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教案之沉痛哀悼:“显”与“隐”的笔法-《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_第1页
2023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教案之沉痛哀悼:“显”与“隐”的笔法-《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_第2页
2023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教案之沉痛哀悼:“显”与“隐”的笔法-《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_第3页
2023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教案之沉痛哀悼:“显”与“隐”的笔法-《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_第4页
2023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教案之沉痛哀悼:“显”与“隐”的笔法-《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沉痛哀悼:“显”与“隐”的笔法——《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相关背景,熟悉文章的脉络。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叙述、议论和抒情结合手法。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重要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4.文化传承与理解:知人论世,体会爱国青年的精神。礼赞青年,思考牺牲: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著名作家郁达夫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一个有英雄却不知敬重爱惜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有幸的是,我们的民族在任何时期都不缺少英雄,正如鲁迅所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他们也是民族的英雄。更有幸的是,我们的民族也从来不会忘记任何一个英雄,今天我们就随着鲁迅再次走进《记念刘和珍君》,来铭记这位可亲可爱的爱国英雄——刘和珍!此文是鲁迅在1926年“三一八”惨案发生两周后,为纪念在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却被残暴屠杀的刘和珍而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1926年这一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蓬勃发展,在人民革命浪涛的冲击下,段祺瑞执政府摇摇欲坠。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消灭倾向于革命的冯玉祥国民军,日本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被迫还击。16日,日帝借口国民军违反《辛丑条约》,向中国提出抗议,并纠集美英等国,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最后通牒,限48小时内作出答复。18日,北京各界人士为了抗议帝国主义侵略我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会后,游行示威,在政府前请愿。当游行队伍到达时,早已经戒备森严的政府卫队突然向群众开枪射击,并用大刀砍杀,制造了死47人,伤123人的“三·一八”惨案。刘和珍就是其中之一。刘和珍,江西南昌人,民国时期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刘和珍积极参加学潮运动,带领同学们向封建势力、北洋军阀宣战,1926年在三·一八惨案中遇害,年仅22岁。(二)任务一:梳理概括各部分内容与情感,分析刘和珍形象【提问】第一、二部分,作者交代了写作缘由,请问作者鲁迅为什么写此文,又为什么反复地讲“我实在无话可说”?(读出沉郁与深痛)【明确】表层缘由是程君的正告和我自己也早觉得有写的必要。深层缘由:一是表达哀痛,二是控诉暴行,三是痛斥阴险论调(揭穿流言),四是唤醒庸人。“我实在无话可说”的原因:一是我还沉浸在青年被屠杀的悲痛中,难以自拔;二是无耻文人的污蔑,让我悲愤得说不出话。