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1.辽朝职官设置分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辽朝此举()A.意在推行民族歧视政策 B.减轻了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 C.导致民族关系日趋紧张 D.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2.金朝入主中原后,大肆宣扬“有德即中国”“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的理论,称宋、金两国是各自独立的政权,但都是中国。在《金史》一书里,“中国”一词共出现14次,除了3次指中原地区以外,其余均专指金朝。这反映出金朝()A.对中华多元一体的认同 B.同北宋政权展开长期对峙 C.有彻底推行汉化的决心 D.承认南宋政权的正统地位3.有学者描述:“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该描述说明()A.南北服饰交流频繁 B.辽朝职官因俗而治 C.辽宋制度相互借鉴 D.契丹生活方式改变4.从辽、金朝起,中国政治上的统治重心开始北移,燕京(今北京)成为此后历朝统治的政治中心,使得长城南北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上逐渐成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有利于()A.民族交融加强 B.经济重心北移 C.专制皇权发展 D.南北方同质化5.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传到辽朝,辽人看到该书把契丹写进“四夷附录”,大为恼怒,“附我朝于四夷,妄加贬訾(诋毁)”,宣称“以赵氏初起事迹,详附国史”。这说明当时辽朝()A.以华夏王朝的正统自居 B.照搬中原王朝政治制度C.意图灭北宋以完成统一 D.主张汉与契丹地位平等6.宋金战争频繁,宋高宗与大臣商议行在之所,引发大臣争议。吕顾浩提议都临安,“虏人以骑兵取胜……今若驾车乘海舟以避狄,既登海舟之后,敌骑必不能袭我。”李纲提议都建康,“莫若权宜且于建康,驻跸控引二浙,襟带江湖,漕运财谷,无不便利。”依据材料宋高宗最终选定以临安为都城,可能是()A.临安位于运河枢纽,交通便利 B.临安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 C.临安赋税充足,利于后期收复中原 D.临安近海洋,战略回旋空间较大7.宋辽金对峙时期,辽人在自称“中国”的同时,并不反对宋人称“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汉儒学说和理论,自称中国,认为金、宋都是“中国”。上述历史现象反映出()A.各民族生活习俗日趋一致 B.各民族间区域经济交流频繁 C.各民族文化认同趋势加强 D.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始终领先8.北宋苏辙说:“昔仁祖之世,元昊叛命,边臣失律,败亡相继,然而四方士民裹粮奔命,唯恐在后,虽捐躯中野,不以为怨,兵民竞劝,边守卒固,而中国(宋)徐亦自定,无土崩之势。”西夏则是“久不通和市,国人仇怨”。这说明()①北宋军民的爱国情绪高涨②西夏失败激化国内矛盾③北宋承受战争的潜力更强④西夏挑起边衅不得人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9.史籍记载中国古代一民族政权“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行营)。”推行这一制度的是()A.契丹 B.女真 C.党项 D.蒙古10.有学者指出:在研究辽史时,需注意区分辽朝的契丹人和契丹人建立的辽朝,前者应着意考察在多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契丹本族的文化传统如何赓续与涵化;而后者则应充分把握辽朝国家的基本形态乃是承袭自唐宋时期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这也是辽朝立国的制度基础。以下符合该学者论断的是()A.辽朝制度的“一体两面”特性 B.四时捺钵制是辽朝立国的基础 C.猛安谋克制是契丹族文化传统 D.南北面官制凸显辽朝二元分野11.南朝梁武帝时,在中央建立了以五省制为核心的权力机构,即“出纳帝命,敷奏万机”的尚书省、“服侍左右,顾问应对”的门下省、起草诏书和政令的中书省、常在皇帝左右并审核诏书的集书省以及掌管图书章奏的秘书省。梁武帝此举旨在()A.确保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 C.弥合士族与庶族的矛盾 D.通过分散相权加强君权12.如图为西汉、唐代及元代汉中地区行政区划情况。这表明元代()A.地方行政层级简化 B.地方管理强化 C.行省官员权力增加 D.统治区域扩大13.如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某个朝代的统治机构示意图,其中①②处分别应填入()A.中书省吐蕃 B.尚书省新疆 C.中书省台湾 D.尚书省西域14.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A.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15.汉朝初年,“任子”是汉朝为官僚子弟提供的特权性仕途之一。简而言之,就是吏二千石(相当于郡守级的官僚)以上,任职满三年后,就可以任子弟一人做郎官。这一现象易导致()A.社会阶层严重固化 B.官员施政能力下降 C.贵族政治卷土重来 D.官吏考核制度变革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耶律德光取得幽云十六州后,在中央设置南面官(其南枢密院的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南)和北面官(其北枢密院的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北)的双轨统治机构。南面官依“汉制”(唐朝的制度)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士大夫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契丹旧制)统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任用契丹贵族。故《辽史•百官志》说:“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这是契丹统治和官制的一个重要特点。——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北面官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北面官制的进步作用。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朝赋税摊派“当先富后贫,自近及远”。富者多担、贫者少担的赋役征收原则和形式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宋代制度规定“灾伤二分至五分为小饥,放税在二分至五分之间……为大饥,放税也在七分至十分之间”。北宋还新创多种赋税缓征制度,如展限即在缴纳期限外再给予延迟缴纳的明确时限。这种赋役制度发挥了保障财政供给和调节贫富、维持稳定的双重作用。宋代是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高峰期,形成了救荒、济贫、扶弱三个方面的社会保障体系,以及仓储备荒、灾伤赈济、日常救助等措施。——摘编自黄纯艳《北宋何以“百年无内乱”》材料二: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别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地理界限来确定,客观上容易被地方长官当作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元代分省建置,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这样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各行省的财赋支用权在成宗以后被规定在一千锭以下,司法方面,行省不得擅行诛杀,各地成兵布置、调也始终由朝廷直接掌握。——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宋社会“百年无内乱”的相对稳定局面出现的原因。(2)根据材料,概括元代行省制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行省制的历史作用。

参考答案1.D2.A3.B4.A5.A6.D7.C8.C9.A10.D11.D12.B13.A14.C15.B16.(1)特点:实行蕃汉分治,一国两制;因俗而治;北面官职权高于南面官。(2)作用:适应了契丹境内多个民族、多种经济形态并存的需求;有利于保护中原先进经济、文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17.(1)原因:富者多担、贫者少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