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鲁迅对语言修改的实例看语境对言语活动的影响_第1页
从鲁迅对语言修改的实例看语境对言语活动的影响_第2页
从鲁迅对语言修改的实例看语境对言语活动的影响_第3页
从鲁迅对语言修改的实例看语境对言语活动的影响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鲁迅对语言修改的实例看语境对言语活动的影响

作者的语言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环境就是环境。语境分上下文语境和情景语境。上下文语境是指与本词语有关系的前后词语或句子。情景语境指说话时的人物、背景,包括说话双方涉及到的人或物、时间、处所、社会环境以及说话双方的辅助性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姿态、手势等等非语言因素)。(P296)我们平时使用语言总是结合特定的语境来选择词语,理解意思的。如:“这个人他昨天见过。”这个句子如果单独看,它只是一个抽象的陈述句,“这个人”指哪一个人“昨天”指哪天“他”指谁这些都无法确定,但当同语境结合起来时,这句话表达的就有具体意义了,句中的“这个人”、“昨天”、“他”都是具体所指了。可见,语境制约并支配着作者的言语活动,要求作者在选词造句时,必须做到顺境、适境,甚至创造新的语境。本文主要从鲁迅对语言修改的实例分析中,看看鲁迅是如何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调整、增删、加工语言的,从而也可以看出语境对言语活动的型范作用。一改笔应注重反思改造文章的修改,实质上是语境改造的活动。一字稳而全篇增色,一字险而全篇震惊,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鲁迅字斟句酌、一丝不苟的精神,贯穿在其整个创作中,学习、研究鲁迅作品原稿和改稿中的大量改笔,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语言修改并不是单纯地增、删、改、换字、词、句,而是一种复杂的艺术活动,它往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不但观点要鲜明,语言要通顺,而且还要符合语境的要求。语言大师鲁迅在小说、散文、杂文的修改中有许多佳例。如:(1)化弹初步萌发“谁吃的母亲世上有人吃人的事情吗我们吃你的母亲好!”他凸出眼珠,好像要化为枪弹,打了过去的样子。“那里!……这……那里!……这……”青年发抖了。(《写于深夜里》)定稿:……“那里!……这……那里!……这……”青年发急了。(2)各转了五个圈上至王后,下至弄臣,也都恍然大悟,纷纷散开,急得手足无措,各自转了四五个圈子。(《铸剑》)定稿:上至王后,下至弄臣,也都恍然大悟,仓皇散开,急得手足无措,各自转了四五个圈子。(3)关于几大自由系统集成的分配所以我想,魏晋时所谓反对礼教的人,有许多也如此。(《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定稿:所以我想,魏晋时所谓反对礼教的人,有许多大约也如此。(4)明两种金印子的闪闪发闪他迎头就看见中央的方桌中间放着肥皂的葵绿色的小小的长方包,包中央的金印子在灯光下明晃晃的发闪,周围还有细小的花纹。(《肥皂》)定稿:他一进门,迎头就看见中央的方桌中间放着肥皂的葵绿色的小小的长方包,包中央的金印子在灯光下明晃晃的发闪,周围还有细小的花纹。(5)改“发急”时因时发急,而改职业,是对语境的顺应凡有进去烧香的人们,必须摩一摩他的脊梁,据说是可以摆脱晦气的;……(《无常》)定稿:凡有进去烧香的人们,必须摩一摩他的脊梁,据说可以摆脱晦气;……例(1)原稿创造的语境告诉读者,“发抖”是害怕得颤抖的样子,当然也可以说气得发抖,但从青年人的答话“那里!……这……那里!……这……”来看,又不像是气得这样的。改为“发急”,就是非常着急,急切的意思。“西装朋友”对青年的这一番问话,不仅蛮横无理,也叫人感到莫名其妙,令人啼笑皆非。青年面对这样的问话,不是感到害怕,而是对这突如其来的问话,急于想分辩、解释,但一时又找不到适当的言辞,所以才“发急”。因此,定稿中改为“发急”,是为了切合“青年”在这个特定情境下被问得不知所措时的神态,是对语境的顺应。例(2)从上下文看,这一句是写“上至王后,下至弄臣”这一班人看到王头沉到金鼎里的时候,匆忙而又慌张地散开时的情形,主要突出其匆忙而又慌张的情态,而不是突出其散开时的纷乱。所以,将“纷纷”改为“仓皇”很妥当,另外,改后与下句“急得手足无措……”的语意也很吻合。例(3)定稿中增添了“大约”,由原来十分肯定的语气变为推测的语气,和句首“所以我想”的语气一致。例(4)的前句是“也终于跨进门槛去了”,不加“一进门”也可以,但加上后,是为了与后面的“就看见”形成“一……就……”这样的格式,说明四铭此时最关心的还是那块肥皂,也说明四铭太太将这块肥皂——他丈夫卑污猥亵的心理的标志,故意放到最显眼的地方以示众,所以四铭“一进门就看见了”,这样更有助于刻化人物的心理状态。例(5)原稿中“是……的”表示判断,但原句的意思是一种传说,而且又是从“据说”而来,自然不应用这种肯定判断来表达,故从全句表达的语气谐调上来看,应删去“是……的”。二叙述“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文章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它能揭示出文章的主旨,确定出文章的格调,更能显示文章的语境、色彩和氛围。好的文章标题能给人以新颖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并且富有吸引力。鲁迅文章的标题大都是经过精心锤炼的。有些文章当时发表时没有副标题,结集时又增添了副标题,如《淡淡的血痕中》最初发表于《语丝》周刊上时,没有副标题,后来收入《野草》中,才加上了副标题——“记念几个死者和生者和未生者”。作者在《〈野草〉英译本序》中说:“段祺瑞政府枪击徒手民众后,作《淡淡的血痕中》。”就是说这篇散文诗是为被鲁迅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即“三一八”惨案而写的,这个副标题,是为了揭示这篇散文诗的题旨和作者写此文的动机及目的等因素制约下增加的。