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向军:教材是教书的根本-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读书笔记20041114_第1页
刘向军:教材是教书的根本-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读书笔记20041114_第2页
刘向军:教材是教书的根本-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读书笔记20041114_第3页
刘向军:教材是教书的根本-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读书笔记20041114_第4页
刘向军:教材是教书的根本-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读书笔记2004111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FILENAME《语文教学情境论》有关文献.docPagePAGE1ofNUMPAGES8PAGEPAGE1教材是教书的根本——韦志成《语文教学情境论》读书笔记刘向军说明:《语文教学情境论》,韦志成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2001年1月第4次印刷。关于语文的工具性:“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由语言的本质作用决定的。”(第8页)关于语文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学目标牵涉到认知、技能行动和情感三个领域是由文章的基本要素决定的。”(第17页)“认知领域:识记、理解、应用、评析。技能行动领域:学习、模仿、迁移、创造。情感领域:感受、领悟、个性倾向。”(第17页)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四大效应:“教学方法艺术化,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如果从课堂教学来看,主要抓好四大效应:1.开讲激趣,磁力效应。上课伊始,教师开讲要抓得住学生,如同磁力吸铁一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活动。如同说书人的起讲那样,开讲叫得开:叫得开课堂的门户,叫得开课文心脏的门户,叫得开学生心灵的门户。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2.美读体察,语感效应。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移情动容,深入体会,得到丰富的语感,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提问启发,开窍效应。在需要提问的地方,恰当运用提问启发学生。提倡学生驳问,爆发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4.精要板书,点睛效应。运用板书给学生学习引路导航,提要钩玄,归纳小结,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板书力求合理布局整体美,简明清晰朴实美,直观醒目形象美。”(第20页)关于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第25页)杜威论情境教学:“我们主张必须有一个实际的经验情境,作为思维的开始阶段。”(王承绪、赵祥麟编译:《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80页。)泰勒关于文化的定义:“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被称为‘人类学之父’。早在1871年,他在《原始文化》一书里,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经典性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性的意义来说,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任何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所有能力和习惯的复合的总体。’”(转引自第40-41页)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关于文化的定义:“美国人类学家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于1952年出版了《文化: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他们在详细占有资料的同时,研究了欧美文献中关于文化的160余种定义,将‘文化’综合定义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的运用使人们习得及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克拉克洪还认为,‘文化’一词意味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体和个人从集团所得到的社会性遗产。”