【提问】“真的猛士,敢于……哀痛者和幸福者?”这句话如何理解?【明确】真正的革命者,敢于直面黑暗的社会,敢于正视残酷的流血斗争,永不害怕,永不退缩。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哀痛,他们为人民的苦难而哀痛,他们为战友的牺牲而哀痛;然而,他更为自己能参与到为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斗争而感到幸福。【提问】“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这句话如何理解?【明确】这个世界尽管有无畏的革命者,然而现实中更多是平庸者、苟且者,好像这个世界就是为他们设计的,他们那么的多。这些不敢斗争向未觉悟的庸人、苟且者,一方面为革命者的牺牲而悲哀(微漠的悲哀),另一方面他们又健忘牺牲,习惯于苟且偷安(淡红的血色),我们所处的这是这样一个似人非人的世界,真不知何时是个尽头。作者意在告诫人们:不能因时间的流驶而忘记血的教训。【提问】第三部分是作者追述自己与刘和珍的交往,从作者的回忆中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反复讲“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读出庄肃虔敬)【明确】作者首先高度评价了刘和珍的所作所为,让“我”改变了对学生的看法,之前“我”认为学生恐怕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现在“我”才发展他们是为国家民族命运而忧虑的中国青年。第一部分回忆了刘和珍喜欢读鲁迅的文章,生活艰难却毅然预订《莽原》全年——思想进步,追求真理。这里回忆了两年事:1.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和进步学生一起同反动校长作斗争——敢于反抗,有号召力;2.“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有责任心。反复讲“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突出其善良乐观。参加请愿——勇敢坚强,有爱国心。【补充】倒杨风潮:1923年秋,刘和珍从江西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女师大英语系。学习期间,她经常到北京大学旁听李大钊讲授的《社会学》《女权运动史》等课程,回校后广为传播。她也是鲁迅作品的忠实读者。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女师大的校长杨荫榆由于极力维护封建礼教而引起进步师生的不满,于1924年11月爆发了驱杨运动,这就是中国妇女运动史上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作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是这次风潮的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1924年11月,女师大校长杨荫榆无理拒绝学生提出的关于辞退不称职教员的要求,并声称要处理刘和珍等为首人员,引起学生强烈不满。1925年5月7日,北师大召开“五七”国耻纪念会,杨荫榆图谋主持大会,被刘和珍、许广平等人拒绝,遂恼羞成怒,决定开除刘和珍、许广平、浦振声6人,引起学生激愤,女师大风潮愈演愈烈。此时她愤慨地对张静淑说:“开除我不要紧,可是杨荫榆不走,学校就不能改进。”刘百昭还打算派军警押送刘和珍回南昌,刘和珍听到消息后说:“这事倒极有趣,押我回去,我又来,其将奈我何。”1925年8月10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颁布解散女师大,她受同学们的委托起草驱杨宣言,撰文揭露反动文人陈西滢的无耻抵赖,做到了有理、有力、有节。【小结】追求真理,嫉恶如仇;心怀正义,英勇无畏。对人很善良温和,对事总是乐观,以学校有责任心,对国家民族有担当。柔弱外表下有一颗为中国女性争取权利和利益的拳拳之心。【提问】第四部分主要写什么?这部分如何体现叙述、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读出悲泣愤慨)【明确】写听到噩耗时的愤慨之情。作者听到消息的第一反应是怀疑,于是议论:自己以前对国人的看法,而眼前的事实告诉自己,现实的黑暗远远超出了作者的想象,反对派竟然连手无寸铁的学生都屠杀,议论中饱含愤慨之情。【提问】作者在叙述“段政府就有令”“接着就有流言”时,为什么单独成段分开写?【明确】语言的形式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原因是两句单独成段分开写,读起来停顿时间更长,语气显得更有力,而且分开揭露,更能突出反动派政府和走狗文人的凶残和无耻,更能表达作者的愤慨之情。