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心理学第9讲_第1页
家庭教育心理学第9讲_第2页
家庭教育心理学第9讲_第3页
家庭教育心理学第9讲_第4页
家庭教育心理学第9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庭教育(第九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14家庭治疗14.1家庭治疗的进展14.2家庭治疗的对象14.3家庭治疗的理论14.4家庭治疗的原则14.5家庭治疗的方法14.4家庭治疗的原则家庭治疗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其方法是对各种理论和方法的综合。所以,不管采用什么样的理论观点,当治疗者请一家成员来参与家庭治疗时,对治疗会诊的进行都要能考虑下列几点,以便能顺利进行含有大大小小的一家人的心理治疗工作。14.4家庭治疗的原则1)治疗者要能与家人接合,能被家庭接受,成为圈内人员2)治疗者要能以“圈内人”及“圈外人”的双重眼光来处理问题3)要尊重家庭里原有的权威阶级与领导者,不要轻易冒犯其威严,违反家规4)治疗者要积极,能控制场面,积极灵活地处理冷场或热场5)注重群体的多方参与,不能忽略每个成员,适当控制强人,辅佐弱者6)促进沟通交流,让各成员能表达自己的看法、感觉与价值观念1)治疗者要能与家人“接合”,能被家庭接受,成为圈内人员不管是个人的心理治疗也好,团体心理治疗也好,治疗者与病人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事。如何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是心理治疗的头一件事情。家庭治疗也不例外,更宜注重治疗与家人的关系。因为对一家人说来,治疗者毕竞是外来人,不属于一家人,况且是单人对众人的“少数者”。因此,从头开始就要努力,能被家人接受,不被他们以门外汉对待,否则无法进行会谈,更谈不上做什么治疗工作。如何与家人“接合”(ioining)是治疗者宜考虑的首要因素。1)治疗者要能与家人“接合”,能被家庭接受,成为圈内人员为了被家人接受,且得到家人的合作,治疗者常注意一些琐事。譬如,治疗者要穿着得跟家人较接近,不要穿制服或医护人员的白衣,显得是“工作人员”。假如不用穿西装戴领带,最好不戴,显得普通一点,常较能被家人觉得是一样的“普通家人”。最好跟家人坐得靠近些,围坐起来,像是在家里的客厅,跟客人聊天似的;最好不要隔着办公桌而坐,与家人制造距离与屏介。总之,其目的乃在让家人觉得你也是他们一家人之圈内人,而不是门外汉。2)治疗者要能以“圈内人”及“圈外人”的双重眼光来处理问题不但穿着或坐位安排要注意,在心理上也得更注意。在心理上,治疗者不但要能进入家入的圈子里,以自己人或“内人”的立场主观了解家人的情况,运用“同理心”来体会一家大小的处境;同时还得时时能以客观的“外人”立场,来分析情景,并作冷静的判断。如此,能一里一外的,以两种立场同时来了解全家情况,是治疗者应有的要诀。家庭治疗的目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既置身其中,切身感受;又居高临下,理性审视。2)治疗者要能以“圈内人”及“圈外人”的双重眼光来处理问题譬如,单就坐位的安排来讲,治疗者要混进家人的群体里去坐,以便内心里能更体会在家人的圈内里,是何种感觉;同时,要用眼睛去观察,看看一家人如何坐下来,谁跟谁坐,谁故意坐得远远的,不愿亲近。以坐位情况判断一家人的结构与关系;假如夫妻俩坐得很远,还很少对视或交流,可能这两人不亲近。3)要尊重家庭里原有的权威阶级与领导者,不要轻易冒犯其威严,违反家规成功的家庭治疗者,要能及早发觉一家的权威分配情况,谁是主要带头人、是一家之主或幕后人,尊敬其原有的权威阶级,不要冒犯,更不能草率对敌,从而引起强烈的反应,无法继续治疗工作。特别是遵循文化习惯,尊重父亲、丈夫,也要看重母亲、妻子,不可冒犯原有的权威结构。富家大吉,顺在位也。3)要尊重家庭里原有的权威阶级与领导者,不要轻易冒犯其威严,违反家规假如治疗者想向一家之领导者进言提意见,千万不能批评,让领导者觉得损其尊严。在会谈开始之初,只宜向家里的小人物提意见,而不要草率向权威人物提建议。要等到彼此熟悉之后,才慢慢下功夫,引进治疗者的意见。改变一家人的看法,千万急不得。认识的改变是垒加的;认识的改变需要温和的氛围。咨询者要察言观色,不要冒犯权威!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也?”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帮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4)治疗者要积极,能控制局面,活跃处理冷场或激动场面家庭治疗跟团体治疗一样,都是治疗者一人对待一个群体。