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项目环评报告书_第1页
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项目环评报告书_第2页
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项目环评报告书_第3页
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项目环评报告书_第4页
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项目环评报告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建府谷县弘建煤矿一号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概述项目背景榆林市是国家重要能源化工基地,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物。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发改环资[2021]381号)要求煤炭行业推广“煤矸石井下充填+地面回填”,促进矸石减量。为进一步提升工业固体废物消纳协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水平,统筹解决府谷县工业固体废物存量大、增速快、消纳难等突出问题,按照《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试点工作的通知》(榆政办函〔2022〕63号)要求,府谷县人民政府办公室于2022年6月20日下发了《关于报送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试点的函》(府政办〔2022〕103号)确立府谷县弘建煤矿有限公司1号综治项目为府谷县工业固废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试点,榆林市生态环境局、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于2022年12月21日下发了《关于报送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备选试点的函》(榆政环发〔2022〕149号),确立了府谷县弘建煤矿有限公司一号综治项目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试点工作。该项目为府谷县弘建煤矿有限公司煤炭自燃火烧隐患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遗留的尾坑。弘建煤炭自燃火烧隐患区治理工作于2014年12月开始实施,2016年11月停工,2017年1月16日委托延安力舟环保咨询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2017年5月24日取得《府谷县环境保护局关于府谷县弘建煤矿有限公司弘建煤炭自燃火烧隐患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府环发〔2017〕136号)。综治项目总投资为1亿元,治理面积271.65亩(18.11ha),回收残煤90.32万t,该环评时调查已完成岩土剥采及残煤回收,尚未进行治理区生态恢复,该项目环评批复后至今也未复工进行治理区复垦,因此也未进行竣工环保验收。本项目于2023年3月7日由《府谷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会议纪要(第139次)》同意陕西通茂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府谷分公司实施府谷县弘建煤矿一号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项目。即陕西通茂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府谷分公司在接替承担弘建煤炭自燃火烧隐患区后续生态恢复治理工作的同时,按照榆林市和府谷县相关文件要求协同进行府谷县工业固体废物煤矸石处置。府谷县弘建一号综治项目位于陕西省府谷县西北约58km处,行政区划隶属陕西省府谷县老高川镇管辖。该项目于2018年8月停工,形成的露天尾坑南北约1063米,东西约702米,坑平均深度约50米的“椭圆形”地形,治理区面积40.70ha,该露天尾坑四周都有高陡边坡,存在坑体滑坡、积水等隐患风险,亟需回填治理。本项目实施可有效解决矿区煤矸石的处置问题,促进工业固体废物与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协同解决。为实现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目标,适应周边矿区固体废物产出量不断増加的需求,同时根据《土地复垦条例》、《煤矸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版)及榆林市环境保护局榆政环发[2018]236号“榆林市环境保护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相关要求,2022年12月,陕西通茂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府谷分公司编制了《府谷县弘建一号综治项目工业固废协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立项建议书》,初步拟定利用华秦煤矿等19个煤矿的矸石回填该尾矿坑,通过采取煤矸石回填、平整碾压夯实,表面覆土、植被恢复等治理措施,使拟治理露天尾坑的生态环境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综治项目露天尾坑修复治理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双赢”目标,通过治理修复损毁土地40.70ha,其中恢复旱地2.70ha,果园0.28ha,林地3.44ha,草地34.28ha。评价工作过程简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本项目需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的规定,本项目涉及名录中两个类别,即“四、煤炭开采和洗选业-6.烟煤和无烟煤开采洗选;褐煤开采洗选;其他煤炭采选-矿区修复治理工程(含煤矿火烧区治理工程)”和“四十七、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103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含污水处理污泥)、建筑施工废弃物处置及综合利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采取填埋方式的项目”,分别要求编制报告表和报告书,本次评价取单项等级最高的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2023年3月16日,陕西通茂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府谷分公司委托我公司承担该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接到委托后,我单位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进行实地踏勘,对场址周围的自然环境现状进行了详细的调研考察和资料收集,依据当地环境特征和项目工艺特点,对该项目的环境影响因素做了初步的识别和筛选,确定了评价工作内容、评价重点及方法。评价结合项目实际情况进行了工程分析、环境影响预测分析和污染防治措施分析论证等工作,在此基础上,编制完成了《陕西通茂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府谷分公司新建府谷县弘建煤矿一号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分析判定相关情况产业政策符合性项目属于《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鼓励类中:四十三、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中的第1项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工程和第15项“三废”综合利用与治理技术、装备和工程。项目不属于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0年版)中禁止准入类和许可准入类项目。根据2022年12月21日榆林市生态环境局、榆林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报送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备选试点的函》(榆政环发〔2022〕149号)文件,本项目属于榆林市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试点。府谷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于2023年3月15日出具了《陕西通茂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府谷分公司新建府谷县弘建煤矿一号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项目》备案确认书(项目代码:2303-610822-04-01-760040)。因此,本项目符合国家及地方产业政策。与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本项目与相关规划符合性见下表。表1.3-1本项目与相关规划符合性分析名称政策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陕西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建设工业资源和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和示范工程,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推进产废行业绿色转型、利废行业绿色生产。本项目属榆林市大综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示范工程。