【提问】“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句话如何理解?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明确】在民族衰亡之际,在惨案面前,几乎所有人都选择沉默。不能这样啊!必须得做点什么,如果在此时此刻,再不爆发自己,一起反抗,那么等待我们的,只有灭亡。表达了作者对国人麻木的焦虑,对民族前途的担忧,对革命爆发的渴望,警醒和激励国人起来反抗。(在议论中抒情)【提问】第五部具体描写刘和珍等人遇害的经过,作者为什么描写得如何详细,有何用意?这一段的语言有何特点?(要读得字字分明,语调缓慢而沉痛)【明确】用意:①直接展现三个女子的英勇友爱;②记录惨案事实,揭露阴谋:大量的细节描写说明此次屠杀是有指挥的有预谋的,戳穿反动派的“暴徒”说法;③具体揭露反动派的凶残,如出示法医的检验,似向法庭提供铁的罪证。语言特点:①冷静的叙述,白描式的描写,可以真实地还原事实;②大量运用短句,有利表达沉痛悲愤之情;③大量使用反语,使抒情更强烈。【提问】“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这两句话如何理解?【明确】1.大量使用反语:“文明人”实际上是“野蛮人”,“伟绩”实际上是“罪行”“武功”,指中外反动派屠杀中国妇女儿童的罪行和血腥镇压学生的暴行。2.寓强烈对比:一是三个女子爱国请愿的自觉行动与执政府的公然镇压;二是一方是枪林弹雨的疯狂攒射,一方是临难而互相从容救助;三是文明人发明了枪弹,却用来实施野蛮的暴行。句意理解:“惊心动魄的伟大”为反语,反动派政府没能力对付侵略者,竟然用枪弹对付自己的同胞,还是三个弱女子,你们真的很“伟大”,实指反动派政府的兽行令人发指,惨绝人寰,所以才令人“惊心动魄”,于是作者进一步讽刺,“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根本比不上你们,你们的“这几缕血痕”抹杀了他们的伟绩和武功。言外之意,中外杀人者虽也血腥残忍,但与段政府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没有最凶残,只有更凶残!段政府制造的几缕血痕,足了抹杀前人的杀人记录!最可恶的是,他们全无负罪之感,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提问】第六部分讲作者对烈士牺牲意义的思考,具体有哪些思考?(平静地读,读出冷静的思考和无可如何的哀伤)【明确】①徒手请愿实在不可取;②烈士的血不会白流,亲族、师友和爱人仍会记住他们。【提问】第七部分总结惨案的现实昭示和死伤者对将来的意义。(读出坚定语气,最后一声浩叹之后,仍归结为无话可说,以轻淡的语句,寄沉重的哀思)【明确】意义在于,说明国人的勇毅精神仍在,让苟话者看到一点希望,让真的猛士奋然前行。【提问】请划分下面句子的成份。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明确】事实(主语)更足为(成为,谓语)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的明证(宾语)。【提问】“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一句如何理解?【明确】“依稀”,模模糊糊。“微茫”,隐约,不清晰。更,表示程度的加深或进一步。这个并列复句,恰当地评价了“三一八”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并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壮烈的事件中看到一点希望,哪怕是“依稀”“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更加勇猛坚定地去斗争、前进。【提问】《记念刘和珍》中“记念”有什么内涵?(换句话说,作者记念刘和珍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一是对死难革命青年的沉痛悼念,赞扬其壮举;二是对反对派凶残和虚伪的揭露,表达痛恨之情。【总结】全文的行文思路和作者的情感变化第一部分(1、2节)写作缘起(情感逻辑)悼念刘和珍君——爱控诉反动政府——憎痛斥走狗文人——憎唤醒麻木庸人——哀第二部分(3、4、5)纪念生平(时间顺序)追忆生平事迹,可亲可敬概写遇害,惊愕义愤难已详写遇害,细节还原现场第三部分(6、7节)教训意义(情感与理性逻辑)劝诫徒手请愿——否(无恶意的闲人——谈资;有恶意的闲人——流言)激励奋然清醒——肯(苟活者——看到希望;真的猛士——奋然前行)(三)任务二:体会鲁迅如何用冷峻的语言承载复杂而强烈的感情【提问】本文是鲁迅的一篇写人记事的纪念性散文,文中的情感较复杂,鲁迅也采用了独特的言语形式和表达手法加以表达,请结合例句分析鲁迅的独特表达。【明确】1.