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五小民族教育发展困境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1页
黑龙江五小民族教育发展困境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2页
黑龙江五小民族教育发展困境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3页
黑龙江五小民族教育发展困境及影响因素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黑龙江五小民族教育发展困境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张光才,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哈尔滨150080)。“民族教育指的是对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人口居于少数的民族的成员实施的复合民族教育,即多元文化教育。”(1)本文中的民族教育,是指以民族学校为核心,在学校与社会框架下对本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承与教育,不包括国家教育体制框架下的义务教育内容。黑龙江五小民族是指生活在黑龙江,人口在1万人以下的世居民族,具体指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柯尔克孜、锡伯等五个民族。民族学校承担着民族教育的重要使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学校或与其他民族共同拥有本民族学校。从民族学校数量上来看,黑龙江共有民族中小学89所,而五小民族中小学仅19所,占黑龙江民族学校总数的21.35﹪,明显低于其他民族学校的比例。从学生成分构成来看,五小民族学生在民族学校中所占比例普遍不高。以锡伯族为例,锡伯族学生在黑龙江农丰满族锡伯族中心校中所占比例仅为1.7%,比例最高的赫哲族也不超过25%。从民族文化教育内容来看,黑龙江五小民族学校都在进行着各种探索尝试,但相对于那些人口多,民族文化保留相对较好,有浓厚民族文化氛围,民族学校中本民族成分相对单一并且为主体民族,如朝鲜族、蒙古族,五小民族在教育方面处于劣势,这些民族的教育发展面临诸多困境。首先,学校教育中本民族文化教育内容相对缺失并且难以持久。在当地政府努力下,在国家义务教育体制下,各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都能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与其他民族一起进行现代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但对民族学生进行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认知的教育则难以保证。目前,“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中缺乏民族文化内容,青年人对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缺乏必要的了解,很多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已后继无人。”(2)由于了解民族文化的师资力量的不足,甚至一些地区乡镇级的教师没能够达到教师标准,本地区能够了解本民族文化的人数减少,教学以及其他任务的冲击,导致大部分的校本课程改革流于形式。对本民族文化缺乏整体、全面的认识,也使得民族教育难以真正达到应有的效果。其次,民族教育中双语教学处境艰难,难以持久。这里的双语教学,是指用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进行的教学。优秀的双语教学必须具备完善的课程体系框架,有符合本地域的乡土教材以及懂得汉语,尤其是本民族语言文化的优秀教师本文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城市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乡村文化保持研究———以黑龙江民族地区为例”的阶段性成果,批准文号10B042。队伍,这三方面缺一不可,但五小民族在这些方面却达不到标准。在缺乏师资的乡镇一级学校中,课程建设是实践中难以克服的难题,而师资的缺乏又限制了高水平教材的编写。会本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民族语言的濒危,使得双语教学面临无语可教的尴尬境地。如鄂温克语言,现在“讷河市鄂温克人口594人,50岁以上的能够用本民族语言交流,40-50岁都能听懂,但不会说,30-40岁的个别人能听懂,多数人听不懂,30岁以下通用汉语”(3)。由于鄂温克与达斡尔族通婚比较普遍,老人们交流时的语言是鄂温克语夹杂着达斡尔语,青年人几乎没有人会鄂温克语言。