符合深入推进大宗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推广固体废物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处置新技术,创新大宗固体废物协同利用机制,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建立健全固体废物信息化监管体系,加大固体废物走私打击力度。严格控制新建、扩建固体废物产生量大、区域难以实现有效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项目,在重点区域推广大宗固体废物“公铁联运”的区域协同模式。实施工业固体废物排污许可管理,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总量趋零增长,以尾矿、煤矸石、粉煤灰、冶炼渣、工业副产品石膏等为重点,推动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规模化、高值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大宗固体废物资源利用效率。本项目是对综治项目采煤坑损毁的土地进行修复治理,属于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及利用业,实现了工业固体废物的资源化。符合《榆林市土地整治规划(2011-2020年)》第五节神府市土地复垦区该区包括府谷县以及神木县北部的21个乡镇;该区土地整治的战略地位为:通过整治矿区土地资源,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矿区生态系统,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复垦破坏土地,恢复地面生态景观。本项目位于榆林市府谷县老高川镇朱太沟村,通过煤矸石对采煤坑损毁的土地进行修复治理,最终将破坏土地复垦,改善生态环境,实现项目区生态系统建立人工干预条件下彻底恢复与快速重建,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符合《府谷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土地利用规划第四节土地整治规划(土地复垦潜力)(二)土地复垦潜力土地复垦以废弃集体工矿场地、关停的窑厂和分布不合理的农村居民点为主。全县土地复垦潜力为650公顷,可新增耕地445公顷,主要布局在府谷镇、新民、庙沟门、三道沟、老高川、大昌汗、孤山、海则庙等乡(镇)。本项目利用煤矸石对综治项目采煤坑进行修复治理,修复挖损、压损土地面积40.70ha,造地类型主要为草地、旱地、林地、果园,属于煤矸石综合利用范畴。符合规划期内,安排土地复垦重点工程3项,规模286公顷,新增耕地206公顷。主要布局在庙沟门、三道沟、新民等乡(镇),主要是对废弃农村居民点、废弃工矿用地复垦,使其恢复可供利用的状态,有效增加耕地面积。规划期内,全县共落实土地整治重点项目72个,项目用地总规模2985公顷,可新增耕地756公顷,预计投资2.20亿元,其中土地复垦项目5个,项目规模面积231公顷,可新增耕地183公顷,主要布局在老高川、三道沟、庙沟门、新民等乡(镇)。与环境管理政策符合性分析本项目与相关环境管理政策符合性分析见下表。表1.3-2项目与相关环境管理政策符合性分析政策文件要求本项目符合性《煤矸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版)本办法所称煤矸石综合利用,是指利用煤矸石进行井下充填、发电、生产建筑材料、回收矿产品、制取化工产品、筑路、土地复垦等。项目利用煤矸石进行采煤坑复垦,属于煤矸石土地复垦综合利用范畴。符合煤矸石综合利用应当坚持减少排放和扩大利用相结合,实行就近利用、分类利用、大宗利用、高附加值利用,提升技术水平,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统一,加强全过程管理,提高煤矸石利用量和利用率。本项目利用周边煤矿的煤矸石对综治项目采煤坑进行复垦,属就近利用且有利于提高当地煤矸石利用率,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符合利用煤矸石进行土地复垦,应严格按照《土地复垦条例》和国土、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出台的有关规定进行,遵守相关技术规范、质量控制标准和环保要求。本项目属土地复垦,要求严格按照《土地复垦条例》和国土、环境保护等相关部门出台的有关规定执行,遵守相关技术规范、质量控制标准和环保要求,采用分层回填、分层压实、分层覆土的原则进行。符合国家鼓励煤矸石大宗利用和高附加值利用:(五)煤矸石土地复垦及矸石山生态环境恢复。本项目利用煤矸石进行土地复垦。符合《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政策要点》(国经贸资源[1999]1005号)煤矸石综合利用以大宗量利用为重点,将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建材及制品、复垦回填以及煤矸石山无害化处理等大宗量利用煤矸石技术作为主攻方向,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项目利用煤矸石进行矿坑复垦,属于煤矸石综合利用范畴。符合推广利用煤矸石充填采煤塌陷区和露天矿坑复垦造地造田,复垦种植技术。……推广利用煤矸石充填沟谷等低洼地作建筑工程用地、筑路等工程填筑技术。矸石复垦土地作为建筑用地时,应采用分层回填,分层镇压方法充填矸石,以获得较高的地基承载能力和稳足性。项目利用煤矸石复垦综治项目采煤坑,采用分区回填、分层回填、分层压实的回填方式。符合《榆林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整治行动方案》(榆政环发[2019]11号)以沿江、河、湖、渠等区域,以及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饮用水源地、重要水源涵养地等区域为重点,…持续开展固体废物非法贮存、倾倒和填埋情况专项排查;对…重量在100吨以上的一般工业废物、体积在500立方米以上的生活垃圾,制定“一点一策”整治方案,明确期限完成整治工作。项目位置不在前述重点区域内。项目利用周边煤矿的矸石进行土地复垦,不属于固体废物非法填埋。符合全面排查整治工业固体废物,摸底调查全市废弃钻井泥浆岩屑、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冶炼渣、电石渣以及脱硫、脱硝、除尘产生固体废物的堆存场所,完善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等设施,制定整治方案推进实施。项目利用周边煤矿煤矿的矸石进行土地治理恢复,运输过程采取覆盖篷布等防扬散、防流失设施。符合拓展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途径,提高综合利用率,加快构建循环经济体系,引进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固体废物资源利用率项目利用煤矸石对综治项目尾坑进行土地复垦,实现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符合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固体废物处置项目建设,推动“无废县城试点”,推动建立综合利用为主,处理处置和安全填埋为辅的固体废物利用处置产业链符合《榆林市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试行)(榆政办发[2021]19号)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坚持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原则,鼓励对产生的固体废物实施资源化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减少贮存、填埋、焚烧处置量项目利用煤矸石对综治项目尾坑进行土地复垦,属固体废物资源化综合利用。符合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的单位应当采取措施,落实工业固体废物全过程污染防治要求,并对造成的环境污染依法承担责任项目利用煤矸石对综治项目尾坑进行土地复垦,建设单位将对全过程污染进行防治,并对造成的环境污染依法承担责任。符合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及处置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公开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信息。项目利用煤矸石对综治项目尾坑进行土地复垦,建设单位在回填治理期将定期公开污染监测信息。符合第三方单位应向产废单位告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运输、利用或贮存处置情况,产废单位可根据需要对第三方单位进行现场核查建设单位将及时告知弘建煤矿等单位煤矸石运输、利用或贮存处置情况。符合产废单位和第三方利用或处置单位应当建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台账,如实记录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情况,并附相关合同、财务支出、核查资料等证明材料作为第三方单位,建设单位将按照要求建立管理台账,如实记录运输、利用和处置情况,并按照要求附证明材料存档备查。符合《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关于进一步规范煤矸石综合利用环境监管的通知》(榆政环发[2021]209号)一、各县市区分局要严格执行《煤矸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鼓励综合利用,最大程度减少贮存和填埋量,推进就近利用、分类利用、大宗利用、高附加值利用,不断提高煤矸石综合利用水平,延伸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本项目利用周边煤矿产生的煤矸石对综治项目尾坑进行回填复垦。符合二、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满足《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导则》及相关技术标准要求,具备项目环评文件确定的生产技术、处置能力及污染防治措施。原则上我市相关企业应优先利用周边矿区的煤矸石,实现就近就地转移。