避简就繁的遣词①文章开头“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中华民国十五年”即1926年,但鲁迅为何用民国来纪年?【析】事实上,在鲁迅的年代已经有了公元纪年的用法,从语言表达简洁层面考虑,要么写成“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五日”,要么就直接写成“三月二十五日”。如何解读这一反常的言语表达形式?从“中华民国十五年”来分析,首先,“十五年”说明中华民国的成立已经长达15年之久了;其次,现在是什么朝代?是民国,中华民国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孙中山先生曾对“民国”作过阐释:“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鲁迅用“中华民国十五年”的真实用意:现在都是中华民国了,并且是中华民国15年了,在国民做主的国家,在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的国家,执政府门前竟然发生屠杀徒手请愿民众的惨案,真是骇人听闻,不可思议。反常的表达,饱含愤激之情和讽刺之意。②“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换成正常句式应是:“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为什么要有意断开,形成一种断续停顿的言语形式?【析】长句表达的情感较为舒缓、平和,短句表达的情感较为急促、紧张。这一句反常要表达的是,当鲁迅提笔再现这群中国青年惨遭屠杀的场景时,内心多么悲痛,以致一字一顿,字字皆泪。2.一再重复的强调①五次提到“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析】表现了刘和珍的乐观开朗、心地良善等性格特点;更深的用意是与反动派的卑劣行径形成对比,揭穿反动政府为己遮羞的谎言。在第四节,鲁迅不无痛心地写道,“三一八”惨案发生后,社会各界对此事的反应,其中:“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从“三一八”惨案发生的事实来看,是段祺瑞执政府指使卫兵开枪射杀手无寸铁的请愿群众,但事后段祺瑞执政府竟然污蔑这群请愿学生是“暴徒”。请问: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且手无寸铁去请愿的“暴徒”?如此看来,段祺瑞执政府在一手制造血腥惨案后,非但没有反思、认罪,反而为自己的暴行找借口。对执政府这一欲盖弥彰的丑恶行径,鲁迅没有针锋相对地加以揭露。3.春秋笔法的运用散文的第五部分,鲁迅给读者还原了刘和珍、张静淑和杨德群三位中国青年遇害的现场,其中对三人中弹的情形作了详细的说明。按照常理说,刘和珍等青年学生在执政府门前无辜被害,这已经令鲁迅悲痛欲绝,鲁迅不应该也不忍心再详细地描绘刘和珍等人中弹的情形。鲁迅为何要详细地还原烈士遇害现场,尤其是详细描述身体中弹的部位呢?【析】刘和珍是“(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杨德群是“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这说明是从背后中枪的。背后中枪意味着什么?还原请愿现场,大概有两种情形:一是刘和珍等人被包围枪杀,一是被追赶枪杀,这就排除了请愿群众与卫兵因为正面肢体冲突,而导致擦枪走火误伤的可能。另外,张静淑中的四枪中“其一是手枪”,通过烈士中弹情形的详细描写,曲折地告诉读者,这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的屠杀,绝非是因卫兵自卫而导致的一场意外流血事件。本节的叙述,态度很冷静,情绪很平静,但字里行间却饱含深意:这是一场血腥的谋杀、虐杀,其罪恶行径令人发指!这段关于青年烈士遇害现场的还原性文字,鲁迅没有表达任何情感情绪,但义愤之情已经蕴含在客观冷静的叙述之中,这是中国古代史学家重视的“实录”——寓褒贬的春秋笔法的运用。4.语气脱节的标点(传情达意的标点)①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析】按照常理来说,两句都用“!”,既保持了句式的整齐对称,又能传达出鲁迅出离的愤怒之情。但是鲁迅为何反常地使用句号呢?段祺瑞执政府一手制造“三一八”惨案,但为了遮羞和掩盖罪行,故意往请愿青年学生身上泼脏水,污蔑学生为“暴徒”,言外之意即是,开枪镇压“暴徒”,合情合法,无可厚非。对段祺瑞执政府这种颠倒黑白的行径,鲁迅愤怒达到了极点,于是用“!”表达自己这种强烈的谴责。然而,更为无耻的是,为段祺瑞执政府摇旗呐喊的反动文人又站出来,污蔑青年学生是“受人利用的”,嫁祸他人,企图混淆视听,转移民众关注的焦点。对反动政府及反动文人这一唱一和的卑鄙行为,鲁迅已经失望至极、愤怒至极。若果从生活常识出发,我们便会发现,第二句不使用感叹号,使用陈述语气,恰恰是气愤至极的无语,悲痛至极的无语。