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导论 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导论_第1页
中西医结合导论 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导论_第2页
中西医结合导论 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导论_第3页
中西医结合导论 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导论_第4页
中西医结合导论 第一章 中西医结合导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西医结合导论中医诊断学教研室殷鑫医学的含义一、医学的含义

医学的含义涉及人们对健康与疾病、生命与死亡的认识以及医学研究的动机与目的。中世纪,阿拉伯伟大的医学家阿维森纳将医学定义为:“医学是科学,我们可以从中学到在健康和非健康时人体的种种状态,为什么健康易于丧失,并用什么方法使失去的健康得到恢复。换言之,医学就是如何维护健康的技艺和健康丧失后使之恢复健康的技艺。”这个定义立足于“健康”而不是立足于“疾病”来揭示医学的实质。

医学的对象和目的

健康与疾病是医学科学面对的主要研究领域,医学不只是针对疾病的治疗,而是处理与健康相关问题的一门科学,它以提高人体自身素质为目的,关注的不仅是人体的器官和疾病,更重在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和生命。

同时,医学又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医学的理论源于实践,人类在长期同自然界作斗争的生存竞争中,逐渐积累了大量的医药学经验,随着哲学、文化、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些感性的医药学经验上升为理性的理论,而理论又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完善,所以说医学是一门实践的科学、应用的科学。医学不只是医疗实践的直观反映,也绝不仅仅是一门技艺,它是一种有理论体系的科学,它包括医学科学知识和医学实践活动两个部分。

概言之,医学是人们在认识、保持和增强人类健康的思想和观念的指导下,以预防和治疗疾病,关注人(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和生命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

医学的对象和目的

目前,我国主要有中医学和西医学两大医学体系。中医学,即中国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它以中国古代的唯物观和辩证观,即元气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研究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其丰富的理、法、方、药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在疾病的预防和人类卫生保健事业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导论》概述

《中西医结合导论》作为一门专业性的引导课程,其目的与任务主要是帮助医学生在接触、学习具体的医学课程之前,对医学科学的整体概貌和中、西医发展简史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从不同层面对中西医学进行比较,进而让学生了解中西医结合在我国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中西结合临床运用和研究的价值所在,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西医结合的含义一、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及其来历20世纪50年代毛主席倡导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经历了四百年的孕育和发展。西医1573年传入中国,与中医发生碰撞和接触。明末、方以智《医学会通》(1611-1671)产生。19世纪中叶,西医在中国传播加速,主张“中说为主,西说为用”(唐容川);“中药治本,西药治标”(张锡纯)等---清末民国之初中西医结合模式。中西医不可偏废,应“折中归一”。一、中西医结合的提法及其来历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倡导“西学中”,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1960年,卫生部第一次提出“中西医结合”。20世纪70年代,“西学中”形成规模。80年代成立了中西医结合研究会。1978年招收研究生,1990年,中西医结合成为一级学科。二、中西医结合的含义

中西医结合主要分为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西医结合临床。中西医结合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之后,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收二者之长,并融会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简称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比较、吸收、创建、服务”二、中西医结合的含义

就是将中西两种医学融合,创造医学理论新体系,将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最终目标,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在广大中西医结合理论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者的探索中不断地更新、发展,更重要的是更加归于客观和理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医结合的理念会更加务实,会更加有效地指导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医疗实践。三、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中西医两种医学虽然其产生的背景不同,因而对生命、健康、疾病的解读就不同,但是二者的研究对象是一致的。中医研究侧重点在人对疾病的反映,西医研究的侧重点是疾病在人群中的普遍性。如果将疾病的普遍性和人对疾病反映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就是对生命、健康、疾病的完整解读。历代研究已经证明。三、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就是中西医结合模式,即对一个病人会同一种疾病即进行现代医学的诊断,又依据机体对疾病的邪正反应的状态作出中医的整体调节观念,吸收二者所长,相互补充、融合渗透,是医师对病人的认识更加全面和系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结构和功能相结合、动静结合在诊断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三、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中西医结合代表了未来医学发展方向,医学发展提出了许多新问题,社会发展与身心疾病日益突出等,需要整体认识疾病和健康,中西医结合代表了整体医学发展方向。第二节中西医结合的发展简史