项目实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满足《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导则》及相关技术标准要求。项目主要利用周边煤矿矸石复垦尾坑。符合三、各县市区分局要加强煤矸石全过程管理,严格煤矸石综合利用环境监管,督促辖区相关企业规范生产,严格落实固废综合利用及环境污染防治要求,不得擅自同意煤矸石跨区域转移,不得批准永久排矸场。对发现煤矸石擅自转移、非法处置的一案双查,限期整改,对造成环境严重污染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本项目利用煤矸石回填恢复综治项目尾坑,属于对煤矸石综合利用,不属于以排矸为目的永久排矸场建设。建设单位将建立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台账,并附相关合同、财务支出、核查资料等证明材料符合《榆林市环境保护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项目建设管理要求》(榆政环发[2018]236号)一、提高固废环保意识。各县区要高度重视,精心部署,严格按照省市相关工作部署,扎实开展固体废物“清废行动”及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考核工作,要重点督促工业园区及产废项目落实环保主体责任,严格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加快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或处置项目的建设,不断提高工业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水平项目利用周边煤矿产生的煤矸石及进行土地复垦,属于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项目符合三、严格固废项目建设准入。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必须符合相关环保规划、产业政策和园区布局,要大力推进水泥、建材、路桥工程等行业开展工业固体废物协同利用,严格限制固体废物单一填埋处置类项目建设,鼓励实施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最终处置”一体化项目,其中综合利用比例及产品质量须达到国家相关政策标准要求,不断提高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的集中化、规模化水平项目建设符合相关环保规划、产业政策,项目利用煤矸石对综治项目尾坑进行回填整治,最终通过绿化使其恢复为可利用地,属于煤矸石综合利用项目符合《榆林市支持大宗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管理办法(试行)》(榆政办发[2023]9号)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大宗工业固体废物是指煤炭开采、火电、煤化工、金属镁、油气开发等我市主要工业行业产生的、在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中占比较大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第五条重点支持方向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六)生态治理应用。用于矿井充填、采空区和塌陷区治理、露天矿坑回填、盐碱地、沙漠化土地生态修复等。本项目煤矸石属于煤炭开采产生的一般固废,用于综治项目尾坑的生态修复。符合《关于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管理的通知》(榆政环发[2021]300号)二、推动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各分局要结合全市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产业链发展思路和目标,督促指导重点管控企业尽快制定完善固废综合利用方案,并于10月31日前汇报上报市局审核备案,其中煤矿、火电企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应达到100%,其它行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不低于75%。本项目煤矸石属于煤炭开采产生的一般固废,本项目利用煤矸石对综治项目尾坑进行生态修复治理,有助于提高煤矿固废综合利用率。《榆林市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三十项攻坚行动方案》(榆办字[2023]33号)4.建筑工地精细化管控行动。榆林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城区及周边所有建筑(道路工程、商砼站)施工做到工地周边围挡、物料裸土覆盖、土方开挖(拆迁)湿法作业、路面硬化、出入车辆清洗、渣土车辆密闭运输“六个百分之百”;地基开挖、桩基施工、渣土运输等施工阶段,洒水、覆盖、冲洗等防尘措施持续进行;严格落实车辆出入工地清洗制度,严禁带泥上路,杜绝燃烧木柴、竹胶板及露天焚烧垃圾等;建筑工地场界建设喷淋设施、视频监控、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并联网管理。项目位于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区城区及周边区域之外。项目回填期采取洒水和覆盖防尘网等措施,同时工地进出车辆清洗,加强管理,做到文明回填。符合25.“火烧区”整治行动。严格实施《加快推进应急排险治理工程坚决全面彻底完成采煤沉陷区和煤层火烧区综治项目整治后续工作任务实施方案》,全面彻底完成煤层火烧区综治项目专项整治工作。开展神木市、府谷县剩余60个综治项目现状调查,判定综治项目着火、积水、高陡边坡的情况,依此确定项目分类和治理方式。本项目属于煤层火烧区综治项目整治,综治项目露天尾坑存在高陡边坡、坑体滑坡、积水等隐患风险,利用煤矸石对综治项目尾坑进行回填,表面覆土、植被恢复等治理措施。符合26.工业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提升行动。相关县市区政府落实属地责任,严格工业固废渣场审批及运行监管,加快推进历史贮存固废综合利用。榆阳区、神木市、府谷县推进工业固废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试点项目建设,6月底前启动试点项目建设。本项目属于府谷县推进工业固废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试点项目项目。符合《府谷县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五十二项攻坚行动方案》(府办发[2022]12号)7.“火烧区”整治行动。全面彻底完成煤层火烧区综治项目专项整治工作。开展我县剩余综治项目现状调查,判定综治项目着火、积水、高陡边坡等情况,依此确定项目分类和治理方式。12月底前,按照《关于加快推进应急排险治理工程坚决全面彻底完成采煤沉陷区和煤层火烧区综治项目整治后续工作任务实施方案》要求,完成应急排险治理和回填复垦生态修复工作。本项目采用煤矸石对综治项目矿坑进行填复垦生态修复工作。符合与榆林市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符合性分析《榆林市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中共包含6个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试点项目,本次评价的陕西通茂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府谷分公司新建府谷县弘建煤矿一号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项目为其中之一。本项目与方案中的相关内容符合性分析见下表。表1.3-3本项目与方案符合性分析项目方案要求本项目符合性填料煤矸石、粉煤灰、炉渣、脱硫石膏,以及气化渣分选后尾渣,煤泥浮选后尾渣煤矸石符合治理思路依据生态修复相关设计要求及有关规定,对矿坑生态修复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采取工程、植物措施相结合措施,以恢复原有土地利用现状为目的,改善矿区生态环境。作为一个试点工程,复垦初期目标为草地,初期通过植物法进行复垦后土壤改良,以及同步土壤、植被特征因子的跟踪监测,验证重金属及氟化物等特征因子是否会造成土壤污染和植被富集,根据改良后土壤质量跟踪监测结果,研究同类项目是否具备复垦为耕地可行性。本项目委托陕西核工业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进行矿坑修复治理设计,后期进行土壤改良并跟踪监测满足要求后进行土地复垦。符合回填方案矸石堆填采用分层碾压堆填法,分层厚度5.0m,排矸顺序由内到外、自下而上逐步延伸,延伸坡面基本保持1:30的表面流水坡度坡向回填区两侧截水沟,以利排地表水。每填筑4.5m厚的煤矸石,覆盖0.5m厚的黄土,防止煤矸石自燃,黄土及矸石的压实度相同,碾压矸石随分层堆矸填筑过程逐步碾分压形成,压实系数不小于0.95。本项目填充区域煤矸石每层高度5m,即煤矸石碾压平整回填4.5m覆黄土隔离层0.5m。工业固废压实系数不小于0.85;黄土隔离层压实系数不低于0.93。项目填筑到设计标高时,平台铺设一层0.3m压实红黏土(压实系数不低于0.95)作为防渗层,然后再覆0.5m黄土复垦,再覆土绿化。根据调查,煤矸石经多次碾压后压实系数可达到0.85,但无法达到0.95的要求。符合防自燃措施方案对于矸石自燃的防治措施,一般情况下采取分层推平、碾压,并进行覆土绿化后,产生矸石自燃的可能较小。试点项目可采用黄土封闭覆盖的措施以防止矸石自燃。采用分层堆填的方式对矸石进行回填,分层厚度为5m,每填筑4.5m厚的矸石覆盖一层0.5m厚的黄土,以防止矸石自燃,黄土及矸石的压实度相同,两者压实系数均不小于0.95。在填筑过程中,可对矸石表面进行临时封闭或遮挡来防止水侵入矸石,建立温度测试点(判断是否有自燃的倾向)等措施预防矸石在填筑过程中自燃。填筑达到设计回填高度后,在各级平台表面覆盖厚度不小于1m的黄土,各级坡面覆盖厚度不小于0.5m的黄土,并做好绿化措施。渗滤液收集拟采用盲沟+花管对场地内产生的渗滤液进行收集,并导排汇入位于拦渣坝下游的渗滤液收集池中进行统一处置。本项目采用煤矸石回填,根据《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无需敷设防渗膜,故不进行渗滤液导排符合封闭方案采坑回填完成后,应在堆体建设顶部阻隔层对回填区域进行封闭,防止雨水等进入回填区域。