柯尔克孜族民族语言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在五家子、七家子民族村里,只有3人能掌握比较完整的句子,3人能掌握一般单词或少量句子,使用一些简单的日常用语,能掌握简单单词的有16人(4)。由于社会上会本民族语言人口减少,而年轻人基本上没有民族语言基础,反映到学校教学方面,就造成实践教学环节中双语教学的困境。再次,注重教育硬件投入,忽视文化软实力培育。2010年是黑龙江省政府对少数民族学校投入最大的一年,全省投入4027万资金用于改善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办学条件,这让我们看到了民族教育的希望。这次补助对象包括了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赫哲族、柯尔克孜族和锡伯族等7个民族,以支持寄宿制学校为重点,主要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对于学校教师的民族文化培训,则还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教育投入本是件好事,无可厚非,如果能够加大对教师业务水平培训力度,增加民族地区文化环境的建设,营造民族文化良好氛围,就能够为进一步促进民族教育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五小民族由于人口相对较少,民族教育难以形成规模,制约着民族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从黑龙江五小民族人口与他们占有的民族学校以及学生人数来看,总体上五小民族在全省人口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在全省3830多万人口中,五小民族的总数合计只有17857人,是全省人口的0.466‰,在万余人口中不足五人。黑龙江的鄂温克人总数在900人左右,兴旺民族乡是黑龙江地域鄂温克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有人口594人”(5),其余300余人则散居在黑龙江西部其他地区,这里有以鄂温克为主体的兴旺鄂温克族中心校。黑龙江鄂伦春共有3873人,占全国鄂伦春总数的52.1%,主要居住在塔河的十八站乡、白银纳乡,黑河的新生乡、新兴乡、新鄂乡以及佳木斯近郊的敖棋村。“有6所鄂伦春民族小学,5所中学,在校学生总数568人”(6)。全国共有赫哲族4500人,黑龙江3743人,主要居住在同江的津街口和八岔乡及饶河的四排乡,有4所民族中心校。柯尔克孜族是黑龙江人口最少的世居民族,仅1473人,集中在齐齐哈尔富裕县友谊乡五家子村和富牧农场的七家子村两个村落,人口1155人,仅有民族小学1所。锡伯族是这五小民族中人口相对较多的民族,黑龙江有锡伯族8868人,但只有满族锡伯族民族联合乡,散居人口比例较大,仅1所农丰满族锡伯族中心学校。从民族中小学分布来看,黑龙江的少数民族除了朝鲜族、回族和蒙古族之外,其他民族人数相对较少,而且处于散杂居状态。五小民族中小学中很难找到单一主体的民族学校,五小民族学生在学校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少。语言文化生态环境变化也促使民族文化的影响力趋于减弱,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族教育效果。语言是进行民族教育必备的条件。五小民族中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有鄂伦春、鄂温克、赫哲族,由于缺乏文字的承载,极大地限制了民族教育的发展与民族文化的传承。柯尔克孜族与锡伯族虽然有语言与文字,但由于黑龙江地区的这两个民族人口数量实在太少,而且能够掌握本民族语言与文字的人口年龄偏大。以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为例,据2007年不完全统计,懂本民族语言人口比例极少(7),这无疑限制了民族文化教育的发展。城市化、现代化的影响,使本民族教育内容出现新的融合倾向,使原汁原味的本民族文化打上其他文化的烙印。黑龙江五小世居民族中,大多数人口与汉族、其他民族处于杂居状态,受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导致本民族文化的淡化,使五小民族在民族教育上的话语权显现出弱势。在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影响下,处于偏远乡村的少数民族也在积极地融入现代化社会,他们抛弃传统,接受新鲜事物,被现代化纷繁复杂的事物吸引。绝大多数的青年人走出偏远的民族乡村,逐渐远离先辈注入希望的民族文化热土。远离了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趋于淡化。“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些特质,如语言、文字、宗教、节日和服饰等,都已经很少能得到展现的舞台,也就无法承担起原本承担的民族认同或民族分界功能。”(8)显然,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教育的发展。五小民族教师严重缺乏,与汉族其他民族教师比例严重失衡,以及对本民族文化内容缺乏深入了解。