治疗者要应付一家大小,要相当积极活跃。一家的会谈,假如冷静下来时,长久没人说话,有点尴尬不自然时,治疗者要能想办法找话题,让大家开口谈论;相反,会谈热烈起来,争论吵闹很厉害,治疗者要能即时处理,控制场面,使大家能平心静气的商讨,是治疗者宜有的能力与技巧。在特殊情况,如某成员开口骂别人,甚至情绪激动,想动手打人时,治疗者要马上采取行动,请该成员暂时离开会场,等冷静以后再回来,以免会诊室变成是骂人打架的地方。5)注重群体的多方参与,不能忽略任何一个成员,适当控制强人,辅佐弱者同团体心理治疗一样,治疗者要随时注意所有成员都参与,不让任何成员被冷落或疏忽。无论成人父母,或者年幼的小孩,要让老老少少都感到参与了会谈的活动,没被遗漏。假如父亲说得少,都是母亲在开口滔滔讲不停,治疗者要找机会中断,探问父亲的意见,帮助父亲有机会表示他的想法;相反,父亲说得多,那就得找机会帮母亲表达她的见解。假如都是成人在讨论,孩子们被冷落了,治疗者可随时说:让我们来问向孩子们的意见,就制造孩子参与的机会。就是连年岁最小的,也得有点机会说说话,讲讲意见,否则坐在那里闷得想早点回家了。5)注重群体的多方参与,不能忽略各个成员,适当控制强人,辅佐弱者治疗者要好比交响乐团的指挥,拿指挥棒指指某成员请他(她)大声说话,向大家表白自己意见;或用手压向某成员,请他(她)小声点,或停下来不说话,让他人能讲话等等。跟一般的团体心理治疗时一样,假如家里成员有人过分强硬,强调自己个人的意见,治疗者要适当的给予控制,不要让一个人管制了全家。同时看到有些成员被别人欺负,不被重视时,治疗者要适当辅助这样的弱者,以便平衡局势与权力,维持一家人的平等与团结。6)促进沟通交流,让各成员能表达自己的看法、感觉与价值观念家庭治疗的最终目的之一,就是要能使各个成员都能开口表达自己的见解,促进一家人的彼此谅解、合作。沟通的目的,乃在于表达彼此的心思,交换意见,促进彼此的了解;沟通的通畅还能起到家人在情感上彼此安慰、鼓励与支持的作用,并让彼此了解情意,。相互欣赏和喜爱6)促进沟通交流,让各成员能表达自己的看法、感觉与价值观念不少家庭,特别是问题家庭,没有彼此经常沟通的习惯,或者因种种顾虑而不敢轻易交流表达心思,从而影响家庭的基本机能。家庭治疗者就是要创造一种融洽、轻松而又严肃认真的气愤,使一家人能够开口谈话,恰当而又认真地的表达自己的心思情意;同时,形成认真地听取他人的想法的习惯,达到沟通交流的良好状态。家庭成员如果能够清晰地沟通,那么有什么误解也容易化解,有何困难,也能想出应付的方法,而家庭里的各个成员也能团结,有情感,这样的家庭就是个理想的家庭了。衡量家庭功能发挥的六个指标1家人间的沟通方式:坦诚直接2家庭规则的运作:富有弹性3家人间的关系:界限较清楚4家庭气氛:较有欢笑、幽默,乐观5整个家庭与外界的关系:愿意了解和较易接受新事物、新意见、新邻居6自我价值感:每个人觉得自己内心充满温情和信任,信任自己和整个世界

14.4家庭治疗的常用技巧在施行家庭治疗时,治疗者常会采用各种技巧,来促进治疗工作。这些技巧只是技巧,只能配合机会及所需而适当的使用。1)运用家庭成员,侧面地提供隐蔽性的家庭资料2)使用具体方法,以显现家庭之结构关系,帮助家人认知3)善用适当家庭成员来做“副辅导者”,间接提供治疗的意见4)发现积极的方面,维护家人亲热的情感5)现场角色排演,具体练习纠正反应行为6)安排家庭作业,及时促进实际的改变1)运用家庭成员,侧面地提供隐蔽性的家庭资料当家人描述家庭的情况与问题时,常受描述者的个人主观印象及判断的影响。特别由父母成人描述时,经常会考虑是否可向治疗者描述,让外人知晓家丑与秘密。因此,家庭治疗者除了让父母叙述他们所认为的问题之外,也可请每个家人都叙述他们所认为的问题。在技巧上,特别可使较少有戒心的子女,让他们说说家里的情况。这样,一方面趁孩子们较无防备之际,可侧面地获得真实的家庭资料,极可帮助治疗者来了解家庭的内情。同时,另一方面也可帮助成人去听一听孩子心目中的家庭,到底是怎样一回事,有助于沟通了解。1)运用家庭成员,侧面地提供隐蔽性的家庭资料“谁先讲呀?请小弟弟先来吧。你在家里过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特别不顺心的事呀?”像这样的向最小的孩子发问,说不定小孩就开口说,“我妈最近老骂我……”就这样,毫无顾忌的,开始揭开序幕,让我们去面对家里的日常生活,描述讨论家人所关心的事,总比在兜圈,谁都不肯开门见山的,谈论家里的问题为妙。不过采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成人的反应,根据成人的表情适当引导话题,化解情绪,不能让家长觉得有损自己的尊严。1)运用家庭成员,侧面地提供隐蔽性的家庭资料不过家庭治疗的会谈跟团体治疗的会谈一样,可利用成员间的相互刺激与对论,在你说一样,我也谈一样,相互回响反应情况之下,把话题扩张开来。