回填区域封闭结构可根据风险控制要求,设置阻隔层(粉煤灰填埋区域)、覆盖土层、雨水导排系统等。阻隔层可采用改性压实粘土类材料或具有同等以上隔水效力的其他材料,其防渗性能应至少相当于渗透系数为1.0×10-5cm/s,厚度不少于0.30m。项目填筑到设计标高时,平台铺设一层0.3m压实红黏土(压实系数不低于0.95)作为防渗层,然后再覆0.5m黄土复垦,再覆土绿化,并设雨水导排系统。符合覆土及绿化方案覆盖土层的厚度视固体废物的颗粒度大小和拟种植物种类确定。同时需结合周边地形因素,控制场地坡度和高度,以利于回填后区域排水为宜,防止雨水侵蚀和过度冲刷。为保持整个场地坡面防护和绿化与周围生态环境上的协调性和一致性,保证场地堆填坡面的稳定性,各级永久坡面采用“灌草”结合的方式进行防护,即采用网格+喷洒草籽的绿化方式进行防护。符合道路运输方案试点项目区周围均修建有道路与周边县道、省道相连,交通便利,此外场地内也建有场内运输道路及周转场地。因此,试点项目利用项目区既有道路即可,无需新建入场道路及场内运输道路。本项目利用项目地现有野大路运输。符合与“三线一单”的相符性对照《榆林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通知、《陕西省“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技术指南:环境影响评价(试行)》(陕环办发(2022)76号)的要求,本项目所在地涉及重点管控单元535992.39m2。本项目所在地涉及重点管控单元,项目与环境管控单元对照分析示意图见图1.3-1,与《榆林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符合性分析见下表。表1.3-4本项目与“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三线一单本项目具体情况相符性生态保护红线根据“多规合一”控制线检测报告,项目不触及生态保护红线。符合环境质量底线通过环境影响分析,项目跟踪观测期采取环评要求的措施能够合理处置各项污染物,各项污染物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不触及环境质量底线。符合资源利用上线项目属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因此项目不涉及资源利用问题。符合环境准入负面清单项目建设符合相关产业政策,属于固废综合利用项目,不涉及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符合表1.3-5与项目有关的环境管控单元分析环境管控单元名称单元要素属性管控要求分类管控要求本项目情况符合性府谷县其他重点管控单元1水环境工业污染重点管控区空间布局约束水环境工业污染重点管控区:1.充分考虑水环境承载能力和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本项目建成后不涉及工业用水符合污染物排放管控水环境工业污染重点管控区:1.所有排污单位必须依法实现全面达标排放。集聚区内工业废水必须进行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处理要求,方可进入污水集中处理设施。2.建设项目所在水环境单元或断面存在污染物超标的,相应污染因子实行等量或减量置换。3.严控高含盐废水排放。项目无生产废水产生符合环境风险防控1.深入开展重点企业环境风险评估,摸清危险废物产生、贮存、利用和处置情况,推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与修编,严格新(改、扩)建生产有毒有害化学品项目的审批,强化工业园区环境风险管控。2.加强涉水涉重企业和危险化学品输运等环境风险源的系统治理,降低突发环境事故发生水平。本公司项目不属于重点企业,不属于涉水涉重企业符合资源开发效率要求1.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强化再生水利用。项目生产不使用水符合府谷县其他重点管控单元1大气环境弱扩散重点管控区空间布局约束大气环境弱扩散重点管控区1.严格控制“两高”行业项目(民生等项目除外)。本项目不属于“两高”项目符合污染物排放管控大气环境弱扩散重点管控区1.污染物执行超低排放或特别排放限值。2.严禁秸杆燃烧,控制烟花爆竹燃放。3.限制农村地区散煤燃烧,大力推进“煤改电”、“煤改气”工程。利用煤矸石对综治项目尾坑进行回填整治,属于固废的综合利用符合府谷县其他重点管控单元1土地资源重点管控区空间布局约束严格按照有关部门审核同意的项目建设内容使用土地,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超越地界线占用土地。本项目按当前三调土地类型恢复用地符合资源开发效率要求1.规范工业园区(开发区)入园用地项目管理,促进工业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和效益,对项目在用地期限内的利用状况实施全过程动态评估和监管。2.健全工业园区用地准入、综合效益评估、土地使用权推出等机制,实现土地利用管理系统化、精细化、动态化。不项目不占用工业园区用地符合本项目利用煤矸石对综治项目尾坑进行回填整治,属于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符合污染排放管控要求,项目的建设严格按照陕西省、陕北地区、榆林市生态环境总体准入清单中总体要求、生态保护红线等各项规定。项目符合管控方案的相关要求。图1.3-1项目与榆林市“三线一单”成果比对图榆林“多规合一”符合性分析根据《榆林市投资项目选址“一张图”控制线检测报告》编号:2023(188)号,检测结果如下。根据【矿业权现状2021】分析,其中占用采矿权41.6392公顷。根据【矿区】分析,其中占用矿区41.6392公顷。根据【土地利用现状2018(二调)】分析,其中占用耕地1.7374公顷、占用林地12.8340公顷、占用城镇村及工矿用地0.5495公顷、占用草地26.5183公顷。根据【林业规划】分析,其中占用非林地29.3940公顷、占用林地1.2378公顷。根据【土地利用现状2009(二调)】分析,其中占用耕地1.7374公顷、占用林地12.8340公顷、占用城镇村及工矿用地0.5495公顷、占用草地26.5183公顷。根据【建设用地管制区】分析,其中占用限制建设用地区41.6392公顷。根据【土地用途区】分析,其中占用林业用地区12.8356公顷、占用一般农地区2.2872公顷、占用牧业用地区26.5164公顷。根据【土地利用现状2020(三调)】分析,其中占用草地35.7755公顷、占用林地0.4282公顷、占用耕地2.4373公顷、占用种植园用地0.0461公顷、占用工矿用地1.8777公顷、占用交通运输用地0.4340公顷、占用其他土地0.6404公顷。由《榆林市投资项目选址“一张图”控制线检测报告》可知,项目占地符合生态红线、文物保护线规划的要求,该项目涉及限制建设区及林地,建设单位应与相关部门对接;项目占用采矿权,属于府谷县弘建煤矿有限公司矿区,项目用地属于原府谷县弘建煤矿有限公司弘建煤炭自燃火烧隐患区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用地。弘建煤矿为2008年整合矿井,2013年底正式生产,设计开采1-2、2-2、3-1、3-2煤层,1-2煤和2-2煤为次边际经济储量,均按残采回收考虑。3-1、3-2煤层为主采煤层,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采煤法,综采回采工艺,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弘建煤矿自2012年10月至今开采3-1煤,行成大片的采空区。项目区位于弘建煤矿西北部,紧邻野大路,大部分位于3103、3105和3107工作面采空区之上,3103、3105和3107工作面为弘建煤矿2018年至2020年底开采形成,现已稳沉,在地表形成采空塌陷损毁,已于2022年进行了裂缝填充修复治理。《府谷县弘建一号综治项目回填复垦生态修复方案》中指出:弘建煤矿自投产以来,3-1煤层3101、3102、3104、3106、3107工作面均已开采,再根据《府谷县弘建煤矿井上下对照图》(2023.03)治理区有部分位于3107采空区,采空区面积0.45km2,影响范围0.73km2,该采空区于2020年12月形成,已过沉稳期,对本次治理工程影响不大。根据《陕西省府谷县弘建煤矿有限公司煤矿(整合区)勘探报告》(榆林市荣岩地质勘探有限公司,2008.11)ZK401揭示3-1煤底板标高1165m,3-2煤底板标高1150m(煤层厚1.48m),煤层与坑底标高(1233m)相差分别为68m和83m,位于其下的可采煤层5-2煤(矿权未审批)顶板与坑底标高相差大于100m,3-1和3-2煤冒落带最大高度为4.84~9.84m,导水裂隙带最大高度为22.14~39.75m,同时《调查报告》和《府谷县弘建一号综治项目回填复垦生态修复方案》均未查出明显地面塌陷灾害,据此可以推测5-2煤开采对府谷县弘建煤矿一号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项目影响不大。选址合理性分析本项目位于榆林市府谷县老高川镇朱太沟村,周边沟壑纵横,属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利用煤矸石作为填充修复治理沟谷为最佳选择,以本项目地作为矿山修复治理的选址,通过采坑填充、表面覆土、场地平整等修复措施,既增加可利用地面积,又减少了水土流失。项目场地周围无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环境敏感点。根据煤矸石固体废物浸出液检测,各项指标均满足GB8978中一级标准,且pH值在6-9之间,煤矸石属于Ⅰ类一般工业固废,对其储存、处置按照Ⅰ类一般工业固废的要求进行。项目以土地复垦为目的,利用煤矸石复垦综治项目遗留矿坑。煤矸石属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填充露天开采地表挖掘区,故项目煤矸石填充区应同时满足Ⅰ类回填场技术、运行要求。项目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并参照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用于矿山采坑回填和生态恢复技术规范》(DB15/T2763-2022)符合性分析见下表。表1.3-6本项目与GB18599-2020符合性分析项目相关要求(摘录)本项目符合性贮存场和填埋场选址要求4.1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场、填埋场的选址应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定规划要求。4.2贮存场、填埋场的位置与周围居民区的距离应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审批意见确定。