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电视剧艺术向新虚实叙事的成功转向_第1页
2010年电视剧艺术向新虚实叙事的成功转向_第2页
2010年电视剧艺术向新虚实叙事的成功转向_第3页
2010年电视剧艺术向新虚实叙事的成功转向_第4页
2010年电视剧艺术向新虚实叙事的成功转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电视剧艺术向新虚实叙事的成功转向

2010年无疑是一个雨季,2010年间谍和礼仪剧的硝烟滚滚,但仍无法消散。《南方》、《生死线》、《黎明以前》、《毛岸英》、《永远消失的微波》、《红湖红卫队》、《致桑花》、《太平洋大战》、《松花江》、《云南西1944》、《新中国成立》、《秘密战争》、《共和国荣耀》等军事战争主题的电视剧在2010年的电视图像中引起了血腥的变化,但仍无法阻止杜拉升职的过程、手机、蝴蝶剑、主人的时钟、蓝色爱情、女子高中4个样的剧的趋势。特别是,《三国演义》、《沼泽土匪》、《红楼梦》、《西游记》等著名将领改编自2010年的中国电视剧。然而,在这些异彩纷呈的鸿篇巨制、血雨腥风的生命传奇和青春偶像的靓丽身姿后,一些浅吟低唱的小作品却仿若涓涓细流赢得人们的声声喝彩,点亮了2010年中国电视荧屏上的盏盏心灯。《老大的幸福》、《媳妇的美好时代》、《草根老爸》、《张小五的春天》、《婚姻保卫战》等一批“向下写”,“向后看”,以寻常百姓家长里短为书写对象的“小”作品,以温暖撩人的清新之气,一扫长久以来盘踞中国荧屏的“血雨腥风”与“苦难悲情”,成为2010年中国电视剧墓志铭上不可或缺的闪亮光彩。这些电视剧面向日常生活,对焦平民百姓的人生境遇和生存状态,剔除大开大合的戏剧冲突和纠结错综的人物关系,摒弃哲理式的终极追问和形而上的意义探寻,以细腻、诙谐甚或戏谑的笔触,触摸生活褶皱中蕴藏的生活乐趣和人生意味,以一叶知秋的方式将琐碎、单调、重复的生活原态剥呈开来,所谓的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便在这一日复一日的喜怒哀乐中自发绽放,电视剧自身的艺术魅力便也在这重复琐碎的事件中显现而出。《老大的幸福》、《媳妇的美好时代》、《婚姻保卫战》为代表的这类电视剧虽仍属于现实主义电视剧叙事的大范畴,但与传统的现实主义电视剧叙事有了些许明显不同,它们开启了由传统现实主义电视剧叙事向新写实电视剧叙事的成功转向。一、小市民的使用—新写实电视剧的叙事转向“现代性的叙事伦理有两种: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在人民伦理的大叙事中,历史的沉重脚夹带着个人生命,叙事呢喃看起来围绕个人命运,实际让民族、国家、历史目的变得比个人命运更为重要。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只是个体生命的叹息或想象,某一个人活过的生命痕迹或经历的人生变故。自由伦理不是某些历史圣哲设立的戒律或某个国家化的道德宪法设定的生存规范构成的,而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偶在个体的生活事件构成的。”(1)自上世纪30年代起至80年代初,中国文艺创作中的个体叙事整体淹没于强大的国家民族话语中而呈现为失语。间或偶尔有些只言片语的个体呢喃,也往往在庸俗化和腐朽化的棒喝声中悄然退隐。在中国特有的政治语境和文艺政策语境之下,更多表现为日常生活偶发事件的个体性伦理叙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受到遏制,重复、单调甚至乏味的日常生活中所特有的生命魅力消弭在了轰轰烈烈的革命叙事之中。在1949年7月召开的中华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茅盾做了《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革命文艺》的报告,指出了几种与日常生活题材有关的,“腐蚀我们斗志”的创作情况:“一种是完全按照个人的趣味而采集都市生活的小镜头,编成故事,既无主题的积极意义,亦无明确的内容。这种纯粹以趣味为中心的作品,显然是对小市民的趣味投降,而失去了革命的精神去(1)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教育群众的基本立场。”(2)还有一种作品“用的是新文艺的形式,表面上可以不接触政治问题,但所选择的题材都以小市民的落后趣味为标准,或布置一些恋爱场面的悲喜剧,或提出都市市民日常生活中一两点小小的矛盾而构成故事,或给小市民发泄一点生活上的小牢骚而决不致引起对现社会统治秩序的根本怀疑,这些作品是接受了欧美资本主义没落期的颓废主义的颓风,反映出殖民地一部分落后的知识分子的苦闷的情绪,迎合都市小市民既不满于现状,又耽于苟安而寻求刺激的心理”。