比如,孩子说妈妈老骂自己,妈妈听了,可能会接腔说,因为孩子经常不做作业,往外跑,学习成绩下降,而爸爸可能会说孩子出去玩玩没什么,不值得批评等等,如此,一样接一样,你说,引我说,我一说,也引起他的意见,如此话题也就接上去,而谈论的内容也就更丰富,可供我们向所需方向去探索,了解家里的困难焦点在哪里。1)运用家庭成员,侧面地提供隐蔽性的家庭资料如果出现了激烈的争论,咨询师要说明人的认识是有独特性的,各个成员所描述的,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对的,是根据自己个人的经验、立场与感觉而所得的印象与看法。如此,可避免彼此争论谁对谁不对,引起不需要的责怪或推责任的现象。同时也可帮助家人多听听彼此的看法,促进了解彼此的想法与见解,可帮助家庭沟通的良好。2)使用具体方法,以显现家庭结构关系,帮助家人认知为了帮助家人了解他们的人际关系或家庭结构,治疗者常运用一些具体的方法,让家人去认识体会,进而可去更改。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乃更换座位,当一家人进来会诊室时,家里各个成员通常会依其自己的个性、成员间之人际关系及与治疗者的关系,而选坐座位。如,关系不太亲近的父母,可能坐得远远的,不想靠近;被母亲宠护的小孩,大概会靠近母亲而坐,甚至想跟母亲坐在同一个椅子上。假如家人的选座有特殊的模式,不但可用来指出给家人看,体会他们的人际关系,还可用来更换座位,象征性的更改人际关系。2)使用具体方法,以显现家庭结构关系,帮助家人认知譬如,请坐得很远的夫妻,改个坐位,让夫妻坐在一起;很怕父亲而坐得远远的孩子,坐过来,跟父亲临近而坐,或让粘在母亲身旁的小孩,离开母亲,去跟父亲坐等等,以具体的坐位提醒他们宜保持的人际关系与角色。当然,只更换座位是毫无作用的,但以座位来时时提醒彼此的关系,是很有帮助家人去改善关系的。有时,父母亲,特别是母亲仍常把孩子当成是“小孩”,时时仍很宠,可叫孩子站在母亲旁边,—比身高,帮助母亲去体会孩子已经不是仍能抱在身上的“小孩”,而是与成人同高的小“大人”,以唤起其领悟,以大孩子或小大人对待,不要溺爱、宠坏。2)使用具体方法,以显现家庭结构关系,帮助家人认知“家庭形象雕塑”(familysculpture)所谓“家庭形象雕塑”,就是请家人在纸上画出全家人的所在关系,以表现一家人各成员所扮演的关系、地位与角色。譬如,由小孩所绘画的家人图形,可能是以一个很大的圆圈表示很重要的母亲,而两三个小圆圈附在此大圆圈附近,表示家里两三个孩子都跟母亲很接近,而代表父亲的中等圆圈却远远在角落,表示父亲很少在家,或即使在家,跟家人的来往较少,只有边缘性的存在。根据此小孩所绘画出来的家庭关系的形象,可摆在家人面前,用来讨论他们家的关系表现,并讨论他们想如何更改其关系形象。家庭形象雕塑每个成员所绘画或雕塑出来的家庭形象不尽相同。治疗者可让家人拿这些不同的雕塑形象来讨论,作为治疗家庭关系与结构的好材料。有时,可不用在纸上绘画,而可摆动每人的座位,以实际的坐法与距离来代表关系,也作为治疗目标之用。3)善用适当家庭成员来做副辅导者,间接提供治疗的意见当施行家庭治疗时,治疗者会发现在一家之中,有时会有一两位成员比较成熟、稳重,能看得出问题的性质,能够提供建设性的意见,那么咨询师可以多邀请这样的人发表意见,协助治疗;这样可协助治疗的家人,不一定非是成人,也可以是小孩,也不一定是固定的某人,可随情况而更换。3)善用适当家庭成员来间接提供治疗的意见治疗者毕竟是外人,其提供的看法或建议,可被认为是门外汉的见解,不太发生作用。可是自己人的看法或建议,其意义有所不同,影响也较不同。譬如,在会谈当中,进入冷场时,治疗者可请所谓的“副辅导者”问他有何意见,协助会谈的进展。或者,两人争执不相上下时,也可请“副指导者”提出见解,突破僵局。这种方法在家庭治疗时可适当采用。4)发现积极的方面,维护家人亲热的情感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家庭治疗时,治疗者可利用这条哲学原理,对问题“重新界定”(reframing),替家人作转负为正的解释,更改对事的看法,以维护家人彼此的观感及情感。因为每样事情都可从任何角度来看,来解释,“重新界定”。家人之间总是批评说短说坏,还不如转负为正,对彼此的感情较有帮助。这也是家庭治疗者常采用的技巧之一。强迫症尊敬的王先生:我叫***,我是个心理不健康的学生,曾经因为害怕听不好课而休学,最近又得了好像是强迫症的病,情况比较严重,可能因此退学。望先生指点迷津,不胜感谢。我的基本性格是上进心特别强,具有健康的性格,但心胸窄,气量小,想的东西特别多,好转牛角尖儿,有时总害怕发生不好的事,表面活泼开朗,内心却忧虑重重,患得患失。举个例子,我小时候走路,走几步就回头看一下,看是否从口袋里出了什么东西,明知不比如此,却难以割舍。想扎人这学期开学时,我做在第一排。