4.3贮存场、填埋场不得选在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区域内。4.4贮存场、填埋场应避开活动断层、溶洞区、天然滑坡或泥石流影响区以及湿地等区域。4.5贮存场、填埋场不得选在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最高水位线以下的滩地和岸坡,以及国家和地方长远规划中的水库等人工蓄水设施的淹没区和保护区之内。4.6上述选址规定不适用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充填和回填。项目地周边无自然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永久基本农田等环境敏感点。根据项目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勘查报告,项目所在区域地质稳定,无地质灾害问题发生。项目在严格回填措施后,项目回填粉尘对外环境影响较小;项目在复垦区下游设置一个跟踪监测井定期监测地下水水质变化情况,在定期监测地下水水质后,可预防项目运行对周边地下水环境产生较大污染事故影响。符合贮存场和填埋场技术要求5.1.3填埋场一般应包括以下单元:a)防渗系统、渗滤液收集和导排系统;b)雨污分流系统;c)分析化验与环境监测系统;d)公用工程和配套设施;e)地下水导排系统和废水处理系统。5.1.4贮存场及填埋场施工方案中应包括施工质量保证和施工质量控制内容,明确环保条款和责任,作为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依据,同时可作为建设环境监理的主要内容。5.1.5贮存场及填埋场在施工完毕后应保存施工报告、全套竣工图、所有材料的现场及实验室检测报告。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膜作为人工合成材料衬层的贮存场及填埋场还应提交人工防渗衬层完整性检测报告。上述材料连同施工质量保证书作为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依据。5.1.6贮存场及填埋场渗滤液收集池的防渗要求应不低于对应贮存场、填埋场的防渗要求。本项目采用Ⅰ类固废回填,根据《府谷县弘建煤矿有限公司一号综治项目工业固废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工程勘查报告》坑底岩石渗透系试验,数值在6.34-8.08×10-6cm/s之间。可采用天然基础作为防渗衬层,并对坑底基岩破碎区域及坑壁火烧岩带采用0.75m粘土(渗透系数小于1.0×10-5cm/s)封堵,封场顶部设置0.5%坡度,因此项目不设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复垦区设置截水沟导排雨水;上、下侧向各设一个跟踪监测井;场区不设给排水、供电等公用工程和配套设施。评价要求后期回填方案中应包括回填质量保证和回填质量控制内容,明确环保条款和责任;保存回填报告、全套竣工图、所有材料的现场及实验室检测报告。以上材料均作为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的依据。符合5.2I类场技术要求:5.2.1当天然基础层饱和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5cm/s,且厚度不小于0.75m时,可以采用天然基础层作为防渗衬层。5.2.2当天然基础层不能满足5.2.1条防渗要求时,可采用改性压实粘土类衬层或具有同等以上隔水效力的其他材料防渗衬层,其防渗性能应至少相当于渗透系数为1.0×10-5cm/s且厚度为0.75m的天然基础层根据《府谷县弘建煤矿有限公司一号综治项目工业固废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工程勘查报告》坑底岩石渗透系试验,数值在6.34×10-6cm/s-8.08×10-6cm/s之间,厚度24m。可采用天然基础作为防渗衬层,并对坑底基岩破碎区域及坑壁火烧岩带采用0.75m粘土(渗透系数小于1.0×10-5cm/s)封堵符合入场要求6.1进入I类场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应同时满足以下要求:a)第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包括第I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经处理后属于第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的);b)有机质含量小于2%(煤矸石除外),测定方法按照HJ761进行;c)水溶性盐总量小于2%,测定方法按照NY/T1121.16进行。6.2进入II类场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应同时满足以下要求:a)有机质含量小于5%(煤矸石除外),测定方法按照HJ761进行;b)水溶性盐总量小于5%,测定方法按照NY/T1121.16进行。6.4不相容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应设置不同的分区进行贮存和填埋作业。6.5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不得进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场及填埋场。国家及地方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另有规定的除外。项目煤矸石填充区仅利用煤矸石、粘土、基础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土石方、坑边堆积黄土填充矿坑,不得采用其他填充物。项目已对主要来源煤矸石进行浸出液毒性监测、固体废物检测。由检测结果可知,本项目煤矸石属于第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粘土为外购天然土壤,与煤矸石非不相容物。后期项目换用其他矿井煤矸石时入场前均需进行鉴定,符合GB18599-2020中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相应要求,且各类重金属、氟化物、砷、硒等同时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2017)Ⅲ类标准后方可入场。符合运行要求7.1填埋场投入运行之前,企业应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或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中制定环境应急预案专章,说明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及应急处置措施评价要求建设单位按照相关要求制定环境风险应急预案,说明风险事故发生情景及应急处置措施。符合7.3填埋场运行企业应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等法律法规进行整理与归档,永久保存。建设单位应按要求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等法律法规对本项目勘察、设计、施工、环评、验收资料及煤矸石来源、污染特性、数量等以及防渗措施资料等进行整理与归档,永久保存。符合7.4填埋场的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应符合GB15562.2的规定,并应定期检查和维护。建设单位参照《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15562.2-1995)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设置标志物,并定期检查和维护。符合7.5易产生扬尘的填埋场应采取分区作业、覆盖、洒水等有效抑尘措施防止扬尘污染。项目填充过程采取分区作业、严格压实,裸露面覆盖、洒水抑尘等像相应措施防止粉尘污染。符合7.6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7.6.1贮存场、填埋场产生的渗滤液应进行收集处理,达到GB8978要求后方可排放。已有行业、区域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规定的,应执行相应标准;7.6.2贮存场、填埋场产生的无组织气体排放应符合GB16297规定的无组织排放限值的相关要求;7.6.3填埋场排放的环境噪声、恶臭污染物应符合GB12348、GB14554的规定。根据《府谷县弘建煤矿有限公司一号综治项目工业固废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工程勘查报告》坑底岩石渗透系试验,数值在6.34-8.08×10-6cm/s之间,厚度24m。可采用天然基础作为防渗衬层,并对坑壁火烧岩带采用0.75m粘土(渗透系数小于1.0×10-5cm/s)封堵。同时由于封场防渗和中间隔离层阻渗作用,封场顶部设置0.5%坡度,加之当地蒸发量较大,此外场地周围无河流汇入且项目地高程较高,即使连续大雨时期雨水下渗,采坑内亦不易形成浸泡淋溶条件,因此项目不设渗滤液收集、导排系统。项目矿坑复垦过程中分层回填、分层覆盖粘土压实,可有效减少雨水渗入、减小淋溶液产生。项目跟踪观测期无噪声及废气排放,回填期无组织气体排放满足《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相关限值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2类中有关规定。符合充填及回填利用污染控制要求8.1第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可按下列途径进行充填或回填作业:a)粉煤灰可在煤炭开采矿区的采空区中充填或回填;b)煤矸石可在煤炭开采矿井、矿坑等采空区中充填或回填;c)尾矿、矿山废石等可在原矿开采区的矿井、矿坑等采空区中充填或回填。本项目利用煤矸石对综治项目矿坑进行复垦。建设单位已对拟填充的煤矸石进行鉴定,属Ⅰ类一般固废。本项目属b)类回填。符合8.3不应在充填物料中掺加除充填作业所需要的添加剂之外的其他固体废物。本项目煤矸石填充物以煤矸石和粘土为主,辅以基础处理产生的土石方及坑边堆积黄土,无其他回填物料。符合8.4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填作业结束后应立即实施土地复垦(回填地下的除外),土地复垦实施过程应满足《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36规定的相关土地复垦质量控制要求。