(第41页)梁启超关于文化的定义:“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易言之,凡人类心能所开创,历代积累起来,有助于正德、利用、厚生之物质的和精神的一切共同的业绩,都叫做文化。”(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第14分册)关于文化:“从文化的作用来看,就是以文教化。”(第42页)魏书生教学《梁生宝买稻种》案例片断:师:请同学们打开书,从“他打着饱嗝儿”到“付了汤面钱”这段文字中,找出动词。生:打,取下,掏出,打开,取出,拿出,付。师;这段文字的内容用三个字——“付了钱”就可以概括,但作者却写了这么多,光动词就用了7个。我们再读一遍,细细体会一下,这对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有什么作用?生(读书,体会。)师:我们可以演示一下这一连串动作。谁有红手帕?好。这是书上说的“红布”(教师把钱包在带字的纸里,又包上“红布”,揣在兜里,又向学生要了枚别针)。大家看,梁生宝当时的动作是这样的(教师边说边演示,取下别针,掏出红布包,打开红布包,打开字纸,取出人民币,拿出5分票)。这一系列的动作表现了梁生宝什么思想品质呢?生:仔细认真,稳重老练,谨慎朴实……师:对了,如果不这样写,只有“付了钱”三个字行不行?生;那样写,就不能表现出仔细认真的思想品质。师;对了,细节描写的作用就是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性格,以便使文章的中心更突出……(转引自马鹏举著:《教育改革家魏书生风采集》,有改动,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56-57页)——[这一片断中,魏书生运用了较好的提问技能和情境创设技能,加深了学生对细节描写作用的认识。刘向军评]关于情知对称性:“认知与情感的对称,且统一在教学过程中,称为‘情知对称性’。”(第53页)布鲁姆论认知与情感:教学中,学生交替地攀登两个梯子,“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行为和情感目标。这两个梯子的构造,使一个梯子的每一级正好在另一个梯子每一级的中间。通过交替地攀登这两个梯子——从这个梯子上的一级踏到另一个梯子够得上的一级——就有可能达到某些复杂的目的”。(第53页,转引自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情感领域》)关于情境教学:“情境教学合理地解决了教学内部的关系,即认知与情境的关系,使学生在教学中同时攀登认知行为、认知目标和情感行为、情感目标这两个梯子,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第53页)于漪教学《茶花赋》创设情境教学的案例: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教《茶花赋》最后一部分时,在学生面前出示一幅鲜艳的《童子面茶花》图。学生眼前突然一亮,全班学生顿时情绪高涨,活跃起来。师;这是一幅什么图景?请同学们从课文中选一句话来说。生;(齐声)童子面茶花开了!师:为什么说是“童子面茶花”?生:(响亮地)因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师:写这有什么作用?生:象征朝气蓬勃的社会主义祖国……(第57页,据徐金海、金正扬《中学语文教学探索》改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9页。)关于语言与思维:“语言影响着人们思维的抽象程度。如果语言本身抽象的成分多一些,人们思维的抽象程度就强;反之抽象程度就弱。例如,希腊人使用的是拼音文字,容易形成抽象性较高的词汇,因而希腊人的思维活动有较强的思辨性。中国的语言文字属象性表意文字系统,具有丰富、具体的形态,有助于形象思维的发展,但抽象概括就嫌不足。”(第71页)钱梦龙的教育激励案例: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有次到某地借班上课,临时召来的40来个学生,身材高的160厘米以上,矮的才130厘米左右,从小学5年级到初中3年级都有,竟是一支跨了5个年级的“杂牌军”。他把学生按年级编为小学组、初一组、初二组、初三组,针对不同学生作一次课前谈话。师:(对小学、初一组)今天要学习的是初二的课文,你们是超前学习,肯定有不少困难。不过,我敢肯定,智力高的同学一定学得好。你们是不是愿意趁学习这篇课文的机会,测试一下自己的智力,是高是低?师:(对初三组)我知道你们已经学过这篇课文,你们在这堂课上是知识最多、能力最强的老大哥。我现在交给你们一个任务:协助老师指导其他几个年级的同学学习,他们讲错的,由你们纠正;他们遗漏的,由你们补充;他们讲对的,由你们认可。你们愿意协助老师吗?师:(对初二组)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你们这个年级的,你们肯定能成为课堂的主力军!(第84页,据钱梦龙《我当了一次“杂牌军司令”》改写,原文见《语文学习》1991年第7期。)关于语文课堂与其他课堂的不同:“语文课堂教学与其他学科课堂教学区别的标志,就是书声琅琅、琅琅书声,如果没有读书声,几乎就不是语文课堂教学。所以,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教学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第一技能,第一基本功。”(第94页)叶圣陶论“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诸如此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25页。)