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备知识——散文文体知识与阅读方法散文与诗是我的双目,任缺其一,世界就不成立体。——著名诗人、散文家余光中作为一种文体,好处甚多。一石之嶙,可以为文。一水之波,可以写意。一花之瓣,可以破题。实在自由。——剧作家骆文一、高考散文特点年份卷别作者篇名文类选文特点2022新高考Ⅱ卷李广田《到橘子林去》叙事散文①就体裁看,以叙事散文与文化游记散文为主。②就作家作品看,多选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③就题材看,选文贴近生活,注重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全国甲卷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节选)》纪实散文全国乙卷萧红《“九一八”致弟弟书》书信体散文2021新高考Ⅱ卷废名《放猖》叙事散文全国甲卷王小鹰《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文化游记散文2020新高考Ⅰ卷于坚《建水记(之四)》文化游记散文全国Ⅲ卷蒋子龙《记忆里的光》叙事散文二、散文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辞海》说,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统称“散文”。广义上的散文,泛指除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类别集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狭义上,散文指一种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文学形式。作者往往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感悟,深入地挖掘其中的内涵与哲理。2.特征(1)纪实性强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主张“大实小虚”,即在保持题材大体真实的前提下,可以虚构某些细节,乃至某个次要人物。尽管可以虚构,但散文中的情感绝对是真实的,这一点也是散文真实性的一个重要侧面。(2)形散神聚“形散神聚”中的“形”指的是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等,“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神”指的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是指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等是明确、集中、统一的。要想把“散”的材料凝聚为“神”,在结构上往往需要一条线索,把那些“散”的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3)取材广泛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4)形式灵活结构多种多样,表达方式自由,语言运用灵活。(5)语言优美讲究文采,注意节奏,诗意浓郁。三、散文种类及高考重点考查文体1.种类散文类别文体特点表现手法代表作品写景状物散文写景散文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渲染气氛,烘托情感,表现主题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荷塘月色》状物散文描摹刻画具体物件,托物寄意或赋予社会内容情感托物言志、象征《白杨礼赞》写人叙事散文选取一个侧面或片段记人叙事叙述、描写《记念刘和珍君》议论说理散文以议论为主,文笔灵活,寓哲理于形象议论、象征《我与地坛》2.高考重点考查文体——文化游记散文(1)概念以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为写作对象,通过游历名人故居、文化古迹的方式,咏史怀古,阐发作者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现实人生的深沉思考的散文形式。文化游记散文将文化思考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此类散文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2)特点①文化意识强烈,关注现实性、细节性、深刻性。文化游记散文通常以历史事件或与历史有关的风情事物为载体,通过写历史,把现实意蕴透露出来,做到以史写实,以事传情,用缥缈虚幻的情境抒写现实情感。文化游记散文不应只是对古迹的凭吊,对有关历史事实的简单复述,它更需要写作者精细的审美情趣与文化载体的巧妙融合。它通常借助细节来抒写文化自身的魅力,或通过想象的细节还原所写文化名人的生活真实,增添文章的厚重韵味,增加文化散文的真实性、可感性。文化游记散文要求作者在较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中,突出作品的文化意味和文化氛围;从选材上要求抒写文化名人、自然与社会风物或从历史掌故中进行独到深刻的分析。②游记意识浓厚:记游行踪明晰,作者的情感起伏变化,往往是游踪和情感变化双线并行,语言优美。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组成纵式结构是游记散文最普遍的结构形式。阅读时,首先要明确哪些段落是总览全貌、哪些段落是分项描写,文章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每一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其次要把握作者的立足点和观察点,明确作者是怎样移步换景的,即作者是怎样把参观到的全貌呈现于读者面前的,方法是找出表明作者的游踪的词语。作者的情感变化往往随着游踪的变化和自然景物的变化而变化。四、阅读方法1.理解景、物与情、境的关系散文以抒情言志为主,类似于诗歌。散文表情达意,主要是通过生活画面的描绘来实现的。这些画面由带着作者主观感受的人、事、物、景等意象组成,从而形成深邃优美、富于哲理的意境。散文写什么景物、从什么角度或截取哪一部分、选择哪一侧面、景物与景物如何安排组合,都是由作者的主观情感支配的,不是客观景物的“实录”或“说明”。充分展开联想,是散文景、情、境关系融合的重要思维方法和表现手段。所谓联想,就是由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其他事物。如《荷塘月色》中,作者由眼前荷塘里的荷花,想到了“采莲的事情”,又想起《西洲曲》里的句子,再到“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因为故乡一带多水。展开联想的翅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者就有可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充分地写景抒情。因此,理解散文中景、物与情、境的关系,就要沿着作者的思路逐层深入,而不是只停留在景物与感情的表层。2.理解“形”和“神”之间的关系散文的“形”,是指散文的外在形式,如用了什么标题,选用了怎样的材料,材料与材料之间是怎样组织的,又采用了什么线索,还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语言使用得怎样等。散文可记叙,可说明,可议论,可抒情,可描写;而且几种方式经常交替出现,综合运用。散文的“神”,是指蕴含于外在“形”中的情感、思想,它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一般来说,一篇散文的“神”是集中的、凝聚的。这不仅因为散文的篇幅短小,无法容纳更多的“神”,还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文本的感知和审美作用。3.要有“由实至虚”的文体思维明确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言事说理服务的,这是现代文阅读应试必备的基本功。散文,交汇着叙述、描写与议论、抒情,“形”的铺展往往是“神”的凸显的前提,看似松散,其实多有联系或链接的痕迹。阅读的关键点不在于所记叙、描写的客体(实),而在于记叙、描写中灌注的作者主体的思想、感情(虚)。课时13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复习任务1.借助教材,梳理并掌握散文结构方面知识。2.掌握结构题型要点,提升答题能力。