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机构养老问题研究综述_第1页
对城市机构养老问题研究综述_第2页
对城市机构养老问题研究综述_第3页
对城市机构养老问题研究综述_第4页
对城市机构养老问题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档来源为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文档来源为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本科生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对城市机构养老问题的研究综述 姓名: 王国宪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社会学 班级: 社会51班 学号: 2215105 指导教师: 戚晓明 职称: 助教2008年6月20日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对城市机构养老问题的研究综述社会学专业学生 王国宪指导教师 戚晓明摘要:社会化养老强调的是对老人的生活照料职能从家庭向社会的部分转移,其载体主要包括社区和养老机构。本文主要对于国内外城市机构养老问题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国外以社会福利政策改革为背景;国内学者主要从机构养老的原因、 机构中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机构供需情况与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关键词:机构养老;老人;综述TheResearchSummaryontheProblemoforganizationSupportinCitiesStudentMajoringinSociologyWangGuoxianTutorQiXiaomingAbstract:Whatsocializedretirementemphasisistooldperson'slifecarefunctionfromthefamilytosociety'spartshift,itscarriermainlyincludesthecommunityandtheretirementorganization.Thisarticlemainlycarriesonthesummaryregardingthedomesticandforeignurbanorganizationretirementquestionresearchresults.Overseastakethesocialwelfarepolicyreformasthebackground;Thedomesticscholarmainlyfromtheorganizationretirement'sreason,organizationaspectsandsoonmiddle-agedperson'sandoldperson'slivingcondition,organizationsupplyanddemandsituationandprospectsfordevelopmenthascarriedonthediscussion.Keywords:Organizationsupport;Oldman;Summary、、亠前言老年人问题主要是养老问题。养的内涵主要包括经济供养、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三个方面。长久以来人们注的养老主要是其经济供养的方面,探讨的是养老金的来源及其比例分配问题,对老年人的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涉及较少。从已有的文献看,很多者在探讨养老问题时,一些基本概念都没有界定清楚,这自然引起学术探和交流的障碍。一、养老概念的界定作为研究的起点,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给以重新理解和界借鉴穆光宗关于“养老资源提供者”和“养老职能承担者”相分离的观点即承认责任主体和执行主体相分离的事实,认为社会和家庭之间具有功能补的特点。我从两个不同的视角出发,对有关概念重新界定。首先,从养老经济来源提供视角看:养老模式可分为家庭养老、社会老、自我养老。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家庭支持的属于家庭养老,如绝大多数的农民和城家庭妇女、未就业人员等。主要依靠离退休金和社会保障生活的为社会养如城市中的离退休人员,城市和乡村中的“五保户”等。主要依靠自己积投资和劳动收入生活的属于自我养老。当然,有些学者对家庭养老和社会老有更深刻地认识。刘贵平认为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主要区别绝不在一是由政府出钱,一个是亲属出钱,两者在两个方面有本质的不同。首先,散风险的程度不同。其次,社会养老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姜向群认为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区别在于:社会养老将养老责任分摊于全社会,而家养老则只是由家庭承担养老责任;社会养老具有社会再分配功能,从而实社会范围的公平化。社会养老具有提高养老保障程度、实现社会公平与进的重要意义。其次,从养老服务提供者视角看:养老模式可分为家庭养老、社会化老(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家庭养老即完全由家庭成员承担照料职能的养老模式。从目前以及今看,无论那一个国家家庭照料都是不会消失的甚至不可替代。虽然家庭照难以统计,但据有关数据,就发达国家整体而言,家庭照料占到养老服务80%。社会化养老即养老照料功能从家庭向社会的部分转移,有社会负担大分照料职能的养老模式,其主要载体包括社区和养老机构。虽然仅一字之但社会化养老不等同于社会养老,它反映的是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在老问题上的一种分工和契约。从社会发展的视角看,家庭的养老功能逐步会化是一个社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居家养老即建立在个人、家庭、社区和国家基础之上,以在家养老为式,以社区养老网络为基础提供大部分养老照料功能的养老模式。那么,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有何区别?