那么,让我们联系这一特殊的历史时代背景——情境语境和作者极度悲痛与愤怒的主观心情——主体情感语境,分析这个副标题的语境意义。一般情况下,纪念都是对死者而言的,如《记念刘和珍君》,而这个副标题除了“记念几个死者”之外,还要记念“生者和未生者”,这又怎样理解呢因为作者既对那些已死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又对那些“可以哭,可以歌,也如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的苟活者,觉得他们可怜且令人愤恨,这就是鲁迅对于“国民性”的弱点的一贯态度:“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更重要的是鲁迅在这篇散文诗中,讴歌了“判逆的猛士”,期望未来的人们,即“未生者”要摒弃这“也欲醒,也如醉,若有知,若无知,也欲死,也欲生”的生活状态和道路,要有一个崭新的生活状态和道路,成为“判逆的猛士”,这正是全篇的主旨之所在,加上这一副标题,就使正题“淡淡的血痕中”的内涵更深刻、更明确,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特殊心情。又如《逃的辩护》在《申报》上发表时题为《“逃”的合理化》,这篇文章是针对当时有人对学生的责骂而写成的。山海关失守,北平形势危急,各大、中学学生有请示暂缓考期、提前放假或请假离校的事。当时有自称“血魂除奸团者”,以此责骂学生“贪生怕死”、“无耻而懦弱”。周木斋在《涛声》第二卷第四期发表的《骂人与自骂》一文中,也说学生是“敌人未到,闻风远逸”,“即使不能赴难,最低最低的限度也不应逃难”。(P258)鲁迅的这篇杂文就是针对这些不斥责国民党政府不抵抗,反而镇压学生的爱国请愿活动,责骂学生正当的要求和行为的言论,并对这些予以批评,为学生辩护的,故改为现在的标题。原标题中的合理化,只是陈述“逃”的合理、正确,而“辩护”则是针对别人的责骂去辩解、维护。改后的题目语气强烈,色彩鲜明,符合表达者的立场、观点和感情。三语境的调节作用和作用健全从鲁迅对作品语言修改的实例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语境对言语活动的影响和作用。一方面,言语活动依赖于语境。语言是人类交际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是抽象的,具有共义性特点;而言语指对语言使用的过程,是具体的,有个性化色彩。语言使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言语活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实现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即总依赖于语境。如文中开头所举的“这个人他昨天见过”,要理解这句话的确切含义,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语境,否则,它只是抽象的表达。另一方面,语境制约着言语活动,具体又表现在以下几点:1.语境的限定作用在一定的语境下,言语片断(字、词、句)的选择是有限定的,也就是说,作家总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下,选择、修改字、词、句来表情达意的。如文中第一部分例(1)作者将原稿中的“发抖”改为“发急”,主要是从“青年”“那里!……这……那里!……这……”答话时不知所措的神态这一语境的限定下去改的,而且改后,“青年”的言行、神态和语境很吻合。2.语境的调节作用语境对言语片断的调节作用,常常表现为对言语风格的调节。在不同的环境中,人们可能采用不同的言语风格。有时需要直截了当,有时需要委婉含蓄。因此,在选词、造句、铺陈、结构篇章时,就会选用与这些风格相一致的表达手段。有时要慷慨激昂,用锋芒毕露的字眼;有时要迂回曲折,言语就较温和、藏而不露,或采取间接言语过程等等。这些不同的特点,就形成了不同语体的基础。(P197)3.语境的生成作用这是语境最主要的功能,它确保了意思的推进和情感的流动变化。有些言语片断的意义,要在语境的参与下才能获得交际时的实际含义,否则字面意义和实际含义是无法沟通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言语片断的实际含义是由语境“生成”的,所以说语境有生成作用。如文中第二部分,鲁迅将《“逃”的合理化》改为《逃的辩护》,改后的题目语气强烈,色彩鲜明,符合表达者的立场、观点和感情。这些意义都是由文中所分析的语境生成的。又如鲁迅《故乡》中,闰土见了鲁迅后叫了一声:“老爷……”,联系闰土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家庭环境,这一声的含义远远超过了一般称呼,表明了闰土生活的艰难及内心的痛苦,同时也体现了二人之间的隔阂,这些也是语境生成的。(P198)4.语境的确定作用语境的确定作用,表现为对言语片断的确切含义作出判断和选择。手势可以确定指示语的确切所指;讲话的时间地点可以确定时间词、方位词的确切所指;上下文也可以确定指示代词的确切所指,如:“小丽是我的同学,她在西安工作。”靠上下文就可以确定“她”指的是小丽。上下文还可以确定一个歧义句在该语境中的确切意义。例如:“鸡不吃了”是指“人不吃鸡了”还是“鸡不吃食了”,意思的确定要靠语境。如果在餐桌上,则为第一种意思,如果是人在喂鸡,则为第二种意思。5.语境的弥补作用语境的弥补作用指的是可以对句子省略掉的部分给予补充,也就是说,句中省略了的部分,在一定的语境下,读者可以补读出来。如:“他是语文,我是数学。”和“鲁迅是日语,傅雷是法语。”单独看,这两个句子是有问题的:“他、我”是人,怎么能是“语文、数学”,“鲁迅、傅雷”是“人”,怎么能是“日语、法语”。实际上,它们是省略句,如果联系上下文,这些省略句的意思是可以补足的,句子是成立的。即:“他(教)语文,我(教)数学。”“鲁迅(精通)的是日语,傅雷(精通)的是法语。”6.语境的再创造作用言语活动的过程,就是创造语境的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