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新高考Ⅱ卷《到橘子林去》“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4分)全文构思①重点考查整体谋篇布局,焦点在行文线索,很少涉及句段。②分值高,难度大。上海卷《我和父亲》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⑧段的作用。(4分)句段作用2020新高考Ⅰ卷《建水记(之四)》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组材中的详写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线索全国Ⅲ卷《记忆里的光》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6分)局部思路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线索知识图要(说明:“整体构思”各部分内容间有交叉。)活动一借助教材,理解结构知识(一)理解散文行文思路与线索结合“知识图要”导图,参照下面所提供的两个知识导图,温习所学的散文,思考其谋篇布局,填写表格。知识导图一不同散文行文思路类别行文思路写景状物散文引出写作对象→状景咏物,时空拓展→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抒情议论,升华主旨写人叙事散文写作缘起→写人记事→穿插场景、细节→抒发情感,总结感悟议论说理散文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知识导图二线索及其作用类型阐释作用或效果时间(时线)时间的推移,如事情的发展、人生经历等(1)结构方面: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使行文富于变化(2)内容方面:①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②揭示主题(3)特殊方面:①物线有象征、呼应的作用,增添诗意②情线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③时空线有层次清晰、结构明了的作用地点(地线)地点的转移,如游记散文的移步换景等物象(物线)赋予物象以丰富的内涵和情感,围绕物象展开行文人物(人线)以人物的变化、更换,或人物之间的关系发展组织行文感情/心理(情线)以情感的脉络或心理状态的变化组织行文事件(事线)以某个中心事件为中心组织行文(说明:在具体文本中,散文的线索有时不是单一的,如同时有时空线索。一些叙事散文多为双线并举:叙事为明线,推动情节的发展;抒情为暗线,将情感渗透在事、景、物中。)篇名文体行文思路行文线索(有的文本不止一条)《荷塘月色》①先从内心不宁静出门走走写起,再转到路上及荷塘景色,接着联想过去采莲事,最后回到家中②《我与地坛》③④双线:“我”与地坛的亲情关系,“我”对地坛中的人(母亲)的认识《记念刘和珍君》⑤⑥⑦答案①写景散文②游踪线索/空间变换(地线)/时间变化(时线)/感情变化(情线)③议论说理散文④先写“我”在地坛中的观察思考,再写“我”对母亲的感性认识⑤写人叙事散文⑥写作缘起(为何要为刘和珍写纪念文章)→写人记事(写与刘和珍有关的事)→抒发情感(总结“刘和珍们”的价值意义)⑦悲愤之情(情线)(二)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请结合所学,分析《故都的秋》“形散神聚”的特征。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故都的秋》写了故都的五幅秋景:秋花、秋槐、秋蝉、秋雨、秋果。这五幅秋景图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这是“形散”的体现。这五幅秋景图都具有“清、静、悲凉”的共同点,正是这个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这就是文章不散的“神”。活动二读懂练透,提升结构分析能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我们懂得你的悲欢——致杜甫钱红莉看完国外出品的关于你的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久久不能平静。纪录片导演迈克尔·伍德真是细心,连你的出生地河南巩义都去了,推开那扇斑驳的门,一无所有,唯余一尊石像。著名演员伊恩·麦克莱恩被邀请出镜,他平静地对着镜头诵读《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一首悲哀至极的诗。我也经常读。可是,听一个西方人读,我仿佛心生一种喜悦,并非鼓盆而歌的超脱,而是为属于古老中国的一种沉痛、悲辛,竟然能在今天为西方人所体恤理解而深感喜悦。中西方文明并非各自生长而一直隔膜着,诗歌这种古老的介质,将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相互共鸣与懂得,这怎么不令人喜悦呢?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不知从哪里寻来一部卷了边的《杜工部集》——当时,我租居在一个年久失修的老式小区,呵气成霜,几无取暖设施,每晚,早早上床,将自己裹藏于棉被里,秉灯夜读的,就是这部《杜工部集》。彼时,而立之年的我,居无定所,想着自己同样半生漂泊无依,仿佛,你幻化成了我的一个至亲,那一刻,你为一个千年后的同路人燃起了微火。有一年,去成都,大年初一,赶去浣花溪公园,只为看看你的草堂。那公园真幽静,大到不及边,雾气缭绕,寒气迫人,冷得人将脖子缩了又缩。到处溪水潺潺,处处大树繁荫。随便一棵树,怕都有上百岁了。那年正是你诞辰1300周年。活了58年,写下1500余首诗的你,永不被时间打败,你的人格以及诗歌精神与时代并行,一直在场。你是40岁那年冬天定居于浣花溪畔的。开始,全家暂居于古寺,慢慢营建新家。你曾以诗代简,向友人索要花木。在亲友的资助下,翌年春天,草堂建成。当年的草堂,环境幽静,景色宜人,让你疲惫的身心得以休憩。你是相当喜欢这个家的:“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眼前无俗物,多病也身轻”“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在草堂居住了近四年,你写下240余首诗。《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畔独步寻花》《绝句》等名篇,皆创作于此。这应是你一生中最快乐明媚的时光。我专挑成都时段的诗给孩子启蒙,那种对仗之美、明亮之美,犹如初春新雨,正好契合了一个幼童鲜活生命的律动。你的诗歌之美之丰富,我的孩子尚不能领略一二,他太年幼,我只是让小人儿一遍遍诵读,那种音韵之美,何尝不是一种天然的滋养,一种明朗辉光的照耀。我喜欢你,还有一层缘由,大约是你的赤诚胸怀。你一直推崇李白,写过多首诗赠他。“安史之乱”后,李白是“世人皆欲杀”的“罪人”,唯有你“吾意独怜才”。你常常梦见他:“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你一直担忧他在流放途中遇险:“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你总是有许多感慨:“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我两去宣州,沿着李白的遗踪,遍访皖南一带,再回味他的诗,到底明白了些这个人的痛苦辗转,也更懂得了你的赤子情怀——“我喜欢你赞美你,并非需要你热烈回应隔山唱和”。唯有仁爱之人,才能做到这样的无私无求。你几乎一生流离于贫困,却依然怀有家国之爱、朋友之爱。当导演迈克尔·伍德在成都公园随机采访一位老人,问为何喜欢你时,老人笑言,你的诗写出了我们小人物的日常,写出了穷人的心声……你看,就是这么的平凡普通。哀苍生之苦的诗篇,数你写得最多,也最深情。第一次去北京是仲夏,车过山东境内,我一直朝窗外张望,哪一处是巍巍太行,哪一处又是你笔下的“齐鲁青未了”……“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你教会我,不必与俗世计较,胸中丘壑块垒,以白云去荡涤。还是你,教会我,人的一生中,不必眼前苟且,一定要极目远眺,于精神领域,追求鸟一般的志存高远。这出世又入世的诗篇,真是我的一根根拐杖呢。叶嘉莹先生有言,我们一日日读诗,李白、杜甫、陶潜……一个个来到眼前,就不会感到孤独了。这便是文学的支撑,何其幸矣。正值初秋,清晨,推开卧室窗户,一树树紫薇尽现眼前,九月的风轻轻吹拂,一颗心不禁亮堂起来。我不太会写诗,但一样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古诗词经年的浸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内心,它们一点一点地滋养着我,让我感觉自己并非孤单的存在。