有一次,当老师站在我的课桌前面讲课时,我突然想到,如果我用手中的笔扎老师一下,那我就要被老师开除了;如果我用笔把老师扎伤了,或者扎住要害部位,把老师扎死了,我就要坐牢,甚至判死刑,那我一生就完了。以后,每次老师站在我桌子前,我脑子里就会冒出这个想法。我越要不想它,它越是出现。后来,这个念头时时在我心头出现,我由害怕扎老师扩大到害怕扎我两边的同学,我上课时时刻都想着,千万别用笔扎别人,否则我一辈子就完了,越是想不去想,越是摆脱不了。于是时时想,堂堂想,天天想。好像每时每刻都能决定我的命运,弄得我整天都紧张兮兮的。紧张、无法专心学习后来,我多次反省自己,我发现并不是我想去扎人,我根本不想扎人,用笔扎人的想法太荒唐了。可是,我还是摆脱不了这个想法,总是想,一扎人,我就完了。一上课就想,还总是在注意两边同学的要害部位和自己的手。我曾试图转移注意力,可上课老师讲得慢,我自认为脑子转得太快了,一边听课,一边看辅导书,一边还是不停地想扎人的事。我一直都很重视学习效率,可自从有了害怕扎人这个想法后,我再也无法专心学习了,整日为此闷闷不乐,有时悲伤极了。我从来都控制不了我的情绪,我真害怕自己在情绪极其低落时真的用笔去扎人。5个问题我正在用药,但药效甚微。所以,我写信向您求教:1我从来没有扎过人,但我时刻都在想用笔扎人的事,是否会控制不住而扎人呢?2我是否有必要休假或退学?3有什么方法能使我不再总想扎人的事?如何转移注意力?4如何治疗强迫症?5如果任其自然发展下去,会有什么后果?按人的一般规律,我多久才会淡漠这件事?

此致敬礼并表深切谢意!回答你好!谢谢你的信任!你来信说的自己的情况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在咨询中我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经常想打老师,有的想抢劫别人的包,等等,为此觉得自己不可救药,甚至觉得自己卑鄙,内心很痛苦。遇到这种问题,我经常会说,人的思想是最自由的,想什么都可以,想任何卑劣的东西都是正常的,只要不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这个人就是正常人。专心去想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咨询师甚至建议有这种想法的人把别的事都停下来,专门抽出一个或两个钟头,静静地、津津有味地把这种想法想下去,想想又不犯法,只要愿意想,就想吧,这不是罪恶,也不卑鄙,这是一种个人的心理锻炼,因此不要有罪恶感。想完了,想够了,把这种想法抛在一边,然后一身轻松地干自己该干的事。人是自由的所以,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人想什么都可以的,但是人的行为是要受约束的,人是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的。为自己在思想中伤害别人而担忧,是人一种宝贵的体验,表明这个人内心世界比较丰富、细腻,对周围的人比较关注,对人比较尊重,这本身不是一件坏事。上面所说的都是我的个人观点,基于这种观点,对你提出的5个问题进行如下的解释,仅供参考:问题11我时刻都在想用笔扎人的事,是否会控制不住而扎人?思想和行为是两会事,这两者没有必然关系,但是也可能有间接的联系。就你的这个例子来说,比如说A经常想用笔扎人,为此非常紧张,学习学不进去,不敢跟他人接触。于是同学开始把这个人归为另类,甚至有的顽皮的同学B想欺负他,骂A是神经病,见着他就指桑骂槐,于是A忍耐不住,真的用笔扎了B。扎人的真正原因就这个例子来说,不是想用笔扎人的想法使A扎了人,而是A因为这种想法而紧张,由于紧张而逃避正常的学习和交往从而陷入一种消极状态,同时因为另外一个顽皮的同学想欺负消极的人,所以A扎了他。如果A有这种想法,但是仍然精力充沛地学习,仍然活泼地跟人交往,各个方面都很成功,那么想找软柿子捏的B可能也不会来欺负A。就是B真的来欺负A,那么A也有很多选择,比如:说他几句;瞪他几眼;轻蔑地不理睬他;告诉自己的朋友或同学,孤立他;揍他一顿;或者用笔扎他……总之,A的选择可以有很多。所以,不要去控制自己的想法,而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人不用为自己的任何想法而自责,但是要为自己的每一个行动负责。问题22我是否有必要休假或退学?我不知道,这是你自己的选择。这是你和你的家人决定的事。心理咨询是通过真诚、信任的沟通帮助人认识自己、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过程,咨询是通过沟通让人理清自己的情绪,逐步从不同的观点或角度分析问题,但是一般不提供建议,不替别人做选择。好的咨询就象一面镜子,通过照镜子,你可以看清自己是怎么回事,但是怎么做仍然是自己的事。