以社区为单位,为老年人提供必需的服务与顾,使他们可能长期在家里居住,这是居家养老和家庭养老的根本区别。家养老实际是社会化养老的一种方式。机构养老即以社会机构为养老地,依靠国家资助、亲人资助或老年人助但由养老机构提供养老照料职能的养老模式。目前的养老机构主要有养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护理院、敬老院等,这些养老机构具有专业社会化、市场化的特征,为老年人提供高水准生活照顾服务及健康护理。二、国外的相关研究与机构养老相关的福利政策改革二战以后,西方福利国家的政府对公民福利承担了绝大部分责任。随着石油危机和经济滞胀的出现,政府开始削减支出。以哈耶克、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者极力主张自由市场机制,反对国家过度干预,重申个人的自由选择和个人对自己的责任,同时他们强调慈善组织对福利的功能。从那时至今,全球福利领域内掀起了一股私营化和市场化的浪潮。第一,加强市场机制在提供养老服务方面的功能。把由国家包揽的社会福利项目转为通过市场来提供,通过市场经济的方式来提高社会福利服务的效率,并希望以此来控制社会福利的总支出。政府社会福利从以前提供全面的社会服务,改为与私营机构结合,政府以现金或购买券等方式来补贴私人机构。政府还对私营机构提供税务优惠,或给予其他方式的补贴。社会福利私营化的另一个目标是增加福利对象的可选择性。从以前没有选择,只能领取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转变为从政府领取现金或购买券,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市场上购买自己所选择的社会服务,从而有了更大的自主性。第二,将全民福利逐渐过渡到根据不同的群体提供社会福利。强调社会福利对象的合格标准的审核,而不是人人享受的原则。把社会福利是—种社会权利的观念逐步转变为权利与责任相结合。从直接的福利支出转为间接的福利支出,其中一个方式是通过税收制度提供间接的福利支出。第三,福利的多元化。由单一的政府福利转变为由政府、市场、家庭、非营列组织、社区、志愿组织等共同来提供福利产品,从而将非政府的社会福利功能正式纳入社会福利政策的整体框架中进行探讨,改变了以往社会福利政策就是国家福利政策的现象。三、国内学者的研究近年来,由于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转型时期老年照料问题的凸现,我国学者从各自的领域出发对老年照料服务也有所涉及。这些研究多集中在社会医学、心理学等领域。1、选择机构养老的原因崔丽娟,王小慧认为子女对父母养老的忧虑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人的养老模式,子女的忧虑程度越高,就更倾向于利用福利院养老。[1]丁煜,叶文振认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子女数与子女同住状况及是否享受离退休待遇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老年人对非家庭养老方式的选择。[2]邓颖,李宁秀等人认为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月基本生活费用、生命质量中的躯体活动功能、疼痛、社会功能、心理功能都是影响老人养老模式选择地主要因素。[3]唐仲勋认为,“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发生了变化,社会正由年轻型向老年型转化。老年人的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高龄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无论在经济赡养、生活照料还是在精神慰藉方面,都需要得到社区和家庭更多的帮助。”地方的实证调查也证实了这个观点。[4]彭嘉琳、秦祝齐在对北京市老年人进行的关于院舍照顾需求的实证调查中发现,“老年人随着其年龄段的逐渐递增,其生活自理能力呈现反比例倾向,中年龄段比低年龄段其生活自理能力降低9.81%;高年龄段比中年龄段其生活自理能力降低17.24%;而高年龄段比低年龄段其生活能力降低率高达25.36%。即年龄越高,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越低,越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5]于潇认为机构养老的优势在于,它是负责老年人生活照顾的专业化机构,不仅能够提供24小时的专职服务,而且服务内容十分丰富。如果以“四二一”家庭结构为例,一对夫妇兼职照顾4位老人与养老机构专职人员照顾老人相比,在服务质量、服务内容上有明显不足。[6]翟德华,陶立群说通常我们认为,年龄越低的老人倾向居家养老;收入越少的老人倾向居家养老,健康状况较好的老人倾向居家养老;子女状况(较多、孝顺)倾向居家养老,居住环境状况较好的老人倾向居家养老。通常我们认为,年龄越高的老人倾向机构养老;收入越高的老人倾向机构养老,健康状况较差的老人倾向机构养老,子女状况(较少、不孝顺)倾向机构养老,居住环境较差的老人倾向机构养老。因此其效用评价值高于居家养老。 [7]公共机构养老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首先,在农业社会,养老(包括供养和居住)是家庭的重要职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家庭养老职能逐渐分离到社会专业化部门中去是必然的趋势,社会化的养老机构正是适应这种转变的替代物。其次,家庭的养老功能呈逐渐弱化的趋势,居家养老给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和精神安慰变得越来越困难。我国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核心化。第三,代沟的影响。由于年轻人与老年人整体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代沟使隔代人之间的兼容下降,再加上单元式住房使老年人与青年人、老年人与老年人之间的交流受空间障碍的影响,满足老年人生活照顾和心理需求的难度更大。上述研究的的一个基本共识是:老年人随着年龄增加,其日常生活功能也日渐下降,从而增加了对老年社会福利设施的需求。2、机构老人的生活状况戴静,刘协和等通过对干休所、老人医院、老年公寓、老人社会福利院老人的生活质量调查,认为老人生活质量受焦虑、抑郁、日常生活能力、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认知功能等因素的影响。