(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10月9日,有删改)下面是本文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案①草堂拜谒你:懂得你的欢乐与胸怀②抒发对伟大诗人的敬意,感谢他带给“我”的人生影响③表达对古典文学及传统文化感召力量的敬意一、专项考查(一)梳理行文思路题1.请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先写西方人出品关于杜甫的纪录片,再写而立之年的“我”受到杜甫的影响,接着写“我”拜谒草堂,感受其欢乐和胸怀,再写人生旅途中杜甫给“我”的影响,后写古诗词给“我”涵养。解析全文共12段,可分为三(或四部分):1~3段写杜甫给“我们”的影响;4~8段写“我”拜谒草堂,感悟杜甫的悲欢;9~12段(也可分为两层)写人生旅途中杜甫给“我”“精神”与文学(古诗词)的双重影响。梳理行文思路是阅读的基础工作,包含以下两点:(1)方法①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连续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②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脉络。③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④依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2)规范①规范表述应包括线索、层次、层意、思路特点。②规范要求:线索准确,层意概括准确,层次清晰,表述要有衔接词,不能遗漏要点。③规范用语:文章围绕……(线索)(非必要),先写……,再写……,后写……。(二)分析线索题2.本文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线索:“致杜甫”(“我”与杜甫的对话)。(2)作用:以“致杜甫”为线索,关联起叙写杜甫与记叙作者的人生经历两方面材料,串联起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对杜甫的敬意和体悟等材料,使全文多而不乱,结构谨严;便于更好地展开对话,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解析该文虽是一篇文化游记散文,但并不是以游踪为线索,而是以“我”与杜甫的对话为线索,这可以从标题及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你”推断出。类题延读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第14题)答案(1)线索:气味。(2)作用:①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②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如何寻找并确定线索?(1)体裁猜“线”。不同的散文,其线索往往不同,如写景散文多以时间、空间为线索,写人散文多以感情为线索。(2)标题判“线”。有的标题即线索。(3)时空连“线”。文中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阅读时只要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把握文章的线索。(4)以物求“线”。不少托物、叙事类散文,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主旨,这个事物常作为标题或在文中反复出现。(5)反复出“线”。可以通过反复出现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事物或抒情议论的语句去熟悉、把握线索。(6)以情导“线”。前几种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于把握,而感情线索经常隐伏于内容之中。阅读时要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三)分析叙述人称题3.本文使用第二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便于直接对话,拉近与杜甫的距离,突破了时空限制。②便于抒情,向杜甫倾诉情怀与感悟,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类题延读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2017年全国Ⅱ卷《窗子以外》第6题)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叙述人称是小说考查的重点,散文偶尔涉及。答这类题要弄清楚两点:一是“你”“我”指的是谁,“你”既可能指人,也可能指物(拟人手法);二是人称作用,可以结合“你”“我”领起的文字来分析。(四)分析句段作用题4.本文写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的摄制,对文章思想内容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可以突出杜甫在国外的影响和西方人对他的认同,从而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与敬仰;②可以表现杜甫诗歌具有突破中西文化隔膜、联结人心的特点,从而突出杜甫诗歌的人文价值。5.(变式提问)本文开头写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内容作用:①可以突出杜甫在国外的影响和西方人对他的认同,从而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与敬仰;②可以表现杜甫诗歌具有突破中西文化隔膜、联结人心的特点,从而突出杜甫诗歌的人文价值。(2)结构作用:引出下文作者对杜甫的敬意和体悟。类题延读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⑧段的作用。(2022年上海卷《我和父亲》第10题)答案(参考答案)第⑧段紧承第⑦段父亲说到文学创作问题,很自然地借《雷雨》中的人物蘩漪,写出父亲果敢阴鸷的个性,既表现出女儿对父亲深刻的理解,也暗含了对父亲创作的肯定;将视角扩大到读者看作者,表现出独特的父女关系;引出下文父女间有关《雷雨》的艺术价值的讨论。分析句段作用要注意以下两点:1.把握句段的三个特点(1)内容特点:看它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甚至表现了怎样的主旨。(2)位置特点:看它是在文章的开头、中间还是结尾,与上文或下文有着怎样的关联;如是句子,则要看它在段落中的位置。(3)表达特点:看它在表达上有无特点,如使用了排比、对偶手法等。2.立足三个答题角度(1)内容、主题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在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2)结构、思路结构角度可考虑总领全文、设置悬念、做铺垫、照应、过渡、总结上文等作用,还可以考虑与标题的关系(如点题)。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主题等作用。(3)表达效果①句段所使用的表现手法、构思写法及其表达效果,如使用了反问、对比等手法,则要答出表达效果。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这一点应视具体句段而定。②读者情感(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上述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则不必强答。二、综合考查(一)分析构思特色题6.本文在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简要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巧设线索,以“致杜甫”为线索,串起全文的丰富材料,行文多而不乱。②使用第二人称叙述,拉近了与杜甫的距离,突破了时空限制,便于抒情。③紧扣标题写作,行文中以多种形式照应它。④组材上,作者把杜甫的人生创作、情怀与自己的人生感悟紧密结合,以自己的人生和感悟观照杜甫。(写出三点即可)分析构思特色,其切入角度主要有:(1)线索角度。说出线索是什么,是明是暗,是单是双等。(2)行文思路。按什么顺序写作,或时间、或空间、或情感认识变化过程,先总后分,由实及虚,先抑后扬,由物及人等。(3)结构技巧。如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善于抑扬、巧设伏笔、映衬、对比等。(4)段落布局。如曲笔入文、以景结情、段落短小等。(5)选材组材。选材方面,如引用诗文、以小见大等;组材方面,以何为中心,由面及点、详略得当等。