于漪教学《七根火柴》的情感引导案例于漪老师教读《七根火柴》的结尾有一段实录:师:卢进勇接受了无名战士的嘱托,很快追上了后卫部队,把火柴交到了指导员的手里。大家看,文章的最后一节,在写法上与前面哪一节是相似的?生:第16自然段:那同志“口里小声数着1、2、3、4……”师:对。前面第16自然段写了无名战士非常郑重地一根根数着火柴,把它交给了卢进勇。现在呢,卢进勇像那位无名战士把七根火柴嘱托给他时一样,也极其郑重地用颤抖的手指打开党证,用异样的声调数着火柴,把火柴交给了指导员。“颤抖的手指”、“异样的声调”,这些词组写出了卢进勇此时此地复杂的思想感情。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凝聚在哪一个词上呢?生:(齐声)数。师:(边讲边板书“数”,并在其下加上着重号)他为什么含着那么复杂的感情,极其郑重地一根根地“数”呢?因为这几根火柴,在长征的部队里,就是极其宝贵的火种,它能给含辛茹苦的战士们带来光,带来热,带来欢乐。请同学们找一找,把文章里描写火的语句找出来。生:(学生从文章中寻找并发言。共找到了四处。)师:大家看,文章前后有四个地方具体写到了火,对火的描写贯穿了全文。在冷风暴雨、冰雹无常的恶劣环境里,火真是我们部队最需要的东西,无名战士用生命保护了它,卢进勇想到了战友的深情嘱托,所以他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这个“数”,饱含着对战友牺牲的无限哀思,对战友伟大品格的无比敬仰,还饱含着这几根火柴的不平常意义和价值……卢进勇带着异样的声调的“数”,还可以引申一下,他还想到了自己——他想着自己的什么呢?生:想到自己完成了任务,实现了烈士的遗嘱。师;还有补充吗?生:还想着要踏着先烈的足迹前进。生:想着自己革命到底的决心。师:对。他想着自己要像无名战士一样,忠诚于党的事业,革命到底。……这篇文章以数着“1、2、3、4……”来结尾,言虽尽,而意无穷!大家要好好体会啊!现在请一位同学把全文朗读一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师:读得很好!特别是两个“数”,能够分别读出既相似又不同的感情。无名英雄的“数”,——庄严、微弱、低沉;卢进勇的“数”,——激动、深沉,包含着坚强的决心。……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一个“数”字,于老师千方百计地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体味“数”的含义。……通过朗读两个“数”字的不同表达方式体味不同的感情色彩,真是用心良苦,如此教学,学生的理解能力焉能不高?(第110-112页)高润华教学《背影》案例片断:年近60岁的上海特级教师高润华教读朱自清的《背影》第二课时,有段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背影》(她打开课本,响亮地),现在先请一位同学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请大家边听边划出父亲动作的词。师:(学生朗读完后)好,谁来回答?生:“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段话中用了“攀”、“缩”、“倾”这三个动词。师:(激动地)你们看,朱自清先生这三个动词用得多好啊!父亲对儿子的爱,都凝聚在这三个动词中,多感人啊!这样普普通通的三个动词,就能把人物的精神细致地刻画出来,没有一句人物的对话,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稍停)大家都理解这三个词的意思吗?这三个词的用法清楚吗?生:“攀”是手的动作,“缩”是腿的运用,“倾”是形体的动作。师:对!这三个动词连着用又说明了什么?(这时,只见高老师慢慢地转过身来,双手攀着活动黑板的上沿,一条腿慢慢地向上缩着,她那胖胖的身子向左倾斜,显出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时,每一个学生都屏住了呼吸。顿时,他们仿佛看到了文章中那戴着黑布小帽的慈父,在铁栅栏上艰难地攀着,仿佛觉得眼前这高老师的背影就是那高大的背影……(一个学生写道:“这一瞬间,父亲的背影消失了。但高老师的背影却永远也无法从我的脑海中消失。此时此刻,我们已经完全理解了这三个动词的深刻含义——高老师已用她的行动证明:这就是爱。”)(第138-139页,据初三学生乔轶美《她做了一个“攀”的动作》改编,原文见《语文学习》1991年第4期。)关于提问的原则:“课堂提问要遵循的操作原则主要有:①实现教学目标的原则,即围绕教学目标发问,不要盲目随意地瞎问,搞“满篇问”、“满堂问”。②适应学生知能水平的原则,提问不能过宽过泛,过深过难,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问到点子上,使学生犹如摘桃子一样“跳一跳,够得着”。③启发学生自省的原则,启发学生自觉学习,自觅答案,自己解决问题,因而提问就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④体现教学程序的原则,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一环套一环地学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⑤表现教师功力的原则,提问的设计是教学艺术的体现,提问的恰当与否表现出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第142-143页)关于创造想像和再造想像:“创造想像,从无到有地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的特点是新颖、独创、奇特。”