[8]李芹,孙艳艳通过对民办养老院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的调查,表明入住民办养老院的老人对饮食、日常生活照料、日常医疗护理、娱乐体育活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满意度较高。[9]在机构中的安全感直接影响老人的生活质量。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论中提到,安全感的需要是继生理需要满足之后的第二层次的需要。对于老年人来说,在年老体衰,自身能力下降之后对于安全感的需要显得更加强烈。入住机构进行养老,也是老人寻求安全感的选择。个案4的谢老人就是由于无法忍受独自在家的孤独感选择入住老年公寓的。“由于家人工作忙,回家较晚,自己一人呆在一百多平米的大房子中感到害怕。”个案1的老人说:“这儿挺好的,老人们多,大家一起挺热闹的。”个案2的老人说:“这里的环境不错,挺安静的,有利于老人的休息,但还是希望多几个工作人员,现在工作人员很少,对老人的照顾

有时忙不过来。”[10]3、养老机构的供需情况与发展前景唐钧、王婴认为考虑到老年人的自理能力程度不同对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可能性的影响,发现需要得到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大致在300万~400万人之间。“与300万~400万有福利服务需求的老人相对应的是,中国目前的老人院能提供的床位不到90万张。即使把现在已经入住在老人院的68万老人都算到这300万~400万人中去,缺口仍超过200万~300万张床位。”[10]彭嘉琳、秦祝齐北京市9所城区养老服务机构304位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中国护理管理.。[11]傅桦经过对北京地区老年人口及老年社会福利设施的定量调查,发现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城市养老服务设施明显不足。还发现北京老年人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老年社会设施的增长速度,养老服务设施数量不足,严重地制约着社会化养老体系的建立。[1谢钧,谭琳通过分析天津市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特点和不同类型养老机构的现状,探讨了养老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3]吕新萍分析了当前中国养老院老人的生活及精神、心理需求,指出这些老年人的需求的出现不断推动着中国养老机构走向专业化的道路[14]的出现不断推动着中国养老机构走向专业化的道路[14]傅桦认为“在入住老年服务设施时,应当把职业相似,经历相近的老年人安排在一起。按照不同群体老年人的需求,确立服务设施的主要服务对象。”由于老年人内部群体中的结构特征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对养老机构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依赖。因此从人口学的视角出发,对老年人的年龄、健康状况、经济能力、婚姻居住状况进行分析探讨,既有价值又有必要。[15]据劳动保障部公布的数据,到2006年底,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共2833万人,占企业退休人员总数的68.8%。据民政部门统计,有3250万的老人需要长期护理。部分老人也希望采取社会化的养老方式安度自己的晚年。天津南开区老龄委和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进行的一项老年人生活状况与养老需求调查显示,愿意选择居家养老的空巢老人占85.3%;愿意选择养老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占14.7%。这个调查结果从一个角度反映出目前我国的社会化养老需求状况。据劳动保障部2006年在全国开展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情况调查显示:在参加调查的1756万退休人员中,有916万人的生活状态属“空巢家庭”,占参与调查退休人员的52%;有195万人希望在退休人员公寓等养老服务机构生活,占参与调查退休人员的 11%;目前打算雇用养老护理员的有132万人,占选择家庭养老方式总人数的8.4%;表示将来条件许可时会雇用养老护理员的有251万人,占选择家庭养老方式总人数的16%。而与这种需求状况不相适应的是,目前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的床位数为149.7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占有床位数不足10张。这些情况表明,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生活方式的转型、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原因,促使社会化养老的需求倍增。但是,养老机构和老年护理并没有同步跟进。依托现有的社会化养老机构,还难以担当老龄化重任。[16]112民政部的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要建立以家庭服务保障为基础,以社区照顾为依托,以机构供养为补充的养老模式。“星光计划”中,公共财政已经为社会化养老进行了投入。这种模式确立之后,一个必须应对的问题是,养护人员匮乏,尤其是经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养护人员相当匮乏。要满足社会化养老的需求,数量众多的“空巢”、高龄和患病退休人员的服务需求,需要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技能人员的匮乏问题必须解决,如果这个瓶颈不解决,养老问题终究不会得到圆满解决。[17]目前,养老机构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三方面:(l)在服务标准、设施标准、收费标准、法律关系等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养老机构良芬不齐,十分混乱。(2)养老机构经营成本较高,不仅提高了老年人进入的门槛收费,也影响了投资。