(6)文章自身鲜明的结构个性。如采用画面组合式,大量穿插旁逸式材料,现实与回忆交织等。(7)叙述特点。如倒叙、插叙及人称等。答题思路:构思特点+结合文本分析+指出作用效果。(二)分析结构技巧题7.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照应副标题“致杜甫”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作者采用第二人称写杜甫,突破时空限制向杜甫倾诉人生感悟,在艺术形式上体现了“致敬文”的写作特色。②本文大量引用杜甫的诗句,通过解读诗句表达对杜甫的命运及胸怀的理解,在内容上与“致杜甫”这一副标题照应。③本文大量使用议论抒情语句,直接表达对杜甫的赞美与敬仰,在思想感情上照应了“致杜甫”这一副标题。类题延读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2018年浙江卷《汴京的星河》第12题)答案①先写街的繁荣做铺垫,引出人潮汹涌。②再写游人众多,为后面观灯受阻埋下伏笔。③最后写观灯盛况,把作品推向高潮并点题。④层层铺垫,层层推进。照应是一种常见的结构技巧,在散文句段作用题中经常出现,但单独设题并不多见,而是与“写作手法”结合在一起考查,题目新颖,难度较大。首先,理解副标题的含义,其意是“向杜甫表达、致意”。对点练案一、(2020·新高考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建水记[注](之四)于坚看哪,这原始之城,依然像它被创造出来之际,藏在一座朱红色的、宫殿般的城楼后面。“明洪武二十年建城,砌以砖石,周围六里,高二丈七尺。为门四,东迎晖,西清远,南阜安,北永贞。”(《建水县志》)如果在城外20世纪初建造的临安车站下车,经过太史巷、东井、洗马塘、小桂湖……沿着迎晖路向西,来到迎晖门,穿过拱形的门洞进城,依然有一种由外到内,从低到高,登堂入室,从蛮荒到文明的仪式感,似乎“仁者人也”是从此刻开始。高高在上的是朝阳、白云、鸟群、落日、明月、星宿,而不是摩天大楼。一圈高大厚实的城墙环绕着它,在城门外看不出高低深浅。一旦进入城门,扑面而来的就是飞檐斗拱、飞阁流丹、钩心斗角、楼台亭阁、酒旌食馆、朱门闾巷……主道两旁遍布商店、酒肆、庙宇、旅馆……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闲逛了,可以玩物丧志了,可以一掷千金了,可以浅斟低唱了,可以秉烛夜游了……忽然瞥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类女子——建水的卖花女与江南的不尽相同,这边的女性身体上洋溢着一种积极性,结实、健康、天真——正挑着一担子火红欲燃的石榴,笑呵呵地在青石铺成的街中央飘着呢。不免精神为之一振,先去买几个来解渴。街面上,步行者斜穿横过,大摇大摆,扶老携幼,走在正中间,俨然是这个城的君王。满大街的雕梁画栋、摊贩食廊、耄耋之辈……令司机们缩头缩脑,不敢再风驰电掣。城门不远处就是有口皆碑的临安饭店,开业都快七十年了,就像《水浒传》里描写过的那种,铺面当街敞开,食客满堂,喝汤的喝汤,端饭的端饭,动筷子的动筷子,晃勺子的晃勺子,干酒的干酒,嚼筋的嚼筋,吆五喝六,拈三挑四,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家烧卖的做法是明代传下来的,肥油和面,馅儿是肉皮和肉糜。大锅猛蒸,熟透后装盘,每盘十个,五角一个。再来一土杯苞谷酒,几口灌下去,夹起一枚,蘸些建水土产的甜醋,送入口中,油糜轻溢,爽到时,会以为自己是条梁山泊好汉。临安饭店后面,穿过几条巷子走上十分钟,就是龙井菜市场,那郑屠、张屠、李屠、赵屠……正在案上忙着呢。如果是七月的话,在某个胡同里走着,忽然会闻见蘑菇之香,环顾却是老墙。墙头上挂着一窝大黄梨,哪来的蘑菇耶?走,找去,必能在某家小馆的厨房里找到,叫作干巴菌,正亮闪闪的,在锅子中央冒油呢。这临安大街两边,巷子一条接一条流水般淌开去。在电子地图上,这些密密麻麻的小巷是大片空白,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只是标出一些大单位的地点和最宽的几条街,抹去了建水城的大量细节,给人的印象,似乎建水城是个荒凉不毛之地。其实这个城毛细血管密集,据统计,建水城3.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30多条街巷,550多处已经被列为具有保护价值的文物性建筑。这是很粗疏的统计,许多普通人家雕梁画栋的宅子、无名无姓的巷道并不在内。在巷子里面,四合院、水井、老树、门神、香炉、杂货铺、红糖、胡椒、土纸、灶房、明堂、照壁、石榴、苹果、桂花、兰草、绵纸窗、凉粉、米线、青头菌、炊烟、祖母、媳妇、婴孩、善男信女、市井之徒、酒囊饭袋、闲云野鹤、翩翩少年、三姑六婆、环肥燕瘦、虎背熊腰、花容月貌、明眸皓齿、慈眉善目、鹤发童颜……此起彼伏,鳞次栉比。在这个城里,有个家的人真是有福啊。他们还能够像四百年前的祖先们那样安居乐业,不必操心左邻右舍的德行,都是世交啦。有一位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提着在龙井市场买来的水淋淋的草芽(一种建水特有的水生植物,可食,滚油翻炒数秒起锅,甜脆)、莴笋、茄子、青椒、豆腐、毛豆、肉糜、茭瓜……一路上寻思着要怎么搭配,偶尔向世居于此的邻居熟人搭讪,彼此请安。磨磨蹭蹭到某个装饰着斗拱飞檐门头的大门前(两只找错了窝的燕子拍翅逃去),咯吱咯吱地推开安装着铜质狮头门环的双开核桃木大门,抬脚跨过门槛,绕过照壁,经过几秒钟的黑暗,忽然光明大放,回到了曾祖父建造的花香鸟语、阳光灿烂的天井。从供销社退休已经三十年的祖母正躺在一把支在天井中央的红木躺椅上,借着一棵百年香樟树的荫庇瞌睡呢。(有删改)注建水:县名,在云南省,旧称临安。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引用《建水县志》的记载,将今日建水与其“原始之城”的风貌关联起来,写的是建水绵延不断的历史传承。B.文章以“仁者人也”来承接并形容进城的“仪式感”,是借儒家经典语句来观照城的规划与人的活动,凸显建水保有传统的人文气息。C.文章引用诗句“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由街头所见引起的诗意联想,意在转向描写建水女子的“结实、健康、天真”。D.文章以《水浒传》中的相关描写来类比临安饭店食客满堂的场面,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答案D解析“是借梁山好汉的形象来展现建水人性格中的粗犷不羁”错。本项对应的内容是第三段,主要写临安的街面,由步行者的自在悠然,写到雕梁画栋、摊贩食廊,重点描写临安饭店里食客们吃饭的场景,介绍店中烧卖,表现的是临安人祥和富足的生活状态。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B.文章写“电子地图很不耐烦”地忽略了建水毛细血管一样密集的巷子,这种表述意在强调建水的巷子丰富生动,只有通过实地游走方可感知。C.文章最后一段写归家,提及“曾祖父”“祖母”,并以“香樟树的荫庇”作结,意在说明普通人家一代代的平凡生活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D.文章最显著的文字特点是常常大量堆叠同类词语或词组,以此形成繁复恣肆的修辞效果,同时也表现了物阜民安的世俗生活气象。答案A解析“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错。做选择题看到像“始终”这一类表述绝对的词语时要注意,往往会出现表述过于绝对的错误。通观全文,作者是从导游者的角度来构思全文的,但是并不是始终以旁观者的视角,第二段中“风尘仆仆者一阵松弛,终于卸载了,可以下棋玩牌了,可以喝口老酒了,可以饮茶了……可以秉烛夜游了”,第三段中“叫人望一眼就口水暗涌,肚子不饿也忍不住抬腿跨进去。拖个条凳坐下,来一盘烧卖”,这些就是作者忍不住亲身参与建水生活的叙述。3.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写饮食,就是写建水城独具特色的地方风物及其历史传承;②写饮食,就是写人的日常生活和城的烟火气息,这是文章所要表现的建水古城的城市品格。解析分析“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首先要关注描写的内容。第三段对临安饭店的描写,主要写了人们的吃饭场景,烧卖的历史、做法和吃法;第四段写了干巴菌的香味,以及红糖、胡椒、石榴、苹果等日常食材;第五段写到特产草芽的做法和莴笋、茄子等食材。其次要思考作者着墨多的意图,对表达主题的作用,本文意在通过描写建水的独具特色的饮食,表现建水的地方风物、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从而表现建水城的烟火气息、城市品格和悠久的历史文化。4.