照完了镜子,如何打扮,是照镜子的人自己的事。问题三3有什么方法能使我不再总想扎人的事?怎样转移注意力?人在遇到自己非常感兴趣的事,心思往往是比较集中的。你对什么感兴趣?什么时候你的心思比较容易集中?只要干这种事对你、对社会没有危害,那么就多干一干吧。另外一种方法使人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就是定期进行体力活动,使大脑定时得到休息,从而能够精力更充沛地工作。如果当时没有条件,也可以进行深呼吸,使大脑得到休息,使想法得到中断。问题44如何治疗强迫症?俗话说,心病需要心药。主要是自己的心理调节,端正自己的认识。另外,不要随便用一些疾病的称呼来形容自己。大部分人都有胡思乱想的时候。中学时作作文时常会写到:“思想如脱缰的野马……”,说的不就是这种状态吗?问题55如果任其自然发展下去,会有什么后果?按人的一般规律,我多久才会淡漠这件事?如果任其自然发展下去,就没事了。但关键是你不想让它自然发展下去。一出现这样的想法,你就感到痛苦,你就觉得自己要完了,你就“紧张兮兮的”,你就不能安心做作业,就不能平静地跟老师和同学交往,这怎么是“任其自然发展下去”呢?还是那句话,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想法,但是能够并且需要控制自己的行为。出现“要扎人”的想法时,可以选择“任其自然发展下去”,照样该干什么干什么,照常地跟老师同学交往,照常地做作业,实在不行,任其自然发展下去,抽出5分种,10分钟,甚至1到两个钟头,心安理得地想想用笔扎人的事。当然,你还有很多自己的选择。总之,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但是思想是自由的。人跟人是不同的你说请我“按人的一般规律”预测一下你,这是一个难题,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一般规律在解决个人的思想或心理问题时是没有用的。所以,我也不知道你多久才会淡漠这件事。但是,我要说,人内心的痛苦,只要没有因此过于严重地影响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没有因此给他人、给社会带来痛苦或损失,这种个人的内心痛苦终究会变成个人的精神财富,使人更加成熟。所以,为什么一定要“淡漠这件事”呢?都是好事!另外你在信中说自己“表面活泼开朗,内心却忧虑重重,患得患失”,这不是什么坏事情,古人说:“没有远虑,必有近忧”,又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是让人在内心提高警惕,因为生活没有平坦的大道好走,忧虑重重、患得患失,只要不影响行动的效能,是一个人理智、成熟的表现。同时,表面上活泼开朗,能给周围的人带来欢乐,至少不给周围的人添麻烦,是体贴人的一种表现。好了,别的不多说了,祝你天天进步!发现积极面!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家庭治疗时,治疗者可利用这条哲学原理,对问题“重新界定”(reframing),替家人作转负为正的解释,更改对事的看法,以维护家人彼此的观感及情感。因为每样事情都可从任何角度来看,来解释,“重新界定”。家人之间总是批评说短说坏,还不如转负为正,对彼此的感情较有帮助。这也是家庭治疗者常采用的技巧之一。5)现场角色排演,具体练习纠正反应行为心理治疗里最感到困难的,莫过于心里明白了,但却难于付之于实际行动。如先生心里知道要对自己的妻子体贴些,但跟妻子在一起,却不知如何在言行上体贴些;妻子心里很明白不要过分向自己的丈夫太罗嗦,但见到一见到丈夫有一点事不顺自己的心,又罗嗦起来;或者,夫妻很了解配偶之一在管教孩子时,另一配偶不宜插嘴干扰或反对其管教,但一到时候,却又忘掉,又替孩子说情,阻碍了管教的作用,更使夫妻两人当孩子面前吵起来。5)现场角色排演,具体练习纠正反应行为在个人心理治疗时,顶多可利用治疗者来跟病人排演角色,练习行为反应的更改,而家庭治疗时却有实际的对象在场,可就地排演、练习。如丈夫不知如何向妻子体贴,就让夫妻两人当场表演如何亲热,让丈夫向妻子表现体贴的言行,而由治疗者做导演,指导丈夫如何说,如何举动可表达其情感。当场也可获得妻子的反应,让她提供意见,诱导丈夫如何去体贴。有时,角色演习会有出乎意外的发现,例如可能并不是丈夫不会体贴,而是妻子本身有心理困难,不让丈夫向她亲热接近,只要丈夫向她体贴,表示要好,妻子马上找各种理由不让丈夫向她表示体贴,也不容许丈夫跟她亲近,等等,所以角色扮演更能发现问题的实质。5)现场角色排演,具体练习纠正反应行为所以,角色扮演让各方看到来访者的实际行为反应,发现问题的本质,要夫妻两方共同努力去共同更改,而不会只要求某一方去努力更改。同样的,妻子对丈夫过份罗嗦的事,说不定是因丈夫一直不对妻子反应,让妻子一直火气上升,越讲越罗嗦起来呢!