所以第二句用句号②“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析】段末之所以不用感叹号,也是因为情感升至高潮后回落,表达了鲁迅在反动政府屠刀加钳口术的双重统治下,民众沉默不语、衰弱不振的无奈和痛心。5.自相矛盾的表达通读《记念刘和珍君》一文,我们会发现鲁迅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另一方面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给人一种欲言又止、吞吞吐吐的感觉,这类自相矛盾的句子在文中共出现了7次。如此密集的自相矛盾的表达,鲁迅究竟是“说(写)”,还是“不说(不写)”呢?鲁迅使用这样的言语形式,究竟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析】第一节:鲁迅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是因为程君的劝说,鲁迅回忆了刘和珍生前喜爱看他的文章,并且在艰难生活中依然预订《莽原》杂志等事迹后,于是说了这句话,体现出他对青年学生的爱护。第二节:鲁迅又两次写道“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在“庸人”的世界里,时间的流逝会让他们淡忘一切,包括烈士们的流血牺牲,鲁迅觉得有必要写文章纪念烈士,提醒“庸人”勿忘历史,记住历史。第四节:鲁迅指出段祺瑞执政府的暴行和有恶意的闲人流言,出人意料;而惨案之后,整个社会禁声、沉默的现实,让自己“无话可说”,表达了愤懑之情。第五节: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发端,与上文“无话可说”构成转折,从“不说”到“要说”,欲扬先抑,表达出鲁迅揭露真相、记录历史的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感。第七节:鲁迅用“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收束全文,哀痛达到了极点,一腔悲愤意犹未尽,反而无话可说、无可诉说,此时“无话”胜“有话”。总之,对学生有爱,对段政府有恨,对流言家有恨,对大众庸人有失望,这些感情混杂在一起,也就是哀痛的、悲愤的、激昂的、仇恨的、失望的复杂感情,但表达时处于要说又说不出话来之间。(三)特点总结:1.深刻的思想内容。《记念刘和珍君》除了赞扬爱国学生、批判反动派外,还提及了“流言家”“庸人”和“爱国群众”,将形形色色的人都写出来了。文章也没有止步于愤慨,还深刻地揭露了社会现状和政治局势,总结了斗争经验,指明了斗争的新方法。体现了知识分子关注家国命运的品格。2.叙议抒情兼顾的表达技巧。在叙写刘和珍君遇害时,作者平铺直叙,生动而客观;同时运用反复、反语和比喻,进行理性的分析和深刻的批判;全文贯穿着一条爱恨交织的感情线索,开头“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最大的哀痛显示于非人间”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主体部分作者的悲愤之情与叙述、议论交融,在结尾部分情感升华为对革命女性的赞叹,最后又寄托无尽的哀思。控诉罪行,反思社会: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对根据地进行军事“围剿”,在“国统区”实行文化“围剿”。特务捣毁进步文艺团体和书店,查禁进步文艺书刊,通缉进步作家。1931年1月17日,国民党政府逮捕了“左联”五位作家:柔石、白莽、冯铿、李伟森、胡也频。2月7日在上海龙华警备司令部秘密杀害了他们。1933年2月7-8日,鲁迅写《为了忘却的记念》(发表于4月的《现代》杂志),此时离烈士遇害已经两周年。(二)任务一:阅读全文,概括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小事,分析人物形象【提问】文章开头一方面点明写作目的是记念几个青年作家,另一方面又说“这并非是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这又如何理解?【明确】这段话,正话反说,语意隐晦曲折。表面轻松的口吻,实则表达了鲁迅悲痛的心情。鲁迅的意思虽然悲哀无法摆脱,但为了继续战斗,必须调整情绪,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提问】第二自然段开始回忆两年前五位青年作家遇害的事,对于此事有四种态度,请具体说明。【明确】1.“不敢”:同情革命者,也想揭露,但怕惹祸;2.“不愿”:不想惹是非,明哲保身;3.“不屑”:站在统治阶级一方,认为被杀是小事一桩;4.隐约其辞:巧妙地透露一些消息,暗示五位青年作家是秘密杀害的。这些不同的态度一方面写出了国民党疯狂进行反革命文化“围剿”,禁锢言论,另一方面也写出了人们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对这桩血案的不同态度。