本文采用空间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文章以空间的转换为行文结构,展开对建水的描写,从城外的临安车站开始,依次写穿过城门,经过街道、市场、胡同小巷,最后进入家庭院落;②文章以时间的延续为思想线索,将建水同时置于历史文化传承与当下日常生活中来描写,表现这座古城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解析从题干来看,要结合文本找到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描写,同时思考线索的作用。文中关于空间的描写可以跟从作者的描写视角也就是导游者的角度一一寻找,从第一段的城外、车站、城门,到第二段的“进入城门”、第三段的街面上的“临安饭店”、第四段的“临安饭店后面”的市场,再到第五段绕过曲曲弯弯的小巷,推开门,回到天井,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由外及内、由整体到部分的写作思路,清楚有条理地展现出一幅建水的生活图景。本文在时间上并没有明显的过渡,但是作者从文章一开始就写到了建水城的建城和20世纪初建成的车站;进入建水城,后面展开的叙述也是随着空间转换,始终穿插着对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描写,比如写到临安饭店,提到像《水浒传》里写到的场景,写到烧卖传承自明代等,表现了建水城当下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弥漫着历史文化传承的印痕,表现了这座古城历久弥新、经久不衰的生命活力,所以时间线索更多的是一条暗线、一条思想线索。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文本一:千载白鹭鸣庐陵徐剑已经是晌午,秋阳浮冉于中天。秋后阳光仍炽,苦夏未尽。赣江清如镜,楼高八面风,一行白鹭盘旋江面,东风起,送我上青云。秋声近,吉安城郭。我看到白鹭洲,一洲分两水,青螺屿楼浮在水上,章贡之水赣南来。白鹭展翼,扶摇直上江天。一派好风光!庐陵地杰人灵,北宋以降,古庐陵[注]鼎甲四十九人,宰辅十九人,尚书六十九人,兀立吉安的天空,一个个寒门学子戴乌纱,穿红袍,胸挂锦鸡,无限风光在庐陵啊!今日的庐陵,历史又称半座苏州城。可已找不到旧时模样。阳光金晃晃的,洒满城郭。下车,一路台阶至底,是一个广场,正中央立了一块石碑,行书“白鹭洲书院”。绕过白鹭洲书院石碑,朝前走向廓桥。太阳斜照下来,站在桥上,极目远方,由远及近,赣江碧流天际来,八面见画境,是诗,是词,更是秋水文章。乍看,不见一只白鹭翱翔,可我以为绿树掩映中,栖息着万千白鹭,风掠,竹动,一鸣冲天,一如历朝历代的学子。白鹭洲中学出奇地静,逐级而下,过一座四角为石柱的亭子,南边两个石方柱,镶为一副楹联:“芟其芜,行其涂,似有天作地生之状;视其细,知其大,岂独山原林麓之观。”妙哉此言,修杂芜而成参天大树也。移步石亭,但见赣江岸边,一棵古樟树,树高千余尺,遮天蔽日,犹如一柄巨伞,荫庇着一代又一代庐陵学子。据说,古樟树年轮有三百多年,而白鹭洲书院则在朝朝暮暮中观鹭栖鹭飞七百年矣。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遥想当年,上饶府人氏江万里知州庐陵,想为百姓办点事,留得好官声。他以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事,莫过于办一所书院,让贫寒子弟读得起书,寻来找去,唯白鹭洲风水极佳,江水汤汤,一洲浮于两水之上,芳草萋萋,绿树连江天,乘舟、乘船,可载庐陵学子行赣水,入鄱阳湖,进长江,云帆高挂,金榜高中入殿堂。且白鹭洲书院又在水中央,学子上学,皆坐船而去,一篙撑舟,渡江而过,登洲,惊起白鹭一片,盘旋半空,复落树上,仿佛看到江水云树间,伫立一个个白衣隐士,彼乃庄周化蝶,老子骑青牛而来,孔子咏而归,还有孟子、屈子、司马迁化鹭而来。太阳转身了。我别过老樟树,朝南,唯见一座汉白玉雕像兀立,英姿勃发,乌纱锦袍的宰相巍然在上,不用猜,一定是文天祥了。崖山一战,南宋水军灰飞烟灭,文天祥成战俘,大宋从此化为水沫泡影。屠城将领欲留他一命,远押北庭二年,劝降,可是他头上华夏天空,有忠肝义胆天大地大圣人坐标;张良椎,苏武节,严将军的头,嵇侍中的血,张睢阳的齿,颜常山的舌。泱泱中华,哪一个壮士不惊天地泣鬼神,哪一个贤者不冰雪鉴日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朝刑场走去,木枷囚车,壮怀激烈。喝一碗浊酒,向云山外的庐陵投去最后一瞥。恍惚间,他看到白鹭洲书院创始人、南宋两任丞相江万里一家的结局。元军马蹄在上饶府街衢闾巷响了起来,兵燹映红半座饶州城。江万里伫立石阶上,仰望城郭,仰天惊呼:“大势不可支,余虽不在位,当与国共存亡。”白衣、白发、白胡须飘飘,就像白鹭洲上一鹭鸟,翻过汉白玉栏杆,纵身沉塘。江万里投塘而亡,文天祥壮丽殉国。大宋士子的血性,江西学子的赤心,千古而下,令人长叹。远眺,庐陵淡月初现,倒映在赣江。千江有水千家圆,和平树下的日子真好。在白鹭洲中学流连,展室是百年前的教室,二层老建筑,倏忽,刮来一阵百年穿堂风。风入室,琅琅读书声,我想到吉安儿女刘真、伍若兰,两位年轻的共产党人,不知他们当年是不是在白鹭洲中学读过书?刘真,吉安永新县共产党早期负责人。那一年,他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的威吓,他说,杀了一个刘真,还有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站出来。伍若兰,朱德元帅的亡妻,她也是吉安的儿女。下井冈山,已有身孕的她跑不动了,持枪拦住敌人,最终弹尽粮绝。面对敌人的威胁,她摇头道,共产党员永不叛党,绝不会苟且偷生。伍若兰英勇就义,腹中,还有未出生的婴儿。青天之下,那锥心之痛的呼号,仍在吉安、在赣南、在江西、在风中回响,一如赣水呜咽,长夜不息。空谷幽兰,君子之爱。百年、千年秋风中,总有一股清馨吹过来,是八月桂花遍地开吧。三春杨柳,九夏芙蓉,八月桂子红,十苇稻谷黄,好个金庐陵。那天傍晚,在白鹭洲中学,我挥毫书下一对条幅存念:白鹭云霄,春风庐陵。该走了。秋阳正艳,罗霄如血,白鹭洲上,几度夕阳红。风月楼前凭栏近观赣水,书院在,白鹭洲未老,七百年成一梦。青山遮不佳,赣江东流去,只留清白在人间,二颗文心、赤心巍峨井冈山,庇佑吉安,照耀中国,千古不绝。千载白鹭鸣庐陵。(有删改)文本二:徐剑感叹,其实“每个人都在淘世相、情感、人生之井”。当下的文学写作,“并不缺技巧、语言,关键是要有一种精神的照亮,写出中国气派和风格的精神境界和海拔”。我们将用什么思想和精神来展现新史诗?文学的最高精神品质是什么?就是一种精神的海拔!(节选自《徐剑访谈录》,有删改)注古庐陵,隶属吉安。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中,两个“风光”含义不同,前者指自然景色,后者指庐陵学子给当地带来的巨大影响。B.文章想象孟子、屈原等先贤化鹭而来,既增添了白鹭洲书院的传奇色彩,又烘托了其悠久历史。C.崖山战役失败,作者用“灰飞烟灭”“水沫泡影”等形象化语言旨在表达对宋亡的惋惜之情。D.刘真、伍若兰两位共产党人曾在白鹭洲中学读书,他们英勇就义的光辉事迹深深地感动了作者。答案A解析B项“既增添了白鹭洲书院的传奇色彩,又烘托了其悠久历史”错。C项“旨在表达对宋亡的惋惜之情”错。D项“两位共产党人曾在白鹭洲中学读书”错。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两段以及后文对白鹭洲书院的景物描写,既表现了当地的自然风貌,又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B.文章用张良、苏武等忠肝义胆的贤者衬托文天祥的巍然形象、不屈精神,表达了作者对文天祥的赞美之情。C.文中的画线句子既体现了文字整齐之美、文言诗词之妙;又以短句为主,气势酣畅,情感充沛,感人至深。D.“千载白鹭鸣庐陵”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文章以此作结,既照应了标题,又将作者的情感推向了高潮。答案B解析“衬托”错。7.文本一在构思上特点突出,请从行文线索方面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以时空为线索,按照时间的变化和行踪的推移展开,移步换景,思路清晰。②以象征文心、赤心意义的“白鹭”为线索,情感集中,主题突出。解析一般来说,散文常用的线索有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物品线索(某一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事件线索(中心事件)、时间线索等。回答时要点明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8.文本二主张写作要有“精神的海拔”,请具体分析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主张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江万里兴办书院,让贫寒子弟读书学习,凸显为官精神之海拔;②文天祥壮丽殉国、江万里投塘而亡,凸显民族精神之海拔;③刘真、伍若兰面对敌人的威胁绝不投降,英勇就义,凸显共产党人革命精神之海拔;④文章表达对古人的崇高风尚及英雄先烈的牺牲精神的赞美,凸显思想精神之海拔。解析先要理解文本二主张的“精神的海拔”的具体含义——文章具有思想的高度或美好的精神品质。再在文本一中找到依据,即文本中所写的从古至今的材料。前三点中,每一点须包括具体人物和精神内涵两个方面,分析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等内涵,但不能上升到与人无关的精神高度。