(3)日常生活真正不再羞涩或不再需要犹抱琵琶半遮面地出现在文艺叙事视野之内,还是80年代后文艺为政治服务被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取代,随着一批风格拙朴、题材“平庸”的新写实小说的崛起,日常生活叙事才真正焕发出独有的艺术之光。“有人说我的小说‘回避’了许多现实社会中的重大历史事件。我觉得我不是在回避。我个人认为,历史的面目不是由若干重大事件构成的,历史是日复一日、点点滴滴的生活的演变。譬如上海街头妇女着装从各色旗袍变成一式列宁装,我关注的是这样一种历史……”(4)艺术终于回到了本该出生的地方,生命也终于找到了坚实的土地,在被忽略太久的日常生活中,生发出了如《长恨歌》、《生活秀》、《来来往往》、《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等一批优秀新写实小说,文艺叙事也终于可以如刘震云所言:“‘生活是严峻的……严峻的是那个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琐事……一切还是从排队买豆腐白菜开始吧’,于是,白菜豆腐,衣食住行,弄堂、胡同里小市民的日子,怎样发生在现实的世界里,便怎样呈现在文学家的纸页上。”(5)中国电视剧叙事一直以来践行于文学创作和电影叙事之后,当白菜豆腐、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活原态生动雀跃地成为作家书写对象时,电视剧虽也有了如《渴望》、《一年又一年》、《牵手》、《离婚时代》、《青衣》、《金婚》等的市井关注,但其切入生活褶皱的深度和细腻程度,却与小说叙事相差很远,要么流于家庭伦理的悲欢离合,要么跌入个人命运的苦难多舛,而在生命断切面处的日常观照却显得无力而茫然,以《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所开创的真正意义上的新写实电视剧的叙事风潮久未形成。而与此同时,一大批如《爱情是什么》、《澡堂老板家的男人们》、《传说中的七公主》、《我是传奇》等韩国电视剧却以生命断切面处的日常生活的细语呢喃狂扫东南亚市场,而我们还在迷迷糊糊地、啄米丢瓜般地阐释、追捧韩剧的造型和影像之美。可幸的是,在2010年锦绣一片的电视剧宏大叙事中,《媳妇的美好时代》、《老大的幸福》、《婚姻保卫战》、《张小五的春天》等一批电视剧破土而出,其不争的收视指数再一次将日常生活的新写实叙事推到电视剧理论话语的前沿。取材于单调、繁复的日常生活,直面小人琐事,关注市井百态的新写实电视剧叙事的成功转向,无论如何都是2010年电视剧创作对电视剧艺术产业的一份特殊贡献。二、“幸福”的存在是被严重控制“所谓‘日常生活’,其中的一个意思是与那些历史重大事件相对应的、琐细的生活流程,同时又是人们的情感变化和反应的缘起。日常生活是流动着的,倏生倏灭的;它引起的情感反应也是五味杂陈的,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情感因素,大多是来自于对日常生活的体验的。”(6)面对这种悠生悠灭、偶然流动、琐碎轻微的日常生活,生活于日常的人们反倒更难把握自己的行为,更难确定自己到底想要些什么,更难为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寻找一些冠冕堂皇的支撑和信仰,更难决定自己的行为和选择到底正确与否。生活于这种表面世俗、繁复的日常化中的人们,其行、走、坐、卧中的人性、人情在不加任何奇观冲击和人为伪饰的原生态境遇下,却往往更易渗透出无法模拟的诗意和崇高。这种诗意和崇高是真实的、裸露的、具象而可触摸的,是逃离了空洞概念和意识形态羁绊后的真实生动。因为日常早已把它“自身提呈为一个难题,一个矛盾,一个悖论:它既是普普通通的,又是超凡脱俗的;既是自我显明的,又是云山雾罩的;既是众所周知的,又是无人知晓的;既是昭然若揭的,又是迷雾重重的”,(7)既是世俗平庸的,又是奇崛隽永的;既是身体本能的,又是心灵索问的,既是无聊低俗的,又是诗意崇高的,因为叙事的诗意和崇高往往是栖居于平淡无奇中的返璞归真,正如“我们所处的亲近之处即在于存在物的最邻近的地区之中。这种存在物是熟悉的,确定的和平常的。拒绝和掩饰双重形式的持续的遮蔽,仍然穿过透明。在根本上,平常并非平常,它是超常的、神秘的。真理能如此完成,那么真理会是完全的显露,使自身去掉万物的遮蔽”。