虽然各地方教育部门也在进行民族教育内容的培训,但相对于提高民族教育实践需求来看,还是有一定差距。如逊克县民族中学,全校学生1184人,民族学生306人,分别为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俄罗斯、蒙古族、朝鲜族等。教师162名,民族教师只有26人,其中并不完全是鄂伦春民族教师。由于年龄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他们对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了解也不尽相同。同江市的赫哲族街津口“中心校有教师31人,赫哲族教师8人”(9)。兴旺鄂温克族中心校,学校虽然有30多位鄂温克族教师,但只有一位能够教授鄂温克语言。如何才能打破制约黑龙江五小民族教育发展的瓶颈?抢救濒危的五小民族语言是保证今后进行双语教学的根本。如果语言湮灭,也就不可能有民族语言的双语教学。抢救民族语言,是使民族教育能够进行下去的必须要做的工作。不仅是本民族的有识之士参与,也要求政府、地方人士与民间工作者、教育工作者齐心协力去办。只有这样,才能留住民族文化,使民族教育在真正意义上收到实效。利用汉语拼音教学注释,抢救出濒危的民族语言进行课堂教学,这是一条保存复活民族语言的可行之路。以取得较好效果的鄂温克语言教学为例。鄂温克教师“用汉语拼音代替发音教授鄂温克语言,在他的课堂上讲的更多的是那些关于鄂温克民族打猎、驯鹿、原始森林的描述和英雄故事。”“现在鄂温克族的孩子学习本民族的语言表现的积极性很高,对民族的文化很好奇。”(10)将民族文化内容混编或单独编写校本教材。混编的目的在于既保障了大多数其他民族学生学习民族文化常识,也保障了五小民族文化内容在以其他民族学生为主体的民族学校中占有一席之地,既了解本民族文化,也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促进文化创新。同时,也摆脱了由于人口少,不好开课的困境。在讷河鄂温克民族学校“民族语言是民族学校凸显的特色,从2004年开始,学校开设了鄂温克语言课程。不仅仅是针对鄂温克族学生,汉族和学校中其他民族的学生也可以一起分享鄂温克族的语言”(11)。在条件许可的民族学校中,加大力度进行民族文化校本教材的编写与民族文化进课堂的力度。在黑河的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学校,学校“把鄂伦春舞蹈、鄂伦春民歌等科目作为课程加入到校本之中,利用校本课为学生搭建了学习鄂伦春语言、了解民族文化的平台。”(12)教师开设了“民族手工艺品欣赏及制作”等校本课程。同江“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的老师们走出学校,深入赫哲族渔民家中,挖掘和采集赫哲民族文化资源,编写出课本《赫哲族民族文化课程》,使赫哲族语言和文体项目形成规范的教学内容走进课堂。”(13)农丰满族锡伯族中心学校将“西迁节”作为每周四固定民族教育内容,进行民族文化教育。这些有益的探索,为丰富民族文化内容,进行民族教育的创新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将五小民族教育现实问题投放在复合文化环境中去寻找答案。五小民族要适应复合与多元文化的共存实际,在复合文化的融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文化共生视域下,应关注民族教育的民族性、地域性,以及面临文化选择时的矛盾性和双重性,强调客观、辩证地对待自己的文化,强调传统文化在特定文化语境下的新发展。(14)在相互借鉴中,吸收有益的文化,也要适时选择本民族文化的标志性,及能够被现代民族青年一代接受的文化传统,进行必要的民族文化教育。通过培育新的民族文化的氛围,利用民族学校的优势,与社会的文化宣传形成合力。无论是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要把民族教育放在应有位置。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民族文化在多元环境下,在文化共生的视域下,适应新的环境,呈现鲜明的民族文化个性,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与时俱进的新的民族文化。注释:(1)滕星:《民族教育概念新析》,《民族研究》,1998年第2期。(2)王鉴:《当前我国民族教育研究前沿与热点问题综述》,《学术探索》,2011年第2期。(3)(5)杜柳山:《鄂温克语言使用与保护探析》,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鄂温克族研究会第六届代表大会论文,2011年,7页、12页。(4)(7)吴占柱:《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语几近濒危》,《黑龙江日报》,2007年6月21日。(6)左岫仙:《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鄂伦春民族教育发展成就展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黑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