课时14概括内容主旨——删繁就简,钩玄提要复习任务1.掌握散文局部、全文归纳概括的方法。2.提升把握文章局部内容和整篇中心的能力,能够应对主要概括题型。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提问方式设题角度命题特点2022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6分)全文筛选概括①从概括范围看,考查分局部与全文两个角度。②从概括类型看,主要有内容概括和特定概括两种。以后者为主,后者主要有原因概括和作用概括两种小题型。上海卷《我和父亲》第⑨段、第⑬段中作者明知父亲期待肯定的答复,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请加以分析。(5分)局部筛选概括2021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局部筛选概括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归纳概括的方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并参照“知识图要”导图思考其中的归纳概括方法。1.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冽,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节选自2017年北京卷《根河之恋》)注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冽;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2)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解析答此题主要采用摘录关键词语法。第一问属于形象概括题,答题的关键是要分析概括有关根河的描述。第二段总共四句,分别描写春天根河破冰的生命力,根河河水的清澈本色,根河的原名及其含义,根河像母亲一样养育两岸的生命。第二问考查作品形象的象征意义。解答此类题要联系作品主题和前后文的提示。文章标题是“根河之恋”,暗示了作品内容主要是抒发对根河的赞美之情。文章第一段“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提示了根河对于鄂温克人的重要意义。从“母亲”的形象特征和根河与鄂温克人的关系入手,再结合作品主题,分析其象征意义即可。2.①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②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③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节选自王安忆《比邻而居》)文章②③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解析答此题主要采用摘录议论、抒情语句法。本题通过对这家人生活风格的分析,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第②段写这家人生病,不过是每天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一日三餐的气味虽不如以前浓郁,但并未改变;第③段写家人病愈,用羊肉汤补偿犒劳一下,以后的一日三餐仍照常进行。即使在生病期间,仍一日三餐不断,认真生活,凸显出的是“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的生活风格。而且无论是生病还是痊愈,这种生活都没有被打断,更可见这种生活风格的“持恒”和“执着”。3.汽车愈来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从焦虑逐渐趋于宁静。刚到普斯科夫的时候,听导游小姐说普希金父母的庄园不开放,我们全都急了起来,导游小姐多方努力,终于遂了我们的夙愿。穿过五彩斑斓的矮树林,满地的落叶在脚下咔嚓咔嚓作响,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们诉说一个古老的故事。没有其他参观的人,雨雾横亘处传出间歇的啁啾鸟鸣。大家无意言谈,都静静地品尝着悠远的诗意。我仿佛看见一个忧郁的白衣少女,正沿着落叶铺满的小路缓缓地走来,她就是达吉雅娜,我最钟爱的女性。1824年普希金遭受当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这里完成了《叶甫盖尼·奥涅金》的重要章节。记得在大学中文系读书的时候,曾经为了书中的女主人公达吉雅娜与同学们争论。有的同学不喜欢她,认为她拒绝奥涅金的求爱,是为了维护她贵妇人的名声与地位而压抑本性;我却以为她拒绝奥涅金,是因为她看透了奥涅金只是在追求围绕她贵妇人身份的显赫与虚荣,而那些正是达吉雅娜所厌恶的。她的感情真挚、道德纯洁、性格坚忍,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节选自2021年全国甲卷《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创作地点,参观此地,想到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②达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钟爱的女性,她的个性虽不合时宜却具有永久的魅力;③达吉雅娜跟本文作者的青春记忆有关,大学读书期间,因为她本文作者还曾与同学们争论。解析答此题主要采用合并法。答案信息集中在第二段的第5至8句,分为三层,第5句为第一层,第6、7句为第二层,第8句为第三层。分层概括即可。活动二读懂练透,提升概括能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任务。瑞雨为安刘醒龙我凌晨4点多钟起床,赶杭州到瑞安的早班高铁,一路上所遇见的,恰好如此行所要探究的南戏《琵琶记》①中写的那样:“我早晨间见疏剌剌寒风,吹散了一帘柳絮;晌午间只见淅零零小雨,打坏了满树梨花。一霎时啭几对黄鹂,猛可地叫数声杜宇。”虽然季节略有差距,却与“绿成阴,红似雨,春事已无有”的意境相差无几。一路上,天地间尽是雨。我到达阁巷镇柏树村已是午后。我踏上高郎桥,桥下清幽的水面,突然起了声波一样的花纹,还伴着音韵。虽然那小河里的水纹与琵琶声断无关,但在与桥头相连、与小河为邻的高郎祠里,一面琵琶分明响得正幽。高郎祠的正式名称为高则诚纪念馆,高则诚是《琵琶记》的作者。实际上,高则诚只是作为改编者,将这曲民间戏曲推上了中国戏曲史的巅峰。我看过了铭刻在立柱上的那几副后来者撰写的楹联,空荡荡的屋子里就没有什么值得流连的了。别人还会去那尊铜像近处,前后左右地端详,我是断断不会正眼看一下的。这习惯在家乡黄州就养成了,那时我不愿去看东坡赤壁里面的苏东坡像。之后到秭归的屈原祠不愿看屈原像,到成都的杜甫草堂不愿看杜甫像,到和县的霸王祠不愿看项羽像。只有一个地方例外,那是在青海玉树的勒巴沟口。我曾奋力扒开许多荆棘,才站到传说中的文成公主雕像面前,却还是无法从岁月留在崖壁上的风霜中看出真切来。这样的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天下文人,文章是命,一部《琵琶记》不是哪一间屋子所能装下的。我们要尽可能腾出空间,才能听见当年翻动简牍纸帛的声音。就像高则诚自己说的,“重门半掩黄昏雨,奈寸肠此际千结。守寒窗,一点孤灯,照人明灭”,能照人明灭,就能照天下荣辱。有一间屋子在,给世间留下一种寄托就可以了。最高等级的存留是在人心。人心之外,无论怎么说,怎么做,包括那坚实的铜像,都是不真实的虚拟。相比之下,一墙之隔的小院里,那女子怀抱琵琶唱着南戏,外来者听着似懂非懂的,反而让诞生于数百年前的南戏有了一丝一缕四处回旋的生机。歌者自歌,闻者自闻,不歌也不闻的是夹在我们之间纷飞不已的雨,还有院子中间被雨打湿的花草。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就有人说,辞了官、回了家的高则诚用清丽之词,一洗《琵琶记》原著之陋,有着让人不可企及的高度。于是,村坊小伎竞相仿效,像纲领那样,不得有丁点马虎,从头至尾,字字句句,都要透彻唱了才行。一时之间,广为传演,几半天下。院子里的雨,有时大,有时小。当年的高则诚,如若不改旧时戏中的生角丑态,除非电闪雷鸣助兴,否则仅凭旦角一己之悲,很难穿透这绵绵雨幕。高则诚妙就妙在将早前村坊小伎中的嬉笑怒骂给修正了。一个来自小地方的毫无背景之人,凭一手好文章得以接近帝王将相,又从官场全身而退——高则诚自然比那些待在草屋中想象黄金宫阙的人懂得的东西多很多。南戏在这南方的雨中,用家长里短的爱表现出艰难时世,才是人生本意。