(8)世界上很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大都取材于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将镜头对准那些行走于熟悉巷道,奔波于碌碌繁琐的日复一日的生活之中的人们,捕捉和记录普通人们一呼一吸的生命绵延中突然卡住气脉的时时刻刻。没有张扬的人为冲突,没有机巧的人物关系,生活陡然间平地起浪,淹没于芸芸众生间的这些普通人的日常事便在不动声色的叙事关注中慢慢袒露,普通中的那份挣扎、坚持和妥协,便已不再是繁琐的日常和琐碎,而是穿越琐碎、庸常之后的人生况味和生命诗意及崇高。在《老大的幸福》、《媳妇的美好时代》、《张小五的春天》、《大女当嫁》等电视剧叙事中,作者放低姿态,放平目光,从动者便国家民族的宏大叙事或信仰理想的崇高意旨的惯性思维中解放出来,摒弃浮光掠影的剑拔弩张和虚假空洞的凄怆悲情,剔除未语先噎的慷慨激情和故作极致的轻飘浪漫,而坚实地扎进看似庸常无为的日子,精心而细腻地小火慢炖着我们早已熟悉的白菜豆腐等虽不惊艳,却赖以茁壮生命的饮食生色,生活的褶皱在这真诚的把握中慢慢铺展开来,此时,生活便是创作,创作也早已融成了生活。如果用大块晕染的西洋油画来形容《暗算》、《闯关东》、《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黎明之前》等一大批优秀的宏大叙事的话,《老大的幸福》、《媳妇的美好时代》、《张小五的春天》等碾平生活褶皱的新写实电视剧便近似水墨丹青的《清明上河图》,意不在张扬,而在于无声处现真音的大道至简!傅老大,一个职业卑微的普通人,整天满足于“乐了、妥了”的胸无大志的百姓生活,唯有的惊奇便是自小没了爹娘,自己像爹娘一样拉扯大了四个兄弟姐妹,而如今成功地享受着都市幸福生活的兄弟姐妹们心酸地看到了大哥的寒酸,争相恐后地要尽些孝道,让大哥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大哥在兄弟姐妹们热情洋溢的努力下,终于懵懵懂懂地滑入了大都市的流光溢彩中,大哥的平静生活终于被“幸福”打碎了。毛豆豆,一个被感情插足了的,整天发愁嫁不出去的大龄女青年,连着三次相亲却撞见同一个“鬼”余味,然后,便波澜不惊却鬼使神差地变成了人家的媳妇,开始了锅碗瓢盆、生儿育女、嬉笑怒骂的“美好生活”。剧中没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浪花飞卷,更没有飞沙走石的急流险滩,有的只是俯首可见的小桥流水,勺子碰锅的磕磕绊绊,而于嬉笑怒骂、诙谐调侃中渗透的生命智慧,化尖厉于无形的温和敦厚,化干戈为玉帛的和合之美,不正是日常生活中蕴藏的哲学意韵,不也正是文艺创作所追求的诗意和崇高吗?大道至简,大美无形,观众以《老大的幸福》、《媳妇的美好时代》开创的收视奇迹向新写实电视剧所蕴含的诗意和崇高做了注解。(9)相较而言,《张小五的春天》虽取材于大龄女青年张小五的日常生活,但过于离奇的人物关系和人为匠气的故事构建,使其原本应有的生活张力受到遏制而多受诟病。如果以日常生活题材和平淡婉约的叙事风格的标准来衡量的话,在2010年电视荧屏上也同样搅起一片喧嚣的《金婚风雨情》则与新写实电视剧相差更远。《金婚风雨情》开篇便以大开大合的戏剧方式构建了一对英雄美女的梦幻关系,而且,严格编年体的创作方式,本身便已打破日常生活的悠生悠灭,生活的褶皱和细密轻易地被一种叙事形式忽略成为轻描淡写的一集,日常生活的细腻之花还没来得及绽放便为匆匆而来的新的一年凋谢了。地震废墟上的倾城之恋,风雨随行的三角纠缠,不时闪现的婚外桃花,都将“历史中曾经出现的风雨,李代桃僵为偶像剧的卿卿我我的香风酥雨,遮一把戴望舒的油纸伞就够了”。(10)《金婚风雨情》离想象很近,离生活很远,少了日常生活的烟火之气。三、“公共文本”:家庭伦理+社会公共空间依照哈贝马斯的观点,“公共空间”是“在政治权利之外,作为民主政治基本条件的公民自由讨论公共事务,参与政治的活动空间,”(11)如电影院、咖啡馆、剧院、城市广场、购物中心以及报纸杂志、天涯社区、FACEBOOK等各种虚拟网络平台……公共空间具有公共性、公开性、批判性、自由性等特点。哈贝马斯的“公共空间”是多元开放的,不断引用到城市建设、广场雕塑、空间管理、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而“公共空间”的话语方式及伦理规范也随着“公共空间”对个体意识的逼仄而成为不可回避的理论话题。通过光影形式与广大观众发生关系的电视剧叙事,虽然如同电影院观影一样供人们共同完成一场公共事务,但电视剧与观众如期守候的契约关系及普天同庆般的多频道共同播出方式,使得每部电视剧的播放都不同程度地制造了一个虚拟的公共传播空间,这个空间虽看似由一个个独立的家庭组成,却因影像剧集的普天同映而关联成为一个无形巨大的“公共空间”,而且,人们还会主动、自发地在一段连续而且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护和执守这个因一部电视剧而形成的虚拟的“公共空间”。