这种情形的话,不但要妻子练习少罗嗦,还得帮助丈夫如何及早对妻子的话有所表示,使妻子满意。换句话说,家庭治疗的好处在于能请有关的当事人,在场实际表演反应,可让辅导者观察行为反应的本质,同时,也能实际更改、练习扮演新的角色,尝试实行新的行为反应。6)安排家庭作业,及时促进实际的改变家庭治疗的最后一样技巧,乃是让家人做家庭作业,要求家人从会诊结束回家后,做些在家的功课,如复习在会诊时排演的行为变化,或讨论未曾讨论的话题,到下次来会诊时,做报告。这样安排家庭作业的目的不外是增加家人练习的机会,也让家人了解治疗者不在时家人自己会如何反应,其差别在哪里,以便将来治疗结束后,家里人仍能继续实行且保持新的行为反应。这更能保证治疗效果的长期作用。6)安排家庭作业,及时促进实际的改变所安排的家庭作业可有很多种,最简单的,莫过于教他们讨论计划一家的周末活动要干什么。这样的通俗话题,每个家庭都可讨论,不但可在无形中增加了沟通交流的机会,而且从他们的安排的活动计划中也可看出家庭的结构及性质及其变化,从而使治疗者可以深入地观察他们的家庭行为演变的程度和方向。14.4家庭治疗的原则1)治疗者要能与家人“接合”,能被家庭接受,成为圈内人员2)治疗者要能以“圈内人”及“圈外人”的双重眼光来处理问题3)要尊重家庭里原有的权威阶级与领导者,不要轻易冒犯其威严,违反家规4)治疗者要积极,能控制场面,活跃处理冷场或热场5)注重群体的多方参与,不能忽略各个成员,适当控制强人,辅佐弱者6)促进沟通交流,让各成员能表达自己的看法、感觉与价值观念14.4家庭治疗的常用技巧在施行家庭治疗时,治疗者常会采用各种技巧,来促进治疗工作。这些技巧只是技巧,只能配合机会及所需而适当的使用。1)运用家庭成员,侧面地提供隐蔽性的家庭资料2)使用具体方法,以显现家庭之结构关系,帮助家人认知3)善用适当家庭成员来做“副辅导者”,间接提供治疗的意见4)发现积极的方面,维护家人亲热的情感5)现场角色排演,具体练习纠正反应行为6)安排家庭作业,及时促进实际的改变家庭教育第一单元家庭及家庭教育第二单元家庭教育的目标、原则及方法第三单元不同阶段的家庭教育第四单元特殊家庭及特殊儿童的家庭教育第五单元家庭心理咨询与治疗审视家庭教育家庭是人快乐的基点,也是人痛苦的来源。许多人终身的不幸,悲剧的性格,都来自于不幸的家庭和失败的父母。《中毒的父母》辽宁教育出版社酗酒的父母起居室里的恐龙对有酗酒者家庭的每个人来说:不认账的程度是惊人的。酗酒就像起居室里的一头恐龙。在外人看来,恐龙是无法忽略的事实,但对那些屋里头的人来说,由于毫无希望把这野兽逐出室外,只好对其视而不见。这是他们与恐龙共处的惟一办法。在这种家庭内借口和保密如同空气一样无处不在,在孩子身上引起了极大的情感混乱。阴沉的性格格伦——一个个子高高、相貌粗鲁的人,开了一家小型制造公司。他前来向我求助主要是因为他的胆怯和优柔寡断正在影响着他的私人和业务关系。他说自己在很多情况下感到紧张不安。他曾偷听到有些干活儿的人说他“哭咧咧的”,“阴沉沉的”。他察觉到人们遇见他时会感到不自在,这样就让他很难使相识的人成为自己的朋友。假性共同性在我最早的记忆里,父亲下班回家后就径直奔向酒柜。这是他每天晚上不变的仪式。几杯酒下肚后,他便会一只手拿着杯子过来吃晚饭,那该死的杯子从来没有空的时候。晚饭后,他才开始正经八百地喝。我们都得十分安静,免得惊扰他。你会觉得他在那儿做什么很重要的事情,但这婊子养的总是喝得烂醉。多少夜晚,我记得姐姐、母亲和我得把他拖上床。我的任务是替他脱去鞋袜。可恶的是家里的人对我们做的事只字不提,就是说,天天晚上都这么干。直到后来,大一点儿了,我还傻乎乎地认为,拖爸爸上床是一项正常的家庭活动,是每家人都干的事。假性共同性格伦很早就知道爸爸喝酒的事是件大秘密。母亲嘱咐他不要把“爸爸的麻烦事”对别人讲,其实单单他所蒙受的羞辱也足以让他闭紧嘴巴。家里人在外人面前摆出一副“事事如意”的面孔,对付共同敌人的需要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这一秘密成了使这个备受磨难的家庭保持完整的胶水。这大秘密有三种成因:1.酗酒者在大量的证据面前,在自己给家庭的其他成员造成恐惧和屈辱的事实面前,矢口否认自己酗酒。2酗酒者的配偶,常常还有家庭的其他成员,由于屈辱和恐惧,矢口否认这一问题3.彼此之间缺乏感情交流,容易创造一种“正常家庭”的假象。——情感割除不信任感“正常家庭”的拙劣伪装对孩子特别有害,因为这是在逼迫孩子否认自己情感和感知能力的可靠性。如果一个孩子不得不经常在自己所想和所感觉的事上撒谎,那么对他来讲,培养强烈的自信心就是不可能的了。他的负罪感总是让他怀疑人们是不是会相信他。长大以后,觉得大家都在怀疑自己的这种感觉会持续下去,使自己羞于流露自身的任何思想感情,羞于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许多酗酒者的成年子女都像格伦一样变得痛苦而怯懦。