“再造想像,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图解、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第167页)叶圣陶论教师的教:“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噜里噜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着重号是作者亲自加上的——引者注。选自叶圣陶:《谈教学的着重点》,《人民教育》1981年第1期。)课堂教学中的精彩问题《林黛玉进贾府》中黛玉回答贾母和宝玉关于念书的问题,为什么会不同?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宝玉问黛玉:“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祝福》写祥林嫂被抢,一个是卫老婆子,一个不认识。对此,鲁四老爷说:“可恶!然而……”午饭后卫老婆子来赔罪道歉,鲁四老爷说:“可恶!”当卫老婆子说“定荐一个好的来折罪”,鲁四老爷又说:“然而……”请问,这两个“可恶”、两个“然而”背后的含义是什么?(第176-177页)关于《药》的有创意的板书有位教师教读鲁迅的《药》,最后小结时——师:今天继续学习鲁迅的小说《药》(在黑板正中写了一个大的“药”字,在其右下方添了一个句号)。大家说说看,这句话表示什么含义呢?生:表示这篇小说告诉读者一个关于“药”的故事。师:很好,哪位同学来复述一下这个关于“药”的故事。(学生复述故事完毕。)师:同学们都知道学贵有疑的道理。学习就要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药”的后面又加上个问号。)生:(七嘴八舌,争先恐后)既然人血馒头不能治痨病,华老栓为何要用他全部的积蓄,如此虔诚而又满怀希望地去买人血馒头呢?生:为什么革命烈士的鲜血竟然会被当作“药”被人吃?生;在革命者被杀与华老栓买药给儿子治病这两个事件中,除了故事情节上的联系以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吗?生;联系时代背景,作者以《药》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师:几位同学提问的质量都比较高,但要作出正确的解答,还要深刻的理解全文。(学生争论、主动探求、发言踊跃。)师:(在“药”字后面又添上了一个醒目的感叹号)这就是本文的主题。生:人血馒头,决不是治病的药,把人血馒头当作药,只能说明当时国民的愚味与麻木。生:夏瑜的悲剧正是辛亥革命的悲剧,即脱离群众。生:要革命,唤醒群众才是医治社会疾病的良药。药。?!……药。?!这堂课的板书是:(第194-195页)《最后一课》的结尾案例:有位老师教读都德《最后一课》的最后一部分时,“当,当,当!”录音机里突然传出了沉重、遥远的钟声,学生既怔又诧,全神贯注,寂静笼罩着课堂片刻。接着,老师深情地朗读起来:“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沉默。教师哽住了,读不下去了。教室里鸦雀无声。突然,教师“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根粉笔,使出全身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时,同学们深情地注视着教师,表示了前所未有的敬意,仿佛这位教师就是韩麦尔。……(第196-197页)《岳阳楼记》结尾的对联运用教学案例有位教学教读《岳阳楼记》,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抓住“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引导学生缅怀古今中外仁人的动人事例。一石激水,千层浪起,教学里的气氛热烈而神圣。生: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生:屈原放逐,以死殉国……生:文天祥“留心丹心照汗青”……生: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含笑赴刑场……生: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自己”……生:雷锋说,“人活着,是为了别人生活得更好”……生:巴甫洛夫说,“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师:同学们,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想送大家半副对联——莫做迁客骚人,请大家续写下联。(教师指着黑板上的板书:仁乐喜迁人天下得失客志骚士忧悲人并在“迁客骚人”上加上“莫做”二字。)生:(窃窃私语,跃跃欲试)要学仁人志士!生:要当仁人志士!生:(大声)要做仁人志士!师:好!要做仁人志士!那么横批呢?生:(争先恐后)积极进取!奋发向上!忧国忧民!师;好!忧国忧民!(第198页,见《语文学习》1992年第3期,有改动。)《孔乙己》结尾案例有位教师教读《孔乙己》,课将结束,黑板上“孔乙己”三个字赫然在目。师;孔乙己有脚吗?生:(愕然)有啊!师:孔乙己离开我们时是用脚走去的吗?生:(肃然)他是用手慢慢地“走去”的师:(一词一顿)孔乙己就是这样用一双满是泥污的手走了,走了,走出了生活的舞台……(进到这里,教师随手把黑板上“孔乙己”三个字擦掉了,留下一片空白。)多么巧妙的一“擦”啊!化静为动,学生感受强烈。黑板上留下的一片空白,包含着多少潜台词,蕴含着多少画外音!(第200页,见《语文学习》1992年第3期,有改动。)于漪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