应该说,从中世纪的茶馆到如今的任何一个公共广场,其“公共空间”之广大无限都无法与电视剧形成的虚拟空间相比。而且,在电视剧叙事所拧结的“公共空间”里,话语的单向度决定了观众在这个“公共空间”里的失语地位,这个“沉默的大多数”除了对各种电视剧所形成的社会“公共文本”发表慨叹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言论机会和权利。因此,电视剧这一“公共文本”所表达的悲苦欣悦、众生图景、伦理道德、文化意志等都将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观众文化期待、情感想象和生活(9)《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北京卫视开播当晚,北京地区的收视率高达9.13%,次日蹿升至10.22%,4月5日更飙升至11.22%,创下北京台的收视向往的主导力量。作为“公共文本”的电视剧叙事,已经同真实的物质实体一样,虚拟地镶嵌于社会文化的“公共空间”之中,电视剧则必然且必须遵守和维护“公共空间”所应有的公共秩序和规则,满足公众共同的文化期待和心理诉求。民族叙事中向来不缺乏英雄和传奇。在同仇敌忾和壮怀激烈的革命叙事中,小人物往往被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地塑造成英雄和传奇,文化的叙事空间与社会的“公共空间”兼容并和,共同完成了民族革命和社会建设的光辉历程。石光荣、李云龙、姜大牙、瞿恩、杨立青等作为电视剧“公共空间”的共同记忆,激励和涤荡着人们的革命理想和崇高信念,这些人物形象无论是对中国电视剧艺术的发展还是社会“公共空间”的人文精神建构,都功不可没。但是,“公共空间”里生活的大多数毕竟是个性杂糅的普通百姓,激情过后仍旧是要吃白菜豆腐和五谷杂粮,过繁琐、单调的日常生活的。日常生活的凡夫琐事,才是他们切肤的感受,尤其是在阶级矛盾和国家存亡消解之后,对于个人和家庭的关注便上升到文化“公共空间”的表达之中。《老大的幸福》、《媳妇的美好时代》直面现实生活的世俗和繁复,摒弃家庭伦理叙事惯用的苦难悲情,摒弃大开大合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命运,放弃叙事者习以为常的精英姿态和拯救者的矫揉造作,真诚地嵌入生活之中,给观众呈上一道地道的家常便饭,仔细玩味,确也正是一道味道纯美的生活大宴,这里没有虚假的矫揉造作,没有故作的起伏跌宕,没有拨弄的峰回路转,没有回肠的撕心裂肺,没有廉价的悲悯和空洞的崇高,也没有逢迎的欲望和宣泄,有的只是真诚的勇气和面对。面对日常中被我们习以为常却往往被“艺术”遗忘的真实,面对外表喧哗却藏匿于褶皱之处的痔疮和顽疾,面对生活中随处可见却被“艺术”丢进庸俗和无聊框架中的叽叽喳喳和磕磕碰碰……所谓大道至简,大音希声,被我们遗忘的生活褶皱和婆婆妈妈的叽叽喳喳,却蕴含着哲理的智慧和真理的锋芒。新写实电视剧《老大的幸福》和《媳妇的美好时代》不但没有回避生活和社会延续中的种种矛盾,反而是勇敢地直指人心,直面“到底何为幸福”、“何为家”,“如何爱”等生命本体的重大命题和思索。《老大的幸福》和《媳妇的美好时代》等剧,题材看似家常繁复,其力度直指人心和社会症结,其叙事方式和表现风格不再剑拔弩张,而显示为中国道德和诗学传统中“温柔敦厚”的和合之美,这或许正是作者对作品所直面的尖锐问题的注解和希望,也正是当下观众对于生存之道和生命质感的诉求和把握。“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古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1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也”。(13)从古至今,温柔敦厚、中和之美的思想已远远超越了艺术的审美范畴,成为中华民族自立发展和为人处世的思想范式及行为模式,并世代流传,凝集成深藏于民族血脉中的心理定势和生命智慧。乐而不淫、思而不惧,大而婉、险易行、直不倔、曲不屈、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老大的幸福》和《媳妇的美好时代》无论从人物关系设置、叙事走向、矛盾推进上都采取了这种“发乎情,止乎礼”的节制方式,低行于生活镜面,既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