要把这拙劣的伪装硬撑下去是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的。这种孩子必须一直高度警觉,经常生活在恐惧之中,惟恐自己不小心使家丑外扬。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他常常避免交友,从而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这种孤独感使其在家庭的泥沼之中越陷越深。不自信,退缩因为在试图拯救酗酒者和维持伪装方面徒然耗费了太多精力,酗酒者子女余下的满足自己基本需求的时间和关爱便少了。像失职的或未尽到责任的父母的子女一样,酗酒者的子女也常常觉得父母眼中没有自己,因而更不容易产生自我价值感。这成了一个极为令人痛心的不可逾越的障碍。因为家庭问题越严重,孩子们便越需要情感方面的支持。

在幼年时期,格伦就得到了这样的信息:自己的存在与其说是父母的福分,不如说是给父母添乱。他情感无足轻重的现象因为这一事实加重了:不出头露面是自己躲避父亲暴力的最安全的避风港。他回忆说:逃离家庭我若是敢讲话,父亲就羞辱我。如果我敢在他面前提高音量,他就狠狠地揍我。没过多久,我就学会了不去惹他。如果我顶撞了妈妈,她就会像小孩儿一样大哭,接着父亲便会发起疯来,用皮带抽家里的什么人,那么我就会为自己惹了祸受双份罪,所以我学会了尽量不在家。12岁时我找了份下午的零工,我总在下班的时间上撒谎,这样每天就可以尽可能晚点儿回家。然后早晨我又提前一小时去上学,这样可以在他睡醒前出门。现在我还能感到当时的那种孤独:每天早上独自一人坐在校园里,等着有人露面。滑稽的事情是,我觉得当时我父母并没有注意到我不在他们身边。“我从来没当过孩子”当格伦帮助父亲上床的时候,当他承担起使父亲不致烦躁的责任时,他的所作所为就像一位家长,而不是一个孩子。当孩子被迫扮演家长的角色时,他便丧失了自己的角色模式,从而威胁到自身的成长。这种极具危害性的角色倒置现象在酗酒者家庭中是常见的。在酗酒者家庭中,酗酒的父母通过自己令人心寒、穷困潦倒、毫无理性的行为,主动攫取了孩子的角色。酗酒者就是一个难调教的孩子,以至于家中容不下别的孩子了。格伦长大后便认为,他在世上扮演的角色就是照料别人,自己本身则不能有任何奢望。过重的责任感我记得,当爸爸喝醉的时候,母亲怎样跑来找我,她总是哭着说自已是多么不幸。她老是说:“我能怎么办?你们这些孩子需要父亲。我也不能出去工作。”一提起这些事就让我难受。我曾经梦想把她带到父亲找不到我们的一个小岛上去。当时我想,一旦自己能照顾她了就向她做出这种承诺。现在我就是这么做的,我一直给她钱,即使我经济拮据的时候也是如此。我还关照着父亲,哪怕这样做会毁了我的生意。我为什么就找不到人反过来照顾我一下呢。格伦对自己无论作为孩子,还是作为成人时都未能安排好父母的生活这点,依然背负着沉重的负罪感。尽管他曾梦想找到一个能照顾他的女人,但他最后娶的女人却是穷困潦倒的。家庭投射系统结婚时格伦便觉察到她对自己不适合,但对实现自己童年时代拯救别人幻想的渴求却压倒了较为理智的判断。没过多久格伦便发现他娶了一个偷偷酗酒的女人。就算他婚前知道这一点,他也很可能照样把她娶过来。他会武断地相信自己能够改变她。酗酒者的成年子女选的配偶往往也是酒徒。许多人感到费解,在酒徒家庭的混乱环境中长大的人怎么会甘愿再一次经历那种痛苦呢?但是重温熟悉的感觉模式的冲动,是所有人中都是很常见的,而不管这些感觉是多么令人痛苦,多么具有自我伤害性。熟悉的感觉模式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种舒适感和整体感。我们知道规律是什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家庭投射系统当我认识丹尼斯的时候,不知道她酗酒。我发现她有这毛病后,她干脆也不掩饰了。她一星期要喝三四次。我恳求她停止,我带她去看医生,说服她去嗜酒者互戒会。我把所有的酒都锁了起来,但你知道酒鬼都是总有办法的。惟一能让她不喝的时刻就是我威胁要离开她的时候。但是过上一阵子,她又会重蹈覆辙。我们又重新回到以前的状态。他认为自己虽然在儿时未能拯救父母,但在同样问题上可以成功地拯救自己的妻子。格伦同几乎所有的酗酒者子女一样曾经暗自狠狠发誓:永远也不允许在自己的生活中出现第二个酗酒者。但是根深蒂固的生活习惯和认识模式却比任何清醒的誓言都要强大得多。家庭投射系统乔迪,一个身材娇小1黑头发1大眼睛的26岁女人,来参加我的治疗小组。她是听了那家她在其中担任康复指导员的私人戒毒(酒)医院管理者的建议后来的。同该医疗项目中的许多指导员一样,乔迪本人也是正在康复中的酗酒者和吸毒者。乔迪最近刚刚结束了与一个残暴、有虐待癖的男人的关系。她的管理者担心她经不住诱惑,同那人破镜重圆,就建议她来找我。家庭投射系统我真的想念那傻瓜。他基本上是个非常好的人。只是有的时候我太唠叨,把他惹烦了。我知道他是爱我的,我一直希望我们能把结解开。我觉得这有点儿像我当年与我们家老爷子的关系。