相关史实。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古代主要朝代(时期)的更替的相关史实。25.【答案】D【解析】从材料“雍正五年,清政府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以监督西藏地方的管理事务”结合所学可知,1727年清朝在西藏设立驻藏大臣,监督地方政务。规定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共同任命西藏各级地方政府的官员,噶伦以下僧俗官员,事无大小都要禀明驻藏大臣办理;西藏地方达赖与班禅等大活佛的转世,需要通过金瓶掣签制度,最后报请朝廷批准。故清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方式是设置机构,D符合题意。A中的册封首领只是清政府管理西藏的一个方面,没有签订和约,不涉及平定叛乱,排除ABC。

故选:D。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清查对西藏地区的管理方式。知道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

识记清政府册封达赖、班禅与设置驻藏大臣的相关知识。理解并运用所学知识综合作答。26.【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清朝中期,政府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调发边卫充军。”可知,这反映了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前期,为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又限制商民出海,只开广州一处为对外通商口岸,政府特许设立了广东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闭关锁国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最终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失去对外贸易的主动权和机遇,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步落伍,导致近代中国大大落后于西方,造成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问题要求选择即可。

考查了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27.【答案】C【解析】观察题干图片可知,康熙八年、康熙五十年、雍正十二年、乾隆六十年属于清朝前期,选项AB元朝时期战争频繁、明朝后期环境破坏不符合题意,排除;人口的增长体现了清朝前期经济的繁荣,选项C符合题意;题干图片与文化兴盛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前期经济的繁荣的相关史实。“康熙八年、康熙五十年、雍正十二年、乾隆六十年”“人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清朝前期经济的繁荣的相关史实。28.【答案】B【解析】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我国宝岛台湾。1661年,郑成功率领战舰数百艘,从金门出发横渡台湾海峡到达台湾西海岸,在当地人民支持下,1662年初郑成功打败了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新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684年,清朝康熙时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据题干关键信息“台湾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岛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一弃留之际,利害攸关。臣思留之诚永固边疆”并结合所学,对此清政府采取的举措是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清朝对台湾的管理。题干关键信息“台湾北连吴会,南接粤峤,延袤数千里,山川峻峭,港岛迂回,乃江、浙、闽、粤四省之左护一弃留之际,利害攸关。臣思留之诚永固边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措施。29.【答案】【小题1】宋代经济发达区域集中在南方。【小题2】判断:同意。理由:宋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发达地区都集中在南方区域,并远远超过北方。全国的财政收入主要仰仗南方,尤其是东南地区。所以,南方经济发达,成为全国经济的重心。判断:不同意。理由:宋代南方经济发达,不止是经济一个方面。南宋时,临安是全国的政治重心;自魏晋以来,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大量人口南迁,促进江南地区开发;加上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综合政治、经济、自然条件和政策倾向等因素,形成了宋代经济发达区域集中在南方的特点。【解析】本题以“宋代经济的发展情况表”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宋代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布的特点、宋朝经济发展以及影响等知识,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宋代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布的特点、宋朝经济发展以及影响等知识。30.【答案】【小题1】经济中心:关中地区。发展状况:地广人稀,发展落后。【小题2】趋势:南方地区户数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