养老机构的经营成本可分为服务成本和各种税费,降低各种税费是降低经营成本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养老机构所享受到的优惠政策主要是税收减免。但是,在水、电费、土地使用、建筑等方面的并没有享受到制度化的优惠。(3)养老机构是微利行业,其盈亏平衡点相对较高。私人养老机构为了扩大床位使用率,同商品市场一样打起价格战,竟相压价,导致服务质量降低。四、需要继续探究的问题通过文献综述,我们可以发现,国外对机构养老的研究更多地包含在社会福利政策领域。但是这些有关社会福利的理论和政策对我们的研究和探讨有极大的借鉴和启发。 [8]国内对机构养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卫生、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领域,而结合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从老年人口的状况研究养老机构重点发展方向的很少;以针对养老院内老人生活的静态研究较多,而将与老人息息相关的家庭、原生活社区、亲朋关系等因素纳入研究对象做系统分析的较少;从某一地区或某一养老机构出发,做个案分析的多,而从宏观上整体把握的较少;忽视养老机构的准公共产品性质,一味强调政府优惠扶持的多,而对养老机构分类对待,在“未富先老”的国情下如何集中有限资源,重点发展哪类养老机构的少。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给出回答。[9]在研究机构养老问题的时候,借鉴与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与理论都是必要的,但一定要注意从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才有可能得出较有价值的结论。以下几个问题是值得我们研究的:1、老龄化背景下我国机构养老的重点发展方向;2、政府政策选择及机构养老产品性质问题;3、基于老人精神需求的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理清我们国家社会福利工作的思路,既要研究中国,更要了解国外。特别是国外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一些动向对推动我国机构养老的发展定会有所裨益。首先,西方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调整不是对传统社会福利制度的简单回归。我们注意到,在政府退位的同时,以人为本、以需求为导向等福利国家时期产生的理念不仅得以继续保留,而且在改革中得到了进一步地张扬,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福利的多元化、社区照顾和家庭照顾越来越受重视,院舍照顾(即机构养老)由扩张趋于稳定。就福利政策的变化对老人的养老方式影响看,在西方国家,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由于机构养老的费用大大高于社区和家庭照顾,加之人们普遍希望在家中得到照顾,机构养老的发展正在受到全面抑制。以澳大利亚为例,政府的拨款结构发生了变化,养老机构得到的资金比例由1985年的79%降到了1998年的59%,而低级护理的老年公寓所得资金由3%增加到了17%,社区和家庭照顾从16%增加到了24%;从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比例来看,1985年享受机构养老的老年人占到政府出资照顾的老年人总数的90%,享受社区照顾的老年人为10%;到2000年,院舍照顾的比例降到了65%,社区照顾的比例则上升到了35%。对于这类变化,我们怎么去看?是不是我们就不发展机构养老了呢?虽然西方国家控制机构养老的发展是一个共同的趋势,但他们的现状却和我们极不相同。其次,西方福利制度的改革从表面上看像是政府的“退位”,但更可能是西方式社会福利制度的进步、升华。后发现代化国家在西方国家的福利理念遭遇危机以后,带着一种多少有些幸灾乐祸的心态在“吸取福利国家的教训”,孰不知西方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目前虽然困难重重,但却正在从单纯的社会政策关怀向社会政策、经济政策、政治政策的多重关怀转变,从简单的资源分配、社会平等向追求社会福利的高效率、向提高社会素质的追求转变。有人认为我国的“社会福利社会化”也应从国家方面退却,而加强社会及市场提供福利的责任。这种观点与西方讨论社会政策的概念转实在是大相径庭。这种理解的片面性在于忽视了我国政府对社会福利基本责任的承诺,把“社会福利社会化”不恰当地理解为政府推卸责任且完全依赖社会和市场提供社会福利。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国家很不相同,我国政文档来源为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府在社会福利工作中的地位、作用与西方国家更有霄壤之别。国外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中政府的某种退位倾向并不意味着我们国家也应当如此。恰恰相反,我国在社会福利工作方面的主要问题不是越位而是不到位,主要任务不是逐步退位,而是强化责任。[18]小结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福利机构的床位数占老年人口总数的 5-7%,有的甚至达到了9%,依靠社区福利服务养老的老年人比例为 10-20%,完全依靠家庭养老的老年人约为70-80%;就是在多数发展中国家,社会福利机构的床位数也占到了老年人口总数的 3%左右。再看我国,目前仅有0.8%左右的老年人居住在各种形式的养老机构中, 社区福利服务只能为1.1%的老年人提供服务,约有98.1%的老年人完全依靠家庭养老。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我们在客观审视国际上养老机构照顾向社区和家庭照顾转化趋势的同时,还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福利机构和社区福利服务,坚持机构、社区和家庭服务同步发展的原则,既不盲目跟风,又避免重走西方国家的弯路。参考文献:崔丽娟,王小慧.子女对父母养老的忧虑与养老模式的选择 [J].中国老年学杂志,1999(6):45.丁煜,叶文振.城市老人对非家庭养老方式的态度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