他是个顶级的百分之百的酒鬼,常常毒打我们。每星期7个晚上他大约有5个晚上喝醉了回家。随便找个什么理由就打我们,打得我哥哥出血。我妈妈一点儿也不拦阻他,她吓得要死,就连试着劝一下也不敢。我总是苦苦求他别打了,但他就像个疯子。我不想让你把他想像成魔鬼,因为不喝醉的时候,他还是挺酷的。听我说,他曾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们俩常在一块。儿时那感觉真好,就我们俩。我现在还喜欢那情景。自我辨别力低下许多酗酒者的子女,在接受难以接受的事情上练就了高度的忍耐性。乔迪不知道慈爱的父亲该是什么样子的,只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如果想享受与父亲在一起的美好时光,就得忍受别地狱般的日子。她在心理上将慈爱与虐待联系起来了,最终相信没有苦就不会有甜。把爱情同虐待混为一谈。似乎认为爱和甜蜜必然是受虐待之后的那短暂的平静。结盟与联合乔迪的父亲以身教的方式告诉她,为了让男人不打她,此应当尽全力让男人高兴。为了使父亲高兴,她10岁时便成了父亲的酒友。开始的时候,大约一星期一次,我父亲让我在他痛饮时也抿上一口。我讨厌那味道,但当我喝了一点,儿的时候总是使他十分高兴。当我11岁的时候,他就常到商店去拎回一瓶酒来,我们坐在汽车里一块儿把酒喝光,然后就一起开车去兜风。刚开始的时候我还觉得挺兴奋,但过了一会儿就觉得很害怕。听我说,尽管还是个孩子,但我却看得出他已经控制不好汽车了。我一直同他干这事儿,因为这是我能同他一起做,没有外人参加的一件事,是我们俩之间的一件不同寻常的事。我真的喜欢上喝酒了,因为喝酒使父亲更加喜爱我。情况越来越糟,直到最后失去控制。结盟与联合酗酒父母的子女中每四个至少有一个自己也会成为酒鬼。这些成年子女中有不少人很小的时候便在酗酒父母的劝诱下喝了第一回酒。这次喝酒的经历使家长和孩子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并且常常是秘密的联系。在孩子的心目中,这种共谋的特殊形式让人觉得类似某种同志情谊。这常使孩子更易于博得类似父母的抚爱或赞许的东西。龙生龙,凤生凤即使孩子尚未被父母主动招募到酗酒者的行列中来,最终他还是极易成为一名酒徒……还有一种有力的因素,即许多行为和信念是在模仿父母,同父母终日打成一片的过程中形成的。留给酗酒者成年子女的遗产是怨恨、消沉、缺少欢乐、疑虑重重、关系破裂,以及过度的责任感。同时遗留给他们的还有一种对付这一扭曲遗产的方法:酗酒。情绪割除因为他们最初且最重要的人的亲身行为教导他们,自己热爱的人也会伤害自己,也会极度反复无常,所以,多数酗酒者的子女对接近外人有恐惧感。成人之间成功的人际关系,无论是恋人还是朋友,在相当程度上都是毫无防范,彼此信任、开诚布公的——这些因素在酗酒者的家庭中都已破坏殆尽。因此,许多酗酒者的成年子女乐于接近那些不表达情感、寡情、寡义的人,这样便可避免直面因真诚的亲密交往而产生的恐惧。情绪割除乔迪结交的男友是她父亲的翻版——时而而极好,时而极差。乔迪选了这么一个喜怒无常、胡作非为的男人。既可以重温熟悉的儿时经历,又可保证自己永远无须冒险进入真诚的亲密交往这一未知的水域。乔迪不能信任他人,这是父亲酗酒对她造成的重大伤害。如果你连你的父亲都不能信任,那么你还能信任谁呢?信任是我们情感这一窝幼崽中最弱的一个,在艰苦的环境下,它通常是头一个死去的。言语虐待受到言语虐待的儿童是孤立无援的。一个受言语虐待的儿童:若是让我在挨打和责骂之间做出选择,我一定会选择挨打。伤痕是看得见的,所以至少人们还会同情你,而责骂只能让你发疯。那伤口是无形的,没有人在意。真正的伤痛比侮辱好起采要快得多。不自信菲尔,48岁,有着一副自信的外表。他是一个个子高高、相貌粗犷,在着装方面很有品位的牙医。但他说话的声音却小。他解释说他就是为自己令人痛苦的羞怯采求助的。我真是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我差不多快50了,却对人家对我讲的几乎任何事都神经过敏。我不能按别人的字面意思去理解人家的话,总觉得他在嘲弄我。我觉得妻子在嘲弄我,觉得病人在嘲弄我。夜里我躺着不睡,想白天大家都对我说了些什么。我在什么事情中都想找到恶意。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快要疯了。受到父亲言语攻击对自己童年最清晰的记忆就是父亲那没完没了的取笑。这种取笑总是伤及菲尔,他常常对此感到屈辱。当家里其他人哄笑的时候,他觉得更加孤立了。受到取笑够令人难受的了,但是有时他(父亲)讲这一类话的时候还让我害怕,比如:“这孩子不可能是我们的儿子。看看他那张脸,我敢打赌他们在医院里调了包。为什么不把他送回去,把那该抱回的孩子挽回来呢?”当时我只有6岁,真的以为他们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