让百分之百的善掉进百分之九十九的误解,再用那难得的百分之一作为契机,升华彼此性命。恨与恨的冲突不是根本的冲突,恶与恶的矛盾不是根本的矛盾,而爱与爱的水火不容、善与善的针锋相对,最让人生这场大戏撕心裂肺,荡气回肠。在这小院里,有天上雨水、屋檐雨水和树叶雨滴的区别。玄想之下,这带着“南”字符号的音乐艺术,是不是与雨密不可分,是不是适合在雨中相听?初粗想,再细思,我才发现高则诚的《琵琶记》里,果然到处是“雨”和“水”。用那菽水②之欢,表意学子虽有青云万里之志,又不舍离别白发之双亲。渴望夫妻长相厮守,不用卿卿我我,而以“田畴绿水浟”来说两口子是要勤劳耕作的。真出了家门,离开老父老母和新娘去往北方的京城,所见到的村是水村,殿是水殿,不是“流水蘸柴门”的人家,就是“画桥烟柳”“秋千影里,墙头半出红粉”的人家。写才子青云路通,则以“三千水击飞冲”来抒发壮志。目标实现时,想着生死存亡音书难寄,万水千山相阻隔。留守女子也愁苦,哪怕“奴家心素”,也只能用“凉浆水饭”来祭拜公婆。两下萧条,一样愁难诉。只怕除了以雨水为主旋律的《琵琶记》,任哪出戏也难以如此动人。好雨知时节,好雨识人心。趁着人寿年丰的日子,高则诚以风调雨顺之心,写出风调雨顺的意境。人生苦短,免不了要面对烦恼,那么就尽可能将烦恼留给自己,将美好的东西献给他人。雨是世间最常见的一种吉祥之物。瑞安本地雨水多,瑞安博物馆里却还陈列着当地人用来祈雨的祭祀器具,可见天降甘霖,地生玉露一直就是最得人心的。包括《琵琶记》在内,一切的南戏,莫不是用雨水来做主心骨的,相比冰刀霜剑、电光火石,还是情意绵绵的艺术来得久远。不大不小的雨,时断时续的雨,孤舟夜雨,太阳雨,云缝雨,梧桐雨,杨梅雨,大雨洗心革面,小雨不在有无。雨在瑞安落多久,落多少,与谁有没有关系,其实没必要探究。只愿世间少一些乱弹琵琶的悲欢离合,大家瑞安,天下瑞安。正如高则诚在诗里吟咏的,“江山有恨英雄老,天地无情雨露高”。(有删改)注①《琵琶记》:讲述了书生蔡伯喈与赵五娘悲欢离合的故事。他们刚结婚不久,伯喈就被父亲要求去赶考;伯喈中状元后,被要求与牛丞相的女儿结婚;伯喈想辞官回家,但朝廷不允。赵五娘独自在家奉养公婆,饥荒年间,公婆双亡。赵五娘为公婆修筑坟墓后,沿路弹唱乞食,进京寻夫,历尽艰辛,终与伯喈团圆。高则诚一改旧戏中蔡伯喈贪图荣华、忘亲弃妻之丑态,改旧戏之悲为欢喜团圆。②菽水:豆与水,形容生活清苦。1.下面是本文的思路导图,请结合文本填出空缺内容。答案①《琵琶记》到处是雨水,雨水是南戏的主心骨②大家瑞安,天下瑞安2.文化游记散文(见课时13“活动二”)一、特定内容概括(一)原因概括题1.作者为什么不会“正眼看一下”高则诚铜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这是作者的游览习惯。②作者认为不真切往往是最好的,铜像是不真实的虚拟,最高等级的存留是在人心。解析题干关键词在第2段,原因主要在该段画线文字的后面。后面文字分为两层,第一层从“这习惯在家乡黄州就养成了”至“到和县的霸王祠不愿看项羽像”,说明这是一种习惯;第二层从“只有一个地方例外”至段末,说明“不真切最好”,它永留人心。类题延练(2022·上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我和父亲万方[注][前文内容:爸爸老了,病了,一年到头在北京医院里,我经常看他。]①记得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第三版《雷雨》,他不能去看,我去了。第二天去医院看他,一见面他张嘴第一句话就是:“怎么样?”不可能误解,他问的是演出效果。我告诉他很好,剧场里很安静,静得能听得到一根针掉到地上。我绝不是想说好听的让他高兴,现场气氛的确如此。“你觉得还站得住?”他又问,显然是期待一个肯定的答复。可我偏偏不想顺着他说,反问:“你说呢?”②他没有说话。那一刻在病房里,我忽然觉得他像个孩子,而我就是不愿意轻轻松松地安慰他。我劝他不要想了,因为这不是他的事。③“怎么讲?”他问我。④“你写了剧本,尽了你的力以后就由时间去衡量了。”⑤“那我的戏是不是还算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可爱的老孩子又问,心狠的女儿竟然再次反问:“你说呢?”⑥他沉默不语,我觉得他是理解我的,爸爸,即使我说了你想听的话,那些话也微不足道,不具有真正的意义。⑦这样想着,不觉已走出一段距离,我回身向父亲招手再见,可他的注意力已经被街上骑自行车的人吸引,不再看我。我一步步走远,忍不住回头看他,一个身穿病号服的老人,无声无息地坐在轮椅里,被高大的水泥门洞衬得那么小,孤零零的。⑧不过我愿意相信那个自信的二十三岁的年轻人还活着。(选自《你和我》,有删改)注万方:作家,剧作家曹禺的女儿。曹禺23岁时创作《雷雨》。第①段、第⑤段中作者明知父亲期待肯定的答复,为什么不直接回答?请加以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参考答案)作者相信父亲知道答案,她与父亲是默契的;作者已经向父亲描述过《雷雨》的第三版的演出效果,足以证明观众的肯定;时间才是衡量标准,这比作者直接回答更有意义;父亲一次次问作品的价值,在作者眼里是不够自信的表现,这让她很伤感,内心特别希望父亲依旧拥有自信。原因概括题答题要点:(1)辨明因果关系很多散文,作者总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表明某种道理,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题人命题的“果”。这个“果”从何而来?就是前后文的叙事、描写、回忆等。(2)近远结合原则即就近原则和分散原则相结合。凡是题干语句出现的地方,往往是答案要点密集出现的地方,所以要“就近”。其他一两个要点分散在离题干语句较远的上下文中,这时就要适当地扩大搜索范围。(3)显隐结合原则既要注意显性要点,又要注意挖掘隐性要点。隐性要点往往隐含在较含蓄的叙述和描写之中。因题干问法灵活,没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一般可用“因为……所以……”这种形式组织答案。具体要点可引述、整合、概括等。(二)要点综述题2.《琵琶记》本来名不见经传,但是经过高则诚的改编,把它推上了中国戏曲史上的巅峰。综合全文,高则诚在哪些地方作了改进与提升?请概括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改变了旧戏主人公的丑态,变旧戏之悲为欢喜团圆。②改变了戏剧冲突,变恨与恨的冲突为爱与爱的冲突。③借南戏主心骨“雨水”,表达了美好愿望。④戏词变得清丽。解析该题信息主要集中在5~7段,其中第5段可提取两点:①高则诚“改……生角丑态”“将……的嬉笑怒骂给修正了”;②“恨与恨的冲突……荡气回肠”,说明高则诚改变了原有的冲突性质。6~7段中,可提取关键词语“以雨水为主旋律”作为要点。其他地方如第3段“明太祖……高度”交代了第四个要点:戏词变得清丽。这类题型多半是围绕文本中某一重要观点或问题,进行全文筛选概括。首先,根据题干关键词语确定筛选范围。注意这个范围也有“远近”之别。离题干用语最近的,信息要点密集;反之,则少。其次,找出相关文字进行筛选、整合。该分的分,该并的并,该转的转。最后,尽量用原文中的关键词组织答案,分点陈述,避免疏漏。二、情感与主旨概括(一)情感概括题3.文章最后三段重心落在“雨”“瑞安”上,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表达了作者对高则诚“以风调雨顺之心,写出风调雨顺的意境”的高度赞美。②表达了作者在瑞安寻到了雨中的真切景致的喜悦。③表达了作者对“天下瑞安”的美好祝愿。解析应抓住题干中的“雨”与“瑞安”这两个关键词来体会作者的感情。借“雨”一则表达对高则诚的赞美,二则间接表达雨游瑞安的喜悦;通过“瑞安”直接表达自己的美好祝愿。散文的精髓是情感。阅读散文,要善于悟情、察情、明情,去感受、把握作者的情感。具体途径如下:(1)找准行文线索。作者的情感往往附着于“物”线,有的干脆就是以情感为线索,找出线索,往往能把脉情感走向。此法最适合于梳理全文情感变化题。(2)聚焦情感语言。散文中总有点明情感的词语和句子,要圈点和摘录出这些情感语言,具体体会。(3)关注抒情方式。散文的抒情方式也很灵活,或是借景抒情,或是托物寓情,或是直抒胸臆,或是把情感藏在字里行间。因此要从即景、披事、体物入手,从而悟情、察情、明情。至于答题,要注意以下三点:(1)直接情感,画句圈词。(2)委婉情感,仔细揣摩。(3)情感变化,配上原因。(二)主旨概括题4.结合情节,简要概括全文的主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本文通过写“我”冒雨赴瑞安柏树村,到高郎祠观看、感受高则诚和他的《琵琶记》,关注隔墙的琵琶女唱南戏,发现一切的南戏莫不是用雨水来做主心骨的故事,高度赞扬了高则诚改编的成功和巨大影响力,表达了对“天下瑞安”的祝愿。概括主旨,必须要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既要重视细节和局部,又要跳出细节和局部,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具有高度的审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舍弃枝叶,取其主干,留存筋骨,去其皮肉。