土地复垦后用作建设用地的,还应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36600-2018的要求;用作农用地的,还应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的要求。本项目地块复垦完成后按要求形成草地、旱地、林地、果园等,评价要求项目土地复垦实施过程应满足《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36规定的相关土地复垦质量控制要求,同时满足《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的要求。项目地块开发利用前应进行场地污染物本底值调查,并对地基稳定性等安全性做出评估,均符合相应标准后方可投入使用。符合8.5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和服饰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等为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与生活垃圾性质相近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以及其他有机物含量超过5%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煤矸石除外)不得进行充填、回填作业。项目填充物主要为煤矿煤矸石属于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后期采用周边煤矿煤矸石时均需经过鉴定、确保符合相应要求后方可入场。符合封场及土地复垦要求9.1填埋场服务期满或不再承担新的贮存、填埋任务时,应在2年内启动封场作业,并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封场计划可分期实施。项目固废堆填达到设计标高时,及时覆土压实,进行土地复垦。符合9.2填埋场封场时应控制封场坡度,防止雨水侵蚀。项目采坑填至与周边地形相平后及时覆土并绿化,防止雨水侵蚀。符合9.3Ⅰ类场封场一般应覆盖土层,其厚度视固体废物的颗粒度大小和拟种植物种类确定。项目固废堆填达到设计标高时及时进行土地复垦,上面覆土两层,第一层为阻隔层(靠近矸石层)覆0.3m厚的粘土并压实,第二层为覆盖层,覆盖0.5m厚的黄土,然后进行复垦。覆土完成后采取植被措施防风固土,物种选用当地适生物种。符合9.5封场后,仍需对覆盖层进行维护管理,防止覆盖层不均匀沉降、开裂。封场后建设单位继续对覆盖层进行持续维护和管理,以防止覆土层下沉、开裂事故发生。符合9.6封场后的填埋场应设置标志物,注明封场时间以及使用该土地时应注意的事项。项目采坑修复完成后,建设单位将参照相关要求设置标志物,注明项目完结时间以及使用该土地时应注意的事项。符合9.9填埋场封场完成后,可依据当地地形条件、水资源及表土资源等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土地复垦。土地复垦实施过程应满足TD/T1036规定的相关土地复垦质量控制要求。土地复垦后用作建设用地的,还应满足GB36600的要求;用作农用地的,还应满足GB15618的要求。项目封场完成后按要求进行土地复垦,土地复垦实施过程按《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36规定的相关土地复垦质量控制要求进行。项目土地复垦后用作旱地、林地、果园,该地块开发利用前应进行场地污染物本底值调查,并对地基稳定性等安全性做出评估,均符合相应标准后方可投入使用。符合污染物监测要求10.1一般规定10.1.1企业应按照有关法律和《环境监测管理办法》《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等规定,建立企业监测制度,制定监测方案,对污染物排放状况及对周边环境质量的影响开展自行监测,并公开监测结果。10.1.3企业应按照环境监测管理规定和技术规范的要求,设计、建设、维护永久性采样口、采样测试平台和排污口标志。本评价已对项目地开展地下水环境本底监测,各监测指标均达标。本评价要求建设单位按照10.3.2要求设计地下水监测井,并根据10.3.3、10.3.4要求进行跟踪监测,同时对监测井进行维护。10.3地下水监测要求10.3.1贮存场、填埋场投入使用之前,企业应监测地下水本底水平。10.3.2地下水监测井的布置应符合以下要求:a)在地下水流场上游应布置1个监测井,在下游至少应布置1个监测井,在可能出现污染扩散区域至少应布置1个监测井。设置有地下水导排系统的,应在地下水主管出口处至少布置1个监测井,用以监测地下水导排系统排水的水质;b)岩溶发育区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确定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一级的贮存场、填埋场,应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加大下游监测井布设密度;c)当地下水含水层埋藏较深或地下水监测井较难布设的基岩山区,经环境影响评价确认地下水不会受到污染时,可减少地下水监测井的数量;d)监测井的位置、深度应根据场区水文地质特征进行针对性布置;e)监测井的建设与管理应符合HJ/T164的技术要求;f)已有的地下水取水井、观测井和勘测井,如果满足上述要求可以作为地下水监测井使用。10.3.3贮存场、填埋场地下水监测频次应符合以下要求:a)运行期间,企业自行监测频次至少每季度1次,每两次监测之间间隔不少1个月,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如周边有环境敏感区应增加监测频次,具体监测点位和频次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确定。当发现地下水水质有被污染的迹象时,应及时查找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污染进一步扩散;b)封场后,地下水监测系统应继续正常运行,监测频次至少每半年1次,直到地下水水质连续2年不超出地下水本底水平。10.3.4地下水监测因子由企业根据贮存及填埋废物的特性提出,必须具有代表性且能表征固体废物特性。常规测定项目应至少包括:浑浊度、pH、溶解性总固体、氯化物、硝酸盐(以N计)、亚硝酸盐(以N计)。地下水监测因子分析方法按照GB/T14848执行。10.6土壤监测要求10.6.1贮存场、填埋场投入使用之前,企业应监测土壤本底水平。10.6.2应布设1个土壤监测对照点,对照点应尽量保证不受企业生产过程影响,对照点作为土壤背景值。10.6.3依据地形特征、主导风向和地表径流方向,在可能产生影响的土壤环境敏感目标处布设土壤监测点。10.6.4运行期间,土壤监测点的自行监测频次一般每3年1次,采样深度根据可能影响的深度适当调整,以表层土壤为重点采样层。10.6.5土壤监测因子由企业根据贮存及填埋废物的特性提出,必须具有代表性且能表征固体废物特性。土壤监测因子的分析方法按照GB36600的规定执行。本评价已对项目地开展土壤环境本底监测,各监测指标均达标。评价要求项目跟踪观测期建设单位根据10.6要求设置土壤监测点位、选取合适监测因子,定期开展监测工作。表1.3-7本项目与DB15/T2763-2022符合性分析项目相关要求(摘录)本项目符合性基本要求5.1.1利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进行回填和生态恢复的采坑选址应符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及相关法定规划要求,应与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协调一致,应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保护要求相一致。5.1.3采坑地质结构条件应满足回填后的承载力要求,避免地基下沉的影响,特别是不均匀或局部下沉的影响。本项目属榆林市和府谷县拟定的6个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试点之一,项目实施有利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根据项目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勘查报告,项目所在区域地质稳定,无地质灾害问题发生。符合5.2.2利用第Ⅰ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按以下途径进行回填作业的,根据GB18599规定可直接开展回填作业,并按照Ⅰ类场进行封场及土地复垦。b)煤矸石可在煤炭开采矿井、矿坑等采空区中回填。本项目属利用煤矸石可在煤炭开采矿坑回填。煤矸石已鉴定属Ⅰ类一般工业固废。符合5.2.5拟利用的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不应混入危险废物、放射性废物以及生活垃圾等。本项目仅利用煤矸石进行回填,并以黄土作为隔离层,严禁其它废物混入符合回填要求8.1.3对于不满足5.2.2要求回填的,回填作业主体工程应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一般可包括自下而上的基础层、回填区、顶部阻隔层、覆土层。对于满足5.2.2要求回填的,可不设顶部阻隔层。如有必要,设计截排水及导排系统等。回填区域竖向设计应结合原有地形,做到有利于雨污分流和减少土方工程量,优化土石方平衡。本项目满足5.2.2要求,并设计有截排水及导排系统等。符合8.1.4采坑回填区域占地边界原则上不应超过其历史边界,除必要的边坡修正等安全措施外,不应扩大采坑范围。可根据采坑的规模和建设条件进行分期、分区设计建设。作业面应按功能分区合理布置,主要功能区包括回填作业区、安全隔离区、管理区、进出场道路等。分区设置应有利于物料运输、回填等作业,并与各类车辆进出场道路合理衔接。本次采坑回填区域占地边界未超过其历史边界,并采用分区设计建设。符合8.1.5回填区域基础应为天然或经清理、平整、修复的连续、稳定地层。全部或部分利用经预处理的第I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回填的采坑,基础表面应与地下水年最高水位保持1.5m以上的距离。当基础表面与地下水年最高水位距离不足1.5m时,应根据地下水水量测算及水文地质情况,采取填高平整、疏干排水或抽提等措施,确保地下水水位维持在回填区基础表面1.5m以下。不可使用含硫量高于1%的煤矸石、废石等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作为填高平整材料。根据项目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勘查报告,项目所在区域地质稳定。不使用经预处理的第I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使用的煤矸石含硫量小于1%。