【补充】《文艺新闻》是一个综合性的文艺周刊,1931年由袁殊在上海创办。“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害的惨案发生后的几个月内,外界都不知道真相,袁殊当时也不知道,只因为他的好友共产党员冯雪峰请求他在《文艺新闻》上主持公道,才知道了这一不幸。当时冯雪峰是“左联”党团书记,又与他交往甚厚,所以他答应予以披露。但若公开揭露事实真相,无疑要冒极大风险,轻则停刊息业,重则危及身家性命。关键时候,袁殊显示出了他的大智大勇。他在征得冯雪峰同意后,决定本着一贯“中立公正”的方针,以读者来信询问五作家下落的方式,将惨案公之于世。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只有《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这个“隐约其辞”再一次反映了当时斗争的严酷。【提问】第一部分主要写了“我”与白莽的三次交往。【明确】第一次见面:白莽来送《彼得斐传》原文。“我”对白莽基本上只有外貌和名字的印象。(第二天他来信表达见面感受,说明他是一个朴实的进步青年)第二次见面:白莽来送译稿。“我”读他的译稿,他不喜欢“国民诗人”,可见其对当时反动政府的厌恶,第二次见面,“我”与他谈得多一些。随着交流的加多,两人有志同道合之感,于是“我”送两本集子给他。第三次见面:被捕释出后,告诉“我”他是革命者,“我”支付他稿费。见面很意外,大热天穿着厚棉袍,来鲁迅处“打门”,可见对鲁迅的信赖。鲁迅“很欣幸他的得释,就赶紧付给稿费,使他可以买一件夹衫”,可见鲁迅对他的欣赏。【人物性格】白莽:勤奋坦诚,爱憎分明,坚强乐观。【提问】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与柔石交往的经过,在鲁迅的眼中,柔石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首先,柔石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是“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点明自己与柔石的密切关系。在初识阶段,鲁迅对柔石的名字与家乡印象深刻,让鲁迅想到方孝孺。两人都“硬气”“颇有点迂”。“迂”本义指“迂腐”“迂拙”,柔石与方孝孺的“迂”指执著一念,不随时俗。在柔石身上,则是一种革命的坚定性,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具体表现:1.他单纯与善良,不相信人心险恶,扶着“我”走路,怕“我”被汽车撞;2.他任劳任怨,有责任心,借钱做印本,借钱付纸账,拼命译书还借款;3.他硬气,不畏艰难,学着转换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鲁迅通过这些描述告诉读者,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是柔石这样一位善良的真君子,进一步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已到了暗无天日的地步。【人物事迹】柔石小传:在北京听过鲁迅的讲义,住家与鲁迅家“不过四五家门面”,是鲁迅敢于随便谈笑,敢于托办私事的人。他创作,翻译。设立朝花社,介绍东欧、北欧的文学与版画,以扶植刚健质朴的文艺;朝花社的杂务都归柔石做;朝花社倒闭,柔石四处借钱、拼命译书来筹款还债。【人物性格】他“硬气”而“迂”,始终相信人们是好的,只要是损己利人的事,就挑选上,自己背起来,哪怕走路,也时时照顾别人。为了工作,他没有时间照顾双目失明的母亲。被捕之后还学德文,且“更加努力”。【提问】第三部分记述了柔石、白莽同时被捕,是全文的过渡段落。请具体分析其作用。【明确】作用一:承上启下。第一、二部分主要叙写白莽、柔石被捕前的文学活动和革命活动,第四部分则主要叙写这些青年革命作家被捕后在狱中的情况和很快惨遭杀害。显然,“但不久,他们竟一同被捕”一句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将几个青年革命作家被捕前后的情况衔接起来了,使之浑然一体。作用二:交代两人的关系。柔石、白莽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原来鲁迅和白莽、柔石是“左联”文化战线上的战友,共同以文学为武器向反动派宣战。作用三:前后暗接照应。在第三部分中,第一处:“我便带了一本德译的,一个美国的新闻记者所做的中国游记去送他,这不过以为他可以由此练习德文”,照应上文“因为他的原书留在我这里了,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子送给他”。第二处,“然而他没有来。