中国数千年是中医学一枝独秀,直到17世纪中叶,西医传入中国,与中医学相互接触,互为影响,在中医界产生了中西医汇通思想,19世纪中叶,形成了中西医汇通派,20世纪中叶,西医学习中医,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概念,直至现今的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队伍。一、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产生

在明朝的中下叶,西医传入中国,面对中西医的客观存在,有人将中西药进行比较,产生了中西医汇通思想。方以智(1611~1671),是中西医汇通的最早倡导者;汪昂(1615~1695),善于接受西方医学,是最早接受西医的代表人物;王宏翰(17世纪),产生中西医汇通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王学权(1728~1810)对中西医汇通思想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和影响。一、中西医汇通派形成时期

19世纪中叶,西医大量传入中国,在中国建立学校、医院,迅猛地冲击中医,中医界出现分化,一些人认为之一尽善尽美;一些人认为中医一无是处;一些有识之士则认为中西医各有所长,必须吸取西医所长,为中医所用。唐宗海、张锡纯、恽(yun)铁櫵、陆渊雷等为代表的中西医汇通学派。一、中西医汇通派形成时期

唐宗海(1846~1897),中医界明确提出中西医汇通第一人。张锡纯(1860~1933),第一位在处方中中西药并用中西药不应抵触,赢相济为用。“石膏阿司匹林汤”,医学衷中参西录。恽铁櫵(1878~1935),捍卫中医;吸取西医所长,与之合化以新生中医;创办学校。“断不能使中医同化于西医,只能取西医补助中医”,实为中西药同等地位第一人。陆渊雷(1894~1955),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1929年与章次公共同创办上海国医学院,1955年任上海中医学院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主张用现代科学探求中医之理。

二、中西医结合研究期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号召西学中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由中西医汇通到中西医结合,走上了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地运用现代科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深入研究中医药的中西医结合道路。进入了中西医汇通派神话发展中西医结合研究新时期。(一)培养西学中人才和开展临床验证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1955年卫生部在北京举办首届西学中班,1959年全国共培养了4000名,他们首先从临床入手,跟老中医上临床,整理老中医经验,以西医诊断为主,以西医指标为标准,观察中医疗效。秦伯未用黄芪建中汤治疗消化性胃溃疡;蒲辅周用苍术白虎汤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观察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十枣汤治疗结核性胸膜炎;中医药治疗尿毒症等。(二)临床系统观察和开展实验研究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

由于西学中人员的中西医结合实践和示范,西学中更加普遍,出现了以吴咸中为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以尚天裕为代表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以唐由之为代表的中西医结合针拨套出术治疗白内障;以陈可冀为首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以邝安堃和沈自尹为首的关于中医肾本质的研究。1970年12月至1971年初,周恩来主持召开东一街全国中草药、新疗法展览会,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参观了针刺麻醉手术,从而引起全世界针灸热和中医热,1975年周恩来主持,由唐由之运用针拨套出术为毛主席治疗白内障,彰显出中西医结合优势,扩大了中西医结合的影响。(二)临床系统观察和开展实验研究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1、各临床学科进一步开展了系统研究:如中西医结合诊断学研究经历了由疾病辨证分型规律的研究,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研究不仅形成了病证结合诊断模式,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病-证相关性研究,辨证规律、病证标准、病证客观指标寻求研究等,促进了中医病证规范化、标准化研究;治疗方面深入系统的中医病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规律以及证-效关系研究,以及活血化瘀、通里攻下等中药药理学研究。标志性成果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针刺麻醉等重大成果。(二)临床系统观察和开展实验研究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

2、结合临床开展实验研究:探讨证本质及其变化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如上海邝安堃1963年用大剂量可得松造成世界上第一个阳虚动物模型并运用动物模型从内分泌角度研究阴阳学说的基础理论研究;沈自尹开展肾本质的研究;侯灿开展八纲辨证的病理生理研究。3、广泛开展中药的现代药理学研究:探讨中药的药理、药效、有效成分等,三氧化二砷治疗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青蒿素治疗疟疾;冠心二号治疗冠心病。二、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