符合8.2.1利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进行回填时,应根据回填区域稳定及污染防治要求,合理设计回填施工方案,并规范实施。本项目已委托陕西核工业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进行回填方案设计。符合8.2.2应确保回填过程及回填区域长期安全稳定,堆体单级边坡高度不应高于10m,回填边坡坡面角一般不大于25°。回填过程中需对回填物进行分层碾压,以防止沉陷。南侧和西南侧在填充工程实施完,仍然有斜坡,斜坡高3-15m,坡度10-25°,为自然坡体,可以保证稳定符合8.2.3回填过程应建立检查维护制度,定期检查维护堤、项、挡墙、导流渠等设施,发现有损坏可能或异常,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正常运行。评价提出应设专人进行环境管理,保障正常运行符合8.2.4利用煤矸石回填采坑,应采取上覆压实层或其他具有阻隔空气效果的覆盖材料等安全措施防止自燃和爆炸。覆盖材料的压实系数、厚度以及每层煤矸石堆存厚度需经评估后确定。采坑周围应设安全防护设施及不少于8m宽度的防火隔离带,填埋作业区应设防扬散设施。煤矸石碾压平整回填4.5m覆黄土隔离层0.5m,工业固废压实系数不小于0.85;黄土隔离层压实系数不低于0.93。采坑周围8m范围无人员居住及其它物质堆存,填埋过程洒水降尘。符合8.3.1采坑回填完成后,应在堆体建设顶部阻隔层对回填区域进行封闭,防止雨水等进入回填区域回填区域封闭结构可根据风险控制要求,设置阻隔层、覆盖土层、雨水导排系统等。本项目封场顶部设0.3m压实粘土阻隔层(压实系数不低于0.95),并设雨水导排系统。符合8.3.2阻隔层可采用改性压实粘土类材料或具有同等以上隔水效力的共他材料,共防渗性能应至少机当于渗透系数为1.0×10-5cm/s,厚度不少于0.30m。8.3.3覆盖土层的厚度视周体废物的颗粒度大小和拟种植物种类确定。同时需结合周边地形因素,控制场地坡度和高度,以利于回填后区域排水为宜,防止雨水侵蚀和过度冲刷。在顶部红粘土隔离层之上及临空边坡之上再覆黄土0.5m,用作复垦植被生长层。每个平台设0.5%坡度,在靠山侧坡脚(平台边缘)位置修建截水沟,雨水引入东侧公路边沟。符合生态恢复要求9.1.1当采坑完成回填区域封闭后应及时开展生态恢复,应满足当地地形条件、水资源及表土资源等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本项目已根据当地自然条件设计生态恢复方案。评价要求项目实施过程、工程验收均遵循《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36-2013)相关要求严格进行。符合9.1.2根据土地利用规划需开展土地复垦的,应满足TD/T1036规定的相关土地复垦质量控制要求。土地复垦后开发利用的,应符合相应规划用途土壤环境质量要求。9.2.1植被恢复设计应考虑坡度与边坡处理、覆盖系统的结构类型、生态恢复、土地利用与水土保持、堆体稳定性等因素。9.2.2进行植被恢复时,不应使用外来有害植物种。应遵循因地制宜、乡土适生植物优先、构建近自然植物群落的原则,优先使用原生表土及乡土物种,重建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植物群落,恢复生物多样性。初期采取加强管护等措施确保取得修复成效,最终形成可自然维持的生态系统,并符合下列规定:a)抗旱、抗寒、抗瘠薄、抗病虫害能力强,适应土壤贫瘠的恶劣环境中生长;b)萌芽能力强,能够有效固结土壤,防止水土流失;c)成活率高,繁殖能力强。本项目植被恢复按土壤种植区域采用当地常见植株,并在后期定期维护直至生态系统稳定。符合9.2.3植被恢复应与周边自然景观协调,按土壤种植区域和岩基种植区域分别采取相应的措施。污染控制要求10.1回填过程中不应掺加除回填方案之外的其它固体废物。本项目仅利用煤矸石进行回填,并以黄土作为隔离层,严禁其它废物混入符合10.2应制定填作业过程中的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噪声、固体废物、土壤等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应急措施等,且应严格执行本文件第8章中关于地下水水位控制、隔水层,以及渗滤液收集、冲洗水收集、雨水截排、顶部阻隔等环境保护措施,防止回填过程对周边大气、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造成污染。本项目已提出了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及应急措施,并执行文件第8章相关要求(见前述内容),以减小对区域环境造成污染。符合10.3回填过程应避开雨天作业,做好防雨应急措施。评价要求雨天停止回填作业,并设回填治理期雨水导排设施。符合10.4施工现场应设置收集设施,收集回填及生态恢复施工过程受雨水溶淋影响产生的渗滤液、排水或抽提水,以及厂区内冲洗水、初期雨水等。收集设施渗透系数应小于1×10-7cm/s。收集水可用于回填区等扬尘治理。如需排放的,应进行处理并满足GB8978的要求。填筑充过程中降雨时在场地中心最低点人工临时挖一个半径1m的集水坑,收集的雨水用于回填过程中降尘洒水。符合10.5填及生态恢复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无组织气体排放应符合G16297规定的无组织排放限值的相关要求。环境噪声、恶臭污染物应符合GB12348、GB14554的规定。项目主要产生无组织粉尘,填充作业扬尘采用洒水抑尘;运输扬尘加盖篷布、路面定期清扫并洒水等降尘措施。符合生态环境质量监测11.1.2回填及生态恢复施工及后期管理过程中,按照HJ819要求开展自行监测,制定水、大气、土壤、噪声等环境质量监测方案,明确监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建立信息档案,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和报告。11.1.3环境质量监测指标应根据回填固体废物特性和环境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应与污染防治和环境质量控制目标相衔接,且能表征固体废物污染特性。11.3.1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要求:生态恢复后,工程区域土壤、地下水、地表水等环境质量监测按本文件11.2.1、11.2.2、11.2.3执行,直到相关指标连续3年内不超出环境质量本底水平值20%。当监测发现超出环境质量本底水平值的幅度超过20%后,应当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评价已按要求提出回填治理期及后期的水、大气、土壤、噪声等自行监测及管理要求,并留档。监测时长按直到相关指标连续3年内不超出环境质量本底水平值20%。符合管理要求12.1档案管理:采坑回填及生态恢复应建立全过程档案管理制度,并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等法律法规进行整理与归档,永久保存。(具体资料略)评价要求项目相关的勘探、设计、建设等资料永久保存。符合12.2.1完成生态恢复后,需建立长期维护管理制度并保存相关工作记录。12.2.2应在恢复后场区边界外设置明显标识牌,注明施工完成间、进入和使用该地时应注意的事项,以及长期运行设施运行管理责任主体和联系方式。12.2.3完成生态恢复后、再开发利用前,按照要求实施日常管理,并设置地下水、地表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纳入当地环境质量监测管理。12.2.4收集水监测频次不少于每年1次,根据GB8978及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特征污染物确定监测指标。12.3土地再利用:生态恢复治理完成且各项环境质量监测指标连续3年不超过环境质量本底水平值,且波动范围不超过20%,可依据所在区域土地再利用需要,向自治区白然资源相关部门申请土地再利用,并严格执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及国家(地方)关管理规定。评价要求本项目在后期生态恢复过程中参照该标准要求进行管理;当跟踪监测结果满足土地再利用要求时,应根据当时的土地利用相关规划要求再利用。符合根据上表可知,项目选址符合《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选址可行。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影响(1)回填阶段复垦作业扬尘及道路运输场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2)固废淋溶液下渗对区域地下水的影响;(3)复垦区煤矸石自燃等事故风险的影响。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结论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污染源治理措施可靠有效,污染物均能够达标排放,对周围环境影响较小,可以满足当地的环境功能区划的要求。环境风险在落实各项措施和加强管理的条件下,在可接受范围之内。项目具有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项目环境影响可行。总则编制依据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实施);(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年12月29日修正);(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8年10月26日修正);(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18年1月1日实施);(5)《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自2020年9月1日实施);(6)《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2022年6月5日实施);(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2019年1月1日实施);(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3月1日实施);(9)《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20年1月1日实施);(10)《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7月1日施行);(11)《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2018年10月26日修正并施行);(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7月2日修正并施行)。