1.概括角度(1)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不同类型的散文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写人叙事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着重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议论性散文主要分析文章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2)从文章关键点入手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都是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抓住这些关键点不失为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有效途径。(3)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有些文章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全文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归纳各层大意,进而提炼出中心主旨。(4)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能揭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抓住这些语句,就抓住了文章主旨。(5)从分析写作背景入手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进而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2.规范表述概括主旨题答案要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形式。写人散文的表述形式:本文记叙(描写)了……事迹,表现(反映、赞扬、揭露、批判)了……精神(性格、品质)。叙事散文的表述形式:本文记叙了……事件(经过、故事),阐明了……(道理)。抒情散文以刻画景物、事物的本质特点,抒发情感为主,因此,其表述形式是本文描述了……,抒发了……(思想感情)。对点练案一、(2022·全国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九一八”致弟弟书萧红可弟:小战士,你也做了战士了,这是我想不到的。世事恍恍惚惚地就过了;记得这十年中只有那么一个短促的时间是与你相处的,现在想起就像连你的面孔还没有来得及记住,而你就去了。记得当我们都是小孩子的时候,当我离开家的时候,那一天的早晨你还在大门外和一群孩子玩着,那时你才十三四岁,你看着我离开家,向着那白银似的满铺着雪的无边的大地奔去。你恋着玩,对于我的出走,你连看我也不看。而事隔六七年,你也就长大了,有时写信给我,因为我的漂流不定,信有时收到,有时收不到。但我读了之后,竟看不见你,不是因为那信不是你写的,而是在那信里边你所说的话,都不像是你说的。比方说——生活在这边,前途是没有希望的……我看了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但心里边都不表示什么同情,因为我总有一个印象,你晓得什么,你小孩子。所以我回信的时候,总是愿意说一些空话,问一问,家里的樱桃树这几年结樱桃多少?红玫瑰依旧开花否?或者是看门的大白狗怎样了?你的回信,说祖父的坟头上长了一棵小树。在这样的话里,我才体味到这信是弟弟写给我的。但是没有读过你的几封这样的信,我又走了,越走越离得你远了。可弟,我们都是自幼没有见过海的孩子,海是生疏的,我们怕,但是也就上了海船,飘飘荡荡的,前边没有什么一定的目的,也就往前走了。不知多久,忽然又有信来,是来自东京的,说你是在那边念书了。恰巧那年我也要到东京去看看,我想这一次可以见到你了。这是多么出奇的一个奇遇。我一到东京就写信给你,约你第三天的下午六点在某某饭馆等我。那天,我五点钟就等在那里,一直到了六点钟,没有人来,我又多等了一刻钟,我又多等了半点钟,我想或者你有事情会来晚了的。到最后的几分钟,竟想到,大概你来过了,或者已经不认识我。第二天,我想还是到你住的地方看一趟。有一个老婆婆,说你已经在月初走了,离开了东京了。你那帘子里头静悄悄的,好像你在里边睡午觉的。半年之后,我还没有回上海,你又来了信,说你已经到了上海,是到上海找我的。我想这可糟了,又来了一个小吉卜赛。这流浪的生活,怕你过不惯,也怕你受不住。但你说:“你可以过得惯,为什么我过不惯?”等我一回到上海,你每天到我的住处来,我看见了你的黑黑的人影,我的心里充满了慌乱。我想这些流浪的年轻人,都将流浪到哪里去。常常在街上碰到你们的一伙,你们都是年轻的,都是北方的粗直的青年,内心充满了力量。你们是被逼着来到这人地生疏的地方,你们都怀着万分的勇敢,只有向前,没有回头。但是你们都充满了饥饿,所以每天到处找工作。你们是可怕的一群,在街上落叶似的被秋风卷着,弯着腰,抱着膀,打着寒战。那时你不知我心里的忧郁,你总是早上来笑着,晚上来笑着。进到我屋子来,看到可吃的就吃,看到书就翻,累了,躺在床上就休息。你那种傻里傻气的样子,我看了,有的时候,觉得讨厌,有的时候也觉得喜欢,虽是欢喜了,但还是心口不一地说:“快起来吧,看这么懒。”不多时就“七七”事变,很快你就决定了,到西北去,做抗日军去。你走的那天晚上,满天都是星,就像幼年我们在黄瓜架下捉着虫子的那样的夜,那样黑黑的夜,那样飞着萤虫的夜。你走了,你的眼睛不大看我,我也没有同你讲什么话。我送你到了台阶上,到了院里,你就走了。那时我心里不知道想什么,不知道愿意让你走,还是不愿意。只觉得恍恍惚惚的,把过去的许多年的生活都翻了一个新,事事都显得特别真切,又都显得特别模糊,真所谓有如梦寐了。可弟,你从小就苍白,不健康,而今虽然长得很高了,精神是好的,体力仍旧是坏的。我很怕你走到别的地方去,支持不住,可是我又不能劝你回家,因为你的心里充满了诱惑,你的眼里充满了禁果。恰巧在抗战不久,我也到山西去,有人告诉我你在洪洞的前线,离着我很近,我转给你一封信,我想没有两天就可见到你了。那时我心里可开心极了,因为我看到不少和你那样年轻的孩子们,他们快乐而活泼,他们跑着跑着,工作的时候嘴里唱着歌。这一群快乐的小战士,胜利一定属于你们的,你们也拿枪,你们也担水,中国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虽然我给你的信,你没有收到,我也没能看见你,但我不知为什么竟很放心,就像见到了你一样。因为你也是他们之中的一个,于是我就把你忘了。但是从那以后,你的音信一点也没有的。而至今已经四年了,你到底没有信来。我本来不常想你,不过现在想起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幻灯片照相产品供应链分析
- β受体阻断药产品供应链分析
- 维生素泡腾片市场分析及投资价值研究报告
- 为残障人士提供服务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保险经纪服务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自行车脚踏车车轮项目运营指导方案
- 农业碳汇经济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云航空服务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团队协作培训-企业培训与咨询师
- 乐器背带产业链招商引资的调研报告
- DB13-T 5958-2024 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采场边坡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 阿里巴巴国际站:2024年珠宝眼镜手表及配饰行业报告
- 庙宇合同范本
- 医院康复科培训课件:《平衡功能评定及训练》
- 2025届高三数学一轮复习策略讲座
- 第1课时观察物体(课件)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 2024至2030年中国机器人行业市场竞争状况及发展趋向分析报告
- 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科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 (新版)电工三级-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试题库(学生用)
- 2024至2030年中国医药冷链物流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设计方案课件(112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