不断深化与创新辅助阶段

1、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1980年召开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会议,明确提出中医、学院、西医、中西医结合三只力量要大力发展,长期并存。1981年成立中西医结合研究会,1988年《政府工作报告》“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提出。中央对中西医结合工作的重视。①从1978年开始培养中西医结合研究生;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西医结合,大量开展临床、实验和基础理论研究;③通过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规律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客观指标的寻求意见,促进中医辨证方法学的发展;④进入90年代,中西医结合医院等,标志着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建设及理论体系激射的突破性进展。二、临床与基础理论研究

不断深化与创新辅助阶段

2、21世纪初:1997年中西医结合专业设为一级学科。1996~2007年,是中西医结合医学快速发展期,中西医结合研究机构大量成立,建立了一批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高水平研究室、实验室。中医界代表人物:时逸人、蒲辅周、施今墨、岳美中、章次公、赵锡武、姜春华等。西医界代表人物:傅连暲、侯宗濂、张锡均、方先之、朱琏等。中西医结合代表人物:邝安堃、周金黄、季钟朴、陈可冀、沈自尹、吴咸中、韩济生、肖培根、陈竺、张亭栋等。我校代表人物有:王朝宏、吕兰薰、吴垂光、陈尚莲、陈美芳等。第三节中西医结合的方针政策

“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药”、“中西医要加强团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促进中西医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十七大、十八大提出“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一、创造条件期:建国至20世纪50年代。二、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提出:20世纪50年代末期至60年代中期。三、中西医并重方针的形成:1976年以后。四、中西医结合并重:改革开放时期至今。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讲内容的学习,了解或掌握以下内容:一什么是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二中西医为什么要结合?三中西医能否结合?四中西医如何结合?五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主要内容.一、中西医结合及中西医结合医学“中西医结合”设置为一级学科(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

“中西医结合医学”设置为一级学科(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因此,学术界对“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医学”等概念的定义问题愈加关注。1.中西医结合的定义(1)中西医结合概念的由来: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1958年6月徐运北为提出“中西医结合”概念之第一人。

“我们认为天津的医疗卫生工作……在组织形式上……初步实现了上下左右结合,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与群众力量结合”

1958年10月毛泽东对举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批示又提出“中西结合的高级医生”概念。

“国家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实行中、西医并重的方针,鼓励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推动中医、西医两种医学体系的有机结合,全面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第三条规定.(2)中西医结合的定义

中西医结合就是综合统一中、西医药学知识,创造新医药学。中医药和西医药的有机结合中西医结合的宗旨是吸收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特长,将其有机地进行结合,为我所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创造一门新的医药学

不同于西医或中医思路不一样方法不一样理论不一样内容不一样(3)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建立

“中西医结合学科”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研究,逐步形成且不断发展的、属于同一学科门类的中、西医药学之间互相交叉、渗透及综合而形成的交叉学科或综合学科。“中西医结合学科”形成的标志①建立了人才培养基地(河北)②建立了临床实践基地(中西医结合医院)③建立了科研基地(中西医结合研究所)④有独立的学术团体(中西医结合学会)⑤已创办《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病杂志》等15种学术期刊这些都标志着“中西医结合医学”在我国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医学学科。⑥已出版发行《中西医结合医学》、《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等不同学科的医学专著达百余种。⑦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有关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制度及技术职务考试制度等均设置了中西医结合系列。⑧有学术带头人: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陈可冀教授和沈自尹教授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咸中教授和李连达教授等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1)定义:“中西医结合医学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在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综合运用中产生的新理论、新方法,研究人体系统结构与功能、人体系统与环境系统(自然与社会)关系等,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2.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2)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分科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急诊医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皮肤性病学中西医结合基础医学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中西医结合典范之一:成果:1982年,WHO确认了五项世界领先的医学项目,其中中西医结合占了3项(急腹症、骨折、针麻)。现代还有青蒿素、砒霜治疗白血病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是我国医学在世界处于领先的项目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不但效果好,解决了西医疗法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在理论上改变了西医疗法的传统观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