我只得又托了柔石”照应上文“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敢于随便谈笑,而且还敢于托他办点私事的人,那就是送书去给白莽的柔石”,还暗接后文柔石狱中来信“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望周先生勿念”。第三处:“我的那一本书,又被没收,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了”,照应前文“但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和“谁料竟会落在‘三道头’之类的手里的呢,这岂不冤枉!”【提问】文章的第四部分写了柔石等人被捕遇害的经过,作者插入《说岳全传》里高僧坐化的故事,有什么用意?【明确】鲁迅在说到自己不得不作暂时的避难时,据说宋朝有个高僧反对秦桧,秦桧派何立去捉他,他听说有人捉他就坐化了。鲁迅引用“何立从东来,我向西方走”这个偈子,是借用它一个“走”字,以表明鲁迅对反动派追捕的对策。在鲁迅看来,像高僧那样不觉悟的“奴隶”,因盼不到剑侠来救自己,只好坐化来脱离苦海。其实是批判了那种不敢起来与反动统治者做斗争,只能用死来摆脱苦海的消极态度。言外之意是自己的出走,并不是害怕逃跑,而是为了要活下来继续与反动派做斗争。【提问】第四部分中,鲁迅把柔石的信全文摘录,有什么作用?【明确】柔石被捕,鲁迅受到牵连,但鲁迅一心只惦记着柔石等人。见到柔石从囚系中写的信,算是得到了一点确信。鲁迅把第一封信全文抄录,然后逐句解说,赞扬他努力学习,领受他的关心,而对他把官场看得太高的错误也给予了批正。柔石在担心鲁迅不要遭反动当局的暗害。寥寥数语,对鲁迅的关心热爱之情,感人至深。【提问】鲁迅在叙述五位青年作家遇害时,与叙述刘和珍等遇难,用了相同的笔法,有什么用意?【明确】详写,准确的人物、时间和中弹数,愤怒地揭露了反动派屠杀革命青年的罪行。叙述完之后,按常情应有大段的议论抒情,然而,鲁迅却只用了四个字“原来如此!……”就戛然而止。为什么呢?感叹号表达了鲁迅强烈的愤怒与震惊,省略号蕴涵无穷:青年们是如此果敢、坚毅,壮烈……,敌人是如此的卑劣、凶残、暴虐……鲁迅此时哽噎不能语,此时无声胜有声。鲁迅对柔石深切的关怀及对他们被捕后的担心不安,对国民党反动派秘密虐杀革命志士的愤慨,自己不能营救战友的歉疚,听到噩耗时的惊愕以及痛定思痛后的清醒,全在这几句淡淡的记叙文字中表达出来了。【提问】鲁迅在叙述五位青年作家遇害后,按《记念刘和珍君》的写法,本应大肆地抒情,喷发内心的愤怒,但本文却没有,鲁迅如何采用曲折隐晦的笔法抒情?【明确】作者没有大段地议论抒情,而是在悲愤中沉静下来,深埋悲愤,在客栈中吟成一首七言律诗。在“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黑暗社会如何悼念烈士?鲁迅只能选版画《牺牲》来纪念。对其他烈士,也一一提及,特别引殷夫译诗,表现烈士为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提问】第五部分是对文章的总结,抒发了对烈士的怀念与尊敬,表达了对反动派的控诉;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最后一段三句话,如何理解?【明确】第一句:控诉反动派的罪行,诅咒这个黑暗而恐怖的社会。这种控诉和诅咒是以对烈士的爱为基础的。“这是怎样的世界呢。”一句应该用问号或者是叹号,但是鲁迅偏偏用了句号。有什么含义呢?联系《纪念刘和珍君》中的“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可以看出鲁迅对“这是怎样的世界”是早有明确的答案了,无须发问,更不要求读者回答,所以用的是斩钉截铁、明白无误的陈述。第二句:“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鲁迅在暗示反动势力还很强大,斗争的道路还很漫长。在这漫长而艰苦的斗争途中,对于失去战友的无比悲痛之情,还是暂时忘却为好,因此,只有化悲痛为力量,才是对他们的最好的纪念。第三句:“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鲁迅预言光明的来临和烈士的血不会白流,表现了鲁迅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总结】“记念”什么人——五个青年作家。怎样去“记念”?——回忆与他们的交往,回忆他们的遇害过程:与白莽的交往,与柔石的交往,两人的被捕,五人的遇害,“我”的悲愤。为什么要“记念”?——为了战斗。(三)任务二:分析议论与抒情,体现会本文情感表达曲折隐晦的特点【提问】与《记念刘和珍君》一文相比,本文的情感抒发更加曲折隐晦,主要是用了曲笔的手法。请具体分析。【明确】表现一:《惯于长夜过春时》诗作。首联用“黑夜”比喻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的统治。“挈妇将雏”指鲁迅带着妻子孩子四处避难。颔联写国民党反动派和各地方军阀之间激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