国务院行政法规及规范性文件(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82号),2017年10月1日实施;(2)《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文),2011年10月17日实施;(3)《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4)《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5)《国务院关于印发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6〕31号);(6)《土地复垦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92号),2011年3月5日;(7)《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2013年修正)》(国务院令第645号),2013年12月7日;(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发[2018]17号),2018年6月16日实施。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1)《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年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9号),2020年1月1日实施;(2)《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生态环境部令第4号),2019年1月1日实施;(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2021年1月1日起施行;(4)《煤矸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部令18号),2015年3月1日;(5)《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21号);(6)《排放源统计调查产排污核算方法和系数手册》(环境部公告2021年第24号),2021年6月11日实施;(7)《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21年版)》(部令第15号),2021年1月1日实施;(8)环境保护部《污染地块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试行)》(部令第42号),2017年7月1日实施;(9)环境保护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部令第34号),2015年6月5日实施;(10)环境保护部《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环发[2012]98号),2012年8月7日实施;(11)环境保护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2012年7月3日实施。地方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法规、政策及规范性文件(1)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办法,2018年5月31日修正;(2)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2012年1月6修正;(3)《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2019年修正);(4)《陕西省地下水条例》(2019年修正);(5)《陕西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16年4月1日起施行);(6)《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陕政发〔2015〕60号);(7)《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陕西省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的通知》(陕政发〔2016〕52号);(8)《关于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陕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实施差别化环境准入的指导意见》(陕环发〔2017〕27号),2017年5月22日;(9)《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陕西省生态功能区划的通知》(陕政发〔2004〕115号),2004年11月;(10)陕西省人民政府《陕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陕政发[2013]15号),2013年3月13日;(11)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陕政发[1999]6号),1999年3月4日;(12)《关于印发陕西省加强陕北地区环境保护若干意见的函》陕西省环保局(陕环函〔2006〕402号),2006年11月;(13)陕西省环境保护厅关于印发《陕西省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陕环发〔2018〕29号),2018年9月30日;(14)《榆林市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三十项攻坚行动方案》(榆办字[2023]33号);(15)《府谷县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五十二项攻坚行动方案》府办发[2022]12号;(16)《陕西省“十四五”环境保护规划》;(17)《陕西省建筑施工扬尘治理行动方案》(陕建发[2013]293号),2013年10月21日;(18)《榆林市环境保护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项目建设管理的通知》(榆政环发〔2018〕236号),2018年12月7日;(19)榆林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榆林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项整治行动方案》的通知,2019年1月10日;(20)《榆林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印发榆林市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试点工程实施方案的函》(榆政环函〔2023〕122号),2023年6月12日;(21)《府谷县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会议纪要(第139次)》;(22)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用于矿山采坑回填和生态恢复技术规范》(DB15/T2763-2022)。评价技术导则及规范(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2.3-2018);(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21);(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22);(6)《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7)《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8)《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9)《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和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20);(10)《固体废物处理处置工程技术导则》(HJ2035-2013);(11)《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34330-2017);(12)《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TD/T1036-2013);(13)《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治理》(HJ1033-2019)。项目的相关资料(1)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委托书;(2)《项目备案确认书》(项目代码:2303-610822-04-01-760040);(3)《》;(4)《府谷县弘建一号综治项目回填复垦生态修复方案》;(5)《陕西省府谷县弘建煤矿有限公司煤矿(整合区)勘探报告》;(6)《榆林市投资项目选址“一张图”控制线检测报告》(编号:2023(188)号);(7)《陕西通茂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府谷分公司新建府谷县弘建煤矿一号工业固体废物协同矿山地质环境修复治理项目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报告》;(8)陕西通茂环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府谷分公司提供的其他资料。环境功能区划(1)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和《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原则与技术方法》(HJ14-1996),项目区属环境空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